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九十七集)  2023/11/25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97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這幾次課學習《弟子規》「信」的部分,這些教誨對於我們修行乃至於從事教學工作都是非常關鍵、非常重要。上一次我們提到「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現在社會當中讓我們看了會起煩惱、心不平的事情不少,首先我們假如動了情緒,我們就沒有把如何面對世間這些不妥的事,應該怎麼正確面對,身教、言教就沒有教給孩子跟學生了,那他可能就變成一個憤憤不平的人;我們在自身修學的角度,那就不可能有得力的一天。其實我們不能得力,我們也幫不上家人、幫不上學生。所以《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有修身的根基,我們從事哪個行業才能服務到他人、利益到他人。

  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假如見過了,我們就不在道中了。有一個同修可能也是困擾了很久,他不想見人惡控制不住,他就向老和尚請教,我很想改掉這個見人惡的習慣,一直改不了。他也很可貴,修學路上實際遇到的境界他沒有憋在心裡,他有主動向老和尚來請教。老和尚說了,你真想改我才給你講。所以我們是準備聽完馬上照做的心境來聽老和尚這一段教誨。我們聽經不能聽成習慣,聽歸聽、做歸做,這樣受用就有限了。我們聽老和尚教誨有如貧得寶的心境,那聽了就會很珍惜去用它,因為這是法藥,法藥可以治心病,而且可以藥到病除。所以學習的態度,心有疑隨札記,有疑問了,有不能突破的問題、境界,我們主動跟老和尚請教。老和尚圓寂了,老和尚的法身舍利常住,我們可以在網上,問題的關鍵字,應該世間好話老和尚也說盡了,六十二年講經說法講得很圓滿。這是學習態度,心有疑隨札記。

  包含我們聽了善知識教誨領會得對不對,我們也向老師說明一下,我這樣領會對不對?怕悟錯了。老和尚圓寂了,我們三五志同道合的法眷屬,我們聽老和尚的領悟講出來,大家聽一聽,覺得悟得對不對,不然悟偏了也不行。我有遇到一個同修,他真的悟偏了,他讀《無量壽經》讀到「如貧得寶」,如貧得寶「如」是比喻,他讀了之後把房子賣掉,然後要去做一個貧窮的人,他把如貧得寶解成要貧窮,貧窮是寶。他這個悟錯了,這麼一做,可能親戚朋友會覺得學佛還得去當個貧窮的人,那可能會嚇到人。所以有同參道友還是很重要,依眾靠眾,悟錯了還可以大家互相印證印證,尤其所悟的可能跟修學的方向目標有關的,這個不能悟錯了。

  同修問了,老和尚看他是很願意學習,就說了:「從今天開始,你看到任何人的過失,你就告訴自己,是我做得不夠好,不能感動他。」老和尚這開示有味道,我們學佛就是學覺悟,覺而不迷,不在境界當中迷惑,不在境界當中生煩惱,不是被煩惱控制住了,所以是理智的,不情緒用事。我們想一想,看到一個人錯了,我們跟他起對立、起情緒了,首先對自己有沒有好處?沒好處,火燒功德林;對他有沒有好處?對他也沒好處。學佛學理智了,對自己、對別人都沒好處的事別幹,念頭不要起,言行不要出。這才是理智,不要幹對自己、對別人沒好處而且是有壞處的事情。理智都能調伏情緒、調伏感情,我們就不生煩惱;我們會生煩惱,我們的理智還不夠。

  師長這麼一教誨,我們不只不起情緒,我們變成什麼?變成動力,我做得還不夠好,不能感動他,我趕快做好感動他,不然他會墮落。我們純是一個為對方好的心,這是我們的真心起用。所以老和尚說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是功德,妄心是輪迴業,一念之間差別很大。而且《無量壽經》也告訴我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個犯錯的人,可能他父母沒有教他,他老一輩沒有教他。從這個角度看,沒人教他,他得了人身,當了中華兒女,居然沒人幫他跟五千年的智慧接上,從這個角度看他也挺可憐的。這是師長教導我們,其實也跟聖人、祖先在經典當中教我們的完全相應。我們看《論語》,堯舜禹湯這些聖王傳了一個心法,叫「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無以萬方」。他是當領導者,我自己的錯不要推給百姓、臣子,百姓、臣子的錯都是我沒有教好。聖人的心境,常受天下之責備而沒有責備人之心,所以人家不怨他。

  老和尚這個法藥我們肯馬上去做,見人惡我們就不會起煩惱了,會更加鞭策自己,他不孝,我好好做孝感動他;他不廉潔,我愛惜公物給他看;他沒有盡忠職守,我盡忠職守給他看。而且我們進一步想,有時候對方的惡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我們造成的?當父母老師的可以再從這個角度思考。你看當父母的現在對孩子的一些行為非常生氣,可是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有沒有我的溺愛、有沒有我的放縱在裡面?帶一個班,現在學生很沒規矩,有沒有可能是我一開始沒有立規矩?

  在《資治通鑑》當中有一句話講,「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我們愛護孩子沒有依照正確的道理,反而是害了他。比方現在很多家長很生氣,你看那孩子每天玩手機,氣得要死,都不用功,那那個手機誰給他的?可能是我們做得不妥,產生後面這個問題。現在這個手機問題真的是不小,不要說學生的問題,我們自己能不能克服都還很難講。其實假如我們沒有克服,我們說要讓孩子學生放下手機有沒有可能?讓他們善用手機,不可能。身教者從,言教者訟,我們真的以身作則,善用手機,然後都沒有上癮,那孩子看了佩服、效法。你假如只是言語當中「趕快去寫作業,不要再玩手機了」,孩子心裡想,你玩得還比我多,你看得還比我多,他哪怕沒有表達出來,他心裡面也是在那嘀咕。我回想成長的過程,我們晚上不看電視的,因為父母不看,父母在看書,你當小孩的也不好意思,父母在那裡看書,你坐在那大搖大擺看電視、吃零食,就幹不出來。

  有可能對方的錯你不要先起情緒,冷靜冷靜,是不是我前面做得不妥當才產生後面這個結果?你看孩子吃垃圾食品,怎麼養成的?或者孩子現在笨手笨腳的,只會考試不會做事,你在那生氣,那是你只叫他讀書,沒叫他幹活,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的,他都沒有生活能力。大家想一想,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會照顧,這個人有沒有福報?所以我們教育理念正確非常重要,不然你理念錯了,你把孩子給誤導了。當父母老師的對一個孩子的學習只著重在他的學科、他的考試上,你說我們能把孩子、學生帶健康嗎?帶他的人生能夠全面嗎?太多家長都你去讀書,考試考好就好了,其他啥都別做,這跟幾千年的教育理念不相符合。你當老師的人只專注在學科成績了,那教的孩子一定方向會有偏。我們看古人一開始教什麼?「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都是生活教育,「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開始教育他要有責任感,要多勞動,要為家服務、為人服務,然後要惜福,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他不惜福他就折福了,他沒責任感,不主動服務人,他就沒福報了,所以小孩教育先教生活教育,灑掃、應對、進退。現在這個都不教了,生活教育不教了。哪怕是學傳統文化,他很會背誦經文,結果沒有教生活教育,沒有教怎麼服務他人,老和尚說會教出兩個結果,第一書呆子。所以我們有時候在教學的時候,「你怎麼書呆子?」有時候你罵他,是我們教學有問題,我們是不是啟發他悟性的教育?沒有生活教育就沒有行,他就變死讀書,變書呆子就很可憐。

  傳統文化這二十來年,我們當父母老師的得總結總結,沒有總結清楚問題在哪,後面還會繼續出現。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冷靜看看我們的孩子跟學生悟性高不高。開發悟性我們從老和尚的教誨、從經典的教誨,要從孝道下手。一個人懂孝道了,他一定會照顧父母,他就在修福。自性的智慧德能怎麼開發的?地藏菩薩表的法。所以我們不教孝道,我們不是辦教育,這是很嚴肅的問題。再講得嚴重一點,我們可能會誤人子弟。人家本來可以很有悟性,被我們教得呆呆的,我們都是一直灌輸,灌,灌到最後悟門就堵住了。「開而弗達」,開是啟發,弗達就是你不要什麼都講完了,都沒有留一個空間讓他去領悟、去感悟。「強而弗抑」,強是鼓勵,抑是否定。我們現在父母老師情緒控制不住,那個否定孩子的言語也會傷了他的內心。我好像從來沒感覺從父母、爺爺奶奶、長輩的言語當中有刺傷的感覺,從來沒有過,都感覺到愛,哪怕父親在訓斥我,我都能感覺到那不是情緒發洩,那是愛護我。「道而弗牽」,引導,不是強勢硬拉他往東走、往西走,要循循善誘,要柔軟。我們用的方法不對,最後還怪孩子、怪學生,這不妥當。要教孝道,要從改習氣下手,煩惱輕智慧才會長。要從改習氣下手,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要改給他們看。我們只是聽經,都沒有去改習氣,那帶出來的人也只是會聽經,但是不願意改習氣。習氣都沒改掉,悟性就出不來。

  剛剛我們提到生活教育,一個人懂得處處服務人,他有福報。大家有沒有觀察,特別願意幫老師的學生腦子很靈活,他很喜歡服務人,福至心靈,他的心敏銳了,有悟性了。所以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善根從哪裡修?從福德來修,就是重視服務他人,生活教育。帶著孩子學傳統文化,也要讓孩子多勞動、服務他人,不是死讀書,這個悟性才出得來,有福報心就靈了。這都反思我們教得對不對。當然這個不能用偏掉,比方說要修福才會有悟性,所以十幾歲年輕人到你的單位來,「統統幹活,幹活才有福報,經也不用聽了,什麼都不用聽,就幹活,你們哪有那麼大福報,先幹活!」這傳遞的就是要求,傳遞的不是成就對方。我們用妄心只會調動對方的妄心,我們用真心才會喚醒他們的真心,這是相互交感的。我們教學說實在的也不是很複雜,其實很簡單,任何時候護好我們自己的心,不起情緒,用真心,這是關鍵。

  昨天看了一個笑話,當然跟不起情緒有關。剛好有一台公車,有一個乘客他就坐在最後排正中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坐過這個位置。結果開啊開啊這個司機突然緊急剎車,這位乘客連滾帶爬衝到了投幣處。那剎車的力量太大,他一下衝到最前面去了,鼻子差點沒有撞掉。大家感受一下全車的氣氛,所有的乘客看到這一幕。結果這個乘客摸摸鼻子,然後居然鞠了一躬,說了,「對不起,司機先生你找我有事嗎?」一講完整個車上的人都笑了。大家看一看,這個司機接下來會怎麼反應?這個司機鐵定說「哎呀,太對不起了、太對不起了」。但是假如這個乘客他沒有控制住情緒,他鐵定會罵人的,這個司機本來是有點不好意思,這個乘客一罵人,他可能火也上來了,「你說你幾歲小孩了,都不會坐好!」就罵起來了。你看一個人在那樣的情況,差點鼻子就撞了,在那樣的情況他還不起情緒,還能幽默一下,有這個功夫就不被境轉了。所以人能控制情緒不被境轉,就能轉境了。

  佛法很好用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句話跟我們有沒有關?什麼時候要用這句話?學生遇到任何情況,我們首先不被這件事轉,我們就用真心在處理,就感動所有的人。假如孩子犯了很大的錯誤,班上所有的同學都在那裡屏氣凝神看老師會怎麼處理,突然老師還心平氣和的,所有的孩子印象深刻,本來想老師要罵人了,居然沒有。所以大乘經教這些話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就在當下用。就像我們現在在探討,很可能對方的錯誤原因是我們造成的,「萬法因緣所生」,你看這一句話就包含一切境緣,萬法就是一切都在裡面,不管人事物。

  控制情緒可以算我們的學生一定要趕快具備的能力,這真的是刻不容緩。我自己也是智慧不足,在我第一年做班主任,帶六年級的學生,我就有看到一個同學她的手臂,女同學,都是美工刀割的刀痕。我當時候一看只是心痛,一直勸她不要這麼做,我沒有思考為什麼她會做這個動作。假如依現在來講,我們一定會去思考這個問題,那時候畢竟智慧很淺,只是在相上一直在苦口婆心勸她不要傷害自己的身體。但是大家想一想,誰想傷害自己的身體?她一定是心裡已經處於很不平衡的狀態,不然誰會去傷害身體?她太苦悶到以這樣的方式來轉移她的苦悶。現在小學生、中學生憂鬱的不少,那天聽到一所中學四百多人,有輔導老師跟每一個學生都聊過,三分之二的學生心理有問題,你說這不是我們家長老師應該重視的事情嗎?我們現在不能太粗心大意。

  我感覺我們都不願意粗心大意,可是我們不知不覺粗心大意,因為我們的生活太緊湊了。大家感受感受,你吃飯也趕、坐車也趕,請問我們處在這樣的狀態,你能感知到身邊人的狀況嗎?比較不容易。以前是農業時代,生活步調比較慢,而且人都跟大自然相處,所以那種感知力比較敏銳。鄉下的人有人情味,他可能看到你什麼需要,他隔天就拿來了,特別有人情味。我記得我在廬江的時候,有一次晚上我們辦重陽節敬老活動,整條路都擠滿了人,三千人。老人家都坐前面,我們還有年輕人來侍奉老人。剛好那一次我有上台分享課程,結果隔天收到幾盆雞蛋,盆,不是一個、兩個。為什麼?這個鄉民說,蔡老師怎麼這麼瘦,來到我們湯池給他補一補。你看他才看你一面,他心很細,就隔天送那麼多雞蛋來了。我們現在這種工業化、都市化,人心比較麻木了。我們不能被工業化所轉,不能被緊湊的生活給轉掉了,我們還是要保持柔軟敏銳的心。

  大家體會體會,現在的人要遇到什麼情況他才會靜下來思考?往往都是發生的那些事衝擊力非常大,他才停下匆忙的腳步。我覺得我們現在活成這個樣子挺無奈的、挺不值得的,為什麼?我們比以前的人忙多了,花的時間精力沒有輸給以前的人,怎麼問題愈來愈多?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有好結果,因為我們努力都到枝末上面去了。你看我們教育孩子跑到枝末,分數、知識,沒有從孝道,沒有從德這個本,最後的結果,捨本逐末怎麼會好?你看我們發展事業著在相,我們把時間花在巴結上司、諂媚領導,累得要死,最後沒有福報。

  我認識一個演員,他好幾年的歲月到北京都在找關係,一天可能要吃三攤,從晚餐一直吃到凌晨,最後自己去吃完早餐回家睡覺。不是一天、兩天,搞到也沒有發展,眼睛青光眼,有瞎眼的危險。你看人都忙到事相上面去了,好累,好無奈,最後也是沒有福報。後來他青光眼,到了底谷,他還挺有因緣的就是他女朋友,他說我可能會瞎了眼,我們分手吧。他女朋友非常有情義,說你瞎了我還是嫁給你,也給了他動力。後來他在谷底了才開始看人家送給他老和尚的書。我剛剛跟大家說的,我們現在人的生活節奏,一般是一定遇到了什麼?身體出大狀況了,他才突然停下忙碌的腳步;或者孩子已經沒法管教了,這個震盪力夠大,他才開始重視。但是這個時候要去解決問題就不太容易了,那都已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包含自己身體出問題了,一個人得癌症,那是幾年積累的,假如我們夠敏銳,知道吃要怎麼吃,知道睡要怎麼睡,怎麼可能會有這個結果?包含甚至於另一半說我要跟你離婚,晴天霹靂,「我很努力,你為什麼提出這樣的要求?」

  所以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為誰辛苦為誰忙,我們得冷靜想想。我們老師再辛苦,我們有這種熱忱,可是假如辛苦的結果我們的學生也沒有比較幸福,那我們到底在忙啥?成德那時候教學看著一年不如一年,就擺在我面前,我是選擇麻木還是選擇思考?我們現在要靜下心來去感受感受,我們身邊最親的人笑不笑得出來?我去年也常常跟大家談到憂鬱症,而且那個因緣還是楊醫師他女兒有情況,他那全然的父愛,母愛,他太太也是,很快就調整好了。他很可貴,這叫隨事菩提心,他自己體驗到了,可能很多家庭會有這個情況,做了一次專題,他把找的資料分享出來,我們就在這個因緣當中討論。

  我們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臉上都是什麼表情?要回外婆家了,高興得不得了,常常都是笑臉。我感覺現在的小學生不是這樣,有時候沉思的時候臉上都很憂愁。我假如是他的長輩,絕對會很主動的趕快跟他溝通。那種表情不應該在他那種年齡出現的,所以當父母、當老師的心要敏銳、要柔軟。其實很可能我們自己的心也很累了,累的時候要提起這種去關心也不容易,所以現在當老師的是最需要被關愛的一群人。我記得很多年前就有聽到同道說,憂鬱情況學校老師算是比例比較高的。因為我教過書,這個我覺得不意外,因為你帶了幾十個孩子,他安全你有責任,還得知識要教給他,你還要教育他做人做事,有突發事件你都要去處理,包含現在家長他也不一定學這些做人做事,一有情況你還要跟家長溝通,這對老師工作都有一定的身體、心理的工作量。

  今天有一位林老師也是寄了資料給我,因為連續報導學校老師,有二十三歲尋短,有三十六歲,我們看了真是太心痛了。我們是老教師,我們關懷關懷年輕的教師。我們可能在教學的過程也面臨過一些瓶頸,可能那時候是這校長挺好、教務主任挺好,適時的跟我們交流,傳授一些寶貴的經驗。包含我們學校裡面的主管、領導者,老師有很平穩的這種心理素質,他才能夠去把教學教好,所以我們不能不關注老師的心理健康。

  我們處在這個時代真的都不容易,我們夫妻也好、家人也好、同事也好、朋友也好,互相體諒。泰卦叫地天卦,否卦叫天地卦,天地沒有交通,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而已,一個家庭裡面都不溝通,冷戰,那個對人心理的壓力很大。地天就換位思考,互相理解。我們現在為什麼壓力大?我們要分析出原因,我們才能把事情解決掉。有些是什麼?我們容易自己給自己壓力,這點自己要洞察到。比方說我們一跟人家比,我們就形成自己的壓力,其實沒有人拿我們去跟別人比,我們自己在那裡比。你不找出原因來,你怎麼把這個壓力、這個煩惱化解掉?

  我見到一個年輕人,他接了主管的位置,他覺得壓力很大。為什麼?他說我部門的人他們學得比我久,結果我還得做領導,所以我壓力很大。我說你多聽取他們的意見不就好了嗎?幹嘛自找壓力?「他們都比我學得久。」「學得久好,你多聽取他們的意見不就好了嗎?」你看本來沒事的都想出事來。我說康熙皇帝八歲就登基,他不就憂鬱症了嗎?「哎呀,我才八歲,他們都很厲害」,他不就憂鬱症了?我感覺我們首先要愛自己,你才有能量去愛別人。古人留了一句話,不要自討苦吃,不要自尋煩惱,有沒有道理?不要自掘墳墓,自己挖一個洞自己跳進去了。再來,我們對別人不要愛你沒商量,我感覺現在得憂鬱症的人不一定是被欺負的人,有時候是那個愛太沉重了壓的,又沒有及時溝通。我們的心要柔軟,要能體會到對方的心。教育,你體會不到學生的心,你教他就不契機。我們都聽老和尚說講學要契理契機,這句話我們很早就聽了,我們有沒有努力如何契機?要契機你要知其心。所以為什麼孔子在回答弟子問孝、問仁每個人都不一樣的答案?他知道這個學生的家庭狀況、他的心境,他契機回答他。

  我聽過一個孩子跟他母親的對話。他母親學傳統文化,後來聽了一些課程,她就跟孩子說:「孩子,你看我最近不打你了吧?」孩子怎麼說?孩子說:「言語沒有棍,言語打人比棍子還痛。」棍子打是皮痛,言語呢?會心痛。我們那個言語有沒有顧及學生的自尊、孩子的自尊?我們在講話的時候有沒有在感受一下我這句話下去對他會怎樣?我們有沒有曾經遇到朋友跟你說「哎呀,你三年前那句話我三個月才緩過來」,大家有沒有?你說:「啊,這些事我都不記得了。」我最近也聽到有同仁跟我說:「法師,幾個月前你跟我講了哪句話」,我現在聽到這個耳朵都豎起來,「講完之後我看到你都害怕」。你看心粗眼翳,都沒感覺到這句話對人家的傷害,出言要順人心,傷了人自己都不知道。他很有善根,他說後來我聽你講課,說不要有過去煩惱,過去心不可得,過去了不要留在心中,我就好多了。我非常佩服他在哪?我嚇了他,他居然還肯聽我講課,而且還能聽進去,他的修養不簡單,他修養超過我了。

  我們不能住相,住老師相,有時候年輕人的善根都超過我很多。《金剛經》說「應無所住」,不能住相,但是這個不住相真不容易,當父母就住父母相,我是你爸,我是你媽。講這種話不只威信不能提高,還會下降,這叫強迫人家要尊重自己,這沒有道法自然。我們剛剛說的,我們用妄心,怎麼提起對方的真心?我們提起要求的時候,怎麼會讓對方感動?所以言語的傷害可能比棍子還厲害。

  後來這個媽媽又很努力了,努力努力,少罵人了,又跟兒子說:「你看媽最近比較少罵人了吧?」她兒子說什麼?她兒子意思就是說,志向打人比棍子跟言語還痛。我覺得現在不執著太難了,體制內的執著分數,傳統文化的執著讀經,你就讀經就好了,以讀經為標準,生活教育忽略了,又是執,會教出書呆子;會教出第二種情況,沒有生活教育(對不起,我這一圈繞得有點大,回來了),會教出狂慧的人,因為他經讀了很多,瞧不起父母老師,狂了。我真的見過,那個隨手就可以寫一首詩,學問真好,你到他的房間一塌糊塗。人家在那裡學禮,他不屑一顧,還會諷刺人家,真狂!學禮,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怎麼可以諷刺人家學禮!老和尚這些話我們不能等閒視之,你不重視起來,你花了十幾年、二十幾年在那裡教學,最後你把學生給教錯誤了。

  所以現在想想,老和尚說學佛是讓我們放下貪、放下習氣,不是換對象去貪,變成貪法,變成貪功德,變成貪名,那不還是換湯不換藥。老和尚講這些都是修行的正知正見,佛法重實質,實質是放下,不是換對象,不是重形式。佛法最重要的讓我們放下分別執著,老和尚說起心動念這個不容易,我們到極樂世界,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也是很重要的策略,因為我們時間精力有限。老和尚說四弘誓願我們先做前兩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先調伏習氣,得清淨心,我們往生有把握,心淨佛土淨。你現在學很多佛法,結果不能貫通,還得輪迴去了。我們專五經一論,尤其現在有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老和尚的《科註》。那個註解不只含攝五經的重點,還含攝大乘經的重點,你這一部註解深入下去,一經通一切經通,而且愈深入你往生的信願行就愈堅定。

  念佛重要,我們現在的根性,成德以自身來講,不好好念佛,根本我自己伏不住煩惱,伏不住煩惱,我只有每天造輪迴業的分。所以就要練自己,再忙不能忘了多念佛,這樣我的心才能夠安定、才能平穩。事情已經處理不完,假如我又帶著情緒,那很多事情不是愈處理愈麻煩了嗎?不能因為忙忽略了對身邊人的關心,就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因為忙變成藉口,該幹的事還是要去幹,對治自己找藉口的習慣。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習氣、對治煩惱。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到極樂世界再辦,這個策略穩操勝券。老和尚講經的時候最常講的,會修行,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會修行。我們不能那個會修行就是每天念幾萬叫會修行,每天拜多少佛叫會修行,那是手段,那不是功夫,功夫是放下,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我們的愛憎放淡、好惡放淡、美醜放淡、好壞放淡,這是功夫。剛剛跟大家說了,我們不能學了傳統文化、學了佛,我們還在執著讀經。不是讀經不對,你只以這個為參考值,你就執著了,你忽略其他的重點。沒有一個祖師大德說學傳統文化就是讀經最重要,你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了。而且都是灑掃應對進退為先。所以教孩子的《養正遺規》是理論,這是傳了幾千年的理論,不能自己自作主張,會誤了一代人,這不是開玩笑的。不能因為你名氣大了,我說了算,我覺得我看得對,這造的業可不小,這不是開玩笑的,離經一字便是魔說。這個慢心是很容易起來的,我們可不能做了傳統文化的領導,反而這個慢心一起,不能接受別人勸就麻煩了。

  下一句很重要,「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人那個慢心、瞋恨起來,真的都感知不到問題。脾氣大的人,團體一定流動率很高的,都視而不見,都沒有靜下心來去反思問題在哪。傳統文化的家長千萬不要又有執著,執著什麼?執著兒女做聖賢人。我覺得應該是先求自己做聖賢人重要,而不是……所以剛剛那個孩子說了,志向打人比言語、比棍子還痛。每天在那裡你要像老法師一樣,你要像……我看你們笑了,你們有被這樣壓過嗎?還是你們有這樣去壓別人?我們現在不要幹愛你沒商量的事情,你要看看你在引導孩子學傳統文化,他的笑容是不是愈來愈多,還是被你期望要求到愈來愈笑不出來。現在是理解萬歲的年代。為什麼現在憂鬱的那麼多?都沒有被適時的理解、體諒,所以那個負面情緒就一直沒有辦法抒發。

  同志們,革命尚未成功。孫中山先生拋頭顱灑熱血,希望的就是人民真正過上快樂的日子,你看我們現在搞到二十一世紀最大的挑戰憂鬱症。十九世紀心臟病,二十世紀癌症,搞到現在二十一世紀憂鬱症。憂鬱症,心病要心藥醫,心藥只有經典。諸位同志們,為眾開法藏,現在十萬火急,可能很多親戚朋友他的心理承受壓力已經快到最後一根稻草了,我們得要柔軟的去體恤到,緊急的去化解。我們剛剛提到了,第一線老師工作壓力還是比較大的,我們形成學校領導關心愛護這些老師們,同事之間互相關心。甚至於你是家長,對於老師的付出及時的肯定,這都會給他的心裡流入一股暖流。我們現在要敏銳,我們的一言一行給人家正能量,現在心裡負能量已經太多了,不忍心又因為我們去給予對方負能量。

  剛剛跟大家談到有可能對方的錯我們有責任,我們教育方法不對,照顧過頭了,沒有生活教育。再來還有可能這當父母的人,有些地方對孩子要求很嚴,有些地方又特別放縱他,那這個孩子後來也會出問題。或者父母忙於工作,造成內心有點愧疚,就用物質去滿足小孩,你到頭來這孩子會出問題的。當然,古人留了一句話給我們,「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你只要有看到問題點,從此刻開始用真心,這個問題慢慢就改善了,一定可以改的。你看我們現在這些心理問題,誰願意痛苦?誰願意五倫關係不和諧?沒人願意,都希望愈來愈和諧。誰真正用對心了,講對話、做對事,這個良性循環就從那個人開始轉動。轉法輪,轉每一個人的正思惟,正念提起來,正能量提起來。而且古人已經告訴我們,《群書治要》裡面都強調了,養富貴的孩子是比貧窮人更難的。富就很容易奢侈;貴,他地位高了,他很容易驕傲,假如我們不在這些地方慎重,他很難不長這些習氣的。所以孩子學生的錯,我們首先也要反思我們有沒有責任。

  上一次跟大家提到的,「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尤其我們從事教學,你看老和尚他還去研究量子力學,因為他觀機,現在的人都學科學,你從科學的角度一講他就容易接受。要學那個量子力學也要花時間的,代眾生苦,去學這些東西,都是帶動我們。黃念老講的《淨修捷要報恩談》很精闢,尤其是講《淨修捷要》,這對現代人重要的法寶,現在人太忙了。《淨修捷要》做一次二十分鐘可以了,五經一論,甚至於大乘宗派的重點都在裡面,那真的是醍醐灌頂,每一段經文短短的,你隨文入觀,真的是醍醐灌頂。黃老又跟隨夏老一輩子,開解得非常精闢。老和尚持續聽了好一段時間,播經機放在身邊,表演給我們看的。出國去,這是我們院長勝妙法師親眼看到的,出國路上十幾個小時,一二十個小時,飛歐洲很遠的,等飛機,飛過去了,在那裡還要行李什麼的,這整個過程,老人家聽啊聽啊,說我聽幾遍了,都不浪費時間的,提升自己。

  我們想想現在學生家庭因素、成長因素,我們希望孩子的人格、心理素質健康,我們也得花一些時間提升我們心地功夫,提升我們的這種攝受力,慈悲力、攝受力。而且我們要攝受學生,我們忍辱功夫要夠,不能起情緒。剛剛那個故事不能白聽,那個公車的故事。我聽完之後,這個人功夫不簡單,遇到這種狀況都沒有動情緒,還能提起幽默。我們想利益現在的學生,我們該充實提升的還不少。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就是不要往這種虛榮物質的生活去追求,其實那樣的人生只會讓自己愈來愈空虛而已。你跟人家比吃、比穿、比住,那是攀比。攀比的心安定嗎?自在嗎?比的時候還要打腫臉充胖子,然後回到家夜闌人靜心都是空虛的。我們人真的要對自己更敏銳,到底要走怎樣的人生?

  下一段:「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包含我們自己,我們還沒有入聖賢,我們可能也會有過。我們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過失?因為老和尚說了,修行就兩件事,知過、改過。而且《了凡四訓》說:「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這兩句話我們聽清楚了,我今天不知道過失在哪,我今天空過了,我今天因循苟且了。「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那每天知過比什麼都重要,但是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真的思考清楚了,別人給我們提意見我們會怎麼樣?我今天沒有空過,你不只不會不高興,你會感謝對方。

  所以我們得敏銳感受自己的心,「聞過怒」,為什麼他提醒我我會生氣?我不明理。我為什麼不明理、不理智?我被我的面子害了,因為那個面子,人家一提會產生情緒。別人一看我們臉色變了,不敢提醒我們。其實處在領導的位置,愈高因果愈重。深信因果真的要重視,你的決策不對了,你修學的方向帶錯了,誤人子弟,這個因果不是開玩笑的。

  你當一個領導者應該是很歡喜組織的人來提意見,第一,他提對了,你不用背這些錯誤的因果,感謝他來不及;第二,他提的對,但跟你看的角度不同,你不就藉這件事情看事更周詳了嗎?好事!怎麼可以把好事搞成讓人家都不願意勸我們,那我們不是太不理智了?第三,他提錯了,你剛好是教他的機會,多好!我們被一個情緒上來自己就做不了主了。我們要學唐太宗,人家是求諫,而且人家說錯了他還不當場駁斥對方,他說我這麼一駁斥他下次他勸我有壓力。你看人家心那麼柔軟,讓勸的人不要有壓力。假如說我們今天當領導,現在有時候我們又當領導又當老師,雙重的身分,人家要勸你都是戰戰兢兢的。這個時候我們又擺出一個態度,組織的人勸我們,我們擺出的態度是,我學的時間比你長,我發心比你大,我的經教學得比你深,我做事的經驗要比你豐富,那一個領導者這麼講就是什麼?意思就是什麼?肯定我是對的你是錯的。觀心為要,一個學道之人起了個念頭,我學的時間比你久,這個念頭就很危險,慢心起來了,應無所住我們用的才是真心,起這個念頭已經偏了。佛陀提醒我們不輕後學,這都是佛的法藥。一個真正經教深入的人,他不會覺得自己學得比人家深,他會愈來愈覺得自己很多過失。小人不知道自己有過,君子不知道自己有德,一個君子說我的德行不錯,他不是君子了,他那個心念就已經跟君子不相應了。

  人不能著相,不能都看表面。今天你團體的人給你提意見,你著在表象上,你又「不尊重我,對我不夠恭敬」,他是為你好,他是為團體好,你就被自己的這種著相、感受障礙住了,那麼多真正為團體好的人真心的諫言就被我們給擋掉了,這樣的情況組織一定流動率會很高的。《群書治要》講:「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我們學傳統文化不能不以歷史為借鑑,一個團體每一個人都敢講真話,商湯、武王,這個朝廷就興盛起來,這個朝代就變成盛世了。夏桀、商紂,每一個人都不敢講話,不然就被他貼標籤、被他排斥,甚至嚴重了被夏桀殺了。興衰都是有徵兆的,我們要敏銳。一個人能不能往生有徵兆的;一個人修學是處於良性循環、不斷提升是有徵兆的;一個人學得不得力,慢慢業障要現前,那都有徵兆的。這個我們得要會觀察自己、觀察學生,要善根發動,謹防業力發動。

  《中庸》說的,「國家將興,必有禎祥」,你把這句話再延伸開來,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體,它要興衰都有徵兆的,我們不能再心太粗了。怎麼觀察?《了凡四訓》裡面有教,因為時間到了,我們下一次再跟大家交流。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