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四十三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43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四十二面倒數第三行:

  【遇三毒而三德圓。入一塵而一心淨。千化不變其慮。萬境順通于道。】

  這段文在科裡面,我們把它找出來,看看它的來龍去脈。這是第二個小科,「約法」。科題在第七面,看最上面一欄,第二行有第六「顯機益深」。這裡面有四科,就是有四段。四段,第一段是「約人顯益」,這一段我們講完了。今天講的是第二段,在第八頁第一行,上面第一行,「約法顯益」。約法裡面又有兩段,這兩段就是剛才我們念的這個文,這個文就是兩個小段。第一個是「即染以圓淨」,第二個是「萬慮以順道」。我們再翻到一百四十二面,就曉得它這個文是從哪裡來的。前面這個科判裡頭表解,讓我們看到它的文章確實是有條不紊,我們所謂是順理成章。現在可以看註解,註解在一百四十二面最後一行。

  【二約法以顯益。疏。】

  這《疏》就是前面念的疏文:

  【遇三毒而三德圓。至順通于道者。】

  剛才我們念的這一段。

  【三毒成三德有通有別。通者。】

  『三毒』是貪瞋痴,『三德』是戒定慧。怎麼會貪瞋痴就是戒定慧,這怎麼講法?諸位要知道,別教以前決定不學的,所謂是嚴持戒律,他分得清清楚楚,圓教跟他們完全不一樣,圓教是圓融自在。這裡面就是我們自己能不能真正圓得過來,真正圓過來,那的確是超越通別菩薩。如果圓不過來,也要想學圓教,那準墮地獄。這是我們要搞清楚的,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所以這一段講的是無上的真理,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理我們明瞭,在事上,我們學不到。為什麼?人家戒定慧、貪瞋痴可以說他都不執著,他心地真正清淨。我們今天心,遇到順心的就生歡喜心,遇到不順心的就生瞋恚心,這不行,這是一定要持戒,你圓不過來!一切根機裡面,圓機是最可貴,最為可貴、也最為稀有。所以這樣的經論,佛在一般的場合決定不開示的,決定不提的。底下就從『通、別』兩種說法,先講通義:

  【三毒本空。元是三德。迷情執取。以德為毒。今悟則貪無貪相。元是戒也。瞋無起滅。本自寂然。元是定也。】

  我們就先來探討這幾句。『三毒』是貪瞋痴。我們這個道場的同修,我想有不少人曾經念過《六祖壇經》,或者是聽過《六祖壇經》。六祖大師《壇經》裡面最有名的那首偈子,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你們想想,哪來的貪瞋痴!貪瞋痴是三物,不止一物。本來一物都沒有,哪裡還會來貪瞋痴三物,所以真如本性裡頭,一法不立,沒有這個東西。不但貪瞋痴沒有,那『三德』也沒有,戒定慧也沒有。所以六祖真正圓了,他來看《華嚴經》,一看沒有問題,完全是他自己現量境界,他想都不要想。所講的,講我就是這個樣子!你說這多殊勝、多自在。那我們看起來,看得真是摸不著頭腦,怎麼貪瞋痴會變成戒定慧?我們搞不清楚。為什麼搞不清楚?因為我們有迷、有分別、有執著,壞就壞在這裡。

  所以「出現品」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所有的麻煩都是從妄想執著而生的。六道凡夫從妄想執著生貪瞋痴三毒,從三毒生無量無邊的煩惱。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要跟諸位說明,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不是圓教的。所以佛有四種,這三種佛都是十法界的佛,我們講十法界,圓教的佛,佛也沒有佛相,連佛他都不執著,那是我們稱他作佛,他自己絕對沒有個佛;有佛,也是一物,本來無一物!還有個佛,這也不行,這也是個錯誤的。所以四聖法界,悟了,就生了無量無邊之德,萬德萬能,這就變成德能。凡夫則變成煩惱,聖者就變成德能。煩惱不好,那個德能也不好。為什麼?不究竟、不圓滿!明白這個意思,這句話就不難懂。真如本性,本來清淨,一法不立,所以說「三毒本空,元是三德」,是聖者的三德。換句話說,迷了,叫貪瞋痴;悟了,叫做戒定慧。由此可知,只有迷悟,除迷悟之外,確實一法皆不可得。

  所以般若是真實的智慧。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般若經》講的時間最長,佔了二十二年。四十九年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幾乎佔掉一半的時間,由此可知,真實智慧的重要。佛教給我們,就是要我們破迷開悟,恢復我們本有的智慧,除此之外,別無佛法。佛法不過如此而已。《般若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在我們中國,無論是在家、出家沒有不能背誦的。這二百六十個字,就是佛講二十二年的精華,二十二年的綱要。這二百六十個字一展開,就是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沒有超越這《心經》的範圍。《心經》到最後的結論,「無智亦無得」,這顯示出什麼?本空,無智亦無得。九法界的眾生,得失這個念頭沒有捨掉,有得就有失,得失是迷情、是執著。佛教我們要徹底把它捨掉,我們今天能不能捨得掉?捨不掉,怎麼捨也捨不掉。好,我們再不執著了,有沒有執著?還是執著,執著一個再不執著;這麻煩了,這捨不掉。所以佛法裡面講,這個「無」不是有無之無,有,要把它捨掉,無也要捨掉,兩邊都捨掉,這才行。捨掉一邊,再執著一邊,這沒有用處的,這也是佛法非常之難的所在。

  這一段所說的是圓人的境界,但是他所講的語氣,如果真正講圓頓根性的,實在講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出來,不可思議。這一點我們要能夠體會。不可說,勉強的來說,因此我們決定不能夠執著言說相,不能執著名字相,也就是說,這語言、文字統統不能執著,你才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稍稍有一點執著就錯了,真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底下這一句說得很好,『迷情執取,以德為毒』。這個話就好講,我們才能夠體會。但是體會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因為第一義裡面說不出。你要是聰明人,要真正能不執著,從第二義裡頭就能夠體會到第一義。正是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的方法,「離言說相」,言語、文字,不執著言語、文字;「離名字相」,這裡面很多的名詞,像三毒、三德這都是名詞、名相,也不執著;「離心緣相」,聽了直捷就體會,不要去思考,不要落在意識裡面,這樣子你才能夠體會到第一義。雖然會得第一義,你也說不出來。由此可知,言語、文字的功能是有限的,是有極限的。這個極限沒有法子突破,真正的智慧是無限的,要從這有限的極限要能夠突破,往上提升,禪宗裡面所說,向上一著,就是這個意思。向上一著,完全要自己領悟,這是沒有法子說出來的。所以此地給我們能講得出來的是第二義,但是這第二義一突破就是第一義,真正幫助我們徹底覺悟。

  『今悟則貪無貪相,元是戒也』。這個戒,絕對不是我們一般觀念裡面所講的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不是這個。這些佛所講的,講得太粗了,完全講的是事相。此地講的戒是自性戒。所以它此地講戒定慧三德,統統是自性戒、自性定、自性慧,不是修來的。如果有修,那就跟三毒對立。真如本性裡頭沒有三毒,本性是至善。孔老夫子所講「性本善」,這就是性戒,跟這個地方講的有一點接近,性本善。我們今天這觀念當中,不是本性,是習性,習性裡面就有善惡,本性裡面沒有善惡,沒有善惡才是真善、純善,沒有善惡。

  那什麼叫做悟?什麼叫做迷?這是這段經文關鍵的所在。這個地方我們簡單跟諸位說明,用比較淺顯的言語,大家能夠體會得到。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是心),對外面的境界,六種境界,眼見色,眼所看得見的統統叫做色,這個色是廣義的,眼睛看得見的都叫色,耳朵聽得見的都叫聲,鼻能夠聞得到的都叫香,臭也叫香,用一個字代表。所以色、聲、香、味、觸、法是代名詞。這裡面的香,不是香臭之香,是代表鼻根的作用,它所能夠接觸的境界。所以這六個字是代表境界的,不能夠像一般我們字彙上來解釋,那個意思就完全解錯了,代表六種境界。六根接觸這六種境界,確實不起心、不動念,叫做自性,這叫悟。接觸外面境界,稍稍動一個念頭,這就叫迷,這就叫情執。我們要怎樣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用這個標準來看迷悟就很接近。

  所以經論上常講「覺心不動」,那反過來,迷心是動的。我們這心才一動,迷了,覺心不動。不動,一切境界是平等的,一切境界統統是性德流露。為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相分。古人所謂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所以這個境界是平等的,那戒定慧跟貪瞋痴就平等了。所以什麼人他是『遇三毒而三德圓』?是真正覺悟的人。我們這個心會在境界裡起心動念,這個不行。這個三毒就是三惡道的業因,三德,那是佛菩薩的業因,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夠混為一談。這是迷有迷的說法,悟有悟的說法,悟了是一,迷了是二,不是一;一個果報在三途,一個果報是佛菩薩,那怎麼會一樣!天壤之別,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華嚴》,佛對誰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而說的,他們都是悟了。他們的境界是三毒跟三德是圓的,是圓融的,是一不是二。可是諸位要記住,在我們的境界裡頭,決定是二,不是一。這個地方學不得,不可以學的。

  「今悟則貪無貪相,元是戒也」。這就是自性戒,就是自性清淨。清淨心就是戒、就是定、就是慧。清淨心裡面,沒有一個惡念,諸惡莫作,所以清淨心是善惡兩邊都離了,純善。從這個意思講,就是戒的意思。『瞋無起滅,本自寂然,元是定也』。這是自性定。《楞嚴經》上所講的「首楞嚴大定」,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講的,他是入了這個境界。所以六祖最低限度他是圓教初住菩薩,這是判到最低的,可能比這個還更高。也就是最低限度,他是圓教初住位的菩薩。

  【故法句經云。戒性如虛空。又云。瞋心等陽燄。】

  這就是不可得的意思。『戒性』,像『虛空』一樣;『瞋心』,『陽燄』。這在台灣比較少見,有,偶爾會見到,但是難得一見。陽燄,是地上起的一種氣。這個氣,遠看像水一樣,像波浪,像波浪、像水一樣,近看就沒有了。我們中國古人有比喻,叫渴鹿陽燄。渴鹿是畜生,口渴了,想喝水,牠把陽燄看作水,就在眼前沒多遠,牠想喝水,再走,它還那麼遠;再走,還那麼遠,那永遠,那不是真的,是假的。我在台灣曾經見過一次,很少見到。坐車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沒有高速公路,在橫貫公路有一段地方看到這個現象。車,看到前面就像水波一樣,但是很短,只有幾分鐘就沒有了。我們就通過了,幾分鐘就沒有了。在北方黃河一帶,常常見到,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跟虛空的意思完全相同。

  【痴無痴相。是為慧也。】

  這就是貪瞋痴,覓貪瞋痴了不可得。這個意思,在楞嚴會上,楞嚴會一開端,阿難尊者就討論到這個心的問題,心有真心、有妄心。佛對阿難也不說真心、妄心,不管你真心也好,妄心也好,你心在哪裡?心在什麼地方?這一開端,七處徵心,心居然找不到。有沒有?當然有。在哪裡?不曉得。覓心了不可得,找不到。慧可大師是我們中國禪宗的第二祖,他那個時候修行,也是天天心不安,心不安。這時候遇到達摩祖師,向達摩祖師請教,達摩祖師不理他。最後沒有法子,自己把手臂砍下來,拿著手臂去供養達摩祖師,這表示他的虔誠。達摩祖師看他,唉!這何苦,把手臂砍了,這殘廢,可惜了,你何苦。你到底為什麼來?他說,我心不安,求大師給我安心。達摩祖師手一伸,你把心拿來。現在有很多達摩的相,這樣的相,那就是接引慧可的相,叫慧可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結果慧可回過頭來一想,找了半天了,他說,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達摩祖師很輕鬆的,「與汝安心竟」,我給你安好了,跟這個地方的意思一樣。

  所以諸位要是煩惱起來,貪心起來,瞋恚心起來,你馬上回光,這回光返照,我瞋恚心在哪裡?你去找,你不要去再發脾氣,回過頭來找,我那個瞋恚心在哪裡?我的貪心在哪裡?我的愛心在哪裡?結果一找都找不到,了不可得。平常都覺得,我心很多。你一找一個也找不到,空的,不是真的,全是虛妄的。所以你煩惱,煩惱在哪裡?業障,業障在哪裡?罪業很重,你們把罪業拿出來我看看。諸位能夠這樣回光返照,你心就清淨了,心就定下來了。所以業障有沒有?罪業有沒有?有。怎麼知道有?你有妄想,你有雜念,那就叫業障現前。你晚上睡覺還不老實,還會作夢,那也是業障現前。你沒有業障,就不會作夢了。白天沒有妄想,晚上不會作夢,這個人業障就少,業障就消了。白天打妄想,晚上會作夢,這個業障很重,這麻煩很大。那你知道事實的真相,你就不要害怕。怕,沒有用處,害怕解決不了問題。一定要把事實真相給找出來,徹底明瞭了;明瞭,你就不怕它。用什麼方法來對治?用什麼方法來消除業障?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最殊勝、最方便的無過於念佛。剛才說了,妄念一起來,就是業障起現行。如果起惡念,那就是罪障現行,起個善念也是業障現行,這個事情麻煩了。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把這念頭轉過來,轉到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業障就沒有了,就消除了。所以這消業障的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不是談玄說妙,非常之具體,非常的踏實,我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古人所講的話,一點都不錯。因為這句佛號不拘形式,行住坐臥,隨時隨處都可以念。只要我們起心動念,馬上就念佛號,知道這句佛號是消除業障的不二法門。底下又說:

  【又心王經說三藏云。】

  這是舉經來引證。

  【貪相不生。是為戒藏。瞋相不生。是為定藏。痴相不生。是為慧藏。諸法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痴亦復然。如是三事中。有無量佛法。】

  《心王經》裡面講的貪瞋痴即是戒定慧。就是我剛才所講的,你能夠回光返照,你能夠去找,找那個貪瞋痴在哪裡,到貪瞋痴你一找,它就沒有了。沒有了,性德就流露、就現前了。那就是戒定慧,自性戒定慧就流露出來。由此可知,我自性的三德不能現前,原因是什麼?是被貪瞋痴蓋住了。這真的要知道。我們從早到晚,看到我們附近周圍這一切眾生,各個本具圓滿的性德,可惜,念念都被貪瞋痴蓋覆住,它不現前。一天到晚想什麼?想錢。是不是?想不到,瞋恨,看到別人賺錢,自己沒有賺到,就瞋恨,這愚痴。他天天想這個,他從來不會想去找它,我這個貪錢、貪心,這貪心在哪裡?他不會想這個。他要一想這個,他就覺悟了,他的性德就會現前。所以一定要知道,世間所有一切法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自己總得想想,我來到這個世間為什麼?為什麼來的?會想想這些,人會覺悟。我到這來幹什麼的?這一生完了之後,我又到哪裡去?多想想這個問題,會開悟。絕不要想眼前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想這個就糟糕,那是愈迷愈深,將來果報非常的可怕。能夠想想,來幹什麼?從哪裡來的?將來到哪裡去?你能常常想這個,會開悟。必然對於名利、五欲六塵,你會看淡,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人生真正的樂趣,你才能夠體會得到。否則的話,糊裡糊塗的生,糊裡糊塗的死,所謂說,醉生夢死,跟那些畜生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叫愚痴。貪瞋痴是連著起作用的,絕對不會只有單獨一個的,它是有連貫性的。

  《諸法無行經》裡面說,『貪欲即是道,恚痴亦復然。如是三事中,有無量佛法』。這個說法,必須對那個圓人才行。前面一段我們說過,這一段是「約法顯益」,前面是「約人顯益」,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這個道理。世間種種這些惡事、惡行、惡相,像貪瞋痴就是惡相,真正修行人,在他眼光當中生無量智慧。他以清淨心觀察,看到這個事相前因後果,過去、現在、未來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生智慧。所以貪瞋痴這種惡相、惡行、惡果,對於菩薩來講,有無量的佛法。佛是覺,菩薩在這境界當中,生無量覺,他見到,開悟了。就像六祖大師所說的,他對五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們諸位有沒有想到,他以後逃難,逃到獵人隊裡頭,在獵人隊裡頭十五年,他是不是常生智慧?當然常生智慧,看著那個獵人天天幹什麽?天天幹貪瞋痴,天天看獵人搞貪瞋痴,他看在眼睛當中生無量智慧,不一樣。他不生煩惱,他生智慧,時間不是短,十五年。所以想想,古大德人家是怎麼個修行。當然他那種修行的方法,普通人學不到,那叫真修行,沒有一絲毫執著,也沒有一絲毫的分別。

  五祖傳衣缽給六祖的時候,六祖當時的身分是在家居士,給諸位說,三皈五戒都沒有受過。你們在《壇經》裡面去看看,什麼時候五祖給他受三皈五戒?沒有。他那個三皈五戒、比丘戒、菩薩戒,什麼時候受的?是獵人隊裡頭出來之後,到了現在的光孝寺,現在廣州光孝寺,就是六祖剃頭的地方,遇到印宗,印宗給他剃度,這個時候才受三皈五戒。沒有受這個形式之前,雖然什麼形式都沒有,五祖承認他是他的接法弟子,是他的傳人。由此可知,真正佛法,不重形式,特別是圓頓大法,不講求形式。六祖之後,為什麼還要搞這些形式?是為了度化眾生方便起見。你要講經說法,度化眾生,那人家要說,你這個法師,你連三皈五戒都沒有受過,你怎麼可以講經?所以這個形式是敷衍大眾的。大眾有這種分別執著,那只好也去受個戒,就是這個意思。這形式上有它的必要性,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真正開悟,這最重要。光受了形式,心裡還是迷情、情執,這沒有用處。所以單講形式沒有用處。

  【是知迷為八萬四千塵勞門。悟成八萬四千波羅蜜。塵勞雖眾。根本不過三毒。波羅蜜雖多。根本只是三德也。】

  四弘誓願裡面說「煩惱無盡誓願斷」,『八萬四千』,這個數字不是隨便說的,確確實實有八萬四千。諸位在《佛學辭典》、《教乘法數》,你也都查得到。八萬四千,佛是一條一條統統說出來,真的有八萬四千。是不是我們的煩惱只有八萬四千?給諸位說,不止。八萬四千還是歸納的數字。煩惱確實是無量無邊,可是先歸納成八萬四千。八萬四千再歸納,逐漸逐漸歸納,歸納到最後,貪瞋痴『三毒』。所以說『塵勞』再多,到後來歸納也就是三毒煩惱,不過是三毒。『波羅蜜』是智慧,智慧也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智慧,到最後一歸納起來,也不過就是『三德』而已,戒定慧三德。三德跟三毒不二,體是一個,是一樁事情,就是迷悟的差別。迷了叫三毒,悟了叫三德,迷悟不二,所以三毒就是三德。

  「遇三毒而三德圓」,圓滿了,他的智慧圓滿了。像善財那種人才行,不是他那種天賦,一般人做不到的,這是通說,從理上講;別說,要從事上講。但是諸位要曉得,理如果不懂,這個事我們就很難理解,總免不了有疑惑。理上明瞭,這事上就不會疑惑。事上,這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就有代表貪瞋痴的。我們再看看眼前這個社會,貪瞋痴的人太多,事太多了。善財童子要生在這個時候來參學,那這個機會太好了。他那個時候遇到的少,現在普遍,處處都遇得到。真正明白佛法這個道理,你不會覺得我們生不逢時。是不是?生不逢時,說老實話,你對於佛法道理不通。道理要通了,覺得這個時候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好,這是真的。那我們這生的正是時候,過去這些菩薩、聲聞、緣覺,都沒有遇到我們這麼好的時候。好,再看底下一段:

  【別者。即善財所遇善友。其類不同。表一切類中皆有法門。令後學者。於人不觀種性。於法莫存取捨。】

  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有三位代表三毒。第一位就是婆須蜜女,她代表貪欲,貪愛;第二個是無厭足王,代表瞋恚;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這是從事相上看到的,這三個人都是把貪瞋痴做到了極處。善財童子去見他們,這三個人也是大善知識。

  前面經文諸位沒有讀過,讀過這段經文,你會發現到,有一樣他們跟別的善知識不相同的,那就是善財童子參訪他們,跟一般善知識一樣,他得到了真實的智慧。但是善財童子對於每位善知識都有讚歎,唯獨對這三個人沒有讚歎。在經文上去看,除了沒有讚歎之外,其他的都有。他為什麼不讚歎?怕我們看到要學他們,那就不得了。是不是?那就壞了。善財可以參訪,我們不能參訪,因為善財參訪這是歷事鍊心。他的心真正清淨了,在這個境界裡頭確確實實不動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說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樣的功夫,到哪個地方去鍊?這大貪、大瞋、大痴這境界裡頭一看,果然不動心,這考試,這裡頭三關的考試,善財童子統統及格,他通過了,這是他得的真實利益。

  如果沒有這個功夫,一親近就跟著跑掉,那就不得了。尤其貪欲,自古以來,不單是現在,很好的出家人,這一講經說法,女信徒多了,常常一親近,好了,這法師就還俗了,就被這個信徒度走了。這一親近就跑掉了。所以善財童子不讚歎,道理就在此地。像他那樣的功夫,可以,可以親近,為什麼?他不動心!成就自己真實的定功,成就自己無量的智慧,這可以。所以這絕對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我們今天沒有這個功夫,我們的參學要選擇對象。善財童子的參學,不選擇,是平等的。為什麼?善惡境界都不動心,人家有這個本事。

  前面這一句是告訴我們一個大原則、大前提,這是說這一類的人,『表一切類中』。『善友』,前面說過了,人皆善友,沒有一樣,沒有一個人,不是自己的善知識,統統是善知識。善知識『其類不同』,那個類別也是無量無邊的,這類別不同。而且這個善知識裡面,前面講「益我為友」,對我有利益的,什麼利益?轉煩惱成菩提,這就是利益。因此善友當中有動物、有植物、有礦物,我們今天講情與無情統統是善知識,都能教我開智慧。譬如《華嚴經》裡面講的︰燈台善知識、香爐善知識、蠟燭善知識,這對我有什麼利益?我們看起來沒什麼利益,頂多點一支蠟燭,晚上它照得我們亮亮的,就這個利益。我們凡夫只能體會到這個利益。菩薩體會的利益不是這樣的,比我們深刻。菩薩看到這個蠟燭照明別人,它自己一滴滴燒盡,菩薩從這體會的是,我們要學蠟燭,蠟燭是我的老師,捨己為人,犧牲自己,成全別人。這是性德,他這裡又開悟了,所以蠟燭是我的善知識。所以善知識不一定是人,一切物相,沒有一樣不是善知識。

  由此可知,種類就多了,太多太多。這三位善知識也是表一切類之中,『皆有法門』。不管哪一類,裡面都有方法、都有門徑,這個方法門徑,就是破迷開悟,明心見性,成佛作祖的方法門徑。不管哪一法門統統都有,實在講是我們一般人粗心大意,心太粗了,沒有留意。一看《華嚴》,《華嚴》要是看熟了,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的想法、看法決定不一樣。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圓教的經論薰習,常常受這些大經大論的薰習,不知不覺,自己逐漸就變成圓頓根性的人。這對於我們的修學有很大的方便,許許多多的障礙都可以能夠突破。

  他教給我們,『令後學者,於人不觀種性』,這是對於人事環境,不要看他的種性,『於法莫存取捨』。於人不觀種性,於法不取捨。諸位想想,那心就平等了!這心就清淨了。於人觀他的種性,唉!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壞人。是不是?我們的心就不平等!人是不是有好人、有壞人?是有。是有與我不相干。我要在這裡面起分別、起執著,自己迷了。自己在一切人事環境裡頭,那個法就是事,一切事裡頭沒有取捨,一切人裡面也不分他的善惡,以一個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來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佛,就是菩薩,自己多快樂!一切人與事,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不觀種性,不存取捨,這是大定,戒定慧完全用在生活上,完全現前,這叫做佛法。不是對外面事情不清楚,善人、惡人,好事、壞事都分不清楚,那是白痴,那哪裡叫菩薩!樣樣清楚是慧,如如不動是定,這是我們要學的。

  《華嚴經》上,這段教給我們學這些。他對我們什麼利益?成就自己的定慧,增長自己的定慧,那怎麼不是善知識?當然是善知識。我們見到一個人,看到他不太順眼,自己馬上就警覺到我的心還不平等,我要改過自新。那這個人是不是善知識?是善知識。沒有他,我自己這個心裡頭,還以為自己是平等了,結果看到這個人,心裡就有一點不高興,才曉得自己這煩惱、習氣還沒有斷乾淨。他一現前,使你自己覺悟到,這個人就是善知識。另外一個境界現前的時候,唉呀!我心裡還滿歡喜他,那個人也是善知識,為什麼?喜歡還是煩惱,還是起心動念。你就想想,從早到晚,如果你真正會用功,真是諸佛菩薩滿街走。六根所接觸的沒有一個不是佛菩薩,這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如果你入這個境界,那就恭喜你,因為什麼?你是真正的善財童子,你這一生圓成佛道。凡夫什麼?迷惑顛倒,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麻木不仁,不知道反省,所以不覺悟,接觸境界他不覺悟。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時時覺悟,是念念覺悟,這就是六祖講的「常生智慧」。他念念都生智慧,怎麼生的?就是這樣生的,就這個生法。這個事不必詳細說,他詳細在前面,善財童子參訪在前面,這個地方的序文提了一提。

  【故婆須蜜女示貪欲之相。】

  這個『婆須蜜女』,以我們現在人說的,就是妓女。她也是我們社會上有這麼一類的人,所以菩薩眼光當中看到她,她是善知識,她也是菩薩。

  【所以鄰里生疑。】

  『鄰里生疑』是什麼?善財童子是菩薩,真正善知識,是一個學道之人,怎麼去逛妓女戶?跑到這去了,所以別人看到,懷疑了,是不是?善財童子他要去參訪,怎麼跑到她那裡去了?而且跟那個妓女:

  【抱持接吻。】

  好像一般人到妓女戶沒有兩樣,善財童子也去了。可是善財童子去參訪:

  【皆獲功德。其所得法門。名離貪欲際解脫門。】

  善財是個學生,婆須蜜女是什麼?婆須蜜女是菩薩。菩薩示現妓女身,度那一類的眾生,那了不起。所以諸佛菩薩的確是無處不現身。我們想想,愈是苦難的地方就愈有許多菩薩示現在裡面。他也幫助那些人,在暗中保護那些人、救護這些眾生,逐漸使他們能夠覺悟。我們如果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是肉眼凡夫,看不到事實真相。這個道理能體會到,對於這個世間一切善人、惡人,你的心自然平等。為什麼?這大惡之人,也許是佛菩薩示現的,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我們對他輕慢,那是我們的過失。普賢大願第一個「禮敬諸佛」,就是平等的恭敬,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以平等心修禮敬,對於一切眾生,有情、無情都是平等的恭敬。所以菩薩傳的這個法門,善財所得的這個法門是『離貪欲際』。際是邊際。離貪欲際,就是貪欲真正完全捨離了,這個功德多大,實在是不可思議。

  【無厭足王。】

  『無厭足』就是甘露火王。

  【示其瞋相。傷煞無量眾生。】

  這個暴君、這個惡王瞋恚心很重,脾氣很大,稍稍得罪他,他就把你抓來處死。處死,還不叫你好死,凌遲或者是下油鼎、刀山,他這樣來處死,所以那個惡王,你看起來,他對付眾生就像地獄的鬼王一樣,這是示現瞋恚之相。

  【所得法門。名如幻解脫門。】

  他所示現的,因為善財童子去參訪他,他叫善財童子跳刀山。害怕了,是不是?還要跳刀山。最後還是別的菩薩來勸請,好了,既然是我認你做老師,我來向你討教!你叫我上刀山,我就去跳!哪裡一跳刀山的時候,全身清涼自在,是不是?他沒有受到任何的傷害,這不可思議,我們講一切業障都消除了。無始劫造作種種業障,要用這個方法來消除。所以他的懲罰是善意的,不是惡意的;現的這個相是惡相,心是大慈悲心,真正消除一切眾生的罪障。

  【勝熱婆羅門。四面火聚。中有刀山。令投身入中。】

  這是愚痴,也就是像古印度的外道,他所修的這個法門,苦行外道。現在印度瑜伽還有在火裡面走的。地上燒的紅紅的火,他打赤腳,從上面走過,這都是屬於這一類苦行的,跟『勝熱婆羅門』同一類的。這些人在現代我們還看得到,我們沒有到印度親看過,我們在電視上常常看到這種節目,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叫愚痴。

  【向上兼日。五熱炙身。示現外道痴迷邪見之相。】

  他們用這個方法修行,愚痴。上面那個印度天氣熱,上面太陽燒,底下火烤,這人怎麼受得了?他用這種方法修這種苦行,這也不是我們有方法來修的。所以現在變成一種世界上,好像是一種特技表演一樣的。

  【善財見之。所得法門。名般若波羅蜜普莊嚴解脫門。】

  善財童子去參訪,也依照他那個方法來修行。可是『善財』所得到的是『般若波羅蜜』,大智慧。愚痴就是智慧。『普莊嚴解脫門』。

  【三毒之相。尚有法門。】

  那你看這些人,這些人在這個社會上,這些行業裡頭還有法門,還有幫助你破迷開悟,幫助你圓成佛道的法門。

  【況餘類耶。】

  那其餘的,那種種人更不必說了,這是三毒到了頂點。

  【是知契合華嚴圓教。】

  這一句話重要,關鍵就在『契合』這兩個字。也就是說明,你是不是真正圓教根性?真正圓教根性,《華嚴》上這些法門,實在是日常生活當中所修學的。不是圓教的,那就沒有法子。那這些法門實在講,沾都沾不得,一定要圓頓根性的人。所以圓頓根性能修學。

  【婆須愛水而不溺。】

  在貪愛當中,心清淨,不動搖,成就自己的圓滿境界。這自性戒完全流露出來,被他證明了。

  【無厭恚火。】

  無厭足王,甘露火王,瞋恚之火:

  【而不燒。】

  嫉妒、瞋恚裡面,他心還是保持清淨,不被瞋火所動。

  【勝熱邪見而不侵矣。】

  遇三毒,的確他圓成三德。自性戒定慧完全流露,完全被證實了,自性確確實實具足了戒定慧三德。這三德是一而三,三而一,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

  這段文,無論從理上講、從事上講都是不可思議,但是所說的是決定真實。我們凡夫今天生活,實在講,生活在一個虛妄的境界之中。古人所講醉生夢死,這個話是非常有道理,這是有哲理的意義在裡頭。華嚴境界是真實的人生,也是我們常常想追求的真善美慧,這裡面有無量的智慧,真善美慧的人生,全在《華嚴》裡面,《華嚴》所講的,真實的清淨、平等、慈悲。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