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七十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70

  請掀開經本,一百九十七面最後一行,這一段我們念一念就可以了。在最後一行,最後一句:

  【第二辨宗旨中云。統唯一真法界。乃至開為理事法界。無障礙法界也。】

  這個念一念就可以了,到後面還要說到。我們看第五段,因緣的第五段,在一百九十八面第二行。

  【五開物性原者。良以眾生。性含智海。識洞真空。但衣蔽明珠。室埋祕藏。要假開示。令其悟入。】

  這段說『物性原』,它不說人性原。如果說人,這個範圍就很小,六道裡面人道是一道,除了人道之外,還有五道。那除了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這都是講的有情。無情裡面有植物、有礦物,乃至於虛空,統統是在這一個物,就全部都包括了。所以經論上常常用物,而不用天人這個名詞,它的範圍非常之廣大。『開』就是開示。簡單的講,這個物就是一切眾生。眾生,這個名詞含義很廣,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做眾生。我們人是四大五蘊眾緣和合生起這個現象,這毛巾也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它也叫眾生。所以眾生這個範圍包括得很廣泛,有有情的眾生,有無情的眾生。無情眾生,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有情眾生這個性,我們叫他做佛性;無情眾生,我們叫它做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真正的本性,真性的根源、原本,如果要不是佛給我們開示,我們不知道的。這段就是說明佛為什麼要給我們講經?就是要開示我們,一切眾生本有的自性。這就是「開物性原」。下面,是簡單的解釋:

  『良以眾生,性含智海,識洞真空』。這兩句好,這兩句就是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無情的我們不談,我們談有情眾生。有情的眾生,咱們四聖法界不談,只談六道。六道裡面,就包括我們自己,我們的真如本性包含著智海,這個智,就是佛經裡面講的般若智慧,深廣如海。實在講,海怎麼能比喻?在這個世界上,尤其佛陀出現的那個時代,知識還沒有開化,大家看到這個大地只有海最大,所以佛就用這個來做比喻。現在我們知道海不大,地球也不大,太陽系也不大,乃至於銀河系還是不大。我們自性智慧的深廣,確實是超越了虛空法界,這樣大的智慧!識,就是我們講見識,或者講認識。真空是什麼?真空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也就是《般若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一切萬法的真相。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心經》裡面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此地講的真空,就是《般若心經》裡面講的色空,是一不是二。

  可見得,我們本來有深廣智慧,對於宇宙人生完全明瞭通達,這是這兩句的意思。可是現在怎麼樣?現在迷了。迷什麼?就是把自性的智慧、見識迷失了。本有的智慧,現在變成沒有智慧;本來有的見識,現在見識也沒有了。很有限的這個知識就變成了邪知邪識。這個原因,下面大師用一個比喻給我們說。『衣蔽明珠』,這個蔽是骯髒、垢蔽,衣服髒了,很骯髒的衣服,這就比喻我們迷失自性。自性有沒有?還是有,把自性比作明珠,穿的一身破破爛爛的衣服,衣服裡頭有無價的明珠。這個破爛的衣服比什麼?比我們這個身體,我們的身體骯髒,有漏,裡面有無量無邊智慧德能的自性,佛性。這樁事情,說實在話,講得最清楚的、最明白的是《楞嚴經》。《楞嚴經》上,波斯匿王聽釋迦牟尼佛一番開示,他歡喜了。實際上他並沒有證得,他明白了,原來我們這個凡夫身體裡面有佛性,身是會變滅的,我們的佛性是不生不滅。波斯匿王聽《楞嚴經》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知道在生滅身中,有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這就是此地比喻的意思,這第一個比喻。

  第二個比喻,『室埋祕藏』。室是一個房子,也許這個房子破破爛爛,但是這個房子地下埋著有寶藏,沒有被人發現。現在住的這個房子又破又爛,是又窮又苦,哪裡曉得他家地下埋著有寶藏。這也是把這個寶藏比作佛性,把這個破爛的房子比作我們的身體。『要假開示,令其悟入』,這樣的貧窮、孤苦,需要人指點,你不窮,你也不苦,你家裡有無量的寶藏,拿出來就富了。所以得有人指點,他才認識。沒人指點,他也不認識,他也把它忘掉了。這就說明,我們眾生在六道輪迴裡面,受的這個苦是很冤枉的,不知道自家有寶藏。佛為了開發我們自性寶藏,所以才為我們說這部《大方廣華嚴經》。那這是略說。下面,《鈔》裡面就講得詳細,我們慢慢的來看。鈔是解釋疏的。

  【五。】

  這是第五段。

  【開物性原至令其悟入者。】

  這是指前面這段文。

  【前雖明示真門。尚未直指自心。】

  前面對於真如本性說過,雖然說過,沒有為我們指出來,這真如本性在哪裡?沒指出來。我們雖然知道有個真如本性,不曉得真如本性在什麼地方?這一段要跟我們指出來。

  【若不就心中識悟。依何起於萬行。】

  確實是要我們自己內心當中覺悟,覺悟之後,這才能修。在佛門裡面,特別是禪宗,禪宗的修行是悟後起修,所以他成就快,但是開悟不容易。多少人參一生的禪,不能開悟。我們讀《六祖壇經》,在中國禪宗史裡面,六祖會下開悟的人最多。六祖之前沒有,六祖以後也沒有。那我們想想,跟六祖修學的人有多少?《壇經》上記載的,開悟只有四十三個人,可見這個難!這在中國是最殊勝的一會,只有四十三個人開悟。如果不悟,換句話說,沒有法子修。悟了才能了生死,出三界;不悟,他所成就的是禪定成就,他得定了,沒開悟。得定的人,那就多了。得定的人,將來他生在四禪天、四空天,看他定功淺深,生到色界、無色界去。色界、無色界雖然壽命長,但是沒出三界,壽命到了還要輪迴。這最高的一層天,叫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是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還是要往下墮落。

  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才知道念佛往生的殊勝。修定實在是不容易,修四禪八定都不容易,不要說別的,我們講色界初禪,我們自己冷靜的想一想,我們有沒有資格能生到初禪天去?初禪天是色界,要把欲斷掉了。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我們對於這個還會不會動心?如果對於財色名食睡還動心,換句話,你修得再好,你是欲界,色界去不了,為什麼?欲沒斷,五欲沒斷。你就想這個東西多難,真不容易。所以能夠得禪定,生到色界、無色界天,那我們真是佩服到極處。可惜的,他出不了三界,他還是免不了輪迴。比起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果報,那相差真是天壤之別,沒法子比喻。這就講不悟不能修行,不但禪如此,教下也不例外。教下講求的是,大開圓解,大開圓解跟大徹大悟差不多。如果不到這個境界,三界還是出不去。這就給諸位說個老實話,不斷煩惱,能出三界,只有淨土念佛一門,再沒有第二個門。

  所以這個法門,古德稱之為「門餘大道」。門就是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餘就是之外的,無量法門之外的,一條特別的途徑,他可以不斷煩惱就能成就。所以古來佛菩薩所示現的,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馬鳴、龍樹沒見性嗎?當然明心見性了。永明延壽、智者大師也是明心見性、大開圓解,他們表現給我們的還是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已經見性、已經圓解了,還要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更有把握,何況我們是沒有能力明心見性、大開圓解的凡夫。這是佛菩薩做個樣子給我們看,這是慈悲到了極處,知道應該怎麼個修法。淨土雖然容易,可是難信。難信不是假難信,是真難信。修,容易修,可以說人人都有能力修成,但是不見得人人肯相信,難信易行的法門。其他法門是依悟起修,淨宗是依信願起修,所依的不一樣。悟難,信也不容易,比較起來,信,實在講是大家多生多劫善根現行,現前承蒙三寶冥冥當中加持你,你一下就相信,一下就接受了。如果不是過去生中的善根,不可能相信。我們能相信這個法門,自己也慶幸,要認真修行,這一生決定不能讓它空過。我們再看底下這段文:

  【故大疏此段名開因性。】

  《大疏》就是《華嚴經疏鈔》。疏鈔裡面,清涼大師在這段,這段在《華嚴玄談》裡面,他老人家在科題上有『開因性』。因就是修因,性當作體講、當作依講。我們修行依靠什麼?

  【如何開耶。】

  怎麼開法?再引經文來說。

  【出現品云。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這是《華嚴經.出現品》裡頭的一段經文。清涼大師就用這段經文,開啟我們的因性,就是我們修行的依據,正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因性就是本覺,本有,我們決定可以證得;本無,我們決定可以把它斷掉。如果煩惱這些東西本來有,那還能斷得了嗎?斷不了。我們自性要本來無,本來無,你怎麼能證得?你不可能證得。自性本有,煩惱本無。

  我是每天都碰到人,都有人來找我,說他的煩惱多,這苦處多、妄想多,來問我有什麼方法能斷得掉?我給他講了也講不明瞭,他也聽不清楚,反正廢話一堆。所以想一想,還是禪宗的方法好。他要問你,我煩惱很多,怎麼斷法?來,你把煩惱拿出來,我看看。拿不出來,拿不出來,沒煩惱。有煩惱,你可以拿出來,你看那個二祖去見達摩祖師,我心不安。達摩祖師說,來,把心拿出來,我替你安一安。這一問,回頭他找了半天,他說,我「覓心了不可得」。我回頭自己反省找找,心不曉得在哪裡?找不到。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已經安好了,沒了,沒事了。煩惱了不可得,你想想看,你煩惱在哪裡?你去檢查一下,化驗一下,全身每個細胞你化驗一下,煩惱在哪裡?統統化驗了,煩惱沒有,你根本沒有,你還生什麼煩惱?確實如此,本來無!智慧是什麼?智慧是覺性,覺性是本來有的。

  眼能見,能見是覺;耳能聽,能聽是覺;六根上起的見聞覺知,這是覺性。覺性是有的,本有。所以佛跟我們講,我們的覺心跟諸佛無二無別,我們的智慧德能、才藝福報,跟諸佛也是無二無別。現在我們變成這個樣子,那個原因,實在佛是一句話道破,把我們的病根指出來了,什麼原因?就是『妄想顛倒執著』。妄想就是無明,我們常常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如果拿這三句話來配,妄想是塵沙煩惱,顛倒是無明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就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都不是真的,本性裡頭沒有的,本來無的。本來無,為什麼現在有?實在告訴你,現在沒有。如果現在有,我叫你一找,你一定會把它找出來。叫你找,找不到,那不就是本來無。這很容易理解的,不難懂的。

  所以你要生煩惱的話,你就回過頭去找煩惱,去想煩惱到底在哪裡?在頭上、在手上、在腳上、在身上,你去找。找來找去也找不到,沒有,煩惱也沒有了,找也找不到,他煩惱也沒有了。證明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能找,這一念,這一念是覺性,這是覺。不覺的時候,煩惱隨它增長;一覺悟,回頭去找,這個覺性一現前,煩惱就沒有了。覺性是光明,煩惱是黑暗。這個黑房子一點燈,黑暗就沒有了。所以禪家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覺,那妄念就沒有了。我們能夠修行,修行將來能夠證果,憑什麼?就憑這個。

  佛法裡頭沒有迷信,有人很苦惱,跑到我這裡來,要我給他加持一下,給他摸摸頭,摸摸身上,這就好了。我說,這是騙人的,我說這不是真的。我說如果是真的話,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辛辛苦苦說了四十九年,多辛苦。那要以這個方法要能成就的話,釋迦牟尼佛,每個人來摸一下就好了,何必要給你講半天講不懂?那是騙人的,那是假的。但是有人有病的時候,佛去給他摸摸,給他治病,就治好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這是什麼方法?就是現在我們常講的按摩,這是指壓,就是這種方法。他按到你穴道的時候,你通了,疾病就好了。所以這不是迷信,不是什麼摸一下就好了,他在穴道上,那經上記載得簡單。你什麼病,佛懂得醫學,懂得這個穴道的運行,他對於這方面他很內行,所以有些疾病,你找他,他的確可以治,不需要用醫藥,甚至於高明的治療法,他教你念咒。念咒這是最高級的治療法,但是現在,我們《大藏經》裡許多治病的那個咒,我們拿來念,不靈。為什麼不靈?是我們發音不正確。念咒是使聲帶振動身體的部位,這個疾病,也就是穴道已阻塞,不通了。他佛利用這個音聲,叫你發某一種音聲,這個音聲振動這個部位,就把你的阻塞打通,你身體的病就沒有了。所以這也是非常科學的,這不是迷信。

  但是我們現在這個咒拿來念,我們發音不正確,所以那個音聲帶動不了那個部位,你沒有法子,那個的確必須要口傳。口傳,現在也有很多密宗喇嘛傳的這個咒,能不能治病?有些僥倖能治,大多數還是治不好,原因在哪裡?一代一代的傳,傳了三千年了,音都變了。譬如說,你念大悲咒,我們本省同胞念的時候,大悲咒是一個聲音,你找四川人念又是一個聲音,你找北方人念又是個聲音,那日本人念的聲音跟我們完全不一樣。那本來是一樣的音聲,結果,每個人隨著自己的方言去念,音聲都不一樣。這都不一樣了,你想想看,它還會靈嗎?它就不靈了。所以這個道理,我們並不難理解。佛法裡面沒有騙人的東西,只是現在我們在方法上有錯誤,效果失掉了。

  所以這個修行,從這段經文,我們也就很清楚的明瞭,修什麼?無非是把妄想顛倒執著去掉而已,這就叫修行。這三樣東西就是錯誤,無始劫以來,我們所犯的大錯,現在我們能夠把這個錯誤改正,這叫修行。修就是修正,修正錯誤,然後就恢復自性。修正過了,過後,『若離妄想』,妄想顛倒執著統統捨離了,統統沒有了,那你的自性、功德、作用又恢復了。『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這都是本性裡面本來有的,無量的智慧德能就恢復了。同修們,假如你真正把這個原理找到,我相信修行的方法原則,你就可以接受。你依照這個原則去修行,你必定能夠得到殊勝的效果。

  修行的原則是什麼?就是三皈依上講的三個字,覺、正、淨。覺是覺而不迷,禪宗就用的這個方法。觀心是覺,如果不覺,就不能觀心。參話頭也是覺,像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你煩惱一起現行,你馬上就去找,煩惱到底在哪裡?這就是覺,這一念就是覺。這是一個原則。第二個原則,這講正,正知正見,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這個正也有標準,標準是什麼?是佛所講的經論,這是標準。如果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跟佛講的一樣,這就是正;跟佛講的不一樣,那就是錯了,就是錯誤,必須把它修正過來。經典是個標準,這是第二種方法,教下所用的。我們淨土宗所用的是第三個原則,就是修清淨心,心淨則土淨。

  佛法修學綱領只有三個,離開這三個綱領就不是佛法。我們今天在這三個方法裡面選的是淨,實在講這三個原則,是一而三,三而一。覺悟的人,當然正知正見,當然身心清淨,這一定的道理;知見正的人,一定覺悟,一定清淨;心地清淨的人,一定覺悟,一定正知正見。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但是這三個原則,前面第一個覺,難,我們通常人講,要有高度的警覺心,我們這警覺心不夠,修這個法門就困難了。第二種,第二個原則,時間要長,為什麼?佛的經典太多了,時間長,進度緩慢。第三個方法比前兩個的確要殊勝,直接從清淨心上下手,我們現在選的就是這個方法。

  諸位就要想,我們今天採取的方法是用念佛、是用讀經。讀經、念佛是方法,目的是清淨心。我念經是不是念到心地清淨了?我念佛是不是念到心清淨了?這一點很重要。以念佛來說,我這個心一不清淨,趕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那個妄念什麼的都念掉,趕快轉變成阿彌陀佛。念經也是如此,經念得熟,心裡面在境界起心動念,立刻去想到經文,去背誦經典,這樣子心就平下來,就靜下來了,這是修行的方法。時間久了,雖有煩惱、憂慮,它自然不起現行,它不起作用,能夠保持相當清淨平等的境界,這就叫功夫成片。到這個境界,決定往生。在這個境界裡面,必定是煩惱輕,智慧長。你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煩惱就少了,沒有貪瞋痴慢。甚至於告訴諸位,沒有明天。我想明天,想明天就有煩惱;不想明天,就沒煩惱。明天我要吃飯,明天要賺錢,明天要幹這個,幹那個,煩惱一大堆來了。明天還沒有到,你看看,你就在那裡生煩惱,你就在打妄想,這是錯誤。

  世間人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那是世間人的話,不是學佛的人的話。學佛的人,不是這個樣子的。學佛的人,沒有遠慮,也沒有近憂,統統都沒有。這要知道。所以要曉得,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念佛真正的用意在哪裡?要把這個搞清楚,你才肯念,你才會念,念得才有效果。絕對不是念佛、念經,見神、見鬼、見光、見什麼,那奇奇怪怪東西出來,那你就著魔了。魔從哪裡來的?魔從妄想裡頭生的。有很多人學佛,喜歡神通,喜歡感應,喜歡見這個、見那個,那都是著魔的心,那個心就是魔。自己心變成魔,外面魔就很容易跟他接近,自己找的。已經跟魔惹上了煩惱,現在想把那個魔甩掉,不太容易。有些人覺悟,恐怖、害怕了,想把他甩掉,來問我用什麼方法?老實念佛就是最好的方法。魔確實有些幻術來欺負你,但是你不要害怕,給你痛苦,你要忍受,一句佛號念到底,他沒有法子再害你,他自然就離開了,就走了。你要是怕他,他覺得他很有勢力,還可以欺負你。到你不怕他了,他覺得沒有意思,他的力量已經失掉了,消失掉了,自自然然他就離開。所以這段經文非常重要。

  【譬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如一微塵。一切微塵皆亦如是。】

  這雖然是個比喻,但是它是事實。這個『大經卷』,底下講「喻佛智慧」,比喻如來的智慧,如來的智慧就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智慧。千萬要明瞭,不是只有佛有,我們每個人統統都有。我們的智慧德能跟佛完全相等,絕對不比佛差一點。但是現在什麼?現在就是迷失,並不是真的失掉,所以它這個比喻是真實的,不是假的。『量』,是講數量。數量相等於『三千大千世界』,這還是用比喻來講,底下小註講,「智體無邊,廓周沙界」。我們的智慧廣大無有邊際,我們的能力也是廣大無有邊際。什麼能力?眼能見,我們現在這個眼睛能力很小,遠的地方看不清楚,有障礙就看不到了,隔一張紙就看不過去,這是我們的能力打了很大的折扣。被什麼障礙?前面講的妄想、顛倒、執著,被這些東西障礙掉。你把這個東西去掉,我們見的能力是盡虛空遍法界,我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我在這裡看他那裡看得清清楚楚,就像看面前人一樣。所以能力是廣大無有邊際。眼能見,耳能聽,十萬億國佛土那邊的人在那裡講話,我們這也聽得清清楚楚。

  《無量壽經》裡面,明白的說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只要去往生的,下下品往生的,能力都恢復了,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能力全部都恢復了。為什麼恢復?障礙沒有了。所以佛的教育,沒有別的,除障礙,恢復我們自己的本能而已。你說佛有什麼東西能給我?佛什麼也沒有。你將來成就所得到的,統統是你本來有的。所以佛在大經裡面真是講老實話,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一樣也沒得到,統統是本有的,從哪得?本來沒有,現在有了,那叫做得到;本來有的,恢復了,那怎麼能叫得到?那不能叫得到。所以佛沒有東西給人,佛也沒有東西教人。一切眾生的成就,自己覺悟,自己修行,自己證果。所以又說,佛不度眾生。這佛不度眾生,是從這個角度上說的。

  『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這句是比喻,「體上本有恆沙功德,恆沙妙用」。體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性。自己真心本性,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恆沙是比喻,恆河沙數,就是無量無邊的意思。什麼叫功?什麼叫德?這個功德是稱性的,不是修來的。這個德也是本有的,也不是你修得的。斷煩惱是功,這叫功夫。斷妄想、斷顛倒、破執著,這叫功;恢復自性智慧德能,那叫做德,功德本意如此。現在人都搞錯了,這廟裡頭放一個箱子,丟幾個錢就有功德。諸位想想看,你那個錢丟得再多,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有沒有丟掉?要是果然跟那個錢一樣的丟掉了,那就是功。如果錢丟掉了,這個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丟掉,甚至於還多,那你沒有功,哪來的功?要知道這個功德怎麼個修法。

  所以梁武帝當年在世的時候,是佛門的大護法,他也是功德搞不清楚,自以為自己在佛門裡做了很大的功德,為什麼?他以帝王之尊,以國家的財富,當時在自己國境裡面,造了四百八十所的寺廟。幫助許許多多人願意出家的,他都做施主來供養。這個時候正好遇到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向他老人家請教,你看我做的這個,我在佛門做的功德大不大?偏偏達摩祖師也不懂人情世故,不容易!弘法利生,佛法要懂,世間法也要懂;世間法懂,弘法就沒有障礙。國王擁護,做你護法,那還有什麼問題!偏偏他老人家不懂人情,跟他說個老實話,並無功德。這梁武帝一生氣,不護他的法了。搞得他到少林寺去面壁去,沒人理,等了九年,才等一個徒弟出來。他說的話是真話,並無功德。達摩祖師說話簡單,也不囉嗦。如果婉轉一點,我想也還可以。他所做的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他要問,我的福德多不多?那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多甚多。福德跟功德是兩樁事情,功德能明心見性,能斷煩惱,能成佛道。福德不行,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出輪迴,只是修來生福報而已。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的,這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再大的福報都不能救你的生死。這是說本性,真如本性的妙用無邊。

  這個妙用,能不能舉個例子來說?可以。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這個妙用變現出來的。華藏世界是它變現出來的,極樂世界也是它變現出來的,我們娑婆世界還是它變現出來的,你就曉得它作用無量無邊。所以心清淨,它就變清淨法界;心染污,就變染污的法界。能變是自性,所變還是自性,這裡面變化,就是識在那裡起作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它在起作用。能變、所變是一樣的,換句話是,能變、所變上都沒有善惡,都沒有真妄,也沒有邪正,一切俱非,一切俱是。這個善惡是什麼?善惡是迷的時候才有,有情眾生分上才分這些東西,與所變、能變都不相干。這個意思很深,恐怕有些同修聽了沒有辦法理解。

  我再舉個比喻,我想我們每個人睡覺都會作夢,我們把能變夢境的這個心比作本性,所現的那個夢境,比作妙用。能作夢的心,跟所變的夢境,沒有善惡,也沒有是非,也沒有邪正。可是你在夢裡面的感受,也有喜怒哀樂,那與能作夢的心,所變的夢境都不相干,都扯不上關係。諸位細細想一想這樁事情,這個事情如果想通了,這個經文裡頭意思可以得一個彷彿。所以蕅益大師在開示裡面講得很清楚,境緣沒有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裡面沒有好醜,好醜就是善惡。沒有善,也沒有惡,沒有好,也沒有醜,好醜生在我們自己的心,順自己意思就好,不順自己意思就醜。假如外面境界真有好醜,那每個人看起來,這個順意、不順意,應該是一致的才對。你看審美的觀念不同,有的人看這個人,他看了很美,那個人看了,這個人很醜,他就不一樣。可見得外面的確沒有好醜,好醜是自己內心裡面生的;換句話說,能變、所變裡頭,真的沒有好醜,好醜是自己煩惱起現行。如果自心清淨,你就看到實相,這真相。真相裡面是清淨相、平等相,沒有好醜相,就真正看到了。

  這是功夫,這是真正修行,我們在日用平常,從早到晚,遇到各種人、各種事,心裡看到這個舒服,那個不舒服,不覺悟。不覺悟是什麼?隨著煩惱流轉,這就叫生死輪迴。如果一覺悟,境緣上沒有好醜,我自己生煩惱,這就回光返照。回光返照,這就是覺,就是始覺。不向外面去攀緣,回過來想是自己的錯。外面沒錯,自己錯,在自心裡面去改過自新,去修清淨心,去修平等心,這叫真正修行,這個人叫做會修。不是一天佛念得多叫修行,頭磕得多叫修行,那個沒有用處。一天磕十萬個大頭,念十萬聲佛號,看到這個不高興,看到那個喜歡,還是枉然,還是要生死輪迴。那就是梁武帝,你磕那麼多頭,念那麼多,修的是福,是福德,不是功德。果然念的這個經,念的這個佛號,確實把自己清淨心念出來,那修的是功德。我們對於一切境界裡面,一視同仁,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完全是平等的,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我怎樣禮敬諸佛,我就怎樣禮敬眾生,這就對了。普賢十願是稱性起用,換句話說,他是用清淨心修,用平等心修這個。心地不清淨、不平等,普賢十願是一條也修不成功。

  我們再繼續看底下的文:『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小字上說「喻佛智全在眾生身中,圓滿具足」。它一微塵小,我們這個身很小,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在哪裡?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是圓滿具足。你只要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我們講席裡頭也常說,你只要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佛知佛見。不動心是寂,清淨寂滅,是寂,不起念是定,不分別、不執著,八識五十一個心所都不起作用,那你六根起的作用是什麼?就是真如本性。你見色,見性,見性,見的外面是什麼?色性;耳聞是用聞性,聞的是聲性,這就叫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就是佛了。

  我們能不能把這個轉過來?一部《楞嚴經》,交光大師在《正脈》裡頭就是教人用這個功夫,轉識成智。說老實話,這個話講得很容易,我過去《楞嚴經》講過很多遍,聽《楞嚴經》的同修,好多都來問我,法師,怎麼轉法?我很想轉識成智,轉不過來的。你問我,這什麼方法轉?其實那個方法,在講席裡頭不曉得講了多少遍。你一來問我,你就轉不了。為什麼?你有分別、有執著,你起心動念了。我叫你不要起心動念,不要分別執著,你還要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你怎麼能轉得了?一問我就錯了。我們不能像禪宗祖師,禪宗祖師一問的時候,板子打下去了。開口三十板,不開口也三十板;開口錯了,不開口還是錯了;不開口是無明,開口是邪見。你看看,這個麻煩就大了。所以這段話裡面意思很深,因為統統講的是自性,實在講,自性就是我們日常生活。

  佛菩薩跟我們差別在哪裡?這個經文上講的就是差別。我講了簡單明瞭,就是佛菩薩日常生活當中,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佛菩薩。我們跟他不一樣,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幅度大小不一樣,這就成了九法界。菩薩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幅度最小,緣覺、辟支佛,幅度比他大一點,阿羅漢就更大一點,愈下來,這個幅度就愈大,到地獄那就不可收拾,大風駭浪不可收拾,九法界就是這麼來的,所以叫九界有情眾生。有情就是什麼?有分別、有執著,起心動念。就是菩薩幅度很小,小到沒有什麼大妨礙,那叫菩薩;完全沒有了,就成佛,就這麼回事情。整個《大藏經》裡頭,也就是講這麼回事情。我們真正明白,才曉得佛不欺人,佛不騙人的。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自己怎麼個修法是自己的事情,與佛、菩薩、一切眾生統統不相干。『如一微塵,一切微塵皆亦如是』。一微塵,就是舉所有眾生裡面一個眾生,一個眾生如此,一切眾生,每個眾生無不如是。這才叫真平等,真不可思議。

  【時有一人智慧明達。】

  這就說這一切人裡面有一個人,有一個人什麼?他已經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的智慧圓滿現前,神通妙用,具足無缺,有這麼一個人。

  【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

  這就是看到了。無量的智慧德能,原來所有眾生各個具足,沒有一個眾生有一絲毫的欠缺。他看出來了,所以他才說一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華嚴經》上說的,《圓覺經》上也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於諸眾生無少利益。】

  這些話都是比喻。這句是比喻「迷時都不得其用,與無不別」。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藝,眾生不得其用。有沒有?有,有了得不到用處,等於沒有。譬如說,你有財富,你有億萬財富放在銀行裡,口袋裡一文也沒有,到外面想買個東西吃,人家不賣給你。你有沒有錢?真有錢,身上沒有,你還是不得其用,等於沒有。我們現在凡夫就是如此,我們的智慧、德能、才藝都放到倉庫鎖起來,所以現在在外面流浪、要飯,苦不堪言,就好像這個比喻。

  【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出此大經。】

  這比喻佛慈悲,你有,你忘掉了,你不知道,現在告訴你,你有錢,你的錢在銀行裡,拿出來不就有用了嗎?這覺悟了,是!沒想到,銀行裡的確存了不少錢,拿出來就有用了。沒有人提醒你,忘掉了。我們就無始劫以來,沒有人提醒我們,忘掉了。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現在不起作用。現在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們覺悟了。我們有,知道有了,很快樂,很安心。雖然知道有,怎麼樣?還得要飯,為什麼?身上還沒錢,沒有去拿出來。怎麼個拿法?還是跟諸佛一樣的方法,那個保險鎖的開法,就是四個號碼,對準了就開了。就是剛才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保險櫃就打開了。有個號碼不靈,就還是開不開。現在這個號碼也告訴你,是不是?就問你,你願不願意去開?為什麼叫你在一切境界裡頭,不能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要曉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是妄,妄想、顛倒、執著,就是這個東西害得我們自性不能現前。你現在也想恢復自性、恢復德能,你不用這個方法,沒有第二個方法。無量無邊的方法,都要達到這個標準,才能夠說豁然大悟,這個寶庫打開了。我們用念佛、參禪、讀經、持咒、持戒,那都是方法,但是這個方法,一定要達到心真正清淨。清淨,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清淨,這就是覺,這就是正知正見。所以這四句話就是覺正淨的註解,哪有不見性的道理!

  佛用這個方法來幫助我們破除障礙,這個障礙也叫做業障。有很多人知道,我業障很重,其實什麼叫業障?他也不曉得。你常常講,業障很重,我問你,什麼叫業障?你能說得出來嗎?我這裡病痛,那裡很苦,這是業障。我問你什麼叫業障,我沒有問你痛苦。業就是動。你看我們世間人常講,事業,你在造作的時候,這是事;事情造作完了,那個結果就叫做業。你在學校念書,六年念完了,念完了叫畢業,你業沒有了,畢業了。正在學校念書的時候,你看看現在用一個本子,作業簿,他正在造業。是不是在這裡造業?作業。他拿那個簿子在造業,你懂得,學生在那裡拿個練習本子作業,我們每天拿那個帳簿也在作業,你身上帶著支票本子開,也叫做造業,你都在作業。你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這是在作,結果就是業,業就是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因為你有造作。叫你在一切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不造業。不造,業就沒有了。天天還在那裡造,你的業怎麼能消得了?

  從前人,說實在話,是拜個梁皇懺、拜個水懺可以消業。現在我仔細觀察,不但不能消業,叫增加業。他在那裡增長業,沒消掉,在增長。一面在拜,一面在起心動念、在分別執著,這個拜得如法,那個拜得不如法;這個磬子敲錯了,他還在搞這個,你說這什麼辦法?他要念的時候,這一句腔調不合八音,這都是造業。從前人在修行的時候,的的確確誠心誠意,把所有一切妄念都修掉。現代人一面修行,一面在打妄想。唱念,唱念你打妄想;拜佛,拜佛也打妄想。所以業不但不能消,天天在增長,這怎麼得了!所以不如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真能消業。這一句佛號簡單,沒有什麼好分別妄想的,老實念。在一切境界裡面,只要自己一起心動念,馬上阿彌陀佛,就行了,這就是修行,這就是消業障,這就是修福慧。只要一起心動念,阿彌陀佛,把它拉回來,回到阿彌陀佛上;回到阿彌陀佛,就是回歸自性,這是功德。這是佛『破彼微塵,出此大經』。

  【令諸眾生普得饒益。】

  我們真正得到利益。所以這段,也就是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佛出現在世間,到底做了些什麼?在佛的本身來講,佛什麼也沒做。如果佛說做了,那佛又造業,佛又變成凡夫,佛沒做。佛沒有做,他又示現八相成道,他又給我們講經四十九年,這是一回什麼事?這叫做無作而作,作而無作。我們凡夫做一個事情,起心動念,我真的做了。問你今天做了些什麼事情?我做了什麼什麼。你如果要問釋迦牟尼佛,他講了四十九年,你問他,佛你有沒有講過經?佛說沒講過,一句也沒講過,一個字也沒講過。那這佛明明打妄語,講了四十九年,怎麼一句沒講過?佛實在沒有妄語,為什麼?他沒起心動念,他說什麼。起心動念才有說,沒有起心動念,沒說。沒說怎麼說?你看那個鐘,敲它一下,就響一下,你問它有沒有心?你問那個鐘,我敲了你,你有沒有響?鐘說我沒響,我沒有心。我們凡夫是有心去請教他,佛是無心而言。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諸位修學到一個相當程度,你自己會領略到,真正體會到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跟我們凡夫心態完全不相同。

  這個事與理都有相當的深度,要細心去體會。能達到這個境界,那就自在了,所以遊戲神通。換句話說,一切都不執著,《金剛經》上有兩句話,是釋迦牟尼佛教給須菩提長者的,教須菩提要如何為一切眾生說法,度這些苦難眾生,教給他一個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對外面決定不著相,就是對外面所有一切相不要分別執著,絕對不分別執著。如如不動是對內,內裡頭決定不起心,決定不動念。這個樣子說得再多,也等於沒說。所以說即是無說,無說即是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這就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有說跟無說是兩樁事情,這不是佛法。為什麼不是佛法?你落在分別執著裡頭。有說跟無說是一,因為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一切法是統一的,一真法界,一真是這個意思。我們十法界還是一真,明明十個,怎麼是一真?因為你裡頭沒有分別執著,他決定是平等的,他就叫一真。一有分別執著,那就是千差萬別。這就是佛的用心,跟我們用心不一樣。除了用心之外,其他的統統是一樣的。佛菩薩示現的也穿衣吃飯,也一樣工作,沒有一樣是不一樣的,就是用心不一樣。我們要學佛,學佛的用心;學會了,那得大自在,得大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