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六集)  2015/5/12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26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請看「二諦品大意」,第三番的問答,「丁、法門不二」。我們看表解,「王問—陳疑—性一眾多根行無量疑。諮問—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佛答—佛說一切法,皆以觀智為門,惟為一事」。波斯匿王提出這個問題,性一,講性是一體,但眾生根器無量,所以行門也就無量,所謂無量法門。前面講不二,二諦不二,說法不二,這裡是講法門不二。這個問題,佛說了這麼多法門,是一還是二?因為前面波斯匿王聽到了佛講的不二還有疑問,那麼是一,還說了這麼多法門,所以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為我們大家來請問的,也是我們大家都會有的疑問。

  這個問題我們大家也是需要有一個概念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我們現在聽淨老和尚講經,老和尚勸我們大家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有很多同修聽了之後,也產生很多問題。我們自己修一個法門,但是不可以去排斥其他的法門;我們修這部經,你也不能去排斥別人修其他的經典。所以要彼此互相尊重,這樣才是正確的。因為經都是佛講的,佛講了這麼多經,是因為眾生的根器不一樣,所以才講這麼多經。但是講了這麼多,他目標方向是一樣的,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歸到源頭沒有兩樣,都是要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最終的目標。不管修哪一個法門,最終目標是一樣的,這個原理原則我們一定要能夠常常記在心裡。我們修學也不能雜修、亂修。我們淨老和尚講的,就是怕我們修雜了、修亂了,修到最後,不知道在修哪個法門,修哪一部經;叫我們專修,不是叫我們去排斥其他的經典,我們自己專修這部經,專修這個法門,尊重其他的法門,也讚歎其他的法門。像善導大師講的,別人修什麼法門,我們也讚歎。他說你專修那個法門,你會成就,我專修我這個法門,我也會成就,將來我們成就都是一樣的。不要去比高低,如果你一比高低,爭議就來了,你就沒完沒了。這一點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所以現在這個會集本、原譯本,其實是不需要有什麼爭議的。我們學習會集本,尊重原譯本,沒有原譯本,也沒有會集本,那不是一嗎?你說是一還是二?是一。但是現在有很多本,有二、有三、有四。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過去也是有一些人反對會集本,反對會集本,好,那你來修原譯本也很好。所以早年在佛陀教育基金會,在華藏圖書館,把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一共有九種版本的《無量壽經》,合訂印成一本,這個就圓滿了,就是《淨土五經讀本》。這個是把《無量壽經》原譯本,歷朝歷代會校本,現在有四種,包括夏老民國初年會集的,一共九種,供大家自己去讀誦,也可以對照。會集本它是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實在講會集的理由也說得很清楚。這部經的確是譯本內容出入很大,因此五種你全部讀,的確是不方便,你只能選一種。大部分選擇曹魏康僧鎧翻譯這一本。早年我讀《無量壽經》也是讀這一本,這一本讀了也是很歡喜。後來出家之後,李師公往生,我們老和尚再從箱子拿出來印這部經,印了一萬本,他有眉註,加上眉註,來紀念老師的。當時我經手印這部經印一萬本,所以我印象深刻。

  印了之後,當時他只是想紀念老師,就拿出來流通。很多同修看到了,看這部經沒看過,就請我們師父上人來講這部經。那個時候因緣是這樣開始的,講這部經的因緣是李師公往生,雪廬老人往生這個因緣發起的。大家讀了之後非常歡喜,有很多法師反對,或者贊成,我們把原譯本、會集本,你從是一不是二就擺平了,我們修會集本,也尊重原譯本。所以我台北華藏社團宗旨列入,我們是主修會集本,尊重保留原譯本。我們並不是說排斥原譯本,為什麼?不可以排斥的,因為你沒有原譯本,怎麼會有會集本?會集本是從原譯本節錄出來的,把它會集起來的。這一點也是我看到這麼多年到現在還是爭論不休,實際上,佛法爭就失道義。六祖講,爭了就失道義,不要爭,你要修哪一本都好。

  過去幾年前,我在福建遇到一個法師,他就一直講會集本怎麼樣。我說你覺得原譯本好,那你來弘揚原譯本,你來弘揚,你來講原譯本。他說叫我弘揚。所以現在反對會集本的人,並不是他在弘揚《無量壽經》、他在講《無量壽經》,也不一定。縱然講,也是偶爾講一講,也不是在專講。我就跟他講,我就跟這個法師講,我說這個對弘揚《無量壽經》只有障礙,沒有幫助。我說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弘揚《無量壽經》,會集本的出現就是因為版本多大家不知道要去讀哪一本,讀一本是不完整,全部讀真的是不方便,特別是現代的人,所以才有會集的一個必要。所以這個事情我們都要很理性的來看待。有法師他弘揚原譯本,我們也讚歎,你一門深入,原譯本修也都能夠往生西方的,這樣也就能夠平息爭議。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有這麼多爭議,問題就是沒有般若,有般若就不會有爭議。你知道這個不二,都沒有爭議了。所以佛說一切法皆以觀智為門,惟為一事。所有一切法門都是以觀智為門,你入門必須要有觀智,就是為了這一樁事情。如果你沒有觀智,你修哪一個法門都不得其門而入,我們就可以這樣講。

  下面講:「因機施教,故非一二,非有無量,離四句,絕百非」。這句就是禪宗常講的,離四句,絕百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地方我們也很明顯看到因機施教,故非一二,非有無量,離四句,絕百非,非就是叫我們不要去執著相。所以《金剛經》講即非是名,即非就是你要離相,不要去執著相,非是不要去著相;是名,是就是這個相是有那個相,也不壞這個相。這個相的確有一、有二、有無量,有這部經、有那部經,這個是是名;即非,你不要去著相。但是這個相有,你不要著相,也不能去否定相,那個相的確是有。這個地方我們會了,那所有的疑惑也就不存在。我們一般就是深入《金剛經》,這部經講的是最詳細的,也很具體,很扼要。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見有一二同凡夫,知一原非一二本無二即菩薩」。這一段跟我們講,佛回答,見有一、有二,這是跟凡夫一樣。我們凡夫就是有一、有二,這個主要是心裡的執著,分別執著,心裡的分別執著。知一,原非一二,本無二,本來沒有二,即菩薩。這是菩薩跟凡夫不同的地方,菩薩知道原本它無二的。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舉出一個例子,我們從一個例子裡面去體會,以此類推,大概也有一個概念了。像我們現在講,會集本是五種原譯本會集的,會集起來是一本,原譯本是五本,那這一本你說是一本或說五本都對。你現在給它會集起來是一本,你給它展開是五本,再展開就無量,體會到這個道理,就完全不會有爭議了。所以現在爭議那麼多,鬧得沸沸騰騰的,統統是沒有入這個知見,也就是沒有般若智慧,所以這個問題就出在這裡。

  我們再看最後一段:「一切法空色心諦皆空三假,故非一非二。」不是一也不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所以《金剛經》講,即非是名。非就是不要去著相,性是一的;是名,它是有那個相。這是我們學習《般若經》一個重要的關鍵,我們從這裡去悟入,所有的疑問也就會迎刃而解。三番問答,我們就簡單的跟大家學習到這個地方。

  後面:「戊、讚結—佛佛道同,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讚歎總結,佛佛道同,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也是《般若經》講的,講到最後就是三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心經》講,「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圓滿菩提有沒有所得?沒有,因為你是本來有的,你本來就具足的。如果本來沒有,現在有了,這才有所得。你本來就有,只是恢復而已,所以歸無所得。這個當中也就沒有什麼我們一般的得失心,這個也就沒有了。

  下面講:「受持讀誦自行,為人解說化他,功德無量」。受持讀誦這是自行,自己修行;為別人解說,這是化他,幫助別人,功德無量。功德有多大?

  下面這一句講:「一念淨信超百千劫,十地功德即是如來,得佛不久」。我們受持讀誦這部經,為人解說,自行化他,這個功德,你一念淨信,一念表示很短暫的一念。你有一念的淨信,這個功德超百千劫,超過百千劫。這個一念淨信雖然非常短暫,你一念在這個《般若經》,有一念的相應,那這個功德就超過百千萬劫。為什麼?我們一念淨信,《金剛經》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雖然很短暫,但是非常可貴。這一念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被無明的黑漆桶蓋得厚厚的,現在出現一線曙光,雖然很短暫,但是後續它會不斷的再出現。而且會次數愈來愈多,你只要鍥而不捨,你會不斷的契入這個境界,這個功德無量。這個功德在哪裡?這個功德就是幫助眾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幫助人成佛,這是功德不可思議的,比你在世間做什麼好事,那都無法相提並論的。世間做種種好事,不知道離相,總是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一四句偈你真搞懂了,會用功了,你這一生就作佛去了,這個世間再大的善事都無法相比。《金剛經》的比喻我們看了就很清楚,用無量阿僧祇世界的身命,前面講無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寶布施,那是外財,再用無量阿僧祇身命,就是我們的身體、身命,這個內財的布施比外財超過太多太多了,都不能跟《般若經》一四句偈為人解說的功德相比。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般若它的可貴,它的重要。關鍵在受持讀誦,受持就是觀照,你要會觀照,才起作用,不會觀照就不起作用。你看前面講,佛說一切法皆以觀智為門,惟為一事。我們不要說修般若,修種種法門,就是修一個斷惡修善,你也要懂得觀這個字。如果你不懂得觀,功夫還是不得力的。所以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妄念起來,只怕覺悟太慢。

  我們要常常提起,修行用功就在這個地方用,這個才叫會用功,用功就是在起心動念去觀。我們觀如果一下子失去觀照,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它又當家做主,我們又迷了,很容易我們就迷了。因為無明煩惱習氣無量劫以來,我們已經很熟悉了,現在提起觀照、提起念佛,這個還很生疏。古大德講,「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我們很生疏的,要慢慢給它熟悉,像我們念佛很生疏,要熟悉;煩惱妄想很熟悉,要給它生疏,關鍵在這裡用。我們念佛也是要觀,觀就是提起觀察,觀察我們起心動念,我們煩惱妄想起來,我們要提起一句佛號給它降伏下去。《金剛經》講「云何降伏其心?」阿彌陀佛。我們提起佛號來降伏煩惱惑業,這個才是真正在用功。煩惱妄想能夠伏得下去,功夫才得力,伏惑才能往生。伏惑,我們現在能伏惑,如果煩惱我們壓住了,不再起現行,不發作了,我們跟阿彌陀佛的佛光,現在你就接上了。

  念佛不知道起觀,念佛功夫還是不得力,因為伏不住煩惱,還是不得力。但是我們如果一不覺察,又是煩惱當家做主,我們又開始跟著它跑了,又迷了。所以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古人講,「常惺惺」。常惺惺就是講用功的這種心態,好像你要預防賊來偷盜,所以提高警覺,時時刻刻在注意。像以前我當兵,晚上站衛兵,不能睡覺。不能睡覺,眼睛要很大,這個叫常惺惺。如果坐在那邊打瞌睡,那就沒有常惺惺,是常昏昏,頭腦昏昏的。昏昏的,盜賊來了,給你搶光、殺光了,你也不知道。這個比喻我們的煩惱,煩惱賊,時時刻刻你要去提防,用功在這個地方用。會用功,一句佛號就可以。我們現在雪廬老人講伏惑,念佛伏惑,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根器不一樣,有的人這句佛號他壓得住煩惱,有的還是壓不住。有的業障比較重的,聽這些他也聽不明白,聽不明白,他也就得不到受用,他有業障。能夠坐在講堂聽經的人都有相當的程度,大家也不是凡人,大家過去都是有來歷的,都是修行人,不然你不可能在這邊坐著聽。這是真話,所以大家也不要小看自己。《無量壽經》講的,不是凡人,過去世,無量劫修了很久,所以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緣,我們才會發心再來繼續修學。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他不會進來。他來這邊看看,走一走,又下去了,他沒辦法坐得下來的。這個事情我們冷靜觀察一下,你不難明瞭。凡是坐得下來,這都是過去世深厚的善根;過去世沒有這個底子,這一生不可能。縱然這一生他還沒有接觸到佛法,造了很多惡業,像揭陽謝總一樣,他過去生也是善根種子很深厚的,他一接觸才能夠發這個心,那也不是偶然的。只是這一生的緣,前半段那個緣都不好,遇到惡緣,善導大師講遇緣不同,不知道。遇到了,他過去世的善根發現,是這麼一個道理。如果過去世沒有累積善根,遇到了也不可能。這個我們可以去理解的。

  沒有這個善根,善根不夠,要跟他種善根,要跟他培養善根,幫助他善根成長。要怎麼培養?先結緣,這個緣結深了,才能結果。結緣,現在做法會結緣的就比較多。這一次講經有這麼殊勝的法會,樓上樓下都坐人,這是我們師父上人淨老和尚的加持,他老人家的這種德望感召的,這不是偶然的,講經法會才有這麼多人來聽。在日本這個地方,要這麼多人來聽也很難的。過去我來講,大概二十幾個,二十幾個就法緣殊勝。我在台北講是八個,到日本還比台北殊勝,所以我很喜歡來日本。在台北八個,八個是包括我們裡面一個敲大磬,一個敲木魚,另外一個聽眾說師父講沒有來聽不好意思,外面五個居士,加起來八個。如果有一天來個十幾個,今天法緣殊勝。跟做三時繫念是完全不能相比的,三時繫念那來的人真的太多了。我在三重做三時繫念,大概都五、六百個。打佛七,一百二、一百三。講經,宣布晚上要講經,那些老菩薩就走了,剩下,我都有算,算人頭,大概三、四十個,因為打佛七,有一些就留下來。我還鼓勵大家來聽,有一些人是勉為其難,法師在講,不好意思,就留下來,三、四十個,那就很多了。所以這個法會是我們老和尚的威德。

  如果我來這裡講,大概不用租這裡,我的房間就夠了。房間的客廳,大概有七、八個人來坐就客滿了,頂多十個人就可以了,就不用租這麼大的地方。但是人少,講,我也是很起勁的,我也很起勁的講。因為我這個講經,師父說,講到人都跑光了,還有桌子、椅子在聽。這是早年。現在不止桌子、椅子,現在還有個錄像機在聽,現在多了一樣。真的我講經的時候,我的紀錄是還沒有到剩下桌子、椅子,有一個人聽,一個人聽的紀錄,曾經有這個紀錄。這個紀錄是在大概二十年前,在台灣台大醫院,台灣大學它附屬的醫院,台大醫院。台大醫院在台灣也是很有名,它屬於台灣大學的。台大醫院有台中蓮社的蓮友,有個洪醫師,他們有幾個醫師、護士在醫院裡面組一個慈光佛學社。他們也很發心,這幾個醫師發心建議醫院做六個助念室,有五間是我們佛教的,念阿彌陀佛的,助念,五間,我去灑淨的。有一間,另外有一間是其他宗教的,有道教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那一間沒有佛像,其他五間都有阿彌陀佛。那一間有其他的,有十字架,都放在抽屜,看你是什麼教,那就拿出來,他們也是可以助念的。

  洪醫師他是腎臟科的,有一個牙醫師叫江醫師,他是牙科的。江醫師他就做維那,敲引磬,我一講經,他就做維那。那一天他們醫師有時候要去看診,有緊急的要去看;護士,他們有時候醫院臨時的,都不能來。那一天輪到江醫師做維那,他一定要來,因為輪到他做維那。那一堂課,他福報很大,我對他一個人講,因為他當維那,他一定要來。我的紀錄是一個,就是那個牙醫,江醫師一個。我也講得很起勁,那個時候還沒有錄像機,講得津津有味,我講了自己也很陶醉的。江醫師坐在那邊聽得怎麼樣?我看他眼睛一直瞪著我,因為只有他,不然怎麼辦,我們一對一。講經沒有這種精神,不能學講經的,講到人都跑掉了。後來師父又講,你沒有看古代的公案,「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生公講經都沒有人要聽的,沒有人要聽,他只好跑去對那些石頭講,講到石頭都點頭了。所以講經要有這種精神,這是一個實際的情況。能夠聽經,就表示他有相當一個底子,有相當一個基礎,他坐在那邊,他才聽得懂、聽得理解,理解就是他的善根,能夠去修就是他的福德,遇到了就是因緣。

  我到世界各地做三時繫念、做法會,人第一多的。但是我還是比較喜歡講經,因為講經比較輕鬆,對我來講,我一個人就夠了,反正我一個人上台就夠了。做法會要很多人,安排很多法器人員,很多人。但是做法會熱鬧,人多,那是結緣。但是現在我自己心也不能被境轉,所以也是要用平常心,用平常心來做。所以在香港二O一二年做法會人最多,一萬二千多人,一場法會一萬二千多人,三天。我在台北講經,八個,你要選擇哪一個?我是平常心,有因緣要做法會,大家要結緣,自己要辛苦一點,跟大家結結緣。這個一萬二千多人,他在那邊做法會,他精神很好,如果叫他來聽我講經,大概個個打瞌睡,不然他就坐不住。所以這個聽經、講經有相當的一個程度。我們老和尚講經有他的攝受力,六十幾年的功力,當然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相比的。但是學經也是要從人少,要長遠心、要恆心來練習,這個是能夠成功的唯一的一個條件,就是要長遠心。

  一念淨信就非常可貴,所以我們要珍惜一念淨信。「結定經名,顯經功德,能護化民,應當受持。」總結,定了這部經的名稱,就是顯示這部經它的功德,能夠護國、教化人民,應當受持。這次在這裡有因緣跟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經典,這個因緣也是前首相鳩山先生他一個啟請,我們老和尚也很慈悲,來這裡跟大家結緣。主要還是要息災的,主要要息災的。我們看到眾生,剛才跟大家提的這個情況,實際上有時候我們想到老和尚二OO八年在廬江啟請滿公老和尚舉辦百七繫念護國息災大法會,有他的道理。做法會息災,治標,講經說法這是治本。一般他還有很多的業障,要先替他消業障。消業障,做法會也是一種方式,拜懺、做法會、打佛七,這也是一種消業障的方式。我們把業障減輕了,才有辦法來聽經聞法,不然聽經聞法都會有障礙的。一個,有業障,聽,聽不懂,聽不明瞭,聽了他就生不起歡喜心,聽了枯燥無味,有業障。所以這些修法形式,對一般業障比較深重的眾生,還是有他的需要。用這個先來接引,先接引他來接觸佛法,用這個接引。如果不用這個接引,我們從實驗當中講經叫他來,這個人數不會很多。但是講經我們必定不能沒有。所以我都會利用法會的時間講個幾句,這個大家就還可以接受。因為法會前面,法會完了講個幾句,那時間很短,大家在那邊站一下還可以,不能站太久,這個大家還可以接受。這當中也多多少少給他一個種子,給他種個種子。如果坐下來,要聽得進去的,這個就善根要比較深厚的才可以,善根比較深厚。所以我們先做法會,做法會來結緣。做法會人數一定比打佛七的人多,打佛七又比聽經的多,這是我個人的這種比例,這個情況是這樣的。今天在這裡是托師父,大家是要來聽老和尚的,我是這個空檔我來練習。你們要來聽老和尚,老和尚是四點到六點,那你來了,你只好在這裡,就忍耐一點。感謝大家的鼓勵!大家在這個當中,有時候我們要調劑調劑,就是如果太沉悶了,大家精神會提不起來。所以講經說法,這也是我這些年的一個體會。

  我們講經還沒有入這個境界,講都是屬於結緣。如果入了這個境界,說聽都是結果的,因為開般若智慧。我們學習經教必須長遠心,我們大家志同道合在學習經典要長時間,在這個過程當中難免會有一些高低起伏。我看我們老和尚,我是四十幾年前聽他老人家講經,那個時候他還年輕,那時候講經其實人也沒這麼多。那個時候也是十來個,我是十來個當中的一個,而且還是最年輕的;我弟弟比我年輕,我找我弟弟去,我弟弟小我三歲。我們去聽就我們兩個是十幾歲的,其他都是老菩薩。過去世可能我們跟師父都結過緣,不然我們不可能十幾歲遇到他就會去聽,聽這麼久。我們過去世大家都有學過的,大家都有修,修了無量劫,我們今天才會在這裡碰面。我們過去世也都是同參道友,但是怎麼樣?我們還沒成就,所以還在六道裡面。為什麼沒有成就?沒智慧。簡單講就是這樣,沒智慧,沒有般若智慧。所以現在我們修般若智慧,是我們當前很重要的一個課題。大家聽老和尚講經,我個人的一些經驗體會,我們都是同參道友,可以大家來互相交流分享。所以有好的老師,也要有好的同參道友來互相協助。

  我們接著看下面:「護國品大意」。這個頁碼是打二十四頁。「甲、說意」,說意就是說明護國品這一品的大意,它大概的意思。「前知諸王欲問護國因緣」,前就是前面的經文,我們看了之後知道,諸王,這個就是印度當時十六大國王,十六大國王波斯匿王他代表。欲問就是要請問佛,請問釋迦牟尼佛護國的因緣,要怎麼樣才能保護一個國家消災免難,問這個問題。「先說護佛果十地行成就能護」。先說護佛果十地行成就能護,先說這個。這個,你看我們的經題,「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重點在般若波羅蜜,一切諸佛就是從般若波羅蜜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是一個關鍵,要先護這個。護這個,先從自己護,我們自己修,自己得到利益,就能幫助別人,從這裡自利利他,這個能護。「國運興替心為轉移順般若智為能救護。」國運興替,心為轉移,國運興衰跟人心是息息相關的,人心善,國運就好;人心不善,國家的人民都在造十惡業,一定是衰的,有災難的,天災人禍都來了。心能轉移,關鍵就下面這一句,順般若智,這個般若智是最關鍵,你沒有般若的智慧,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為能救護,什麼能夠救護?般若智慧它能救護。

  我們讀到這部經典,我們還要再看老和尚給我們表演,他就是表演般若智慧在教化上面。所以他來日本就是表演,表演般若智慧,給這些領導人講也是講這個,勸也是勸這個。這是我們學佛一個關鍵的。般若智慧,這部經如果再以《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來輔助,那就更圓滿了。所以現在我真的也是請做法會的人多,沒有人請我講經的。這次我來這裡,主要也是做法會的,不是請我來講經的。這次我來這裡上台講是什麼因緣?實在講我做法會做完就可以走了,我就沒事了,因為師父他老人家就說他有兩天,鳩山先生要招待他去他的別館,去那裡住,兩天不在,要我代替講。明天他要去中國大使館,一天不在,我也要代替講。那我就不上不下,我就跑不掉了。跑不掉,那幾天怎麼辦?上午也沒事幹,剛好最近大陸有同修請我講這部經,我就利用這個空檔,是這個因緣。

  所以我希望日本以後請我做法會,再附帶請講經,這樣也比較符合師父老人家他一生的心願。他強調的是講經,不是強調做法會,法會是附帶的。這個講經我也很喜歡,因為我出家的意願就是學講經說法。但是因緣變成學唱念,這個也是韓館長的因緣。但現在我們也隨緣,隨緣當中我也不忘我的本願,不忘出家的本願。反正現在講多少算多少,反正出家的本願就是想跟師父學講經說法,搞到現在在趕經懺,我也是很無奈的。有時候師父還會給我開開玩笑,他說以前人家趕經懺是拿一個包袱走路,現在你是坐飛機。我也不曉得從何說起,我也是不忘當初的本願。所以這一次我也非常歡喜來跟大家分享學習。《般若經》以後也是我們大家先學習的一個中心,因為沒有般若,我們修什麼,你伏不住煩惱。正當有利害關鍵衝突的時候,你就見真章,真的沒有般若你是擺不平的,我們自心的煩惱你擺不平的,不是我們講了就可以擺平的。

  我們看下面:「乙、護國行法」。「護時—國土欲亂賊來破國時。外賊指逆敵內賊即愚迷」。國土要亂的時候,就有賊來破壞這個國家了。下面講,外賊就是外面的逆敵,敵人,內賊就是自己內心的煩惱,貪瞋痴的煩惱,愚迷。這節時間到了,明天我們師父上人不在,明天我們有四個小時,有時間歡迎來隨喜。我們現在下課休息,我們四點再繼續聽老和尚給我們講「發大誓願第六」。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