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一切分別但由自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四集)  2023/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04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九頁,第十九頁倒數第一行,從:

  【言六觀者。】

  這裡看起。『六觀』,這裡講一共分為六段。「六觀」是圓融,一觀得到,後面五觀統統具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六觀就是六個觀門,修這個觀法有六個門,六個門從任何一個門進去,你都能得到究竟圓滿。好像你要進一個大講堂,六個門,這六個門你從哪一個進去都可以,到裡面都一樣。所以六門它的境界、義理深廣完全相同,無論你從哪一個門契入,境界、義理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方法。我們一般講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你從哪一個門、用哪一種方法來修,這個就是佛菩薩講究契理契機,能適應各種不同根性的人,怎麼方便都行,都能入明心見性之門。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目標都是一致的,一樣,最終目標就是要達到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這是終極目標,明心見性,目標是一樣的。各種法門,各種方法,各種途徑,那就很多了,但是目標完全一樣,都是要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下面就給我們說明六觀,從第一個開始,請看這個文:

  【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

  這是六觀的第一觀。『攝境歸心真空觀』,這個名稱我們一看顧名思義,就是觀這些境界它是空的,所以叫「攝境歸心真空觀」。觀世間一切諸法,唯一心造,唯有心造的。心外更無一法可得,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境本空寂,境界本來是空,是寂滅的,無有實體。這個境界它自己沒有實體,所以這些境界它的本體就是空寂,它沒有一個實體。所以我們一般講當體即空,無論什麼樣的境界相,當體即空。

  這個「境」是指萬事萬法,佛學名詞用境,境界的境來做一個代表,代表萬事萬法。萬事萬法有所現、所生、所變的,一切法都是叫境,境界的境。萬事萬法所現出來的相、所生出來的相、所變化出來的這些境界相,我們現在的身心世界都是境,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境。佛在大經裡面常說,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從哪裡來的?怎麼會有宇宙、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是我們的心現識變。我們的心,就是真如本性,這是真心。心它能現,能現出這些境,這個境界起了變化,那什麼在變?不是境界在變,是我們的識在變,這個識叫妄識。真心迷了,變成妄識。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識它會變,就千變萬化了。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它就不變。可見得這些境界在變,不是境界在變,境界是所變,我們的心識能變,就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在變。我們妄念紛飛,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種種計較,這個統統屬於妄識。我們妄識看外面的境界就千變萬化,那不是外面的境界在變,是我們的心在變。我們的心在變,我們的心識(妄識)在變,看到外面的境界也都是千變萬化。所以不是外面的境界在變,是我們的識在變。

  我們的識在變,看外面的境界,那外面境界就跟著我們的識在變。現在修這一觀,就「攝境歸心」,攝就是收攝,把外面境界統統收回來歸到我們的自心。心是真空,你說心在哪裡?你看不到、摸不到,真空,境不可得,心境不二,皆不可得。我們的心跟境界它是不二,所以我們不給它分開心是心、境是境。我們現代這個世間人,這些科學家,一般人,總是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把心境分為二,事實上心跟境是不二,它是一不是二。無論是心,無論是境,皆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你得不到,你捉摸不到,你也不能控制、不能佔有,你不能去主宰,所以都不可得。境是虛幻,境界像《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境界它是剎那在生滅,不斷的在生滅,所以境它是虛幻。性識了不可得。境界是虛幻的,剎那生滅,那一切人事物當然也了不可得,你也得不到,也控制不了,你沒有辦法去主宰,了不可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六百卷《大般若經》,這三句話就總結了。

  真空不空,能現萬象。真空不可得,我們也接觸不到,不是什麼都沒有叫空,所以這個空不是我們概念當中那個對立的空。對立的空就是有就是有,空就是無、就是空,那就是空跟有是對立的,是二,實際上是不二。真空又講不空,它的體是真空,但是能現萬象。相是假相,剎那生滅,念念不住,不是真的。一切人事物的現象,相有性無。性就是它的自性,它沒有自體,所以說這個相是幻相,因為這個相是從體現出來的,就像我們常常用電視屏幕來比喻、來形容,讓我們對這個概念有一個認知。所以相有,像我們在電視看到很多節目,開關一打開、頻道一打開節目都現前了,這個相就顯現出來,顯現出來它沒有自體,它是虛幻的。所以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些事相有,但是理體它是空的,所以你不能去執著,但是你是可以利用它,可以去欣賞它。好像我們看電視一樣你可以去欣賞、去觀賞,但是你不要去執著,因為那是假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事相,你在環境裡面歷事練心,借這些假相歷事練心,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淘汰乾淨。我們佛門有一句話講「借假修真」,借這個假的來修我們那個真的,真的就是自己的真心。借這些假相來歷事練心、來修行、來淘汰我們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淘汰乾淨了,我們真性就顯露了,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所以事相我們會利用它來修行,那都是佛法,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佛法,順境裡面練習不起貪心,逆境裡面練習不起瞋恚心,保持我們的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我們就成就了。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謂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無一法可得。故曰歸心。】

  『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這個「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六道,就是講六道裡面所有一切法,我們看到六道輪迴這一切法從哪裡來的?怎麼會有這一切法?從哪裡生出來的?是一心所變現的,我們心所現的,心現識變。這個「一心」,「一」這個字用得妙,一心就是心動了。經上講「一念不覺」,你這一念,當下這一念不覺,那就變現這些境界了;心要是不動,那一都說不上。一念不覺就叫做無明,佛經上稱「無始無明」。這個無明,就是無始,無始就是它沒有開始。無明就是不明瞭,叫無明。這個無明,經典上稱為根本煩惱。無明,什麼時候開始有無明?經上給我們講無始,它沒有開始,沒有說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哪一天)、幾點鐘、幾分鐘、幾秒鐘的時候開始,沒有,它沒有時間,沒有開始。沒有開始,當然也就沒有結束。所謂無始就無終,有始才會有終,無始怎麼會有終?沒有,無始就無終,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這是當然的。這個就是那個一念,當下這一念,這一念滅了,下面一念又起來了,起來的這一念不是前頭那一念。前念它不是後念,前面一個念頭跟後面那個念頭就不一樣,不是了,所以念念不相到。所以經上給我們講念念是相似相續相,每一念都是獨立的,只是它是很相似,前念後念很相似,它是很相似的相續,每一念都是獨立的,不是連在一起的。如果連在一起,根本不可能去斷除這個無明妄念,根本不可能斷,那怎麼斷?它都連在一起你怎麼斷?因為它是念念獨立,每一念都獨立,如果你當下這一念斷了,前後際斷,那就破無明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放下當下這一念起心動念,這一念放下。

  所以前念不是後念,念念不相到。它是前念後念不一樣,它是相似的相續,不是連續一個接一個。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它是一個相似的相續相,我們要聽清楚,相似的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相。一個連一個才是真的,但是它這個是一個一個都是獨立的,它不是連起來的。就像我們看那個卡通,有人畫那個卡通,畫一個人,畫在像便條紙大小,一疊很多張。素描一個人的像,它是靜態的,每一張都有一個人的像,再快速的翻動,我們看到那個靜態的人就在跑了。這個就是卡通動畫的原理,每一張是獨立的,前面一張跟後面一張很像,但是前面一張不是後面一張,但是你快速給它翻動,看起來好像連起來,然後人就在跑了。實際上如果你不動,它整個都是靜態的,就寂滅,就沒有了。所以這個是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相,真的它是連在一起,你看那個卡通動畫它一張一張,各自獨立。所以一個連一個才是真的,它不是一個連一個,它是一個一個統統是獨立的。所以每一念,念念不相到,念念不相應,所以它實際上是一個幻相。如果你當下這一念,這個念頭斷了,就是破當下這一念根本無明,起心動念這一念。這個念頭斷了,那個相就沒有了。就像那個卡通,你停下來了,你不再翻了,那個人在跑的相也就沒有了。到什麼時候斷?斷這個根本的一念(根本無明)?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連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斷了,這個在《華嚴經》講是妙覺位,真的還源了,還到常寂光,回歸到性體。

  起不起作用?還是起作用,為什麼起作用?十法界裡面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的,你成佛了,你雖然還源了,但是還有很多眾生沒還源,沒有還源的人他們有波動,這個波動你知道,你接受這個波動,自自然然你會去應它。所謂感應,感是有起心動念,佛菩薩應沒有起心動念,他自然的應,自然就現相,不可思議。這個不可以用我們一般的思惟想像去議論,你要去悟入這個境界。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是歸心,知道所有法就是心,這個心就是本性,心性之外沒有一法可得,『故曰歸心』。所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切法從心想生」,除了心以外,什麼都沒有,因為這一切都是心現識變的,你回歸到自心,心性之外沒有一法可得。我們現在看到所有的一切人事物,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心現識變,除了我們的心以外,沒有任何一法你可得的,唯有一心,就是這個心。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謂一切分別但由自心。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

  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分別來的。前面所說的一心就是法相宗講的阿賴耶,阿賴耶在八個識裡面是含藏,翻成中文是含藏的意思。阿賴耶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一念妄動,或者說為一念不覺,把這個一念妄動、一念不覺稱為無始無明,因為它沒有開始。它動,這一動我們就不叫它真心,不叫它自性,因為起心動念,所以給它取個名字叫阿賴耶。阿賴耶像倉庫一樣,裡面什麼東西都有,什麼它都能變現。我們的身體念念都在起變化,外面的境界也是念念起變化,這是『一切分別但由自心』,你的心在動,外面的境界就跟著動;你的心清淨,外面境界沒有一樣不清淨。心清淨,心淨則土淨,它就現淨土;心不清淨就現穢土。

  我們看看現在這個地球上災難這麼多,最近這幾天土耳其、敘利亞有大地震,今天報紙報了目前知道的死了一萬一千多人,可能還有。所以現在地球上這些天災人禍,俄烏戰爭到現在還沒結束,快一年了,死傷多少人?破壞多少家園?逃難的人有多少?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又在競爭、鬥爭、戰爭。這個都是給地球上帶來苦難,讓人類生活沒有安全感,破壞地球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我們現在在地球上,承受的這一切苦難,是不善業所感的。為什麼遭受這些苦、這些難?是我們過去、今生造作不善業所感召來的。《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惡的報應如影隨形,都是自己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我們的,不是上帝、閻羅王懲罰人類,不是,是人類自己造作不善業去感召這些天災人禍,自己造作自己要去承受。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球,在經典上佛給我們講,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我們現在這個五濁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

  一切淨土,一切清淨國土,它怎麼會現這個清淨的國土?是人心清淨,這個是淨業所感。這個世界不是別人造的,無論是淨土或是穢土,不是別人造的,不是佛菩薩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誰造的?自己造的,自己的心造的。自己造的,轉變還是自己,別人不能替你轉變,這佛菩薩也辦不到。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自己造轉變還是要自己來轉變,佛菩薩只能從旁勸導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這些道理給我們說明。為什麼有這個世界?世界為什麼有清淨的世界、有污染的世界?這個原因就是人造善或者不善,這《十善業道經》也講得很清楚,造善不善。你是造善業、淨業,還是造惡業、造染業?你造惡業、造染業,所呈現出來就是天災人禍,就是穢土,五濁惡世,就多災多難。如果心善,造作出來就是淨土,太平盛世,沒有災難,所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以轉變還是在自己,佛菩薩只能勸導、說明,教我們方法,我們聽明白了,要轉變,都是要自己去轉變。

  『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這兩句講的就是說絕對沒有心外的境界跟你的心起感應道交。所以心跟境它是一體,一不是二。我們迷了,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以為心是心、境是境。佛給我們講,心跟境是一不是二。離開這個心,絕對沒有心外的境界跟你的心起感應道交。所謂起感應道交,還是自己的心在起感應道交。我們跟佛菩薩感應道交還是我們的心,不是我們的心另外有境又有佛菩薩跟我們起感應,不是的,我們跟佛菩薩也是一不是二。我們現在知道,這個境不是心外的,心外哪有境!心外沒有境,心跟境是一不是二。就好像我們晚上作夢,你說夢中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有好夢,有惡夢,那個夢境一醒過來,夢從哪裡來的?從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沒有另外一個夢境,沒有。所以用夢境來形容比喻,讓我們去體會。所以我們現在知道這個境不是心外的,心外哪有境!這些境界都是我們的心現出來的,不是我們的心外面有一個境界,不是,外面那個境界就是我們心現的。心外沒有境,外面的境界就是我們的心,就像作夢一樣,整個夢境除了自己的心以外,其他都沒有。所以心外沒有境,心跟境是一不是二。

  這個心可以說是真心,也可以說是妄心,妄心是阿賴耶,真心是自性。自性它能夠現,是從它那裡現出來。迷了,起心動念了,變成阿賴耶。阿賴耶識,這個識它能夠變,變的是那個識在變。阿賴耶識從哪裡來?還是從真如自性來的,真心自性。真心自性一念不覺,起心動念,就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是真心自性所現的,沒有真心自性,也沒有阿賴耶。所以你真心迷了變成阿賴耶,真妄不二,真跟妄它也是一不是二。不是分開的,不是一個真心,一個阿賴耶識,不是!阿賴耶識就是真心,真心迷了就變成阿賴耶識,同樣一個。所以真妄不二,真就在那個妄當中,不是另外有一個真,不是。所以真妄不二,心境一如,心跟境它是一如,這個關係多麼密切!不可分割。關係你要是搞清楚,你才真正能把經上教你該放下的統統放下,該提起的自然能提起。該做的自然就會去做,所謂慈悲喜捨、利益眾生都是自己本分事情。該放下的要放下,虛妄的分別執著要放下。所以我們心跟境這個關係要真正認識清楚。我們再看下面:

  【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

  『何以故』,它就是一個問詞,為什麼?用我們一般的話講就是為什麼。「何以故」,就是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由心不起,外境本空』,給我們說明為什麼的原由,由於心不起,外境它本來就是空的,這個是事實真相。心起就是動念頭,就是起心動念,妄念。起心動念它是虛妄的,你要是不起心、不動念,外面境界就沒有,這些境界相就沒有。外面的境界,我們不起心、不動念,外面境界是什麼?就是淨土宗講的,常寂光淨土。常是永恆不變,寂是什麼?寂滅,什麼都沒有,但是一片光明,這個叫常寂光。這個就是自性,我們的自性就是這樣,就是常寂光。每一個人都有常寂光,明心見性的人就是見到這個,見到事實真相。念不起,沒有這個宇宙,也沒有這些芸芸眾生。我們現在看到這麼多人,這麼多眾生,萬事萬物,無量無邊。這個宇宙,這個一切,佛把我們現實的境界比作「夢幻泡影」。這《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要這樣去觀(去觀察、去觀照)萬事萬物,就像我們晚上睡覺作夢是一樣的。晚上睡覺我們作夢,白天醒過來知道是作夢,這個夢境痕跡也找不到了。我們白天看到這一切,佛跟我們講就跟你晚上作夢是一樣的,就是夢!所以教我們去觀這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應該做這樣的觀照。如果這個觀照我們功夫得力了,縱然不能一下子都全部放下,也會漸漸放下,就是看淡了,到最後是看破,看破就事實真相真看清楚,放下是很自然的。像我們有很多,就是擁有的財產(動產、不動產)、家親眷屬等等這一切,包括我們這個身體也是的,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所以這個觀,如果深入去作深觀,功夫得力了,就如同在作夢一樣,一切法了不可得,我們就覺悟了,就放下了。我們再看下面:

  【論云。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故。真空義成。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

  『論云,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故』,這個「論」,這是《中邊分別論》講的。外境是心外之境,包括我們這個身體都是屬於外境。為什麼說外境本空,外境本來是空?《唯識論》說,一切法不離唯識。唯就是唯獨、唯一、唯有的意思。唯獨識,唯有識,沒有其他的,就是識,識是阿賴耶識。這是唯識家講的,《唯識論》上說的。阿賴耶識從哪裡來的?心動,你起心動念,自性就變成阿賴耶,起了無明。這一切萬法是依唯識而變的,我們看到這整個宇宙、整個世界萬事萬物,這一切萬法是依唯識而變的。今天這個世界上的變化,變好、變壞都是唯識。心它只是現,變是識在變。心講八個,這個就是識(心識),講了八個,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這個總共有八個識。八識起作用歸納為五十一類,我們講心理作用,這個把它分類歸納五十一類,這個裡面善心所十一個,有十一個是善的心所,不善的心所二十六個。這二十六不善心所,根本煩惱有六個: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叫六大煩惱,又稱為六個根本煩惱;隨煩惱(就是隨這六個根本煩惱生起來的)有二十個。一共有二十六個不善的心所,有十一個善的心所。這個善惡心所給我們列出來了,善比較少,惡比較多,而且力量比較強,善的力量比較弱,因此我們人學壞容易,學好比較難,原因在這裡。

  「境本無體,真空義成」,境界是假的,這個境界沒有自體,境界沒有它自己的本體,它是依他起,是心現識變的,心現出來,識在變的。不是境界它自己有個自體,它自己在變,沒有,唯有我們自己的心識,心現識變。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於是你才能隨緣,才能放下,放下是妙用,你不會再執著、分別了。不但不去執著、分別,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那這個境界裡面的生活就是諸佛如來的生活。諸佛如來的生活是什麼?經上講得大自在、大解脫。我們用人間的話來形容,可以說是達到究竟圓滿的幸福美滿。所謂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佛菩薩的生活。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覺悟的人,他追求這個境界,人天福報他不在乎。現在有很多人推廣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求人天福報。真正覺悟的人不求人天福報,他求究竟圓滿的智慧,過佛菩薩的生活,不在六道。人天福報還在六道,不出六道,他就不在乎這些人天福報了。但是世間人迷在這裡面,畢竟迷的人佔大多數,覺悟的人少數。迷的人佔大多數,所以求人天福報的人很多,求解脫的人、求大自在的人就很少,不多,那是覺悟的人。真正明瞭事實真相的人,知道這一切是假的,這些人天福報也是曇花一現,我們享受榮華富貴不過幾十年就過了。明瞭事實真相的人,他不追求這些假的,他要追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才是真實的。

  『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所緣塵境即空無有,能緣之識心即不立、不生。這些塵境無有,它本來沒有,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本識即不生」。所緣塵境即空無有,我們現在所緣外面的六塵境界,六塵境界是空無有,它是空的。明白這個事實真相,能緣之識心即不立、不生,就不會去攀緣,知道那是空的,是假的,就不會放在心上,就不會去牽掛,不會去罣礙了。所以《金剛經》佛教給我們也是直捷了當,簡單明瞭,教我們去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就是觀空,夢醒過來一場空。我們常常,好像作夢一樣,一場空。人生如夢,我們人的一生就如同晚上睡覺作夢一樣。好像《聊齋》有一個「黃粱夢」,一個書生好像要去上京赴考,路上遇到一個道士,那個道士請他休息,煮黃粱要招待他。黃粱也不過三、五分鐘就煮熟了,正在煮的時候,這個書生打了一個盹,作了一個夢,夢到自己進京考試考中了,做大官(後來做到宰相),娶妻生子,榮華富貴,後來得罪皇帝被處死。醒過來了,醒過來那個黃粱還沒有煮熟,就是好像一、兩分鐘的時間打一個盹,他的一生就過去了,過了一生了。這個黃粱夢很有名,對我們也是很有啟發,我們的人生就像黃粱夢一樣,悲歡離合。人生真的如夢,一場空,我們能夠觀這個空就不會去執著了,自然就看淡、看破、放下了,我們心就回歸到清淨了。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又經云」,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