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八集) 2005/1/18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08
諸位觀眾,上一集我們向大家報告《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講到經題「佛說阿彌陀經」,上一集簡單向大家報告。
《佛說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這部經,將這個題目譯作「佛說阿彌陀經」,這個經題「深契本經宗旨」,就是說我們看到經的題目,就能深深體會這個題目很符合這部經修學的宗旨,為什麼?這部經就是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所以念到經題就是念到阿彌陀佛了,因此羅什大師乾脆用阿彌陀佛做經題,這個經題很好,很妙,妙極了!從羅什大師用這個經題,就知道他慈悲心很重,度眾生的心很懇切。
「佛說」,「說」,暢悅所懷,這個「說」古時候也念悅。我們如果讀四書裡面的《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在古時候這個字跟「悅」同一個字,但是有兩個讀音,後來才有豎心邊這個悅字。
古時候的字少,「說」跟「悅」是同一個字,只有言字邊這個字。但是念的時候是兩個音,兩個意思。悅是從內心裡面產生的歡喜,不是從外面來的刺激。外面的,遇到很多朋友、遇到很快樂的事情,這時候叫樂。「悅」,可能身邊一個人都沒有,是你自己內心感覺到很快樂、很歡喜,佛門稱「法喜」,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喜悅稱為悅。
「暢悅所懷」,一切眾生,「懷」就是他的願望。他的願望是什麼?願望是一切眾生快快成佛,這是諸佛如來最歡喜的事情。現在眾生成佛的機緣熟了,熟了,你跟他說這個法門,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這是眾生機緣成熟了,機緣成熟,善根成熟了。
「為說此法,令一切眾生一生究竟成就故」。不要等來生,這一生只要一往生,往生就等於成佛,很快成佛。我們不往生則已,我們沒往生就不用說了,往生絕對不是在下三品。為什麼?下三品罪業很重,我們沒有造那麼重的罪業。一般人往生的時候大概都在中三品,不在下三品。中三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大概是三劫、四劫,不用到十二劫,十二劫是下下品往生的才需要十二劫。所以中三品應該是在三劫、四劫、五劫,這當中就成佛了,你說這多快!
我們接著請看經題「阿彌陀」這個名號,名號完全是梵語音譯,翻成中文的意思,「阿」翻作「無」,阿這個發音是古代印度的梵音。「彌陀」這也是梵音,翻作「量」。「阿」翻作「無」,「彌陀」翻譯作「量」,所以就中文意思來講,阿彌陀就是「無量」,無限量的意思,無量的,一切都是無量。無量壽,壽命無量;無量光,無限量,光明無限。這是極樂世界導師的德號。
「彼土導師德號,表此法實無量覺也」。「佛」也是印度話,翻作中文叫做「覺」,覺悟的覺,所以「阿彌陀佛」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量覺」。這個名號義理、境界都說不盡,沒有邊際。無量是講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無量,本具的德能無量,本具的相好無量,宇宙之間一切無量的無量總不出這三大類。這三大類包括盡了,這是自性,自性的德號。所以中峰國師在開示裡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你們想想看,這話說的對不對?完全正確。
世間人,說老實話,天天打妄想,迷失了自性,滿腦袋裡面求什麼?求錢財!他不知道阿彌陀裡頭有無量的財富,這個財富包括在相好裡頭,相好是屬於福報。
世間人有一等人,一生拼命努力在學藝,就是學一種能力,學一種技術。殊不知自性的本能具足無量無邊的才藝,什麼都會,而且什麼技術、才藝都是圓滿的,都是究竟的,我們今天講頂尖!尖端,尖端科技,這個世間人不能比,九法界也不能跟他相比。他若不向自性裡頭求,他到心外面去求,心外求法,這一生能夠學到多少?那太有限了。所以真正懂「阿彌陀」名號裡面的含義,你不知不覺就被他攝受了;我們現在話說,被他所吸引了,佛法裡頭說攝受一切眾生。這是介紹經題「佛說阿彌陀」。
經題末後一字「經」,這個「經」字是中文,不是音譯的。古印度不叫做經,古印度梵音,佛說的話紀錄下來叫做「修多羅」,翻成中文意思,古時翻作「契經」,「契」是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這是佛教經典裡面所含的意思,所以稱為契經。第二個講法是「又具(具是具足)貫攝常法」,這是一般法師講經最常用的,用這四個字來解釋「經」字,這個「經」字的意思。
經有四種意思在,第一個是「貫」,貫是貫穿。這一部經,經文不論長短,它的章法結構、思想體系非常嚴整。從什麼地方看?你看佛法裡頭有科判,科判就是研究章法結構,它有次第,有條不紊。文章做到極處,你不能加一個字,加一個字是什麼?多餘的,沒必要的。也不能少一個字,少一個字它的意思就斷掉了,連不起來。文章做到這個地步,這是一流的文章。佛經就是這樣,你不能多一個字,也不能少一個字。
在中國古人文章裡頭,好文章確實是如此。最普遍的,大家喜歡讀誦的《古文觀止》,這是中國兩千多年來著名的好文章裡面挑選出來的,選了三百多篇。這是中國文學的代表作,篇篇是好文章,可以用佛經科判的方法分析,真的條理、層次分明,能用科判判出來。
再看看現在人寫的文章,寫的這些書,報紙雜誌上的文章,你用科判一判,判不下去。你從這個地方就了解,文章到底好與不好,標準在哪裡?標準在「貫」這個字,是不是有連貫、有貫穿,是不是從頭到尾完全是貫穿的,科判是貫穿的。
再看看《華嚴經》,《華嚴經》的科判、表解一大本!你看《華嚴經》這麼大部的經,它有條理、有層次,一點都不亂。佛經裡面最大的經是《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總共有六百卷,有沒有科判?有!科判有幾十冊,也是用表解畫出來的,真正了不起,古人所做的功夫,真的下功夫的。
所以諸位同學學講經,學講經最重要的你要會做科判。一部經你拿在手上,能夠從頭到尾,就是用表解,把它的章法、結構、體系統統排出來,你這部經通了、通達。在文字上、章法結構上通達了,義理你也應該明白,你就不會講錯。
家師說過,他早年在台中蓮社學經教,李老師常常告訴大家,科判這一門學問不可不懂。剛開始怎麼學法?起頭要怎麼學?開始是學別人的,先拿古大德他們的科判來練習。
家師說他學科判是在懺雲老法師(懺公)的茅蓬裡頭,他在民國四十幾年跟懺公在埔里住茅蓬住五個半月,懺公交給他三本書,一本《阿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著作的;《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著作的;《阿彌陀經圓中鈔》,幽溪大師註解的,都是《阿彌陀經》,這三種《阿彌陀經》的註解,在歷史上是屬權威的註解。註解《佛說阿彌陀經》,大概有一百多種的註解,但是這三種註解是屬於權威的註解。
《疏鈔》註解裡頭有科判,蓮池大師他都分好了,但是他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這樣子排。當然,古書念得很熟的人沒問題,你頭腦很清楚。現代人就有困難!所以懺公教他把它畫成表解。表解怎麼畫法?他把弘一大師,弘一大師是近代民國初年律宗的祖師,他有許許多多的註疏,都是用表解畫出來。他說你就照這個方式,照這個方式把這三種註解用表畫起來。這個表畫出來之後,家師就歡喜得不得了,為什麼?這經的意思,表一打開,一看,統統清楚、統統明白。
以後到台中蓮社跟李老師學經,這就很有幫助了。跟李老師學經的那幾年,他自己也做了幾部科判,非常可惜搬家搬來搬去之後,這些東西都丟失了。他最長的一部經,科判是用毛筆寫的,好像寫了有四十多張的十行紙,《未曾有因緣經》、《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兩卷。那個科判做得很詳細,可以說每一句經文都把它分出來了,分成層次,一層一層的把它分出,好像分了二十多層。「干支」,天干、地支合起來二十二個字;再不夠的,他用阿拉伯數字,用英文字母,他記得好像這個科判排了有二十多層。這是要學習的,講經很需要。
科判是解釋經的,所以你會看科判,會寫科判,自己會編科判,這經你就通了,經的大義你都明瞭。疏,疏鈔是解釋義理的,是解釋經典裡面某一段、某幾句,解釋義理的。解釋全經的是科判。
佛法這一套學問傳到中國來之後,儒家有章句之學,實在講章句之學,有人說可能是從佛法科判裡面學來的。我們知道中國的拼音確實是從華嚴字母學來的,因為梵文是拼音的。這是說佛經對中國文學方面的影響,給中國許多文學家帶來了很多啟示,使他們有所發明。
「貫」這個字,貫穿,這是好的文章有做到了,佛經都是最好的文章。後面這三個,一般的文章就做不到了,一般世間的文章做不到。
「攝」,這是攝受。攝,我們也不太好懂,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說它有吸引力,吸引的力量,非常強烈的吸引力,吸住了你,這是攝,叫你對它欲罷不能。
家師說他在念小學的時候,記得他小學四年級就開始看中國的舊小說,章回小說。章回小說裡頭最著名的,他說這個小說一章一章、一回一回的,像《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這一類的章回小說,他從四年級開始看,很有吸引力!看到晚上都還不想睡覺,一遍看了還想看第二遍。他到初中一年級,把中國古時候這種章回小說,差不多都看完了,所以他的國文根基是看小說而來的,有這個基礎。
裡面好的,真正好的,確實古人的評價沒錯,四大部!四大部的小說就是《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這四大部他最少看過四遍,從頭到尾看四遍,最多的是看了十幾遍,從頭到尾看十幾遍,看熟了,看熟以後速度就很快。它有這麼強烈的攝受力量,但是後來怎麼樣?頂多看十五遍,十五遍看了以後,就不想再看了,攝受力量就到此為止,不想再看了。
古人的經典有攝受力,經跟小說又不一樣了,世間法的經典,中國世間聖賢,孔子、孟子、老子,聖賢經典的攝受力量,一般小說跟它無法比的。
你看「四書」,從孩童時代開始念的,念「四書」。古代私塾裡大概都是十歲左右的兒童去念「四書」,念到老、鬍鬚長了還念得津津有味,這個攝受是一般世間文學作品比不上的,四大部小說也比不上它。
四大部小說攝受的力量,最多不會超過二十遍,你看了二十遍,就不會想再看了,這一部「四書」從頭到尾百讀不厭,佛法攝受力量,那是更大。那是出世間法,這是經上告訴我們,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生生世世,這個時間要以阿僧祇劫來計算,永遠都讀不厭。
攝!它有這個力量在,它會隨著你每一個階段的境界來提升。經的意義是無窮無盡,所以你永遠讀不厭,從凡夫地讀到成佛還讀不厭,因為它的法味無窮,它有「攝」的這種強烈的力量在。
《佛說阿彌陀經》,我舉一個例子大家比較好體會,相信有很多同修常常誦這部經,可能誦了幾千遍、幾萬遍,為什麼你每次都會去誦,又誦不厭?因為每次誦經每一次的體會都不一樣,因為經的意味無窮無盡,不是像世間一般的文章小說,看幾遍,最多看個幾遍,不愛看了,沒味道了。佛經可以說像芥菜愈燉愈有味道,愈讀法味愈來愈濃厚,這就是攝的力量,這是「經」、佛經的第二個意思「攝」。
「常」是說這裡面所講的道理是真理,永恆的,決定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不會改變,這是世間典籍做不到的。世間這些典籍,就是聖人的東西,它都侷限在一個地區、一段時間之內,這個東西在一個地區、一段時間裡有它的效果。
我們看中國古老的東西,在現代的時候,有很多真的沒有效果,時效失掉。但是真正聖賢的著作,中國古聖先賢著作,它的精神確實,雖然是世間的典籍,它也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它裡面所講的一些原理原則,有一些在現在這個時代還用得到,有一部分還用得到;有一部分可能要修訂,不合現在這個時代。
佛法不然,佛法是永恆不變,真正不可思議,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不是說三千年前有效,三千年之後就沒效了;不是說在印度有效,到中國來就沒效了。佛法、佛經不受地區、時間的限制,不管你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國家地區,它都有效果,它都是真實的。這是佛法永恆不變,真正不可思議。
家師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對佛法非常羨慕、愛好,但是還是有疑惑,最大的一個疑惑是佛門裡面的戒律。他當時親近密宗章嘉活佛,章嘉大師看到他有這個問題,大師看出來了。家師為什麼對戒律有疑惑?他說佛經裡面講的道理很好,真的值得讚歎,看了非常歡喜。但是戒律,戒律是生活規範,生活規範!我們知道中國跟外國不一樣,現代人跟古人也不一樣,這個東西我們看看,了解古時候那一種生活方式、典章制度,這個可以。現代不能用!家師說他當時這個觀念變成了一種很堅固的執著,認為戒律是過去三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方式,那個時候的典章制度。
他說他學佛,不能學做古人,哪有辦法再回去做古人,哪有這道理!還得學做外國的古人。佛是印度人,再回去做印度的古人,怎麼講也講不通,也想不通。所以他對佛經很有興趣,對佛制定的戒律就很冷淡,對經論的興趣很濃厚。那個時候他跟章嘉大師學佛法,每星期一定見一次面,常常聽他有意無意會提醒他一句話,「戒律很重要」。
所以章嘉大師往生以後,家師在他的火化爐旁邊,以前它是單獨做的,不是像我們現在去殯儀館大眾用的,那是另外自己做的,單獨火化,只給他一個人用的。家師在章嘉大師火化之後,他搭了個茅蓬,在火化爐旁邊住了三天。
三天三夜他在那裡想,他跟老師學三年,到底老師教了他些什麼東西?其他想不起來,但是一想,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句「戒律很重要」。這他也想不通!他認為戒律是古時候印度人的生活方式,現代人!不合時代,他的觀念、想法是這樣。所以他對這個事情不重視,很疏忽。被章嘉大師看出來了,一再提醒他。
要不是章嘉大師往生,他對這件事情也不會反省,也不會發覺,因為平常不在意。他一走了之後,這一反省發覺了,他說這裡頭一定有道理。大師在世常常提醒他,這才請戒律來看,在這裡面忽然他想通了。
中國古代儒家講禮,禮是世間法。世間法,所謂三代之禮樂不同,夏、商、周這三個朝代所制定的禮跟樂不相同,因為時代不一樣、地區不一樣,所制定的禮樂就有所不同。之後每一個朝代,禮樂都有興革,有重新修訂的,也有重新制作的。
就好像近代的法律一樣,連國家的憲法,隔個若干年都要重新修訂一次,不修訂就不適合現前大家生活的需要,所以法律常常修訂。過一段時間要重新修訂一下,有一些條例已經過時,不合用了,就要修改。
像家師在臺北市杭州南路,在二十年前成立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基金會的成立當然訂有章程、有辦事細則。尤其是辦事細則,辦事情的辦法,剛開始每半年要檢討一次、修訂一次;章程每一年要檢討一次,常常修訂。所以佛陀教育基金會的辦事細則、章程是非常健全。為什麼?修訂過十幾次,從經驗當中學會的,做得非常完整。這個東西是世間法,所以隨時隨地要修正。
所以想到佛法是出世間法,它不是世間法,家師從這個地方就想通了。戒律是世出世間的分水嶺,戒律就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分作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的標準,它是出世間法,不是世間法。你要想超越世間,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戒律管用。
戒律是諸佛菩薩他們累劫修行的典範,是出六道輪迴的典範,是出十法界的典範,不是我們平常生活典範,因此它那個不能改。特別是五戒,這是根本戒,你說五戒能改嗎?不殺生,你能說錯嗎?不偷盜、在家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不能改!改不得。它這幾條原則性的大戒,確確實實超越空間、超越時間,這叫乘戒,乘戒你就不能改變了。乘戒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你怎麼改!所以這個法是常法,「常」就是永遠不變。佛經也是一樣,佛經《大藏經》說的三藏「經、律、論」,經一但稱作經,就是真理,永恆不變,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這就是常的意思。
第四個意思,「經」這個字第四個意思是「法」,法是法則,今天講原理原則。所以「常」跟「法」在世間法裡面找不到的,佛法獨有,它是永恆的,世間怎麼變,它也不變。這是通常一般講經都用這四個字來解釋「經」的含義。
底下一句說「諸多妙義,如華嚴疏說」。《華嚴疏鈔》裡面,清涼大師解釋「經」這一個字,他用十種方式來解釋。「貫攝常法」是四種,他用了十種。解釋這個字解釋得最詳細、最透徹的,無過於《華嚴疏鈔》。家師在講《華嚴經》也曾經說過,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將來可能還會再講一遍,這是在《四十華嚴》。如果講《四十華嚴》還是要講經題跟玄義,所以還有一次機會來詳細介紹「經」這個字,這是《華嚴經》十種的解釋。
經題我們就介紹到此,「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是別題,「經」是通題。經題跟諸位介紹出來了,下面是進入了本經的經文,現在來看佛說阿彌陀經的經文。經文裡頭第一段,從: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上少下免>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到這裡是一段。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在這一段經文,蕅益大師序分判到這個地方。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幽溪大師,他們所判的段落不一樣,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今天要跟諸位介紹的是用家師淨空上人,他是用他以前講的《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他編了一個講義,他趁這個機會跟諸位同學再溫習一遍。
這一段他標了個小標題,「經序的啟示」。這個裡頭第一「解釋名義」,名詞術語的意思。『如是』,標信順。『我聞』,標師承。『一時』,標機感。『佛』,標教主。『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標處所。『舍利弗』以下到『諸天大眾俱』,這一段是標聽眾。這就是佛經前面「六種成就」,就像現在人開會的會議記錄。記上時間、地點,出席有哪些人,主席是什麼人,會議記錄前頭都有這個例子。佛經也是的,為了取信於後世,這個經決定不是偽造的,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經前面第一句加上一個「如是我聞」,因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教學完全是用言說,沒有用文字,跟中國的孔子一樣。孔子的書,實在講是孔老夫子過世之後,學生把老師平常的教誨記錄下來,大家在一起編輯的。釋迦牟尼佛這一生講經說法,講得太多了,佛滅度之後,多聞第一的學生,記憶力最好的學生阿難尊者,阿難在所有同學當中記性最好,聽一遍永遠能記住,這也是天才,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阿難尊者」擔負起複講的責任,將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經,他重複來講一遍,然後同學,五百個阿羅漢大家來聽,大家聽了,這句話確實大家聽,佛都是這樣講的,這句經才能紀錄下來;如果這五百個羅漢其中有一個不同意,這句就不能紀錄。所以經典的結集非常嚴謹,不是像現代開會少數服從多數,過半數就可以成立。佛經的結集是五百個羅漢全數通過,有一個不同意就不能通過,這是佛經的嚴謹,使我們以後讀到這個經有信心,它經過大家這樣嚴謹的審查,這是阿難複講的。
家師過去也跟諸位說過,複講的方式是從阿難尊者開始的,以後學講經都是採取傳統的方式。所以複講這是有師承的,從阿難尊者傳下來的。教下學講經,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學生複講老師的,這是學習講經傳統的方式,不是說學生自己去想、去寫、去編,這就沒有師承了。所以複講是從阿難尊者開始的,這都是有根據的。
經都是阿難尊者聽的,他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講的,所以前面才會加上「如是我聞」。阿難講「如是」,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他就是這樣講的。「我」是阿難尊者自己的稱呼,我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不是傳聞,不是聽別人傳說的。
在這裡面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成佛二十年之後阿難才出家。阿難是釋迦牟尼佛成道那一天出生的,阿難二十歲出家,這二十年當中,佛已經講了不少經。照釋迦牟尼佛講經記錄上來看,佛示現成道之後,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講經,講小乘經,講「阿含」,講了十二年。阿含講十二年,阿含講完講「方等」八年,二十年;換句話說,阿含、方等阿難沒有聽過。
阿難親自開始聽釋迦牟尼佛講經,是聽什麼?聽「般若」,般若二十二年,「法華涅槃」八年,阿難是聽後面三十年,前面二十年沒聽過。那他怎麼樣結集?我們下一集再跟大家報告,這一集的時間到了,多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