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15/5/9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17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
請大家看「觀空品大意」,第十二頁,從「丁」這個地方,「般若主旨」,我們前天一堂課跟大家學習到實相。「般若主旨」,下面第一個是「實相」,第二個是「觀照」,第三是「文字」。講到般若,是我們學佛的一個中心,也可以說非常重要的。般若它主要的宗旨,有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這個表解下面就給我們列出來,我們淨老和尚他這個表解都列出來了。實相般若就是指我們人人本具的自性,所謂「人人本具,個個不無」,這個實相般若。佛說這個般若,就是希望學人(我們學佛的人)證得這個本具之性。證就是證實,證實這個事情,證實這樁事情,證實我們的自性。證實我們的自性是什麼?我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能生萬法、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本自清淨。六祖開悟講了五句,很簡單扼要把我們自性這個實相就說明了,詳細解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再詳細就是一大藏經,就是講實相,諸法實相,就是一切萬法的事實真相,這叫實相般若。我們每個人都有,大家都平等的。佛陀的教學主要就是教我們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最終的一個目標。
講實相般若,怎麼樣能證得實相般若?我們聽說有實相般若,我們也很想證得這個實相。要證得實相就要觀照,觀照般若,就是要就文字起觀照。文字是經文,經文是佛給我們講的,經文叫文字般若,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要懂得觀照,這個關鍵就在觀照。如果你不懂得觀照,文字是文字,不能消歸自性,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得到受用。我們很多人都讀過《金剛經》,《金剛經》我是沒讀過,有聽過。讀《金剛經》的人很多,讀《金剛經》的目的在消歸自性。實在講,不但讀《金剛經》,讀任何一部經都是要消歸自性,都要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去證實相般若,那才有受用。所以佛說這部經,說任何經都是為這樁事情。
觀照的道理,觀照的方法,我們也不可以不知道,觀照我們也常常聽說,但是對這個道理、方法並沒有很清楚,更沒有深入的去理解,因此用功就用不上,聽一聽還是屬於文字般若,不能消歸自性。不但般若要觀照,所有一切佛法,實在講不但佛法,包括世間善法,像老和尚現在提倡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世間的善法也都要觀照,你要懂得去起觀,觀照。所以說到修持上面,八萬四千法門,也不外乎一個觀照。如果不懂得觀照的道理跟方法,我們念一念就是只有文字般若,你證不到實相般若,因為你當中沒有觀照般若,你不懂得去觀,那就沒有受用。以前早年我也常常聽老和尚講這個經,常常聽師父講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我也會講,但是從來就沒有依文字去起觀照,當然也就沒有去證實相般若。
現在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弟子規》都要去觀照。經典上講這個觀照,它功夫是比較深,真正觀照是離心意識。如果我們下手沒有離心意識,實在講是觀察,或者觀想。觀想、觀察,他沒離心意識,觀照要離心意識。但是我們用相似的觀照是用心意識,相似的觀照。如果我們有觀察,這樣我們做任何學問、做任何事情才會有受用。舉一個例子,現在淨老和尚一直普遍去推廣海賢老和尚這個光碟,一天要看三遍,看一年,一天念一萬聲佛號,往生就會有把握。實際上應該有很多人會去看,可能不只看三遍,甚至更多,佛號也不只念一萬聲,可能念得更多,但是不一定一年他就有把握往生。這個話怎麼說?有把握往生的人,他一定有觀照的功夫在裡面;沒有把握往生,就是他沒有用上觀照的功夫。用觀照,我們講來講去,觀照、觀照,我看根據我個人的經驗,聽了好像似懂非懂。我現在用比較淺顯的話來跟大家說,大家應該比較容易體會,就是用心,你有沒有用心。我們做任何事情,你有用心去做,這個事情就能做得好、做得圓滿。老和尚為什麼他看海賢老和尚看出味道?如果拿給我看,我肯定看不出門道。因為他老人家有用心去看,一看就看三十遍。看三十遍,他用心去看,所以他能看出那個門道,他看出來再告訴我們,再給我們講解、說明。
最近又推廣潮洲揭陽謝總這個光盤教學的地方,老和尚也鼓勵很多同修去參學。參學回來,有的人他去那邊真的學到了,怎麼叫學到?學到之後他會在生活上去用,用上了;更進一步他會去效法,他也辦一個道德講堂,依照謝總這樣辦一個道德講堂。如果去了一個星期,回來你沒有照他這個方式來學習,去把它落實,去做到,最後也是結結緣,得不到結果。去七天也是要用心,而且最重要就是你七天回來之後,你要怎麼去學習、去落實,你要有具體的行動去做。不然去學習七天回來,很好很好,很好回來就沒下文了,後面就沒了,大家想是不是這樣?很好很好,你回來要去做,這是要付出的,要想清楚。怎麼付出?他找一個地方辦這個講堂,當然各人的財力、人力、物力不同,你能辦多少人的你就辦,免費提供吃住,收手機。你要辦的人,自己光碟要先看三十遍,自己看懂了,你才知道怎麼去帶他們。回來要去做的,不是去看看就沒事了,要去消化。所以老和尚勸同修去看,不是看完就沒事了,看完你要去幹,不是去看一看就好了,寫個報告就好了,不是這樣的。你寫個報告很好,你有沒有照他那樣的方式來做、來推廣?這就是觀照。這樣講會比較具體一點。
修持就是要落實在生活上去把它做到,這樣才有用,才有受用。如果沒有,還是沒有受用,就是結結緣,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對自己、對別人、對我們周邊的人還是受用不到。當然開始是結緣,勸大家去學習、去看、去觀摩,最重要你還是後續要去給它落實,落實就是要犧牲奉獻。你看謝總他不收錢,提供吃跟住,也不收供養,因為他怕人家講閒話,說他用這個來賺錢,所以一分錢不收;也不攀緣做生意,來學習的人,這些他都統統避免,完完全全是布施供養。要學習、要做,那個是要犧牲奉獻,不能在這邊想要得到什麼好處的,完全是犧牲奉獻,就是我們六度講的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修布施。這些都是要有個觀照,起碼要有個觀察的功夫在裡面。觀察功夫具體的表現就是在行動上,表現在行動上,不能空口說白話,那就落空了。
可見得觀照是我們學佛,包括學世間法,學個《弟子規》你都要觀照。這個我們講得比較淺顯,其實最深奧的佛法就在最平常的生活當中。須菩提,這個門道被他看出來了,他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般若在哪裡?般若就在他平常生活當中。你看佛他是金剛不壞身,他不需要吃飯。不要說佛,色界天的天人統統不要飲食、不要睡眠,何況佛?但是他示現在人間就跟一般人一樣,他沒有示現比較特別,所以每天要去托缽。每天我們看到世間人,在家、出家,每天出去工作、忙碌,做種種事業,無非為了生活,出家人也不例外,也要生活。當年佛陀在世,出家人生活的方式就是托缽,去要飯。托缽要飯也不是在樹下等人家送來,你要進去城裡面去托,要走路,也滿辛苦的,而且沒有鞋子穿,打赤腳。像現在大家如果到泰國、斯里蘭卡,泰國的出家人還打赤腳。佛陀當年就是打赤腳,印度是熱帶地區。十幾年前我到泰國去,我看到泰國的出家人都打赤腳,我也打赤腳,一踩下去那個腳燙得受不了,他們出家人都習慣了,他們燙習慣了。
佛當年就是打赤腳,走路到城裡面。當然打赤腳回來腳都會髒,所以你看《金剛經》他示現的就是每天要去托缽,就是為了這餐飯去托缽,托缽回來腳洗一洗、飯吃一吃然後打坐,就開始講經教學,講完就大家自己去修行。這個生活,衣食住行,須菩提看出來了,原來佛的般若(金剛般若)就是在很平常生活當中示現給我們看。他不是示現在深山打坐、面壁,他是示現在平常生活當中。這個示現也是告訴我們,在家、出家每一個人每天都要為生活來忙碌。你每天去上班就好像佛每天早上要去城裡面托缽一樣,大家上班要到城市裡面去工作,或者在其他地方工作,就表這個意思。工作回來了,衣食有著落了,回來之後你要心收一收、腳洗一洗,我們現在就是洗澡、盥洗,吃完飯盥洗。然後收拾好了,你心就要靜一靜,要打坐,靜一靜修觀,或者聽經、念佛,各人修各人的法門。所以般若就是在我們很平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般若,在最平常當中它就是最深妙的地方。
所以我們學《弟子規》,《弟子規》你沒有觀照般若,你還學不好,沒有觀照,《弟子規》學不好。觀是觀察,照好像照鏡子一樣,你要照清楚我們現在的情況,對照,我們現在做的跟《弟子規》對照。我們每天要照鏡子,照一照,為什麼要照?看臉髒了沒有,要整理一下,或者戴帽子也要照一下,不然戴歪了不知道。所以這個觀察,要去照見,我們先不要講照見五蘊皆空,你先照見我們現在身口意三業的行為善不善,先從這裡下手。《弟子規》如果你沒有去觀照,你也學不會,會念、會背、會講、會表演,但是實際上的行為跟《弟子規》講的是不相應的、是違背的。所以《弟子規》每一句我們看了很淺,很淺我們都做不到,很深的我們還能做到嗎?大家這麼想也不難理解了。
講一個簡單的,送客,「過猶待,百步餘」,我們能不能做得到位?就這一條。現在在日本有一些賓館(這裡我不知道),我有一次到鬼木川那個酒店,還有去年去仙台,他們那些飯店,他心裡的想法怎麼樣我們不知道,但是他做出來的是很到位的,過猶待,百步餘,下雪還在那邊等,等到你車子開走、開遠了,那就是《弟子規》,你去看,很到位。在台灣我看到很到位的就是李師公李炳南老居士。我出家那一年十幾天,去跟日常法師、果清律師、簡豐文居士、我一個,四個人,簡豐文開車去台中看雪廬老人李師公,一趟下去我記憶深刻,三十年都沒忘記。他老人家九十五歲,見到出家人都頂禮,供養紅包,講話謙虛。我們走了,他就送到門口,合掌,看到你那個車子開,開到轉角你回頭看,他還在那裡,等到你轉過去沒有了他才進去。現在我們學《弟子規》,很多《弟子規》的老師,算一下,還沒有一百步,大概十幾步他就進去了,有的甚至三步他就走了。你念《弟子規》有去照做嗎?為什麼沒有做到?他沒有觀照,他沒有觀照說我有沒有照這樣做,我做得到不到位?他沒有這樣觀照,反正就是應付一下,他沒有用心去學、去做。所以觀照要用心的,要作意才能做到,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看這一條,我是被李師公感動,他九十五歲,還恭恭敬敬送到你轉角,而且他送你他是眼睛目視你,看著你這樣送。不是我們這樣送,頭轉來轉去,不是這樣,那個又沒恭敬心,好像很無奈,因為《弟子規》要求這樣,我不得不站在這裡,所以東張西望,趕快走、趕快走,快一點、快一點,那個心態上就不一樣。他就恭恭敬敬看著你走,走到那邊。所以現在我學會了。現在有一些同修真的在修,我在機場他送機,都送到真的看不到。所以我現在回頭要三次,有的同修他不懂這個禮節,他就一去不回頭。我現在都要回頭三次,你看我一次,我看你三次,這樣比較保險。所以我們要學就是要這麼來學,大家互相學習。
所以觀照觀照,講得太深摸不到邊,我們先講生活上。但是生活上你不要以為這個簡單,這個就是般若,佛示現的般若就是在很平常當中,被須菩提看出來的。要會觀照,會觀照你就得受用,得到受用你就嘗到法味,得到法味你就有法喜,有法喜你就不會疲倦、不會厭煩,你會法喜充滿,就像普賢菩薩一樣不疲不厭。我們為什麼會有疲厭?不懂觀照,修到最後枯燥無味,當然你會退轉。所以現在我們老和尚勸很多人去謝總那邊參學,我也常常勸人家去參學,但是我們要得到受用,去看了之後,回來要真正去效法,把它做到。現在澳洲淨宗學院回來,他要辦道德講堂,台南極樂寺也在辦。老和尚是沒有勸我去,也沒有勸我派人去。我也勸同修去,我派人去極樂寺,我們台北去極樂寺先看,因為極樂寺老和尚有指派他們去,現在雙溪我們也在進行、在做,初步的反應都很好。老和尚叫我們去看謝總那邊,主要是說你看完之後,回到每一個人的地方,你自己要去辦,你自己要去做,有這個因緣你可以多照顧一些人。不是看一看就沒事了,看一看是後續要跟著學習,來效法,你有財力的可以付出你的財力、人力、物力來供養大眾,這樣就功德無量。
講到般若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因為沒有般若觀照,我們聽經不能消歸自性,不能消歸自性你就伏不住煩惱,伏不住煩惱我們還是煩惱當家作主。你聽經不能依文字起觀照,那就被文字轉,在那邊起分別執著生煩惱,那個就錯了,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講到般若,我們不能給它想像得,般若,我們邊都摸不到,聽到就敬而遠之。實際上般若是最主要的,「般若主旨」就是主要的宗旨。般若也是佛一生講經佔很重要的部分,你看阿含小乘教講十二年,大乘方等教講八年,那就進入般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後面七年講法華、涅槃,般若幾乎佔了一半的時間。為什麼講那麼多,時間講那麼長,講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經》?這個也很明顯告訴我們佛法修學的中心在般若。沒有般若實在講就不是佛法,就變成世間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世間法有般若,世間法也就是佛法。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你離開世間法也沒有佛法。世間法跟佛法它的區別就是般若,你有般若智慧,你穿衣吃飯跟一般人生活是一樣的,待人接物是一樣的。你沒有般若就是世間法,你有般若它就是佛法;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懂得觀照般若,你住在寺院,甚至出家了,也不是佛法,也是世間法。為什麼叫世間法?你超越不了六道,超越不了十法界,你不能明心見性,那不是修成世間法了嗎?頂多修個人天福報。所以現在台灣很多寺院提倡人間佛教,那也沒錯,修到最後出不了六道。甚至有的道場它還提倡不要去西方,希望來生再來做人,那就是沒般若,有般若他肯定不會講這個話。
我們看實相,這個實相為什麼先提出來?就是告訴我們,般若它的主旨就是要我們去證實這個真相。這個真相真的不好講,聽也不容易聽得懂,這個是需要一些經教,前面給我們舉出《楞嚴》、《法華》,所謂開慧《楞嚴》,成佛《法華》。《楞嚴經》,佛直接給我們指出你的自性就在你的身體,給波斯匿王講。這個國王也是波斯匿王,十六國王波斯匿王他代表,代表發問。
我們再複習一下下面這個實相。「王問—既云二空,菩薩化眾為有眾可化?為無眾可化?」這是波斯匿王以及十六國王聽到佛前面講這個空,人空、法空,都空了,人也空,法也空,既然都空了,菩薩度化眾生到底是有眾生可度化,還是沒有眾生可度化?因為空了。他問這個問題我們也就知道,波斯匿王跟我們一樣,一聽到空,空了就沒有了,既然空了,人空、法空,眾生都空了,什麼都空了,那你去度化眾生有什麼意義?都空了還要度什麼?就不用度了,他問的意思就是這樣。我們一般人也是會有這種想法,空了那還度什麼?不需要了,反正到最後什麼都是空,現在都是空了。這個問題就麻煩了,這是真的把空那個意思錯會了,變成惡取空。佛法講的空,它是空有不二、真空妙有那個空。這個我們要用參的,不能用想的,你想都會落在一邊,不是這邊就是那邊,你怎麼想都是會落在一邊,所以叫我們用參的。我們聽,還不懂沒關係,你不要管它,反正多聽,有一天你心清淨,你忽然就悟了,你就明白了。我們現在這個概念不能墮在惡取空,寧願墮在有,不可以墮在空,有他還知道有因果、有六道輪迴,空就什麼都沒有了,斷滅空就變成外道去了,問題就嚴重了。
下面佛回答,「真則無化色與非色,二皆不住是般若無住真宗」。佛經上講的名詞,講無、非、有,因為二就是相對的,講一邊就有另一邊,我們凡夫總是落在相對當中,相對是虛妄的分別執著,實際上是沒有。講一個無化色跟非色,無化色是一個,非色又是一個,那就二了,變成相對的。佛就講二皆不住,兩方面都不要住,就是般若無住真宗。這個話我們聽不懂不要想,去參,不要想。聽不懂沒關係,聽久了,你慢慢就會有小悟,到最後會大悟,累積大悟就大徹大悟。二邊不住,二邊不住你就佛了,你就佛用了,你說有也行說空也行,反正二邊不住,那是真正你悟入這個境界,這講真的。
所以佛以真俗二諦說法,講真的我們凡夫不懂,講俗諦依照我們的常識來講我們可以理解,依照我們現在感官的世界我們可以理解的,我們比較容易理解。但是講俗諦,講假的,也是要引導你入那個真的,要懂得這個弦外之音。禪宗有一本書叫《指月錄》,它是用這個比喻。一個人問月亮在哪裡,一個人給他指月亮在上面。這個意思是什麼?他告訴你,你循著他指的這個方向去看那個月亮你就看到了。你不要看到手指,這個就是月亮,那不是月亮,這個叫俗諦,看過去那個叫真諦。所以聽經不能死在言下,參禪不能死在話頭之下,持戒不能死在戒條之下,死了你就不開悟,所以要懂得弦外之音。所以那個俗的還是引導你入真的,因為真的講不出來。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這是語言文字,你的思想達不到的。但是現在為了說法方便,也不能不用這個語言文字(思想)。但是你要透過這個語言文字(心緣),你要懂得進入那個真的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叫做方便法。你真的悟入之後,就是禪宗大德講的「舌頭掛牆壁」。什麼叫舌頭掛牆壁?你明白就不用講了。不明白就是循循善誘,誘導我們悟入實相。
「俗則有化三假,故名見眾生,一切法性實故。」三假,第一個是「法假」,各自虛假,一切萬法都是假的,都是因緣聚集結合起來產生的一個現象,所以萬法是假的,每一法都是假的。第二個「受假」,叫積聚假,就是組合起來呈現的一個假相。譬如說一間房子,一個房子的相建成了,這個房子是怎麼形成的?很多材料把它組合起來,把它建起來,成一個房子的相。實際上房子它沒有自體,沒有自相,它是很多東西把它組合起來的,這個叫積聚假。像我們人的身體也是積聚假,地水火風這樣組合起來的,有精神、有物質,這個也是假的,積聚假。積聚假就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緣聚合在一起生起這個現象,時間到了,這個緣散掉,這個現象它就沒有,這叫緣生緣滅,這個是假相。第三叫「名假」,名就是名稱,也是假名。連我們中國道家老子他都知道這個道理,說「名可名,非常名」。這個名是依法假設的,依一個法來假設,譬如說這個我們叫它茶杯,不是它自己說我是茶杯,它自己不會講的,是我們人給它設定一個名稱,這個叫「茶杯」。時間,時分、空分、東西南北,所有的名稱都是我們人給它一個設定,這個叫做依法假設,叫做名假,名稱也不是真的,是依那個法給它設一個名稱。這叫俗則有化三假。故名見眾生,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有情、無情統統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所以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整個講起來就叫眾生。法性它是真實的,虛妄是從真現出來的,好像屏幕的現相是虛妄的,它是從屏幕出來,屏幕是真,裡面的這些現象是假,假從真現,假還是回歸到真,真假它是一體不二的。你覺悟了,中峰講悟了,生滅就是無生;迷了,無生就是生滅,關鍵在迷悟。
我們再看下面:「觀照」。「王問—般若既非有非無,於境如何能照?」波斯匿王又問了問題,聽佛講般若是非有非無,也不是有,也不是沒有。我們一般人聽了,到底是有還是沒有?我們總是要講到一個,你告訴我是有還是沒有?佛回答說非有非無。我們都摸不到邊了。波斯匿王也是代大家問的,既然非有也非無,也不是有,也不是沒有,於境如何能照?到底對這個境界怎麼能起觀照?是誰在觀照?我們凡夫有我執,總是要抓住一個我,我能夠觀照,境界是我所觀照的,這一念就是虛妄的。所以般若不好講,也就是在這個地方不好講。
下面佛回答,「若執有無二見,即非般若妙智」。若就是假若,你執著有或者沒有,或者再執著一個非有非無,非有非無對面就是有無,你怎麼想都是一個對立的、相對的,都是落到二邊,二就是二邊,即非般若妙智,你想不通不要想,你愈想就愈不通,你怎麼想都是二。所以佛講這個就是要斷你的妄想,你就不能去想,用參的,離心意識參,你才會開悟。所以有一些經我們聽不懂,我們不要一直去想。我們淨老和尚教我們聽經、教我們讀經就是這個方法,這個心法,就是讀得懂你就懂,讀了你自然體會了那個叫悟。讀了之後我們不懂不要去想,你就一直讀,每一個字讀清楚,不要讀錯、不要讀漏掉,清清楚楚,你這樣讀,讀久了,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就開悟了。這是教下用讀經的方法,禪宗用參禪,我們淨土用念佛的方法。念佛就是我們不要去打妄想,你只要把每一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念得明白,聽得清楚,聽得明白,這樣一直念下去就好。其他不管,妄想起來也不要理會,讓它起來,不管,你只管把這句佛號念清楚、聽清楚,心裡也念得清楚,都攝六根念,這樣你就會伏煩惱、斷煩惱,就會破無明,開悟。一面念一面打妄想,那就自己產生障礙。
讀經就是你讀得清楚、讀得明白,不要讀漏掉,跟念佛是一樣,念咒也是一樣,念佛、念咒都是一樣的道理、方法。讀的話,你沒有刻意去想,想這句什麼意思、那句什麼意思,這個就是照。這個照功夫很淺,你這樣用這個方法,照久了你就開悟。讀讀讀,你就忽然有一點悟處,但是你不要再去回憶、再去想,你還會有悟處,就是讓它過去,有悟自然就讓它悟。你自然的體會叫悟,刻意去想那叫妄想,你就不能悟入佛法的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就解不了如來真實義。所以讀經就是你恭恭敬敬的讀,心裡萬緣放下,然後這樣一直念下去,跟念佛、念咒是一樣的原理;參禪也是這樣,你用修止觀。都是離不開這些原理原則,只是它的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都是相同的。佛就講了,這個佛已經回答了,回答了我們還是不懂,不懂就不要去想,只要我們多聽、常聽,多讀經,只要用老和尚教的這個方法,你必定會開悟。那個經你讀一千遍,你真的老老實實用這個方法,真的就是會開悟;一千遍不開悟,三千遍也會開悟;三千遍不開悟,那就一萬,肯定沒有大悟也會有小悟的。
我們接著看下面,「了達諸法實性如鏡花水月,非有非無,而無取執,不待觀自空」。了是明瞭,達是通達。了達諸法實性,諸法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所有一切萬事萬物,佛用一個法來代表。所有一切事物,精神的、物質的,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全部包括在裡面,心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統統包括在「法」這個字,所以叫諸法。詳細講就要去講《百法明門》,那就比較要花時間。諸法實性就是它真實的自性,真實的性它是空的。空不是沒有,空它能現這些相,就是因為它空才能現相,好像房子空你才能住人,電視屏幕空它才能顯相。這是比喻,比喻當然沒有辦法比喻到那個真實的境界,但是我們透過比喻可以體會個彷彿,從這個彷彿我們再進一步去證入那個真實。
諸法實相我們講了,佛也怕我們凡夫一下子體會不到,所以佛也是用種種比喻。古代沒有電視,有鏡子,古代那個銅鏡擦得很亮,照我們人的影像、照外面的景象就照得清楚。現在發明玻璃的鏡子,鏡子裡面的相你說有還是沒有?你照鏡子,你站在鏡子前面,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中國人來現中國人的相,外國人來現外國人的相,我們一走到鏡子面前它就現這個相,鏡子也可以照外面的景象。鏡子裡面那個相,你說有,你抓不住、得不到;你說空,空它的確有這個現相,它又有這個現相。你說有,實際上你又捕捉不到,捕捉不到就是你控制不住,你也得不到它,你也佔有不了它,但是它的確有那個相在那邊。用這個來比喻現在我們看到的你眼前這一切,你眼前這一切,我們眼睛看到的、六根接觸到的,就像鏡子照的現象是一樣的,非有非無,好像如鏡中花、水中月。鏡花水月就是鏡當中的花、水當中的月亮,你說有還是沒有?就非有非無。
關鍵你無取執,不要去取那個相,不要去執著那個相。什麼叫取執,什麼叫執著那個相?我們淨老和尚最近講《大經科註》講得很具體,也很親切,說你對一切人事物不要有佔有的念頭,不要有控制的念頭,不要有支配的念頭,那個控制、佔有、支配就叫取執。時間到了,我們這堂課先上到這裡。大家休息一下,休息十五分鐘,我們十點十九分,大家休息一下我們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