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15/5/14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31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我們先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看「大意簡介」。我們看二十六頁「散華品大意」,它這個品題跟我們經文的品題有不同,經文的品題是「不思議品」。這個品題我們淨老和尚是根據不思議品裡面經文的大意來列出來這一品的名稱,不思議品這品的經文裡面主要就是講散花,所以他把大意的品題稱為散華品。
我們看文,「散華品大意」。從甲看起,「甲、散華供養」。散華供養在佛經當中很多,我們常常看到,有天人散花。散花是印度的一個習俗,現在我們看印度,還有南傳佛教國家,他們都會買些花散在佛前,這都是有表法的意思。下面給我們解釋散花供養是代表什麼意思,重點是在這個地方。我們看下面這個文,「十六國王蒙佛廣說,聞法得益,散花供養,表誠敬也」。散花供養它是一個形式,一個表達誠敬心的形式。散花是一個形式,它的內涵就是表誠敬之心,有誠敬之心就是散花供養。有花,散花來供養,供養花;沒有花,有誠敬心也是散花供養,關鍵就在誠敬這兩個字。反過來講,如果我們沒有至誠恭敬之心,照這個形式來散花、來供養,也沒有實質上的意義。只有形式,沒有內容,為什麼?心不至誠、不恭敬。現在我們看到寺院道場都是重形式不重實質,沒有實質,他重視那個形式,外面的形式。佛法它是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它是表法,我們透過這個表法要知道它實質的意義。如果沒有實質,只有形式就落空了。十六國王蒙佛廣說,印度佛陀在世那個時候有十六大國王,為十六國王啟講《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佛為這十六國王廣說,廣是深廣,解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以般若波羅蜜多來護國,十六國王個個聞法得益,聞到佛說法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得利益就是表誠敬,所以來散花供養。散花供養一直到現在,印度南傳佛教國家都有,大家如果到南傳佛教國家,都會看到佛前散了一些花。這跟中國有點不同,他們是散花,我們中國都是用花瓶,像昨天酒店的社長送這盆花,他這盆花是插在花瓶,不是散在周圍、散在地上。
下面接著我們看,「散百萬億行花,表地前三十心因行,空中變座表法空座諸佛說經利生」。散百萬億行花,這是散花散得很多,百萬億形容很多。這也是表法,表地前三十心因行。地前就是十地菩薩前面,從十住、十行、十迴向,這都是地前三十心。十迴向再上去就是登地,從初地到十地。地前三十個位次,他們心地修因的行為,散百萬億行花表地前三十心因行。空中變座表法空座諸佛說經利生,空中有變化,這個座,座位這個座,表法空。座諸佛說經利生,這個座就是講經、說經來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講經,在中國佛教一般稱講座,佛學講座,講座就是講經。講座就是說法利生,說經利生。
佛用什麼來利益眾生?就是以法來布施供養一切眾生。佛出家,捨去世俗的這些事業,他專心的就是修行證果,弘法利生。所以在家檀越,在家的施主財供養,佛菩薩、佛的弟子要法供養。說經利生,這是眾生真正得真實的功德利益,這個利益不是暫時的,不是虛妄的,是永恆不變的真實利益。永恆不變,這個利益才是真實;利益有時間性的、會變的,那就不是真實的功德利益,那是短暫的利益,不究竟,不圓滿。像我們六道裡面得人天福報,那是短暫性的利益,而且跟證佛果的利益無法相提並論,那個利益不真實。如果我們念佛往生西方,利益是真實的,《無量壽經》給我們講了三種真實。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法它的可貴。所以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是最殊勝的。在《普賢行願品》廣修供養講了七種,如法修行供養是最殊勝。這個表法的意思我們大概了解,這是一個表法。所以看到佛門裡面很多在形式上的一些行法、做法,一定要知道它表法的意義。
我們再看第三段,「大眾持金花散釋迦,上表因果同時,華蓋大眾表果德蔭被」。大眾持金花散釋迦,大眾持金花散在釋迦牟尼佛周邊,表因果同時,因跟果同時,因當中有果,果當中有因;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果同時。華蓋大眾表果德蔭被,佛在果地上,功德利益庇廕一切眾生,眾生都蒙庇廕,表這個意思。這是大眾持金花散釋迦頭上、身邊,表因果同時;華蓋是表大眾受到佛果德的蔭被,蒙佛慈悲庇廕。
下面講,「八萬四千般若花表初地波羅蜜門,空中變台表清淨無染萬行根本」。八萬四千般若花表初地波羅蜜門,八萬四千是數字,也表無量無邊。八萬四千我們通常講法門有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它是一個數字,如果展開它是無量。我們在四弘誓願念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它是無量的,我們給它歸納起來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般若花表初地波羅蜜門,這登地了,地位很高,十地菩薩初地了。前面表地前三十個位次的因行,這裡表初地波羅蜜門。這個意思就是八萬四千法門都需要般若,如果離開般若,不管哪個法門,那就不是佛法;換句話說,修學佛法很難得利益,就是我們一般講你功夫不得力,甚至會修錯了、走偏了。我們現在看到佛門這種情況太多了,這個情況很多。所以看到江老居士這個講義,我是深有感觸,現在般若不講,大家就不懂。
下面這句講,「空中變台表清淨無染萬行根本」,變現台座表清淨無染,清淨無染是萬行的根本。萬行就是不管你修哪個行門,你修行用哪個法門,根本就是要回歸清淨無染。像我們三皈依,六祖講皈依佛,佛者覺也;皈依法,法者正也;皈依僧,僧者淨也,就是回歸自性清淨心,不管你修哪個法門都是一樣的。我們念佛法門更是很具體的用清淨這兩個字,心淨則佛土淨。要怎麼樣才能心清淨?心不能受污染,污染你就不清淨。心不清淨,我們是跟穢土感應,跟淨土不感應。所以我們要往生淨土必須要心清淨,跟淨土才會感應。清淨跟清淨感應,污染跟污染感應,萬行根本就是在這裡。
我們再看下面:「妙覺花表佛智散佛及生表佛生一如普同供養」。這一段是講妙覺,前面講到從初地、十地、等覺,妙覺就圓滿成佛了。妙覺花表佛的智慧,佛智達到究竟圓滿。散佛及生,妙覺花散在佛的頂上,散在一切眾生的頂上,這是表佛生一如。一如就是我們三時繫念常常念到中峰國師的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的心、一切眾生跟佛是平等的,沒有差別,一如。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是什麼?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大家都有。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大家都有,一切眾生都有,這就是一如。我們發願要作佛是應該的,自己本分的事情。普同供養,我們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普同供養一切眾生,供養自己的自性,個個都是佛,都能成佛。這個意義我們一定要明瞭,不明瞭,不知道,勸我們學佛,去作佛,有很多人說不敢當。我是凡夫不敢當,不敢接受,不敢直下承當,為什麼?因為他對這個事實真相不明瞭。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沒有深入經典,這個義理我們也不知道,不知道,當然我們就不敢當。知道之後明白了,知道這是自己本有的,本來就是佛,本來是佛,現在要作佛是應該的,就必須要直下承當。所以佛門裡面有句話要直下承當,是指這個意思。不是叫我們貢高我慢,瞧不起別人,是直下承當。你了解佛性平等,貢高跟自卑就不存在了,有什麼好貢高的?大家都是佛。《華嚴經》佛成道就給我們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還有什麼好貢高的?每個眾生都是佛,你貢高什麼?沒得貢高了。也沒有好自卑的,因為人人都有佛性,你自卑什麼?他有你也有,個個平等。
我們道場有個出家女眾,我勸她參加《無量壽經》學習班,她說她不敢當,她太差了,其他的法師都那麼厲害。後來我就跟她講,我說妳也很厲害,人人都有佛性,他有佛性,妳也有佛性,妳也不比他差。妳自己有佛性,妳自己不去開發出來,有什麼辦法?這不是別人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所以也沒有什麼好自卑的,了解事實真相,貢高我慢、等慢、卑下慢就全部不存在了。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才會有這些分別執著出現,如果了解事實真相這些分別執著就沒有了,也不會去爭了,爭一個平等,那有什麼好爭的?男女平等還不行,還要女男平等,女士們先生們,那男士又叫不平了,怎麼搞都不平,這個是胡搞、亂搞。實在講,本來是平等,但弄得很不平等,都是自己分別執著產生的問題。
我們讀了《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平等了,佛性都平等。你看五十三參,出家、在家,出家只有六個代表,其他四十七位都是在家。在家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甚至有經營不善行業的,統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還有其他宗教的,修其他宗教的,都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你只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你現在的身分你就是佛。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個個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在天台宗六即佛講「分證即佛」,統統是佛,四十一個位次都是佛,分證即佛。不要說人道,《妙法蓮華經》講龍女八歲成佛,龍是畜生道,還不是人道,比人還低,她八歲就成佛了。你心覺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回歸到佛性,見性你就成佛。你現在是什麼身分,你就做什麼事情。好像戲台表演,你現在扮演什麼角色,你要把那個角色扮演好。不要你現在是這個身分,你不做你自己這個身分的事情,去幹其他的事情,你就把這個世間相搞得天下大亂,那真的不平等。這個道理我們都明白,大家心也就平了,心也就安了,就沒什麼好爭的。
為什麼這裡叫普同供養?大家供養佛的花也供養眾生,這叫普同供養。昨天酒店的社長送我這盆花,說他母親自己種的,他送到我房間去要供養我,我一個人坐在房間看。後來我想一想,應該跟大家分享,我就請他送到這邊來,我說先供佛再供大眾,還有網路前面同修也可以看到。我們錄下來光碟上,同修沒有看網路看光碟,他也可以看到,他也可以分享。這個就是這裡講的普同供養。放在房間裡面我自己看就是供養我一個,我覺得讓社長他供養得圓滿,這樣才圓滿。我們講到花,昨天剛好送了一盆花來,大家看到,就知道佛法裡面、經典裡面講這個花統統是教學的一種藝術,用這個來表達佛法。甲、散花供養,我們就先學習到此地。
「乙、發願印讚」,印證、讚歎。我們看下面三段,表解下面有三段,先看第一段,「願三世諸佛常說般若無有間斷」。這是發願,發願也是一個祈請,祈請十方三世諸佛常說般若。常就是不間斷,常常說般若波羅蜜多,不要有間斷。這三段我們給它念一念,「願受持四眾常行般若離諸苦惱,般若出生諸佛菩薩神通生處」。第一段給我們講發願,願三世諸佛常說般若無有間斷。《般若經》非常重要,佛講了二十二年。他為什麼講那麼長的時間?講了這麼長的時間也很明顯告訴我們,佛法以般若為中心,沒有般若就沒有佛法,意思就是這樣。你修任何一個法門,你缺少般若就功夫不得力;你要護國息災,沒有般若也護不了國、也息不了災。這個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我們修行不管修哪個法門,沒有般若,功夫不得力;現前在這個世間要做到護國息災都做不到,何況了生死出三界?有了般若,不但能夠息滅現前世界上的災難,我們還可以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幫助我們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見性就成佛,幫助我們圓成佛道,關鍵要有般若。
為什麼願三世諸佛常說般若無有間斷?因為短時間說,我們一般人根性不像六祖那麼根利的,上上根的人,不可能說短時間聽聽他就覺悟了,必須要有長時間。長時間當然要常常說,常常說就是常常提醒、常常啟發,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我們不管修哪個法門,功夫才會得力。如果偶爾講一講也是結結緣,要幫助這一生功夫得力還是做不到。江老居士在這個講義有一段,我也提出來跟大家分享,說「我世尊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何謂大事因緣?即是為一切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俾得悟佛知見、入佛知見耳。乃眾生雖知求開智慧,而不明其所以然」。眾生雖然知道要求開智慧,但是不明白其所以然的道理,為什麼要求開智慧,要怎麼去求開智慧,這些統統不懂。「教者、學者一味尋枝覓葉,絕不知向般若門中問津,甚至相戒勿言」。教的人、學的人一味就是在尋枝覓葉,找不到根本,絕對不知道向般若門中問津,問津就是去探討。甚至相戒勿言,甚至勸大家,你最好不要去碰般若,不要去學。「可悲之事,孰逾於此」,可悲的事情沒有超過這個。「違背佛旨,孰逾於此」,違背佛教學的宗旨也沒超過這個事情。「誤法誤人,孰逾於此」,誤導人、誤導佛法。「自今而往,深願與諸善知識,昌明正義,極力弘揚也。」這一段跟我們老和尚列出來這品經的大意,「願三世諸佛常說般若無有間斷」同樣的意思。「願受持四眾常行般若離諸苦惱」。我們現在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很苦惱?我是感覺到非常苦惱,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很快樂,一點苦惱都沒有?我滿苦惱的。如果人在苦中不知苦就迷得很深,他不知道什麼是苦,人在苦中不知苦。知苦即是善生時,知道苦,你善根就深了。
這裡還有一段也值得跟大家提一提,讓我們重視般若。《般若經》,「佛說般若,前後共十六會,義豐文富。聞西藏譯文,至千卷之多。中文簡括,亦有六百卷。內典中卷帙最大者,惟般若部」。佛說般若前後一共說了十六會,這十六會裡面的義理豐富,譯文都很豐富。聞西藏譯文,至千卷之多,這是江老居士他聽說藏文,從印度梵文翻成藏文的《般若經》有達到一千卷。因為古代那個紙都是用卷起來的,一卷一卷的,有一千卷。中文的譯本簡括也有六百卷,六百卷《大般若》。在內典,在經典當中部頭最大的就是般若部。現在我們請一部《大藏經》,般若部好幾大本,有六百卷。可見得佛一代時教,他的重心在般若。「讀誦已難,遑論演說受持」。六百卷,我們看起來望洋興嘆,那麼多,到底從哪裡下手?「故於第九會,由博而約,特說此經。羅什大師師弟,譯成華文,並加入魏譯之數行計之,止五千八百三十七字耳」,這是指《金剛經》。般若部那麼大,所以在第九會,佛特別講這部經,由博而約,博就是廣博,給它濃縮起來,把精華重要的講了一部《金剛般若》。所以現在講到般若經就是兩部經代表,一部《金剛經》,一部《心經》,這兩部大概誦的人最多,其他般若經大概誦的人很少,這兩部是代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也是屬於般若部的,因為經題很明顯的給我們標出來是般若波羅蜜多,所以屬於般若經。
這指《金剛經》,「不但般若要旨,盡在裡許,且得此一卷,一切佛法無不在握矣。何以故?此卷為般若之綱,般若為一切佛法之綱故。故必一切佛法通,而後此經可通。何以故?因網乃得綱故。然亦必此經之義趣深解,而後一切佛法,頭頭是道。何以故?綱舉則目張故。當如是知也」。提綱挈領,綱舉則目張,這是比喻你抓住綱,那個目就張了。好像捕魚那個網,它有個頭,那個抓起來,下面那些統統掌握住了。《金剛般若》它是一個主要的般若之綱。「此一卷經,既為三藏之綱,其關繫重要可知。其義蘊之玄廓,條理之繁密,亦由是而可知。且以少文而攝多義」,文字很少,但是含攝的意義很多。「幸得譯人筆妙,方足以傳之」,幸好翻譯的法師文筆很微妙,這樣才能夠傳下來。「是以經中一句一字,皆關宏旨。即一名稱,一結集者標舉之詞,亦含精義。少少忽略,義便難通」。每個字、每一句都有它的精義在,都有它的宗旨在,一點點忽略了,整部經的脈絡、精義就很難貫通。江老居士真的,四十年下這個功夫,這是真下功夫的,所以近代《金剛經》註解的權威就是江老居士。
「自譯傳之後,禪宗五祖、六祖極力宏揚」。我們大家都知道,五祖傳衣缽給六祖就是用《金剛經》來印證的。「遂爾家喻戶曉,流通不絕」,大家都知道,在中國佛教提到《金剛經》,大概沒有人不知道,不讀的人也聽過。因為六祖在這部經開悟的,五祖以這部經給他印證的。所以六祖之後,這部經在中國就家喻戶曉,流通不絕。「雖多未明其義,而學佛者蓋無有不讀此經者也」,學佛的人大概沒有不讀此經的。不但學佛的人,學儒、學道的都讀《金剛經》,你看呂洞賓他都有《金剛經》的註解。他是仙,仙也要學《金剛經》,不然仙還是不能出六道,有了《金剛經》他就有辦法。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就是在般若,沒有般若,你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各佛教國中,未見其比。即此觀之,足見吾國眾生,深蒙佛護,良堪慶慰」。我們看看各個佛教國家當中,沒有看到這種情況的,沒有辦法跟中國比的。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可見吾國眾生,我們中國這塊土地的眾生,深蒙佛護,深深的蒙佛來護佑,《彌陀經》講「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都蒙佛護。良堪慶慰,我們要慶幸我們生在中國,生在外國你就沒辦法,你就接觸不到。所以我現在愈感覺自己慶幸。「何以故?此經流傳不絕,便是佛種不斷故。自今而後,當於云何演說,云何受持,特別加意。乃足以少報佛恩及翻譯此經、流通此經者之恩也。荷擔如來,當得菩提,願與諸君共勉之。」要共同勉勵,大家要來受持、演說,要特別加意,特別留意這部經。
《金剛經》主要的綱領就是遣除妄想執著而已,因為「如來智慧覺性,一切眾生,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但為妄想執著所障,不能證得」。「佛為一大事因緣出世者,為此事也」,為這個事情出現在世間。「一切佛法,無非破執除障之法門也。而本經所說,尤為直截了當。譬如金剛寶劍,依此而行,可以直下斷除者也」。「當知妄想執著,由於無始無明。而般若則為理體正智。智開,則無明者明矣。無明明,則妄想執著自斷矣。故學佛首當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即是般若正智也。無論修何法門,皆須致力於此,故一切法不能離般若也。」
下面有一段跟我們念佛人就很有關係,我們現在聽了半天,我又不修般若,我修念佛的,這個跟我沒什麼關係。下面江老居士這段我念給大家聽聽,「修淨土念佛亦然」。因為江老居士他也是修念佛的,教宗般若,行在彌陀。「經云:心淨則土淨。妄想執著不除,心何由淨耶?」這是真話。「古德言:愛不重不生娑婆。情執我見,實為愛根。故求生淨土,必應從此下手」。古大德講,「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情執我見就是愛的根本。我們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好處就是講得詳細,後面佛講,「若情執深重,雖大作福田,求出輪迴,終不能得。」大作福田是什麼?黃念祖老居士註解,大作福田就是念佛,念佛是大作福田。但是怎麼樣?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這個話我們老和尚是每一次講經都在講,什麼叫情執深重?放不下。每一座經都是講看破放下,講幾萬遍,為什麼還講?因為我們還是放不下,所以要繼續講。你放下就不用講了,就是沒放下才要一直講。為什麼放不下?你沒看破。為什麼沒看破?沒智慧,這個智慧就是般若智慧。故求生淨土,亦應從此下手。我也是自己修來修去、修來修去,修到最後以為自己放下了,實際上生了兩次大病才發現自己沒放下,後來我才會再回頭來看這部經。我覺得我是老實念佛,我什麼都放下了,真的像黃老居士講的,沒事情的時候都放下,事情一來一樣也放不下。這是真話。
「所謂老實念佛者,老實二字,必當注意」。大家都認為自己很老實,實際上是很不老實。我現在我不敢說我老實,我很不老實。不能打妄語,你不老實就不老實,你還裝老實。老實二字,必當注意,這個話大家要聽清楚。「世間一切染緣,攀緣不息,云何能老實乎?」真的,你對世間這一切你有污染,你放不下,你還去攀緣,放不下。我們老和尚講經常講,不但世間事放不下,佛法也放不下,又多了一個佛法放不下,你怎麼老實?「由此可知,般若淨土,初非二事」,般若跟淨土不是兩樁事情,是同一樁事情。《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沒有般若嗎?怎麼會沒有般若?一切諸佛都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從般若生的,阿彌陀佛怎麼會沒有般若?是我們看不懂,才要由《般若經》來幫助我們解釋這部經。其實《無量壽經》都講得很清楚了,怎麼沒有般若?般若就在裡面,我們念念念,但是不懂。「此經實一切學人出妄之宏綱,淨心之樞要也。」這是真的。所以老實念佛,必當注意,這個我們一定要把它記下來。
我們道場莊傳法師在家的時候,他就去請我們老和尚給他寫一個墨寶,他在宜蘭一個房子做念佛堂,請老和尚給他寫一個「老實念佛堂」。結果是很不老實,念到最後那塊招牌送到我這邊來,我現在放在宜蘭念佛堂。我說念到最後人亂跑,一下子要學講經,一下子又要學《弟子規》,一下子吵著要回家。他自己覺得很老實,所以他還給老和尚要個墨寶,寫個「老實念佛堂」。寫給他也沒用,那個念佛堂都賣掉了。我說賣掉你錢呢?錢他說他花不夠。我說你都出家了還花不夠,你花到哪裡去?真不老實,但是他還是覺得自己滿老實的。所以老實兩個字必當注意,江老居士講得沒錯,因為這些都是過來人的話,過來人的經驗談。那塊牌子,老和尚題的「老實念佛堂」,我再看看哪個人真老實念佛,再送給他。老和尚沒有指定給誰,寫個「老實念佛堂」,看誰老實。
你對這個世間有染緣、有攀緣,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這《無量壽經》都講得很清楚。雖作福田,你念佛,你情執深重,你放不下,你還是不能往生西方,不是說你念佛就一定能往生西方。真正念佛的人多,往生西方的人少,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為什麼沒看破?沒有般若智慧。現在大家知道,我們老和尚列出這三條,「願三世諸佛常說般若無有間斷,願受持四眾常行般若離諸苦惱」,這都是根據經文裡面的意思講的。「般若出生諸佛菩薩」,諸佛菩薩都是從般若出生的,「神通生處」。
好,我們時間到了,我們這節課就上到此地,下面丙、丁,我們下午一節課來上。祝大家禪悅為食,用餐愉快。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