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15/5/13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30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接著請看「護國品大意」。

  「丁、引古為證」,下面給我們舉出「護國」。護國下面引用「頂生欲滅帝釋」,小括弧,「見涅槃卷十二」。這是《涅槃經》卷十二一個公案,在本經也有大概講,這個公案《涅槃經》講得比較詳細,在《仁王經》有講。這個經文佛也給波斯匿王講,說「大王!往昔過去釋提桓因為頂生王,領四軍眾來上天宮欲滅帝釋。時彼天主即依過去諸佛教法,敷百高座,請百法師講讀般若波羅蜜多經。頂生即退,天眾安樂」。《仁王經》有講,《涅槃經》應該是講得比較詳細。釋提桓因為頂生王,他領了四軍眾到天宮要消滅帝釋天,這就要戰爭了。當時的帝釋天主即依過去諸佛教法,諸佛就是不止一尊佛,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果遇到國土有這些災難,諸佛教導的方法都同樣的,所謂佛佛道同,每一尊佛他教的是一樣。敷百高座,請百法師,我們前面學習過的這個儀式、儀規,好像我們做法會有布置一些壇場,儀規,這個是布置講經法會。請百法師講讀此經,講、讀誦。講讀《般若波羅蜜多經》,頂生即退,講這部經,頂生王他就退了。天眾安樂,天眾,帝釋天的天人大眾就避免戰爭的劫難。這裡舉出這個公案,詳細在《涅槃經》卷第十二。

  「帝釋如法請百師講此經退頂生」。講《般若波羅蜜多經》,因此我們就知道講讀這部經,的的確確是能夠護國息災。要請百法師,這個就是請愈多法師講愈好,當然超過一百個都更好。這是一個數字,如果更多,多多益善。這是護國,過去有這麼一個公案。這是我們把這部經介紹給國家領導人,這個就很有需要了。如果一個國土發生這麼多的災難,請百法師來講這部經,這個災難就能息滅。如果一個國家有種種問題出現的時候,你不請法師講這部經,一些政治人物一天到晚互相罵來罵去的,前面經文跟我們講,「百官互相是非」,互相是非就是互相說是非,他指他不對,他指他不對,大家都推卸責任,那這個災難是無法化解的,解決不了問題的。應該怎麼樣才能解決問題?大家心冷靜下來,好好聽佛的經教,道理聽明白了,智慧開了,就知道怎麼做,問題就解決了。關鍵,在這個關鍵時刻,要把心冷靜下來,不能一直吵、一直鬧,愈吵愈鬧,災難就無法避免。這個非常重要。這裡講讀《般若波羅蜜多經》,讀跟講都要,不能只有讀,還要講。現在大部分是讀,請百法師,我們也看過佛教的寺院做仁王法會,請一百個法師來讀這部經,但是沒講。經文明明給我們寫得很清楚,「講讀此經」。為什麼要講?不講你不明白,不明理,不明瞭方法,這就達不到息災的效果。如果大家明理了,知道怎麼修,災難才能夠消滅。這是講護國。

  下面講:「護身」,護身就是保護自己本身,也是舉出公案。「班足事大黑天神取千王頭祭饗」,《仁王經》裡面經文也講到這個公案,我把這個經文念一念:「大王!昔天羅國王,有一太子名曰班足,登王位時,有外道師名為善施,與王灌頂,乃令班足取千王頭,以祀塚間摩訶迦羅大黑天神。自登王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唯少一王。北行萬里,乃得一王名曰普明。」這個公案是講過去天羅國有一個太子,國王有一個太子叫班足,他登王位,請外道法師名為善施,給國王灌頂。他太子登上王位,他相信外道,外道善施就給班足講,叫他去取一千個國王的人頭,一千個國王就一千個國家。古時候那個國都是小國,像我們中國在周朝八百諸侯,一個諸侯就是一個國家,八百諸侯就八百個。古印度它也是沒有統一,就是小國,有的國比較大,有的國比較小,取一千個國王的頭來祭祀塚間摩訶迦羅大黑天神。這個大黑天神好像在藏傳密教裡面也都有拜大黑天,這是從印度傳過來,印度他們都有拜大黑天神,這是外道。祭祀大黑天神,取千王頭,這個我們一定可以理解的,你拿一千個國王的人頭來祭拜大黑天神,大黑天神他才會保護你這個國家,一定是這樣的。他就相信,相信他真的就去抓了,他已經抓到九百九十九個國王了,就還差一個,差一個就一千個了。唯少一王,缺少一個,數量不足。

  再北行萬里,往北行走了一萬里,也走得滿遠的,又找到一個國家,又抓到一個國王,名叫普明。這個國王有信佛,他有信佛,「其普明王白班足言:願聽一日禮敬三寶、飯食沙門。班足聞已即便許之。」他把他抓回去,一千個湊齊了,一起砍頭。普明王就給班足王講,請答應他一個請求,他說你抓我去砍頭可以,但是你允許我一天的時間,讓我來禮敬三寶、來飯食沙門,飯食沙門就是請修行人吃飯,供養齋飯。班足聽了之後就答應。「其王乃依過去諸佛所說教法,敷百高座,請百法師,一日二時講說般若波羅蜜多八千億偈。」請一百個法師,敷一百個高座,以前講經說法它那個講台要很高的,下面的人坐在底下聽。有一年我到甘肅去,十幾年前去旅遊,去遊絲路。到新疆去看到玄奘法師以前經過的地方,那以前是個小國家,有一個高台,玄奘法師到那個國家,國王請他上那個台去講經,現在這個古蹟還在。那個台搭得很高,下面的人坐在下面聽,那就是敷百高座。請百法師,一日二時講說般若波羅蜜多八千億偈,講了很多。

  「時彼眾中第一法師,為普明王而說偈言:劫火洞然,大千俱壞,須彌巨海,磨滅無餘。梵釋天龍,諸有情等,尚皆殄滅,何況此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怨親逼迫,能與願違。愛欲結使,自作瘡疣,三界無安,國有何樂?」這幾首偈就是告訴我們世間無常,如果劫火來,什麼都燒光了,連須彌、巨海統統沒有了,火災可以燒到初禪,水災可以淹到二禪,風災可以吹到三禪,六道色界四禪天以上才沒有大三災。梵釋天龍統統沒有了,何況我們這個身體,這個世界都沒有了,那我們這個身體還有嗎?沒有了。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怨親逼迫,能與願違,這是我們現在的情況,我們現在生活就是這樣。我們現在在六道裡面,人有生老病死,動物也有生老病死,怎麼樣?憂悲苦惱,冤親逼迫,冤親債主,討債還債,報恩報怨,能與願違,你所要的跟自己的願望都違背,所謂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愛欲結使,自作瘡疣,三界無安,國有何樂?你一個國家有什麼快樂?講這部經就是告訴國王,這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假的,要放下。就是我們老和尚常講的,放下。

  「有為不實,從因緣起,盛衰電轉,暫有即無」。這個有為法就是《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好像閃電一下沒有了,暫時有,馬上就沒有了。「諸界趣生,隨業緣現,如影如響,一切皆空。識由業漂,乘四大起,無明愛縛,我我所生」,這個我就生了。「識隨業遷,身即無主;應知國土,幻化亦然。」我們這個世界國土都是幻化的,就是《金剛經》講的那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告訴這個國王,這個都是假的,你要放下,不要貪戀這個國土。

  「爾時法師說此偈已,時普明王聞法悟解,證空三昧,王諸眷屬得法眼空。其王即便詣天羅國,諸王眾中而作是言:仁等!今者就命時到。悉應誦持過去諸佛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偈。諸王聞已亦皆悟解,得空三昧,各各誦持。」普明王,一百個法師,第一個法師給他開示這個偈,他開悟了,聞法悟解了,證得空三昧;國王的眷屬也得法眼空,在《無量壽經》說得法眼淨,跟法眼空是一樣的。其王即便詣天羅國,諸王眾中,就是給九百九十九個國王講,說仁等,仁者你們今天就要命終,要被砍頭,大家要發心誦持過去諸佛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偈,他就把前面這首偈,法師給他講的這首偈,他就勸這些國王大家念。諸王聞已亦皆悟解,得空三昧,各各誦持,九百九十九個國王聽聞之後,他們也開悟了,一千個全部開悟了,都放下了。

  「時班足王問諸王言:汝等今者皆誦何法?」班足王看到這一千個國王大家都在誦偈,他就問他們,你們是誦什麼,在誦什麼法?看大家的臉色都不一樣,因為要被處死,應該很恐怖,好像大家都心開意解,他覺得很奇怪,就問了。「爾時普明即以上偈答班足王,王聞是法亦證空定」。普明王也是把以上的偈頌回答給班足王聽,班足王聽聞這個法他也證得空定。非常歡喜,「歡喜踴躍」,那歡喜無法形容,「告諸王言:我為外道邪師所誤,非汝等咎;汝各還國,當請法師解說般若波羅蜜多。時班足王以國付弟,出家為道,得無生法忍。」班足王他也開悟了,他就跟這一千個國王講,他說我被外道邪師所誤導才會做錯事,不是你們的錯;汝等各還國,回到你們自己的國家,應當也是要請法師來解說般若波羅蜜多。那個時候班足王他開悟了,不做國王了,就把國王的位置交給他弟弟,他自己出家修道,後來證得無生法忍。

  我們看下面這個表解,這個表解就是把經文大意提出來,「普明護身—普明踐信班足許之」。普明王實踐他的承諾,我們講信用,班足就允許他一天的時間。他一天「修法—如法請百師一日二時講般若經」。第一個法師,這一百個法師,第一個法師給他說這個偈,「二偈無常觀—諸法無常無可愛樂」。無常,諸法就是我們現在看到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無可愛樂就是沒有可愛、可樂的地方,因為你控制不了,你也捕捉不了,你也得不到,它的生滅非常之快。如果我們修無常觀,這是一種觀法,無常觀,如果能夠常常去觀察,我們就能放得下。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放不下,放不下有執著,心裡執著,有執著我們對這個世間就會產生貪戀、留戀,放不下。如果無常觀觀起來,那你就放下了。

  我們修淨土法門,現在大家聽經都知道,我們念佛往生是可以帶業往生,但是要具足信願,真信發願,求生西方,這樣念佛就行,你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我們信願,信不能說沒有,還是半信半疑;願也不是說沒有,願生西方,又願留娑婆,我們現在是雙腳踏雙船,心頭亂紛紛,一隻腳踩一隻船,現在我們大部分情況是這樣的。不知道我講的大家有沒有同感?雙腳踩雙船,心頭亂紛紛,心裡又想去,這裡又放不下,大概是這樣。為什麼這樣?這樣願就不切,願不切你就不能感應阿彌陀佛來接引。所以無常觀幫助我們放下,放下你信願就真切。

  「二偈受苦觀」,受苦觀我也常常在觀,因為自己受了很多苦,特別是生老病,死苦還沒有嘗到,但是生老病現在都嘗到了。生苦過去了,現在漸漸老苦現前,現在感受到老苦,年紀愈來愈大就有老苦,病苦也都嘗過,但是我們如果沒有常常提起觀照,會忘記。「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八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應當覺悟」。這個是八苦。我們人,不管中國人、外國人,三苦、八苦都一樣的。生老病死是我們身體的苦,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是精神上的苦。有求,求不到,那很苦。愛別離也非常痛苦,不會輸給怨憎會苦,可能怨憎會苦還比較容易放下,愛別離更難割捨。

  在台灣我遇到好幾個例子,我遇到就三個。他的女兒十七、八歲,就這麼一個,送到外國念書,突然死了,十幾歲死了,哭得都不行了。有一對老夫妻,在台灣聽我佛教衛星台語講經的節目,有一天來找我,兩個夫妻哭得眼睛都快瞎了,他給我講,他一個兒子四十歲,沒結婚,在美國做醫生,有一天坐電車死在電車裡面。他一直問我,觀音菩薩為什麼沒有保佑他兒子。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兒子很乖、很孝順,一個禮拜都打一次電話。我也不好跟他講,因為他已經夠傷心了,哭得眼睛都快瞎掉,哭了兩年,兩個老夫妻哭了兩年。我就不好講,我說就是很乖你才會這麼傷心,如果很壞,你一點都不會傷心,還不會這麼難過。如果是怨憎會,趕快死趕快好;這個是給你傷心痛苦,比給你找麻煩那個更厲害。跟我講完,我就不好意思說,你兒子是給你討債來的,我講了他們一定不同意的,這麼乖,怎麼會討債,這麼孝順。孝順,他就是死了讓你傷心,讓你哭得眼睛都快瞎了,這個都是冤親債主,要看清楚。也有一個女眾,她也是一個女兒在美國念書,往生了,是有夠傷心的,每次來寫牌位。現在女兒沒有了,就抱一隻狗,每次抱一隻狗來道場寫牌位。我看他們就有夠傷心的,愛別離苦。

  所以我才知道什麼叫愛別離苦,真的很苦,那個愛他分別了很苦,比怨憎會離開還苦。怨憎會,一天到晚給你找麻煩,離開,你會解脫了,阿彌陀佛,你不會那麼難過。那個愛更難過。當然怨憎會也是很難過,也不好受。五陰熾盛苦,身體有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我們去醫院看看病苦,人要死的時候那個苦。所以我現在常常想這個苦。過去我們老和尚用印光祖師的墨寶死字,印了很多,叫我們每個人要印一張,晚上貼在腳後面,我們躺下去,一躺下去,眼睛一看就是死。師父他自己寫一張比較大張的,差不多這麼高的,像圖這麼高的,寫一張死,在圖文巴澳洲淨宗學院;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他的房間也是寫一個死字很大,然後他床舖躺下去,在腳後面躺著就看到死字很大。印光大師說死字要貼在額頭上。我們一個人都分一張,我們床舖比較小,一個人貼一張,每個人躺下去,死,死了。

  剛開始有點感覺,但是看久了,死就死,沒什麼感覺,看久了之後就麻麻痺痺的,就沒有什麼感覺。這個當中還是起觀照那個功夫,關鍵在那裡。不然我在想,應該在殯儀館火葬場那些燒死人的,那些人應該都會覺悟,為什麼那些人我看一個覺悟也沒有,因為他沒有作觀,他沒有起觀照。如果修行人,以前修頭陀行有一個修法,就是要住在墳墓旁邊。古代印度葬法,不像中國用棺木然後埋在土裡,他有放在外面的,屍體讓鳥獸去吃的,修行人就去看,看那個死人。但是那還是要修觀才起作用,不修觀,我看那個殯儀館一天到晚在撿死人的骨頭,殯葬業的那些人都要撿骨頭,一個開悟的也沒有。因為他不是修行,他的心態不一樣,關鍵還是在用心。

  我們現在感受到苦,看到生病那麼苦,死的時候那麼苦,身體的苦、心裡的苦,八苦交煎,不好受,我們常常觀苦,我們願生西方那個願才生得起來。我們要不要受那個苦,如果你不想受,要想到極樂世界,你到極樂世界那個心才會懇切。我現在也常常提起這個觀想,這個觀想很重要,你不提起來,你肯定放不下這個世間,你放不下這個世間,你那個願就生不起來。所以受苦觀,注意下面那個觀,如果受苦你不懂得去觀,那還是人在苦中不知苦,還是不想求解脫,應當覺悟。這有兩首偈,無常觀,苦、空、無常。

  下面,「二偈明空觀—緣生如幻依正俱空」。你觀空觀也可以,但是我的感覺,觀苦觀我們比較有感受到,看到別人要死的時候那麼痛苦,受苦觀比較容易提起來。空觀也可以,你修空觀也可以,修空,這個要《金剛經》,觀空,這一觀你觀得起來,你也放得下,你不會執著這個身心世界。

  「二偈無我觀—三假皆空都非我體」。那不是我,無我觀,這個也可以。無常觀,苦、空、無常、無我,你觀其中任何一觀觀起來,就可以放下。自己可以選擇自己哪一個修觀比較得力,你自己可以選擇,或者全部修也可以,或者修一種、二種也可以,或者只單修一種。印光祖師是寫一個死字貼在額頭上。這個要去觀才起作用,因為我們貼那個字,我們沒有觀,我們只是看,看久了感覺也沒什麼,反正死就死,看習慣了,也沒什麼感覺,沒有起觀他就沒有感覺。如果我們常常去醫院,看到那些病人苦的那個樣子,想一想,你要想到我也會像他這樣,我病了還是跟他一樣,他在醫院受苦,那個多難受,我們不想受那個苦,那就要趕快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你常常去觀,觀照提起來,你這個世間你真的不會再貪戀,就放下了。這是國王為什麼他能得解脫,就是他聽聞法師跟他說無常、苦、空、無我,覺悟了,放下。

  下面講,「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以國家興亡為自己的責任,自己的生死就不放在心上,這就是放下,所作所為就是為眾生,沒有為自己。這是修法,這個修法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現在說,觀生死心切,生死心切。宋朝瑩珂法師他念三天念到佛來了,他是破戒的出家人,他為什麼念三天能見佛,他真放下了。他是什麼力量讓他放下?他就是相信因果這個力量,他自己知道自己造這麼重的罪業,將來必墮地獄,他相信地獄。那個地獄苦,我們老和尚請台中江逸子老師畫「地獄變相圖」。地獄變相圖我們第一次展覽就是到日本京都光明寺展覽的,在二OO四年十月,還有日語的。那個時候剛好看楓樹,很多老師帶學生去看楓樹,都要經過那個寺院,很多學生很仔細在看,一天都一萬多人,也度了不少人。

  地獄觀如果觀得起來,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想到地獄苦,那個苦無法忍受的,人間這些生老病死我們就受不了了,地獄那種苦我們怎麼能受!想到地獄苦很恐懼,就拼命念佛,念三天三夜,佛就來了。他的動力,讓他信念生起的動力,就是他怕墮地獄,思地獄苦,發菩提心。印光祖師勸人就是要修死觀,想到我就要死了,這一切我都帶不走,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所以時時刻刻想到,我今天就要死了,我等一下就要死了。我等一下就要死了,那現在最重要是什麼事情?念佛求生淨土最重要!其他都帶不走,也不重要了,我們就不會放不下,就放得下。生死心切,但是生死心切要去觀才行,你不去作觀,生死心還是生不起來,作觀的功夫要常常用、常常用。無常觀、苦觀、空觀、無我觀,這我們可以任選一種來觀,觀成就就能放下,放下,我們信願往生的念頭就生起,這樣念佛就相應。

  下面講:「化行—普明聞法悟解就命時到告諸王誦仁王經偈」。普明王為什麼他那麼瀟灑自在,都要去被砍頭了,他還很自在,一點恐懼都沒有。因為他開悟了,他放下了,所以他一點恐懼都沒有。我們沒有放下,肯定會恐懼。所以他也守信用,說一日他就去了,去了他還勸九百九十九個國王,告訴他們要誦《仁王經》這個偈頌,九百九十九個國王大家也都覺悟了。我們聽了這個偈,普明王跟九百九十九個國王聽了就馬上開悟,我們聽了會不會像他們那麼快開悟?可能沒有那麼快,要聽久一點。他們為什麼那麼快,聽一天就開悟了,大家知道這個原因嗎?因為明天就要被砍頭了,明天就要砍頭就預知時至,明天就要死了。我們現在為什麼聽了沒有他開悟那麼快?我們壽命還很長,來日方長,慢慢來,不急,是不是?那時間就要長了,就沒那麼快。他那個很緊急,明天就要被砍頭了,九百九十九個國王也知道明天要被砍頭,大家都個個預知時至,覺悟了。覺悟了,這一千個人去影響班足王,他也覺悟了,大家統統放下,放下就沒事了。所以,你常常這樣去觀想,觀想你就是要被抓去砍頭,保證你念佛的信願馬上就生起來。

  我是看《觀音菩薩感應錄》,有一個公案,就是民國初年,廣東有一個年輕人犯了法被判死刑,被判死刑他也預知時至,哪一天要被處死。剛好有一個法師到監獄去弘法(我以前在台灣也進去監獄弘法),那個法師講《普門品》,觀音菩薩救苦救難,若有罪、若無罪,如果你被判死刑,趕快求觀音菩薩就得解脫。那個年輕人聽了就很歡喜,他算一算,還有兩個星期就要被處死了,晝夜拼命的念觀音菩薩,念到第十一天他就坐化了,坐著往生了。第十一天,沒有病就這樣往生了,坐著很自在的往生了,打坐坐著走。縣官聽到非常尊敬,去給他頂禮膜拜,坐化了,觀音菩薩接他去西方了。我們緊急的時候,「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為什麼?因為你緊急了,緊急很恐怖,沒時間去打妄想,你只有一心一意念觀音,沒有什麼好想的,這馬上就有感應,是這個道理。

  所以普明王他們也是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他一天就覺悟了,我們一百天都還不覺悟。因為他預知時至,所以他覺悟得快;我們來日方長,就慢慢來。但是我們如果觀想觀起來,我們這個心就提起來,像瑩珂法師他就是怕下地獄那個心,這個動力讓他信願真切,念三天三夜就把佛念來了。如果一個人生死心切,他修什麼法門馬上得力。所以蕅益祖師在開示裡面講,生死心切,參禪一定會開悟;生死心切,你學教也會大開圓解;生死心切,念佛一定得一心;生死心切,你修福也會開悟。修福就是我們現在做義工,你修什麼法門做什麼,像海賢老和尚,他不是天天都在念佛堂,念佛堂他是做早晚課,平常都在外面幹活,一天幹到晚,但是他生死心切。我們看他的光碟,知道他年輕的時候吃盡苦頭,知道人生苦。他為什麼出家?長了一個瘡,很嚴重,看什麼醫生都看不好,知道這不是醫生能治的,冤業病,治不好,所以念觀音菩薩念兩個月念好了,就發心出家了。這個苦就是我們願生極樂的一個動力,一個推動的力量。

  下面講:「班足感化—班足聞法得空三昧諸王證三空門」。大家都覺悟了,得三昧,證三空。「迷破慧開諸王歸國各請法師講經。」迷破了,智慧開了,這些國王回到自己的國家,各各請法師講這部經,就是講《般若經》。這部經主要是講般若,凡是大乘經都是有般若在裡面,所以講其他的大乘經也是有同等的效果。但是這部經它是專門講護國息災,所以用這部經大家比較能夠體會到護國息災的效果。

  「佛引十王經事—班足王出家修道證無生法忍,五千國王常誦此經現世生報。」這是佛在這部經裡面也引用《十王經》的故事,過去的典故,這部經它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這是引古為證,我們就學到此地。

  我們再看:「戊、結勸」,總結勸勉、勸持。我們看下面:「勸持—先勸十六國王修護國之法應亦如是」。先勸十六國王修護國息災的方法,也應該跟過去普明王一樣,比照他這個方法來修,你這個國家的災難就消滅了。「次勸天上人中六道眾生皆應受持」。其次勸導天上人間當中,包括六道眾生,皆應受持。皆應受持就是受持「般若波羅蜜多」,受持這個,關鍵就是這個,般若,有般若,所有的問題都徹底解決了。我們常常念《心經》,《心經》我們念得很熟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一切厄統統度了,關鍵在般若。我們如果修觀照還不得力,先用持名,懇切持名,但是觀照跟持名我們還是要相互的輔助,我們功夫才會得力。常常要提起無常觀,或者受苦觀,或者空觀,或者無我觀。受苦觀,我們每個人都有感受到苦,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感受到苦,還是覺得滿快樂的?現在的人,人在苦中他不知苦,實際上每個人都有感受到苦,但是他不知道,這個就善根很難生起來。一個人他能夠覺悟我們這個世間苦,他才有出離心,才有念頭想要去求解脫,如果感覺這個世間滿好的,他就放不下。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後勸未來世中欲護國者應請法師常說此經。」這一條也非常重要。後,末後佛也勸未來世當中發心要護國息災的人,應該請法師常說此經,常常講說此經。為什麼要常說?我們一般大眾畢竟不是上上根的,不是聽一次經就會開悟的,必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特別是《般若經》要常常來學習,不管修哪一個法門都需要,我們念佛法門也不例外。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也講,也要修這個來幫助我們念佛,他講有一些人都說老實念佛就好了,不要聽經,這個話是沒有錯,關鍵他不能老實,還是不老實,不老實你聽經就需要,大部分的人都要聽經的。怎麼樣才是老實?沒有懷疑,他就老實了;如果你心中還有疑惑,那就不老實。我們有一些同修覺得我沒有懷疑了,我沒有疑惑了,我很老實。過去黃念老他在給同修講開示,他老人家講,說沒有事情來的時候都放下了,事情來的時候一樣也放不下,都不老實,有懷疑。

  過去有一個同修寫信問老和尚(老和尚那個時候一年有半年到美國,他的信件叫我回答),他問,聽我們老和尚講《彌陀經疏鈔》,念佛的要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他說不懷疑、不夾雜他做到了,不間斷他還沒做到,因為晚上還要睡覺,還要工作,不能像念佛機念二十四小時不停,寫信來問,他說做到不懷疑、不夾雜。後來我給他回信,我說你不懷疑還寫信來問幹什麼?他有懷疑自己不知道,以為沒有懷疑了。我說不懷疑你還要問什麼問題?就不用問了,他有懷疑他自己以為沒有懷疑,其實有懷疑。所以要常常聽經。聽經是幹什麼?聽經聞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你疑惑斷掉,信心才生起來,信心生起來,你願才會發得起來,願發得起來,念佛才會得力。所以,應請法師常說此經,這一句非常重要。

  最後講「得益」,得到利益,「會眾聞說破迷開悟各得證益」,都證果了,這個利益實在是不可思議;「廣說功德不可具盡」,如果廣泛的說這部經的功德,說不盡的。這是佛這一品經的總結勸勉,要我們受持。好,我們這一節課也時間到了,我們「護國品大意」就學習到此地,明天上午我們接著學習「散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