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八十二集) 2023/7/1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82
阿彌陀佛,謝謝黃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進入《弟子規.謹》的探討學習。我們每一次見面一個禮拜就過去了,所以「謹」開頭就是要謹慎,不要把時間光陰流掉了。古人的美德,惜光陰比惜金子還重視,寸金難買寸光陰。其實像成德過了中秋了,算一算還有幾個禮拜,所以假如一個禮拜很快就滑過去,那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性,佛號有沒有愈提得起來?心中牽掛纏繞的事有沒有愈來愈少了?遇到人事境緣有沒有更理智,不感情用事、不意氣用事?這都屬於我們要自我勘驗的部分。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我們個人。謹慎為保家之本,其實謹慎也是護好我們的法身慧命。
我們一起探討《弟子規》。我們是教育界的同道,教育我們大分三個元素:身教、言教、境教。當父母的做什麼事不衝動、很謹慎,無形影響小孩,這是家庭的氛圍。班級也是這樣,假如有學生慌慌張張,「老師啊,老師啊」,我們沒有被學生的浮躁影響,「慢慢說,慢慢說,不要著急」,那我們帶這個班兩年下來,孩子可能聽這一句「慢慢說,不要著急」聽了很多次,他也不知不覺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就像成德十八歲考駕照,會開車了,我是不會按喇叭的。為什麼?因為成長過程聽了很多遍,父親說再快也不差那五分鐘。開車的狀態不要著急,你一著急可能就按喇叭了。像我們在歐美的地區,這確實很難得,他們只要看到行人,車子就慢下來,讓行人先過。我們想一想,這些生活的細節情境對當地的人心有沒有影響?有,你看開車的人都懂得讓人家行人先過,他有這樣的禮讓,也影響他這顆心變得比較不浮躁,比較懂得替人想、禮讓人,這都是生活的一種境教對人的影響。有時候我們想一想,父母對我們的影響什麼時候,具體是哪個年齡、哪個月、哪一天,你也想不起來了。所以《弟子規》我們自己讀誦的時候也想想,這一句有沒有成為我家庭的家教、家庭的氛圍?有沒有成為我班級的風氣?我自己的身教做得怎麼樣?這檢查檢查。
其實《弟子規》每一句對於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我們真的深入來學習的話,都攸關他養成一個好的習慣。他沒養成好習慣,他就不懂得自愛自重。他不自愛不自重,要求他去愛人、敬人,有點沒有這個基礎。我們體會愈深,就會掌握機會多提醒孩子養成這些習慣,因為養成習慣絕對不是講一次、講兩次它就變成習慣了。所以這個「教」字,左邊兩個叉一個小孩是身教,右邊手拿著樹枝是耳提面命的耐性,一個字裡面透出了兩個重要的精神。大家不要覺得兩個很少,我們今天面對一個學生,我們有點力不從心的時候,可以用這兩個精神觀照一下,我的身教夠不夠?今天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有沒有動脾氣、動情緒?
最近剛好跟同學們在一起學習四書,《大學》裡面講到絜矩之道,「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今天領導對你很凶,那你不要這樣去對下屬;「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比方說婆婆對媳婦不好,脾氣很大,等到這個媳婦變婆婆了,所謂媳婦熬成婆,那妳不能以這樣大的脾氣再去對待妳的媳婦,這就是恕道了。這是《大學》。《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你看四書裡面都貫著,就像《論語》說的,曾子說夫子之道是一以貫之,就是忠恕。
我們面對一個學生,忠,我盡到全力了沒有?盡力當中還含著有沒有檢討方式、方法,這個方式不適合他,我有沒有再試其他的方法?「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個「不復」也可以延伸到不用重複的方法,因為因材施教,這個方法不能讓他開竅,我試試另外的方法。
恕,我們不知道有沒有經驗,你面對親戚朋友在跟你談話的時候,他突然情緒上來了,很凶的樣子,你一下被他那個情緒影響了,好像聽他講的話不是記得很清楚,就是頭有點懵了。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我也遇過一些朋友說,我最怕遇到強勢的人,我遇到這樣的人就慌了。當然你不能一直都慌,我們也要經一事長一智,你不能心上落一個印象,我最怕遇到強勢的人,然後每一次都節節敗退了。歷事練心練什麼?練不要落印象,落一個印象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都是練心地功夫。沒有練事法,只有練心法。我們面對這個人、這件事心都做不了主,到底我心地上要下什麼功夫,我在這樣的境緣才做得了主?所以我們今天從事教育工作最核心的,練心法。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藉這個機緣能不能把我的真心、真誠心練出來?
五倫關係裡面最重要是練出真心來。我們探討一下,五倫關係裡,比方說父子關係,父母全錯,兒子全對,吃不吃虧?學生全錯,老師全對,吃不吃虧?大舜給我們表演了,他全對,他吃虧嗎?「舜其大孝也與!」這是《中庸》的話,「德為聖人」,他那個德怎麼可以變成聖人?被他爸爸、後母、弟弟那些境界練出來的,「尊為天子」,你看他沒吃虧,他修鍊修鍊,最後福報現前,變天子了,「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他的厚德還庇蔭他後代子孫幾千年。吃虧是福,吃虧是佔便宜。我們看這些古聖先王,甚至於我們就是他們的子孫,要效法。《孝經》說的,「無念爾祖」,不能忘了這些先祖,「聿修厥德」。他們表演給誰看的?給我看的。假如說給我們看的,感覺這個力道還不夠,給我看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為誰發的?為我們發的,力道有點不夠;為我發的,我得直下承擔,不能辜負阿彌陀佛。人能提起這個不辜負的心,就是一種責任感,就是一種報恩心。
老和尚說學佛首先學吃虧。大家體會體會有沒有道理,不肯吃虧,脾氣就伏不住,就要跟人家爭。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你跟人家爭,火燒功德林,爭的心怎麼可能福慧增長?不可能。我們真的看明白這些事情,你真的肯吃虧,理得心安。我們還遇到一些境界忿忿不平,這個理還不夠深入。忠恕違道不遠,離道、離真心不遠,《中庸》這句話很重要。
老和尚指導我們,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其實這句話再打開來,當老師最重要的用真心,當爸爸、當媽媽最重要的用真心。我們想一想,不用真心就是用妄心,那五倫關係就變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用真心,那就是行菩薩道,在每一個角色、行業行菩薩道,而且還可以同生極樂國,家裡的親人都變法眷,同生極樂國。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家人是我們的依報,正報是我的心,學生是我們的依報,隨著我的心轉。佛法這一句話講得妙,依報隨著正報轉,那我們相信嗎?我們理解了嗎?我們真正去改心了嗎?我們改了之後起了變化,真的依報變了,那我們的體證就不一樣了。
我記得這都是十九年前的事了,有一個深圳的女士,她就說:「哎呀,我的孩子脾氣很大」,在跟我抱怨。我就笑著跟她說:「這樣好不好,妳回去做一個實驗(因為下禮拜見面,我說做一個實驗),妳這個禮拜都克制自己不要發脾氣。」她接受了,她就回去了。下個禮拜來她好像發現了很大的祕密,她說我這個禮拜少發脾氣了,我兒子的脾氣也變小了。依報隨著正報轉,她有體會到了。我們假如相信這句話,當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學生有什麼問題,我改給他看,我做徹底了,有可能他就要開始轉動了。
「為天下者」,這是老和尚的墨寶,寫《呂氏春秋》的墨寶,治理天下的人「不於天下於身」,於自己的這顆心、於自己的修身。這個墨寶精闢,我們真正遇到境緣的時候,你是單位的老闆,用功都下在這嗎?我們當老師,用功都下在這顆心嗎?這顆心是本,我們沒有下在這顆心,都下在孩子、學生身上,叫本亂而末治者否矣,這不可能。《大學》整部在指導我們看清楚本末、先後,應該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隨時能看到本是什麼。我們看不到本,我們所做的事叫捨本逐末,本末倒置了。
剛剛跟大家提到要改心,改我們的思惟。我們隨時在面對事的時候都想著本在哪裡,這個思惟不容易,我們習慣著在相上。我記得在海口的時候,剛好被邀請到一個企業去,而且是跟他們的主管交流。他們請我分享傳統文化有關管理的部分,我首先就跟他們提到,「今天我們一起交流管理,請問大家一想到管理,管理誰?」他們馬上就回答,好幾個人都回答了,「當然是管員工」,這是他的一個思惟狀態。《論語》教我們為政,孔子說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自己不正,去命令員工,他不服的。「政者正也」,為政,管理眾人最重要的是正己,「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才是正確的管理觀念。
所以我們現在教育的觀念都要以《禮記.學記》、以「師說」、以老和尚的言教身教為標準來思惟,不然我們本來的那個習慣還是挺強的。尤其哪一個習慣?自我,以自我為中心。這個自我中心假如不放下,要體恤別人不容易。舉個例子,像我們在廬江辦學,三年之後這個因緣告一段落,我們一些同仁回去了,回到他的家鄉或者下一個因緣,人家邀請他來辦學,他假如把廬江的模式套到這個地方,這就是自我的角度、自我的經驗。其實緣變了沒有?緣變了,條件不同,緣就是條件。可能這些地方並沒有廬江的條件,假如我們沒有恕道設身處地,那你可能好心辦了壞事,因為我們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很多事情是練我們不要自我中心,要設身處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這是都能體恤人民的心情。
我們弘揚中華文化,老和尚說中華文化一個字,「孝」,用一個字代表。今天我們是傳統文化的單位,一定要把孝不是講出來,做出來。團體有同仁父母病重了,你不能還叫他工作,不然他會抱憾終身,趕緊回去盡孝。領導馬上給他批假,同仁呢?「你放心,你那些工作我來承擔。」當然一個團體也是隨時要應對,剛好有人有情況、有事,你不能說一個人請假了團體就轉不動、就停擺了,這就沒有危機處理的彈性,這也是做事的原理原則。
做人做事,我們都要在經歷的事當中愈來愈能掌握。師長就曾經有提過,你這個地方就三個人,你三個人分工,可是你不能只固定做同樣的工作,你得所有的工作都知道,不然一個人走了,比方說他煮飯的,這個人一走沒飯吃了,另外兩個不會煮了。你看老和尚在指導我們怎麼做事,但是假如今天你的團體是一百個人,你會不會整個搬過來,其他九十九個人都得會,你就學傻、學笨拙了,這叫死搬硬套。東方的智慧真的是要活學活用的,不是背公式的,X+Y=Z。萬法因緣生,每一個情況的因緣都有差異的,你要靈活運用。假如是一百個人的團隊,他可能要熟悉什麼?熟悉他那個部門,一個同仁請假了,我可以頂他的工作,他熟悉這個部門裡的一些工作,可以補位。所以法無定法。不知道諸位仁者您聽到「法無定法」這四個字什麼感受,學的是活的,活的東西。
我也曾經跟同修交流,我給他講講講講半天,給他分析利弊,講講講,講了老半天他就回了我一句話,「法師,你就告訴我怎麼做吧!」諸位仁者你遇到這樣的人,你要不要具體告訴他怎麼做?他那個認死理,到時候背回去了,情況不是這樣,他說法師你害死我了。大家看連中醫,這個人病得比較重了,他一開始開藥,這個中醫會不會一開開三個月的藥?不會的,他得探探路,你先吃三帖,任何情況馬上跟我回報,隨時調整。這是治身體的病,治心理的病也是要視他情況的轉變隨時調整的。
我們說傳統文化單位要把孝道表出來,人能弘道,要做出來。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一個弘揚文化的人能狠心不管父母,不安父母的心,他能把傳統文化弘好,I can't believe it,我不大相信能做到這一點。甚至於你是一個單位領導人,你都要有恕道,體會員工父母的心情。一個領導者能這樣,這叫弘道。「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你假如不替你員工的父母著想,那可能這個領導者自身的孝道還做得不夠才會這樣。我們對父母真有孝了,我們也能體恤到天下父母心,你看到別人父母那種擔憂的表情,你都很自然會想到自己的父母。
真正你做領導缺在哪,你跟人相處缺在哪,根源都是缺在跟父母的相處。我們當領導強勢了,因為我們對父母並沒有做到怡吾色、柔吾聲。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你能這樣對待父母,你當領導也不會強勢的。為什麼?你的員工也都是別人父母的孩子,你當父母當得很用心的人,你會去凶別人的孩子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恕道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其實我們的心念我們要觀照得很深入,不然會自己騙自己,而且這個騙合法掩護非法,所以修行要打破自欺這一關不簡單。夏蓮老說的,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要灼然見得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不自欺我們看自己的心地要看得很深入,心源隱微處。比方我們今天面對事,遇到挑戰有點退縮,自己沒承認,還說老和尚說隨緣、隨緣,你看沒有面對自己的心,還讓老和尚出來給他墊背。這個不妥當,因為我們只要說老和尚說什麼,人家也不好再接話了,再接話你再補一句,你不尊重老和尚的教誨,這個帽子一扣上去沒幾個人受得了。常常會說老和尚說什麼要去說服別人的,這個心境已經不柔軟了。你要讓人家心悅誠服接受,而不是拿老和尚的經教讓人家就範,讓人家一定要聽你的,那個心都偏得很厲害了。你心地柔軟的人,看人家不是很能接受,不強求了,我先好好做。學佛最重要的是放下習氣,不能學了佛之後拿著老和尚的話更強勢了,那就太冤枉了!遇到老和尚這麼好的老師,結果還增長我們的強勢習氣,那不是冤大頭?
我也跟大家有探討過,萬法因緣生,我們自己也是因緣生。就是整個家庭的因緣、環境,甚至於我們讀書的那個年代,大家回想回想,每個年代整個環境的影響一不一樣?很不一樣。我記得我念初中的時候,初一、初二、初三都不一樣。我們初三男孩子打架還得有個師出有名,這個人太過分了,要修理他,雖然沒有講替天行道,這就不對,但是就覺得這個人太過分才打的;到了初二、初一,不高興就打人,一年跟一年的影響都不一樣。
我也自我分析,我二三歲就到高雄市,那是經濟快速開發的區域,我有沒有受到這種拼經濟的影響?你看社會當中講的,哪個工作好?第一醫生,第二賣冰,第一就是做醫生,第二賣冰,賣冰很好賺。你聽多了這些談話,自己受不受影響?都不受影響,那是六祖的根性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知不覺受影響。假如沒有洞察到自己成長過程還是這種功利心的話,那到了佛門來,自己處在領導的位置,安排任務,達成某個。你看我們達到了,弘法利生了,眾生得益。但是這裡面有沒有因為人家聽課說「你們辦得太好了」,讚歎,慢慢慢慢這種名利心在增長了,「多辦一點,這樣受用的人多」,「每個月都辦」,結果身邊的人累垮了。還有人跟我說,那時候還沒出家,「蔡老師,怎麼跟你一起做的人都這麼瘦?」你看這是不是佛菩薩來點化自己的?大家想一想,你看辦班,上完課的人都受益,結果身邊的人累了,我這是利的心還是義的心?這都很有可能自己騙自己。你沒從心源隱微處看,看不清楚自己的。看起來這是老和尚要完成的目標,但你要完成這個目標,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有沒有用對,這才是本。
我也曾經跟同修們,大家都是來弘護正法的,我們也探討到了義工。義,義工,有些人可能就認為沒領錢叫義工,有領錢叫職工。假如這麼定義,沒領錢的人走路有風。其實走路有風那個功德就沒了,有一點點傲慢。我跟他們交流到,你做義工,我假如是在台灣交流,就會舉例子,王永慶先生,經營之神,他要賺那麼多錢,他很努力。比方說人家希望去參觀他的經營,約好了,他確實也難得,他接待了,中午一起吃飯,吃什麼?便當,他很節儉。你看他到九十歲還在工作,很努力,他賺了不少錢。我們現在修行也要賺西方財,出世的財,西方財。王永慶那麼多錢,最後萬般將不去,他一塊錢也帶不走,我們的西方財呢?《普賢行願品》經文裡面提到了,你身體敗壞了,你的家親眷屬你都帶不走,他們也幫不了你,這個時候你普賢行的功德力會帶著你去西方極樂世界,這管用。那代表西方財比世間財管用太多了,請問,我們的努力是不是要超過王永慶?我是跟大家探討,沒有逼大家要點頭。假如是這樣的話,你做義工不能「我又沒領錢,隨便做做」,不可以這樣的,要比王永慶認真,西方財比王永慶的錢管用太多。
當然,我們跟義工們交流這些理念,什麼時候交流?慎於始,他還沒開始工作就要溝通這些觀念、心態了。你不要來做做做了,出現一些心態、觀念的問題,你再去糾正,他就不高興了。什麼事都有時節因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就像我們帶班,有經驗的老師接了一個新班來,開始來,上課,第一課就開始念課文,不大可能,首先立規矩,而且要先嚴後寬。你一開始嚴格,慢慢慢慢學生養成規矩了,你稍微放寬一點,小朋友就覺得老師好仁慈,因為他的印象留在後面,人念其惠。這也是《菜根譚》裡面的教誨,這都是人情事理。但是先寬後嚴人記其酷,你一開始很寬鬆,最後場面控制不住,開始對他們凶,這些孩子留在心中的就是我們老師太苛刻了。
我們能夠掌握時機,我們說機不可失,最重要的還是練這顆心。我們心假如不夠安定,這些機緣都會流過去,因為我們會浮躁,就掌握不住這些機緣。我們有沒有經驗,「啊,我忘了!啊,太可惜了!」那我們總不能一直啊啊啊,要經一事長一智,到底問題的根源在哪?心。
那一天我們有一位吳老師,她是我們漢學院第一屆的畢業生,現在拿到博士學位,回來教書了。當然我們看了都很欣慰,假如今天你在學校任教,結果有一天你教的學生一起回到學校來教書了,我看你當老師的也會覺得很欣慰。我們院長很用心,就啟請她,這也是請轉法輪。你說普賢行在哪?你用對心,這普賢行就是每天的生活。看到哪一個學生的優點,你一讚歎,稱讚如來;其他的同學見人善即思齊,你也是對其他同學的供養。普賢行就是生活,就是處事待人接物。
人都有先入為主的想法,一聽她要分享她怎麼拿到博士學位的,我可能一開始想,我會想分享分享怎麼寫論文,用哪些方法。結果吳老師就講了三點:第一,不要怕難;第二,不要求快;第三,不要對學術有成見,講完了。假如這三點真正記在心中,我看這個博士學位也no problem(沒問題)。沒有練事法,只有練心法。他的心隨時都保持在正念的狀況,不會被境界轉,哪有可能這件事辦不成?所以我們教孩子《弟子規》,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他心理的素質。我們聽到這裡舉一反三,可不能聽到這裡說那是寫論文,這不干我的事。這三個心法你用在任何現在要處理的事都一樣,你的工作,你的人際關係、家庭關係,這三點你能做到,這事就解決掉了,不要怕難。
我有時候跟同修們一交流夫妻關係,那個頭就一直搖,太難了!太難了!或者談到念佛,哎呀,太難了!妄想太多了!他的障礙不在外面那個境界,障礙在他的念頭。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這種分別執著的念趕快阿彌陀佛,平常心去面對,平等恭敬面對每件事、每個人。常就是不變,面對人事不變的是「念念為他人著想,念念不忘初心去做」。然後這個心不要有得失,得失心一起來就不是平常心;不要有攀比,你看人家那夫妻關係就沒像我這樣,又開始攀比就生煩惱了;你看人家班上的學生都這麼好,一攀比就生煩惱了,就不是平常心了。真的不是在學生身上,也不是在事情上,在我們的心上,我們的分別執著才是障礙的根源,境界沒有問題。
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就已經給我們表演得淋漓盡致了。忍辱仙人沒有任何錯,歌利王這麼殘暴,也障礙不了忍辱仙人的提升。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的心很重要。我們的心常存忠恕,那沒有境界障礙得了我們,不會卡住。假如諸位仁者你現在面臨一件事,實在卡得覺都有點睡不著,歡迎把這個事情提出來。當然可以私底下給我,然後我在跟大家探討的時候,時空,張三會變李四,新加坡會變馬來西亞。不是,北方變南方,新加坡變馬來西亞怕馬來西亞會生煩惱。這個時空我會轉換,大家要信任我的職業道德,然後再來探討探討。真的,那個忠恕的心能提起來,心念一轉就不會卡住了。
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都有經驗,人家一強勢跟我們講話,我們就有點聽不清楚他在說什麼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有這個感受,那我們對學生講話就不能強勢,有時候一強勢,那個孩子也慌了,不知道你說什麼話,到時候你又沒體會到他心的狀況,你說我都跟你講了,你還不做!你愈這樣,他以後聽你都是慌慌的。我們對待學生要隨時能看著他的眼睛。其實我們一有情緒,我們就被自己的這種情緒感受整個籠罩住了,要再去體恤到對方的情況就不容易了。父母老師要教學生、要教孩子不要有情緒,有情緒的時候先緩一緩,先念念佛,念五分鐘、十分鐘。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體會,比方說你現在聽到這件事,你很想馬上去處理,你的腦子有很多念頭冒出來了,然後提醒自己緩一下,緩個五分鐘、十分鐘,念念佛,念著念著念著,發覺你再起的念頭跟十分鐘前不大一樣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十分鐘以前帶點氣,十分鐘以後靜下來了,帶點柔軟、替他的設想。所以《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那代表跟人相處,雖然我們喜怒哀樂不能全部斷掉,還不到那個功夫,也要懂得節制,懂得用佛號來節制,懂得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保持冷靜,這樣我們才能跟人是禮之用和為貴來處理事。真正一次、兩次、三次我們體會到,我們就不會在心不平的狀況去處理事情、去跟人溝通,甚至於是回人家的短信都要是心平氣和的。心平氣和才能言,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提醒。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憤怒沒有忍住,口不擇言,啪出去了,關係搞壞了,你就開始在那裡傷腦筋,怎麼去送點水果,想想想,想半天。你看一句話忍不住,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去圓場,別給自己找麻煩。這都是謹,謹言慎行。
我們護念一個團體要謹慎,要能體恤人心。一個團體的向心力怎麼來的?你都能理解同仁,甚至能夠愛屋及烏去體恤到他家庭的情況。比方說這個義工,他在單位當中有負責的執事,可是現在家庭需要他,你假如是單位的負責人,你會怎麼做?哎呀,他走了我就缺一個人手,然後你還告訴他,你多做一些功德迴向,那個事就解決了。這有點執理廢事了,你得就事論事。今天他不回去,他家裡的人對他不理解,可能會延伸出問題來,你還在那講那麼高的道理,執理廢事,不妥當。我們也見過,這都是老修行人,對孩子講,「你去給人家道歉,磕個頭。人家老和尚都可以給人家磕頭,你為什麼不能給人家磕頭?」阿彌陀佛一點,那才十幾歲的孩子,你就拿老和尚的標準讓他幹,你看這樣的孩子會學成啥樣?兩種情況,要不就被你壓得傻傻的、怕怕的;要不就我不幹了,被你壓到最後不幹了。大分這兩種情況。所以為什麼學傳統文化的孩子後來很不快樂?我們都是恕道,哪有可能他會不快樂?
所以修行最難的不能出現執著點,不能執著,一執著,心就不在道上,不是真心待人。其實說實在的,當我們講這些話的時候,「老和尚都可以這樣,你怎麼不行?」我們講這個話的時候對人都有控制要求在裡面,我們沒有看到我們的心念,我們都是在外,沒有在觀心為要,觀自己的心念。《金剛經》講:「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我們心上有控制要求這些執著產生了、煩惱產生了,我們就不是住在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沒有住,提起的才是真心。我們一不小心,執理廢事或者執事廢理了。執事,早晚功課都沒缺,但做成形式,執事廢理。早晚課的目的是什麼?有沒有達到?做在形式上,那還是執,執事了。
剛剛跟大家分析,我自己成長是在大都市,功利心動機,警覺心要很高,不然這個利就會冒出來了,趕快要轉成義,道義、情義,要替人家考慮。今天這個義工家裡真的有困難,你在精神上,甚至在方方面面,只要你能做到的,你幫助他。等到家裡的事情處理好了,你想他會不會想再回來?而且他再回來的那種心情不一樣了,他感受到這個領導對他的這種情義、道義了。再回來叫做鋼粉、鋼義,就是很鐵的義工,都不會離開的。你不能一時需要人手,你沒有去替這些義工著想,那你這還是利的心,不是義的心,你就不能凝聚人心。所以一個團體假如流動率很高,我們領導者就要反思我的心念。流動率是依報,隨著自己的正報轉,假如領導者很重道義,這個團體的凝聚力就愈來愈強,沒人願意離開,因為現在找一個重義的團體也不容易。而且修學我們也是要善友為依,有這樣好的環境都是倍感珍惜的。
我們看到「謹」,首先「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為人子盡量早起,晚上晚點睡覺,因為人生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流逝。當然我們思考到,在古代為人子要盡孝,所以早上起來服侍父母盥洗,所以要朝起早。夜眠遲,這個遲不是熬夜。我們不能依文解義,三世佛喊冤枉,不然喜歡熬夜的人看到這一句,《弟子規》說「夜眠遲」。是比父母晚睡,因為要服侍父母。像老和尚身邊的弟子,服侍完老和尚,老和尚休息了弟子們再去休息,這是夜眠遲。
當然時間確實很快,昨天還在談我當時念師範學院的情況,已經二十五年過去了,好快好快!現在想起來就像昨天一樣,同學們的表情是怎樣,坐在車上聊什麼,都還歷歷在目。我也二十多年沒跟他們見面了,說不定現在他們孩子都很大了。所以時光要珍惜。
而且我們看到現代的人通宵達旦,浪擲精神,把身體搞壞了,這是不妥當的。這個話提醒,朝起早、夜眠遲也是提醒比較懶惰、比較貪睡的人,可能七八點,我想睡覺了,是針對這樣的人,讓他要珍惜光陰,決定不是說熬夜。林則徐先生有說「不惜元氣,服藥無益」,假如我們現在有在吃中藥,熬夜就是浪費錢,也是浪費醫生、浪費這些照顧我們的人,這樣辜負很多人,所以不能熬夜。而且照憂鬱症的研究報告,憂鬱症患者熬夜情況佔很大部分。你看一熬夜,你身上的陽氣消耗了,隔天又睡到中午、睡到下午,陽氣都很難生發得好,久而久之陽氣就很不足,陽氣愈不足你就愈不想出門,惡性循環。
曾國藩先生治家有方,給子弟的規定,其中一條就是要早起,還要服勞務,雖然家裡經濟不錯,但是也沒有亂花,也不是請很多傭人,子弟也要自己勞動。動才會生陽氣,你看現在的人都不動了,就懶懶散散的了。晒太陽會生陽氣,多行善會生陽氣,善生陽;喜生陽,家裡一談話,多聊些回憶高興的事情,不要一聊就人生苦短,那家裡的氣氛就……
談到這個人生苦短,我就想到我高中去參加救國團活動。我當時候也是朝氣蓬勃的,去爬合歡山,結果遇到一個差不多應該有三四十歲的人,一個男士,他是學佛的。他面對我們都是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每一次他一講話,第一句話,「哎呀,人生苦短」。我就落了一個印象,這學佛的人都是……我這個佛緣起得比較晚,可能跟他也有一點關係,因為我們也不懂,就落了這個印象。所以假如我們現在看到孩子好像很沒有精神、沒有朝氣,不要急著往外看,看看自己的展現如何,說不定就找到問題的根源了。
尤其我們剛剛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教的孩子很可能都在他長身體最重要的那幾年裡面,假如這些年他都是熬夜,那對他的身體影響非常大。而且雖然只有短短幾年,影響是他一生,影響是他的學業、事業、家業、道業,因為身體不好,這些事大打折扣。所以我們教了之後,這個孩子養成生活的好習慣,這個老師真的是功德無量,這都是陰德。所以我們要道法自然,生活作息都如此。
飲食有節,後面又講到「對飲食,勿揀擇」;起居有常,起居都要順著自然規律;不妄作勞,不要透支身體,這除了自己保護之外,也要體恤不要透支了家人朋友的身體,或者同仁,甚至是學生。我們也有遇過,聽到他學校犯錯,被老師罰功課,罰到寫到十一點多,有時候我聽到這個也很心痛,孩子在長身體,熬到那麼晚。等於是我們處罰孩子,處罰當中也沒有離開替他設想的心。我們假如處罰了,體恤不到,那是我們處罰當中帶有情緒了。你一反思起來,真是這樣,都是心的問題。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高柴,他在衛國當官,他給一個犯人判刑,這個犯人犯的錯比較重,他想盡辦法希望減他的刑,最後還是得要把他的腳切掉,切掉一隻,應該是膝蓋以下切掉。後來實在已經盡力了,就執行了。結果衛國內亂,高柴就逃出去了,在逃的過程就遇到了那個守城的人,就是被他判腳切掉的。他本來心裡想我逃不走了,結果那個人馬上帶著他幫他逃。然後就告訴他,你看城牆這裡有一個洞,你趕快爬出去。結果高柴說,君子不可以爬洞。當然他到這個情況都記得老師教他的,他只是沒有變通而已,他可與立,在危難當中還是老師的教誨不能違犯。後來這個人又找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比較低,你爬過去。他說君子不能爬牆。後來一看,好像有人追來了,就給他先躲在一個房子裡面了,後來就躲過危難。那個守門的人救了他,高柴很感動,就說,「昔日我判了把你的腳切掉,你怎麼還幫我?」那個人說了,他感受到大人您已經盡力在幫我了,而且當你判了這個刑,在執行的過程你的眼睛透出了很難過。所以你看這個犯人感受到了。
父母子女之間也是,打在兒身痛在娘心。我母親就打過我一次,那深刻體會這句話了。雖是處罰,但是父母、老師那顆心孩子是感受得到的,我們這個處罰不是發洩情緒。而且現在,比方說我們自己的孩子要打,那你打的目的是什麼?你打他,他服不服?假如我們自己都做得不好,都是苛刻要求他,打他他不服的。我請教諸位當父母的人,你們打孩子的時候有沒有感受得到他心裡服不服?有沒有考慮這一點?我都可以感覺到,先父,我小的時候犯錯,他老人家批評我、指導我,都是在什麼情況之下結束的?都是在爺倆,尤其是孩子也不是不服氣的狀況,看到孩子是接受了,結束的氣氛是和諧的。這都是父母在這種境緣當中是清楚的。所以師長說面對境界要清楚,這句話挺有味道的。其實我們情緒、脾氣一來都不清楚了,不清楚自己,也不清楚對方,也不清楚現在這個情況對全家的影響,都不清楚了。隨緣要能妙用,就能有自己在這一件事當中成長。哪怕你是處罰孩子,自己都成長,孩子也成長,這就妙了。妙在不能動情緒,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
現在整個都市的步調,熬夜都變成常態了,但是我們是修道人,不隨波逐流。《中庸》說的「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不流」就是不隨波逐流。我們不去要求別人馬上要改,但我自己要做好。我們今天比方要求孩子不要一直玩手機了,你看我們這句話他要服,首先重點在哪?重點在我們做表率給他看。這件事不是小事,這件事攸關孩子的一生,孩子不懂得用手機,完全被手機控制住了,那還有未來嗎?我們的身教、境教、言教要跟上。
勝妙法師(我們院長)就回想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他想到老人家珍惜時間的榜樣。師長老人家(成德也見到了)要出國了,整個出門的過程,搭飛機,這樣下來可能十幾個小時都有,飛得遠一點,甚至於光是在飛機上就十幾個小時。像到蘭彼得,下了飛機還要五個小時車程。老人家從出門就一直在聽《淨修捷要報恩談》,黃念老的教誨。後來到了目的地,老和尚笑著說我聽三遍了,你看時間都沒有浪費的。老和尚修行這麼高了,他還一分一秒都不浪費,都認真學習,那我們更要認真,更不能浪費,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你看睡覺,適中的時間,該睡的時間要睡。當然也不能睡太少,你用力過猛傷了身體。這都要考慮,我們都有見過很精進的,每天睡四個小時,後來身體有點傷到了。都要用中,我們是中華民族,這個「中」字有味道,不能過,不能不及。《中庸》裡面的榜樣大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孔子是「君子而時中」,時時能保持中道。
其實中道在哪?我們看到「謹」的這些句子裡面,「衣貴潔,不貴華」,是不是要循中道?你不能穿得太奢侈了,你也不能穿得太隨便邋遢。「對飲食,勿揀擇」裡面有沒有中道?所以中庸之道在哪?隨時隨地,沒有用中就會偏,偏了就會出一些狀況。你看東方持國天王也是在提醒我們中,拿的琵琶不能太緊,會斷;不能太鬆,彈不出曲子來。我們帶班也是,不能太緊,不能太鬆,都是用中。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