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四十六集) 2005/5/1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07-0046
諸位觀眾,請看下面一個單元,「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我們把這段經文念一遍: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一段經文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我們把它分成九個段落,分成九個中段,一個大段分成九個中段。這一段當中非常重要!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我們知道了,要怎麼樣才能夠往生?在這段經文裡頭告訴我們,持名念佛的方法。首先佛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善根福德因緣」必須具足。第一段裡面,我們來討論這個問題。
「不得生者,善根、福德力薄」。什麼是善根,什麼是福德?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善根是「菩提正道」、是「親因」,「二乘人少」,二乘就是說聲聞、緣覺,小乘聖人。聲聞和緣覺稱為二乘,二乘善根不是沒有,不是說沒有,少,少了,善根少了,它的力量薄,不起作用。「福德」,布施、持戒以及一切助道法,這是屬於助緣,「人天少」,人道、天道這也較少,於是力量也就薄了,力量薄,因此不能往生。往生要善根福德因緣多,不能少,少的反面就是多,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我們看小註裡頭說,註解,說「二乘但求自利,得少為足,不發菩提心,故善根少」。這是講二乘聖人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求,他也沒有辦法去,條件不具足。
「人天(遇到大乘了)雖修六度,(雖然修六度)但求人天福樂,未了無為,未得無漏,故福德少」。這兩種「皆不得生淨土」。這是說人天,人道或者說天道的天人,遇到大乘佛法,雖然修學六度萬行;六度是菩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但是雖然修六度,「但求人天福樂」,他是求人天福報。「未了無為,未得無漏」,還未證得無為,這樣子修六度萬行,這福德少。這兩種二乘人天,「皆不得生淨土」。善根福德,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是這樣跟我們講的。
導師淨空上人平常勸導大眾修學念佛法門,他講得就比較簡單,大家較容易懂。什麼是善根,什麼是福德?善根是對於這個法門能信、能解,他說這是善根。能願、能行這個人有福,肯發願求往生西方淨土,肯念阿彌陀佛依教奉行,這個人有福德。導師這個說法簡單,大家較好懂。換句話說,你遇到這個法門,這是因緣,你有因緣才能夠遇到。
因緣,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因緣你具足,你遇到了。遇到這個法門,遇到之後那就看你的善根、福德夠或不夠。緣是有了,緣我們有機會遇到了,有聽到了,遇到了、聽到了,再來就是看自己本身的善根與福德,是不是有具足?善根是能信、能解,你能夠相信、能夠理解。你讀經明白了,或者聽經聽懂了,這是你有善根。明白了、聽懂了,真的就發願,真的發願要去西方。娑婆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兩個一比較,極樂世界太殊勝,我們這個地方人天樂,人天的快樂,快樂什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你想想看,你能夠享受幾天?時間太短了。
我們一般人,學佛的人,很少人出生在富貴家庭,換句話說,大多數是中等以下的家庭。年輕的時候苦頭吃足了,年輕的時候家庭較貧窮,外出打拼,做事業賺錢,總是勤苦發憤,到中年以後生活才慢慢富裕。真正能夠得到享受五欲六塵之樂,最快總得要三十歲以後。我們看很多很多人差不多都要到四十歲左右,最快的,四十歲賺錢發達,四十歲你能夠享受幾年?算你能活到七十歲,四十歲開始享受,活到七十歲,享受多久,三十年。你真正能享受,那是你真有福報,你能夠享受三十年。可是你三十年享福當中,你要不要付出代價?也是要有代價,福不好享。
古往今來,古代跟現在,哪一個享福的人沒付出嚴重的代價?精神、體力、時間,細心算一算,得不償失!得到的比失去的還要多,所以確確實實比不上古時候,(不是現在,從前古時候,)比不上什麼?從前出家人隱居在深山裡面,那叫真有福報,他享清福,他的身、心都沒有負擔。
你看看現在人在這個社會上,有地位、有權勢、有財富,他的身體有沈重的壓力。每天有專門的醫生、護士,每天都要調理。精神的壓力更嚴重,為什麼?患得患失。那個福報你說要給我,我不願意接受,為什麼?負擔太重!這見過很多。
所以你要仔細冷靜觀察,你才知道什麼叫享福,身心沒事,導師常常說身心都沒事,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真是有福報。世間這些大福報的人,他做的事情不見得是他歡喜的,不歡喜他也得要做,他不能不做。自己真正喜歡讀的書,沒有時間讀,他每天要看許許多多應酬的這些文字,他的工作裡面必須要看的這些文件,哪有時間!
所以古時候的讀書人,書念得很好,真的明理了,他不做事,隱居!諸葛亮,諸位曉得,確實有德行、有學問,不願意出來做事,在鄉下隱居種田。自己種田,一些好朋友在一起,閒暇的時候遊山玩水,其樂無窮。遇到劉備三顧茅廬把他請出來,盛情難卻,不能不出來。這一出來之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一個讀書人的義氣,我不答應你,那就罷了;答應你,我一定要盡忠職守。
什麼叫做福報?善根、福德,我們真的要搞清楚。在佛法裡面,尤其在淨宗裡頭,什麼是最大的福報?念佛堂念佛是最大的福報,講堂聽經是增長善根。小小道場有兩個堂口,一個講堂,一個念佛堂,不可思議!我們能不能覺悟?覺知!你能不能覺悟?你能不能曉得?要想道業成就,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不能離開道場,功夫決定不能間斷。早年慧遠大師,這是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祖師,在廬山建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修道友都是一心真正立志,希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一百二十三個人,要求生西方。建一個念佛堂,外面有一條小溪叫虎溪,他們就以虎溪為界線,決定不過這個小溪,大家嚴格遵守,個個成就。
出去外面一走動,心就亂了,功夫就打斷,你什麼時候能成就?這裡有人啟請,那裡有人啟請,好像是法緣殊勝。沒錯,法緣是很殊勝,外表看是很殊勝,實際上,這是衰相,不是盛相。為什麼?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怎能算是法緣殊勝?我們道場的成就,是說這個道場有多少人往生,以這個為成就,不是這個道場有多熱鬧,香火有多鼎盛,不是說這個。這個道場有幾個人開悟、有幾個人得禪定、有幾個人明心見性、有幾個人往生了,這是真正成就。而這些成就裡面,以往生為第一成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如下下品往生,這個經就是證據。
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華嚴經》裡面是圓教初住菩薩。念佛往生縱然下下品往生,他是阿惟越致菩薩,圓教初住菩薩要跟他相比,差一大截,阿鞞跋致。這個阿鞞跋致祖師大德有兩個講法,都一致,圓教七地以上菩薩。就算七地,圓教初住到七地當中差多少位次?三賢三十個位次,七地七個位次;換句話說,當中相差三十六個階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相比,相差三十六個位次!所以念佛往生是第一殊勝。
祖師大德,蕅益大師註這個《要解》,看一看,看這些世間人、修行人非常感嘆,這樣殊勝的法門,遇到的時候,善根少、福德少。善根少是什麼?半信半疑,不是真信。福德少的時候;福德少就是不肯真修,修行好像是玩票,並不是認真來修學。這樣只能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善緣,這一生去不了。
這一生去不了西方,肯定還要再繼續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面,苦頭就有得受了,苦頭吃不完。不要說別的,光講冤冤相報這件事,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我們在一生當中跟多少眾生結了冤仇,你知道嗎?你踩死一隻螞蟻,殺死一隻蟑螂都是在跟牠結冤仇,要命的!人與人之間的過節,人與人的磨擦、衝突,這個不算,單單跟那些動物結的冤,這就不得了!你若再吃這些動物的肉,殺生吃肉,大乘經上佛講的不是假話,你這一生吃牠半斤,你來世要還牠八兩。我們沒有學佛之前不知道,不曉得吃了多少!學佛之後才知道這樁事情,不敢吃肉了,採取素食,把肉食斷了。常常放生,贖罪!過去愚癡無知,殺害這麼多眾生。
所以有意無意跟一切有情眾生,包括動物,結了多少冤仇!唯一的方法,就是這一生當中真的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親近彌陀。往昔今生所有一切冤親債主,等我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之後,我再回頭回來度他們成佛。真正來還願、來報恩!從今以後,不再有惡念,不再有惡行,也不再有惡的言語,身語意三業純善、純淨。世間人追求真、善、美、慧,盡善盡美,在西方極樂世界真正落實、真正實現了。我們再看第二小段。
「惟以信願」,持名念佛,這叫三資糧,信願行。「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善根、福德、因緣要怎麼個修法?蕅益大師在這裡說得好,「真信」,一點都沒有懷疑;「切願」,真實的願,懇切的願望。真信切願,自自然然就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你還有放不下,你的信不真,你的願不切。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這一句名號決定不間斷。願懇切就不夾雜,信堅固就不懷疑。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執持名號不間斷,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的念佛方法!他老人家念佛的方法。他怎麼念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蕅益大師在此地講的信願持名,跟大勢至菩薩講的意思完全相同。都攝六根,這裡面就包括了信、願。你要不信,你要沒有願,你的六根一天到晚都是在六塵境界裡面奔逸,你不會回頭,不會收回來,六根都是往外面跑。現在真信淨土、真願往生,親近彌陀,我們的心收回來了,六根不再攀緣外頭六塵境界,放下了。放下不是說眼不看、耳不聽了,六根還是起作用,見聞覺知,但是怎麼樣?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眼不染色塵,耳不染聲塵,鼻不染香塵,舌不染味塵,一切統統隨緣。什麼都好,不再有任何計較,好也很好,不好也很好。
早年,民國初年佛門律宗大德弘一大師在南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弘法,他跟廣洽法師是好朋友、老同參。到新加坡就住廣洽法師的薝蔔院,道場不大。導師聽新加坡的同修告訴他,說弘一大師一點大法師的架子都沒有,與人相處非常隨和。吃東西,給他什麼都好吃。菜太鹹了,他說「沒關係!沒關係!鹹有鹹的味道」。太淡了,也沒關係,淡有淡的味道,什麼都好,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當然主人、接待的人總是盡心盡力的來照顧法師,看法師喜歡什麼,需要什麼。而法師一切隨緣、一切隨便,什麼都好,你們怎麼方便,我就歡喜,一絲毫不給人添麻煩。法師心在道,這個世間已經放下了,一心在淨土。
我們知道弘一大師專修淨土,他所依的不是《彌陀經》,也不是《無量壽經》,他每天課誦的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這是我們五經一論,淨宗就這六門功課、這六門,他專修《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他能夠背誦,早晚功課都是念《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他念佛,信願持名,念佛就是淨念相繼。念的時候是用清淨心,用清淨心念,清淨心當然不能有任何夾雜,夾雜,你的心不清淨。也不能有懷疑,懷疑,心也不清淨。所以「淨」字裡面就是不夾雜、不懷疑。相繼就是不中斷,這個地方講的「執持」,持是保持不中斷;執就是執著,就是執著阿彌陀佛的名號,其他的都不要,都放棄了。
這樣念佛,「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每一聲阿彌陀佛的名號,都具備多善根、多福德,為什麼?戒、定、慧都在其中。這一句阿彌陀佛戒定慧同時具足,一聲裡面圓滿,不可思議!戒是什麼?防非止惡,小乘戒。你一心念佛的時候,你心裡頭一個惡念都沒有,也不會有惡的行為,這就防非止惡。大乘法裡面,眾善奉行,念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你們想想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不是具足?這戒學!這一句佛號裡頭戒圓滿,大小乘戒統統在裡頭。
念佛的時候心清淨,一心不亂,心清淨!清淨是定。佛號,或是六個字或是四個字,字字分明、清清楚楚,那是什麼?那是慧!那是根本智,根本的智慧。所以這一句佛號,戒定慧三學統統具足、統統圓滿,這怎麼不是多善根、多福德!
我們要曉得,一心稱念。下面說了,縱然你不能一心,散心,「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你散心來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福報善根也不可稱量,何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稱念還得了嗎?《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的「一向專念」,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專念,福德不可思議!這裡講的散心,不是講散亂心。散亂心念佛,福德當然也不可思量,古大德告訴我們「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是說散亂心。散亂心是什麼?心裡面打妄想,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打妄想,這個不行。
此地這個散心,不是一心,但是也不打妄想,也沒有妄想,這叫散心。或者是你的精神意志沒有辦法集中,念佛的時候要怎麼辦?想阿彌陀佛的佛像,想莊嚴的佛像。將此莊嚴的佛像印在我們的腦海,加觀想在裡頭。想蓮花,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我們自己坐在蓮花上面,這都是辦法。你不想不行,不想,妄想就來了。想佛的白毫、毫光,都行。這是說心力不能集中,用這個方法來輔助。這樣念佛,善根福德也不可思量。當然最好是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難,太難太難了!所以《無量壽經》講的是「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這個行!這個我們做得到。
第三個小段「顯示正行持名三要」,這一段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念佛要怎麼個念法?三要就是信、願、行,往生極樂世界三個重要的條件,古人說三資糧。現在講資糧沒有人懂,現在人講條件,三個條件。首先講信、願,「信願具足」,信、願這兩個條件具足;第三個是「執持名號」,這是行。
三個條件這個地方用了八個字,果然這八個字,你統統有了,「信願具足,執持名號」,你現在就不是娑婆世界的眾生了。雖然你還未往生,你已不是娑婆世界的眾生了。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那裡已經報名註冊,現在雖然還沒有去,等於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護照、簽證你已經拿到了,你隨時可以去。你就不是娑婆世界六道輪迴裡頭的凡夫,你是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之一。
信願具足,下面有解釋,「常修二課時,精進結七時」。這個修學方法不能間斷,平常早晚課,早晚課統統念佛。一般做早晚課都要念一卷《彌陀經》,念讚佛偈,再念佛號。為什麼要念一卷經,念讚佛偈?攝心,就是都攝六根,用意在此地,你才能夠做到一向專念。
甚至於大家在一起做早晚課,前面還有香讚,香讚、念經、念讚佛偈都是定心的;換句話說,這是念佛之前的預備功夫,收心。如果這心是定的,二六時中都不散亂,都沒有妄想,前面這些都不需要了;香讚、念經、唱讚佛偈都不需要。這種人較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胡亂想的人很多。即使加上香讚、加上念經、再唱讚佛偈,念阿彌陀佛還是打妄想,這就沒法子了,意志還不能集中。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深深體會到,念佛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要小看了,不要看輕了!所以精進佛七是好辦法。
但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精進佛七有實際上的困難。「結七」就是說打佛七,大家來打一個精進佛七。精進佛七在現代有它的困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打佛七,可能我們沒有一個人曾經見過,我也未曾見過。我是聽導師淨空上人說,他以前在台中蓮社,親近李炳南老師,李老師以前常常給他們講佛七,真正的精進佛七,李老師說:「在一塊共修的人,決定不能超過十個人,這是精進佛七」。為什麼?十個人以上,主七師沒有辦法照顧,他照顧不過來。所以打佛七,參加佛七的人功夫能不能成就,主七師最重要。
什麼樣的人能夠主七?那都是念佛堂過來人,自己念到功夫有成就了,不但儀規很熟悉、很熟,每一個人念佛的狀況他都知道、能夠掌握。所以他在念佛堂不但要時時刻刻提醒大家,而且還要督促,還要防止魔障。防止著魔,精進佛七魔障較多,較容易出事情。李老師曾經告訴導師,他在台灣三十八年,精進佛七打過兩次,以後不敢再打了。導師問他為什麼不敢再打精進佛七?因為出了事情,就是出了魔障。參加佛七的人有人著魔,只要有一個人出魔障,麻煩大了,他差不多要用十個月到一年的時間,把這個人調整回來,很辛苦。
我們一般看到這個佛七是佛七法會,不是真修,真修就會有魔障,不是真修。不是真修魔不會理你,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他不需要障礙。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反正有一天他報復你。你真修,真想要出六道輪迴,他在旁邊看到就著急了,你欠我命,命還沒還;你欠我債,債還沒有還,怎能讓你走!你想走,他就來了。他在旁邊看得很清楚,你若是假的、遊玩的、玩票的,你走不了,他在旁邊笑笑,理都不理。
所以這個佛七念佛,差不多都是念佛有相當功夫,對於淨宗的道理,也要有相當的了解,相當的認識,自己真正發願,一心念佛。這個念佛在念佛堂裡面能夠看得出來,他老實、規矩、守法,他對人謙虛、恭敬,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是真正念佛人。妄想多、分別多,散心雜話,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參加佛七,就是普通佛七,他心都清淨,決定沒有雜心閒話。念佛堂念佛,出了念佛堂還是念佛,功夫不間斷。
下面講「可依西方確指辦法,示無朽節」,這一節的文可以參考。《西方確指》這本書是確實很好,如果我們真的要在念佛堂念佛,或是打佛七,結期,就是說階段性的念佛,確確實實覺明妙行菩薩在《確指》裡面,他的開示非常的簡要,簡單扼要,而且都是重點,我們一般念佛的一些毛病,都幫我們點出來。確實這本書要好好的來看它,真正要念佛的人要好好來看。我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最近也有印製出來流通,這個分量不大,薄薄的一本。《西方確指》,確定的確,指示的指,是明朝覺明妙行菩薩他的開示,有人記錄下來。這本書確實很好,我們要打佛七,可以來參考這本開示,非常好。好!我們再來看後面這一小段:
「執持名號」。執持名號是「善中善,福中福」,執持名號,這個意思前面都曾經說過了。「善中善,發菩提心,具足五種菩提心」。這五種菩提心是《大智度論》上說,說有五種菩提心。第一種是「發心菩提」。我們現在信願持名,發心求出三界,求生淨土,自度度他,叫發心菩提。這個人剛剛發心,覺悟了。
第二種叫「伏心菩提」。伏心,伏就是降伏,心就是心裡面的雜念、妄念。我們執持名號一心念佛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起了,這個時候精神意志完全集中,能夠把煩惱伏住。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能夠把煩惱伏住,是覺悟了。
第三種叫「明心菩提」。層次愈來愈高,明心菩提裡面有慧了,智慧。伏心是定,用念佛的方法把煩惱伏住,伏久了就生智慧,智慧慢慢開了。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你念佛的佛號跟念佛號的心與自性相應,與自性覺相應。自性覺很難體會,與自性彌陀相應。或者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一點,大家較好懂,念念跟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相應。這個較好懂,這是明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阿彌陀佛的心願,以阿彌陀佛的心願為自己的心願,以阿彌陀佛的解行為自己的解行,這叫明心菩提。
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報告到這一段,下面,下一集再繼續跟大家報告,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