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八集) 2007/5/1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58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善導大師用一個假設的問答,說:
疏【問曰。何故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稱佛一聲。即除罪五百萬劫者。何意也。】
確實有不少人讀到這段文會產生這個疑問。疑如果不能斷掉,會造成行門功夫上的障礙,這個障礙如果嚴重會障礙往生,可能往生到邊地,所以這個疑要斷掉。下面給我們回答:
疏【答曰。造罪之人障重。】
造罪業的人障礙很重,這是真的,他的業障比別人重。
疏【加以死苦來逼。】
業障雖然重,在病重的關頭,就快要死了,為了怕死,這時候要聽到佛法,他的心會格外的專注。這是在這個時候跟平常的心情完全不一樣,平常聽到佛法可能不會很重視,可能他也不想聽,但是在這個生死關頭的時候,他就特別會注意聽。
疏【善人雖說多經。餐受之心浮散。】
這就是說他這時候接受,他的情形跟平常不一樣,善知識雖然講這個經、講那個經,他的心是散亂的,聽不進去,尤其是說多了,他也抓不到重點,因此雖然聽經題,他除罪的力量就比較少。
疏【由心散故。除罪稍輕。】
因為經講這麼多心比較散亂,除罪的功能就稍微輕了,罪除得比較輕。佛的名號簡單,名號很短,在這個時候真正是六字不如四字,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不如念阿彌陀佛,因為這個時候是很緊急跟平常不同,四個字就更短,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連南無二字都不用。佛在《彌陀經》上告訴我們「執持名號」,名號根據《彌陀經》就是只有四個字,南無是恭敬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這個時候這些客氣話都可以免掉。
蓮池大師晚年念佛就念四個字,有人問他,《竹窗隨筆》有記載,《竹窗隨筆》是他自己的筆記,怎樣教人念佛?他說:我教人念佛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就問他,你老人家自己怎麼念?他說他自己念四個字,阿彌陀佛。人家就覺得奇怪,為什麼你教別人念六個字,自己念四個字?蓮池大師就說:我這一生決定求生淨土,客氣話就不用說了。我教別人,別人未必真心求生淨土,他不是真正發心要去西方,加一個皈依、恭敬,這樣比較好。恭敬阿彌陀佛,禮拜阿彌陀佛,皈依阿彌陀佛,「南無」有這幾個意思,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不能往生,等待來生或者多生多劫以後,看哪一生發了真實心還是能夠得生西方。由此可知,如果堅定信心決定在這一生求生,就要像蓮池大師一樣,四個字就好,不必六個字,決定求生。所以這個時候念的名號愈簡單愈容易。
疏【又佛名是一。即能攝散以住心。】
確確實實佛名號的功能是把散亂的心歸一,就達到一心不亂,有這個效果。尤其是在臨命終時,生死關頭,這個時候的心比平常懇切得太多了,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的。所以他一聽到佛的名號就能收心,這時候沒時間去想那些有的沒的,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時候都放下,這就攝心了。
疏【復教令正念稱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在這裡我們得到一個結論,滅罪多少完全在心是專還是散,如果是真誠專念,滅罪的效果就大;如果有懷疑、散亂,滅罪的力量就小。我們在這裡得到這麼一個結論。所以這一段文非常重要,念佛人不能不明瞭。下面經文是說臨終時佛來迎接的場面,我們把經文念下去,善導大師講解非常精彩。
『爾時彼佛』,「彼佛」是阿彌陀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這是三聖化身來迎接,諸位要知道化佛跟真佛無二無別。『至行者前』,到這個往生的人前面讚歎他,『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因為你念佛求願往生,你現在一切罪都滅了,『我來迎汝』,佛說我來迎接你。這個地方還有意思,我們留在下面再來解釋。『作是語已』,講完這句話,這個人就見到『化佛光明』,佛光『遍滿其室』,房間裡面一片光明,見到之後生歡喜心,就命終了,跟佛走了。對我們這個世界來講,他命終了;在他來說,他是跟佛走了。『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這一段文裡面講了六樁事情,善導大師的開示在二百六十五頁最後一行:
疏【即有其六。】
有六樁事情。
疏【一明行者正稱名時。彼彌陀即遣化眾應聲來現。】
第一樁說明這個人正在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派遣化佛來迎接他,『化眾應聲來現』,這是說明感應道交非常快速。我們這個世界一舉一動、起心動念,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要懷疑,十方世界念佛的人那麼多,恐怕佛把我忘記了,把我漏掉了,這事情不就麻煩了嗎?其實佛沒有把你看漏掉,也沒有忘記,是你自己懷疑。懷疑能不能去往生?還是能去。生到哪裡?生到邊地疑城。這我們在《無量壽經》都有讀到。所以對於佛的智慧、德能要有決定的信心,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眾生同時往生,佛與觀音、勢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來接引的時候一個也不會漏掉。我們對於這個事實要肯定,要有堅定的信心,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往生的大利益,感應不可思議。
疏【二明化眾既已身現。即同讚行人。】
第二說明三聖的化身,跟念佛的人見面之後,讚歎他念佛的功德。
疏【三明所聞化讚。】
『化』是化佛、化菩薩,讚歎這個人。
疏【但述稱佛之功。我來迎汝。】
前面善知識跟他講大乘經,跟他講開示;我們現在臨終的時候跟他講一點開示。化佛來迎接沒有提開示的事情:
疏【不論聞經之事。】
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沒有跟他說你剛才聽到什麼經,沒有跟他提起這個事情,沒說這樁事情。
疏【然望佛願意者。】
在這個地方我們望佛的願、佛的意思,到底在哪裡?
疏【唯勸正念稱名。】
佛為什麼這時候沒有跟他提起經典裡面的道理?為什麼只有說他念佛的功德?這一點意思很重要。由此可知,人在臨命終時勸他念佛的重要性超過開導大乘經義。我們遇到這個情況就曉得不必講開示,希望他多念幾聲佛號,你跟他講開示、講經,雖然能滅罪,滅得少;念佛,每一句都能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在這時候多念一句,多幫助他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你豈不是幫了他很大的忙嗎?何必在這時候耽誤他的時間!所以有一些熱心的蓮友去助念,我曾經聽說,五分鐘就把布掀開跟他開示一遍,又念五分鐘又跟他開示一遍。我們看到善導大師這段解釋才知道在這個時候念佛最重要,尤其命終了,你不用再講開示,多念一句佛。當他還沒有臨終的時候還是以念佛為主,開示是提醒他,他如果接受就趕緊念佛。開示是看到他有懷疑,他還有放不下的,這時候才需要提醒他;如果他放下、接受了,不需要耽誤時間。這個時候說愈少愈好,重要的是多念一句佛,少說一句話。所以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唯勸正念稱名』。唯有勸他正念提起,什麼是正念?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這一念起來就是正念。什麼事情都不要再想了,都放下不要再想了,只有念佛沒有其他的念頭,這個念就是正念。
疏【往生義疾。】
『疾』是快速。
疏【不同雜散之業。如此經及諸部中。處處廣歎。勸令稱名。將為要益也。應知。】
『要』是重要,『益』是利益,最重要的利益我們要曉得。專講念佛往生的功德是淨土三經,在一切經中附帶讚歎念佛往生利益的那就太多了,那就有幾百種的經。佛在講其他大乘經附帶講到念佛往生淨土,附帶講的大乘經有幾百種。過去日本有人發心去查,我記得好像是二百六十幾種,也有印出來流通,以前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也有人送來,不過送來只有一、二本而已。日本有人發心去查,我記得是二百六十九種,當然沒有查到的可能還有。佛在講經的時候常常讚歎,就是講『處處廣歎,勸令稱名』,「稱名」就是勸我們念佛,可見念佛是真的重要,是最重要的利益。
疏【四明既蒙化眾告及。即見光明遍室。】
『化眾』就是化佛、化菩薩,三聖的化身,把這個重要的修學方法,殊勝的功德利益告訴他,他就見到光明遍照。病人躺在床上,佛光一照,好像房子不見了,牆壁也沒有了,就像在空中一樣。佛光一照,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這個人本來有病,病也沒有了;本來有業障,業障也沒有了。
在這個地方諸位同修要特別注意,罪障的樣子是什麼?怎麼曉得業障消除了?學佛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業障很重,要求消業障。哪個地方有拜懺,拜梁皇懺、拜水懺、拜大悲懺,拜回來之後,業障是不是真正消除了?實在說不知道什麼是業障,拜完之後,業障到底有沒有消也不知道,這樣糊裡糊塗、懵懵懂懂的學佛,很難成就。所以一定要曉得業障是什麼。
業障從哪裡來的?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業障的來源、業障的根本。在《華嚴經.出現品》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跟佛完全一樣,智慧也一樣,德能也一樣,沒有差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把業障的根源說出來了。業障是什麼?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就是業障。妄想輾轉變成所知障,執著輾轉變成煩惱障。所以業障就是妄想煩惱。我們消業障,拜個懺拜回來之後煩惱是不是就沒了、妄想也沒了?那這樣就很有效,恭喜你,你的業障真正消除了。如果拜完之後照樣打妄想,還是煩惱重重,你業障沒消掉。
一個臨命終念佛的人,他的業障為什麼消除得這麼快?因為他要救命,他那時候的心情跟我們平常好端端的心情不一樣。他著急,要趕快!所以在這個時候他的心專、心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念下去,確實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他是真的把業障消除了。一直把佛念來,感應道交,他真的業障消除,佛來了。佛光一照一加持,功力穩定了,所謂功力穩定就是煩惱、妄想不再起現行,不會發作出來,這是佛力加持。雖然有煩惱妄想、有業障,在這個時候不起作用。自己的信願伏住了,佛的光明、威神加持來幫助他伏住煩惱,這樣才能往生。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念佛不能不專,念經不能不誠。我們平常念《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大概要一小時,聽說有人念快的念半小時,半小時是太快了。最快最快,過去悟行法師念四十五分,有錄音帶,四十五分就很快了,念半小時,那念不清楚。所以念經還是一小時比較剛好,一小時自己一個人念,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這一小時當中不起妄想、不起煩惱,就是真的消了業障。天天念、常常念,妄想自然少,煩惱自然也少,就是你業障消除的現象,你會覺得很快樂,我們現在一般講身心的壓力減少了、沒有了,身心很輕快,頭腦很清楚。以前做事情糊裡糊塗,現在很明白、很清楚,這就是業障消除、智慧增長的現象。以前聽人講話不曉得什麼意思,現在一聽就知道,這都是業障消除的現象。以前人家講好話聽不進去,專門聽壞話,說好話聽不懂,說壞話一聽就懂,現在好話也聽得懂了,能聽得進去,人家一些好的建議都能接受,這都是業障消除的現象。你要不把這些事情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盲修瞎練就很難成就;胡亂修,不曉得在修什麼,這就很困難,相當不容易,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
家師這幾年常常講起,常常跟我們大家說,《無量壽經》是大乘經的第一經,淨土三經第一部經,經題能滅千劫極重罪業。《無量壽經》經題跟其他經題不一樣,為什麼?《無量壽經》經題上有阿彌陀佛名號在。有些同修會問,現在《無量壽經》經題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沒有阿彌陀佛。實際上這裡面阿彌陀佛說了兩次,「無量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叫做無量壽佛;「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別號,他個別另外一個佛號。所以這個題目念一遍就念了兩聲阿彌陀佛。你才曉得這部經的經題題目,跟其他大乘經的題目不能一概而論,這個滅罪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家師為什麼勸大家要念、去讀誦,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這是在行門當中,特別是在現代這個社會,受持這部經的效果非常快速、非常有效。
疏【五明既蒙光照。報命尋終。】
佛光一照,他就跟佛走了,活著往生。這一點大家要記住、要明瞭,往生決定是活著往生,就是還未斷氣的時候往生。不是斷氣死了以後才往生,是將近要斷氣,這口氣將近要斷還沒斷的時候,這時看到佛來,這樣跟佛走了。跟佛走,這個身體不要,丟掉了。我們一般看這個人死了,這跟一般沒有念佛往生死的人情形不同,看起來是身體都丟掉了,都不會動了,這是一樣,但是神識不同。一個是他還沒斷氣就跟佛走,神識離開身體跟佛走了,不是斷了氣才離開身體;一般人死是斷了氣,神識還要經過八小時才完全離開這個身體。往生的人他一剎那就跟佛走了,他沒有什麼中陰身,不用八小時,這個都沒有。我們看到這人死了,其實他沒有死,他是身體不要了,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底下:
疏【六明乘華從佛生寶池中。】
他跟著三聖的化身,自己坐在蓮花之中,跟著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安住在七寶池中,這是說明他往生的狀況。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經【經七七日。蓮華乃敷。】
『七七日』是四十九天,這個時間也是以我們這個世間的時間來算,不是極樂世界的時間。由此可知,時間不長,很短,四十九天蓮花就開了。
經【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這一段善導大師說明有五點意思。第一個,花開之後,觀音、勢至兩位大菩薩放光到他的面前為他來講經說法。『甚深十二部經』是指大乘經論,不一定指哪一部經。到底說什麼經論?佛說經一定是契機契理。這個人過去世中生生世世所修的是修什麼,曾經聽過什麼經,讀誦過什麼經,學習過什麼法門。因為他這一生當中沒有接觸佛法,他是在臨命終快要斷氣的時候,那時候才遇到善友,這一生這個時候才聽到這個經題,甚至於連經題都沒有聽到,他哪會懂什麼佛法?但是如果不是過去生中深厚的善根,他決定遇不到這個緣,縱然遇到這個緣他也不會動心,跟他說他也不會接受,那沒有用處。一定跟他說與他相應的經論,他曾經學習過,他歡喜,他一聽就歡喜。
像我們現在遇到許多大乘經,都在一個緣字,有的經我們一聽就很歡喜,有的經我們聽了不會生起歡喜心,這就是這個法門與你有沒有緣分就是由此來判斷。這個法要有緣,你就會歡喜,你會接受。法要有緣,人也要有緣,這個人講的經我很喜歡聽,那個人講的經一樣,甚至於講得比這個人還好,他就是不喜歡聽,這是人與人的緣分。為什麼阿彌陀佛不給他講經說法,是觀音、勢至給他講經?就是觀音菩薩這個緣比阿彌陀佛還深,觀音菩薩跟這個人的緣比阿彌陀佛還深,所以觀音來跟他說法。很多不學佛的人不知道阿彌陀佛,但是沒有一個不知道觀世音菩薩,沒學佛的人也知道佛門有位觀世音菩薩,是不是這樣?像現在台北艋舺龍山寺供觀世音菩薩,去那裡拜拜的,是不是學佛的?不是,一般善男信女,中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所以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彌陀佛,但是都知道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知名度超過阿彌陀佛。
跟觀音菩薩的緣特別深,所以觀音菩薩來跟他說法,說與他相應的法。他一聽歡喜開解,『發無上道心』,菩提心這個時候才發。在大經上我們讀到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九品沒有一個例外。這個地方說,這時候才真正發菩提心,他才知道什麼是菩提心。他往生的時候只是發求生淨土的念頭,以前我們不曉得發求生淨土這個念頭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說出來,說你發一念要求生西方淨土,這一念就是無上菩提心。雖然它不是真正無上菩提心,在這個時候還不是算真正無上菩提心,但是他發這一念,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觀音、勢至給他講經說法,那個時候真正的菩提心馬上就發出來了。可見得這一念求生淨土,一念願見阿彌陀佛,就等於發了無上菩提心,因為到那個地方一定發,就是這個意思。『經十小劫』,「十小劫」也是以我們這個世界的時間來算。『具百法明門』,「具」是具足,「百法明門」就是對於一切法通達明瞭。『得入初地』,是真實證到初地的果位。
經【是名下品上生者。】
這就是『下品上生』。底下還有一段是經文,我們這個經本漏掉。在高麗本,就是韓國《高麗大藏經》裡面,《觀無量壽佛經》後面還有一段經文,有十八個字。說:
經【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聞三寶名。即得往生。】
這十八個字,我們現在看的經本漏掉,但是在韓國《高麗大藏經》裡面《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有這十八個字。這個地方有個小註說,註解說這十八個字應該是有的,為什麼?善導大師註解裡面有這十八個字,可見在唐朝那個時候的經本有這十八個字。中國經典傳到韓國也都是在那個時候傳過去的。經可能是後人抄寫,古時候經文都要用手抄,抄到「是名下品上生者」,底下這十八個字就漏掉了,這我們也不曉得,這也很有可能。諸位翻開二百六十七頁,第三行:
疏【八從是名已下。總結。】
「是名下品上生者」,這一句是總結。善導大師註解還有第九,可見得確實原來經文就有這十八個字。
疏【九從得聞佛名已下。】
底下善導大師講:
疏【重舉行者之益。】
重複再舉出來念佛往生這個人的利益。
疏【非但念佛獨得往生。法僧通念。亦得去也。】
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在很多地方遇到同修來問,過去家師淨空上人常常有人問他這個問題,過去在圖書館也常常有人來問:我念觀音菩薩念得很習慣,念阿彌陀佛念不習慣,我念觀音菩薩能不能往生?是不是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是不是一樣可以往生?這個問題這裡善導大師給我們開示,證明可以。因為念佛,『非但念佛獨得往生』,不但念佛一定會往生,『法僧通念,亦得去也』,你念法也能往生,念僧也能往生。所以觀音菩薩是什麼?是「僧」,菩薩僧。念佛得生,念僧也得生,念法也得生,所以你念觀音菩薩求往生能夠得生。尤其家裡的老人,他一生念觀世音菩薩念很多,這就不用叫他改。你叫他改念阿彌陀佛,念幾句他又念回觀世音菩薩,結果他心都念亂了,到底是要念觀音還是要念阿彌陀佛,哪一個比較好?反而把他的一心擾亂,把他的功夫破壞,這是很大的錯誤。他念觀音菩薩,就勸他一句觀音菩薩念到底,不要改,這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就對了,這個淨土經上都有根據。你念大勢至菩薩,你就一心一意念大勢至菩薩,念到心清淨,一樣消業障,一樣往生極樂世界。有人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可不可以?可以,迴向發願都可以往生,這是念僧,念菩薩僧。
「法」是經典,我沒有念佛,也沒有念觀音菩薩,也沒有念大勢至菩薩,也沒有念地藏王菩薩,我每天念《無量壽經》,能不能往生?能生。我每天念《佛說阿彌陀經》能不能往生?能生。我每天念《金剛經》能不能往生?能,能往生。迴向發願求生淨土都能往生,你念《地藏菩薩本願經》迴向發願也能往生。所以以前家師在南部遇到專修地藏法門的同修,念《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能不能得生?能生,發願迴向求生淨土。我們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後一段看到,經文上說明修學一切大乘法門迴向求生淨土都能得生。在此地看到善導大師開示又得到一個證明,念佛、念法、念僧都能得生,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我們遇到修其他法門修很久的就不要勸他改變,一定把道理講清楚、講明白,使他更加有信心,心裡安定,能夠生歡喜心,知道我這樣修法也能往生,臨命終時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同樣都來迎接。所以讀經、念諸佛菩薩名號的功德求生淨土一定不錯。這是下品上生章。後面我們同修不可以再放過,後面的經文比前面更重要,因為我們都是造作罪業的人,這對我們來說是特別的重要。我們再看經本,二百六十七頁第六行的經文:
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
先把往生品位說出來。下面是揀別這一類往生的人所造的行為。在善導大師註解裡面小標題是「簡機造業」。這段經文說的非常重要,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很容易觸犯的。
經【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或』是一個不定之詞,或者有這樣的人。『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這一句是總說造了破戒之惡。「五戒」是在家、出家共同的根本戒,在家、出家都一樣。五戒裡面前面四條叫性罪,性是本性的性。性罪,不論你有受戒、沒有受戒,犯了都有罪。如果受了戒再犯,那個罪就加一重,加一個破戒罪,就加重這一條。如果沒有受戒,所犯的就是性罪,不能說他沒有罪,一樣有罪。殺盜淫妄前面都說過,這是性罪,你沒有受戒,犯了也是有罪,但是受戒犯了罪加一重。第五條,飲酒,飲酒不是性罪,酒本身沒有罪,它也沒有殺生,都是植物釀造的,因為酒本身不構成犯罪。不飲酒這條戒叫做遮罪,遮就是遮止,用現在話來說,它是防範、預防的意思。預防什麼?酒本身沒有罪,怕你酒後亂性,酒喝了失去理智,造前面四種罪,佛才特別把這一條也列入重戒,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
戒律是學佛人共同的科目。在佛法當中,有三個科目是共同的,無論修學哪個宗派,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必須遵守的。第一個是戒律,戒律是生活行為的規範,它最重要的意義是防止我們造罪業,所以說防非止過,過就是過失,把過失停止住,這就是戒律真正的精神與意思。無論是古人或者是現代人,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是懂佛法還是不懂佛法,乃至有受過教育或者是沒有受過教育,對於四重戒:殺、盜、淫、妄,大家都公認這是不好的事情,可見得這是一切大眾所公認的。不但娑婆世界的人認為這是罪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只要有眾生之類,對於這四樁事情都認為是惡事,不是好事。因此四重戒是一切諸佛所制定,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發明的,佛佛道同,都是這個定律。因此我們想要在佛法裡面得到真實的利益,一定要嚴格的去受持五戒。持戒是因,能持戒是大善。三福裡面第一條是世間善福,第二條就是戒善。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