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五十四集)  2005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54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跟大家講到《要解》的第五小段,還沒有講完,這一集我們還是繼續從這一段看起。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我等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若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裡打親生爺娘,則於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上一集我們講到這段。這段講到「惡逆之人,非善順也」,講到惡逆,這是造五逆罪,惡是造十惡,五逆十惡。

  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十念一念,下下品生。並是夙因成熟,故遇善友,聞便信願」。我們從這段再接下去。這段主要是根據《觀無量壽佛經》來說的,造五逆十惡的人臨終十念、一念,十念就是念十句阿彌陀佛,一念是念一句,這樣也能夠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觀經》九品往生下下品有這個經文。

  在這裡蕅益大師舉出幾個例子,他說下下品往生,「並是夙因成熟,故遇善友,聞便信願」,這個很重要,我們一定要了解,為什麼平生造作五逆十惡,他臨終念佛能夠往生?這件事情也不是偶然的,蕅益大師在此地為我們開示,主要也是提醒我們平常還是要斷惡修善,認真念佛,發願求生,不可以存著一個投機僥倖的心理,認為平常惡業多造一點沒關係,反正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夠往生。如果我們存這樣的心,存這樣的念頭,這就錯誤了。

  我們在《阿闍世王經》裡面,五逆十惡的人,臨終念佛往生,確確實實有這個例子,在佛陀的時代就有。阿闍世王造的是五逆十惡,這經文出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在《觀經》裡面。他要殺父親、害母親,跟提婆達多勾結,破和合僧;提婆達多出佛身血,這也是五逆罪之一。兩個惡人結合起來,造無間地獄的罪業,提婆達多墮無間地獄。阿闍世王臨終懺悔,五逆十惡,臨終懺悔,真的是十念、一念,他往生了;他往生不是下下品。

  世尊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阿闍世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上品中生。我們讀到這個經文,真的是很難相信,如果說他造五逆十惡,臨終念佛往生西方,下下品往生,這個我們在《觀經》經文看到,這個我們就不懷疑。可是他造五逆十惡,臨終懺悔,念佛往生,竟然是上品中生,這個難免我們就懷疑了。造這麼重的罪業,他念佛往生,品位怎麼這麼高,這是什麼道理?中國過去有一句俗語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他是真心懺悔,懺悔功德也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明白了,五逆十惡的人臨終十念、一念往生,是他懺悔的功德,他懺悔的心,他懺悔的意念,如果完全真實,真誠到了極處,那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從阿闍世王這個例子來看,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十念往生,他的品位可以從下下品提升到上品中生。這當中當然就不等了,這也不一定,端看他懺悔的真誠心,真誠意念達到什麼程度。在這個地方,實在說,佛也是給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教訓,什麼教訓?決不可以輕慢造作罪業的人,確確實實要認真修普賢行願品第一願「禮敬諸佛」。對於五逆十惡的人我們都要真誠禮敬,為什麼?說不定他在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十念、一念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比我們高,我們反而不如他。我這個時候要輕慢他、瞧不起他,將來到極樂世界見面就不好意思。我們只知道他這一世,不知道他過去世的事情。所以我們存心,縱然是惡逆之人,我們也不可以輕慢。

  後半段,蕅益大師就說了,「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也」。《淨土或問》,這是有關修學淨土,古大德的一些問答。這本書現在收在《淨土十要》裡面,《淨土十要》是蕅益大師編的。這本書過去也有人印成單行本流通,可是流通量並不是很多,但是《淨土十要》印很多出來流通。我們要看這篇開示,找《淨土十要》裡面「淨土或問」這一部分來看,就能看到這個開示。這是蕅益大師舉出《淨土或問》來跟我們說。

  實在說,惡逆之人臨終往生都是夙因成熟,蕅益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就是說他平生造作五逆十惡,臨終懺悔,念佛往生,這也不是偶然的,這都是過去生中他修淨業修很久,到這一生,在這個時候因緣成熟了。過去生中他修淨業的功夫修得不錯,應當往生。為什麼過去生沒有往生?總是遇到障礙。最大的障礙,大部分都在臨命終的時候遇到障緣,家親眷屬在他的耳邊啼啼哭哭,這是我們要小心、要謹慎的。

  念佛人到臨命終時,在家人看到自己的兒子、孫子,尤其是歡喜孫子的,臨終快要走了,要離開了,孫子來了,孫子來看到,一喊一鬧一哭,他的心就牽掛,放不下了。放不下,好了,阿彌陀佛來接他,看到這個樣子,沒法子,被孫子綁住了,離不開,阿彌陀佛就沒法子了,他就沒法子往生,去不了。阿彌陀佛要來接他,他被孫子綁住了,離不開,不願意去西方了,所以繼續在六道裡面再輪迴。

  所以我們修學淨土,特別對於臨終的人,這本《飭終須知》;飭終就是說人臨命終,必須要知道、注意的一些事項,要如何幫助臨終的人能夠順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本《飭終須知》,另外一個名稱叫《飭終津梁》,現在導師淨空上人將這本書的名稱稍微改了一下,改成《怎樣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改這個名稱,主要是要讓現代人看了比較能接受。一看到飭終,就知道是人臨命終,一般人看了比較不喜歡,所以名稱大略改一下,內容還是一樣。

  在《飭終津梁》裡面教導我們送人往生,幫助念佛的人往生,在這個時候,最好他的家親眷屬不要跟他見面,自己的兒子、孫子。這在人情上很難說,一般人情,他都要臨終了,見他最後一面,這是我們一般的人情。但是在佛法裡面來說,親人跟他見最後一面,在人情上講是沒有錯,但是在佛法來說是擾亂他,怕擾亂他,怕傷害他。因為看到親人來,親情放不下,情執放不下,心裡牽掛,這樣念佛就不能往生,他就不想去西方了。所以這個時候最好親人都不要跟他見面。什麼時候見面?等他斷氣八個小時之後再見面,那時候要怎麼哭,比較沒有關係了,這是最安全的。所以八個小時之內不可以打擾他,非常有道理!這個時候最怕擾亂,家親眷屬難分難捨,把阿彌陀佛接引的時節因緣錯過。另外一個是看到冤親債主,討厭的人來看他,見到,他就討厭,瞋恨心就生起來,這都是障礙往生的因緣。

  所以送往生的時候,要叫他很安詳、很冷靜,在身邊聽的都是佛號,在旁邊的人都是佛友、同修,每一個人都念佛來送他。他見到、聽到,看,看到佛像;聽,聽到佛號。眼睛睜開,看到的就是阿彌陀佛的佛像。人在病重的時候,佛像要供在他床腳那一頭,放在床尾那一邊,要掛在那裡,讓他一睜開眼睛就可以看到。不能掛在頭的這邊,掛在頭的這邊都看不到。最好能夠掛三張,都是阿彌陀佛的佛像,有時候病人躺久了他會翻身,翻右邊、翻左邊,眼睛都能看到佛像,這是最理想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提起他的正念,在這個時候不能引起他的情執,不能引起他的煩惱,這是比什麼都重要。

  這個一念十念造作罪業往生的人,他過去生中的福不小,「夙因成熟」。過去生中修的福、修的淨業很殊勝,所以他臨終頭腦清醒,一點都不迷惑,很正常,這是往生先決的條件。人臨命終最怕就是迷迷糊糊,自己的親人都認不清楚,最怕這樣。如果造作罪業太重,臨命終時,迷惑顛倒,這就是助念也都不可靠,很難送他往生到西方。但是幫他念佛,雖然不一定能夠幫助他往生西方,可是幫助他消除罪業,這是肯定有這個利益,這是佛在《地藏經》裡面也有很詳細的開示。所以念佛,不管他有沒有往生,對他都是幫助,都有利益;當然往生的利益是最圓滿、最究竟。

  所以第一個條件,臨終的人神智要清楚,頭腦要清醒。第二個條件,遇到善友,「故遇善友」,在這個時候遇到修淨土的善友來提醒他,來勸他念佛,發願求往生西方,要有這個因緣,剛好在這個時候遇到善友。第三個條件,「聞便信願」,善友一跟他提醒、開示,他馬上就相信,沒有懷疑;馬上就發願,願意放下娑婆世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念佛往生就是要具備這三個條件,第一神智清楚,第二遇到善友,第三聞便信願。這三個條件在臨終都要具足,真的像蕅益大師說的「萬中無一」,一萬個人當中恐怕一個都沒有。這也是事實,這是叫我們提高警覺,不可以存著僥倖投機的心理。

  平常、現在的時候,我們精神體力都還不錯,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古人講得很好,常常以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要求別人的心來要求自己;將寬恕自己的心去寬恕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才能夠成就自己的德行。知道寬恕別人,知道責備自己,改過自新,修善積德。有福不要享受,人一享福就迷惑。有福報分給別人享受,世間苦難的人很多,苦難的事很多,應當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歡喜修布施供養。我們只有希求這樁事情,臨終的時候沒有病苦,臨終的時候神智清楚,念佛往生,我們只求這一樣。這一樣福報最真實,除這一樣之外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只有這一樣是真實法,千萬不能錯過。

  我們看到、讀到,看到一生造作罪惡的人也能往生,千萬不可存僥倖之心。他造作惡業,臨終能往生,我多造一些惡業沒關係,我臨終跟他一樣,也能往生,恐怕沒那麼簡單。他過去生中修積的往生業因,我有沒有?如果過去生生世世沒修,或者修,修得還不夠,《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五逆十惡,臨命終時遇到善友,跟他一說立刻相信、立刻發願,這是他過去生中善根這時候現前、起作用。過去生中要沒有這個善根,怎麼能夠往生!福德是什麼?福德是他臨終的時候頭腦清清楚楚,不迷惑、不顛倒,《彌陀經》講的「心不顛倒」,那是福德。善根、福德,善友來相勸、來助念,那是因緣,你看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不但要具足,而且要多,多就是多(音念ㄗㄨㄟ),少就不足。雖然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緣,如果不夠,還是不能往生。所以要善根多、因緣多、福德多。所以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容易的事情!

  我們自己想一想,將來你臨終的時候,你能夠遇到善知識嗎?會有人幫助你助念嗎?這都是一個問題。我們遇到別人臨終,發願幫助他助念,這好事情,這是種因。所以導師常常勸別人助念,喜歡幫助人助念,將來自己臨命終時就會有人來助念,這是因果。如是因,如是果,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若不喜歡幫人助念,到自己臨命終時,恐怕也沒有人來助念。現在有念佛機,但是臨終的時候,自己體力已經沒有了,就是枕頭旁邊放個念佛機,也要靠別人,沒有人幫忙也是枉然。

  所以人在世間,一定要做好人,一定要跟一切眾生結善緣,這比什麼都還重要。所以這個事情,祖師在這裡提醒我們,決定不能僥倖,這個僥倖就是存著投機的心理。這個事情是真的有,平常造惡,臨終念佛往生,確實有,但是自己不可以投機取巧,現在要認真、要努力的去修。夏蓮居老居士常常勸人「老實念」,「老實」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當知此經,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唯念至一心不亂,則能超三界、伏煩惱、破無明也」。這對於經典、法門,讚歎到極處,對這部《彌陀經》、這個淨土法門,蕅益大師讚歎,讚歎到極處了。字字都是自性三昧,印是印證、證明。這部經字字句句,都是世尊自性三昧裡面流露出來的,是大圓鏡智之靈文。大圓鏡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般若智慧是自性之體、真性之體。自性裡頭,萬德萬能。自性裡面,一切相好是它的作用。我們要是從《華嚴經》講的體、相、用來說,般若是體,是自性之體;德能是相,自性之相;相好是自性的用。德能是能現、能變,相好是所現、所變,體、相、用。

  這部經就是自性般若流露。如果我們了解這個道理,通達這個事實真相,才會把這部經看作寶!不然,無上的法寶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不懂!世出世間沒有一樣能跟它相比,這個我們要懂。真正是末法時代眾生離苦得樂,超越三界六道,一生圓滿菩提,唯一的一條道路、唯一的法門,功德利益,無與倫比,沒有一樣東西能夠跟它相比。這還得了!

  大師後面這幾句話說得好,「唯念至一心不亂」,我們真的修、真的念,念到一心不亂,就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迴。伏煩惱,事一心不亂,這就斷見思煩惱。他這三句話,「超越三界六道」,功夫成片,往生凡聖同居土,超越六道。「伏煩惱」,念到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破無明」,念到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不要看這本《彌陀經》,薄薄的一本,要是念得很熟,從頭到尾念一遍,念快一點,五分鐘、十分鐘就念完了。這部經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自己明瞭嗎?真正通達明瞭,能不學嗎?能不向「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個目標精進嗎?這才真正把我們的問題解決。大經大論道理、方法很多,沒有這麼簡單,沒有比這部經更容易,實實在在講,效果也未必有這部經的殊勝,總要清楚明瞭。清楚明瞭就是看破,我們對這樁事看清楚了,這叫看破。看破之後,你才能放下。你為什麼沒有放下、不肯放下?還沒有看破,所以你就放不下。所以看破,看清事實真相,這是頭一樁要修學的。所以我們聽經聞法,無非就是學一個看破,真正看破才放得下,放不下都是還沒有看破。再看下面這段。

  「所持名號」,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真實不可思議」,這個名號是真如自性的名號,念這一句名號,沒有別的,就是把真如自性念出來。我們是凡夫,在六道裡頭搞輪迴,久遠劫到今天,迷失了真如本性。現在佛教導我們用六字洪名,破迷開悟,把真如自性再找回來!這是最簡單、最穩當、最直捷的辦法;直捷就是直接,沒有拐彎抹角。這個名號的意思是無量壽、無量覺,無量的智慧。前面跟諸位報告過,無量壽佛,或者是阿彌陀佛,意思都是無量智、無量覺。無量智,智是智慧,就是我們真如本性的般若體性;無量覺是真如本性的德用,從體起用,這一句名號是恢復自性,所以真實不可思議。

  下面說「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能持的心性就是我們現前念佛的真誠心。我們自己念佛這個心,這個真誠的心是帶著迷的真心,我們現在這個心有迷情在,什麼是迷?妄想分別執著是迷,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盡,這就是迷。雖然迷,但是真心並沒有喪失掉,真心本來它就存在,但是現在覺悟了,「我要念佛了」,念佛這一念是真誠的。念佛這一念裡面,不是妄想分別執著。佛的心是真誠心,真誠心不可思議!所以念佛就是藉著佛,他已經恢復、完全恢復的真誠心,我們念佛的名號,藉阿彌陀佛的名號來啟發我們自性的真誠心,所以念佛成佛就是這個道理,藉阿彌陀佛喚醒我們自己的自性佛。再看下面。

  「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數聲,聲聲不可思議也」。我們看到這段的開示,知道念佛最好二十四小時都不要斷,因為念一聲有一聲的不可思議,念十聲有十聲的不可思議,念一百聲、一千聲、無量無數聲,每一聲佛號功德都不可思議!所以我們不可以看輕念佛,以為念佛這麼簡單,大家都會念,好像沒有什麼功德,我們若這麼想就錯了,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這個事實,很可惜,知道的人很少,所以會念的人不多,不會念的人沒有這個境界。

  「聲聲不可思議」,聲聲相應,相應才不可思議。古大德講的,我們都非常熟悉,古大德常常講,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怎樣才叫相應?我們常常說的,每一聲佛號與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相應;每一句佛號裡面,統統具足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這不可思議。

  或者說簡單一點,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我們比較不好懂,比較不能體會,我們依《無量壽經》來講,《無量壽經》要不是很熟悉,熟到很透徹,我們真的是不懂。我們講到最簡單,與佛心相應,我們今天歸納,這是導師修學的一個歸納,這個歸納又簡單,也不難理解,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能與這十個字相應,也就不可思議了。這十個字就是自性的性德。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自性性德念出來,讓我們自性的性德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這不是玄學,不是談玄說妙,是實學,有真實的受用,實實在在起作用。

  末後這一段話,蕅益大師懇切到了極處,勸導我們。你看,「伏願」,這還得了嗎?祖師大德恭恭敬敬跪在地下給你磕頭,我們現在話說「拜託你」!「伏願」就是這個口氣,這個意思,懇求你。「緇素智愚」,緇是出家,素是在家,出家在家四眾同學;智是利根,愚是鈍根。你是上上根也好,是下下根也好,「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對於這個念佛法門,對於《無量壽經》教給我們的修行方法,簡單容易,直捷穩當、快速,真的是無上至圓至頓的大法門,不要把它看得太困難。為什麼?把它看得太難,我們就不肯修,就推諉。這個法門覺得很困難,我不夠條件來修學,一定就不願意去修。

  也不能看得太容易。不能看得很困難,但是也不能把它看得很簡單。所以下面說「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很簡單。策是警策,勤是勤奮、精進。就是說看成太簡單,你也不會認真來修學,就馬馬虎虎,不認真修學。看得太容易就會懈怠,就不認真,所以也不能看得太簡單。這還是要認真、要努力,這點非常重要。所以對於法門也不能輕忽,輕易疏忽,不認真努力來修學,還是要認真努力來修學。

  「勿視為淺」,這句話就是說你不能看得太淺了,覺得念阿彌陀佛、《彌陀經》沒有什麼。覺得看起來好像很容易懂,看起來、讀起來都知道,如果這麼看,你就把它看得過淺了。看得太淺就沒放在眼裡,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覺得這個很淺,不重視。尤其知識分子,往往自以為是,總是認為自己看法是對的、是正確的。歡喜這些大經大論,對《彌陀經》就沒有放在眼裡,認為《彌陀經》大概都是一些年紀大的老人、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這些老阿公、老阿婆在修的。我的知識、我的學歷這麼高,讀到博士,認為這部經不值得他來修學。這個看法就是看得太淺,對這部經不深入。《彌陀經》、念阿彌陀佛,確實他沒看在眼裡,這是當面錯過。至圓至頓,無比的法門當面錯過,這真可惜!

  「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你也不能看得太深了,看得太深,你也不敢學、不敢當。這些毛病,統統要改過來。

  我們看大師這頭一句話,「伏願緇素智愚」,這還得了嗎?至誠懇切勸導我們!我們要知道好歹,要感激祖師大德的恩德、教誨,這麼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我們還不覺悟,還要懷疑,還不知道珍惜,這就大錯特錯,辜負祖師一片的苦心。我們推測當中,蕅益大師肯定是佛菩薩再來的,如果不是佛菩薩,這些話他說不出來。這些話不是一般普通人說的,確實是諸佛如來說的話。

  好,這一集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一段。下面的文「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這段我們留到下一集再繼續跟諸位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