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一0七集) 2006/4/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107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一0七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懺悔文,懺悔文當中,我們也體會到佛一生教學。教學的目的我們把它歸納為三句,第一句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這是第一個階段,這是最低的,對一般普通人來講。天分高一點的,聰明伶俐,幫助他轉迷為悟。根性最利的,成績最好的,再提升一層,幫助他轉凡成聖,這是教育的目的。今天麻煩大了,教育沒有了。學校這麼多,教什麼?教名聞利養,今天學校的目的所教的是求名求利,不是求做聖賢,聖賢教育沒有了。這就是世界動亂、災難頻繁主要的原因,許多外國宗教裡面講世界末日。我們看現代社會的現象,真的就好像是世界末日的前兆,很可怕。
中國、外國幾千年的教育都是以聖學為主導。學聖學賢是最快樂的事情,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法喜充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是什麼?傳法的人。你的學術、你的道德有人繼承,這個快樂。世法裡面事業要有繼承人,你的事業真正有成績。你自己一生做得再好,後頭沒有繼承人,你死了就完了,你的事業業績等於零。道學也是一樣,道學要有繼承人、有傳人,傳人最重要了,代代相傳。在中國佛門裡面,許多宗派裡面是祖祖相傳,傳的是道,傳的是德,在近代這一世紀之內也差不多斷絕了。這都是末日的現象。
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慈大悲,希望挽救這個劫難,他用什麼方法挽救?告訴我們末法時期學習的總綱領、總原則,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淨土宗的祖師。這是對於廣大群眾,縱然不是修淨土宗的,修其他宗派,或者不是學佛的人,前面兩句一定要遵守,這不管有沒有學佛一定要遵守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是道德。敦倫盡分是道,大道,閑邪存誠是德。無論修學哪個宗派,或者沒有學佛,不能沒有道德,沒有道德那就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是什麼法?魔法。
對於佛法的承傳,他說得非常好,建小道場,同修不超過二十人。不化緣,這是一定要記住的,決定不能化緣,為什麼?不去化緣,你心是定的。常常動腦筋怎麼去化緣、去募捐,你的心永遠不定,心不定就完了,心要定。不化緣,不做會(會是法會),不傳法,不收徒弟,不傳戒,不做經懺佛事,專門念佛修淨土,這是印祖提倡的,這個方法好,你的心是定的。我們是印光大師直接承傳的,家師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法師的學生,我們這是一脈相傳,決定遵守老師的教誨。
念佛是為自己,自己往生。學經教是為傳法,我們希望如來聖教代代相傳。學教的天天講經,天天講經有困難,為什麼?你寫講稿來不及。所以在我們這個小道場學教,一個星期至少要講兩次,你要上台講兩遍。一次兩小時,兩次就四小時,一個星期講四小時,這是最少的。
過去在中國晉朝時代,慧遠大師廬山的道場有選佛殿,挑選,家師在此地建學院也是一樣,在這裡選佛,若不夠這個水平就被淘汰掉了。所以你一定要用功,不能有雜念,也不能有雜事。這麼多人都來伺候你,為你服務,你要不成就道德學問就對不起這些人,那你只好趕快走了,把這個位子讓給別人。這是沒有講情面的,佛法要繼續下去,不能在你身上毀掉了。所以我們必須嚴格遵守印祖的教誨,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十年當中能真正有幾個人出來,不用多,有三個、五個我們就成功了。要苦練、苦學。
我們以這個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四十八願。我們的心願,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持,與佛相應,就是與經教相應。經典裡面教導我們的,我們統統要落實,我們要做到。這樣才能跟四十八願願願相應,相應就是入如來大誓海中。如果能與四十八願相應,自然入如來大誓海中。如果與四十八願不相應,或者相應一半,還有一半不相應,都不行。願願相應,不能有一願不相應,這才叫做入彌陀願海。這個時候當然: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這肯定的,得到佛力的加持。佛以什麼慈力加持?就是佛經教加持。我們把經教裡頭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自己平常胡思亂想統統放棄,放下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隨順佛陀教誨,隨順經教,把經教裡面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經教裡面的教訓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這叫學佛,學得要像。佛是我們的標本,是我們的模樣,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樣,縱然不能完全學成一樣,也要相似,這樣我們才不會空過,我們接受十方信眾的供養,這才講得過去。如果達不到這個境界,古人的話說得很好,「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得要遭受這個果報,果報受完到人間來還得要還債。
往年家師在講席裡頭常講,出家這碗飯是最難吃的,比乞丐那碗飯還要難吃。乞丐討飯,人家布施沒有要求他回報。這是來佛門裡面,人家是來種福。布施給出家人,他希望種福田,跟布施給乞丐的心態不同。三寶是福田,他來種福,我們想想自己是不是福田?居士來供養,他是不是真的種到福?他要沒有種到福,以後他供養的財物,他會跟你算帳。所以這裡『承佛慈力』要知道,佛的慈力就是經教,佛的光明也是經教。天天不離開經教,天天讀經,天天研究經教,天天在這裡研究討論經教,這放光,這個地方是佛光普照。
『眾罪消滅,善根增長』,這兩句話想一想就知道。你能夠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切隨順佛陀的教誨,你的罪當然滅了,你的善根自然增長。善根是什麼?要知道,罪是什麼也要知道。罪的根是貪瞋痴,所以三毒煩惱是罪根。一切罪惡的根源就是三毒,貪瞋痴。善根是什麼?罪根的反面就是善根,無貪、無瞋、無痴叫三善根。貪瞋痴捨掉了,無貪、無瞋、無痴現前,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從這三個善根生起來。貪瞋痴沒有了,煩惱斷了,罪就滅了。這一點我們同學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檢點。
我們做早晚課,早課是提醒自己。所以淨宗學會,家師他編的《淨宗朝暮課本》,以《無量壽經》第六品四十八願做早課,早課就是我們要發願,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晚課要反省,我們今天所作所為,根據《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六品的經文就是在講五戒十善,我們生活當中,佛教我們做的,我們有沒有去做?佛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有沒有做?不斷反省,不斷檢點,每天拿這個來對照,以這個做標準。佛教我們做的,我們還沒做到,希望明天要落實;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做了,希望明天要改過來。每天就是這樣檢討反省,改過自新,這就是做早晚課真正的目的,幫助我們伏煩惱、斷煩惱。如果早晚課做個形式,你不能依照經典的教訓落實在這一天當中的生活,那麼這個早晚課雖然做了,有種善根,但是在現前得不到受用。
我們的煩惱習氣重,外面誘惑力量很大,你如果一天沒認真修,心就變了。三天不修,肯定惡習氣全部現前,你造的罪業必定墮三惡道。古時候的社會,一般你如果沒有修學,能夠支持半個月,就是半個月提醒一次,時間能夠支持半個月,所以在《戒經》裡面說半月誦戒,這是佛門的規矩,半個月誦一次戒。為什麼半個月誦一次?怕你忘記,提醒你。現在不行了,那是在古時候半個月誦一次,現在半個月誦一次一點用處都沒有,要怎麼樣?天天誦。所以我們把《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定作晚課,那一段是戒律,天天要誦戒,天天要反省。要明白這個意思,你才曉得古人的教誨,古人的文字,它的含義在哪裡。你真正會學,真正會學怎麼會不得受用?聰明伶俐漢,一生當中能轉凡成聖,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接下來再看第三時慈雲懺主的淨土文,後半段: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一個人在世間壽命長短都有一定,凡夫總是業力主宰,也就是業報。如果真的明瞭業報,對於生死自然就看淡了,不會貪生怕死,因為這一個業因報完之後,下面一個業因又生起來。就如同植物開花結果,果成熟就掉下來,果裡面又有因,果裡面有核,核是因,因落在地上,大地是它的緣,它會再生根,會再發芽,將來會再開花結果,那是第二次的果報。因果循環永遠沒有止境,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我們懂得這麼一個道理,生死就一絲毫恐懼的心都沒有了。你會怎樣?你一定會在這一次果報裡面種善因。
這一次果報像一顆桃子一樣,現在你是個果,果就是已經長成桃,就是一顆桃子的果已經生長出來,好比我們現在在人間,這是個果報,像一顆桃子已經成熟了,成一顆桃了,但是這個熟還未熟透,生長已經成熟了,但還沒熟透,果若熟透了,它就會掉下來,在樹上自己就掉下來,不用人去採。桃裡面有核,就是果當中又有因,就是我們這一生造的因。我們現在是果,這個果當中,我們這一生又有造這個因,就好比桃子長出來裡面又有核,核就是因,這一次造的因。因要好,因好,下一次的果報就更殊勝,核又更好,當然下一次生長起來又更好。如果因不好,下一次的果報就不好。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決定不會胡作妄為,決定會記取古聖先賢的教訓,他們的經驗、他們的智慧,我們吸收,把它變成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經驗,創造自己來生美好的前途,這是正確的。這是六道凡夫。
如果是佛菩薩、阿羅漢,這是正覺,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他們就不是業力,他們是願力。他們到這個地方來沒有別的事情,他不是受果報的,他是來教化眾生的,是來演戲的。為一切眾生做榜樣,做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超凡入聖,他做這些榜樣給我們看。那麼他在這個世間有沒有壽命?也有。壽命是依據什麼?依據緣,不是他的業力,看眾生的緣分。緣就是我們現在講,他在這個地方演說,表演、說法,有沒有人接受?有沒有人喜歡聽、喜歡學習?如果有,那就有緣;如果沒有,那緣就盡了。緣盡,他就走了。有緣就住世,沒有緣就離開,就隱沒了,到別的世界去了。
我們知道宇宙之大,世界是無量無邊。他們得大自在,哪個世界有緣就到哪個世界去,他的業沒有了。業怎麼沒有了?從哪裡沒有的?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業就沒有了,這是從總的方面來說。人沒有自利的念頭,沒有自私的念頭,他的業就沒有了。自私自利都沒有了,諸位想想,他還有名聞利養嗎?還會有五欲六塵嗎?還會有貪瞋痴慢嗎?當然什麼都沒有。自私自利好像是樹根,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是這顆樹的枝葉花果,根沒有了,樹枝花果都沒有了。所以佛法重視在「無我」。
自私自利從哪裡出來?從「我」來的。我執,執著一個「我」,一切為我,什麼惡業都從這裡產生。《金剛經》上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菩薩就是無我相。實在講四相,無我相是根,既然無我,哪裡還會有人?哪裡還會有眾生、有壽者?後面三相都是從我相起來。我相是根,所以「我」沒有了,什麼也就沒有了。我們今天講煩惱,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你所有一切煩惱、業障習氣都沒有了,所以這些煩惱習氣都從自私自利這個地方來的。一切都為自己,為我自己的家庭,為我自己的子孫,為我自己的道場,從來沒有為別人想過,這就是自私自利,這是凡夫,所有煩惱罪業都是從這裡產生出來,這是凡聖的分水嶺,我們一定要知道。
人到無我,你說跟哪個人不能相處?人與人之間為什麼不能相處?利害衝突,就是自私自利。跟我有利的,這個人好,我就喜歡你。對我沒有利益,或者他會侵害我的利益,這是敵人,就對立了,這事情就是這樣。所以做到無我無私,這真正是轉煩惱為菩提,轉業力為願力。願力來到這個世間很自在,他確實沒有生死,不是因緣果報,他是乘願再來。緣聚緣散,有緣他就來應,緣是能感,自自然然佛菩薩就來應;緣盡了,這個應就沒有了,就隱沒了,就這麼回事情。
所以臨命終時,『自知時至』,這是修行有了功夫,自己知道業報盡了,這是凡夫。凡夫曉得業報盡了,這一世的業報盡了,來世的業報成熟了,自己知道,多數人生天。如果來生到天道,自己知道,就是這一生種的善因,做的好事,來世生天。如果是乘願再來,當然更沒問題,那個境界比生天還高。這個地方化緣盡了,他到別的世界去應化。實在講應化的範圍是遍法界虛空界,應化的身體是無量無邊,這個地方沒了,那個地方現了。其實是不是真的此地沒了,那個地方現,不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才是正理,這才是真正事實真相。不像六道凡夫,六道凡夫確確實實是你離開這一道到別的道去投生去了,你沒有這麼大的自在,「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你沒有這麼自在。大徹大悟的人,他有這個自在。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有這個能力。但是雖然都有這個能力,在臨終的時候他的瑞相不能現前,那是什麼?就是他還有相當重的業障障礙他,這是在助念的時候往往我們能看到。他走的時候很多人助念,看他嘴唇也在動,好像也是跟著我們念佛。沒錯,有時候是跟著大家念佛,但是有時候是他看到佛來接引,他的嘴巴在動是告訴大家,佛來接引,我要跟佛去了,他沒有聲音,沒有力氣,說不出來。你仔細觀察表情能看出來,就是他很安詳,他很歡喜,你看他的表情,走的時候很安詳、很歡喜,這是佛來接引。但是有些時候,他走的時候表情不好,大家助念,念上二、三個小時之後,他變得非常好。這裡頭有兩個可能,一個是他往生了,一個是他業障消了。雖然不能往生,他不能往生西方,他生善道是肯定的,所以助念的功德不可思議。助念的效果,今天有科學家來證明,這不是假的,這是真實功德利益的事情。遇到這樣的機緣不能錯過。我們常常幫別人助念,你臨命終時有人幫你助念,這都是屬於因果。
你種好因,後來一定有好的果報。我們這一生當中明白這個道理,對於一切人我們以善心相對,回報,所有一切人以善意對我。我以善心對他,他還是以惡意對我,我的善意還不夠,不能怪別人,要怪自己;我的誠心、我的善意還不夠,我要加強,外頭永遠沒有過失。要記住蕅益大師的教誨,「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在自己的心。自己心好,一切人事物的境界都好,我自己的心不夠好,所以外面境界不好。你要是怨天尤人,那就大錯特錯,你完全是迷而不覺。我們學佛的人,不要說我們凡夫,你看祖師大德、聲聞菩薩,每天都非常認真在反省,改過自新。等覺菩薩天天都要改過,何況等覺以下?要虛心、要謙虛、要恭敬,要知道尊重別人,我們自己才能成就圓滿的德行。在社會上,無論世出世法,好事讓別人,辛苦自己樂意承當,這個消業障、增福慧比什麼都快。
『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這種境界我想有不少同修親自見到,可能你自己也看過不少,你有沒有在這個地方覺悟?他能做到「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他能做得到,我也能做到,希望我做得比他更好。臨命終時確實沒有病苦,但是這種人少,大多數念佛往生的人臨終還是生病,雖然生病,他病苦很輕微,不嚴重。這是什麼?業障在臨命終時消完了。所以業障為什麼不在平時消!平常時候忍辱是消業障,為什麼不能忍!一切人事物加給我們的,像誤會、毀謗,精神、物質種種方面的磨難都是消業障,歡歡喜喜的承受,沒有瞋恨心,沒有懊惱的念頭,更沒有報復。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這樣訓練,你臨命終時就沒有病苦,自自然然是預知時至,什麼時候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這個世間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利益眾生。我念這句佛號,把這句佛號的功德利益迴向給一切眾生,我為一切眾生念的,特別想著自己現前、累劫的冤親債主,我念念為他們來念。我每天在這個地方把佛法介紹給大眾,上課以前,我們恭恭敬敬觀想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神靈,此界他方一切城隍土地尊神,迴向偈裡頭「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所有一切眾生統統包括在裡面。我們這個事情就是為這個做的,不為自己利益。為什麼?自己跟法界眾生是一體,念念都為法界眾生,沒有想到自己,這個很要緊。為什麼?想到自己,自私自利沒斷,我執沒破;起心動念只有一切眾生,我執不破自然就沒有了,這是大乘裡面的方便法。
我執破了,大家曉得輪迴沒有了,我們來生到哪裡去?絕對不會再墮六道輪迴。小乘要斷八十八品的見惑,見惑斷盡要斷八十一品思惑才能超越六道輪迴。大乘比小乘高明,大乘比小乘方便,小乘用這樣的方法吃盡苦頭,經歷很長的時間,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出得了六道。大乘知道只要我執破了就行,我執怎麼破?從思想、從起心動念,到日常生活一切行為,不為自己為眾生,肯定眾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眾生,自他是一不是二,這比小乘快得多了,殊勝得多了。
人為自己愚痴,佛在大乘教裡頭講得太多,我們要明瞭、要覺悟,決定不再為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想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過什麼樣的日子?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樹下住一晚,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其他一無所有。他的智慧了不起,他所說出來的就是《大藏經》。《大藏經》不是他的著作,是他跟大家隨便講,遇到眾生有問題請教他,針對眾生的問題為他講解,幫助他解決問題,記錄下來就成為經典,很多的經典合起來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大藏經》。我們今天出去教學還得要準備一大堆的資料,釋迦牟尼佛什麼都沒有,你說他多自在,大自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他的智慧從哪來的?他告訴我們,自性本具。世尊說我有,你也有。你有,為什麼不能現前?你有業障。業障的根就是我執,就是自私自利,你不能把這個東西捨掉就是凡夫;捨掉了,凡夫就成佛了。凡夫成佛在理論上講是一念之間,一念果然覺悟,徹底覺悟了,凡夫就成佛。徹悟的樣子是什麼?是長怎麼樣子?徹悟表現出來的模樣就是無我,不但無我,也無法。
無我,煩惱解脫了,也就是說自性本具的德行現前;無有法,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沒有法執,法執破了。無我是我執破了,無法是法執破了,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太多了,眾生所以變成眾生,不能成佛就是這二種執著。我執跟法執,這也叫做二障,煩惱障、所知障,障就是障礙,這兩種障礙我們的本性。煩惱障是我執,所知障就是法執。所以我執破了,德行圓滿;法執破了,智慧圓滿。真正會用功的人要在這上面用功夫。功夫成就,就如同慈雲懺主在此地所說的,這是現身說法,這是功夫成就的證明,命終自己曉得,功夫好的人,一、二年前就知道。
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師預知時至,時間多久?一年多,一年多前他就很清楚了,派人去給他準備後事,去見他,準備後事。我們早年在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他預知時至的時間,兩年。有一次他講經告訴大家,他說我講經再講兩年,講兩年就不講了。聽眾當中有聽到這個話,不知道什麼意思?到台北來問家師。家師問他,老師真的說他講經只講兩年就不再講了嗎?他說是。家師就跟這個同修說,那老師兩年後就要往生了。他問怎麼知道他要往生?李老師一生都是講經,到這個世間來不是做別的事情,就是講經,他要不講經,他就沒事做了,當然走了。果然兩年,往生了。心地清淨,業障消除,這早就知道。
另外就是我的得戒老和尚,廣欽老和尚,他也是在一、二年前就知道。他一生傳戒只有傳一次,在高雄六龜妙通寺,我那一年去受戒就聽說他這個戒傳完就要走了。廣老跟李老師是同一年往生,廣欽老和尚是正月往生的,李炳南老居士是三月,當中差兩個月,同一年往生。一位在家的大德,一位出家的大德,同一年往生,都是九十幾歲往生,這都是預知時至。得戒和尚廣老也是預知時至,這是什麼?業障消除,心地清淨,這麼早他就知道。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