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五五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55
請掀開經本第四百二十六面,從第二行看起,這一段經文前面已經跟諸位介紹過了,但是還有一點意思不能不補充說明一下。讀佛經比讀世間的書籍確實是要困難一點,難是難所謂意在言外,難在這個地方。換句話說,我們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是在文字以外,文字裡面沒有真實義。於是乎我們讀書成了一個習慣,依文解義,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古人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就喊冤枉。三世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統統都喊冤枉。為什麼?你把佛的意思解錯了,這是難的地方,愈是大乘經、愈是了義經,愈是意在言外,你一定要明白佛說法的技巧,我們才能體會。
譬如這一段裡面,從文字上看幾乎都是很普通的東西,如果我們照著經典的意思,我們拿「華鬘」去供養,現在在台灣少見了,在早些年觀光旅遊剛剛開始,飛機場都賣花鬘的,花串了一圈,送行出國都買一串花鬘給你套在脖子上,這是華鬘供養,那這樣就供養,那佛就真的會搖頭、會流眼淚,你把他的意思全搞錯了。這是表什麼?表真善美,它表這個意思。我們處在這個社會與大眾相處,表現我們自己的真善美,我們真誠善良,所做的一切都是莊嚴,所以它代表這個意義,而不是那一串花鬘,這諸位一定要懂得他的意思。
「音樂」是代表的法音,一切眾生沒有不喜歡美的,喜歡花、喜歡音樂,佛也不離開這些,但是這個音樂一定要能夠啟發人的正智,不能夠誘導人邪思,那就錯了。孔老夫子當年在世,他的教學手段可以說是禮與樂,這兩個是教學手段,教你明禮,這個明禮很重要,我們為什麼要學禮?為什麼要守禮?這裡頭有一番大道理在,我們明白,明白之後自然就歡喜學習,歡喜遵守。禮是教人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合乎法度,都如法,都有節度,這就顯示真善美裡面還有智慧,真善美慧。樂是調心的,人都是凡夫,凡夫有感情,用音樂來調感情,這不能太衝動,也不能不及,情可以發,但是要發得中節,它有節度,這樣一來真正能夠達到如理如法,我們常講合情合理,這生活才過得幸福美滿,社會才有祥和,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音樂非常重要。音樂在佛門裡面稱為梵樂,梵是清淨,這個音樂能夠幫助你達到清淨心,能把你的煩惱憂慮給化解,樂有這樣的功效。
「傘蓋」,傘蓋是什麼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講大家很容易懂得,環保!防止污染,因為傘是遮灰塵的。這佛門裡面傘蓋不是遮太陽,也不是遮雨的,你看大殿佛像的上面都有傘蓋,房子裡面何必要傘蓋?遮灰塵的,遮灰塵就是防止污染,現在講求環境保護,不僅是物質的污染我們要防止,最重要的要防止心地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它表這個意思。換句話說,佛弟子要常常保護自己的清淨心,身心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傘蓋的供養。
我們要明白這些意思,然後經裡面所有的這些話我們就能體會,而不是用這些實物拿去供養。實物是表法,在道場可以用,自己家裡面修行,這個有沒有不重要,要懂它的意思,有沒有這個形式不要緊。道場是提醒大眾,道場裡面供的花,花不是給佛看的,花給誰看的?是給我們大家看的,看到這個花就想到花開得好,果就結得好,花代表因,修因才能證果。在大乘菩薩法裡面花代表六度,六度是菩薩所修之因。佛面前供了很多水果,果代表什麼?代表菩提涅槃,是這個意思。看到果,想到我們要求菩提涅槃;看到花,我們要修六度萬行,是用這個東西來提醒自己的,要懂得這個意思。
這一段宗密大師的註子註得很多,註得很詳細,這裡面有事、有理、有形象、有表法,希望大家能夠明白這些。我想這一段我們就把它略掉好了,意思我都跟諸位說出來了。我們翻開四百三十一面,看最後一行:
【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在這裡面還有香、燈,這在我們供具裡頭最普遍的,還是做個補充說明。香表信,我們對於老師,佛是我們的老師,對老師的教誨深信不疑,這個我們用燃香來表示。所以香要好香,好香能提神,你看從前讀書人他並不學佛,他讀書也焚一爐香,彈琴也焚一爐香,為什麼?香能夠提精神,能夠叫我們意志集中,它取這個意思。不好的香或者燒得很多,不但沒有這個作用,反效果,什麼效果?污染,特別是我們現在居住的房子,公寓房子都不高,香煙一燒多了,牆上都是漆黑的,我們呼吸的時候也不衛生,所以香一定要好香,一枝,不要多,懂得它表法的意思。
表信從哪來的?這從古代,諸位要是到大陸去旅遊,去看看萬里長城,你就曉得我們燒香那個來源是從萬里長城來的。你看萬里長城每隔一段有一個烽火台,古時候傳遞消息,如果那一邊有敵人來攻占我們了,這一邊用狼煙在烽火台點燃,那一邊看了也點,立刻就傳過去了,消息用這個傳過去,所以代表信號。我們燃香代表與一切諸佛菩薩用烽火煙來聯繫,取這個意思。現在已經不用這些了,現在無線電通訊比那個狼煙實在是高明太多。所以燃香表信是這麼來的,來源是這麼來的。它表信香,表戒定真香,這才能夠與諸佛菩薩交通。那個通不通不要緊,我們不要講神通,我們有這個念頭。換句話說,念念不忘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訓,表自己這一點的信心,誠信之心,燃香是這個意思。那我們有這個心,那個香燃不燃沒關係,那是不重要的,道場裡面燃香是提醒大家的,個人修行香要不要沒關係。總而言之,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很要緊。
「燈」代表光明,代表智慧,代表捨己為人。特別是蠟燭、是油燈,你看蠟燭燃燒照別人,自己就燒完了,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個意思現在來講,我們對社會、對大眾要認真犧牲奉獻,這就是燈代表的意思,我們肯犧牲自己,肯幫助別人。可見得佛法裡面所有一切供具是表法的,是提醒我們自己念念不忘我們應該要做的。
燃香實際上佛在經上講得很多,燃指、燃臂、燃身,這佛在經上常講的,如果你要是依文解義,好了,你把手指燒掉了供佛,把手臂燒掉供佛,把身體燒掉供佛,燒了有一些臭味道的時候,我們聞起來都難聞,那個東西怎麼能供佛?全都錯會了意思!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兩個手不夠用,還得千手千眼,你這兩個手還把它燒掉,你說菩薩聽了這個不就冤枉!所以那個「燃」是犧牲的意思,我們要用我們的手替別人服務。所以出家在中國習慣上頭上燃幾柱香,這就是教你不要忘記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就是犧牲奉獻,取這個意思。在家居士們燃在手臂上,也是這個意思,很多人不曉得,認為這個燒的供佛有功德,燒得愈多愈好!自己心裡頭自私自利,不肯為人,你把身體燒光了也沒用,也沒功德,不懂得這個意思。這燃身體這種做法只有中國佛教有,外國佛教沒有,不做這個形式。唯獨中國佛教有這形式。但是這個形式不能說不好,它的確時時刻刻能體醒自己,要了解這個意思。不了解這個意思,這燃身,我們常講燒香白燒了,燒得好冤枉。
這個地方總結,『以如是等』。等就太多太多了!以及許許多多沒有說到的。『常為供養』。這個不能間斷。我們翻過來,在四百三十二面倒數第二行,從最後一句看起,這個註解裡頭有一段很有意思,宗密大師說的:
【修行者。但安心觀行。物物自多。皆遍佛也。故尋常云。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
這後面三句偈,我們常常在課誦本裡面、懺本裡面念到的,而它的意思在這一段裡面的確解釋得很詳細,大師特別提醒我們,修行的人只要你『安心觀行』,這重要的就講「觀行」上,觀不叫你想,為什麼?你要是想,你就不能夠遍法界,所以佛家講修觀,觀是用智慧,觀是用真心,思是妄心,不是真心。你看那個思,我們中國這個文字思是會意,心上面有個田,田有界線,畫了好多界線,那就是思,畫了好多界線當然就不圓滿,界線一畫很難超越。所以思想都是有界線的,觀沒有界線,觀的確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觀就是不用思想,不要去想,想都是妄想,教你用觀,安心觀行。觀是智慧,行是什麼?行就是六度,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對人生看法態度要用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裡面不用妄想、不用分別、不用執著,這個行為就是觀行。當然此地所講普賢菩薩修的,不是普通菩薩,普賢菩薩修的。
『物物自多』,「自」是自然。『皆遍佛也』,無論是有情,無論是無情,《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就是一切種智,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切種智,這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唯有用觀行的人能夠見得到,《華嚴經》所講的法身大士他能夠見得到。所以底下這一首偈就是真的,不是稱讚的話,完全是事實。在供養這段經文裡面最主要的是底下一段,前面所說的是事的供養,剛才講事是表法的,表什麼法?底下講的修行,如果在事相上你明瞭表法,下面可以不必說;上面所講的你聽不懂,你都著了相,底下必須要說明,怕你誤會,怕你錯修了。我們看經文: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這是一句總說,在一切供養當中是以『法供養』為最。佛法教給我們要修福、要修慧,福慧雙修,福慧修學最究竟、最圓滿、最好的方法無過於「法供養」。菩薩在此地為我們舉出了七個例子,當然法供養也是無量無邊,也可以說無量無邊的法供養歸納這七大類,歸納這七條,我們可以這樣看法,請看經文: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給我們說出這七條,這七條是七大類。我們看這個註解,因為這是這段經文的中心,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們從第一條看,《鈔》裡面,四百三十三面,從最後一行,最後的兩個字看起:
【如說修行供養者。】
先看這一句。
【智度論云。】
這個《智度論》就是《大智度論》,這是佛門裡面一部大書,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解。
【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修行。不名為智者。故如說行方得佛法。不以口言而可清淨也。】
這是大師引經據典為我們解釋這一句的意思,像《大智度論》裡頭所說的,我們現在這個修行,學佛的人很多,修行的人不多。學佛的人很多,修行的人不多,所以學佛沒有能得到像經上所講的那樣殊勝的果報,你沒有得到。為什麼沒得到?沒修。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將全經的經文分為四個大段落,分為四大段,這四大段是信解行證,從前古大德實實在在依照這個方法來修,所以人家從信入門,有解、有行,後來證果了,得到佛法的受用。現在人學佛,這勉強信,信了以後求解,解了又不行,那證當然沒有。所以四個字只有前面兩個字,後面兩個字沒有,這就是為什麼學佛得不到佛法的受用,毛病出在這個地方。
說實實在在的話,如果佛法沒有通過行證,前面那個解有問題,不見得是正確的理解,可能是誤解、錯解了。我們稍稍留意接觸一下不難發現,現在許許多多人不是願解如來真實義,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也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些邪師為什麼會邪?沒有行、沒有證,所以他解得有問題。如果是正確的理解,我相信他一定會如說修行。為什麼?有利可圖,照這個方法來修真得好處,這個好處就在現前。世間人所追求的,不但現在人追求,中國人追求,外國人也一樣;古人追求,未來人也追求,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哪個不要!我們在美國,美國人差不多都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他們接觸佛教,我們把淨土介紹給他,講淨土就很難,他很難懂,我們把阿彌陀佛介紹給他。他就問,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我說阿彌陀佛是快樂的意思,他要,他要快樂;阿彌陀佛是長壽的意思,長壽他也要,他不喜歡短命,他要長壽;阿彌陀佛清淨的意思,心清淨,這我們都要。那就好辦了,都要,因為他們都是基督教徒,星期天上教堂,我說星期六到佛堂來,星期六到佛堂裡來,佛堂可以給你快樂、給你長壽、給你清淨,星期天你上你的教堂沒有衝突。外國人也要,真的會得到,只要你能夠如教修行。
諸位要曉得,你所希求的這三種叫果報,有些人發財了,他來給我說他經營什麼生意,他頭腦很聰明,用些什麼方法賺了大錢,給我說了一大堆,得意洋洋。說完之後我搖頭,很冷淡對待他,他覺得莫名其妙,他說為什麼?我說哪裡是你什麼能幹,你什麼聰明!比你聰明人多,你相不相信?相信。比你能幹人多,比你機會多的人也多,為什麼人家不發財,為什麼你發財?與這些無關,發財是你命裡頭有,那才是因,這些是緣,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你今天發財,你過去生中種的因,你這一生受的果報,是這麼個道理。可是我警告他,你看年輕發財的很多,過幾年你的公司倒閉了,全部都完蛋了,老年貧窮孤苦,你有沒有看到?看到,社會上確實有這麼多事情,為什麼原因?那個福享完了,你過去種的那點福報享完了,那怎麼辦?繼續再修福,你這個福報才能保全,你這一生當中,發了財享福當中不肯再修福,你那個福報享不了幾天。
這些很淺顯的道理,《了凡四訓》裡頭就很清楚,所以我常教初學的人,學佛從哪裡學起?先回家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你就明瞭了。我們任何一個人在這個世間,你一生的遭遇,「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頭注定的。誰能逃得出這個定命?學佛的人能逃,學佛的人怎麼逃?學佛的人能修,你真能修,你這個命運每一天都有加減乘除,大家也都有,但是那個幅度很小,所以總離不開它那個標準,所以那個看相算命會把你算得那麼準,就是你每一天有加減乘除都不大,幅度都不大,總在標準線的邊緣,你的命就跟著算得很準了。如果你大善大惡,起伏太大了,就不準。學佛的人修大善!所以佛家講命運,但是不講宿命論,佛家講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自己可以改,怎麼改法?修行,著重在修,怎樣修?如教修,就像佛教導我們的,我們去照做,佛教給我們要做的,我們就老老實實去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就決定不要去做,如教修行。不可以隨自己的意思,隨自己的意思造業,那個果就不好;隨著佛的教誨,修善積德,我們的命運就能改!世出世間最難最難的是超越生死,永脫輪迴,這是最難的。超越生死是沒有生死的,這樣的難事,依照佛的方法修行,我們這一生當中都可以做得到,其他世間,就是功名富貴,在佛門裡面看叫雞毛蒜皮,哪有求不到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一定要記住如教,佛怎麼教你,你怎麼樣去做,這就對了。
所以《智度論》講得很好,能行,你真做到了,你的說不會有錯誤,證就是不會有錯誤,這就不邪。你要不去做,沒有照做,縱然你說也是隨著別人的言語說,鸚鵡學人說話,就像這一般,所以你不行,你怎麼能說?不行,佛的意思說實在話你也不解,如果你要是聽到一個真正過來人說的,從前說法跟現在標準不一樣,中國過去這些祖師大德說法,都是證了果的才說法,今天這個時代證果的人沒有了,但是能夠遇到真正有修行的人也還能相應;如果遇到一個沒有修行的人,他所解的經不一定是真實義,剛才說了可能錯解,可能誤解了。
底下兩句話說得更明顯了,『若說不修行』,他會說,他自己做不到。『不名為智者』,《大智度論》是智慧,那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決定肯去做,決定是認真去做,所以是如說修行,『方得佛法』。佛的法你才能得到,這個得到就是你能夠悟入,你真正能體會,真正能得到。得到的現象法喜充滿,這一生真正是幸福快樂。世間人講的幸福快樂是假的,不是真的,世間人口頭上有真善美,實際上那也是個假名詞,決定沒有真善美,唯獨入佛的境界有,有真正的幸福快樂,確實有真善美,不入佛不行。『不以口言而可清淨也』,這個清淨心不是口說你就能夠得到的,所以這個東西要在細行上去做,認真的把它做到,這裡面才有真樂。
【又如大法句經云。】
《法句經》上說的。
【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
這是《法句經》上的經文,底下說:
【雖誦千言。句義不正。】
『義』是裡面所講的道理,經裡面所講的義理你不明白,那個念了沒有用。
【不如一要。聞可滅意。】
這就是多聞不解,不如少聞能夠理解。你理解之後,你就會做,就會如教修行,能修行你就能得利益,這個地方講『滅意』,這「意」裡面是貪瞋痴慢、妄想分別執著,可以把它消滅,這個東西消滅了,你的清淨心就現前。我們先看看這一段的意思,學佛當然先要從讀經下手,為的是什麼?要把佛的教訓記住,記不住那有什麼用處,所以一定要記住,讀誦就是教你記憶,時時刻刻不可以把佛的教訓忘了,這是第一個階段。記住了,記住之後那就入第二個階段求解,解一定要圓解,你在生活上應用才活潑,而不能夠死在句下,那就錯了。
譬如菩薩行的綱領第一條布施,布施,今天這個寺廟,明天那個道場,把這個錢財拿去布施,那我天天在修布施,這就錯解了,這就不是圓解。布施真正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服務,你為家庭服務,你是在家裡修布施;你為社會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這都修布施。需要出錢的地方這才布施,外財布施;需要出力的地方,內財布施,身體是內,用頭腦去策劃也是內財布施,這是菩薩道。菩薩道哪裡修?很多人錯解這個意思,妳是個家庭主婦,妳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這一天當中把家裡面整理得整整齊齊,讓一家人生活得舒舒服服,妳是布施。妳布施你的兒女,布施妳的眷屬,布施妳的家人,你這是行菩薩道。持戒就是守法,無論做什麼事情有條理、有層次,一點都不亂,這就是持戒。看到持戒就想到五戒、菩薩戒、比丘戒,那你就是念死書了,學佛就變成佛呆子,那還能行嗎?「忍辱」就是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耐心,大事業大耐心,小事情小的耐心,沒有耐心怎麼能成就!精進就是改進,不斷的改正缺點,那就是進步。菩薩行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在順境、無論在逆境,對人對事對物、對善人對惡人都是菩薩道!都成就你的禪定智慧,你怎麼會不歡喜?所以佛法確實你只要能做到「如教修行」,你就快樂無比!
你今天日子過得這麼苦就是沒有依教修行,把佛的教誨都忘得乾乾淨淨,你怪誰?佛的教誨很多,大家要知道佛當年在世說法不是對我說的,我們沒遇到佛,佛是對那個時代那些有緣分遇到佛的人,對他們說的。他們的毛病習氣跟我們不一定是一樣,佛為他說法是對症下藥,他們一聽就開悟、就證果,問題就解決了。我們今天讀這個佛經怎麼讀也開不了悟,也證不了果,原因什麼?不對機,這個藥方不是對我這個症候用的。因此這麼多經典裡面我們就要懂得選擇,選擇哪一個經典裡面講的道理跟方法適合我的病況,我用這個經論修行能得好處,這個要選擇。選錯了,不但你的病不好,這一命嗚呼。這個大家曉得,你害病如果吃錯了藥,病不能好,吃死了;佛經也是如此,這個法不契機的話,會害死人。佛沒有害你,就是這醫生沒有害人,醫生處方不是給你處的,一大堆處方你在裡頭亂抓、亂吃,那你死了活該,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那當我們沒有方法選擇,沒有智慧、沒有能力選擇怎麼辦?佛實在講很慈悲,他給我們指示了一個原則,就是《大集經》上說的,「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給我們指出一個方向!我們現在生在末法,佛說了「末法時期淨土成就」,大概我選淨土,不會太錯,這就是遵循佛的原則。佛教傳到中國來像法時期,所以禪宗在中國非常興盛,像法時期禪定成就,符合了佛的預言。今天我們是生在末法時期,我們選擇淨土法門完全遵照佛的意思,而我們現在念的這部經,淨土五經之一,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是說了這一切經我們需不需要讀?不需要,一部經就行了,一門深入!
可是大家曉得那個四弘誓願裡頭說得很清楚,法門無量誓願學!我今天教大家念一部經,不是跟四弘誓願相違背了?表面上看是違背了,你再把眼光往遠一點看沒有違背,怎麼沒有違背?今天一部經一個方法我們取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那個時候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為什麼到那個地方再學?到那個地方我們壽命長,有的是時間。現在我們壽命短沒有時間,你讀《華嚴經》那個大經,《八十華嚴》,我們從頭到尾講一遍,一天講兩個小時,算是不能很詳細的講,只能夠大概的講,需要三千個小時;要細說至少要六千個小時,誰有時間聽?這六千個小時講下來,講前面不知道後面,講到後面前面忘光了,能管用嗎?不管用,妄想分別執著照樣起來,伏都伏不住,到最後還是搞六道輪迴,這個冤枉不冤枉?所以教你淨土五經裡面選一樣,這都不長,一門深入老實念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我們各個人都是無量壽,這有時間在阿彌陀佛老師,這第一流的老師,沒有比這個老師更好了,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跟阿彌陀佛還會錯嗎?何況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所接觸的諸佛如來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尊佛都不會漏掉。每天修供養,每天聽佛說法,那個時候聽佛說法不是一個身,這一個身難,分身,虛空法界有多少尊佛我就變多少個身,每一尊佛的會下都有我,都在那裡供養,都在那裡聞法,開智慧快,修福報也快,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不要幾天就圓滿了,哪裡要在此地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要這麼長的時間。西方世界快,快就是你修福修慧的機緣太殊勝了,這一段也是這個意思。你讀的多,如其不解,不如讀的少,讀一部經,明白它的意思,依教修行。
【雖誦千言。不義何益。】
這個『不義』就是不解義,不解義就沒有好處。
【不如一義。聞行得度。】
不如你懂得一個理論、一個方法,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行,你就能得度。這個「度」就是了生死出三界才叫度,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那就不能說度,決定超越輪迴。
【雖誦千言。不敬何益。不如一行。信樂奉修。】
這句話非常重要,這是我們中國過去常講的「尊師重道」!你對老師不尊敬,就表示你對老師所傳授的不尊重,不會去做的;如果對老師傳授的很尊重,一定會依教奉行,對於這個老師一定會尊敬。所以尊師是重道,不是老師要求你對我恭敬,不是這個意思,如果老師要是一昧求學生恭敬,這個老師不是善知識,善知識絕不介意這些。可是學生那個成就老師能夠預知,從哪裡看?就從尊師重道這個態度行為上來觀察,這個學生對老師尊重,對老師所傳的能信、能解、能行,老師就可以預測這個學生將來有成就。當然這個學生有成就,老師一定會多用一些時間、多用一些精力來關照他,這是一定道理的。如果學生對老師所教的不尊重,或者是懷疑,或者是陽奉陰違,老師對他的教導當然不會熱心,為什麼?熱心落空,怎麼樣教他,他也不開悟,他也不肯做。所以這不是老師對學生有偏心,決定不是的,能成就的一定要幫助他成就,不幫助他,老師對不起學生;不能成就的就不必去幫助他,幫助他,老師愚痴,白費心力。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我們修學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
現在在這個時代,師道失傳了,沒有了,現在所提倡的民主自由開放,於是學生找不到老師,老師也找不到學生,我們就很苦了。在這個狀況之下,我們要想成就,怎麼辦?我常教給同學們依古人為師,這個方法能成就。譬如我們學普賢菩薩,我們就依這本書為老師,經是佛說的,註解是清涼、宗密;疏是清涼大師,鈔是宗密大師。我們依他兩位做老師,他兩位所說的都在《疏鈔》上,我們體會《疏鈔》所講的道理,依照《疏鈔》教導的方法認真去學習,這就是清涼、宗密的學生。這是以古人為老師,做古人的學生,這個方法行,在中國歷史上用這種方法成功的人很多,前人能成就,我們後人也能成就。敬很重要,這個敬就是尊師重道!所以不敬沒有好處。我們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看到,有一個信徒給老法師寫了一封信,提出個問題,也是覺得佛法很好,有沒有方法能夠入進去?印光法師回他的信答覆說:「有,誠敬二字。」真誠恭敬,誠敬二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是印光大師說的,說的一點都不錯。
很明顯的一個例子,一個老師教學,那班上人很多,幾十個人,有的學生成績非常優異,有的學生成績就一塌糊塗,什麼原因?一般人講那個人聰明,那個愚痴,其實大家看到的是外面的相,沒有真正看到原因,真正的原因在哪裡?在敬,真誠恭敬,他那個心清淨,妄想少,那個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聰明。對老師不恭敬,對道業不尊重,你就想到這個學生在打妄想,上課在打妄想,他不尊重!他在胡思亂想,愚痴、迷惑!他的功課怎麼會好?真正的原因就是誠敬,說智愚那從表面看的,沒有看到骨子裡面,骨子裡頭是誠敬。那我們自己如果學東西學得很遲鈍,你就仔細想想,我們上課、我們學習是不是不夠認真?是不是在那裡打妄想?能夠一反省就找出來了,因素就找出來了,專心聽課專心就是敬,就是此地講的敬,專心就是誠,他就得利益,『不敬何益』。
『不如一行,信樂奉修』,這個最明顯的例子,我們看自古至今許許多多的老太婆不認識字,也不會念經,什麼都不會,聽說阿彌陀佛好,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到最後人家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也不生病,她就是一行,一生她不改變,就是這麼一個簡簡單單的方法,她成功了,她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佛。諸位要知道,這一個簡單方法,她念的時間久,她心定、心清淨了,清淨心生智慧。你看《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她什麼都清楚,什麼都明瞭,她走了。所以她能夠那麼自在,了生死出三界。比我們這些拿到很高的學位,在社會上很多地位事業一大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貪瞋痴慢,那跟她比差遠了!人家去作佛了,我們還搞三途六道,不能比!她就是一行,專行。再看底下的文:
【雖誦千言。我心不滅。不如一句。捨憍慢逸。】
這裡面句句都是格言,句句都是寶訓。『雖誦千言』,這是講你念得多,我們不要看別人,想想自己,自己每天讀經,讀得很多,大乘經常常讀,我看到不少同修讀《華嚴經》、讀《法華經》、讀《楞嚴經》、讀《金剛經》、讀《地藏經》,讀的好多好多,這些大乘經典他都念,念怎麼樣?『我心不滅』,這個「我」簡單講是非人我,我執沒破。我心不滅,換句話就是自利損人,這就是我心。『不如一句』,這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驕傲,這是貢高我慢,驕傲、我慢、放逸這都是病,一句佛號念好了,這些都沒有了,他也不驕傲,也沒有我慢,也不放逸,他能夠振作起來,這個放逸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很馬虎、很隨便;不放逸就是凡事他認真負責,他振作起來。這都是把我們平常修行的病態說出來,我們這些病態還在,那算什麼修行!是真修行,這些毛病都沒有了,從前有,現在沒有了,這就是真正功夫得力,真正修行有進步。
【雖誦千言。求名愈著。不如一說。棄執離著。】
每天看樣子,學佛很認真、很精進,實際上名利心沒看破,現在人講打知名度,還在搞這個。『著』是著相,還是貪名貪利,這個修行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錯誤的。『不如一說』,不如老老實實以一部經、以一個法門來修學,把執著放下。『棄執離著』,於一切法都不執著,到一切法都不執著,就自在、就解脫了,得大自在!這個時候真實的智慧就現前。所以佛教給我們不執著是講真話,真實智慧。世間人樣樣執著,世間人迷,不曉得這一切法的真相,佛知道。這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你執著它幹什麼?你執著就錯了,虛妄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你有執、有著就大錯特錯。佛教給我們在這一切幻相之中,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第一要隨緣,不攀緣,隨緣就很快樂,不攀緣,隨緣沒有執著,攀緣有執著。不要說世間法裡頭你要認清楚,佛法功德好事也不可以執著,執著就違背了佛法,把佛法就變成世間法。如果一切不執著,一切法都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如果一有執著,一切佛法都是世間法,全錯了。
簡居士今天告訴我,我們在大陸現在印經有十幾個地方,常常感覺到經費不夠,所以他說他要努力做生意,他底下三福公司,賺錢的時候,我們費用不夠的時候要來添補一點。我今天告訴他:你錯了,這什麼?攀緣,這沒有錢什麼?沒有錢休假了,去旅遊放假,這就對了!錢多多做,錢少少做,沒錢不做,不做就休假去玩,這就對了,你說多快樂多自在!沒錢還動腦筋去想,找錢去做,你已經把佛法變成世間法。佛法是圓滿功德,世間法天天想辦法去做,永遠不能圓滿,這我們一定要懂。你明白了,你怎麼會不自在?你怎麼會不快樂?執著要不得,一執著就是世間法,就是六道輪迴;離開一切執著,不但六道輪迴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這十法界沒有了,這法界叫一真,一真法界。
【雖誦千言。不欲捨罪。不如一聞。去離生死。】
這個意思愈說愈深,愈說愈透徹,我們學佛真正的目是什麼?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要把那個罪惡捨棄掉,這個地方就是講的「斷惡修善」。可是說斷惡修善,大家聽了這句話很容易產生誤會,為什麼?這個善惡是相對的,我說這個斷惡,修善也是惡,善惡都是惡,斷惡的時候善惡兩邊都不要,那才叫善。為什麼?你造惡,你的果報在三惡道;你修善,你的果報在三善道,你總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善惡兩邊都不要,出三界,那叫真正的善。所以修善的那個「善」,不是善惡之善,你要把它看作善惡之善,你就誤會了,你就錯了。善惡那個善在惡裡頭,那個不是真善,佛經裡面好多這個句子,你不小心就看錯了。
你看看古德龐居士,龐居士的故事很多人知道,他很有錢,很有財富,學了佛,在佛法上有了心得,他有一天把他整個家財裝在一條大船上,船划到江當中砸個洞沉下去了,統統不要了。有人來問他,他說:龐居士,你這麼多的財富,你不要了,為什麼不拿去做好事?好事不如無事。他這麼做,就留下這一句教訓,教人去反省,好事不如無事。好事什麼?三善道。無事?出三界,三界沒有了。可是我們去學龐居士行不行?學不到!佛菩薩教我們不執著,那就是好事,那就是真善。行善執著善,造惡執著惡,這就是造六道輪迴業。如果一切都不執著,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是菩薩境界,這是菩薩生活,我們要在這裡學。不變是真心,心裡頭有念,念就有變,那個念頭剎那剎那在變。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了,那才不變,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就不變了,有一物就會變,那個心就有變,所以心裡頭不能有一物,這是很難做得到的。淨宗法門的善巧就是心裡頭准許有一物,有什麼?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不能有。禪宗裡頭阿彌陀佛也不能有,也不可以有,那個很難做到。所以有一物,用一物來排除一切物,這是方便多了,這個方法巧妙太多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把阿彌陀佛拿掉,那是真正到無一物。現在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心裡有阿彌陀佛這一物很好。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