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修行必須「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21/10/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31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六頁倒數第五行,我們上一堂課從:
【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
這段經文,我們接著繼續來講。上一堂課講到修行,修行是很重要的一樁事情。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我們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依照經典的標準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所以我們要入華嚴境界,要妄盡還源,必須透過修行。修行必須「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示現給我們看的,這兩句話我們要牢牢記住。以戒為師,什麼是戒?現在講到戒,我們都會想到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個學佛的同修很多人知道。但是有很多人去受了戒,受了戒之後怎麼樣?不懂得怎麼持戒,到底自己有沒有持戒、有沒有犯戒也不知道。可能一天到晚在犯戒,自己還認為自己戒律持得很好,現在這樣學佛的同修,在家、出家都有,大有人在。為什麼?因為戒在淨業三福裡面屬於第二福第二句。淨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福,戒的基礎,實在講是三皈的基礎。三皈是戒的基礎,如果沒有第一福的基礎,就不能受持三皈。沒有三皈依,去受戒只是形式,得不到戒,不要說高層次的戒,一個五戒都得不到。三皈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再提升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戒律威儀,這個在第二福。第一福,第一句、第二句是講倫理道德的教育,第三、第四是講因果教育。家師淨老和尚晚年把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做為我們修學的一個根,儒釋道三個根,以這三個根來落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要怎樣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具體的做法都在《弟子規》,包括《常禮舉要》、《論語講記》、《群書治要》這些典籍當中,這是講倫理道德教育;第三句「慈心不殺」落實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是講因果教育。我們要持戒,以戒為師,要從因果教育下手。
從因果教育入門,這是印光祖師在世的時候他提倡的,他老人家講,現在這個世界如果不提倡因果教育,縱然所有的佛菩薩、神仙都降臨到這個世界,也救不了這個世界。因果教育講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印祖一生有三本書印得最多,第一本《了凡四訓》,明朝袁了凡家庭四訓,原來是袁了凡先生他寫這四篇文章教訓他子孫的,要他的子孫依照這四篇文章來修學,改造命運。第二部就是《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的註解很多,印祖又提出比較詳細、比較有權威註解的《太上感應篇彙編》,比較簡單的《太上感應篇直講》,其他的註解也可以參考,這是印祖提倡的第二本書。第三本就是《安士全書》,清朝康熙年間周安士居士編的,把《文昌帝君陰騭文》用三教經典來註解,跟《感應篇彙編》一樣,用儒釋道三教經典來註解。這個三本書都是講因果教育。現在人講現實,過去家師曾經講過,所有人講現實講不過佛法,佛法是最現實的。為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要得好處,你要修善,你不能造惡業。你要避免災禍,就不能造惡業;你要得到福報,你要修善,這個最現實的問題,這是因果教育。這三本書,印光祖師他是我們中國淨宗十三祖,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念佛專家。但是我們看他一生,其他大乘經典印得不多,這三本書印的數量最多。根據家師淨老的估計,在那個時候印刷術還不很發達,印了大概有幾百萬冊,這個數量非常的大,希望人手一書。這三本書都是講因果教育,以這個來奠定戒律的基礎,以這個來代替戒律,實在講,這三本書就是戒律。包括淨老和尚現在提倡的三個根,都是屬於戒,是戒的基礎。這三個根,你能夠落實,印光祖師提倡這三本書能夠去做到,戒的基礎就有了,三皈五戒的基礎就有了,然後再提升,高層次的戒就可以達到。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縱然受了三壇大戒也沒有得戒,只是一個形式,沒有實質的。這是以戒為師。
以苦為師,人總是要覺悟到人生苦,他才會想出離,才會想解決這個苦的問題。所以戒跟苦都是我們的老師。佛不在世,佛交代這兩句話,後世的佛弟子以什麼為師?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樣就不會錯了。所以這兩句話,我們要牢牢記住。我們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很多人說是迷信,實在講,佛不迷信,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是破迷的。佛所講的都是事實真相,自己親證的,親自見到的。所以六道生死輪迴,在我們現前十法界裡面是真的,不是假的。因果報應是六道裡面的事實真相,我們不能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在六道裡面肯定脫離不了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定律,這個也是事實真相。因果從哪裡來看?很多人聽到因果,第一個反應就是迷信。其實因果迷不迷信?因果不迷信,你造什麼業因,得到什麼果報。我們過去造的因忘記了,沒看到,但現在這個果報我們都看到了,果報就是我們人這一生遭遇,有好、有不好的,這個就是果報。果必有因,沒有那個沒有因的果。果就是結果,你遭遇到好的結果或是不好的結果,都有它的原因。佛把這個因果講得最清楚,講得最明白、最詳細,什麼因得什麼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要得到豆,你必定要去找豆的種子,你不能去找瓜。你想要吃豆,你去找瓜的種子,那種出來是瓜不是豆,不是你要的;你要得到瓜,同樣的,你也不可以去找豆的種子來種,種出來是豆不是瓜,也不是你要的。所以什麼因導致什麼果,什麼樣的果報它必定有它的前因,因跟果必定是相應的。好的果它的因是不好,不可能;不好的果也不可能它的因是好的,總是它的因有問題,從果去推那個因。所以因果報應是六道裡面事實真相,這樁事情唯有佛教講得清楚、講得詳細、講得明白,所謂三世因果,因果通三世。
所以人要相信命運。命運是什麼?佛法講這是果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我們過去生、前生造什麼業,到底善業多還是惡業多?我們反省反省我們這一生的遭遇就知道了,這一生遭遇到底是怎麼樣。比如說有錢的人他這一生的遭遇,他的果報是很有財富,他做什麼都賺錢;有的人他就做什麼都不賺錢,而且還虧本。人頭腦很好,就是賺不到錢;那個人頭腦不是很好,他賺大錢,什麼原因?頭腦不是很好,但是過去世他有修財布施,財布施是因,這一生得財富是果報;有的人頭腦很好,過去世有修法布施,但是他沒修財布施,這一生頭腦很好,但是賺不到錢,他有法布施,沒有財布施。有的人身體很健康,有的人體弱多病、短命,遭遇到意外災難。健康長壽,過去生他有修無畏布施,他不殺生、不惱害眾生,吃素放生,他得這個果報;這一生短命、多病,過去生殺生太重,這一生得這個果報。什麼樣的果必定有什麼樣的因,所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過去生造的什麼業因,我們這一生承受的是什麼樣的果報、什麼樣的遭遇就是,看你的果報好不好。
了解這些佛經的道理,有沒有看相算命都沒有關係,了解因果報應的原理原則就明白了。「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不一定等到來生來世,就這一生中晚年,也都會有花報。人從生下來到四十歲,這四十年受的果報都是前生造的業;四十歲以後受的果報跟這一生就有關係,有前生的,也有這一生的。就是這四十年當中你有沒有修?有沒有改造命運?當然改造命運,有的原來不好的命改為比較好,有的原來很好的命改成不好,惡業造多了,原來很好的命改為不好了。過去惡業造多了,這一生受惡報,這一生這個四十年修積很多功德福報,他也改了,原來不好的命改為比較好。所以人要相信命運,命裡有的,不求自然會來;命裡沒有的,想什麼樣的方法也得不到,這個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修行要真幹,要真修,如果修行不是真修,是有名無實,那也得不到效果。修行,你要真正的修,要先來個暖身,這個暖身也就是我們修行的預備功夫,一個前方便,就是因果教育。用什麼來暖身?家師淨老他提出來用《了凡四訓》,這印光祖師講的,還有「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附在《了凡四訓》裡面的,等於是《了凡四訓》的補充說明。家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常講,他老人家這一生修學,在這個上面得到的利益很大,就是《了凡四訓》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老人家在年輕的時候剛剛接觸佛法,到台中蓮社去求學,向李老師求學,認識了朱鏡宙老居士。朱老居士是溫州樂清人,早年跟隨國民政府到台灣來,後來學了佛,也親近台中蓮社。淨老和尚跟他認識了,第一次見面,他送一本書給我們老和尚,就是《了凡四訓》。因此家師淨老他一生得到《了凡四訓》的啟發非常大,所以他老人家改造命運,那個果報的殊勝超過袁了凡很多很多,得力於這本書的啟示,《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了凡先生所講的話不是假話,句句是真實。他的話是講給他兒子聽的,給他們家庭子孫聽的,所以它的原名叫《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訓》,是教他們兒孫的,後來被流通到外面,大家才知道。到了民國初年,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特別提倡。
了凡先生他還沒有接觸佛法之前,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位孔先生,雲南人,這個孔先生算命算得很準。他是讀書人,孔先生算他每年考試考第幾名,每一年的俸祿得到多少,國家發給你的俸祿,我們現在講薪水,你能領到多少。這些一點一滴,乃至生活上小小的事情都把它算出來,算得一點都沒有差錯。袁了凡先生他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他不叫了凡,了凡是他後來改的號。他的號原來叫學海,他的學問像大海一樣,這個口氣也很大。本名叫袁黃,黃色的黃。孔先生給他算,他一、二十年都是照孔先生算的,每一年考試考第幾名,今年要領多少俸祿,會發生什麼事情,他去核對,這十幾年來都沒有差錯,很準確的。就你什麼時候考中秀才、什麼時候考中舉人,這些都有一個定數,哪一年考第幾名,要考上什麼,到那個時間就的確是這樣。在古時候你考中秀才,國家就有培養你,國家對你的生活就會照顧,雖然不多,但是能夠養家活口,就能過日子了。
孔先生給他算得很準之後,他就真的很相信,人真有命運,不能強求,俗話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命中有,到時候自然就有;命中沒有,你怎麼求也求不來。所以他真相信命運,他的雜念沒有了,既然是這樣,那我還要想什麼?我想也是妄想,想也想不到,空想,不如就不要去想了,反正到時候就這樣。後來他到棲霞寺去參見雲谷禪師。古時候讀書人常常到寺院,寺院就像現在圖書館一樣,有很多經書典籍可以看、可以抄,當然也是拜訪這些高僧大德,請教佛法,所以古時候的寺院、道觀都是讀書人會去的地方。他去拜見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拿一個蒲團給他坐,兩個人對坐三天三夜,了凡先生他三天三夜眼睛都沒有合起來,這個我們一般人也做不到。他精神很好,三天三夜不用睡覺,就跟雲谷禪師在對面坐三天三夜,這個也不容易。坐三天三夜,他的心也沉澱到一個程度了,因為過去讀書人多多少少都有學打坐,修靜坐。雲谷禪師看到他這樣對坐三天三夜都不瞑目,就感覺很奇怪,就跟他講,凡夫不能作聖,只是因為有妄念,所以不能作聖。他說我看到你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你是修什麼法門?修什麼功夫?這個時候袁先生才講,他說其實我也不是什麼功夫,只是命運被人算定了,我從此就不打妄念了。命中有的,時間到了,該來它就來;命中沒有,求也求不來,所以我就乾脆不想了。
雲谷禪師聽他這麼一說就哈哈大笑,他說我以為你是聖賢豪傑,原來你還是一個凡夫。袁了凡先生聽到雲谷禪師這麼說就很奇怪,他說這個話怎麼說?難道人的命運可以改變嗎?雲谷禪師就跟他講,命是自己造的,福是自己求的。人有命運,命運從哪裡來?是你自己前生造作的善惡業報,過去生中造善,你這一生來享福;過去生中造不善業,這一生就要來受苦。前生喜歡用財物幫助苦難眾生,你這一生的命裡面財庫就很豐足,因為過去世有修財布施;前生如果沒有修財布施,你這一生的財庫是空空的,沒有。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前定就是你過去生中修的,這一生是你的果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享受的果,因是前生自己造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所作所為,我的思想、言語、行為,這一生所造的是來生的果報。命是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怎麼改法?真正懺悔改過,斷惡修善,認真去修,命就改了,因改了果就改了。
他就真幹了,這個心才一發,努力去斷惡修善,第二年參加考試,名次跟孔先生算的就不一樣了。過去孔先生算得都很準確,絲毫不差,自從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之後,他聽明白了,懂了,努力認真去依教奉行,改了,孔先生原來算他這一年去考試是第三名,他忽然考第一名,就往前了。一念善心,命運就改了。他命裡沒有功名,他認真努力斷惡修善,求功名,後來他考取了舉人,也考取了進士。原來他的命中,孔先生給他算,他只能做到四川一大尹,在四川比較偏遠的地方,一個小縣城,在那邊當主官,後來當了寶坻縣的縣長,寶坻是古時候京城的地方,就像現在北京市市長,他改了。他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沒有求長壽,但是他的確是延壽,他活到七十四歲。孔先生給他算他的壽命是他五十三歲八月十四丑時在家裡壽終正寢,所以就勸他,你到四川去做官,在這個時間之前要回家,因為你的壽命到了。後來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努力修,他沒有求壽命,後來活到七十四歲,延壽二十一年。他命中也沒有兒子,後來得到一個很好的兒子。你看這個命運,他一生就改了。所以人有命運,這一點不假。
這是講我們要修行,就是要先以因果教育來下手,這是我們持戒修行的一個基礎;你沒有從因果教育,那沒有辦法入門,沒有一個下手處。所以印光祖師講,因果教育是戒律的鋼骨,好像我們蓋房子,這一個房子要蓋起來,必須鋼筋水泥,鋼骨;你沒有那個骨架,這個房子建不起來。所以因果教育是戒律的鋼骨,沒有因果教育這個基礎,戒都是有名無實。
佛在經典上把六道稱為苦海,我們現在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這個是苦海。「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個我們在一般寺院也都曾經看過。有一些寺院的牌樓會寫四個大字「回頭是岸」,這個意思就是要從六道苦海當中回頭,回頭就是還源,還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可是我們業障這麼重,習氣這麼深,現在環境很不好,對我們修行人來講很不利,誘惑太多。只有一個方法,過去淨老和尚常常勸勉我們同修,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每天讀經、聽經,一部經反覆去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修清淨心是用這種方法。我讀兩個小時的經就是修兩個小時,聽兩個小時的經就是修兩個小時,無論是讀經、聽經,不起妄念,這個比什麼都重要。聽懂很好,聽不懂沒有關係,再聽第二遍,有些時候十遍、二十遍,不懂的地方慢慢的都懂了;念上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全懂了,這是真修。本分的事情當然要做,不是自己本分該做的事不要去攀緣。現在這個世間災難很多,眾生很苦,如果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情我們應該要做,做的時候不為自己,沒有自己名利在其中,所謂作而不作、不作而作,你的心還是清淨的,這樣就好,這樣我們求往生西方淨土也能幫助我們提升品位,所謂是助行,念佛是正行,這些做好事是助行。做任何好事,統統要迴向西方,不求人天福報,這樣就能幫助我們品位增上。
這一段,一塵何以能出生無盡遍?
【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
『真』是真如,『塵』是依真如自性起來的。
【真如既具恆沙眾德。依真起用亦復萬差。】
塵是從哪裡來?它是依自性起來的。也就是說塵就是自性,離開自性也沒有塵。『恆沙』是比喻像恆河沙一樣眾多,那個塵太多了。起作用是『萬差』,千差萬別。『真如既具恆沙眾』,這句話就是六祖在《壇經》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麼叫自性?什麼都圓滿、都具足,一樣都不缺,這就是自性。一點都不缺,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這個宇宙之間它有什麼,它統統具足,沒有一樣不具足。為什麼?出生無盡。念頭無盡,念念成形,成皆有識。我們不要說別人,就說自己,這一生當中,從出生到現在,不曉得起了多少個念頭!沒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決定找不到。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沒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所以它現的相是千差萬別。
我們接著看下面一段文,請大家看第六頁倒數第四行,從當中「起信論云」這段看起。
【起信論云。真如者。自體有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恆沙功德。乃至無有所少義。】
『常樂我淨』是四淨德,四種清淨之德,這個是性德,自性裡面本來就有的。「常」就是不生不滅,永恆的;「樂」是沒有苦。我們現在感受的,人生有快樂的時候、有痛苦的時候。其實我們覺得很快樂,那個也是苦,那個叫「壞苦」。俗話常說「樂極生悲」,快樂到極處,悲就來了。所以苦樂在我們現前是相對的;真如本性裡面,苦樂二邊都沒有,那才是真樂。「我」是主宰、自在的意思,我們現在不能主宰,對於現前這一切,我們做不了主。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年年十八,哪一個人不想永遠年輕、永遠不衰老?我們現在能做得到嗎?做不到,我們不自在,我們做不了主。歲月催人逐漸老了,你不想老,它都不斷的老化,老了就有病,病了就無常,生老病死,誰也沒有辦法做主。如果我們自己有辦法做主,誰也不願意老、誰也不願意生病、誰也不願意死,但是我們做不到。我們現在凡夫,你不想老它還是老,不想病它還是會病,不想死它還是會死,這個就是無我,我不能做主宰,不自在,自己做不了主。可是自性是真的有主宰、有真我,自性不生不滅,它可以主宰,它是真的,這真我。我們現在這個我,我們認定這個我是假我。我們現在的我,我們凡夫認為哪一個是我?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個叫假我,這不是真的,但這個假的也是依真的出現的。我們不認識那個真的,把從真裡面現出來的幻相認為是真的,把那個真的迷失了,去執著這個虛幻的假我。真的就是我們真如自性,那才是真正自己,那個叫法身,法身真有主宰,法身自在,不生不滅,永恆存在。講比較具體一點,就是不老、不病、不死,那個才是真正的我。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自己是人生,自己生活的環境是宇宙,真正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這個在禪宗講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就自在,沒有這些苦了。《心經》裡面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苦都沒有了,苦是假的,也不是真的。這是真我,我們學就是要學認識真正的自己。
「淨」是清淨,沒有一絲毫的污染,『清涼不變自在義故』,自在就是我們常講隨心所欲,這個欲裡面沒有欲望,沒有不善的。怎樣才能得自在?自在就是我們的本能恢復了。本能在一般世俗叫神通、天眼。我們一般人的眼睛,隔一張紙我們就看不到對面,佛告訴我們,我們眼睛的本能是可以看透的。我們肉眼能見的光波是非常窄小的一段,比這個光波長的我們也看不到,比這個光波短的我們也看不到。如果有一天,各種光波我們都能看見,那我們的眼睛就自在了,要看哪個世界都能看得到。耳聽聲音也是如此,聲波也是有一定的度數、波長的,有的聲音我們聽得到,聲波比較長的我們聽不到,短的我們也聽不到。他心通,別人心裡想什麼事情,你知道他在想什麼。宿命通,自己過去、現在、未來的事情都知道。小乘初果,這是證得須陀洹果的聖人,他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先恢復,所以證得初果他就有天眼通、就有天耳通了。二果又恢復兩種,他心通、宿命通,人家心裡想什麼他知道,還知道過去世、未來世的事情。三果就恢復神足通了,他能夠變化自在。四果阿羅漢恢復漏盡通,漏盡通是比喻煩惱沒有了,見思惑斷了,見思惑斷了就通達了。這是六種神通,阿羅漢就證得了。你的心得到清涼自在,真正是清淨不變,這是六種神通都恢復的境界,這自然的,每一個人的本能都是這樣的。
『具足如是過恆沙功德』,自性本自具足,超過恆河沙那樣多的功德。『乃至無有所少義故』,自性裡面本來就具足,樣樣都具足,沒有一樣欠缺,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藝、德行、能力,都是圓滿的;具足相好,真善美,這是《起信論》裡面把真如的體相用概略的給我們說出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段。下面一段經文,我們下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