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四十八集) 2005/5/1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07-0048
諸位觀眾,上一集講到請佛住世,說到李炳南老居士留在台中教學三十八年,他不是為了名利,絕對不是為利養。如果要是講到利養的話,南北,像台北、高雄、台南肯定物質生活比台中好上好幾倍,這肯定的。但是這樣的都市裡,學習的心情不一樣。佛經上常講的「富貴修道難」,大都會物質生活條件高,大家都在那裡爭名聞利養,都在爭五欲六塵的享受。雖然想學佛,那個學佛的意願、道心跟比較窮苦落後地方的那些人相比,不一樣。
所以善知識不是說你怎樣招待我,招待我較好,我就住這裡;招待不好,我就不要,不要住下來教學,不是的!就是說看多少人想要真學、真修,這樣才留得住。請佛住世,不是我有什麼好待遇,不是。真正肯學,他就來了,真正肯學,別人請都請不去,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遇到真善知識,要怎麼樣留他,絕對不是物質條件,他對這個看得很淡薄,而是有沒有真正跟他學的人!真學的人不在多,三個五個、十個八個就不得了了。他在這個地方可以傳道授業,世間人所說的香火代代相傳,他要的是這個。縱然有一個人他也不肯捨棄,他也不會放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一個人不是普通學佛的人,普通學佛的人他不能成就。那一個人是什麼?那一個人是真正會成就的,這個人就不能捨棄!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遇到慧可,一個人,一個人就行了,他的法就傳得下去了。傳到第六代惠能大師,緣成熟了,發揚光大。發揚光大普度眾生,不一定在自己手上,自己沒有緣分,沒有緣是福德不夠,教化眾生要福德,福德因緣。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無量無邊的福報。因為你請轉法輪,你要曉得這個法師、大德、善知識在這個地方講一部經,不管時間長短,緣成熟的,他聽經開悟了,他覺悟、明白了。緣沒成熟的,善根沒成熟的,種了善根,多少人得利益!他的利益是怎麼得來的?就是你請這個善知識來講經的,你種的這個福報就很大很大!你請來的。除了這些人之外,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鬼神得利益的更多,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九法界眾生都得利益,你看前面這個經上講的六趣四生,這還得了嗎?
如果說把善知識留在這個地方,那就是這個地方真的有幾個人跟他學習,不是空口說白話,確確實實這裡頭有幾個人能信、能解、能行,真正能夠依教奉行。沒有疑惑,聽得懂、能理解,真修。你要請這個善知識在這裡常住,有這樣的人真的要學習,這就沒問題,他一定會答應。不僅成就你們這幾個人,目的不在此地,是成就大法久住世間,這個大法能夠繼續再流傳下去。
大法久住世間要靠傳人,靠人傳,這個地方確確實實有傳法之人,他將來走了,後頭有人接替。果然有一個人,他都不會放棄,一定是這個地方有緣,有這個條件,他很樂意住在這邊。如果發現有這樣的人,這個地方沒有條件,外緣不好,他也會把這樣的人,勸他跟他一起來學習,這是我們一般講的攝受眾生,他不會放棄。
當然這裡面最重要的因素,師徒也是有緣分,沒有緣不行。老師跟這學生有緣,學生跟老師有緣,這才能夠成就。如果老師是一個好老師,學生是一個好學生,沒有緣,這也勉強不得。這一樁事情可遇不可求,實在不容易。學生想要找一個好老師,好老師想找一個能夠傳自己道業的學生,更難,到哪裡去找?這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要看緣分了。
沒有緣分,往往善知識往生之後,他的法就失傳了,沒有人傳他的法。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很多很多。這要怎麼辦?遇不到傳人要怎麼辦?在從前著書,就是說寫書。我沒有學生傳我的法,我著書立說,希望用書本來傳下去,傳給後來有緣的人。後來有緣的人讀到他的著作,開悟了,甚至於證果了,用這個方法。在儒家,孟子傳孔子的法,就是這個方法。孟子出世的時候,孔子已經過世了,他是得到孔子的著作,做孔子私淑弟子,完全依教奉行。他真的學成了,學成功了,成為孔子的傳人,孔子跟他兩個人沒見過面。
在佛門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蕅益大師跟蓮池大師。蓮池大師比蕅益大師早,蕅益大師皈依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他讀蓮池大師的著作。現在蓮池大師的著作,我們道埸都有,《蓮池大師全集》,精裝四大冊。蕅益學蓮池大師,真學成功,成為淨土宗一代祖師,私淑蓮池。古人用這個方法!
現在科技發達,比從前更方便,現在怎麼樣?沒有傳人,可以錄音、錄影,把錄音帶、錄影帶流傳下去,等待後來有緣的人。有緣人看到了,從這裡面學習也能夠成就。在從前只靠著書、文字,現在又加上這個工具,方便多了。所以現在是遠程教學,在從前沒有辦法,遠程教學帶給現代人的方便,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再看這一大段裡面的第五段: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這一小節是告訴我們這個法門不思議特殊之處,就是殊勝的地方,這是難信之法!太容易、太簡單,所以許多人接觸,沒有法子接受。
「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萬德洪名,為什麼?這個名號是自性的名號,是性德的名號。這是梵文,要是照字面的意思來翻,「阿」翻成無,「彌陀」翻成量,「佛」翻成覺,或者翻成智,完全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量智、無量覺」。諸位想想這個名號,無量智是自性之本體,無量覺是自性的德用,包括盡了!所以古大德稱這個是萬德洪名,真如自性全體大用的名號。
「以名召德,罄無不盡」。名實一定相應,我們念這個名,召誰的德?召自己自性,召自己的性德;換句話說,用這一句名號把我們的自性喚醒,把我們的性德找回來。我們的自性體用並沒有失掉,只是什麼?迷了而已,用這一句佛號把這個迷關打破,把我們的自性體用召回來。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會死心塌地執持名號,你才曉得這個名號、這個法門,再也找不到一個法門能夠比它更殊勝的了,而且它很容易、很簡單。
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的一切,全部包括在裡頭,「罄無不盡」。佛法裡頭有兩句話,如果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你就明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兩句話我們聽得很熟,也會講,但是什麼意思,真正能夠體會的人不多。這是法界的全體,現在人講宇宙,佛法裡面講法界,法界這個名詞比宇宙好,為什麼?宇宙這個名詞裡頭沒有靈知,法界裡面有靈知;法界是活的,宇宙不是活的,所以法界這個名字比宇宙好。宇宙的範圍沒有法界大,因為法界是重重無盡的,法界裡面沒有大小、沒有來去、沒有先後、沒有生滅、沒有有無,妙絕了!不可思議!宇宙裡面不含這個意思在其中。
佛學名相殊勝,名以召德,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總名號,佛法裡頭叫名詞術語,這是總名號。所有一切諸佛名號都從這裡流露出來的,所有一切菩薩名號也從這裡頭流露出來的,所有一切眾生名號還是沒有離開它。這是《華嚴經》上說的,我們在「如來名號品」裡面讀過的,所以「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
淨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怎麼修?正行,正式修行就是念佛。佛法要破執著,這個法門就是用執著,就是執著名號,除了名號之外,其他所有執著都放下,不再執著了,就是執著這個名號。保持這個名號念念不失,叫做持,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就是持。要記住,阿彌陀佛是無量智、無量覺;換句話說,念念覺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念念淨而不染,這就是自性阿彌陀!自性三寶,三寶是一體,一而三,三而一。其他的觀想、參究、持咒、研教統統不要了,不要夾雜這些東西,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
「至簡易」,至是到極處,簡單到極處,容易到極處,簡單容易。它還是直捷的、不拐彎的,直捷到哪裡?明心見性,直捷到無上正等正覺,直捷到究竟圓滿的佛果。
所以有人問(不是現在人,古人就有人問),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修什麼法門?佛是應機說教,那是你想要修什麼法門,就能夠成就什麼法門,你喜歡修什麼就修什麼。老實說,到了西方你一定會改變主意,改什麼主意?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不會再去搞其他的法門。為什麼?這句阿彌陀佛把所有法門統統包括在裡頭。也就是說萬法歸一,一就是自性,阿彌陀佛就是性體、性德、性相、性用。
所以只要你契入境界,這是經論、祖師大德他們說得很好,你要是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了,你還用得著學嗎?無論什麼法門,有人向你請教,你對答如流,不用思考!這奇怪,這個不可思議。實際上一點都不奇怪。什麼原因?世出世間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既然是自己自性變現的,你只要見到性了,哪有你不知道的道理!哪有一件事情你不知道!你對於一切諸法之所以不了解、不知道,根本的原因是什麼?迷了自性。
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徹見自性,圓見自性,問題不就解決了!你還會去找別的麻煩嗎?別的麻煩夾雜在裡面,這個世間有一些人不知道,禪淨雙修,密淨雙修,還有什麼?禪密淨三修的,三樣都修。我們世間人一聽,初聽到,覺得這個了不起,高明!「喔!他三樣都修」!其實內行人知道他在兜圈子,即使能成就,他的成就不夠深度。為什麼?他的精神、力量分散了,他分成兩面、分成三面,他不專!
你要想快速,專攻一門,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快!沒有比這個更快。同時走兩個路,同時走三個路,難!不容易,緩慢。所以這個法門直捷了當成無上道,我們要認識清楚。只有真正清楚,信才堅固,願才不疑,決定不改,不可思議的法門。再看下面第六段:
「別明三慧」。「具足三資方名聞慧」。「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
三慧,大乘菩薩所修的,聞、思、修三慧。這裡面分三個小段,第一個小段,「具足三資方名聞慧」,這很難得!《要解》裡面的原文是「聞而信,信而願」,願而能持,就是「乃肯執持,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這是《要解》的原文。所以聞慧一定是具足聞思修三個條件,如果不具足這三個條件,你只有聞不能叫慧,有聞無慧,不是聞慧。這個三慧你能夠稱聞、稱思、稱修,沒有慧這個字,凡夫有聞思修,沒有慧在裡面。不但凡夫沒有,再跟諸位說,連二乘都沒有。二乘聖人修三學,戒定慧三學;菩薩修聞思修三慧,菩薩比二乘高。
三慧是什麼慧,那個慧是什麼慧?三慧就是戒定慧的慧,沒有戒、沒有定,哪裡來的慧?這個名相術語一定要清楚,決定不可以誤會。到戒定慧,智慧開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智慧,智慧開了。智慧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完全是智慧。生活在智慧裡頭,這叫三慧,聞思修三慧。聞是什麼?接觸。眼接觸色相,耳接觸音聲,鼻接觸氣味。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一接觸就明瞭,通達明瞭叫聞慧。所以聞是代表接觸,用一個字做代表,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叫做聞。慧是明瞭,通達明瞭。明瞭裡頭決定沒有錯誤,所以從接觸這是聞,從明瞭叫思。
我們凡夫總得要想一想「我明白了」!他不要思的,不用思想,一接觸就明瞭,一明瞭就決定沒有錯誤,沒有錯誤叫做修;所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絕對沒有三個階段。不是說我聽了之後,回去再想想,想想之後,我再來修,那是什麼?那是凡夫,哪裡是菩薩!
聞思修三慧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一剎那當中完成的,沒有先後次第。這個你才知道,這叫菩薩。聽了、看了還去想一想,這不是菩薩。二乘可以,二聖人還沒見性,他仍然要這樣去想。菩薩絕對不落意識,也就是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妄想分別,通達明瞭。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不是小乘,所以這個地方講三慧,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一接觸就深信不疑,就發願往生,就老實念佛,這叫聞慧。他真聰明,沒有懷疑,沒有夾雜,真修!真有成就。我們再看第二條。
「淨念相繼,無有間斷,故名思慧」。蕅益大師在這一段裡面講的文字較長一點,「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念佛,念不是口念,所以念佛的念字不能加個口字。我們看到有些書,念佛、念頭的念旁邊再加了一個口,這是不能加的,那是錯誤的,那是他完全不懂念佛的意義。念佛是心上真正有佛,中國這個「念」,這個字是會意字。你看這個字的寫法,你應該懂它的意思,「今心」,今是今天的今,現今,今是現在,下面一個心字,現在心上有佛叫做念佛。不一定在口上,口沒念,心裡有佛,這是真的念佛,你心上真有。心上沒有佛,口上有佛,這樣不靈,沒有感應。心上真有佛,口上沒有佛,有感應。
念佛為什麼還要念出聲?心上有佛是自利,念出聲是利他。把佛號念出來,主要是給別人聽,不是念給自己,念給別人聽,念給一切眾生聽的。我引導一切眾生一起來念佛,所以念出聲功德很大,自利利他。不念出聲,對於有相當深度禪定般若功夫的人,他能夠得利益,為什麼?他見相得利益。
有甚深定力,般若智慧的人,他心裡頭有佛,你的相不一樣。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心裡面想佛,佛在你心裡頭。佛在你心裡面,佛就加持你,自然加持,你的身放金色光明,你的相貌端莊慈祥。他能夠見到,能夠見到你身放光,金色光明,得利益。但是凡夫不得利益,凡夫看不到,沒有這個能力。這是有智慧的人,他才觀察得到。
可是凡夫,我們念佛就行了,念出聲,凡夫,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楞嚴經》說「娑婆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你念出聲來,許許多多眾生,除了業障太深,那沒辦法,他不相信,他不接受;雖然他不相信、不接受,他聽見了,聽見是什麼?他阿賴耶識裡面落種子。阿彌陀佛這個聲音、這個佛號,落在他第八識阿賴耶識裡面,這個種子、佛的種子給他種下了。現在他雖然不相信,但是將來有一天,這個種子會成長、會開花、會結果。所以念出來,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念佛的好處。真誠心、懇切的願望求生淨土。這是思慧。大師給我們說這裡頭有事持、有理持。
持是持名,什麼是事持?事是在事相上面。「決志求生」,決定我的志願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下面一句是比喻,「如子憶母」,就像兒子雖然在很遙遠的地方,常常想到他的母親。他想他的母親並沒有念在嘴裡,他心裡頭真的想。「無時暫忘」,真的是一切時、一切處,他心裡面思念母親,總是沒離開,這叫事持。可是現代人不行,現代人把母親早都忘掉了!古時候用這個比喻行,現在人不行。古時候從小教,父母教、老師教、長輩教,孝親的觀念深深的存在心裡頭,確實他念念不忘,孝心。現在從小父母沒教他,在學校老師也沒教,長輩也沒教,不懂得什麼叫做孝道。
尤其現代的社會是個功利主義的社會,功利主義社會我們冷靜細心觀察,現在社會上的人,他也有一樣東西「無時暫忘」,一切時他都念到,他都在希求,那是什麼?錢!現在不能說「如子憶母」,現代人要說「如人憶錢」,憶就是想、念,他念念不忘。念念只想賺錢,這個念頭從來不曾忘記。尤其我們去看股票市場,玩股票的,那是更加明顯,思思念念就是在看那個,就是在注意那個。就只想得到錢財,把母親早就忘光了,這是現代人一般唯一的希求。我們若不學佛,不知道,也是跟世間人一樣,這是古人講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貪財的意念在現前社會上是第一,沒有超過這個的,只要有錢,父母早就丟掉了。不像從前,從前人確實父母排在第一,再殊勝、再多的名聞利養,為父母,統統可以捨棄。現在的觀念變了,年頭變了,不對了。
第二種理持,是從理論上來持。「心作心是,心境一如,能所不二,即是理持」。這個境界非常高,「心作」,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真正了解宇宙萬有的真相。心作這兩個字的範圍太大太大了,心作包括《華嚴經》上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華嚴》講八個字,淨土宗講兩個字「心作」。心作了什麼?虛空是心作的,作就是能現能變,虛空是心作的,心是能作,虛空是所作。
剎土是世界、大世界,現在人講的星系。什麼樣的星系?我們今天常識當中最大的星系叫銀河系,最大的星系,現在科學發現的。在佛經裡面講的,銀河系是最小的單位世界。一千個銀河系合成一個大世界,叫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合一千個小千世界,諸位要記住,一個小千世界是一千個銀河系,一千再乘上一千,這是一個中千世界。然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一個大千世界。這是佛經裡面通常講的世界,佛學的術語叫一佛剎,一尊佛教化的區域,一個佛剎。因為它有三個千,大千、中千、小千,所以叫它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佛經上講的世界,不可思議!
這樣的世界是不是最大的?不是。最大的,《華嚴經》講的世界種,一個世界種,這個大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在一個世界種裡面就有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在《華嚴‧世界成就品》裡面看到,在「華藏世界品」裡面看到。「華藏世界品」就舉一個世界種,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都在這一個世界種的第十三層,這一層裡頭就有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同一層,不可思議。佛在經上講,像這個世界種,在虛空法界裡頭無量無邊!絕對不是算數能夠算得出來的,這是講大世界。
世界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眾生,從哪裡來的?哪有這麼多的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作的!心是能造,作就是造作,它能造。我的身、你的身、他的身,也是心造的。釋迦牟尼佛的身、毘盧遮那佛的身、阿彌陀佛的身也是心造的。一切萬法不能離開心,心是能變,所以心是萬法之本體。《楞嚴經》上講「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個體就是現象,現象哪裡來的?心變的、心現的,這是心作。現在我們覺悟了,明瞭這個事情,「心是」,我現在這個心是佛心,是佛。心作那個心是真心、是本性。我現在一念佛,這個念佛的心跟自性、真心、本性相應,是心作佛;我發心我一定要作佛,這就跟佛相應。你看看自心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現在你又要發心作佛,你這個願望不會落空,你這一生當中肯定作佛,信心十足,一點懷疑都沒有。所以我們常常提醒同學們,心是佛心,願是佛願,解是佛解,行是佛行;心願解行要同佛。
佛是什麼心?我們不能從性上說,從性上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法講,沒話講,說不出來。我們從事上講,不從理上講,理上沒得講,說不出來。事上來講,就能夠講,事上真誠心,常存真誠;清淨心,不受任何污染;平等心,沒有高下;正覺心,不迷惑;慈悲心,不自私。我們如果起心動念都能夠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完全相應,這個心是佛心。用這個心來念阿彌陀佛,就心心相應,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心就是這個心,這個就是大菩提心。真誠是體,我們的心真,我們的心誠,沒有一點虛偽,沒有一點虛假,你就跟真心之體相應。真心之德,清淨、平等、正覺。真心的作用,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你跟自性、真心的體相用都相應,用這個心念阿彌陀佛,用這個心求生淨土,用這個心親近彌陀,心境一如。
佛教不是哲學,就是這個意思。哲學裡面心跟境是對立的,所以佛法不是哲學。佛法,心跟境不是對立的,是圓融的、是統一的。所以佛在大經裡面常常跟我們講這個事情,不一不異。你不能說它一,為什麼?你說它是一,心是心,境是境,不能說一。你也不能說它是不一,不是一,但是它是一個性變現的。這個話不好懂,我們用金器來做比喻,大家就好懂。譬如你有一個金的戒指,黃金做的金戒子,你有一個金的手鐲,兩樣東西擺在一起,你說它是一還是二?你要說它是一,戒指是戒指,手鐲是手鐲,戒指不是手鐲,手鐲不是戒指。你要說它是兩個,但它的本質都是黃金,質都是相同的,戒指純金,手鐲也是純金,沒有兩樣。所以你也不能說它是二,也不能說它是一,非一非異,心境一如。
「如」字是講性,如這個字是講我們的性,我們今天講的心,講的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自性裡面現的,一切境界也是自性裡頭現的。境界小,小的是我們的身體,或者我們身體最貼近的,我們穿的內衣,最貼近的。大,遍法界虛空界,這是境、境界。我們今天這個心是緣慮心,能夠思惟、能夠思想,我們用的緣慮心,這個心是真心現的,是識心變的。整個宇宙、整個法界,這就是所謂境,也是這個心現的,也是這個心變的,無二無別,所以能所不二,這一句話意思很深。能變的是自性,所變的是萬法,萬法是相,自性是體;體不離相,相不離體,相要離了體,相不能存在。所以一切現相必然圓滿具足體性的德能,我們現在講一定具足本體的本能。
本體的本能是什麼?佛法裡面講的「靈知」,佛在大乘經上講的「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自性的本能,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有非無。它所變現的一切萬事萬物,大到世界,小講到微塵,因心成體。它不會失去心的特性,心的特性就是靈知,所以一切萬物是活的,不是死的。性是活的,它變出來的東西,怎麼會是死的?所以一切萬事萬物,它的本能能見、能聞、能覺、能知。我們凡夫粗心大意,以為這些植物、礦物沒有知覺,錯了,統統有知覺;佛法裡面講靈知,不是叫知覺,叫靈知。
日本江本博士,他的姓是江本,不是像中國人的姓只一個字,他姓江本,名字叫勝。他實驗證明,水是物質,自性的特性統統具足,樹葉也統統具足,微塵也統統具足,連泥沙、石頭統統具足。這科學能夠實驗得出來。
這一集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此,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