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九十一集)  2006/4/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91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九十一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七願「請佛住世」。請佛住世的條件就是好學,喜歡學習,佛就住世。如果不好學,只搞形式、搞場面,佛不住世,菩薩也不住世,一樣善知識也不住世。唯有真正好學,所以人生最大的樂事是學。

  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所說的幾句話,「吾嘗」,他是講自己常常想著,「吾嘗終日不食」,就是說我一天不吃飯。「終夜不寢」,我晚上也不睡覺。「以思」,我在想。「無益」,就是沒有用。「不如學也」。意思是說整天都沒有吃飯,晚上也沒有睡覺,一直想也沒有用,不如來學習。這個世間無論什麼事情,哪一樁事情最好?學,學聖人、學賢人、學做好人。不如學也,什麼樣的事情都比不上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是什麼?好學這樣的朋友,我們現在說志同道合,大家都歡喜共同學習聖賢、佛菩薩的道德學問,這就是請佛住世主要的條件。

  普賢十願,古大德跟我們講解,我們在註解裡面也看到。這個十願實際上只有七願,從「禮敬諸佛」到「請佛住世」這個七願,這是願,後面三句都是迴向,我們細細看這些祖師大德講的,有道理。大乘教裡面講三種迴向,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實際。為什麼要迴向?迴向是把心量拓開。我做這個事情不是為自己,是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量就大了,這才叫普賢行。普賢行跟一般菩薩行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就在這個地方。一般菩薩也有禮敬,也有稱讚、供養、懺悔業障,統統有,為什麼不叫普賢行?他的心量沒有那麼大。

  像我們世間的凡夫,世間凡夫講這個人心量很大,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他想的是什麼?一個宰相他所想的是我整個國家民族,他為民族不為自己,沒有為自己的家庭,他為自己的國家,了不起。這個心量在一個國家來說,他的心量是最大了,但是整個世界來看,心量還是小。你為你的國家民族,別的國家民族怎麼辦?我這個國家是世界最強的,別的國家都是最弱的,這怎麼辦?怎麼相處?心量還是不夠大。這樣的心量可以做一個國家領導人,他的心量包容一個國家。如果有更大的心量,能夠包容世界,包容這個地球,起心動念不僅是想到我這個國家的人民,我要想到全世界的人民,怎樣能夠讓全世界的人民都能過好的生活,那這個人是世界領袖,他心量大。

  想到全世界,這個心量還比不上菩薩。菩薩起心動念想什麼?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我們這個世間人沒有人比得上。菩薩的心量普度眾生,要度三千大千世界九法界眾生,這心量很大了,但是還比不上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心量是遍法界虛空界。遍法界虛空界,確實有不少法身菩薩也是這個心量,普賢菩薩還比他殊勝,殊勝在哪裡?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普賢菩薩包含微塵裡面的世界,這是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其他經上沒講到。每個微塵裡面都有世界,微塵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微塵裡面的世界跟外面世界一樣的,沒有兩樣,誰能進去?普賢菩薩能進去,進去微塵的世界。

  普賢菩薩的心量,他是能入、能度重重無盡的世界。微塵世界裡面還有微塵,那微塵裡面還有世界,所以世界重重無盡。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佛跟我們說的,自性法爾如是,真心本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我們本來就是如此,這裡頭沒有什麼理由的,因為它本來就是這樣,本來存在,就好像性德,我們常常講性能、性德。性的能永遠不失,它就是這個樣子,它本來就是這樣,性的德也是這個樣子。

  性的能是什麼?中峰禪師在此地講的靈知心。性的能,靈知,就是見聞覺知。為什麼它有見聞覺知?它本來就是這樣,本來就有見聞覺知,這是它的本能。在我們的身體上,每個細胞都有見聞覺知,這個現在用科學的方法可以能夠探測到。性的德是什麼?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智慧、能力,德能、相好,這是性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能力(無所不能),無量的相好。大乘經上常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性的德。另外也有一個說法,「常樂我淨」,這也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德,這是性德。這是一切眾生「箇箇不無,人人本具」,每個人本來都具足的。

  佛菩薩的教誨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恢復自己的本能、本德,本具的德能,如此而已。到你自己完全恢復,佛給你講,你證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怎麼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因為你本來就有,不是本來沒有,現在才有。本來沒有,現在有,那就有得。本來有,是恢復而已,沒有得。所以佛菩薩對你並沒有什麼貢獻,你自修自己證得,佛菩薩只給你做個介紹人,增上緣而已。佛法是平等法,人人平等。佛菩薩沒有居功勞,說我教你的,我對你有恩德,佛菩薩沒有這個念頭。佛菩薩教我們感恩,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恩,教我們感父母的恩,感師長的恩,感一切眾生的恩,那個心量多大!所以迴向是把心量拓開,心量拓開你才能恢復自性;心量小不行,不能見性。所以第八:

  【八者常隨佛學。】

  這是迴向菩提。這是我們所希求的,我們的目標。我所學的、我所修的、我所行的,為誰?為菩提。為菩提,實在講,我們把它落實到事相上大家好懂,為正法久住。佛陀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菩提是覺悟,是大智大覺的教育。我希望這個教學在這個世間常住,永遠不斷,就是前面講的請佛住世。請佛住世一定要『常隨佛學』,這樣佛就住世,這兩個可以連起來。我們如果不隨順佛,不向佛學,佛就不住世了。我們要請轉法輪、請佛住世,最重要的條件要「常隨佛學」。我喜歡這個教育,我對這個教育有興趣,我發心學習這個教育,這樣佛就住世,菩薩也住世,善知識也住世,他就不會離開我們。如果我們不願意學習了,佛住世也沒有用,他就離開了。

  【九者恆順眾生。】

  諸位要看這個順,不但要順,恆順,永遠隨順眾生,你才能夠幫助眾生。你好意去幫助他,但是你不順他,他就反抗,他就不接受,那你就沒辦法去幫助他。所以你看看諸佛菩薩要度眾生,他順眾生。你看《普門品》裡面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什麼?這就叫恆順。這個眾生喜歡佛,觀音菩薩就現佛身,眾生看到就歡喜了。喜歡菩薩身,他就現菩薩身;喜歡阿羅漢,他就現阿羅漢;喜歡天、喜歡人,他就現眾生喜歡的那個身。完全順眾生,不是隨順自己。你隨順自己是度不了眾生,再好的心、再好的意思,眾生不會接受。所以你要知道順眾生,尤其是『恆順眾生』,難!這不容易。我們在外面幫助別人,人家不接受,什麼原因?我們沒有隨順他,我們完全隨順自己的意思。順自己的意思,他就排斥,這走不通。這個人喜歡基督、喜歡耶穌,觀世音就變成基督、耶穌,他就歡喜了。

  三年前,十一月,家師 淨空上人到日本訪問,在日本講經,跟中村康隆老和尚見面,這個老和尚也九十幾歲了,是日本的國寶,在日本佛教界裡頭非常有聲望、有地位。見面的時候,他跟家師說了一句話,當時在座這些日本的法師都感覺非常驚訝。他怎麼說?他說全世界每個宗教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這跟我們平常想的、平常所說的完全相同,這個老和尚很了不起。旁邊日本的這些法師告訴家師,他說老和尚平常對他們從來沒有說過這個話。他說法師,今天你來,他跟你講,以前他沒有說過,這給我們很大的鼓勵。我們今天在全世界接觸不同的宗教,做多元文化團結工作,日本中村康隆老和尚說這個話,這就是對家師弘法的支持。老和尚九十幾歲了,頭腦非常清楚,身體行動不太方便,坐輪椅。頭腦很清楚,很有智慧,大家見面很歡喜。

  「恆順眾生」,說法,法無定法可說,眾生喜歡什麼法,給他說什麼法,無有定法可說。佛菩薩也沒有一定的相,身相,完全是恆順眾生。《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上這兩句話就是一般大乘法裡頭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這個應都是應眾生的需要,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現的身相是身應,為他說法是說應,都要應眾生。眾生是機,應機說法,應機現身,所有一切沒有一樣不應機,這叫恆順眾生。

  你了解這個大道理、大的原則、大的方針,那麼你就曉得,今天這個世界走向了科學技術,科技裡面現在最普遍,大眾最熟悉、最普遍的是媒體,廣播電視,電腦網際網路。我們看了之後,你要恆順眾生,我們要走這個路子。我們講經不是像過去那個時代,只有在一個地區講台上講,我們要利用科學技術,在攝影室將講經錄影下來,拿到衛星電視台、拿到電腦網路去播送,這就是恆順眾生,這就是應機說法。現在是這種感,那我們就要這種應,有感就有應,感應道交。

  今天要不要建一個很大的道場?不需要。今天弘法的道場,祖師大德像最近的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印祖教導我們,現代道場不要大,他不主張建大道場,主張建小道場。大家在一塊共修的人不要多,住眾以二十人為原則,不要超過二十個人。這個話我們愈想愈有道理,為什麼?符合現代社會狀況,不要化緣,二十個人生活容易維持。道場太大,住眾太多,你生活來源從哪裡來?你一定要去做法會,要去做許許多多,就找很多觀光旅遊,這道場變觀光地區,那你的道業完全毀掉了,你清淨心得不到。

  所以他講不化緣、不做會(不做一切法會)、不收徒弟、不傳戒、不講經,專門念佛。平常功課就跟普通佛七一樣,二十個人在一起共修,各個會有成就。這種開示多了不起,真實教誨。當然來道場修行的人都懂得佛法,所以不必講經。講經去哪裡講?講經在電視裡講、在網路裡講。大家對於經教都懂得了,我們找個地方修行,很簡單,二十個人在一起,找一間小房子就行了,你就能成功。一定要把外緣斷絕,如果這個道場搞成觀光旅遊的道場,那就不是修行道場,這個裡頭不可能有成就,要懂這個道理。祖師講的話,實在說我們聽了沒話說。

  所以講經說法在電視,把講經說法送到每個人的家庭。我們現在看到科學技術在發展,相信五年之後,網路會取代電視。為什麼?我們看現在的手機,手機都有影像,很方便,好像一個小電視放在口袋,以後佛法就可以送到你的手掌心。所以弘法的道場現在要利用科技,不用像過去農業時代建大型的道場。想要修行,找一個小道場,二十個人的小道場,你真正會成就,這是祖師教導我們。所以這叫做恆順眾生,這都叫應機說法。

  所以今天大的這些道場,實在講是觀光旅遊,像大陸上很多大的寺院變觀光區,為國家帶來收入,這是服務業。同時能夠發揮一個效果,就叫做機會教育,從觀光旅遊的機會把佛法介紹給這些觀光客,讓這些觀光客接觸佛法,提供弘法的消息給他。他可以在電視,可以在家裡面,現在手機手掌心,去聽聞佛法。這是應現代眾生之機,恆順現代的眾生,我們要懂。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你就不能普度眾生。最後一條:

  【十者普皆回向。】

  這是迴向實際。什麼叫實際?就是迴向本性。一切從本性生的,最後還回歸到本性。本性也叫自性、真如、實際,還是回歸到這個,從這裡生還回歸到這裡。所以我們一般講回歸大自然,這是一般世間人所講的。佛法講的回歸實際、回歸真理、回歸真如。怎麼回歸?就是念念、行行都與真如相應,這個你就懂,這叫契理。這個十願前面九條是契機,這一條是契理,決定不能違背實際理體。

  法身菩薩能做到,法身菩薩之外,像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只能做到相似,我們凡夫對這一條就不知道在講什麼,『普皆回向』,不懂它的意思。在這裡跟大家說一下,大家有個概念。你要很清楚,那就是要將你自己修行的功夫,就是契機契理。前面講契機,這一條講契理。我們這個理依靠什麼?簡單說,我們還沒有證得真如之理,我們要依經教。我們起心動念、一切作為跟經教相應,不違背經典教誨,就是「普皆回向」。與經典教誨相違背,你這一條就沒有,你說法契機不契理。這段就講到這裡。

  上面我們說過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十願可以說是菩薩的總願,但是除了這個總願之外,還有一個總願,一切諸佛的總願,就是普賢菩薩十願也沒離開四弘誓願,這是總願。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要把它歸納起來,四弘誓願都能夠包括。所以四弘誓願是所有一切佛菩薩發願的總綱領,沒離開這四願,這四願展開就是無量無邊諸佛菩薩的大願。我們接著來念這首偈: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在三時繫念法事當中,四弘誓願也有三次,每一時都有一次,這四句我們留到後面再說。

  我們接著看,這是「三寶讚」,這裡頭有讚歎,就是稱讚如來。三寶讚是讚佛、讚法、讚僧,稱為三寶。寶是比喻,世間人有了財寶就能過很富裕的生活,過很幸福的生活,就是它能夠解決我們物質生活的這些問題。

  佛法僧,稱為三寶,是真正的三寶,因為世間財寶只能解決我們這一生的問題,不能解決我們生生世世的問題,更不能解決六道生死輪迴的問題。輪迴之外還有問題,不能出離十法界的問題,不能證得無上菩提的問題,這問題就多了。但是這個三寶是真的寶,決定不是世間財寶能夠相比,為什麼?它能夠解決六道生死問題,它能夠解決十法界的問題,它能夠幫助我們證得究竟佛果的問題,這才叫珍寶。我們會問,能不能解決我們現實生活上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當然可以解決。為什麼?六道裡面這是小問題,無上菩提是大問題,大問題都能解決,小問題算什麼!很可惜,世間許多人迷而不覺,把這個三寶疏忽了。這三寶不在外面,在自性。佛寶是自性覺,法寶是自性正,僧寶是自性淨,覺正淨三寶,覺正淨是性德。所以三寶不在外面,沒有一個求不到,都在你的心裡,真的是有求必應。到哪裡求?向自性當中求。

  世尊把這些理論告訴我們,求的方法也告訴我們,三寶現前之後的境界也說得很詳細、很明白,那個境界就是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一真法界。所以唯有三寶能幫助我們轉迷為悟,轉凡成聖,轉娑婆為極樂,轉穢土為淨土,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這才是真正的寶。我們現在先看第一段,第一段是讚佛:

  【佛寶讚無窮。】

  這句意思雙關,有自性的『佛寶』,有事相上的「佛寶」。事相上的佛寶,舉最近的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他要不出來示現作佛,教導我們覺正淨真實法,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沒有人能說得出來。所以這個地方的讚佛,自性佛跟事相上的佛統統包括了。『讚無窮』,體性無窮,事相上也無窮。

  【功成無量劫中。】

  『功』是從事相上講,修行的功夫。佛是從人修成的,要修多久?修無量劫,不是短時間。我們一看,無量劫太長太長,往往把我們修學的心嚇倒了。無量劫,那要修到什麼時候才會成就?大乘教裡面佛說,不但時間是假的,空間也不是真的。時空從哪裡來的?是從我們妄念當中產生的,不是真實的。如果你轉迷為悟,無量劫就變成一剎那;要是迷而不覺,一剎那就變成無量劫。世尊在大乘教裡面對這樁事情講得很多,尤其是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迷而不覺,確實是無量劫。覺而不迷,一念頓超。這個事情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不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難在這個地方。什麼時候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功成無量劫中」,你就成就了,無量劫就沒有了。誰做到了?釋迦牟尼佛做到,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巍巍丈六紫金容。】

  『巍巍』是形容高大。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身高一丈六尺。一丈六尺在我們想像當中很高,差不多現在兩個人高,實際上古印度那個時候度量衡跟我們現在不相同。諸位若看弘一大師《律學講錄三十三種合訂本》,這裡面有一篇叫做「周尺考」。周朝時候用的尺,長度,那時候的一尺大概只有我們現在的六寸。這麼一看我們就想到,這是很合理。釋迦牟尼佛身高很高,大概,我們現在講公分,應當是一百八十幾公分,比一般人高一點,一百八十、一百九十,差不多這個高度。比一般人高,但是很正常,並不是我們現在的尺,若是我們現在的尺,丈六那就很高了。

  佛的身體皮膚顏色是紫金色,所以這一句是讚歎,讚佛的身色,「巍巍丈六紫金容」。這個相好從哪裡來的?一個人的心好、思想好、言行好,把自己的身色可以隨自己的意念來轉變。我們這個世間人認為這樣的身體、身材,這樣皮膚的顏色,是我們人間最尊貴的,世間人講的富貴相。佛每一種相都是貴相,都是世間人非常羨慕,非常喜愛,希求而求不到的相,佛統統具足。然後佛告訴我們,相好是果報,果必有因,修什麼樣的因,得到什麼樣的果報。你看現身說法,教我們要得好相,你要好好修行。

  相隨心轉,身體、體質也隨心轉,這個轉變是非常快速。至於山河大地,環境隨心轉,那個功力要更高。我們如果把這個功力分三等,上上等的,你居住的環境、風水都轉了;中等的,體質轉了;下等的,相貌轉了,所以轉相貌是最容易的。相貌一轉,你應當就有信心了。從此之後,決定不起一個惡念,決定不起一個不善的心,慢慢你能轉身體的體質,又能轉境界。到轉境界的時候,連人事環境都轉,人事環境是惡人見到你的時候不起惡念。這個在現代科學裡面都講得通。我們中國人講氣氛,外國人講磁場,你的磁場,在佛法裡面講光。我們常常在經上看到,佛光普照,佛法裡面講的光就是中國人講的氣氛。你的氣氛非常慈悲善良,惡人進入你的氣氛裡面,他受感動,惡念暫時不生。在你的光、氣氛攝持之下,他不會起惡念,離開你這個場所的時候,他可能惡念又起來,但是在你的氣氛照耀之下,惡念不能生起。這是一般常識,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我們真正明瞭,希望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要在心行上下功夫,那叫真功夫。你在經教文字上下功夫,如果不能落實,那個沒用處,轉不了境界,以前李老師常講,應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你學了經教,講經說法,頂多培養一點福德,福德這邊的事情,不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解決問題。功是什麼?落實才叫功夫。沒有落實不是功夫,沒有真功夫,修一點福,這個福報就是所謂三界有漏福報。什麼叫做有漏?就像桶子破一個洞,水倒下去都流光了。功德比喻成水,有漏就是你煩惱習氣沒斷,就是有漏。你修福有福報,但是煩惱習氣沒斷,這就叫有漏福報。下面一句:

  【覺道雪山峰。】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修行。前面一句講果,果報,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因是修行。『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這個地方是做比喻。『覺道』就像雪山的頂峰一樣。這句就是說明他老人家修行證果,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用雪山來比喻,雪山是最高峰,釋迦牟尼佛修成就了。再看下面一句:

  【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

  自己成就了,就要幫助眾生。前面是自己修行證果,自己證果之後要教化眾生。『眉際玉毫』,三十二相之一。我們常常在經上看到,佛放白毫光,毫光裡面有化佛、有化菩薩。「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我們在讚佛偈裡面念到的,白毫放光。「眉際玉毫」就是通常講的白毫,白毫放光。『照開六道昏蒙』,這句話就說明諸佛如來因六道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化到六道裡面來教化一切眾生。應化的理非常深,我們無法了解;應化的事非常玄妙,不可思議。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佛自己絕對沒有起心動念要現什麼身,沒有。佛要起心動念就變成凡夫,凡夫才會起心動念。我們今天參加什麼宴會,先起心動念,我要穿什麼衣服?怎麼打扮?凡夫起心動念,佛菩薩不會,連阿羅漢應化在世間都不起心、不動念。

  不起心、不動念行嗎?行,我們現在很清楚。你看那個水結晶,水起心動念嗎?沒有,自自然然的應。我們是眾生,我們給它的感,我們寫文字貼在玻璃罐上,用文字來感;或者用音樂,音聲來感,你就看它的回應。我們是有意思,起心動念有意思,它沒有,它應得很自然。感應道交的道理,自自然然的。所以六道眾生有求,有求就是感,佛菩薩就有應,這個原理就是「一切唯心造」。我們今天這個唯心造,我們要求,我們求佛菩薩,佛菩薩就有應,這叫感應。

  「一切唯心造」是最高的(用世間的話講)真理。這句話我們究竟能夠體會多少?這不能錯解。錯解,你的過失就大了。遍法界虛空界,現在科學家講無限的空間維次,不離唯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要問我們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模樣?現在怎麼辦?我們是在迷,不是在悟,迷還是唯心,悟也是唯心,但是我們今天在迷而不悟。迷而不悟,我們在六道裡面要受很多苦。作夢是唯心,有人天天做好夢很快樂,有人天天做惡夢,都是唯心。你要知道,我們現在天天做惡夢,佛菩薩天天做好夢。要怎樣把我們的惡夢變成好夢?你不求佛菩薩幫忙做不到,你不曉得要怎樣轉變。所以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大,恩德在其中。

  我們有求,這就是感,佛菩薩就有應。誠心誠意的求,感應很靈,誠則靈。所以大乘經裡面字字句句決定不能錯解,決定不能誤會。錯解、誤會,那你就要繼續六道輪迴,不知道要輪迴到哪一劫,你才能回頭,才會覺悟。所以要用真誠心、恭敬心去求,求佛菩薩、求善知識教誨,我們要真正懂他的意思。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跟諸位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