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六一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61

  請掀開經本四百四十三面第五行,從當中看起:

  【釋曰。此中但取維摩詰誡勸之意。即維摩詰為施主。乞人難勝如來是受施之人。瓔珞為所施物。謂運心寬廣。平等普緣。莫分高下之殊。無執物我之別。智鑒皆同於真際。悲救不礙於隨緣。悲智雙流。即度而無度,施而無施也。若如此者。其功大焉。】

  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是解釋前面善德長者對於維摩居士的教誨他非常感激,接受教訓之後,把他身上所佩的瓔珞解下來供養維摩居士。維摩起初是不願意接受,不接受的原因就是怕他供養而有所希求,所以接受供養也是相當不容易的,這些地方都值得我們學習。到後來善德說,這個供物隨便你怎麼處理,維摩居士就接受了。接受過來之後,把它分成二份,一份供養一個乞丐(一個要飯的),另外一份供養『難勝如來』,這個事情前面說過,這個地方就不多說。今天這段文為我們解釋這其中的義趣,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

  修布施供養的人是維摩居士,他供養的,而乞丐跟佛是接受布施供養的,瓔珞是他所布施供養之物,這是我們清清楚楚能看得出來的。大乘佛法當中,世尊教導菩薩,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就是修行,修行跟生活是一樁事情,這個地方只不過是舉一個例子而已。其實這些事情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統統都在做,就是不會用心,這個不會用心就是我們三輪不空,執著有個我,我為大家做了好多事;執著有一個接受恩惠之人,這就有他;當中接受有物,念念在懷,耿耿於心,不能放下,於是這就是六道輪迴的因。如果是善心、善行、善事就感三善道的果報;如果心行都不善的話,那麼感的果報就是三惡道。我們天天在幹的是這些。現在在此地看看佛菩薩他們是怎麼做的,原來做的跟我們沒有兩樣,用心不一樣。這底下就說:

  『運心寬廣,平等普緣』,他的心廣大,廣大心從哪裡來的?沒有執著我,我們眾生最麻煩的就是我執、我見,這個我心量就小了,就小得可憐。起心動念我的利益。我們看看維摩代表的是佛菩薩,佛菩薩心裡頭沒有我,只有人。人裡面有貧富、有貴賤、有善惡,佛是代表最貴、最富、最善的,乞丐是代表最貧、最賤、不善的。菩薩布施平等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心平等的,他心清淨的,運心寬廣,這是我們要學。平等普緣。經上他這個做法都是舉一個例子,在一切人事境界之中,心要清淨、要平等,這就叫做學佛,這就叫做修行。有許許多多學佛的人在這個地方錯了。身體不好,環境不好,每天誦經念佛沒有感應,於是就抱怨佛菩薩對不起他,沒有保佑他,業障沒消除。他真的用功,真的精進,一天念幾萬聲佛號,念十幾遍《無量壽經》,還沒有效果,怨聲載道。諸位想想這能消業障嗎?這不能。原因在哪裡?原因是他心不清淨,他自私自利的念頭太重了,以為念幾聲佛號,念一遍經,對自己就有利益了,你看這個我執、我見多重。

  佛告訴我們六道輪迴生死根本就是這個,就是我見與我執,乃至於我們在講堂常講的,所有一切疾病的根源也是這個。假如你的心清淨,你的心平等,心清淨平等,這個身體生理的組織一定很正常,一定很自然,自然就是最健康的,正常就是最好的。為什麼會有病態,身體組織起了變化,不正常了。怎麼把它變壞了?妄想、雜念、煩惱。俗話常說:憂能使人老。憂是憂慮,就是煩惱妄想多了,煩惱多了,人老化的就很快。人為什麼會老?有病!換句話說,一個憂慮多的人,煩惱多的人,妄想多的人,他一定是多病,他一定容易衰老。佛法修行沒有別的,就是叫你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心地果然清淨平等,那就不病、就不老了!這叫感應。讀經念佛,要把煩惱念掉,要把憂慮念掉,要把妄想念掉,要把執著念掉,那就有感應,那就有效果了。這些東西統統存在,一天比一天增長,那個經跟佛號念得再多,也是枉然,古人常講:喊破喉嚨也枉然。無濟於事,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你看維摩居士怎麼生活,這就是教給我們生活。我們日常生活瑣碎的東西太多了,說之不盡,舉一條,希望能夠舉一反三,對人對事對物要曉得用心要寬廣,要平等普緣。緣是隨緣,不是攀緣,攀緣就錯了,隨緣,平等普遍的隨緣,隨緣裡面沒有揀別,沒有好惡的揀別,這就是平等。『莫分高下之殊』,他也沒有看到佛高,也沒有看到乞人下,沒有,平等的,在佛菩薩心裡頭是平等的。『無執物我之別』,物,瓔珞是非常貴重之物,他也沒看在眼裡,對一切物沒有貴賤,一切人沒有高下,你看他心多平等,心多清淨,這個要學。『智鑒皆同於真際』,智是智慧,鑒就是照,鑒是鏡子,鏡子的作用是照,就是以智慧照見一切人事物,皆同真際,真際就是真如、就是本性。這句話要說得淺一點、白一點的話,就是佛菩薩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就是這個意思,真際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一真一切真。

  『悲救不礙於隨緣』,菩薩在九法界裡面,在六道之中,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大慈大悲。所謂大慈悲就是平等心,就是清淨心。慈悲,慈的意思是予樂,悲的意思是拔苦,眾生有苦難,幫助他解除,讓他得到真正之樂。這個苦與樂一般人很難體會,因為我們看到這個字樣,苦跟樂是相對的,而不曉得大乘經裡面所講的苦跟樂,苦樂不是相對的,苦樂兩邊都離開,那叫真樂,否則的話,樂也是苦,這樂極生悲。這樂不是個好事情,樂也不能要,這個樂是七情五欲裡面的東西,喜怒哀樂愛惡欲統統離開,那個時候才有真的樂。所以佛法裡面講樂,極樂世界那個樂,是這個意思,苦樂兩邊都捨掉,這才叫真樂。

  『不礙於隨緣』,佛菩薩隨緣的能力圓滿,能力很大,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這就是隨緣。當然這麼高的境界我們做不到,我們在今天這個環境當中,遇到什麼緣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應該怎麼做法,那就是隨緣。所以這個隨緣一定要有智慧,要沒有智慧,要隨著感情那就壞了,隨著感情那種隨緣,那就是佛門講的禍害下流,所以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現在我們這個社會真的是這樣的,佛教徒很慈悲,結果都惹了一身的禍害,你這個麻煩大,什麼原因?因為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真假不能辨別,邪正不能辨別,是非善惡都不能辨別,這很糟糕。所以佛法自始至終是以智慧為根本,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清淨心來的,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們的心是污染的心,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痴慢,這佛法裡面講三毒煩惱,心是有毒的,因此想學慈悲、想學方便,那個結果是禍害下流,這是必須要曉得的。人家第一個字知見,不是情見,不是感情,智慧照了,所以他是悲智雙流。我們常講悲智雙運,雙流跟雙運是一個意思。這樣的生活當然自在,當然幸福,有智慧、有慈悲。下面就顯出他隨緣自在之相(樣子)。

  『度而無度,施而無施』。這個度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幫助人,盡心盡力去幫助人,所以它的含義非常深廣。施是施捨,這裡面範圍也很廣大,包括有財布施,財有內財、有外財,這個外財身外之物,內財是我們身體。這個身體,《華嚴經》上講頭目腦髓,如果你要是不懂佛說的意思:頭目腦髓都應當布施,好,我腦袋割掉布施了。是不是佛的意思?不是的!經上講燃指,燃指燃臂,你真的把手指燒掉了,臂燒掉了,你以為那是供養布施,錯會了佛的意思。觀音菩薩兩個手不夠用,還要現千手千眼,你可憐就兩個手,還要把它燒掉,你糊不糊塗!佛在經上講的這個燃是捨的意思,就是我們常講的犧牲自己,服務別人,我們雙手為大眾服務,為大眾去工作,這就是施捨,這就是燃燒的意思。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不是把自己真的燒掉了。真的燒掉,你能照什麼?我們用思考、用心思去想,這是用智慧布施;我們用手去做,這是身體勞力的布施,這都叫做內財布施。身外之物那是財物,這一定要曉得,不是真的叫你去燃指燃臂。

  佛在經上這樣說,經流傳下來幾千年了,歷代祖師大德我們也沒看到哪個燃指燃臂,到中國來,真的燃了,出家人在頭上燃幾柱香,真的燃了。在家人在手臂上就燃幾柱香,不懂的說這是受戒,戒疤,受戒,戒哪有疤?這笑話!燃香,佛在經上講的是叫我們取這個意思,不是叫你真的燃。是教你常常想到我要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就是捨己為人,我能夠犧牲自己,為社會為大眾服務,是這個意思。中國佛教裡面燃幾柱香也很好,雖然不是佛的意思,但是祖師這個做法我覺得也不錯,為什麼?常常想到我已經發了願,我在佛面前發願捨己為人,到時候捨不得,看看燃了幾柱香,那也應該慚愧,我發的願不能兌現。可是現在燃香的意義已經沒有人懂了,認為燃得愈多愈好,這是供養佛。佛哪要你這個供養!燃的氣味多難聞,我們都不要聞的時候,佛還聞這個?這是錯誤,很大很大的錯誤。所以我們一定要像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現在大家學佛的人是曲解如來真實義,誤會如來真實義,這是過失。

  度而無度。佛菩薩幫助我們,經上講一切法的成就有四種緣,無論是世法是佛法,無論是大事乃至於小事(雞毛蒜皮小事),都具足四種緣。這四種緣第一個是因,親因緣,它有因,它才會有果,第二個叫所緣緣,第三個是無間緣,第四個是增上緣。諸位想想前面三個都是本身具足的,自己具足的,佛對我們的幫助就是增上緣。因此佛才說,度而無度,施而無施。你就會明白這個意思。佛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大乘經上也常說佛不度眾生,眾生是誰度?自己覺悟自己度,你為什麼會覺悟?為什麼會度?佛教你的。換句話說,佛是指路的,路是要你自己走,佛不能代你走。你走到目的地,是你自己走到的,不是佛走到的,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依靠佛,我們都皈依三寶,今天你們有不少同修來發心皈依,依是依靠,依靠什麼?不是依靠佛的保佑,佛不是神,神也不能保佑你;依靠佛的教導,依靠佛的指引,我們從教導裡面覺悟,去領悟,從指引裡面去實行,自悟自度,這就對了。佛是老師,就跟學校念書一樣,老師教導我們,自己要用功才行,自己不用功,不如法修行,那老師是老師,學生是學生,老師再聰明、再能幹,也幫不上忙,一定要學生自己領悟,自己去學習,這就對了。所以不可以錯會了佛的意思,這就是度而無度。

  熱心教導,但是心裡面了無痕跡,他心清淨。佛沒有說我今天教了多少人,我今天度了多少眾生,那就著了相。著相是凡夫,佛菩薩不著相。《金剛經》上講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是凡夫。佛講經說法度眾生要著了相,他是凡夫,他就不配稱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凡夫執著於今天做多少事情,佛做得再多,沒做。這《普賢行願品》裡面主要就是教我們這個,如果你真正去做,做了之後一點痕跡都不留,沒做,你的身體就很健康,你就很快樂。你如果有做,做了很多事情,疲勞了,需要休息,毛病就來了。菩薩為什麼不需要休息?因為他沒做!由此可知,疲倦與工作不相干,從哪裡來的?念頭上來的,因為你感覺到你做了很多事,所以疲倦;你要沒有感覺你做事的時候,你不會疲倦,做上三天三夜也不疲倦,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菩薩是不疲不厭,無有疲厭,因為他沒做!他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身在做,心沒有做,心地乾淨。施而無施。施從事相上說,不著相。度而無度是從內心裡面講的,不起心、不動念,內不動心;施而無施,外不著相。這兩句包括了我們一切生活,無論對人對事對物,要這樣學就對了。心裡面保持著清淨平等,事上面決定不執著,事來要做,認真負責,做得盡善盡美。做完之後,絕不執著,這就對了。

  『若如此者,其功大焉』。功是功德,這叫做功德。如果一著相,著相就不是功德。為什麼不著相叫做功德?這個功自性起用,這是功;性德自然的流露,這是德。著相是心境俱迷,哪來的功?功德都沒有了。功德沒有了,世間人天天做善事,那是什麼?福報。他修的是福,將來有報,這報應,將來有好的報應。造的惡就是惡的報應,做的善是好的報應,是這麼回事情,不是功德。功德簡單的講戒定慧,持戒是功,得定就是德。你持戒,你就會得定,修定是功,開智慧就是德。智慧開了之後,度眾生是功,回歸自性是德。這個地方是功德達到究竟圓滿,其功大焉。完全是性德的起用。

  【即淨名教於善德,何不如是而作。】

  實在講,『善德』也是大菩薩示現的,這兩個在舞台上唱雙簧,做給我們看的,是讓我們覺悟,讓我們學習,這是它真正的意思。我們從這裡去體會,知道我們應該怎樣過日子,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換句話說,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怎樣用心,這是教給我們這些。如果會用心,那就得快樂、就得自在、就得美滿幸福,這是一點都不假,佛是真的給我們了。我們自己要能體會這個意思,要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換句話說,就是要把它變成自己真正的幸福快樂美滿,我們就得到真實受用了。所以佛法我想不少同修常常在一塊參學,多少能體會一點佛法非常現實,絕不落空。你能夠做到一分,得一分利益;做到兩分,就得兩分利益,只要認真努力做上個二十年、三十年,愈做愈快樂,就快樂無比。人快樂就健康就長壽,這一定的道理。我們再看底下,底下愈說愈清楚,愈說我們愈明瞭。

  【若能爾者。】

  就是你如果能像維摩居士這樣的修布施,也就是說,你能夠像維摩長者一樣的生活,一樣的做人,一樣的做事。

  【財施即法施。】

  因為法布施裡面有財,財布施裡頭沒有法,法布施裡頭一定有財,這一段講的非常精彩。我們今天聽到法布施,趕緊去印書,印幾個佛像,拿到外面去跟人結緣,這是法布施。沒錯,這也是法布施,是法布施裡面很小的一部分。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出維摩長者的法布施,生活是法布施,這的確很少人能體會。我們依照佛法修行,修行到自己很快樂、很幸福、很美滿,這就是法布施,讓別人看看,這個人怎麼這麼快樂?我怎麼這麼苦?這就是布施他,就是告訴他,你要想快樂,跟我學,這就是法布施了。財是什麼?身體是財,身體是內財,表演給他看。所以這個法有口頭說法,我們做出來叫身教,口是言教,做出個樣子給人看。

  我們住在美國,附近的鄰居美國人漸漸同化了,什麼原因?就是看到我們很快樂,一天到晚都笑咪咪的,外國人去打聽,向我們悟學打聽,悟學英語很好,年歲很輕,就問他:你們這些人是做什麼的,為什麼這麼快樂?我們沒有向他傳教,沒有勸他學佛,做出這個樣子,讓他天天看,他就自動找上門來。找上門來,我們就把佛法介紹給他:照這個做,就跟我一樣快樂、一樣幸福。這個財施就是法施,所以財施不是叫你去拿錢到外頭去亂布施,不是幹這個。實在講,你那個錢都丟到海裡去,都埋到地下去了,一點作用都沒有,不能改善你的生活,不能給你帶來幸福,真正你要想改善生活得到幸福,如教修行,這才行。要把佛的教訓我們統統做到,佛教給我們修行;換句話說,教我們做人,教我們生活,起步在哪裡?孝養父母,你能不能做到?跟父母在一起住,老人舊腦筋,一天到晚嘮叨,日子好難過,誰都不願意跟老人住在一起,什麼原因?凡夫心,因為他有分別、有執著、有高下,他有是非、他有好惡,他不曉得那個病出在這個地方。維摩居士就沒問題了,他沒有高下,他沒有個我,他心清淨平等的,他怎麼不能相處?這就是修行。修在哪裡修?在家裡修,學佛要真幹。

  我在新加坡講經,有一個同修我對他很尊敬,他聽了佛法,因為過去也是伺候老人感覺到太麻煩討厭,搬出來了,不跟父母在一起住。聽了佛法之後,要孝養父母,又回去了,這好,這難得了。這個不容易,聽了他真肯做,真肯回去做,回去再做,跟從前,他心裡改變了。老年人天天嘮叨,好!修忍辱波羅蜜,否則你的忍辱波羅蜜到哪裡去修?你天天伺候他、供養他,是修布施波羅蜜;你家裡頭整理的是乾乾淨淨,有條不紊,整整齊齊,持戒波羅蜜;天天能夠想著改進家人的生活,提升生活品質,這是精進波羅蜜。菩薩六度在哪裡?原來就在家裡,就是日常生活。在這個生活裡頭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充滿了智慧,他快樂了,他不像從前那麼苦了。他快樂了,他幸福了。家庭能夠得到這樣的美滿,團體沒有兩樣。

  他是公司行號的老闆,學了佛,開悟了,知道錢財是假的,不是真的,把公司股份是無條件分給他的員工。他告訴我,這些員工一個個都拼命工作,從前要督促、要罵,現在不要罵了,為什麼?那些員工認為有他自己股份,做是替他自己做的。從前認為我是替你做的。現在知道是替我自己做的,誰不賣力?你這個公司,公司是替社會服務,員工是為公司服務,這行菩薩道。不為自己謀利益,為大眾、為社會,那個心量馬上就大了,用心要寬廣!從前看到就是個人的利益,怎樣想辦法保持自己的利益,能保得住嗎?你看看現在全世界,公司一一倒閉的,很多,幾乎天天都有。輪不到你頭上?你能夠保證嗎?什麼原因?福報!所以一定要懂得,有福的人永遠是有福。他這樣修法,他的福報是愈來愈大,他真正懂得修福,真正懂得造福。這是佛教給我們的,這就是佛的保佑,就是佛的加持。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財施就變成法施。生活就是法布施,生活就是法供養,佛是教我們這些的。

  【所以經云。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為具足法施。】

  這是佛在經上一段開示,宗密大師引用在此地為我們做證,這是佛說的。『施主』,實在講,此地的施主就是講我們自己本人,這個要緊的就是要有平等心。在家庭裡面從早到晚工作,這是養一家,為家人服務,這就是布施。為父母、為妻子、為兒女,這是內財布施、外財布施統統都具足。可是不學佛的人不知道這是布施,不知道這是法供養,能在這個地方用平等心,修平等心,成就平等心,家庭就是道場,家裡面就能成佛。不會修的,天天跑廟都沒用處,該怎麼輪迴,還是要輪迴;該怎麼生死,還是要生死。會修的就在家庭裡頭當個家庭主婦,有個十年、八年她就成佛了。公司行號在在處處都是道場,哪個地方不是道場!只要會用心,都是道場;不會用心,再大的廟也不是道場。所以要等心,這個最重要。等心就是最下的乞丐(乞人),跟你布施佛、供養佛的功德都平等的,心平等。心平等了,境界就平等,境隨心轉。

  所以跟『如來福田之相等』,就是如來的福田,等於是大悲,大悲是諸佛如來,普度眾生。你雖然事上沒有做到像佛菩薩一樣,但是你的心跟佛菩薩沒有兩樣,所以用心跟佛菩薩相等。不求果報,為什麼不求果報?因為你求果報,你一定會落在我相、人相、眾生相,你落到那裡面去了。你的果報有,很小,不大;不求果報,那個果報是盡虛空遍法界,那個就大了,那就不可思議。所以不求的多。你營利,不求財富,財富遍滿虛空法界,這真實的。你沒有認真做,你體會不到;你要認真去做,你能夠體會得到。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句句話都真實不虛,能相信,那有福報了;不相信,這沒福。『是則名為具足法施』,這個法施才圓滿。

  【此則淨名先說法供養勝已。後自施瓔珞之財。平等布施。亦成法施。更無異也。】

  這一段是宗密大師為我們解釋的,經文只到『是則名為具足法施』,他引用這一段,我們在前面看到『淨名』就是維摩居士,就是維摩詰,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淨名。他在善德無遮大會,就是用飲食布施,他是在這裡面說的,教給他財布施不如法布施。說出這個意思之後,然後接受善德的瓔珞供養,他立刻拿瓔珞分做兩份,布施如來跟布施一個乞人,這都是在教學,教導大家要修平等布施。平等布施,財布施就變成法布施。他這樣一做,許多人看到,許多人明白,懂得這意思了,曉得怎樣生活、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從維摩居士這個表演當中得到的,得到很大的啟示,財布施變成法布施。

  【疏主意說淨名起行皆得名法供養。】

  『疏主』就是做註解的這個人,他的意思是維摩居士這一個動作,這一個做法就是本經這一段裡面講的法供養。我們從這一段《疏鈔》裡面,使我們對法供養真正的意思的確明白了不少,曉得怎樣做法,也就是最簡單的說法,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上,應當在在處處要給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榜樣。現在社會世風日下,好樣子沒有了,壞樣子一大堆,如何能跟大家做一個好樣子,用身教潛移默化,端正社會風氣,這就是菩薩,這就是真實的法供養。

  【即知普賢深妙觀行。固得名為法供養也。】

  從這些地方讓我們體會了解普賢菩薩『深妙觀行』,深是講他智慧,我們俗話講的用心。實在講是智慧,很深的智慧,高度的智慧。妙是講他的生活行為,非常巧妙,並沒有改變樣子,就是原來樣子,日常生活行為裡頭有高度的智慧,它就妙了,它作用就妙了。妙在什麼地方?成就圓滿的功德,自利利他,成就圓滿功德了,妙在這個地方。『故得名為法供養也』,這是真真實實的法供養,就是諸佛菩薩教導我們的。

  【豈可唯此七行不兼前耶。】

  假如這個事情要明白了,我們在經文裡面讀到的,普賢菩薩講供養是分成兩部分來說的,前面是講的財供養,後面講的法供養,法供養講七條。到這個地方給我們做了個總結論,如果我們會用心,前面所有的財供養都變成法供養,這個結得圓。所以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前面種種財供養統統變成法供養,這個意思更深更廣更遠,我們要能夠體會,體會到這境界,那的確入華嚴的法界。不僅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到事事無礙,那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究竟離苦,究竟得樂,離苦得樂都圓滿了。在於我們自己明不明白,是不是真正能做。這底下宗密大師假設一個問答,這些問答是破除我們疑惑的,也許有人有疑問。

  【問。未審善德長者有何過失。彼淨名呵之耶。】

  維摩居士來到善德這個大會裡面,狠狠的把善德教訓一頓,善德到底犯了什麼過失?他做的是好事,設齋供眾,這個好事。為什麼維摩居士喝斥他?實在是兩個人在表演,我們看得很清楚,他們兩個在表演,真正得利益了是我們。

  【答。為有三局。】

  『局』就是拘束、侷限,當然這個裡面最重要的還是在心理上的侷限,事上實在講沒有障礙,事事真的是無障礙。可是心上有侷限,事也就有侷限,這就是所謂境隨心轉。我們看底下所說的:

  【謂自於父舍即處局。】

  他這個供齋大會在哪裡辦的?前面說過了,是在他父親的房子。這有什麼不好?有不少人他就有這個執著,做功德一定要在我自己地方,我這功德不能在別人的地方做,這就是執著。善德是不是有這個意思?不談這個,有些人真有這個執著,做什麼事情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在自己的地方,不肯在別人的地方。這是第一個。譬如我們辦一個很大的法會,在別人道場就是莊嚴他的道場,替他拉信徒,提高他的知名度,我們辛辛苦苦為他忙了。就有很多人有這個執著,這是什麼?心裡頭有分別、有執著、有利害得失,所以他沒有找一個公共大的地方去做,在他父親房子做,這功德是他們家的。事雖然是個好事情,心量小,不夠大、不夠圓,人家看東西的確看得很精密,我們看不出來。

  【施七種人。】

  他裡頭有對象的,對象雖然很廣了,除這七種之外,還有諸天鬼神,還有一些六道眾生,那你這個心量就小了。換句話說,你的心不平等,你的心量不夠大,你只施這七種人而已。所以佛教給我們,佛弟子們就在飲食上的時候,我們也要把心量擴大,我們每天中午吃飯的時候要出食,出食不但道場要做,在家學佛的也應該做。我們吃飯,不管吃什麼東西,吃麵都可以,麵是一吋,飯是七粒,送到門口供養鬼神,這《二時臨齋儀》人人都要學,用意在哪裡?鬼神享不享受,不論那些,自己的心量拓開,我要得飲食,希望一切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得到飽滿,這個心好!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教學,因為我們不能忘掉飲食,藉這個不忘度生,這是人他有侷限。

  【期滿七日。】

  他這個法會就做了七天,時間上有侷限,所以他比不上新加坡居士林。新加坡居士林實在講也有侷限,每一年大年初一不供齋,你看還缺一天,一年當中缺一天,不圓滿,很難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它供養三百六十四天,只有大年初一它不供,其他天天都供,非常之難得。這一問一答告訴我們心量要怎樣寬廣,寬廣從這個地方來觀察,讓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這個好!

  【又財施有限。法施無窮。】

  『法施』是啟發我們的智慧,改變我們的念頭,那個利益是無有窮盡。這個財施供養一餐飯,到那裡吃一餐飽肚子而已,所以這個利益是有限的。而在這個地方得啟示,知道我們怎樣回頭,皈依就是回頭,我們從哪裡回頭?過去的想法、看法、做法錯了,從這錯誤回頭。我們今天依靠佛的教導,我們想想這正確的,這對我們有真實的利益,在這裡開悟了,在這個地方明白了,這個利益無有窮盡。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講生活的品質,這是真實改變生活品質,改變我們的心理,所以這個利益是無有窮盡。

  【財施世間果報。法是出世果報。】

  這的確是不一樣,財布施是什麼?因為它有我執、有我見,不能出三界。縱然得大福報,不過來生生天享天福而已,天福享盡還是要墮落,還是要輪迴,所以這個福報是有盡的。法布施他因為心量大,這大乘佛法的善巧方便實實在在不可思議。佛說了,三界六道生死的根源是我執、我見,必須破我執才能出三界,才能夠脫離輪迴。小乘人下死功夫,斷八十八品見惑,然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再把八十一品思惑斷盡,才出得了三界,你說那個多辛苦,多麻煩。大乘法用得很巧妙,什麼方法?心量擴大就把我執擠破了,這個方法妙極了。這不破自然破了,就是一味教你心量拓開,那個我就沒有了。從前樣樣念自己,現在樣樣想眾生,樣樣想社會,樣樣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幾天我執沒有了,找不到了。這個法子妙。我執沒有了,三界就沒有了,出世間。所以如果真正能夠知道西方淨土,一念迴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那個功德利益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所以財布施不及法布施。這是維摩居士為什麼喝斥善德長者,為什麼這樣教導他,道理在此地。實在講,我們在這一篇開導當中,我們真的得到很大的利益。如果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依教奉行,你的果報不可思議,你的前途一片光明。

  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下面還有十五分鐘,我就不想講了,我想這底下等我們從美國回來之後再繼續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