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06/9/2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13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頭面作禮」,禮拜釋迦牟尼佛。佛跟頻婆娑羅王開示之後,頻婆娑羅王接受佛光的注照,證得三果阿那含,證了三果。佛回過頭來答覆韋提希夫人的請求,這一段經文在本經裡面是最重要的。《觀經》兩段經文非常重要,後面「上品上生章」與此地講的「三福」,非常重要。對於我們發願求生淨土,這個修行的方法是最重要的開示,我們果然能夠依照佛的教訓去修行,就決定往生。佛叫著韋提希夫人:
經【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
『譬』是比喻,佛說甚深的道理境界,我們很難體會,因此佛在說法當中講許多比喻,我們從比喻裡面能夠體會到佛所講的真實義,這是說法的一種方便,也是說法的一種方法。她見到阿彌陀佛國土,也發願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佛就問她,你知不知道,『阿彌陀佛,去此不遠』,「去」是距離,距離我們這個地方不遠。《彌陀經》上講「十萬億佛土」,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國土,確實不遠,到後面再給諸位介紹。下面就提出要緊的修學方法,『汝當繫念,諦觀彼國』,這是教給她的方法,淨業一定能成就。這一段善導大師給我們開示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把這段註解念一下:
疏【言爾時世尊告韋提已下。】
就是我們剛才念的這一段經文。
疏【正明告命許說也。】
正是明白的告訴韋提希夫人。
疏【言阿彌陀佛不遠者。正明標境以住心。】
這句話非常重要,這是修行的綱領。『境』是境界,指西方極樂世界。『住心』,就教我們的心住在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是住心?實在講就是永明大師所講的「有淨土」。你心裡真有,心裡有了就是常常放在心裡,不會把它忘記,你心裡真有。你心裡有淨土,你就決定得生淨土,這個很重要。有許多人天天念佛,心裡沒有淨土,心裡面還有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有這些東西在。如果這個東西一現前,這佛就不學了,馬上就走了,可見得他心裡頭沒有淨土。心裡面真有淨土,其他的東西統統放下,統統捨掉,這叫真的有淨土,這就叫住心。這是能不能往生,就是決定在這一句裡頭。這一句跟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講的,「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我們想想是不是同一個意思?真信切願就是住心,就有了,真正有淨土。真正發願要往生到西方,這個世間不再住了,這就有。所以永明說「有淨土」,善導說「住心」,蕅益大師說「信願」,這三個人講的言語不同,實際上是一樁事情,一個意思,可見得它非常重要。這一句裡面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
疏【明分齊不遠。】
這裡說出來了:
疏【從此。】
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
疏【超過十萬億剎。即是彌陀之國。】
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十萬億個佛國土能說不遠嗎?下面說:
疏【明道里雖遙。去時一念即到。】
一念就到,這能算遠嗎?確實不遠。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特別是在《華嚴經》裡面,《華嚴經》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念劫圓融」,十玄門裡頭所講的。這個地方跟我們討論的就是時間與空間的問題。時空在佛法裡面叫做不相應行法。學佛的同修如果稍稍有了解唯識法相,唯識法相入門最淺的東西是《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作的。天親菩薩作這部論,目的是接引修學大乘的同修,他是根據《瑜伽師地論》所造的。《瑜伽師地論》將一切萬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看六百六十法的名相還是太多,六百六十法對於初學的人來講還是相當麻煩,所以把六百六十法歸納成一百條,叫百法,百法就是將所有一切法歸納為一百條。《百法》又分五大類,第一類是心法,完全說我們心理的作用;第二類是心所法,是心所;第三類是色法,色法就是說物質;第四類是不相應行法,時間跟空間屬於第四類;第五類是無為法。時間、空間是屬於第四大類,叫不相應行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抽象的概念,沒有那個事實。
我們今天空間講十方、講四方,譬如說我們以台北市為中心,基隆在我們的北方,新竹就是在我們的南方。假如我們以高雄為中心,新竹就變成北方,就不是南方。可見得方位不是真的,沒有一定的標準,時時刻刻在變化。同樣的道理,時間也是如此,時間是假的、抽象的,是我們人設定的。過去的人還不太容易認識清楚,現在大家常常出國旅行都曉得有時差。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有的國家就有時間的差別。像我們這裡是白天,美國是晚上;我們晚上,美國白天。你說中午,我們的中午是紐約的半夜。在這個地球上時間就沒有一定,離開地球,那更加不相同。到別的星球去,如果我們拿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月亮(月球)來說,月亮自轉一周,月亮自己轉一圈,就是一個白天、一個夜晚,月亮轉一圈,地球正好一個月。在月球上是一日一夜,一晝夜,是地球的一個月,所以每個星球都不相同。
佛給我們講,時間、空間是我們抽象概念當中產生的東西,沒有事實。因此,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念,就是長時間可以變成短時間,短時間也可以改變成長時間,變成無量劫。這個講法我們一下也想不通,時間怎麼可以這樣變化?也不能體會到。有不少同修在學校讀過《國文》,念過一篇文章「黃粱夢」,那個裡面所描繪的,是不是幾十年的時間變成幾秒鐘,作夢的時間只有幾秒鐘。他在夢境裡面感受過了幾十年,醒過來,黃粱還沒熟。黃粱是小米,很容易爛,煮小米很容易爛,時間不用很久,很容易化。小米(黃粱)放在鍋子裡煮,還沒有煮熟,他打個盹兒,他就夢醒了,但是他在夢中已經感覺過了幾十年。幾十年當中經過種種事情,過五十年的時間,醒過來黃粱還沒熟,這是說明時間確實是可以濃縮、可以展開的,這些道理在《華嚴經》上講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不可以用我們平常的思惟、議論。
因此,從事相來說,西方世界距離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國土,事實上一念即到,你動個念頭就到了。這個一念不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都能到。我們會再問,這一念到底是多長的時間?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現在用科學儀器還是測量不出來。佛在經上常說,那是粗說,大概說的,不是詳細說明,說一彈指,我們手指頭彈一下,我們的手指頭彈一下的時間很短,但是一彈指當中就有六十剎那,一剎那當中有九百生滅,一個生滅叫一念。如果你明白體會到這個事實,一念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一念就回來,我們就這麼算,一秒鐘可以來回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八千次,哪裡算遠?很近,是不是?一秒鐘可以往返十萬八千次,所以它就不遠,這是事實。你要是問為什麼?虛空法界是我們的心性變現的,所以一念涵蓋圓滿的心性,那哪有不到的道理?所以西方世界真的不遠,一念就到。第三個意思是:
疏【明韋提等及未來有緣眾生。】
這一句我們要注意,如果沒有這一句,這個法門是世尊專門對韋提希夫人說的,她能得利益,我們未必得到利益,因為有這一句就行了。『未來』是未來世,我們現在對佛來講,是佛當時的未來世。『有緣眾生』,「有緣」很重要,什麼是有緣?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就有緣。你對於淨土法門,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真的相信,真的想要去,真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那你就是有緣的眾生。有緣眾生,這個緣要加強。沒有緣的,跟你講你不相信,你不會接受。給你一說,你很喜歡聽,你還會點頭,就證明你有緣,你不反對,你可以接受這個法門。緣要怎麼加強?要:
疏【注心觀念。】
這就是把緣加強。
疏【定境相應。】
是講功夫成就,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一心不亂,相應就是一心不亂。
疏【行人自然常見。】
『常見』就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講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西方極樂世界,在現前你就能見到。
疏【有斯三義。故云不遠也。】
這裡面含著這三層意思,所以佛說阿彌陀佛的國土距離我們不遠。我們把經文下一段再念下去:
經【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我們看佛講這一句話的語氣非常肯定,使我們看了一點疑惑都沒有。我們再看善導大師的開示:
疏【言汝當繫念已下。正明凡惑障深。心多散動。若不頓捨攀緣。淨境無由得現。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若依此法。名為淨業成也。】
這是把我們的毛病診斷出來。『凡』是六道凡夫。我們生在現前這個社會,讀大師這一段開示,感觸尤其深。『惑』是迷惑,『障』是業障,我們確確實實迷惑,業障深重。什麼是業障?我把迷惑跟業障簡簡單單給諸位報告出來。迷惑就是心不定,妄想多,妄想是什麼自己也不曉得,就是妄念一個接一個,永遠不停止,這是惑。業是我們錯誤的造作,我們對於佛法,對於世間法,對人對事對物,想錯、看錯、做錯了,得到許多苦果,這些不善的果報就是業障。這兩種都深。這個『深』字貫前面兩個字,迷惑深,業障也深。這是大師在此地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破。
『心多散動』,「散」是不集中,我們常講的,我們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動」是定不下來,這是大病。有這種現象,無論修學哪一種法門都不能成就。為什麼不能成就?家師在講席裡面常常告訴同學,佛法的修學無論大乘小乘,無論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無量法門,總而言之一句話,都是修定。「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修定的方法無量無邊,修定的門徑無量無邊,都是修定,修定的方法手段不同而已,目標都是一樣。心多散動,就是你定不下來,定不下來就沒成就。不但禪宗著重定,哪一個法門不著重定?我們念佛著重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這一點諸位要知道,只要是佛法,決定都是修定。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以定為樞紐,定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我們現在有這麼多毛病,就障礙我們得定。
在所有一切法門,不得定就不能成就。淨土法門不得定也能成就,就是它容易、它方便。但是不得定也成就,不是說完全散動的心念也能成就,沒有這個事情,總要收斂一點,就是說沒有得定,但是心也不能太過散亂。收斂也有個標準,什麼標準?只要不散不動就行了,只要達到不散不動就是往生的標準。在修定裡面這是最淺的功夫,古德所說的伏煩惱。我們把散動的心伏住,並沒有斷,你能伏,就是把它控制住,西方極樂世界就接受你,滿足這個條件就行。如果這一句佛號伏不住煩惱,就是這句阿彌陀佛不能將我們自己心裡貪瞋痴慢這些煩惱降伏住、控制住,這就是散動,煩惱妄想還是一大堆,控制不住。散動就是迷惑、煩惱,你的功夫伏不住,伏不住就是功夫不得力,這樣不能往生,能夠伏住就往生,這是最起碼的條件。這是淨宗這個條件比起其他大小乘法門標準低很多,這在其他法門裡面是還不能成就,但是在淨宗你有這個條件就可以,伏煩惱。不像其他法門要斷煩惱,斷煩惱難度就高,伏煩惱我們還做得到。如果修其他大小乘法門,換句話說,要得比較深一層的定,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念佛的人佔的便宜太大!
依照佛經的說法,定有淺深等級不同,在六道裡面,定功分八個等級,我們常講的四禪八定這八個等級,不能出三界。到第八定,入定的時間經上說八萬大劫,他在定中能夠住八萬大劫,這麼長的時間,還是出不了三界。必須再往上提升一層到第九定,第九定是阿羅漢所證得的,他出三界。前面所講頻婆娑羅王證得的阿那含果,他是四禪八定的境界,還不是到第九定,四禪八定是世間禪定,還沒出世間,還在世間,可見得難!
如果在淨土法門,說實在話,連初禪的定我們都達不到,我們也能往生,這樣我們放心了,得大自在!初禪是真得定,這是色界天,初禪是色界天第一層,在色界裡面最低的禪定就是初禪。我們修定,我們修學淨土,這個定功沒有達到初襌的標準,我們也可以成就。我們只要有夜摩、兜率欲界天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還沒得定。夜摩天以上的天人也修定,但是還不及格,所以這種定在佛教裡有個名詞叫欲界未到定,就是在欲界裡面還沒有達到色界的禪定,但是有一點定,這個定還沒有到色界的標準,還在欲界裡面,叫做欲界未到定,未到就是還沒有到。雖然修定,沒成功,沒有達到標準,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還不能生到色界天,只能在欲界。但是我們念佛功夫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們要修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禪天,初禪天還在三界裡面。我們修淨土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帶業往生。你說完全沒有,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二、三十分,這種程度才能往生,這是諸位同修必須知道,不至於在這一生把這麼美好的機會錯過。所以一定要認真修學。
我們修行為什麼不能得定?換句話說,我們的煩惱、妄想、習氣止不住,原因在哪裡?此地給我們說明了,『若不頓捨攀緣』,原因就在攀緣心。大師在此地教我們,你只要把攀緣心放下,二、三十分的定就很容易拿到,六、七十分不容易拿到,二、三十分很容易拿到,就是要把攀緣心捨掉。攀緣裡面包括的境界非常深廣,不但世間的緣我們不攀,我們放下,出世間的緣也放下。你真正想往生,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你就要這樣做。
古來許多祖師大德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也是廣學多聞。為什麼廣學多聞?沒找到門路,一生當中決定超越輪迴圓成佛道的門路沒找到,什麼時候他找到了,其他他就都放下。像蓮池大師,我們看蓮池大師的傳記,他是個了不起的人,通宗通教,什麼都修,什麼都學,他找到這一條門路,不但世法放下,佛法也放下。他說的兩句話很值得我們深深反省,「三藏十二部讓給他人悟」,三藏十二部放下,不要了;「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這些修行的方法,讓你們去修。他自己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他成功了,這就叫「頓捨攀緣」。再看蕅益大師,再看近代的印光大師,都是這個樣子。
我們看到這些人還不覺悟,那就迷障太深,麻木不仁。所以想要得佛法真實的利益,你一定要懂得頓捨攀緣。你如果不能夠頓捨攀緣,『淨境無由得現』,「淨境」就是清淨心,換句話說,你的清淨心決定不能現前。諸位要知道,心淨則土淨,自己真的得清淨心,你才與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道交,才能夠感應到西方淨土現前。由此可知,我們心不清淨,西方極樂世界現前了,這個境界是魔境。你沒這個功夫,境界就現前,這不是好境界。境界一定與自己修持的功夫相等,這是好境界;不相等的話,絕對不是好境界,是魔變現來欺騙你。所以修清淨心太重要太重要。
『此即正教安心住行』。這就是佛教給我們修學淨土的方法,修學淨土的綱領。我們要怎樣「安心」?把心安在一部經上,安在一尊佛的名號上。所以淨土五經你都可以選擇,五經都是指歸淨土,你喜歡哪一部經,專持這一部經,這個太重要。你說五部經都好,我五部經都持,心散亂,力量不能集中,這個不可以不知道。五經偶爾讀一讀可以,意思都了解,我只選擇裡面的一種,持一部就可以。執持名號,名號六字、四字都一樣,一直念下去。我們的心安了,我們的行住了,「住」就是不動的意思,就是安住在一部經、一個名號永遠不變,永遠不動,你的心當然就有定。我還想學這個,還想學那個,心不定。
過去還有同修寫信給家師,說他要修淨土法門,他很有野心。家師回答說,住就不野,野就不住。住心的人他就沒有野心,有野心,他的心就還沒有安住,這樣哪能成就?不能成就。野心是狂妄、愚痴。大概學佛的人最有野心的不外乎兩種,一個就是想通宗通教,他什麼都要學,什麼都想要通;另外一個像要做佛官,做佛教會的理事長,那是野心做佛官,不外乎這兩種。這兩種心都不定。
『若依此法,名為淨業成也』,你能夠依照祖師教給你的方法,這就是淨業成就了。換句話說,你決定依照這個方法,現在雖然功夫還沒有成就,可以說你這一生決定往生。因為你雖然還沒有開始走,這條路是對的,方向正確,一點不錯,只要是一走,一定就能到達目的地,你的路沒找錯,決定得生。下面大師特別告訴我們:
疏【從亦令未來世下。】
這一句話把我們每個人都包括盡了。由此可知,這個法門,這部經典,不僅僅是為了韋提希夫人而說,韋提希夫人她不過是一個引子,引發釋迦牟尼佛為一切大眾宣說這一個法門。善導大師告訴我們,這部經典裡面,世尊給我們開定散二善,定善就是經裡面講的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散善就是講這一段,三福以及後面第十四觀、第十五觀,九品因果,這是屬於散善。我們看大師這一段開示,從第二字看起:
疏【機有二種。】
『機』就是眾生的根機,也就是眾生的根性有兩種。
疏【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攝生不盡。】
這段意思就是說,假如佛只用定善來接引十方眾生,就不能普遍。『不盡』就是不完全的意思,你只能接引一部分,不能圓滿的接引。為什麼?一定要達到這個標準才能夠往生。換句話說,它跟大乘其他法門沒有兩樣,這個標準跟其他大乘法是一樣的,這個法門就不能算為第一法門。好在它除了定善之外,還有散善,這個散善也可以成就。
疏【是以如來方便顯開三福。以應散動根機。】
這一句話好,佛給我們開了這個法門,才叫所有一切眾生得度。所以諸位想想,定善講修定,修禪定。修定,實在講我們沒有把握,真的沒有把握。不要說出世間的禪定,就是世間的四禪八定,最起碼的初禪,我們就沒有辦法做得到。初禪不過是往生到三界色界天而已,我們都沒有能力。初禪要什麼條件?我們講得粗一點,必須把欲斷掉才能到色界。欲有五種,財色名食睡,心裡面確實沒有這個念頭,五欲的念頭確實沒有了,才能夠生初禪天。
假如你修定修得不錯,可以在那裡盤腿面壁一個星期不出定、二個星期不出定,如果你對於財色名食睡,念頭還有一點放不下,換句話說,初禪沒分。你才曉得這個事情真難,只有事上放下不行。你說這些事情我都沒有去接觸,這樣算不算?還不算。不但事上沒有,連心上的念頭都不能有,要不動心、不動念頭這樣才行,這樣你才能修到色界天的禪定。由此我們就明瞭,佛如果完全用定善這個標準,是沒有幾個人能夠往生西方;散善就方便,能令三途地獄眾生都能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散善接引的機就深廣,就很大、很多。下面就給我們說出修行具體的方法,這就是講散善:
經【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這一段的經文每一字都不能夠疏忽,尤其是最後一句。『三世』是過去一切諸佛、現在十方一切諸佛、未來一切諸佛。我們會問,一切諸佛修行成佛依哪一個法門?絕對不是都依淨土法門,統統依淨土法門,佛何必說那麼多經典。一切諸佛修行所依的是無量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能夠成佛。無量法門的基礎是什麼?就是這三條。所以這三條淨業三福是所有一切法門共同基礎。換句話說,你學教也好,你參禪也好,你學密也好,你念佛也好,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決定不能成就。好像蓋房子,這是打地基,地基是一樣的,地基上面蓋的房子,你想蓋什麼樣子就蓋什麼樣子,想蓋多高就蓋多高,地基是相同的,這是真正的基礎。
所以初學的人常常問家師,學佛從哪裡學起?家師回答,孝順父母,從這裡學起。他一聽就感覺奇怪,孝順父母怎麼是佛法?經上明明講的,第一個是『孝養父母』,你不從這裡學起,要從哪裡學起?『奉事師長』,佛法是師道,所以佛法是教育。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個人不懂得孝順父母,而會去尊敬師長,沒有那個事情。如果不孝父母,會去巴結師長,一定是存心不良,別有企圖。為什麼?違反人情。所以一定是先孝順父母,父母對於自己恩德最大,其次才是老師。一個人一生能夠成就,要靠父母,要靠師長。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諸位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