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七十九集)  2023/6/10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79

  阿彌陀佛,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一條龍的課程我們這段時間大家一起學習《弟子規.出則弟》的部分。悌主要精神能恭敬長輩、能夠友愛兄弟,這都算我們處世的禮儀。禮者,敬而已矣,我們這些倫常的禮儀都是培養我們的恭敬心。師長在《了凡四訓》當中講到行善有一個總持的法門,叫「愛敬存心」。其實《弟子規》的經文都是指導我們用愛心、用恭敬心對待家人、對待他人。就像師長常常說,學佛就是用真心,愛敬都是我們本有的真心。

  我們能了解到修學佛法、修學傳統文化都是愛敬的心、都是用真心,那我們從誰開始愛敬?很自然的因緣,一定先從最近的父母、兄弟姐妹、長輩開始。《孝經》上說的:「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我們儒家這些教誨很符合人情事理,能近取譬。我們行仁愛,《論語》當中「仁」提了一百多次,代表行仁這是孔子教誨的核心,但是行仁也是從近而遠、由親而疏。能近取譬這個次第很重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由近而遠。不能近的人都不愛敬,反而愛跟自己關係比較遠的人,這有違背常理。我們所學展現出來假如違背常理,社會大眾很難理解,甚至於不能接受。

  我們有時候學習傳統文化、學習佛法,學了執著了,有時候自己沒有察覺到,執著起來有點如入無人之境。有聽到同修講,傳統文化很好,誰阻止我學、誰阻止孩子學我就跟他幹架。大家聽聽這個話,聽起來好像他很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人他的用心、他的一言一行跟經典相應,他才能把傳統文化弘揚開來,不是說他拿著傳統文化的經典要求所有的人都要接受,這反而會起到反效果。

  我記得小的時候讀過一篇文章,就是北風跟太陽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有點頭的可能年齡跟我差不多,可能下一輩的不一定有讀到。這些寓言其實都滿有含義的。有一個行人穿了一件大衣,北風可能好勝心比較強,就跟太陽說:「我們來比一比,誰能把這個行人的大衣讓他脫下來。」北風說:「我先來。」北風就吹得很強,希望把行人的大衣給吹下來。結果它愈吹愈大,這個行人大衣就愈裹愈緊。吹到北風快沒有氣了,只好作罷,「好吧,讓太陽試試看」。接著太陽只是微微一笑,太陽一笑光芒就散出來了,這個行人自己就把衣服脫下來了。

  佛家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的心念,我們心用對了,我們的家庭關係才會轉變,包含家裡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它才會往好的方向走;假如我們的心念是控制要求,那很可能就適得其反,所以心才是根本所在。就像夫妻之間教育的方式、認知可能不一樣,我們學傳統文化的不是強迫對方一定要照我的去做,這個態度本身就不是傳統文化的態度。傳統文化應該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另一半不能理解,我們要順勢而為,藉由發生的事情很好的去引導、去探討。很多觀念不能強迫他馬上就能認識到,能夠順勢而為,人家感覺到我們的柔軟,慢慢他能體會到了,他的善根慢慢自然流出來了,不能是強迫接受。

  剛好昨天跟一個同修,因為最近在歐美一帶接觸到不少同修,有很多是異國婚姻,不同國度的夫婦結婚了。其實這個難度比較高,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這樣的夫妻相處更需要柔軟,更需要設身處地。有一個同修就說到她先生是英國人,先生信天主教,她自己信佛教。有一天她先生就說了:「你們佛教很好,妳看妳從來不強迫我要去參加妳的佛教。」大家看,沒有強迫人家反而感動了。用大陸的說法叫人民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人在做天在看,或者人在做,其實身邊的人都在感受我們的狀態。我們不能強勢了就如入無人之境,別人的感受都視而不見,到時候都沒有體恤別人的感受,我們的做法人家又不能理解,人家不能理解當然就很難配合。明明是我們的行為造成人家不能理解,但是我們的結論很可能都是別人來障礙我;明明是自己的做法讓人家不能理解,但是結論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

  所以經典裡面的每一句話要做到真的不簡單。「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假如這一句我們能放在心上,那我們不會怨天尤人、不會指責別人。只要我們有指責的意思、指責的言語出來,其實我們已經忘了這句話,我們沒有隨順這一句教誨,隨順我們的習慣了。另一半都在感受,妳沒有強迫我要去參加佛教的活動,反而我們天主教的活動妳都很願意跟我去。自己的行為恆順眾生,妳還讚歎他的宗教,人家很歡喜。老和尚說,得不到社會大眾的理解、諒解,或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諒解,一定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反省就是開始覺悟。老和尚這段話很精彩,反省才是開始覺悟,發現自己的過失立刻就痛改,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修行是知過改過。

  也有聽到德國的同修講他德國的鄰居,還不是華人,鄰居。他接觸到不同學佛的華人,有的學到邪教去了,他們也在看。他就跟我們淨宗的同修講,你們學得對,為什麼?因為你們學了之後把家庭照顧得很好,你看他們學迷了,整天跑道場,家裡的事都不怎麼管。華人以外人家德國人都在看。剛剛提到儒家這個次第很重要,能近取譬,由親而疏,由近而遠,人家才能接受。哪有最親的人你本分都不盡,然後跑去說要弘揚正法、要利益眾生?這一般的人接受不了。

  我們處在漢地的因緣,漢地傳的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要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可是我們看從宋朝之後小乘兩宗就沒落了。沒落了不是說小乘不用學了,是在我們漢地的因緣當中儒家跟道家取代了小乘,因為老百姓對儒家、道家很熟悉,熟悉很容易接受。而且儒家、道家教導的心量有些地方都超過小乘,我們看《大學》講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你看那個心量就是為天下著想,小乘比較是自了;老子說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你看這個心量廣大,跟大乘都是相應的。所以儒、道是大乘的基礎,但是現在這一百多年傳統文化學習比較忽略,可能忽略了都有三到五代人。我們儒家的基礎、道家的基礎缺乏,一下又學大乘,沒有基礎有時候學出來會挺怪的,總得不到家人、大眾的認可,這個時候我們要反求諸己,不能說別人沒有善根。

  比方說儒家特別強調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儒家的教誨以這兩個字為核心,嚴以律己是忠,寬以待人是恕。我們有沒有常常是這樣來存心?寬以待人會讓人家沒有壓力,人家不會抱怨我們。《論語》說的「躬自厚」,就是自我反省嚴格,「薄責於人」,不苛責於人,「則遠怨矣」,就遠離別人的埋怨。假如現在我們家裡人對我們頗有怨言,那應該我們這個忠恕的心不足。

  我們看老和尚好多教誨都跟這兩個字是相應的,比方老和尚講《無量壽經》常常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就是恕道。有同修談到了怎麼放下對長輩的埋怨,可能長輩有做一些不妥的事情。老和尚就指導我們,因為這幾代人沒有學,沒有人告訴他們,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怪不得他會這樣。我們有這個心境,不會跟人對立,度量愈來愈能包容。所以我們心上還有不能包容的人,那這個恕道我們功夫還下得不夠,這個我們都可以檢查的。老和尚說學佛首先擴寬心量,沒有不能包容的人。老和尚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這就是恕道。別人錯的也是正常的,他一定有他的前因才會有現在的一個結果,我們往往了解前因的時候不只不會生氣,反而還會很憐惜、憐憫。就像我們在學校教書,看到行為偏頗的學生,一了解他的家庭背景,被媽媽拋棄了,爸爸又是流氓。了解這些背景之後,憐憫他都來不及,怎麼可能還跟他生氣?都有他的前因在。你說像我們的長輩,人身難得,又生為中華兒女,有五千年的智慧,可是他們沒有學到。你從這些角度去,他們也挺可憐的,我們就不會太苛責於他們。而且很可能他們沒有學到,可是他們也很希望我們好,只是方式方法不妥當而已。所以我們學大乘,首先儒家這個忠恕常常要放在心上。

  再來儒家《中庸》說的,「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君子的修養在哪裡下功夫?夫婦的相處,因為夫婦關係是最近的,同一間房間,最近的人,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所以儒家講的,你的修養要從哪裡開始?從夫婦的相處。但據成德的觀察,我們學佛的人肯從夫婦關係下手的不是很多。所以我愈來愈覺得學儒家還是滿重要的,這個基礎很重要。老和尚也說,你學佛反而家庭不和,你學錯了。這句話老和尚常講,奇怪了,我們好像會自動屏蔽這些話,常講的還屏蔽,這變成是用自己好惡在選擇老和尚講的東西。

  真正善學的是在境界當中懂得放下分別、執著,依老和尚的教誨去做。不善用心,會在老和尚這麼好的教誨當中繼續分別、執著。挑老和尚講的東西不就是在分別、在執著嗎?我們沒有抓到修學的核心是放下分別執著,你遇到最殊勝的緣,反而當面錯過,甚至愈來愈執著,那這個就太冤枉、太可惜了!所以會修的人在每一個境界當中,六根接觸六塵,這是老和尚講經當中頻率很高的其中一句,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會修行。不起心不動念不容易,我們到極樂世界再練這個功夫,我們現在練不分別不執著。在哪裡練?吃飯的時候要練,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在面對一切人的時候要練,我們都禮敬,不分別他,不要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那就在面對人事境緣當中生分別執著。所以老和尚常舉禪宗的話,「你會麼?」會的話就是在境緣當中放下分別執著。我們面對老和尚的教誨不能在那裡挑,要百分之百聽話,不能挑,挑了就是跟自己學,不是跟老和尚學。

  那一天有個同修問我說,可不可以只學《無量壽經》,不要學《弟子規》了?我當時候一聽覺得聽話很難,他跑來問我,這個老和尚都講了!我們都說我每天都聽老和尚講經,奇怪了,他怎麼還來問我這個問題?我還不能馬上跟他說這樣不對,到時候他一定不舒服了。我要說《弟子規》也是《無量壽經》,我還得順著他,恆順眾生。比方說《無量壽經》說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那它是一個理,要落實在事相當中,《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它就是具體的落實,你要「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再來身口意,你看《弟子規》裡面有關講話的就佔了三分之一左右,所以你《無量壽經》具體要落實,落實在這些事相當中。

  所以我們太多自己的想法了。我們修學首先要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隨順我們所依止的明師教誨,從明師受戒,明白的老師。假如有同修,比方說信任我們出家人,那我自己還學不明白,他信任我怎麼辦?我帶著他一起依止老和尚這個明師,事情都是圓融的。但是我不能打腫臉充胖子,我不能跟他說你跟著我保證你這一生成就,那我變成妄語。所以修行學貴自知,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人家一崇敬就不知道自己有幾兩重,那別人的尊重變成自己好為人師的增上緣,這就危險了。

  也有同修問,說可不可以看心理學的書?我心裡想,老和尚的經教我們聽的時間都不夠,怎麼還有這麼多想法?而且更重要的關鍵在哪?當我們的知見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正知正見沒有建立起來,我們心裡還有一些分別執著,當你看的這個書它本身有分別執著的時候,你分辨不出來,結果你的分別執著跟它還挺相應的,「哎呀,講得太對了!」你這個認知一下去,你不對就很難轉了。捨身容易捨見難,你錯誤的認知要把它轉過來就很難。

  大家看書局裡面排行榜第一名的書是不是佛經?是什麼書?可能教你怎麼賺錢的,財色名利排行榜第一名,你看看的人會不會在那「哎呀,講得太好了!」他就被誤導過去了。所以修學首先要建立正知正見,它才能讓我們在境界當中判斷是非、邪正、真偽、利害,這些才判斷得了,可是正知正見的建立你要依止一個老師才行。所以老和尚常說李炳南老師給他開三個條件,這個我們都聽了好多遍。老和尚的根性還要守三個條件,我們不如老和尚的根性很多,假如不守這三個條件,我們的心很難愈來愈清淨。我們今天學佛三年、五年,時間都在增加,但實質我們的心有沒有愈來愈清淨?我們的習氣有沒有愈來愈放下?不是說我們學的時間久了就比較得力,我們沒有依教奉行的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會往後退。所以我們觀察自己,觀察身邊同修,有肯守這三個條件的,心才能夠愈來愈清淨。不然我們所處的年代知識爆炸,每天的訊息量那麼大,你假如不會判斷,很多訊息隨時都在誤導我們都有可能。

  剛剛跟大家聊到儒家這個部分,這是我們漢地的因緣,所以師長老人家一代時教有一個很核心的理念,就是先扎三根,再一門深入。你一門深入一個大乘經典,但是你要有小乘的基礎,扎三根就是扎基礎。儒家還有一段話,在《中庸》當中。所以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是以前讀書人的身分證,這是必讀的書。老和尚也是強調,小學學做人,《聖學根之根》;中學學做事,四書。當我們提到學做事是四書,我們不懂得怎麼做人做事,哪怕我們是好心,可是也會辦了壞事,因為我們這些做事的原理原則沒有掌握好,可能事情因為我們受負面的影響。

  我們也聽到有同修在談的時候說到了,發心就好了。發心,這個心假如發得真,心行一如,行為跟心是一不是二,真正發心的人,他一定會去提升自己的做人做事,這才是真發心。我們也有見過,發心到道場來了,但是順著自己的習氣做事情,都要別人順著他,不是他順著別人。別人都得順著他的脾氣、順著他的習慣,做起事來變複雜了,人家跟他配合挺累的,這個變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四書裡面有關做事的這些原理原則,真的有機會我們也要好好的來學才行。孔子說的:「無欲速,無見小利。」無欲速就不簡單,我們感覺自己念佛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往往是太著急,一著急就浮躁,佛是念不住的。孔子這些話很有道理,做什麼事情不能急於求成。夏蓮居老居士說的,「繩鋸木斷,簷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能著急。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那我們現在靜下來看看自己容不容易著急,假如容易著急,有沒有下功夫去對治?假如我們還是著急,我們去做事,真的能夠把事做成、真的不給別人負擔都很難。所以無欲速,無見小利。我們成長的背景,比方說我二三歲就到高雄市,經濟快速發展,我自己受不受這個大環境的影響?鐵定受的。這種經濟快速開發就會有功利的傾向,就會做表面,急於看到效果。修行其實是轉變自己還沒有學佛以前的這些觀念、這些習慣,這叫修行。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大事不成。「君子務本」,不能做表面功夫,「本立而道生」。這些做事的句子都是滿關鍵的。

  剛剛跟大家提到《中庸》有一段話,「素富貴行乎富貴」,自己剛好這一生比較富貴,怎麼在富貴的因緣當中行道,富而好禮,富而好施,你不要富有然後去過乞丐的生活,人家一看很不舒服,你都要能體恤到社會大眾的接受度,不然你做了反而讓人家反感;「素貧賤行乎貧賤」,比較貧窮,但是貧而樂,沒有貧賤反而諂媚、反而怨人,沒有這樣;「素夷狄行乎夷狄」,你到了不同國度;「素患難行乎患難」,你剛好面對逆境惡緣,你也安住,沒有去逃避、沒有去退縮;「君子無入而不自得」,你在任何一個因緣,甚至任何一個身分,你都是自在的,你都是安住的。修行要能安住當下,不然都是煩惱做主。

  那一天有個同修說了,他最喜歡讀《金剛經》,好像每一句他都讀得很歡喜,其他的大乘經好像沒這個效果,這也不是偶然的,可能他過去生《金剛經》修得比較深入。他剛好提到他很難放下跟長輩的一些情節,長輩有一些做得不妥的地方。有時候比方跟父母的關係有一點障礙,然後又去聽人家說,「算命的說我命中就是跟父母沒有緣」,你看一聽就好像很合理化,我命中本來就是這樣。修行人還讓人家算得都很準,那不就叫白修了。修行人就是心轉了,所有命中的這些情況都會改善,境隨心轉。

  成德就跟他交流到,因為他說跟《金剛經》很有緣,我就用《金剛經》跟他交流,你跟它很有緣,你要把它用上。老和尚講經當中還有另外一句出現頻率非常高的,這些經典要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常常覺得跟長輩好像溝通很困難,為什麼?心裡面留了太多過去的印象,講沒幾句,好像對方的言語就把我們過去的檔案統統調出來了,一下子情緒就控制不住了。也有同修講道:「我跟朋友好像也不容易發脾氣,可是跟家裡的人就很容易發脾氣。」其實我們問這個話的時候,那就代表我們觀照自己的心不夠深入。很多問題不能問別人,要問自己,觀心為要。

  蕅益大師這四句很有味道,我們的修行沒有離開這四個綱領。「淨土為歸」,歸宿,我們不淨土為歸就要去輪迴了,不是開玩笑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我們救命稻草,不然我們出不去了。「持戒為本」,戒為無上菩提本,尤其是孝親尊師這個大根大本。一個人有沒有進步,不是看他聽了多少部經、念了多少句佛,不是看這個,看他孝敬的心有沒有提升。這是老和尚講的,不是我講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你聽了很多經,沒有入心,入心了一定改變自己的心境。真心是從孝親尊師慢慢顯發出來的,就是地藏菩薩的表法,開發心地寶藏。所以《梵網菩薩戒經》強調,「孝名為戒」,孝是戒,「亦名制止」,因為孝心起來了,德有傷,貽親羞。當孝於佛,常念師恩,我們隨順習氣了,那佛菩薩、老和尚臉上抹黑了。這種孝敬心起來了,不願意造惡,所以持戒為本。「觀心為要」,觀照自己的心念很重要。任何人護念我們,都是剛好有機緣大家探討切磋,如切如磋,可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我們自己跟自己相處,我們的心念是什麼狀況只有自己清楚。所以儒家特別強調慎獨的功夫,因為很多時間是自己跟自己相處。「內不欺己」,不能自欺,「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不欺天就是天地鬼神、諸佛菩薩,「君子所以慎獨」。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心地功夫都得自己去下的。比方說我們問,我念佛念那麼久了,功夫怎麼都不得力?代表我們在念佛過程當中沒有去觀照自己的狀態,常常都要向外去問人。修行要靠個人。祖師大德很多都指導我們怎麼念佛,當我們覺得我們念佛不得力,我們有沒有主動將老和尚、印光祖師、蕅益大師、夏蓮居老居士這些高僧大德,他們針對念佛的指導,我們有沒有拿來對照對照,問題出在哪?假如沒有,代表我們一個主動修學、主動突破的態度不足,這都可以在境界當中查到自己的問題。心要靜,就能觀照到。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就是該怎麼辦。孔子這句話提到了,一個人不管是求學問或者做事,遇到挑戰,他不會想著該怎麼辦、該怎麼突破,他沒有這個態度的話,孔子說那我也拿他沒轍,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我也沒辦法。

  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你沒有具備哪些態度,孔子來教也教不了。為什麼?孔子、佛陀是我們的緣,助緣,萬法因緣所生,有因、有緣,有殊勝的結果。而因緣當中佛門講的很精闢,親因緣,這在自己的身上,最主要的因素,親因緣;所緣緣是外在的緣,我們去緣這個緣,去親近這個緣;無間緣,不間斷的去親近;還有增上緣。四項,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可是更仔細的去體會,親因緣以外的三個緣還是自己決定的,因為你要去親近哪個緣自己決定的,所緣;你親近他持續不斷,比方說我們遇到老和尚,我一天聽十分鐘,還是我一天聽兩個小時,這是自己決定的;增上緣,老和尚這個增上緣,我是百分之百聽話,還是我在這個緣當中分別執著,挑著這句我要、那一句我不要?你看這個增上緣到底給我們什麼影響還是我們決定的。老祖宗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有道理吧?

  而天助自助者,你自己要幫助自己,你自己要成就自己,外面這些緣才幫得上我們。我們假如自我放棄了,你遇到再殊勝的緣,他們也使不上力。所以修行靠個人,這句話我們要好好去體會,不能都是沒有很好的靜下心來反省觀照,反而還常常都是寄望別人可不可以把自己的問題指出來,我們每天跟自己二十四小時在一起。剛剛孔子這一段話就點出了一個求學人的態度是很關鍵的,要主動突破。就像我們念著佛,為什麼夾雜這麼多妄念?我們不能有妄念了就很難過,都要在自己的這些心念當中更自知。我們往往做一件事遇到一點挫折就容易負面情緒上來,應該很積極的去面對,我有這些念頭代表我不容易放下這些念頭,這些就是我比較執著的人、事,我才會常常冒出來。所以連作夢也都在幫助我們修行,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代表這些東西我很牽掛、留戀,那就懂得要在這些地方去放下。

  以理折情,以理智調伏這些情識。就好像我接觸不少當父母的人,我說當父母這個境緣也是行菩薩道,但是很難的是要放下控制要求,因為很容易就起來了,你是我的孩子,這個我所就很強。你會修的話,在這些地方下功夫,那你就有般若智慧了,即相離相,沒有產生這些控制佔有的念頭。

  當父母容易操心,孩子操完了操孫子。我們比方靜下心來,操心對自己有沒有幫助?對對方有沒有幫助?我們學佛就是自覺覺他,假如對自己、對別人都沒好處的事,我們幹嘛還去做?沒有幫助的念頭我們幹嘛還起?用這些教理我們就懂得轉念,把操心轉成什麼?轉成念佛,對自己很有幫助,這個功德還可以迴向給對方。所以都是好事,只要我們正向去面對它,每件事就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問題在哪,怎麼去突破它,這都要修行靠個人。

  剛剛跟大家提到儒家這一段話,「君子無入而不自得」,有這種心我們才能安住當下。我們的心不能安,我們一定落入過去煩惱、現在煩惱、未來煩惱當中。我們的心都不能安住,我們真的可以去利益他人嗎?就不容易。有一位女士就問到,她說:「法師像你現在就可以全身心做弘法的工作,像我成家了就不能了。」大家覺得這個念頭對她會有正面的影響還是負面的影響?而這個念頭會不會影響她不能安住當下?常常照顧著孩子的時候就想,「哎呀,我怎麼還得來還債?」她每一次看到我,可能她的心又開始「哎呀,像法師這樣多好」。你看念頭都不能安住,我們這個念頭裡就有分別執著在,就有比較在,人一比較就生煩惱。我就跟她說,每個人緣不一樣,妳要安住在妳的緣。

  像成德有機會跟大眾交流問題,比方說大眾提出三十個問題,我仔細觀察一下,超過一半都是家裡的問題,孩子教育,家裡人相處,尤其夫妻相處的特別多。假如她安住了,透過老和尚教誨完全去落實,首先她夫妻關係會愈經營愈好,親戚朋友就來請教她了,她能不能弘法利生?而且她是現身說法。像我們弘法,可能大眾聽我在講夫妻關係,心裡想你又沒有結過婚。或者聽我講教育小孩,我看他的眼睛,頭是在點,心裡在想你又沒有當過爸爸。現在的人很難說服的,疑心都很重,你不現身說法,不簡單。所以如教修行是第一供養,你真正依教奉行,真正做出來,現在的人都很苦,假如你五倫關係相處得融洽,有善根的人就來請教你。其實心能安下來,當下就是最好的緣。每個人人生的際遇、過去生的緣都不一樣,心安下來了,佛菩薩安排,佛菩薩加持,自己只要護好心念就好,後面弘法利生的緣佛菩薩自有安排。

  那天我遇到一個女士,她也是學了傳統文化,教她孩子十幾年,她分享很多具體的例子,我說下一次我講課可不可以約妳一起來?跟家長溝通的時候可以讓她現身說法。所以請佛住世要先請自己。也看到我們很多同修,像從胎教就教育孩子,這都有願心的,不然做不到。因為傳統文化忽略幾代了,他要堅持去做,這些長輩家人不一定能理解,所以他都要很柔軟,他不夠柔軟,這些不理解的都會形成對他做這件事情的質疑。所以歷事練心,人都要在這些境界練。

  儒家這幾句真的都幫助我們能學好大乘佛法,這基礎才能穩固。就像我們《弟子規》接下來這一段,這是「出則弟」最後一段,「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我們隨著這個經文去感受感受,每一段經文在培養我們什麼?每段經文都是讓我們要恢復真心,這些句子在教我們恭敬長輩。「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長輩站著,我們年幼就不能先坐著。像成德成長的家庭,爺爺奶奶那些長輩在。包含那天我姑姑,她出嫁前都住在我們家,她發一張照片給我,那時候我可能才一二歲。那個照片她隨時放在她的包包裡面,姑姑跟我們感情都很深。你從小都是跟長輩住在一起,就很自然的,長輩站著你不可能就坐下去,你心裡也會覺得不安,對他們有一種恭敬心。長者請我們坐,我們才坐下來。

  《常禮舉要》,這也是李炳南老師的良苦用心,因為歷朝歷代政權穩固之後都會制禮作樂,但是民國之後這件事沒有做。當然從國家層面來做是最好的,從民間是比較辛苦的,但你看李老也是用心良苦。孔子的精神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李老也是盡他的全力在復興文化。我們看李老跟著孔德成先生到了台灣,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他嫡傳七十七代孫。他的子孫歷代嫡傳都是當時候的朝代封他們官位的,到民國還是一樣,奉祀官府。護著孔子的命脈,還編了這一本《常禮舉要》。道、德、仁、義、禮,禮是最低的道德標準,假如禮都不懂,要修道德仁義幾乎是不可能。為什麼?禮不懂,跟人相處就讓人家生煩惱,更高的就談不上。所以李老說的,《常禮舉要》我們學了,讓人不討厭我們,是這個標準。我們聽到說不讓人家討厭,那必須學,你不學,誰因自己生煩惱自己都不知道,這就惱害眾生。

  《禮記》講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沒有禮的基礎,道德仁義學不成。孔子也說「不學禮,無以立」,不學禮,不能在人群當中立足。《常禮舉要.居家》篇有說「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我們坐著,長者走過來,有這個恭敬心,自然就站起來。小孩假如不教,長輩走進來,他看電視,頭轉九十度,嘿嘿笑一下又轉回去了。不過還能笑一笑也算不錯了,這個時候就要先從笑一笑讚歎一下。教人以善毋過高,他有優點讚歎,他的善根就會慢慢增長。你不要一下子高的標準、道理又壓過去了,他又不歡喜,生反感了。這一點很重要,還是要忠恕,不能高標準要求別人。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這樣就能讓人家如沐春風。

  忠恕假如用《了凡四訓》一段話來詮釋,那就是「舜在雷澤」那一段。其實家庭關係裡面會有不順,就是沒有符合這段話。其實經典很好用的。諸位仁者,比方說現在家裡面你覺得不順,相處得不融洽,你說跟這段沒關係,你一定要寫給我,你不寫給我那我就講錯了,講錯我要負因果的。下錯一個字轉語要墮五百世野狐身,所以不能講錯,大家假如說你覺得這段話我用出來了還是不能解決家裡面人跟人相處的這些不愉快,拜託一下,一定要寫給我。當然,成德舉這段的用意是什麼?是有佛法真的就有辦法,這些經教是真管用,重點是你有沒有用它。我們現在學的就好像看病,抄了很多藥單,都沒有去抓藥,也沒有熬藥來喝。抄了很多,你看這些多好多好,但你沒有喝下去,就不得利益。

  那天有個同修,我們交流的時候他突然講一句話,他說好像沒有好好把一句經典落實它一段時間,他這個領悟挺難得的。孔子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所以把一句經文變成自己的心境、習慣,可能要三個月不間斷的下功夫,就變成習慣了。

  「舜在雷澤」這一段好像跟大家分享過幾次了,大家可以去對照對照,核心就是別人不好你能包容,你不去給他難堪。「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他知道你知道,可是你都不講他,反而無形當中有一種威嚴在,無聲勝有聲。剛好成德想到,比方說妳先生提到自己哪裡做得不妥,結果太太接話說,「哎呦,你有進步」。接這個話,大家想一想,她先生聽了之後舒不舒服?人要用心去感受自己的狀態,感受一個言語給人的感覺。因為先生在那裡反省的時候妳突然接一句「你進步不少」,好像自己在評分一樣。妳接一句「你也挺不容易的」,那個聽起來感覺就不一樣,甚至於「其實我也做得不是很好」。當然大家不要背公式當話術聽,就是那個言語是有能量場的,更重要的是自己講這句話的心境。

  《了凡四訓》分析這些心分析得很細緻,「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你進步不少」,好像自己學得特別好,先生不如自己,但是那種態勢就出來了。「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就是他有一點好你就成人之美,你就讚歎他。他的不好你包容都不講,比方說他缺點很多,你都包容不講,他有一點好你就讚歎,我們能做到這樣,對方善根自然就流出來,他自然就慚愧不好意思。所以善根不是要求出來的,我們太習慣用要求的,逼人家要這麼做。反而是應正己化人,那個化是自自然然,不是要求出來的。請大家幫忙一下,假如家裡面關係不融洽,這段話派不上用場,一定要告訴我一下,我們再來好好探討一下。

  「尊長前,聲要低」,代表講話的時候不能如入無人之境。一個人講話他形成什麼習慣,這都是從生活當中養成的。他假如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也都要顧及到有沒有去影響到別人,這都是恭敬心在一切境界當中都能觀照到、都能提得起來。不能讓小孩從小成長過程都很隨自己的性。《常禮舉要.對眾》篇有說,「不高聲喧嘩擾亂他人視聽」。對一般的人說話都要注重音量,何況是在長輩的面前。

  「低不聞,卻非宜」,你看這句子裡面,我們假如善於去領悟,這句話就指導我們講話要恰到好處,從這句再延伸出來,什麼都要恰到好處,不要過,也不要不及。學傳統文化要舉一反三,你這麼去學,學一句,義趣無窮,很有受用。回答長輩的話太小聲,長輩就聽不清楚,這都要考慮到。甚至於現在孩子,長輩問一句話他都沒有回應,可能這也是比較膽怯。每個人都有與生帶來的性格,可是你當父母的就要懂得這些生活教育。稻盛和夫先生也說他小時候很內向、很愛哭,他後來在企業界行菩薩道,這都跟他母親的教育很有關係,把他的性格都有調整過來。孩子不懂得這種應對進退,遇到長輩、遇到他人很可能就會讓人家誤會,怎麼一點回應都沒有?好像很怠慢、很驕傲,這樣就影響他的人際關係。

  「進必趨」,進見長輩的時候動作要快步向前,因為長輩在等我們,你不能悠哉悠哉的,就顯得怠慢了。「退必遲」,退必遲比較穩重。再來,緩緩的離開給長輩的感覺也是,長輩跟你講話,你是比較容易接受長輩的這些叮嚀。假如長輩話一完你恨不得趕快離開,那給長輩的感覺好像不是很接受他這些叮嚀。甚至於退得慢也是考慮到長輩會不會又要說什麼,或者又要交代什麼。你看進退之間這些心境都是很可貴的。

  「問起對,視勿移」。《常禮舉要.在校》篇有講到「向師長質疑問難,必起立」,跟老師請教問題要站起來,一種恭敬求學的態度。「訪人」篇,「談話應答必顧望」,跟人談話應答眼睛要看著對方。孩子這些恭敬的態度都是從這些生活的細節當中培養出來的,不是突然就養成的,習慣成自然。因為假如我們的眼神不專注、亂動,會讓長輩感覺漫不經心,這就不恭敬了。

  我們提到《弟子規》每一句,首先我們要有身教,我們是當人家父母長輩的,我們真的有問起對視勿移嗎?我們聽人家講話有很專注嗎?身教在先,威儀住持有則德,這是身教;柔和質直攝生德,言教,孩子有不相應的時候我們才好去提醒他。身教、言教,提醒的時候也要柔和質直,不要都是指責的。常常以經典指責孩子,有時候會讓孩子產生對傳統文化經典的反感。還有整個境教,你家庭、團體環境的一種氛圍,這對孩子學習經典、學習《弟子規》都會起到很好的效果。現在都要多管齊下。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