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OO集)  2023/12/16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100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進入《弟子規》第五個單元「汎愛眾」的學習,對我們自身,包含我們的孩子、學生,這是他人生必須建立的處世態度。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而且懂得愛人是有福之人,福田靠心耕,這些觀念假如孩子從小有老師引導,都應該很能接受。福田大分三種:恩田,懂得報恩的人有福報;悲田,懂得悲憫、仁慈他人,這是屬於第二個福田;還有敬田,對人、對事、對物恭敬、不糟蹋,這都是種福田。

  我們看到這個句子:「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那有人就問了,「對於壞人及自私自利的人還要保護他,那這樣會不會天下大亂?」有可能學生會有這樣的思考。我們從事教學,可能我們敘述一段義理要觀察學生的表情。比方說這段道理講完學生臉上的表情透露出不認同,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樣?應該了解一下他內心的想法。假如我們只是一味灌輸,沒有去觀察到他的不認可,那可能久而久之他對老師的話都聽不進去了。

  當然,我們在引導這些觀念也不是灌輸強壓給學生。就像老和尚有一次在大學講課,有一個學生當場提問,說讓我去幫助、去可憐貧窮的人,這個我容易提起來,但是對於有錢的人這種心我提不起來。結果老和尚說,有錢的人可能比沒錢的人更可憐。當然這是學生有講出來,我們還要能判斷沒講出來,然後可以觀察到他有不認同的地方。像師長就進一步給他開解了,你說貧窮的人,你看到他只是現在有一頓沒一頓,他眼前比較辛苦,可是貧窮的人是一時,但是有錢的人他假如不明理,他造下去的惡都要到三惡道報到。三惡道不好玩,黃念祖老居士說三途一墮五千劫。我們聽了這句話,當我們在看到別人作惡的時候還生不生氣?作惡是要到三惡道報到,下去不好上來了。所以我們假如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見別人錯不會生氣、不會對立,想方法看能不能幫他提醒到,幫助他改正過來。有緣就要勸,沒有緣我們念佛給他迴向,然後我們做好,正己化人,我們做好讓他認同、讓他感動,這個就有緣了。所以師長指導我們,對任何人我們都純是愛護的心。老和尚這段開示跟我們這個主題很相應,「凡是人,皆須愛」。

  佛門進一步延伸,不只是人要愛了,眾生都要愛護。《格言聯璧》講了一段話,「以父母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友之兄弟」,我們以父母的心為自己的心了,沒有不友愛的兄弟姐妹了。兄弟姐妹一爭吵,傷了父母的心;父母最欣慰的,兄弟姐妹和樂,他的子女兄弟姐妹之間和樂。因為父母大我們一輩,正常來講會比我們早離開這個世間,當他看到自己的兒女友愛,他特別安心,所以《弟子規》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一個家是這樣,一個團體也是這樣,我們同仁之間大家互敬互愛,這個領導看了最欣慰。學校當中也是一樣,師兄弟之間、同學之間友愛,老師是最歡喜的。所以這些義理,小到身心、家庭,大到團體、社會,理都是相通的。

  「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諸位仁者有沒有記憶,比方說你第一次遇到這個朋友,請問你貴姓?結果對方一說跟你同姓,當下你的感受怎麼樣?應該有點不同,同宗的,五百年前是一家,那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當然我們這個族假如把它擴大到中華民族,那對所有的人都要友愛。當然除了中華民族以外,我們的祖宗就是教我們要愛人,凡是人皆須愛,甚至什麼?先人後己。所以真正受了我們老祖宗教誨,跟別的民族相處一定沒問題的。就像成德現在在馬六甲,鄭和下西洋每次都到馬六甲來,你看好多鄭和廟,都過了六百多年了,為什麼那麼多人想念他?他到的地方沒有欺負人,把我們懂的農耕、懂的生活技藝奉獻給別人。所以幾千年文明,我們沒有發動戰爭,愛好和平的民族。

  以我們中華民族來講,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曾經讀過哪些聖哲人的文章?有沒有讀過歐陽脩的文章?讀到「瀧岡阡表」有沒有流眼淚?那你假如遇到一個朋友姓歐陽,你有沒有馬上「他可能是歐陽脩的後代」?或者你遇到對方說我姓孔,你馬上肅然起敬,孔子的後代;還是我姓孟,就很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個個姓氏的祖先心量都很大,德行可以說都是聖賢的境界,不然他後代不能傳那麼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我們受了這麼多聖哲人的教誨,那我們怎麼報這個恩?對待他的子孫要很愛護,那他們祖先在天之靈很欣慰,甚至會加持我們。所以《百家姓》我們也要稍微研究一下,比方遇到這個朋友姓陳,你說你是大舜的後代,幫助他認祖歸宗,他跟祖宗就接通了,甚至於進一步去效法他的祖宗,那你的護法神就是很多姓氏的老祖宗了,你護法的陣容非常堅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格言聯璧》第三句:「以天地之心為心,天下無不愛之民物。」人也好,萬物也好,都是天地無私生成的,不能糟蹋,不然叫暴殄天物,不能傷害。所以老和尚都教誨我們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擴寬心量,像天地一樣寬。所以剛剛我們提到,可能有學生說了,這壞人跟自私的人也要保護嗎?也要愛護嗎?其實壞人大部分是後天學壞的,他做了壞事危害大眾,當然應該給予適當的處罰,但是你處罰都跟他對立了,那這個壞人能轉好嗎?那壞人都不能轉好,這個社會能好嗎?

  而且我們看聖哲人,孔子的學生高柴,他雖然在審判一個犯罪的人,他沒有跟他對立,他還是仁慈對待他,想盡辦法看能不能幫他減少刑罰,他已經盡了力,後來罪太重,這個罪犯還是膝蓋以下要被切掉。結果後來衛國發生內亂,高柴一看會出事,他就趕緊跑了,挽回不了了。他要出城門,城門已經關了,結果有一個守衛,就是他判把膝蓋骨切掉的這個犯罪的人。他一看到他本來是有點緊張,覺得對方會不會記恨於他。結果這個人幫他,就把高柴帶到一個圍牆有點低的地方,說你從這裡爬出去就安全了,高柴說君子不能爬牆。他又找了一個地方,城牆底下有個洞,鑽鑽鑽可以出去,高柴又說君子不能鑽洞,有失威儀。

  我們看孔子的學生能逃命都還記得老師教的東西,當然在這個時候可以權變一下,不過他在這樣的情境都能立住,不違背老師教誨,這個也不簡單了。所以我們學習有學道立權,學了,可與共學;在教室裡面每一個學生都聽了,他聽了之後會不會去做,出了這個教室的門會不會做,可能就減少了,這個是適道,道就是去行了;有去做了,遇到挑戰他不一定立得住,他可能就退縮了,這未可與立;他可以屹立不搖,他不一定懂得通權達變。所以學習的目標是要通權達變,曾子行孝不會權變被孔子罵,你看你父親的棍子小小的可以受,棍子太大了趕快跑,不然把你打死了怎麼辦?所以東方的學問是非常靈活的,要學得懂得權變。

  那高柴又不爬牆又不鑽洞,這個人沒辦法了,就把他帶到一個房子裡躲起來了。後來解除危險了,高柴就很好奇,說我判了你的罪,執行了這個罪罰,你怎麼還救我?這個罪犯說:「整個審判的過程,我能感覺到你盡心盡力在幫我。而當你盡了力,還是要執行這個刑罰的時候,我看到你的表情很難過。」你看哪怕是處罰一個人,你的心是發怒的,還是你的心是為了他好,當事人可以知道。就像父母,你是情緒發洩還是打在兒身痛在娘心,那孩子的感受是差別很大的。所以我們真心,哪怕對待犯錯的人,都可能觸動他的善根。所以古人說到,這在《格言別錄》裡面,弘一大師特別從《格言聯璧》裡揀選出來的句子,都很精闢,「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你讓他生慚愧心,慢慢他本善的心出來了,小人可使為君子。而這個慚愧的生起不是你呵斥出來的,是我們做到讓他自然生起來。「激之」,我們都很激烈去批判,「君子可使為小人」,這差別很大了。

  在二OO六、二OO七年那時候,海南省監獄系統傳統文化進監獄,都是犯罪的人,可是你真的用父母的心去對待他,這張廳長我們對他非常敬佩,他整整大我二十四歲,今年都七十五了,他還為了好多弘揚正法,甚至下一代的教育,我看比他退休前還忙。不過他身體很好,這個都是養浩然正氣。他看到服刑人員出去又進來,他很不忍心,用親人的心把傳統文化引進監獄系統。很多服刑人員,尤其是受了孝道的教育,覺得自己很對不起父母,慚愧心起來了,他出了監獄會重新做人。假如我們沒有去愛護他們、教育他們,不進則退,這個惡人不就愈來愈惡了,社會怎麼會安定?所以我們要把監獄變成學校,有些服刑人員感動了,他說我出來也要做推廣傳統文化的工作。

  所以《無量壽經》說「眾生善根不可思議」,這句話,我們在面對我們的學生,甚至於有緣的人,我們都要相信眾生善根不可思議。哪怕他的善根還沒起來,我們也要抱著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我的真心還沒現前、誠心還沒現前,不然至誠可以感通,可以感動他。所以犯罪的人我們要憐憫,他也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一時糊塗。而且你再觀察,萬法因緣生,他為什麼會犯錯?他沒有很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你這麼一去觀察了,你不只不會跟他對立,你會起憐憫心。所以《文昌帝君陰騭文》有提到,「憫人之孤,容人之過」,憐憫這個犯錯的人。我們都有這樣的心去幫助他們,就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了。

  我相信沒有一個人喜歡犯錯而讓社會大眾唾棄他,沒有人願意這樣,很可能是他想重回社會,太多人排斥他們,很可能他就繼續墮落了。也有一些很好心的企業家,面對這些犯錯的人,盡力幫助他們。其實能幫助一個犯錯的人回頭,這個功德都很大,功德無量。所以我們面對犯錯的人,我們一個父母的心情,那何嘗不願看到學壞的子女步向正途?有一個老師教學生,對這個學生快失去耐性了,突然起了一個念頭,「假如這個學生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後來他還是繼續很有耐心來幫助這個學生。

  其實對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尤其我們是受持《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經題就教我們怎麼用心,清淨、平等、覺,這個是用真心了,清淨心是真心,平等心是真心。不能這是我兒子,這不是我兒子、不是我的孩子,你就起分別了。我們看老和尚有說,周邦道校長賢伉儷,包含老和尚遇到的老師,他提到這些老師對他們的影響超過父母。你看老師那種平等慈悲的心,對學生的感動至深。老和尚都說,救濟物品來了,他說學生先選完了,還有剩的才給他的孩子。老和尚這些教誨跟我們現在教學有沒有關係?很有關係。所以天地好比是我們的父母,我們也是天地養育的,我們學天地的博愛無私,然後也體會天下父母心,我們就會善待每個人。每個人都有父母、都有家人,我們傷害他,他全家人都難過。關懷每一個大地子民,那這樣天地間自然呈現祥和的氣氛。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真有德行,才會讓當前跟後世的人發自內心尊重。我們看歷朝歷代幾百個皇帝,我們記得多少?他們地位很高,長得也是很有福報,但是假如他無德,就被歷史給遺忘掉了;孔子是布衣,但是他卻成為萬世師表,這都是因為有德行。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李白有說過「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一個人都帶著過去生的才能。當然從教學的角度,我們能發現每個學生帶來的天賦,那真的可以幫助學生成為某一個行業的人才,所謂行行出狀元。我們引導孩子都有服務他人的熱忱,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他有這分心,那你要服務人要有能力,不管先天的資質聰明或者愚笨,只要盡力去學,鍛鍊自己的才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個能力還是可以學得好。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

  當然假如我們老師比方說書法很好,某些才華很好,學生看了很佩服,這個時候我們也懂得引導,都要下功夫的。比方說學生很崇拜各行各業的哪個佼佼者,我們也引導他們都要下苦功的,這些才能都不是三二天就能培養成功的。所以我們看到名會高、望會大,都不是平白無故的,我們都能分析它的原因,不然現在這個社會風氣都是想一夜成名、一夜獲得利益,這樣的心態就很不妥當,這種觀念就偏頗了。所以缺乏真才實學,那可能都只是靠口才,能言善道,但他沒有真的德行跟才能,他遲早要出問題的,我們都要適時引導孩子正確的觀念。

  我記得我第一次到大學演講,在北京,第一堂課下來,因為車子不能開進校園,我們就走出來了。走到一半聽到後面有跑步的聲音,往我們這個方向跑過來了。停下腳步回頭一看,有個男同學追我們,我們趕緊等他過來。他一看到我,還在喘,邊喘邊跟我講話,他說:「蔡老師,你的口才真好!」我當時候一聽都涼一半了,我們在台上講了一二個小時,講了那麼多聖賢人的故事,都沒有觸動他的心,他最在乎的是什麼?他最想追求的是什麼?口才。對,所以我們現在孩子看事情很可能都看得很表淺、很膚淺,這都要靠我們引導。

  所以他只是很會耍口才,天花亂墜,可能遇到事就亂了方寸,縱使知名度很高,卻時時露出破綻,損害名聲,往往一夜之間就成為人人可能唾棄的、可能批評的人。這個我就不講名字了,那也是名氣大得都不得了,但是沒有實質的德行,只是口才好,書很暢銷,賣很多。結果後來可能人家慢慢了解到他實際的行為了,他甚至於在國際間講一堂課費用好貴,最後到一所大學人家把他轟下台來。

  所以我們應該求的,長久的得到眾人的信服,這樣唯有實至名歸才是對的。但那個名,我們有求名之心就不妥當,應該韜光養晦、厚積薄發,要好學,沉潛於各項學問、才藝。積累夠了,就像老和尚說,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真的積累夠可以利人了,你有這個悲願很好,但是就像老和尚說的,比喻,你想去下水救人得要先學會游泳,我們有德、有才華了,這個才能幫得上人的忙,而且這樣聲望自然不求而來。我們看老和尚的進退,他發了願要利眾,發了願要出家,也沒有去攀緣,是人家九次請他老人家出家的。因為老和尚也是很相信章嘉大師的指導,你去求人,人家不同意你生煩惱了,讓人家來找你。所以桃李不語下自成蹊,你有真正的德行,自然感召因緣過來。

  在《格言別錄》當中有一段話,確實也值得我們來領會,這個句子講道:「敦詩書,尚氣節,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叫愛惜自己的名聲。人死留名,當然這不是好名,我們留一個好名聲給子孫。甚至於我們是教學的人,留一個好名聲給我們的學生,也讓他們懷念甚至效法。你看老和尚利益蒼生、利益五大洲,這樣的榜樣在我們所有弟子心中那也是一種鞭策的力量。就像我們姓楊的學長,他們的堂號叫四知堂。王密是他的學生,剛好楊震經過王密管轄的地區,結果王密,當然他是拿自己的錢要送給楊震,夜裡送來了。結果楊震說:「你是我推薦的,我知道你,你怎麼不知道我?」結果王密說了:「現在晚上,沒有人看到,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子知、我知,怎麼沒人知?」所以楊氏後面稱四知堂。這些清官他沒有留財物給後代,他留了一個好名聲,他的祖宗非常的清廉。

  所以我們跟後代子孫分不開,我們也跟祖先分不開,你看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了九祖生天,一人得道,九祖生天,我們的子孫是阿惟越致菩薩的子孫。當然,我們假如做得不好,我們的祖先也會遭殃。《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有個公案,有個官員打出家人,那個出家人是有德的,結果他的父親在陰間就被閻羅王叫來打屁股了。所以我們跟父母祖先真的沒有分開,這個叫連帶責任,你看你教出的好兒子,竟然幹這種事情,這都有因果的。

  這個世間我們要深信因果,你看《中庸》裡面講了,「父為士,子為大夫」,父親是一般讀書人,兒子當了大夫,「葬以士」,葬他的時候用讀書人的葬禮,「祭以大夫」,每一年祭祀他用大夫禮祭,因為他幫這個世間培養了一個大夫。你看這個因果很有味道。包含以前官員升遷,你推薦的人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你記功;你推薦的人損害國家了,你要降級。我們真的深信因果了,我們謹慎推薦人,我們謹慎教育好下一代。所以敦倫盡分,印光祖師說,很多人只理解到孝順父母這個層面,其實影響更大的還有一項,就是教育好下一代,因為我們的孩子會接觸的人有多少,他有德了,他利益一方;他沒有德,很多人受傷害了。所以成家的人最大的功德,把子女教好。范仲淹的母親是學佛的,她以培養范仲淹這件事的功德迴向極樂世界,這個功德就很大了。

  我們看這個句子,愛惜名聲其實就是重視培養自己的道德。「敦詩書」,不學詩無以言,你不會講話不就傷到人了。《尚書》,疏通知遠,做一個明理的人。你看《尚書》教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敦詩書」我們也不能解成就只讀詩書好了,其實就是最重要的這些五經、十三經要學。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你不學禮沒有辦法在人群立足,那當然要學了。尤其李炳南老師教導《常禮舉要》,他老人家用心良苦編的。李老說學了《常禮舉要》,我們能不讓人討厭。所以假如不學了,那什麼時候得罪人自己不知道,那怎麼在人群裡面立足?可能就讓人家很排斥了。培養自己的道德學問。

  「尚氣節」,就是很重視自己的志氣節操。這個「氣節」等於是做人的風骨,就像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氣節,不會迷失了人生正確的方向,能夠把握好自己,拒絕誘惑。這是尚氣節。

  「慎取與」,凡取與,貴分曉,這個取與。取是收受,與是給予,這個都要慎重考慮是不是符合道義。不符合道義,你取了或者給了都不恰當。君子有九思,「見得思義」,你要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都要符合道義才行,不然不該取的一取,那有可能就身敗名裂了,後悔就來不及了,不只自己沒有名聲,可能還讓父母家人蒙羞。所以古人這個惜名是很重要的,慎取與。

  「謹威儀」,這個「威儀」是我們儀容舉止,舉手投足端莊穩重,待人接物謹慎得體,這都屬於威儀,不然你做事荒腔走板,人家就搖頭了。所以不可以輕浮粗魯,你動作輕浮,我們當老師動作不能輕浮,不然學生就很難生起尊重之心。有一個父親他就感嘆,我叫孩子寫作業他都不聽,都不怕我。他這個語氣是抱怨的語氣。我們當老和尚的弟子不能抱怨,要提起他老人家教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孩子不怕、不聽是結果,原因是什麼?原因是當父親沒有威儀,動不動就講一些開玩笑的話,做一些輕浮的動作。是我觀察的,但是已經過了四十歲,這不能講了。但是講課的時候可以講,因為沒有針對人,他修養好,他就接受了;他修養不好,他不覺得我講他就好了。這一點我們有觀察到老和尚是這麼做的。

  有同修就說了,老和尚都不講人。其實他講這句話就錯了,第一個他的語氣就不是很恭敬,第二他自己看錯了。我們觀察,你真肯學,你有問老和尚必答,具體給你指導。但是他都覺得老和尚都不講他了,是我們自己沒有真正想請教的態度,而且我們可能還有顧及面子,老人家當然不跟我們結惡緣。但他看到了,他要盡一分心,他講課的時候講,有善根的人自然聽著聽著能夠反觀自己,就受用了。所以謹威儀還是很重要,能做到這四點德行就有了基礎,自然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讚揚,實至名歸,這樣才算是一個愛惜名聲的正人君子。

  接下來這一段也很值得我們反觀,「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稜,此市名也」。這個「競標榜」就是自我炫耀、誇耀,這自我標榜,那這個會增長人的傲慢,導致人追求浮華虛榮。現在自我標榜的風氣很盛,而且有這個競爭的心,其實這是好勝心,會跟人家爭鬥。其實這個名沒有什麼好求的,你是求來的,我們的心態不對了,而且沒有實至名歸,我們還得折福報。「名亦福也」,名是福報,「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為什麼有很奇特的災禍?因為福報享完了。古人說「祿盡人亡」,福報享完了命就沒了。這個道理我們明白了,不願意去好名、求名了。

  這個好名,假如我們警覺性不夠,也會受社會風氣的影響。比方說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我們這個好名的心不是學了之後都沒了,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性,才能伏得住沒學以前的這些習慣,不然它一下會冒起來的。比方為了這個名,然後就特別拍一些鏡頭,拍的時候還得團體的人配合動作,這個就不真實了。可是現在媒體這麼發達,你一掛上去,line還是微信,啪啪啪一下傳那麼遠,你一下享那麼多名,可是你那都是裝出來的,其實這個對團體的福報損害非常非常的大。而且我們想一想,我們這麼做了,假如我們團體好名的人,就愈好名了;假如不好名的人,他不相應了,他就離開了。所以不能競標榜。

  「邀權貴」,邀是謀求、逢迎,哪一個人在傳統文化很有名,把他找過來,一下我這個地方名氣就紅起來了。這都是世間的習氣,說實在的,你把那個有名的人找過來了,有名的人不一定有德,他出了情況你也有連帶影響。而且我們是弘揚聖教,弘揚聖教是內學,我們要往內以修身為本,向外去求,這都已經不在道中了。

  「務矯激」,矯激就是奇異偏激、違逆常情。我們也有看到佛門標新立異,一下子新聞都報他了。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和尚不作怪,信徒不來拜」,這就是務矯激了。「習模稜」,模稜兩可,這就是孔子所批評的鄉愿,他看起來好像很忠信,對人很溫和,可是大是大非面前他都不站出來說話,他怕得罪人。一般的人都看表面,這個人挺好,脾氣挺好的,這也是在求名。所以《了凡四訓》說「聖人則寧取狂狷」,沒有君子,寧取狂狷,「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這種隨波逐流的事、討好人的事他一定不幹。習模稜,你會讓大眾是非善惡混亂掉。這些都屬於沽名釣譽,沒有真實的德行學問。

  接著講,「惜名者,靜而休」,愛惜名聲的人靜以修身,而且他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自己好好修自己。「而休」,休是休養生息,因緣沒有到獨善其身,他也是清淨自在。「市名者,躁而拙」,沽名釣譽的話則忙於營求名利,患得患失,得失一直在心中,這個心安定不下來,浮躁不安。人的心只要浮躁不安,他去應對事情能應對好嗎?不容易,所以會拙於應付,他在求名,反而適得其反。「辱身喪名,莫不由此!」毀辱身家,敗壞名聲,沒有不是因為求取虛名、背離道義而來的。「求名適所以壞名,名豈可市哉?」求取名聲反而得的結果是敗壞了名聲,而且也喪失了自己的人格,所以名望哪裡是強求得來?《弟子規》這兩句,名跟望都是修德行,然後提升自己的才能,自然感召來的,不是刻意去求來的,有刻意求的心,可能都會適得其反。這是這幾句給我們的啟示。

  「汎愛眾」是我們心中常常有「人我一體」的觀念。其實佛法難聞,因為佛法都講徹法源底的道理。「眾生與我皆一體」,佛講出來了,我們有這麼好的緣聞佛法,假如我們不以這樣的心境來處世,等於是把聞佛法的緣分就給浪費掉了、糟蹋掉了。我們哪怕沒有辦法一下做到,一定往這個方向來用心、來修正自己。我們首先要肯放下滔滔的私心,來關懷大眾。其實私心是搞輪迴業,我們既然已經明白輪迴是苦難,三界統苦,還用輪迴心造輪迴業,那我們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所以看到「汎愛眾」,我們得把私心放下,好好去做。具體的做法,接下來的經文也都是給我們指導。

  我們看下一段經文:「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自己有才能不要自私自利,要肯為大眾服務。談到這裡就想到老和尚說的,記得當時候是聽老和尚講《太上感應篇》,講到「壅塞方術」,比方說家裡有一個藥方,真能幫助現在人治病的,你把它藏起來,這個有罪過。只要能利益人的,我們把它收起來、藏起來,這就有過失,見義不為。假如我們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其實這都帶一點天分,比方說音樂,中正之樂是古琴,這在中華文化當中是很重要的一環,你有這個才能,你會了,你不盡力去教人,這就沒有盡到我們的本分。就像老和尚說的,你會的東西沒有拿出來,這不妥當。老和尚講經說「毫無保留的幫助他人」,我們去體會體會老和尚這句「毫無保留」,留一點好不好?留一點不就還有我嗎?還有我不就要搞輪迴了?六道輪迴是我執變的,我們今天有服務他人的機會,我們要感謝這個機緣,能夠讓我把我執愈來愈放下,而且還讓我修了福報。我有時候也很羨慕一些同學,書法寫得很好,應該都過去生這方面的能力就很厲害。大家身上有傳統文化很重要的能力,都一定要好好來承傳,禮樂射御書數,這些才能也都要傳下去。

  「人所能,勿輕訾」,別人有才能不可以輕易批評,應該多加讚歎、肯定。老和尚指導我們要隨喜功德,你的功德就跟他一樣。我有見過同修專門修隨喜讚歎法門,很會讚歎,但是我有跟他交流過,我說你讚歎有點太過了,人家才三分你讚歎到八分了,讚歎也要防止對方生傲慢心,你得讚歎恰當。讚歎人也不能忘了孔子說的「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這是在《論語》當中,孔子說我對於他人不會亂批評,也不會亂讚歎,假如我有讚歎的人,「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我有對這個人讚歎的話,我一定是去試驗了,去確定了他確有這個德行,我才讚歎他。這很有道理,比方說今天你讚歎這個團體,但你不清楚它實際的情況,你一讚歎,好多人進去了,結果不是這樣,你壞了人家的緣分。假如人家是花了很大的勁,甚至於房子都賣了,遷去了,結果一看緣不是這樣,那我們這個讚歎可能就出現流弊問題。所以好心也不能激動,要冷靜,孔子這段話就很有道理。

  「勿諂富」,對富有的人態度不諂媚求榮;「勿驕貧」,對貧窮的人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勿厭故」,不厭惡、不遺棄親戚老朋友;「勿喜新」,也不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

  我們將這四句再進一步來看,「己有能,勿自私」,每個人的際遇本來就不同,假如我們處在良好的環境,學得許多才能,豈可傲視一切而自私自利?應該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胸懷。其實我們這個利眾的心不強,假如又有才華的話,反而容易傲慢,這個才華就變成我們墮落的緣。所以《資治通鑑》一開始就談「才德論」,才要為德所用,「德者,才之帥也」,這就很重要。假如我們忽略了教育孩子,尤其是仁德之心、服務人之心,那他有才華很難不傲視一切。假如我們是他的父母、老師,我們培養了他的才能,很可能毀了他的人生,說不定。所以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培養一個人什麼先、什麼後,跟大家有交流過,古人教教生活教育,首先就是服務人,灑掃,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而且他在灑掃、在服勞務的過程,他有服務人的態度,他也在灑掃當中鍛鍊自己做事的能力,他慢慢從做事當中懂得做事要有先後、要有條理、要有步驟,他在做事當中在鍛鍊。聽說好像手活動得多小腦發展得會比較好,這是有連帶關係的。

  我們認識一個學生,他父母跟他也認同傳統文化,花了幾個月,很認真學傳統文化,尤其帶他們的老師很注重服務他人,服勞務。結果幾個月之後,他本來也不會接待人,也不會煮飯,這些都不會,幾個月下來訓練出來了。後來回到學校,物理、化學成績提升得很快。諸位仁者,做家務跟物理、化學有沒有關係?你看他做事會思考程序、邏輯這些,通的,全修在性,服勞務是修這顆心,這顆心練成了,他會用在學習上面,用在物理、化學上面。灑掃、應對、進退,這都是生活上的鍛鍊,都是培養他的德。

  有這個服務利人的心,會主動幫助困難的同胞,這是己有能勿自私。而我們真的去幫助苦難的同胞,自己也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和和諧,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假如我們是為了炫耀才能、博得掌聲而塑造出的耀眼英雄,那真能減輕苦難者的創痛嗎?我們學了才能不是去幹錦上添花的事,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人所能,勿輕訾。」《太上感應篇》也說「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到人家有這個才能,就像自己有一樣高興。一個團體裡面,你要重用的主管一定要有這個特質,不然他嫉賢妒能,這是團體的災禍。《大學》裡面講,「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他才能不是很高,但是他很會欣賞別人,「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就好像自己有一樣高興,不嫉妒人家的德行跟才能,都能夠加以讚美、肯定。

  歷史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事例,戰國時候李斯做秦國的宰相,他有一個師兄弟韓非子,是同門師兄弟。當時候秦王看到韓非子的「說難」這篇文章非常欣賞,恨不得早日跟他相見。後來真的韓王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跟他一談話更加歡喜。李斯知道自己才能比不上韓非,怕韓非得寵影響自己的前途,就故意詆毀韓非,陷害他讓他入獄,而且假借秦王之命把他給害死了。韓非子在獄中沒有辦法陳述冤情,枉死在獄中。天道好還,沒過多久李斯就被趙高誣陷,同樣沒有機會伸冤,不只他遭殃,禍及他的子孫,他的兒子也同樣被腰斬。

  古人說「進賢受上賞」,為團體國家推薦一個賢德的人,受到上天最好的賞賜。歷史是一面鏡子。鮑叔牙推薦管仲,把朋友推到他上面去了,結果在《史記》當中有記載,鮑叔牙的後代十幾世都是大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看李斯,「蔽賢蒙顯戮」,他嫉賢妒能,甚至陷害韓非這麼有才能的人,結果他的災禍很快就到了。

  我們從歷史,甚至於從佛門的歷史,老和尚曾經講過《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老人家講這部經一定有他的良苦用心,因為時間是有限的,為什麼要講這一部?應該是老人家有觀察到在道場裡有嫉妒的情況,這個造的罪業很重。這部經就是提到一群比丘聽佛陀說法,聽了就忘,非常苦惱,沒有智慧,他們就跑去要請教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又把他們帶到佛陀面前,佛就講出了,他們這一群人在前世看到兩個出家人法緣很殊勝,他們就毀謗,結果信眾就失去信心,斷了這一方的法緣。結果這一群人,我當時候聽到這個公案,感受感受,你看那個批評幾秒鐘的時間,換來的果報在地獄一千八百萬年,地獄是度日如年,還那麼長的時間。真正知道這個罪業,我們說因小果大,一句話出去因很小,果報那麼大,我們就慎重言行,更不會去毀謗、嫉妒了。

  「勿諂富,勿驕貧。」驕傲及諂媚是不知不覺就會染上的毛病。諂媚迎合富有的人,雖獲得他人的錢財好處,卻失去了固有的志向,貶低了人品。甚至諂媚他還跟著他配合事情,有可能會助紂為虐、作奸犯科,結下日後無窮的冤業。

  這些煩惱,就以成德自己來講,都能感覺到與生俱來。諂富,比方說剛出社會,接觸到這個公司,結果負責人他一講「我跟哪個立法委員很熟,跟什麼誰誰誰……」一聽就「好厲害」,很羨慕,就有那種要巴結的心。你看同學裡面比較有錢的,一聽,「你知不知道他爸爸是誰?」「是誰?」「十大首富之一。」我真的有這樣的同學,但是我是事後才知道,已經畢業了,佛菩薩加持讓我不要去諂富。不過我也很震驚,都沒有讓我發現,為什麼?家教好,那麼有錢,非常低調。教富貴子孫比教貧窮子孫還難,富容易奢侈,地位高了容易驕傲。

  所以這些句子都是指導我們怎麼愛護好自己,從心源隱微處就要防止這些念頭,不能諂富驕貧,也要從小把學生、孩子這個心態擺正。不是入了佛門不會這麼做,比方說大眾要捐款,一看,這個捐款不少!你看那個心念就開始動了,就對這個捐多一點的特別好、特別關注。老和尚說,入佛門是讓我們放下這些貪瞋痴慢,不是換對象。你對於那個捐很多錢的人一心動,有偏了,你真的會受到他的影響,把該去的目標偏了。我們把握這些因緣最重要是把握好自己的心,你收的款項再多,是要真幹事、是要真成就事。

  這裡提到,我們有諂媚迎合,真的會把我們的志向方向給影響。比方說這個布施比較多錢的,他可能不知道我們的目標,他可能想得比較短,那你又要遷就他,你這個高遠的目標可能就達不成。以前護法是弘法退休下來的,我們現在擔任護法工作不能被有錢影響,也不能被有地位影響,我們都要很清楚我們的方向目標,我們隨時要有老和尚給我們的指導來做事情。弘護正法的路上也有很多境界,《弟子規》也是在教我們護好自己的心。

  以上跟大家交流到此。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