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一0三集) 2006/4/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103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一0三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看第三時第二番的開示,我們從長行文看起:
【古人道。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兩句,前面一句是比喻,是陪襯的話,後面這一句才是主要要講的。清水珠在前面跟諸位大略說過,這不是重要的,這句話是陪襯,就是陪襯下面這句主要的話來講,重要的是『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句是主要要講的。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在大小乘所有一切法門當中,以念佛法門最方便、最簡單、最穩當,那麼我們念了很多年,念佛念這麼多年,為什麼還是不得受用?「亂心」依然如故,心還是很亂,原因在哪裡?原因到底出在什麼地方?是不是念佛不靈?念佛這個方法不靈,那麼其他方法大概都不會有效果。
實在說不是念佛方法不靈,是我們對這個方法的理解有問題,我們對這個方法的理解,理解這部分有問題,念佛的方法也有問題。如果對這個方法理解不夠透徹,就是說你理解不透徹,方法還不是很清楚,我們念佛難免會懷疑,懷疑障礙你功夫的成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事情,疑就來了,疑問就出來,有疑當然就產生障礙,信心就不堅定。講經說法的目的是在斷疑生信,疑斷盡了,你的信心真正生起來了。如果還有疑,這個信,當然信佛再念佛,當然比一般不信的人來說是有信,但是這個信當中有夾雜懷疑,所謂半信半疑。
尤其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事情來的時候,難免很多疑問出現,所以要聽經。聽經明理,理明疑斷,信心就深,所以聽經目的是在斷疑生信。如果清淨的信心現前了,你的信心清淨,一點都不懷疑,那不需要聽經了,不需要去研究經教,因為你信心清淨了。有清淨的信心,你再去聽經就變成多餘的,就沒有必要。最重要是堅定信心,清淨信心,所以世尊當年在世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幫助大家斷疑生信、破迷開悟,是幫助這個。開悟了,信心生起來了,再來最重要的是修行,那真修!持名念佛是行門,持名念佛的原理原則是真信切願、執持名號。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是淨念相繼。淨,念要清淨,清淨就是不懷疑、不夾雜,這叫淨念,相繼是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念佛有沒有做到這個標準?
我們疑沒有斷,在日常生活當中,對自己、對家人、親戚朋友,對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的變化,特別是關心到未來,對我們現實生活當中,這些人事物的變化有疑惑,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的疑惑不斷,如果這樣念佛,哪能沒有疑?念佛如果沒有懷疑了,對外面所有一切懷疑、疑惑、疑問也統統斷盡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看古大德常常提起的,說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不疑了,有疑他能放得下嗎?他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沒有懷疑了,當然他放下。還有一些人他雖然沒有對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他也能放下,像一般在《往生傳》、《淨土聖賢錄》看到的,一些老阿公、老阿婆不識字,人家勸他念佛,他也真正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也念成功了,那些人我們就說他是善根福德深厚。有深的善根福德,對這個事理他不清楚,他就不懷疑,他就放下。
念佛這樁事情重要,往生西方淨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這次遇到了一定要抓住,其他的不要了,丟掉了,他不疑,這樣的人也有。這是說明他過去生累積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所以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雖然沒有聽過經,只是聽善知識勸他念佛求往生,他就真正相信,他就放下身心世界,一心一意念佛,就是要求往生西方淨土,他念佛決定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念佛就如法。所以佛號投於亂心,亂心自然就消失了,這個方法好,很有效。諸位要認真去念,如理如法,家師常常講,三個月到六個月,效果就很明顯。到效果明顯你自己發現到了,這裡面就產生法喜充滿,你就喜歡念了。但是開頭難,開頭怎麼樣?要把你的煩惱習氣伏住,就是煩惱習氣要把它控制住,不能讓它發作。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很嚴重,一開始要把它控制,當然也不是很簡單,但是你若如理如法來修學,自自然然就能把這些煩惱習氣伏住。這裡頭最要緊的,我們平常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功夫決定不能間斷,決定不能夾雜,你愈念心愈清淨,你感覺到妄念少了,妄念少就是煩惱輕、智慧增長。以前看東西,聽人家講話聽不懂,聽不明白,現在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瞭,智慧增長,念佛功夫得力了。
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如果念到事一心、理一心,真的不是一般人都做得到。功夫成片,只要我們稍微努力一點,各個做得到,所以這個法門古大德說萬修萬人去。念佛而不能往生,肯定念佛有懷疑、有夾雜,常常間斷。間斷很可怕,你一間斷,煩惱就起現行,煩惱又跑出來。唯有功夫不間斷才能把煩惱控制住,這個煩惱不是滅斷,伏斷,伏就是你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要讓它起來,就像拿顆石頭壓草,不要讓它長起來,你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什麼叫得力,什麼叫不得力?煩惱一起來,阿彌陀佛這一念提起來,煩惱馬上就壓下去,它就不會繼續發作,這就是初步得力,煩惱不會現前。所謂是心無二用,你不可能一心二用,又念佛又打妄想,這不能二用,同時用二邊,這是沒有辦法。
念佛的時候決定沒有妄想,如果念佛的時候妄想起來,念佛一定被破壞了,肯定的,肯定被破壞。所以念佛主要就是要對治我們的妄想,以這一個佛念來代替所有的妄念,不管什麼念頭起來,統統把它換作阿彌陀佛。但是這個功夫還是要會用,我們生活在現實的社會,難免要面對到家庭、事業、學業,出家人也不例外,要為了道場、弘法的事業,這些種種事情操心,所以這些妄念也不可能都沒有。放下的功夫也很多種,最高的放下,當然你面對很多繁雜的事物,心無掛礙,這是最高的功夫。其次就是我們要有一個範圍,沒必要的種種應酬,這盡量避免。需要我們負責的,當然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如果你要是退休了,年紀大了,就是要全部放下,但是說放下比較簡單。我們也看到很多老同修,年紀很大,七八十歲了,六七十、七八十,退休了,兒孫也成群了,實在講可以放下,可以什麼事情都不用管,可是有很多人還是放不下,煩惱兒子,又煩惱到孫子,這樣念佛就有掛礙,功夫就不得力,這一生恐怕又要空過了。
所以在《淨土聖賢錄》,清朝時代有個老阿婆,有一天她到附近一座寺院請教一個老和尚,問他有什麼方法可以脫離這些世間的苦?老和尚告訴她,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發願求往生,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叫她家裡的事情都不要管了,交給子孫處理,妳年紀大了。實際上,年紀半百以上的人就要做這個準備,來日不多。這個阿婆果然很聽老和尚的開示,回去就把家庭的事情交代給她兒子、媳婦去管理,她都不再管事了。這樣念佛念了一年多,心還是亂,再到寺院請教老和尚,說我事情都不管了,已經都交給兒子媳婦,她都不管了,怎麼念佛念了一年多,功夫還不得力,心還是亂,還是有掛礙?老和尚聽到她這麼說法,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老和尚就告訴她,妳雖然事情已經都不管了,但是妳心裡對子孫的情還沒有放下,妳心裡還掛礙親情,子孫的親情妳還沒有放下。妳現在開始,心裡要徹底放下,妳也不要管子孫好壞,都不要管,都不要掛礙。我現在事情都交給他們了,他們到底處理得如何,好或不好,老和尚告訴她,妳連心裡這個念頭都不要掛礙,都要放下,都不要管,什麼都不要管。她回去之後,果然這個老太婆很聽話,真的她就不管了,所以她現在心的念頭如果起來想到子孫,她就用三個字,「百不管」,百是一百、二百。百不管不是說有一百件事情她不管,第一0一件她就管,不是這樣,意思就是說所有的她都不管。所以她這個念頭一起來,她就用這三個字,百不管,都不要管。想到子孫,不知道他好不好,不管。想到什麼事情,不管。所以她這「百不管」的名聲傳遍她的鄉里,大家都知道,這個阿婆叫做百不管婆。所以又經過一年多,這樣前後念佛差不多三年,經過一年多,有一天又到寺院告訴老和尚,她說你沒有騙我,我功夫成熟了,再過不久,阿彌陀佛要接我去西方了,來跟老和尚告辭。果然沒有多久,她就自在往生,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這個百不管婆,她的成就,頭一個階段,她是先放下外面這些事情,這些事情她都處理好了,都交代好了,外面的事她不管了,但是心裡還有掛礙,還放不下。事不管了,心還在管,心有掛礙就是心在管。第二次老和尚又給她開示,他教她從內心放下,從內心不管。剛開始她是外面的事情不管,但是心還有掛礙,還是在管,還會牽掛子孫的親情,這情愛在。第二階段,她心裡不管了,所以心不管才會相應。如果外面事情不管,心裡一天到晚還是在操心,還是掛礙,這還是不得力,主要在心,所以她念佛成就了。所以我們讀到這段文,想到這個公案,這個百不管婆很值得我們念佛人效法。我們功夫想要得力,要從這個地方下功夫。所以我們要先把這個重要的意思提出來,念佛重要的意思要先提起,我們才能掌握到念佛的重點。就好像題目一樣,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這篇文章主要要講的重點。下面給我們解釋:
【西天有寶。名曰清珠。】
『西天』就是講印度,印度有這種寶石,這是屬於寶石,叫做清水珠。說:
【謂此珠。投入濁水中。入水一寸。則一寸之濁水。即便清潔。】
這個東西用現在科學眼光來看,這個珠放在水裡頭,它起化學作用,能把水裡面的染污化解了,所以這個水就恢復到清淨。在過去,在我小時候不像我們現在有自來水,是古井水或者溪邊挑水,水若不乾淨要過濾,一般用明礬,用明礬放在水裡,水裡髒東西就會沈澱,上面的水就很清。明礬在中國地區以前很普遍,普遍在使用,好像這裡講的清水珠一樣。明礬,老一輩的人就知道,現在已經沒有人在用了。所以這清水珠,中國人用明礬,明礬可以幫助濁水沈澱,髒東西沈澱,上面的水就很清淨,以前那個時代都用這個東西。所以『入水一寸,則一寸之濁水,即便清潔』。
【此珠入水。自寸至尺。乃至於底。則濁水亦隨之而澄湛。】
『澄湛』是形容很清淨,一絲毫染污都沒有。禪師用這個來做比喻,做說法的前提。然後這正說了,就是他主要要說的,說:
【當知清珠者。喻念佛之淨念也。】
淨念相繼,用『清珠』來比喻念佛的淨念,淨念就像清水珠一樣。
【濁水者。喻雜亂之妄心也。】
我們的心裡面,妄念起伏不定,真的,前面一個妄念滅了,後面一個妄念就生了,日夜不斷。我們的心不清淨,像大海水一樣,波浪很大,從來沒有停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清淨心生智慧,波動的心生煩惱,波動的幅度愈大,煩惱愈嚴重,果報在三途,六道輪迴就是這樣變現出來。世出世間的學問沒有別的,清淨心而已,所以佛法的修持樞紐、關鍵就在一個「定」字。
戒定慧三學,戒是手段,幫助你得定,定並不是目的,定能開慧,慧才是目的,所以佛法是智慧之法,佛學是智慧之學。禪宗不是修定,你要認為禪宗是修定,你就完全錯了。你看《六祖壇經》,六祖第一句話說的是什麼?就把禪宗的宗旨和盤托出,他教大眾,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禪宗是修般若。般若怎麼現前?要定。所以禪宗修定是一個手段,目的是開智慧,它的目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般若智慧。
禪求般若智慧,教也不例外,大開圓解,你想想看是不是般若智慧?教下也一樣求般若智慧。我們淨土宗,淨土宗說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生智慧。法門儘管不同,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樣,方向目標完全相同,所以佛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都能明心見性,都能見性成佛。我們要知道這個原則,大致上你的修行就不會走錯方向,不會目標錯誤。戒定慧是總方向、總目標,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比喻我們清楚了,現在我們要怎麼樣下手來做功夫?這個地方是講念佛最重要的方法:
【當妄心雜亂之頃。能舉起一念。】
這個『一念』就是六字洪名,我們在心裡很煩很亂的時候也能提起這一念,但是這一念效果不明顯,什麼原因?我們的心態有問題。
【如對慈尊。】
我們有沒有這個心態?如同面對阿彌陀如來,如同面對釋迦如來,這是至誠恭敬。我們念佛缺少了這分恭敬心,所以效果大大衰退,打了很大的折扣,可以說看不到效果。用功,心態至少要佔百分之九十,你的方法頂多只佔百分之十。家師以前勸學講經的同學,他曾經這樣勸過,說你們講經想學講經的方法,他常常講,講經方法的重要性最多只佔百分之十。就是學講經這套方法,講台的這套方法,這個方法,百分比最多是百分之十,而百分之九十是你的態度,你用什麼態度來學習。
家師在《內典研學綱領》裡面講過,真誠恭敬重要。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舉起這一聲佛號有口無心,沒有恭敬心,你怎麼會有成就!恭敬心之養成不僅僅是在念佛的時候,念佛的時候我有恭敬心,不念佛的時候沒有恭敬心,那個恭敬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要是對佛恭敬,你也會對一切眾生恭敬,甚至於你能對於一切蚊子螞蟻都恭敬,你看到牠們一定合掌:螞蟻菩薩、蚊子菩薩,你的誠敬心生起來了。你還達不到這個,你的恭敬心沒有生起來。起心動念煩惱做主,至誠恭敬發不出來。不但對一切動物,對一切植物亦復如是,你在任何地方看到花草,乃至於任何一切物品,都恭敬。桌子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對它的恭敬。從這個地方才能真正看出你對佛有沒有恭敬。
只對佛恭敬,對其他的不恭敬,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華嚴經》上講得更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是植物、是礦物,你對植物、對礦物統統有恭敬心。所以首先要學敬,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頭一句,禮敬諸佛,我們缺乏的是這個。我們缺乏禮敬,我們缺乏讚歎,我們缺乏供養,我們缺乏懺悔,所以這句佛號不靈。你要這句佛號念得靈,念得有感應,念得起作用,真正能把你的妄想伏住,從至誠恭敬裡面念出來就有效,所以『如對慈尊』。
【按定六字洪名。】
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字字清楚,一個字也不含糊。
【一一出口入耳。】
這是古大德教給我們攝心念佛的方法。佛號從至誠恭敬心裡面生出來,從口裡頭念出聲音出來,從耳朵裡頭再聽進去,現在人講,你的注意力集中不會分散,這樣能止妄念。古人用這個方法有效,他把這個有效的方法,現在傳授給我們,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學習,試試看,真有效。
【則此雜亂。自然隨念寂靜。】
這就是功夫,一點都不勉強,自自然然妄念不起。『雜亂』就是妄念。在開始你會覺得妄念少了,縱然說我們初學,妄念起不起?還是起,但是少了。我們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看到,有不少人常常寫信問老法師,念佛念了很久了,每一支香裡面還有很多妄念。一支香,長一點的香一般是一個半小時,一支香大概一個半小時。因為在以前科技不發達,時鐘是富貴人家才有,一般民間沒有時鐘。時間怎麼看法?大概天亮看太陽在哪裡,以這個來判斷時間,晚上看月亮、看星星,平常像我們念佛的人都是用香,所以說時間是一支香、二支香。一支長一點的香大概一個半鐘點,兩支香三小時。不像現在這麼方便,人人都有手錶,那個時候沒有。
一支香裡面還會起很多念頭,我們在印祖《文鈔》裡面看到,印祖的答覆說一般用功得力的人,也就是說真正做到了淨念相繼,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樣念上三年,大概在一支香裡頭還有三、五個念頭起來,這就很少了,偶爾會有念頭起來,有三、五個,所以要長時薰修。妄念起來不要去理它,不要怕,那是正常的。你不念佛的時候,你的妄念自己沒有覺察,非常多,太多了,這一念佛想要把它伏住,發現了,發現妄念非常多。所以有人害怕,怎麼念佛愈念妄想愈多,平常不念佛好像沒有妄念,這個時候自己要曉得不是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妄念,不念佛的時候也是這麼多妄念,因為沒有念佛的時候你沒有發現,現在一念佛,突然發現到,所以你要知道這是正常現象。
你念佛的功夫不能間斷,你要認真努力念下去,慢慢你的妄念愈來愈少,功夫就有進步。如果念了一段時期妄念還是那麼多,沒有感覺減少,那麼自己好好要檢點反省,我們念佛的功夫一定有問題,大概總的問題就是沒有誠敬心。所以念佛的時候,在初學也能加上觀想,我念佛的時候如同佛在我的面前,這樣提起自己的真誠恭敬,有這個好處。或者念佛的時候在佛像面前念,在佛堂,如同佛跟我在一起,我在佛的面前不能不恭敬,不能隨便,他有個拘束的力量,所以功夫得力。有真誠恭敬心,自自然然妄念慢慢就減少,『隨念寂靜』。
【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
『不移』就是不改變。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一生都不改變。一心一意誠誠懇懇希望把阿彌陀佛念來,能做得到嗎?自古以來做到的人不少,所謂是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佛來安慰你,佛來給你做證明。有時候佛會告訴你,你還有多少年的陽壽,到你壽終的時候佛來接引,把這個訊息通知你,那個訊息是非常可靠。在這個時候,確實有不少聰明人,真的感應到佛現前,佛告訴他,你還有多少年的壽命,他不要了。阿彌陀佛,好不容易把你念來,現在我就要跟你走。這種人很多,不止瑩珂法師一個人,很多。瑩珂法師的事情是大家知道,有許多人這個事情他沒告訴人,別人不曉得。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