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九十六集)  2006/4/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96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九十六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看到第二時第二番的開示,「是心是佛將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撒手歸來重檢點,華開赤白與青黃」,上一集我們講到這首偈。接下來,下面禪師的開示,「教中道,惟心佛亦爾,惟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這首偈很重要,講的心佛眾生,一而三,三而一。我們常常看到古大德引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原文在此地。心是體,惟心佛亦爾,心是體,佛是覺相,你的心覺而不迷就叫佛。惟佛眾生然,眾生是迷的相,佛是覺,你迷而不覺就叫眾生。實際上,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為什麼?覺迷之體不可得。覺迷是從緣生的,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體,緣生無性,這個性就是自體。

  所以迷叫做妄,它不是真的,真的怎麼樣?真的有體,有自體,有自體才是真的。無有自體,這是妄,虛妄,不是真實的。所以《金剛經》上說這個世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經文又明白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緣生。大乘經上常說「緣起性空」,性空就是無自性,所以沒有差別,是一。只是迷悟上的差別,除迷悟之外,根本就沒有差別。這個地方要緊的是心,「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心是什麼?這個東西重要。

  下面中峰禪師給我們開示,『所謂心者,心有多種,曰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這是我們一般人講心,一般人講心是什麼?講我們身體裡面的器官,心臟。你看世間人一般講心,都會指自己胸腔的心臟,這就是我的心,這個心沒有什麼用處。佛法裡講心,這個心是靈明覺知,能感覺的那個才是心。所以我們身體的心臟是其中的一個器官而已。第二個講:

  【曰緣慮心。即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

  世間凡夫,我們細心觀察,哪個人不把這個身體看作是我的?看作是我,我是什麼?就是這個身,這個身就是我。佛告訴我們,這是迷,迷得很重,道道地地的凡夫。聰明一等的人知道身不是我,西方哲學家講「我思故我在」,什麼是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辨別是非善惡,這是我,這是我的心。我們現在能夠想很多事情,知道好、知道壞。在楞嚴會上,阿難尊者也把這個當作是我們的心。釋迦牟尼佛非常高明,反正你說你有個心,不管你是真心、是妄心,你的心在哪裡?心在哪裡?釋迦牟尼佛問阿難,你的心,他沒問他是真心、假心,你的心在哪裡?阿難也真聰明,說了七處,講七個地方,我們去找,我們想都想不到那麼多。阿難他想到七個地方,這是《楞嚴經》上很有名的「七處徵心」。阿難講出七個處所,他有辦法說七處,比我們高明。但是他講的七處,七個處所,心都不是在這七個處所,都被世尊否定。世尊為他分析,一分析,都不是。

  實在講阿難他所說的那個心就是此地講的『緣慮心』,「緣慮心」是妄心,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緣慮心,說老實話,也找不到。緣慮心在哪裡?我們現在能夠想的這個心,上一集跟大家分析過,不是我們的心臟,也不是我們身體任何一個器官,那麼是哪個東西在想?那個也找不到,沒有,但是它有作用。在哪裡?它跟真心一樣,真心迷了就叫緣慮心,覺悟了就叫靈知心。靈知心是佛,緣慮心是凡夫、是眾生;生、佛就這個差別,一個是覺,一個是迷。迷的作用也很大,也不可思議。你看心迷了之後,變什麼?變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迷變現出來的。完全迷了,沒有覺悟,那就變成六道輪迴。迷裡面開始覺悟,回過頭來,就叫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佛。天台大師講的相似即佛,他還不是真正的佛,還沒有明心見性,是十法界的佛。天台家將佛分做四種,藏、通、別、圓,十法界的佛屬於藏教、通教,所以相似即佛不是真的,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心沒有處所,你說在身體裡面,心是在我們身體裡面,還是在身體外面?阿難講了七處都不是,《楞嚴經》上講得很多,雖然講很多,實在講也不好懂,我們還是聽不懂。我們用個比喻來說,現在大家面對著螢光幕,無論是電腦的螢幕還是電視的螢幕,我們用這個螢幕來做比喻,將我們的心比喻什麼?心就是螢幕,我們看電視、電腦的螢幕。它能現,它能變,它能現相出來,很多變化,一個節目又一個節目,變化很多;它所現所變的是色相。螢幕是什麼?能現能變,它能夠現、能夠變。螢幕上面這些相是螢幕所現所變出來的。你想想看,這個色相,這個螢幕裡面所有的色相,哪一個色相有離開螢光幕?螢光幕是能現能變的心,不能離開。就像我們現在看到這些宇宙萬有,這怎麼來的?我們的心變出來的。我們的心就像電視的螢幕,能現種種的境界,現種種的現象,這些現象千差萬別的變化,所以一切沒有離開心。

  那麼你想想看,這個心在裡面還是在外面?也不能說它在外面,也不能說它在裡面,為什麼?它無處不在,沒有一個地方沒有心。所以你真正懂了,徹底明瞭,你說在裡面、在外面都行,因為它無處不在,遍一切處。所以毘盧遮那佛就叫做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就是無處不在,無所不在,到處都有,所以說在外面、在裡面都沒錯。你要不知道,你在那裡猜測,怎麼猜測都錯了。

  所以覺悟的人,處處都是;不覺的人,處處皆非,就產生這麼一個現象。佛跟菩薩的差別,就是佛對於這個事實真相,能現能變、所現所變,統統明瞭,清清楚楚,一點都不迷惑。我們凡夫對於能現所現、能變所變完全不知道,這是覺迷的差別。現相,現相上沒有差別。好比我們看螢光幕的影像,影像上沒有差別,我們每個人在一起看的時候,各人感受有差別。

  有一次中午吃完飯之後,鍾茂森居士一再要求家師 淨空上人講幾句話,他就說了幾句話,鍾居士聽到感動流眼淚,大家都看到。那麼多人都聽家師講話,有人聽到沒感覺;這個人聽到,感動得流眼淚。每個人聽到,感觸不相同,這什麼原因?迷悟不一樣,有人迷得淺,有人悟得深;有人迷得深,有人迷得淺;有人悟得深,有人悟得淺。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感受各個不相同。

  中峰禪師前面這首偈,那是念佛念到功夫到家,念到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我們看了不知道他在說什麼,為什麼?不是我們的境界。如果我們念佛有相當的功夫,跟他接近了,那感受不一樣。所以這是「緣慮心」,這是妄心,這就是唯識所變。後面講:

  【曰靈知心。】

  『靈知心』是真心。真心能現,現出來就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所謂是本地風光,一絲毫沒有扭曲,一絲毫沒有改變,本地風光美好到極處。怎麼會變成十法界?怎麼會變成娑婆五濁惡世?那是緣慮心變的,緣慮心裡頭有善惡、有順逆。

  如果我們的緣慮心,這個妄心,只有善沒有惡,只有隨順法性,絕對不違背法性,現的境界是什麼境界?天人的境界,不是欲界天,是色界天、無色界天、四聖法界,它現這個境界。如果善惡交雜,順中有逆,逆中有順,不是純粹順,也不是完全逆,這是凡夫境界。假如說惡多善少,逆多順少,順是隨順法性,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你不肯隨順佛菩薩的教誨,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惡多善少,那現什麼境界?地獄、餓鬼、畜生,三途境界。

  所以你要曉得三途六道是緣慮心變現出來的。但是現相,現相是靈知心現相,緣慮心把它扭曲了,把它變壞了。所以你能夠不再用緣慮心,什麼人不用它?諸佛如來不用緣慮心,法身菩薩也不用它,法身菩薩轉八識成四智,他不用它了,所以就回歸到本來面目,本善就現前。儒家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本善就現前。本善是什麼?本善是一真法界,本善是極樂世界,本善是華藏世界。

  「靈知心」是真心之功能,是它的本能;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非有非無。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連虛空都是從它產生的,都是唯心所現,靈知心現的。所以一切萬事萬物之體,(能現能生)靈知心;它所現之物,決定不失性能,不會失去的。古人舉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做器具,現在你到珠寶店去參觀,大的公司他們生產這些珠寶,他有展覽館。展覽館我們也參觀過,規模也不小。二、三萬件的品種,每一個品種都不一樣,真的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統統看完之後,實在講,只有一樣,金子,那麼多的東西都是金子做的,但是那個相好幾萬種,千差萬別,但是它的本質都一樣,全是黃金,黃金製品,任何一件都不失黃金的本質,只是相不同,質不變。

  我們曉得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靈知心變現出來的,靈知心就像黃金一樣,拿黃金來比喻我們的靈知心,這個世間萬事萬法就像黃金的成品一樣,它不會喪失它的性能。它的性能是什麼?靈知。江本勝博士用水結晶實驗出來,水會看會聽,真奇怪,什麼奇怪?一點也不奇怪。它的體性是靈知,靈知就是佛在大經裡面講的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真如本性的性能。這個性能是本來具足,不是從外來的,所以它變現的一切萬事萬物統統有見聞覺知,這在水結晶裡面實驗出來了。然後再擴展,用米飯,米飯也實驗出來,確實有見聞覺知。在台灣,小學生們拿饅頭來實驗也實驗出來了,饅頭也有見聞覺知。他們用蘋果、用香蕉,日常吃的水果,然後再用盆栽、小植物,給它訊息,統統有見聞覺知,都有反應,覺得這個很不可思議。其實佛在經上,三千年前就講清楚了。

  所以我們希望這個實驗能夠再擴展,去實驗礦物,本來水就是礦物,再實驗泥沙。因為佛經上講的,大講到世界,小講到微塵,「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個心就是靈知心。體既然是靈知,那所現的一切現象,就是連微塵都具備了見聞覺知。很難得,被科學家用科學的儀器測驗出來,偵測出來,對於我們學大乘的人來講,信心倍增,信心增加了。

  佛講的話講絕了,那個時候沒有科學儀器,這是佛親證的境界,佛用什麼方法?甚深禪定,徹照宇宙真相,在佛經裡面講諸法實相。佛講得透徹,現在科學發現的,真的叫大海之一滴,但是這一滴很可貴,足以證明佛講的話句句真實,值得我們去親證。不是研究,研究不出來的,親證。用什麼方法證?一定要依照佛給我們講的方法,戒定慧,這是親證方法裡面的總綱領。我們不認真的學,諸法實相沒辦法證得,那是你自己本來面目,是你自己本來具有的智慧德相。

  稍稍能夠契入一點,你就能夠得到一些好處,這個好處是什麼?世間人所求的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還有財富,世間人所求的統統能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最少最少的一點好處,我們學佛連這點好處利益都得不到,那大利益就免談。最大的利益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這在利益裡面沒有任何的利益能夠相比。世間這些福報,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在整個佛法裡面講是很小的利益,但是世間人看得很重,心量太小。我們學佛的人不會留意這些,學佛的人留意什麼?斷煩惱,開智慧,求往生,成佛道,我們的眼光目標放在這上面。這個真心能現,決定是有,沒有那個心,萬物要從哪裡來?大師在此地形容靈知心:

  【是混千差而不亂。歷三際以靡遷。】

  『混』是什麼意思?融合、交融。你看跟十法界依正莊嚴,跟一切眾生(特別是六道眾生、三途眾生)融在一起,它不亂。它一點也不受干擾,它還是靈明覺知,還是有見聞覺知;能見、能聞、能覺、能知,一絲毫沒有受到妨礙。

  所以說境隨心轉,要怎麼轉法?不要去想轉,只修善心,心善、行善,我們講思想善、行為善,所有一切境界自然就轉。我天天想相貌好一點,好不了,你在打妄想,妄想怎能把相貌轉好!相隨心轉,心善相就善,心惡相就惡,心慈悲相就慈悲,心有智慧,相就有聰明智慧德相,就這個道理。所以不要去管相貌、不要去管我們這個身體,最要緊的是什麼?起心動念。心要善、思想要善、行為要善,念念想到利益眾生、利益社會,決定不要想自私自利。

  想自私自利就不善了,你的相貌、體質、生活環境就愈變愈差,你想錯了。為什麼?想自私自利是不善。完全不要理會自己,一心一意,我們學佛的人講,我們希求的是正法久住,覺悟眾生,利樂有情,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回頭,都能接受聖賢的教誨。決定不染名聞利養,決定不貪圖物質享受,一切隨緣,隨緣自在,決定不攀緣。這是說靈知心,就是法性。萬法是緣生的,法性不與緣俱生,也不與緣俱滅,就是『混千差而不亂,歷三際以靡遷』,「靡遷」,就是它不改變,靡遷是不改變。

  【炳然獨照。】

  『炳』是光明顯著的意思,它的能,靈知心的功能,『獨照』。

  【卓爾不群。】

  『卓』是獨立。它跟緣不一樣,緣有生有滅,它沒有生滅;緣有迷有悟,它沒有迷悟。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這兩句話重要。『聖』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的靈知心不比我們多一些,不比我們大一些。我們在凡夫,我們凡夫的靈知心、真心,決定不比佛少一點,也不會比佛差一點,完全相同;而且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佛在大乘經上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力是講如來果地上的十力,四無畏,都相同。我們一切眾生,現在是凡夫,凡夫是未來佛,十方三世佛,我們所有凡夫都包括在其中。我們跟佛是同一個心,什麼心?靈知心相同。

  靈知心在經典上又稱作真心,又稱作真如,又稱作本性,又稱為佛性,又稱為法性,又稱為第一義,名字很多。佛說這麼多名詞,他有用意,叫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了解這個意思,不要執著名字相,破執著,破分別。只要說這一樁,怎麼說都可以,何必一定要堅持?一定要堅持,你就落在分別執著上。所以佛種種教學方法叫善巧方便,都是幫助我們覺悟。

  【處生死流。驪珠獨耀于滄海。】

  這是比喻,我們現在這個靈知心隨順六道輪迴,隨順六道凡夫在六道裡輪迴。它怎麼樣?它是『驪珠獨耀于滄海』,我們在六道裡打滾,它是從來也沒有離開,但是它一絲毫都不染著。就像「驪珠」,驪是黑龍,古人有所謂探龍得珠,黑龍吐出來的寶珠。「獨耀于滄海」,滄海是比喻六道苦海。換句話說,緣慮心在六道裡面迷惑,捨身受身,靈知心如如不動,一絲毫也沒有干擾到,這就是「在凡不減」。下面一句:

  【居涅槃岸。桂輪孤朗于中天。】

  這就是「在聖不增」。『居涅槃岸』是誰?法身菩薩。他們所證得的涅槃叫無住涅槃,這是涅槃裡頭第一殊勝,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叫做無住涅槃。生死、涅槃兩邊都不住,高明。『桂輪』是八月中秋的月亮,秋高氣爽,月明星稀,這個月亮特別明亮,把它比喻作靈知心。「桂輪孤朗于中天」,因為月光明亮,星星的光顯得不亮,月明星稀,它也不受干擾,「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諸佛悟之。假名惟心。】

  悟什麼?悟本性,悟真心;悟那個能現萬法的,悟這個東西。有個永遠不變的,在哪裡?佛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就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我們眼能見、耳能聽、鼻舌身能覺、意能知,見聞覺知,就是靈知心,這個心不生不滅。我們在六道裡頭怎麼輪迴,靈知心永遠不變的,一絲毫不受影響。受影響的是誰?緣慮心,因為緣慮心裡頭,它有是非,它有善惡,它有苦樂。告訴你,靈知心裡頭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沒有苦樂。佛告訴我們,就在六根門頭。

  六根門頭,這常說了,古大德常講,第一念是真心,我們眼睛一張開,看到外面境界,這是見性見色性,為什麼?你還沒有起心動念。可是第二念就麻煩了,第二念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迷惑,就是妄想。隨著妄想就有分別、就有執著,就造業了。業,當然就有果報。諸佛菩薩的功夫在哪裡?他永遠保持第一念。所以家師常常講,他講,但是還做不到,他知道,他盡量努力在學習。學習眼見色、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見性見、見性聞、見性覺、見性知,你用的是靈知心,你就轉緣慮心為靈知心,轉八識成四智。妄想是第八識,分別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不起心、不動念就是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不分別就是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不執著就是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

  『諸佛悟之』,「悟」這樁事情,悟就是見聞覺知,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悟。悟的時候叫『惟心』,「假名惟心」,給它取了個名字,實際上你要曉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不得已取個名字,好說話,我們好方便交換意見,用它來做一個方法,做一個手段,它不是目的,不是真實的,它是假設的,為了說法的方便,用這個假設,真的就無法去想。

  【眾生迷之。便成妄識。】

  眾生對這個事情一無所知,怎麼迷?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會分別執著,這就迷了。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覺。在覺的境界裡面,事事無礙,《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障礙。迷了的時候,就是你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處處有障礙,處處成障。障從哪裡來的?障從迷來的,就是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上來的,你才有這個障礙,那叫『妄識』。但是你要曉得心跟識是一不是二,識就是什麼?迷了心叫識,識要是悟了就叫做心,是一不是二。

  【是以佛即眾生。眾生即佛。且心外無佛。亦無眾生。】

  這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離開了心,離開了識,什麼都沒有,真的是無佛無眾生,也無虛空,也無世界,我們要仔細去想。「心佛眾生」,心,講到緣慮心、靈知心。這是個名詞,最重要的,我們要了解名詞的含義。宇宙萬有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虛空從哪裡來的?法界從哪裡來的?剎土,我們今天講的太空當中許多的星球(這無量無邊的星球、星系,在佛經裡面稱為剎土),從哪來的?眾生從哪裡來的?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從哪裡來的?能生萬物,虛空、剎土、萬物、一切眾生,能生,我們就叫它做心。

  所以這個心不是我們身體裡面這個心臟,心臟不能生天地萬物。能生,我們的心臟也是所生的,不是能生。能生,佛經裡面講能現,它不講生,講現。講現這個意思比生更好,因為有生有滅,滅從哪裡來?從生來的,沒有生就沒有滅。我們都誤會以為是真的,把生滅誤會當作真的;能現,這就是虛妄的。講現,我們就好體會,這不是真實的,是現出來的,就像變魔術變出來,我們就知道那不是真的。像我們看電影,銀幕上能現,銀幕的現相是現出來,不叫做生。所以現的意思比較好,能現,或者我們講能生,這個東西我們就稱它作性。還有能變,現象千變萬化,能變的是什麼?能變的我們叫它做識,認識的識。

  識跟心是一樁事情,就是這個心不帶妄想分別執著,稱之為心;要帶著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叫它做識。在佛法裡面也常常講真心、妄心。真心不帶妄想分別執著,識心就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妄識。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知道宇宙諸法的實相,經上講的諸法實相,宇宙萬有的真相,我們就搞清楚了。所以禪師在此地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是以佛即眾生,眾生即佛』。那就是說什麼?心即是識,識即是心,識心是一不是二。迷了的時候叫做識,悟了的時候叫做心,這裡頭只有迷悟,除迷悟之外,什麼都沒有。

  所以這裡頭的字,「諸佛悟之,假名惟心,眾生迷之,便成妄識,是以佛即眾生,眾生即佛」,這個眾生是指有情眾生。但是後面,『且心外無佛,亦無眾生』,這個「眾生」範圍就大了,這個眾生是包括所有一切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相,都稱為眾生,連虛空也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的,這範圍就大了。所以他這字裡行間,我們要曉得,字是相同的,名詞相同,在某一個地方,用在不一樣的地方,它的解釋就不一樣,包括的範圍不相同。

  【唯迷悟之有間。】

  『間』是差別,間隔就是差別,實在講迷悟有差別。

  【故凡聖而迥異。】

  這才說凡說聖。迷就是凡,悟就是聖,凡聖是一不是二。還是我這一個人,我現在還沒悟就叫凡,哪一天我覺悟了,我就叫聖;悟是這個人,迷也是這個人。所以在一切境緣當中,沒有迷悟,迷悟在人;人有迷悟,外面境界沒有迷悟。再說得親切一點(那個意思就更深,實在講更不好懂),迷悟在自己,不在別人,就是自己一個人。外面境界,不但是無情的眾生沒有迷悟,有情的眾生,對我來講沒有迷悟,迷悟是他的事情,對我來講是沒有迷悟。這個理很深,這是事實真相,細心去參究,希望你能夠悟明這一個事實真相。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