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四集)  2015/5/11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24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請大家接著看大意簡介,「二諦品」,在十六頁,頁碼是十六頁。網路的同修,沒有字幕,大家注意聽就可以,後面我們重播製作就會有字幕。我們看「乙、二諦不二」,下面「佛答—引偈」,就是引用經文,就是《仁王經》裡面偈頌的部分回答波斯匿王所提的疑問。「前十二句正申二諦」,從正面來申明,申就是伸展,說明二諦。「實相絕相為真,因緣本有為俗;實相無性空如,諸有本有三假。」這是前面十二句引申的二諦的意思。

  「次十二句二諦不二—情見有無為二」,我們一般的情見,見有見無為二。「解見二諦本空」,就是真俗都是本空的,它本來空寂。「通達無二旨真入第一義。」通達不二的宗旨,我們就真正悟入佛講的第一義。第一義,也就是我們開經偈念的「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就是第一義,叫我們悟入第一義。前面講了,我們如果明白,就已經明白,後面佛怕還是有人聽不明白。所以一部經講下來,我們前面學習到的,每個人得的利益不一樣,悟入的層次也不同,淺深也不一樣,所得的利益也不同。根器也是差別很多,有的根器利,有的根器比較鈍。所以一般分上根、中根、下根,還有上上根、下下根,這個是大概講的,當然每個根器又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根器。因此,佛不厭其煩的用種種方便言說,就是要讓我們悟入真實的境界。

  下面八句,前面有二十四句,後面有八句的經文偈頌,「喻明」,喻就是用比喻讓我們去明白這個八句。我們看表解下面第一段,「世諦如空花因緣故誑有」。這個有八句的經文來比喻、來說明,世諦如空花,世俗諦(世諦)就是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可以用言說、文字來表達的,我們可以想像的,這個就是世諦(世俗諦)。世諦如空花,空花,好像空中的花。空花,《圓覺經》也有講,好像我們眼睛有病,看到空中有花,實際上空中它沒有花。為什麼有空花這種現象?「因緣故」,因為因緣的緣故,「誑有」,誑就是虛誑的,也是不實的,是個因緣聚合,因緣它當體就是空。「幻化見幻化諦實則皆無。」我們現在幻化見幻化,眼睛有病看到空花,空花也是幻化,能見所見都幻化。諦實就是真的都沒有,都是一個假相。這是有八句經文來比喻、來說明,我們有講經文就會按照經文一句一句來學習。這裡是大意,我們學了大意,對這部經講的內容大概有個概念。大意就是大概的介紹,進入經文,那就比較詳細來看到經典佛講的。

  再下面這句是「結勸—能觀二諦不二即是諸佛知見。」總結勸導,就是這段經文講完佛再給我們做一個總結勸導,就是能觀二諦不二,如果能夠觀察二諦不二,即是諸佛知見,你的知見跟諸佛就一樣了。所有大乘經都是講這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法華經》講,「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哪一樁大事?就是要教化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悟入佛知佛見,就是這樁事情,所有大乘經都是講這樁事情。

  我們再看下面,引偈,下面是「釋疑」。我們也看到佛真的是大慈大悲,就是不厭其煩的,很有耐心,我們現在人講很有耐心,怕還有很多眾生不懂,再給我們解釋,所以下面再一個釋疑。「舉果對因以明」,舉果,果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果報,對因,因緣果報,來讓我們對這樁事情真正明瞭。下面就舉出來,「照俗終日度生,照真無生可度」。這一句就是《金剛經》講的。《金剛經》講,所有卵生、胎生,四生,六道從地獄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非非想,非非想天是六道最高的。胎卵溼化,螞蟻、蚊蟲,所有六道眾生,四生九有,卵生、溼生、胎生、化生,所有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要度這些眾生入無餘涅槃,這個就是照俗終日度生,只要有緣我們就去度。終日度生就是佛有度眾生,佛的弟子,菩薩、羅漢、祖師大德也度眾生,我們老和尚來日本也是度眾生。照俗終日度生,度生的度就是幫助的意思,幫助眾生。幫助眾生到什麼目標?幫助他入佛知見,就是幫助他悟入自性,幫助他成佛,這個就是度生最終的目標。所以終日度生,看到佛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度眾生。

  照真無生可度。《金剛經》下面一句,眾生,四生九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從欲、色、識所有一切眾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都要度這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有緣就去度。下面一句講,「實無眾生可度者」,實在沒有眾生可度。終日度生,無生可度,這句是講真話。講前面一句,我們一般人容易懂,佛有度眾生,經講那麼多,度了很多眾生。下面那句,實無眾生可度,經典如果我們沒有深入,真的也就不懂了,明明都有眾生度,度得不亦樂乎,忙得不亦樂乎,怎麼說沒眾生可度?《金剛經講義》裡面,這一段講得非常詳細。無生可度,生就是眾生,眾生的意思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不管是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這些現象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它當體就是空。所以終日度生實際上是沒有眾生可度,因為一切都是空的,但是這一切是空,又終日在度生。大家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佛經講的意思,這個體會到了,你真的就心無罣礙了,你度眾生你也會得大自在,這是講真話。

  還有一句話,我們在佛門當中可能同修大家都聽過,地藏菩薩發一個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們問,地藏菩薩現在還沒有成佛,所以他一直作菩薩,因為地獄還沒空;不但還沒有空,現在還一直在增加,眾生造地獄罪的太多了。我們很多同修都會為地藏菩薩擔心,地藏菩薩到底什麼時候他才能成佛?什麼時候地獄才空?我們想這個問題就是世諦,世俗的想法。如果你明白無生可度,那地藏菩薩早就成佛了,只是他現在示現這個身分。地藏菩薩他的學生,在《地藏經》我們看到,他的學生無量無邊都成佛了,難道老師還不成佛嗎?其實他早就成佛了,但是他用菩薩這個身分來度眾生。就像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他也早就成佛了,觀音菩薩是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他又示現菩薩的身分,來幫助佛度眾生。文殊、普賢,統統是成佛倒駕慈航的。所以我們不要擔心,不要為地藏菩薩擔心這個事情,擔心你就落入俗諦,真諦是無生可度。

  這是一個意思,眾生他本空的,是從他的體性來講,終日度生,無生可度。如果你又執著一個真有眾生可度,就著相了,就變成六道凡夫了。你終日度生,終日無生可度,你心裡乾乾淨淨的,那你就超越了,關鍵在這裡。佛度眾生,佛幫助眾生,菩薩修六度,實在講我們哪一個不是在修六度,問題我們著相,菩薩他不著相。所以菩薩的生活跟我們是一樣的,他不著相就是修六度。六度以般若為主,般若也沒有離開前面五度,離開五度,般若在哪裡?這一點我們明白之後,你就知道,什麼叫佛法,什麼叫世間法。世間法就是著相,你度眾生著了度眾生之相,這個就不能明心見性。

  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眾生是自悟自度。在《六祖壇經》我們也看到了,五祖把衣缽傳給六祖,知道有人要搶衣缽,就趕快連夜送他走。然後到江邊,準備一條小船,搖那個槳,搖船,五祖給他搖船,要送他過對岸,叫他趕快跑,到天亮,人家就來搶你的衣缽了。六祖說:不敢勞煩和尚來搖槳。他說:我渡你到彼岸。六祖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就把它接過來,搖船槳。這句話講,就是迷的時候師父來度你,度就是來幫助你,來給你指點、來給你引導、來給你教導,一旦你自己覺悟了,是你自己度你自己。實際上佛不度眾生的,眾生成佛也是自悟自度。這樁事情,佛菩薩只能在旁幫忙,度就是在旁邊幫忙,來協助、來教導、來啟發,這個就是度。真正覺悟就是自度,所以佛不度眾生。這也是講真話。

  下面講:「生佛不二本來寂滅」。這句話也是很關鍵的,眾生跟佛不二。我們念《三時繫念》看到中峰國師的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眾生跟佛不二,眾生他本來就是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所以眾生跟佛是不二的,本來就寂滅的,寂滅是本來就是寂滅。我們學學《般若經》,我們在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的開示,我們才有一點體會。不然我們念那個文,照著念,字也沒念錯,發音也沒有錯,但是什麼意我們搞不懂。我們學了《般若經》,再去做三時繫念,聽中峰國師這些開示,你的境界就跟以前就不一樣了,能夠隨文作觀、隨文入觀。

  下面講:「境智不二能所皆空。」境就是境界,智是我們的智慧,境跟智也是不二,能所都是空的。我們現在對的就是外面這一切的境界,這是境,智是講我們自己,我們有智慧,能夠去認識這些環境、境界。境跟智它也是不二的,能跟所都是空的,這是舉果對因以明。

  我們再看下面:「雙結因果以釋—因果不二迷覺一體,一真實相無不皆如。」因跟果不二,迷跟覺是一體,一真實相,一真法界事實真相,無不皆如,一就如,不二就如。這是雙結因果再來解釋,詳細在經文。

  下面,我們淨老和尚提了三條,看得破、放得下、提得起,「看得破(智德學問)」,這是智慧,智慧之德的學問;「放得下(斷德工夫)」。所以看破是學問,放下是功夫,我們學就是學這個,學看破、學放下、學提起。

  彌勒菩薩,我們淨老在講習當中也多次講過這個公案,彌勒菩薩的表法。彌勒菩薩,宋朝以後塑的彌勒菩薩像,都是一個出家人,胖胖的,肚子大大的,滿臉笑容,揹一個布袋。大家也不知道他姓什麼、叫什麼,哪裡來的,不知道他的身世,都不知道。每天只是看到他拿一個布袋,人家給他什麼東西,給他錢、給他吃的、給他用的,全部裝在他的布袋,所以大家都稱他布袋和尚。彌勒菩薩在印度,他的像是瘦瘦的,像觀音菩薩一樣。現在北京雍和宮,雍和宮塑的就是彌勒菩薩,很高的,大概有三層高,是一根木頭去雕的,那個是原來印度的彌勒菩薩像。現在我們中國佛教寺院天王殿,一進門就看到肚皮大大的,滿臉笑容,是宋朝以後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每天就是這樣在街上走,人家問他怎麼修行?他就把布袋放在地上,大家看到,這個就是要放下。放下以後該怎麼辦?他就拿著布袋揹著就走了。放得下、提得起,這個都是在教化眾生的。這是講看破、放下。

  「提得起(恩德慈悲)」。那天廣州有個居士要走了,去找我。這次來,我三句也不離本行,講一講就講佛法。我就講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什麼都帶不走,到最後都空。他聽了以後心就慌了,聽了以後趕快講一句話:我們還是要努力工作。他大概是聽到我講一切皆空,苦、空、無常、無我,什麼都帶不走,他大概以為我叫他什麼都不要做了,現在全部放下。他非常緊張:我們還是要努力工作!我說:我沒有叫你不要努力工作,只是叫你看得破、放得下,你的生活、你的工作是一樣的。像佛在《般若經》示現給我們看的,他每天都要去托缽,為了衣食。那世間人不是都為了衣食嗎?出家人還是要為了衣食,每天也是很辛苦的。你工作你不是也是為這個嗎?但是有沒有妨礙你看破、放下?沒有。是放下你心裡那個執著,是放下那個,不是放下你的工作,事跟你沒有關係的,沒有影響。

  你真的看得破、放得下,你在什麼環境你都自在,做什麼工作你也自在。詳細就是《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真看得破、放得下,他在什麼行業他都是在作佛事。沒有看破、放下,你縱然出家了,住在大廟裡面,那也不是佛事。出家是出了一個小家,換一個大的家,那更辛苦,煩惱更多,操心的事情更多。關鍵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現在講看得破、放得下,還要再加上一句,提得起。提得起,他就不會慌了,那天我沒有講這一句,所以慌了。看破、放下,工作丟掉,心裡就慌了。所以看得破、放得下、提得起,你該做的還是繼續做。做是為什麼?恩德慈悲,就是菩薩的六度、四攝,利益眾生。你在家裡也利益你家人,利益社會大眾,這是恩德慈悲。就是度眾生,幫助眾生,做一切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這個叫提得起。所以看得破,放得下,不是叫你什麼都不要做。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怕人家誤會,加上一個提得起,常引用彌勒菩薩這個示現表法,來給我們說明這樁事情。這個也是說《般若經》不好講的就是在這個地方,跟他講空、講什麼,他就覺得那空了,我做這個有什麼意義?那就不要做了,就想到這邊去了。但是也不能不講,不能不學,不學你就很難入佛法,很難得到佛法的受用。二諦不二,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我們再看下面:「說法不二」。這個不二,如果有一句你真體會了,那後面你也全懂了。以此類推,二諦不二,說法也是不二,法門也是不二,所有統統是不二。所以這個你悟入,你一通就全部通了。還不通才要再說,說到你通為止,這是佛的慈悲。

  我們再看下面,波斯匿王的提問。「陳疑」,陳疑是又有疑問。「聞法空如疑文字亦空」,聞就是聽聞,聽佛說。波斯匿王又提出一個疑問,聞佛說法,聞法空如,聽了,但是他又產生一個疑問,疑文字亦空,文字也是空,法空,文字也是空。「諮問」,就是下面問的一個重點,「云何說法不離文字。」為什麼說法還要不離文字?因為都空了,空了,為什麼還要不離文字?文字不要不就好了嗎?反正都空。又提出這個問題,云何說法不離文字?聞法空如,疑文字亦空,法是空、是如,文字也是空,既然都是空,為什麼說法要不離文字?問了這個問題。

  下面佛回答,「佛答—文字般若不離實相」,它下面有個括弧,有六個圈圈,這是我們淨老和尚畫出的一個重點,「說法者即非說法是名說法」。文字般若不離實相,實相從文字般若裡面詮顯出來,文字般若它不離實相般若。所以《大經科註》裡面也給我們講,「聲字皆實相」,聲音、文字都是實相,不離實相,就是實相。下面是我們淨老括弧出來,給我們補充說明,「說法者即非說法是名說法。」說法者就是講經說法的人;即非說法,即非,在《金剛經》講「即非是名」,《金剛經》也講到這個,即非就是叫你離相會性,你離那個相去體會那個性,叫你不要去執著那個相,說法不著說法的相,聽法不著聽法的相,這樣聽經你就會開悟,是名說法。《金剛經》講這個,你看《金剛經》也是這個說法,「須菩提」,經文我念一段,大家聽一聽,「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這是舉出微塵。佛就說法,說了這個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跟這裡講,「說法者即非說法是名說法」,同樣一個道理。就是你要離相會性,離那個相去體會那個性。

  如來講經說法,因為眾生根器不一樣,他用《金剛經》講微塵。如果在小乘析空觀來講,都是要一一的分析,一層一層的給你分析。藏教叫析空觀,分析,分析到最後我們就明白這個是空的。析空觀,根器比較鈍的,就是這樣給他分析。小乘要給他分析,一層一層分析,到最後他才知道真的是空的。大乘就不然,他就性體上講,就性體上觀察,「無論大相小相,皆是緣生幻有,當下即空,何待分析方知」。不管你見到什麼相,大乘跟小乘它教學就不一樣。因為對象不一樣,程度不一樣,根器不一樣,不是佛有設定大乘、小乘、一乘,佛沒有,是因為眾生他的根器不一樣,根據眾生他的根器來跟他講,是這樣的。因為有些眾生,你跟他講空,他無法體會,明明看到什麼都有。你跟他講當體即空,他也無法理解,我明明看到就是有,怎麼會當體即空?這就要用析空觀,一層一層給他分析。

  比如說大乘根器的,你給他講房子是空的,它當體就是空的,因為它是緣生法,因緣聚合產生這樣的現象,這個現象是有,但是它的體是組合的,是空的。大乘這樣一講,他就懂了。如果小乘根器的,還是不懂,明明有。那就要給他分析,這個房子怎麼來的?要有一塊地皮,然後要請建築師來設計,然後要挖地基,要幾噸鋼筋、多少水泥、多少磚頭,好像建築設計,從基礎一直給他分析,分析到最後,是這些東西組合起來的,它原來是沒有的,他才明白,是,是空的,這叫析空觀。大乘就不用那麼麻煩去分析。「如是觀者名體空觀」,析空觀跟體空觀就不一樣,體空觀是大乘,析空觀是小乘。「本經是為發大乘,發最上乘者說,故曰如來說」,這是佛講的。「如來說者,明其是依性體本空而觀。所謂體空觀是也。」性體它是本空的,所以叫我們要離相。

  所以,《金剛經》又說「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跟這個是一樣的,「說法者即非說法是名說法」。我們知道,前面講「知得微塵非微塵」,你用《金剛經》來對照,「說法即非說法」,你知道微塵非微塵,這裡講說法非說法,就是一個道理。「但是假名」,因為你講得出來,統統是假名。這個我們也不必很繁瑣去講也可以理解,這個就是說法的善巧。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說法者即非說法是名說法」,這個我們講經文再詳細來跟大家學習。這一段在《金剛經講義》發明得非常多,因為這個要有比較長的時間,我們現在這個講座時間還是有限制的,我們為了趕進度,也不能很詳細跟大家說。但是我個人的經驗,是需要細說比較有受用,我們一般人要細說比較有受用。細說我們能夠去起觀照,幫助我們起觀照,比較有幫助。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文字章句一切皆如,依文觀照實相」。文字章句一切皆如,文字章句所詮顯的都是講如這個字。如這個字搞懂了,也都全懂了。天台大師講如,講了九十天。天台宗講十如是、百界千如、如是我聞,講這個如,講了九十天。這個明白了,那我們全經就明白,重要是依文觀照實相,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

  「實相般若為十界理體故為智母」。這是講實相般若為十法界理體,體就是它的本體,這個緣故它是智母,也就是智慧的母親。母就是能生的意思,能夠生的意思,所以叫智母。像他們日本這裡比叡山,說是佛教的母親,所有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都從那裡生的。所以佛經講這個母它是表法,母就是能夠生的意思。我們都知道母親能生孩子,孩子從母親生出來的。智母就是般若智慧是從這裡生的,所以叫智母。

  「不著是真非無為俗」,下面括弧,「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這是永嘉大師的話,有人問他,你大修行人,到底有修有證,還是無修無證?永嘉大證回答:「修證即不無」,修行證果,不無就是有。但是怎麼樣?他心裡乾乾淨淨的,「染污即不得」,他沒有污染,污染就是著相。這個在永嘉大師禪宗《證道歌》。永嘉大師他有兩本著作,《證道歌》就是他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心得報告,講他證入實相的心得報告,叫《證道歌》;《證道歌》前面一部叫《禪宗集》,《禪宗集》就是他的修因,《證道歌》是證果,修因證果,他怎麼修去證道的。我們一般學人,如果要學要從《禪宗集》下手,一般要從《禪宗集》下手,因為《禪宗集》教修因,修學的方法,《禪宗集》講的就是持戒修福,《金剛經》講的持戒修福。

  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早年在大專佛學講座都有講過《禪宗集》,這個修。另外有一本書,他老人家現在很少提了,早年比較常提,《禪林寶訓》。那本書是中國佛教禪門祖師大德的修學的教訓,《禪林寶訓》,非常好。我們現在人聽到這部書的人很少,我好像四十年沒有聽他說了,他早期講的,早期在大專佛學講座還有講。所以他有一次到嘉義梅山禪林寺,梅山禪林寺,他就講《禪林寶訓》,因為它是禪林寺,在台北內湖圓覺寺就講《圓覺經》。那本書真好,我都有收藏起來。這些以後有因緣,我也很希望跟大家分享,這些也是我們學佛的一個基礎,也是很重要的。我們老和尚他前面修學的那些基礎,現在晚年,我們看到的是他的成果。就像禪宗永嘉大師,我們看到的是《證道歌》,前面《禪宗集》我們沒有去看。這些我們也有需要來學習。

  下面一段,「護佛果也護化行因也(因果皆自性清淨心)。」護佛果也是護化行因,修行的因地,因果都是自性清淨心,不離自性清淨心。這是佛的回答,說法不二。說法不二,說法者即非說法是名說法,我們學習總是要一聞千悟,舉一反三。儒家教學說舉一反三,佛陀教學說一聞千悟。一聞千悟,我們不要說千悟,起碼也跟儒家一樣,一聞三悟,不要千悟,三悟,你要以此類推。說法者即非說法是名說法,聽法者也是即非聽法是名聽法,從這個地方大家去體會。

  我們再看下面:「丁、法門不二」。「陳疑—性一眾多根行無量疑。諮問—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這個又有疑問了,波斯匿王又提出疑問。性是一,一就是一樣,一體的。眾多根行無量,眾多根就是眾生很多種不同的根器,修行的法門也是無量。四弘誓願,我們常念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這麼多。諮問: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又提出這個問題。問了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從這個地方你體悟了,那你的疑惑也就不存在了。現在我們老和尚提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是專一,我們念四弘誓願,又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老和尚在講習當中也交代清楚了,就是你學法門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你為自己一個法門就夠了,一部經就夠了,甚至一部經還不需要,你一首偈就夠了,我們念佛人一句佛號,成佛都有餘,夠了,不要那麼多。這是真的。密宗,念一個咒語,一個字的,也會成佛;禪宗,參一個話頭,他也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但是眾生根器很多,佛才要講無量的行門。法門講了這麼多,它是一還是二,還是無量?這邊提出這個問題。我們可能也會有這樣的疑問,跟波斯匿王同樣的疑問,前面不是都講一、講不二嗎?二諦不二,說法不二,那法門是一還是二,還是無量?如果說一,佛講一個法門就好了,也不需要講那麼多,講那麼多就是無量法門。

  這個問題,《華嚴經》也很明白給我們解答,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講了,我們可能還是不太容易體會。所以我常常跟同修分享,大家彼此交換意見、交換心得。現在我們講一,就是我們淨宗現在學的,淨宗學會學的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就是這一本經,這一本經叫做一。這一部經,那其他的經呢?跟其他的經是一還是二?如果說這部經跟其他的經不一樣,那又二了,那就很多了;一樣呢?一樣又那麼多經,我們又是只能修這部經。遇到這個問題,你怎麼去解釋這個問題?實際上還是以《華嚴》來解釋就圓滿了,《華嚴經》講,主伴圓融,一多不二。我們以這部《無量壽經》為主,那所有的經都是伴,所有的經都是解釋這部《無量壽經》的,那不就多就歸一了嗎?一展開又是多!所以我聽經,聽老和尚講,我體會到,所以我跟大家分享。

  時間到了,因為這一段還沒講完,明天上午我們再繼續來學習。今天因為老和尚有事,有客人來,所以他提前半個小時,三點半講經。好,我們現在休息一下,我們這一段沒講完,明天再繼續來學習,法門不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好,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