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四集)  2007/5/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54

  諸位觀眾,大家好!上一集我們講到善導大師開示上品中生,往生到西方得到五種利益,講了二種,這一集我們接下來講第三種,第三種的利益。

  疏【三明修多三昧。】

  這是修行,這是上品中生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種種法門你能夠理解通達明瞭,種種法門都能夠修學到圓滿。『三昧』是成就。這是第三種利益。

  疏【四明延時得忍。】

  『延』是時間稍微延長一點,並不是很長,稍微延續一點,他就證得無生法忍。這是真正證得,就是圓教七地以上的地位。這是第四種利益。

  疏【五明一一佛邊現蒙授記。】

  這是第五種利益,供養佛是隨心隨念,歡喜供佛聽法立刻化身、分身就去了,所以這利益殊勝不可思議。這是上品中生往生到西方得的五種利益。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經【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

  第一句把九品的位次為我們標明。這段經文是說往生到西方上品下生的條件,受法不同,這跟上品中生修的方法條件不相同。『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這是上品下生的人。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到一樁事情,善導大師說得很明白。前面我們漏講了,諸位翻開二百四十三頁第二行,我們把這段文念一下:

  疏【一從上品中生者已下。】

  就是這一句,善導大師的註解,我們前面沒有講到,這裡補充出來。

  疏【總舉位名。】

  是地位的名稱,上品中生。

  疏【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也。】

  就是這一句,我們補充出來。大師這句的開示是說明九品是我們凡夫去往生的,上品也是凡夫,因為善導大師以前的一些古大德講解這段經文,他們的說法是說上三品是證得四地以上的菩薩去往生的,凡夫沒分。善導大師的說法跟那些人說法完全不相同,大師這個說法實實在在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確確實實我們有分的,九品從上上品我們都有分,這上三品我們凡夫都有分。所以上三品是大乘心。什麼叫大乘?心量廣大,清淨心、真誠心、恭敬心,就是發大乘心。這樣的人修善求願往生的,這要曉得。這是補充說明。上品下生的,大師在此地也說出來,他的註解在二百四十七頁,倒數第二行:

  疏【一從上品下生者已下。總舉位名。即是大乘下善凡夫人也。】

  諸位要記得,大乘心量,家師講得比較清楚、比較明白,就是清淨心、真誠心,清淨跟真誠非常重要,對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有恭敬心,有這個心就是大乘心,你的言行就叫大乘行,主要在這個心。行善有上中下三等,你行的是『下善』。行善的三等從哪裡分?從利益眾生這方面來分。如果你行的善是真正利益廣大眾生,就是大善。如果利益這一世還能夠利益到後世,那是真正的大善;能利益現前不能利益後世,這個善是中善;如果這個善行只侷限在這一個地區,這個善就是小善。具體來說,我們今天能夠行一個善事,這個善行能夠利益全世界的眾生,能夠利益千年萬世的眾生,那是真正的大善大行。如果我們修學的善能夠利益到全國,整個中華民族,這個善是中善。如果只能夠利益我們台灣省,這個善是小善。只利益自己不利益別人,往生都靠不住。善行是這樣分的。

  你的善心、善行愈大愈好。也許有人會以為,我很想要修大善大行,沒有力量,沒有能力,如果這樣想就錯了。盡心盡力就是圓滿行,我今天力量只能夠拿出十塊、一百塊,那你的功德就圓滿了。你有能力拿一萬塊,只拿一百塊,你的功德就不圓滿。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換句話說,圓滿功德原來是人人可以修的。不見得有錢有勢的人才能修大功德,反而沒有錢、沒有勢的人所修的功德,往往比有錢有勢的更容易圓滿,完全在自己的心量。心量要大,影響要深遠,這就叫大行大善。我們看上品下生所修的,「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我們看善導大師給我們開導的這段經文,在二百四十七頁最後一行,我們從「二」這裡看起:

  疏【二從亦信因果下。至無上道心已來。】

  就是這段經文,有三句。

  疏【正明第六門中受法不同。即有其三。】

  這是談修行的方法,當然這都是講綱領,有三條。

  疏【一明所信因果不定。或信不信。】

  或者是他相信,或者是不相信。

  疏【故名為亦。】

  『亦』就不是一個肯定的字樣,這個字不是肯定的,就是說對因果他或者信或者是還不信這個意思。底下說:

  疏【或可亦同前深信也。】

  或者也可以跟前面上品中生的人一樣,有堅定的信心。

  疏【又雖信不深。】

  就是說信心不如前面所說的,不如上品中生那麼堅定,『信不深』。

  疏【善心數退。惡法數起。此乃由不深信苦樂因果也。】

  這段開示非常好,我們為什麼信心不深?為什麼信心不定?實在說,對於這些因緣果報的事實不清楚,產生了疑惑,所以你信心就不定。前面那種人,上品中生那種人信心堅定。剛才說過,一種是他善根發現、佛力加持,要善根發現佛力才加持得上;第二種是他對於老師的教誡根本不懷疑。這個人很難得,老師講的絕對是正確的,決定不錯,深信不疑,這種人能成就,師資道合。

  我們今天以佛為師,以菩薩為師,以祖師大德為師,而善導大師在此地特別教給我們,菩薩以下,包括緣覺、聲聞、歷代祖師大德,如果他們所說的與佛所教的不相應,我們可以不聽,跟經典講的意思不同。這是教給我們對佛要產生堅定的信心,專指佛講的往生經。佛專講往生西方的經只有三部,第一部《無量壽經》,為我們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是怎麼來的;第二部《觀無量壽佛經》,為我們闡明九品因果的事實,往生所具備哪些必要的條件,特別為我們強調是《觀經》三福;第三部,佛又為我們講了《佛說阿彌陀經》。講《阿彌陀經》目的何在?完全是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阿彌陀經》勸你相信,勸你發願,勸你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如果三經合起來看,《阿彌陀經》是三經的流通分,勸發流通。

  所以這些事情,我們周邊都能看到,也可能就是我們自己,善心發起來,發了之後會退失、退轉,做了好事又後悔,常常有這個念頭。後悔,惡法就又起來了,這個情形都是由於『不深信苦樂因果』,對世出世間苦樂因果沒有深信的原因,也就是對於佛給我們講的世間跟出世間的因果事實還不能完全相信,還不能完全肯定,才有這些憂慮、疑惑的現象。下面又告訴我們:

  疏【若深信生死苦者。罪業畢竟不重犯。】

  『深信』,就是說真正知道六道輪迴之苦,流轉墮落之苦,你真正明瞭,真正體會到了,你就會全心全意求出三界,嚮往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再做錯事。不但錯事不會再做,錯誤的事情不會再做,惡念都不會再生起來,為什麼?一心只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跟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念佛原則相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夠深信三界六道生死的苦,這才真正做得到淨念相繼;如果這個苦還體會不到,這就很難做到淨念相繼。

  疏【若深信淨土無為樂者。善心一發永無退失也。】

  你如果深信淨土無為的快樂,確確實實有西方淨土,確實極樂,這個善心一發永遠不會退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勸大家常念《無量壽經》,一遍一遍把《無量壽經》所講西方極樂世界那種真實受用印在自己的腦海當中,時時刻刻嚮往著西方的殊勝,我們這個世界怎麼能夠跟西方世界相比?一心嚮往絕對不會退轉。我們這個世間金銀七寶大家貴重得不得了,一點點黃金戒指戴在身上就覺得很莊嚴,在西方世界是鋪馬路的;寶石做成戒指戴起來很美,在西方世界是建築材料,建房子用的。你想那個地方資源之豐富!我們這個地方為什麼可貴?太少了。西方世界太多了,多就不稀奇。

  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自在,最自在的是長壽,沒有病苦,身心健康。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用為生活奔波,沒有愛別離苦,沒有怨憎會苦,這才是真正之樂。我們這個世間怨憎會,冤家債主往往做一家人,裡面外面冤家對頭,跟我們過不去的,找我們麻煩的人很多,特別做自己的子孫,那是最頭痛的,來討債、來報怨的,這我們在現實社會上看得很多。很恩愛的人、很好的人往往不能長久在一起,生離死別,愛別離苦,永遠不能再見面。求不得,俗話說,我們人在這個世間,你求十樣事情,大概有八、九樣求不到,求不到就很失望,患得患失,希望愈多,失望就愈多,求不得苦,真苦。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這些苦統統沒有,這才真正是極樂。所以佛勸我們要發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再留戀這個世界。請再看經本二百四十八頁第五行,從最後兩個字看起:

  疏【二明信雖間斷。於一切大乘不得疑謗。若起疑謗者。縱使千佛遶身。無由可救也。】

  善導大師為我們開示上品下生的人受法不同,他說了三條,這是第二條。這條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不謗大乘。我們在講席當中討論過很多,毀謗大乘法是自古至今中國、外國學佛人的通病,這就是在《菩薩戒經》裡面說的自讚毀他,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在《瑜伽戒本》裡面,這條戒是列在重戒。由此可知,修學大乘法門的,對於自己所修的這一門讚歎,對於不同宗派、不同行門的就加以惡意的毀謗,這個罪非常重。所以千萬不要粗心大意把這一條含糊看過。

  大小乘佛法都是諸佛如來度眾生的方法,因為眾生每個人根性不同,機緣不一樣,這當中千差萬別,因此佛應機說法,說了無量的法門。前面善導大師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法一定要契機,契機就是你聽到、見到之後生歡喜心,這個法就跟你有緣,你學起來就會法喜充滿,很容易成就。跟你有緣的法門不一定跟他有緣,跟他有緣的法門不見得跟我有緣,所以大師明白告訴我們,各人依著各人有緣的法門去修,歡喜的法門去修學,都能夠成就。我們在《華嚴經.入法界品》裡面所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法身大士,他們的態度都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如果懷疑,就是對於其他大乘經論、修學法門懷疑、毀謗,這個罪業就重了。縱然『千佛遶身』,即使佛大慈大悲,一千尊佛都幫不了你的忙,都救不了你。可見謗法的罪非常重,我們要特別留意,決定不得疑謗大乘。這是第二。

  疏【三明已上諸善。似亦無功。】

  上面講的「亦信因果,不謗大乘」,是經上講的,這兩句他修學並不是很認真,他有學,用現代的話來說,他的功夫未必得力,是這樣一個狀況。可是他還有一個特長,就是他的一個特色,這一點非常可貴。我們看大師告訴我們:

  疏【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

  這個難得,他有這個心。這個心就是什麼?無上道心。我們剛才看到經文說「但發無上道心」,雖然他功夫沒有得力,但是他確確實實發這個心,這個難得,他有這個心實在不容易。這個心看起來好像是私心,自己厭苦,要趕快求離開這個世界,生到諸佛的極樂世界。眼前看好像是私心,為了自己求離苦得樂,但是後面有他成佛之後倒駕慈航普度眾生,這就不是私心,是真正的大菩提心,這一念也是上品下生的條件。前面兩條做的功夫不得力,這一條功夫得力也能往生。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注意到『唯發』,或者說唯獨,唯獨發這個心,非常非常的真誠懇切。『厭苦』,「一念厭苦」,厭苦就是厭娑婆世界很苦,不願意在這個世界繼續受苦,想要離開。真正想要離開娑婆世界,真正願意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樂生諸佛境界』。這個「樂」當作喜歡講,非常喜歡西方極樂世界,希望自己能趕快往生,有這個強烈的意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希望早一天圓滿菩提,能夠滿菩薩大悲行願,就是說希望早一天能夠證得像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跟這些大菩薩們一樣的境界,然後才有能力再回到娑婆世界普度眾生,他有這樣真實的信願,這就是『發菩提心』,他有這種信願。信願真切,這是往生主要的條件。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的關鍵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高低在持名功夫的淺深。所以能不能往生的關鍵還在信願,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修學淨土的人不能不知道。

  疏【此義第三福中已明竟。】

  這段經文講的意義,在前面淨業三福的『第三福』第一句就是要發菩提心,前面講得很透徹。所以這一段說明上品下生的人必須具備的條件。我們翻開二百四十六頁看經文,倒數第四行,經文後面第二句看起,我們所講的就是這兩句「亦信因果」,我們講過了。「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這二句經文就是剛才我們所看到善導大師的註解。再往下面看經文:

  經【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這就是教我們這三個條件當中要真實具足一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具足一個都能夠往生,何況這三條都具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功』是功夫,這一點也要清楚,要清楚明白;你有一分功夫,一定有一分的收穫,這是『德』。所以此地的「德」與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是你要真正下功夫。這個功夫是在心行上,心是圓滿的願力,行要真正去做,一心一意去念佛,這是功夫。所以功德跟福德不一樣,我們在佛門裡面出錢出力做好事,這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能幫助我們超越三界、脫離輪迴,往生不退成佛,福德就不行,福德果報就是六道裡面的福報;心行善得人天福報,造作惡業就是鬼道、畜生道的福報,善業當中夾雜惡業。所以種種善行是屬於福,這些都必須清楚、必須明瞭。

  功德裡面一定有福德,福德裡面未必有功德。怎麼說功德裡面一定有福德?功德必定與清淨心有密切的關係,清淨心是真心。真心本性裡面具足無量的福德,所以心愈清淨,這個人的福德就愈往外面顯露,這是自性裡面稱性的福德,不是修來的,是自性裡面本來就有的。一分清淨就有一分的享受,十分清淨就有十分的享受,那是福德。這是教我們迴向求生,這迴向就是信願,《彌陀經》說的信願,迴向發願。所以這個經文我們不能疏忽看過。再看經文:

  經【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世尊』是阿彌陀佛。這一段是給我們說往生時候的盛況,那個場面,佛菩薩、大眾來迎接。上輩三品,從迎接的場面來看,很明顯的不相同。上品上生是看到無量諸佛來歡迎,沒有講數字;上品中生的有數字,有一千尊的化佛,千佛來迎接;上品下生的是五百尊化佛來迎接。在往生的時候,看到佛來迎接的場面,就曉得自己是什麼樣的品位。當然這個莊嚴的盛況別人見不到,往生的人自己見到。我們讀了這些經文要力爭上游,希望將來自己往生的場面壯觀。這個世間都是假的,曇花一現,不需要去爭取,往生的品位要認真爭取。如何爭取?經上所講的修學條件我們一定要有、要去做。這一段,善導大師把它分成九樁事情來給我們說明。大師的開示在二百四十九頁第二行,我們從最後一句看起:

  疏【臨終聖來迎接。去時遲疾。即有其九。】

  聖眾來迎接,就是你往生的時候,『遲疾』就是快慢的意思,「遲」就是慢,「疾」就是快。這一段文敘述九樁事情,跟我們講九樁事情,第一個是說到命終的時候境界現前,佛來接你是命終的時候。諸位要知道,命終的時候是他還沒斷氣,還沒有死。經上說得很好:

  疏【一明命延不久。】

  就是說他在斷氣之前不久,可見他人很清醒、很明白看到這個境界。福報大的人,這個地方我們講福報,福報大的人在臨終的時候,身沒有病苦,神識清楚,態度從容,沒有恐怖。恐怖是因為一般人貪生怕死,聽到死就非常恐怖,這個人沒有這個危險,態度、神情非常安定。看到佛菩薩來迎接,他還會告訴旁邊的人:佛菩薩來了,我看到了,我要跟佛菩薩去了。如果是這個情形,你就知道他往生西方是活著往生,不是死了以後斷氣才往生。是還未斷氣,將近要斷氣以前就看到佛菩薩,跟佛菩薩走了,這個身體臭皮囊他丟掉不要了。所以這個真的是一生成就的法門。如果死了再去投胎,那是第二世,就不是這一生,已經斷氣就算第二世了。所以往生是活著去的。福報大的人很清楚,他會告訴家人、身邊的人,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他自己講出來,這就決定往生西方,這沒有懷疑,一點都沒錯。

  福報差一點的人,臨終的時候有病苦,他的精神體力非常衰弱。如果往生的因緣成熟了,他在臨終那一剎那,他也沒有恐怖,雖然身有病苦,他沒有恐怖,你看他的表情能看出來,他沒有恐怖。快要走的時候,看他嘴巴好像在動,好像有什麼話要說,但是中氣不足沒有聲音,我們也聽不出他在說什麼,可能就是他見到佛菩薩來了很歡喜,想要跟大家講,氣力不夠講不出來,這個情形也有,這是真正往生,但是他說不出來。或者看到他嘴唇動沒有聲音,但是你看他的態度、神情一定非常安詳、非常歡喜,絕對沒有一絲毫恐怖,這是決定往生西方。所以這是福報比較差的。所以我們一生修福,希望臨終不生病,臨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走得自在,這個人才真正會享福,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在臨終的時候沒有病苦,「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見到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迎接,這是我們修學淨土法門,這一生所要求的目標。

  我們看古時候,跟現在在台灣、在美國,在東南亞: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這些地區,我們都聽過,也有見過,念佛往生的時候有站著走的,有人坐著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見得這個法門不騙人。在我們台灣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的,不生病,沒有病苦的,這五十年當中至少有五十個人以上。這是講他有能力站著或是坐著往生,不生病,至少有五十人;念佛有瑞相往生的,就是說躺著往生的,有瑞相,這大概估計至少有五百人。所以這個島真的是寶島,這麼小的一個地方,四、五十年之間有這麼多人往生,真正不可思議,這個地方實在是太殊勝了!別人能做到,說實在話,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一定要認真檢點,把自己做不到的因素消除,我們也做到了。哪些因素?經典所講的就是標準,佛在經上講修學的標準,我們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到?有沒有認真的做到?有沒有圓滿的做到?做到了要保持住,不能讓它失掉,將來往生淨土,佛菩薩來迎接,我們就真正有分。

  疏【二明彌陀與諸聖眾持金華來應。】

  我們這裡有感,佛就來應,感應道交。

  疏【三明化佛同時授手。】

  這些佛都招手來迎接。

  疏【四明聖眾同聲等讚。】

  來迎接的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讚歎。確實值得讚歎,無量劫來生死輪迴苦不堪言,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不容易超越三界,唯獨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在一切法門裡面所謂的「易行道」,其他法門是「難行道」。我們善根、福德都很淺,業障深重,難行道對我們來說非常困難,出不去。像我們這類的根機如果遇到易行道,這一生成佛的機緣就成熟了。遇到易行道要緣分,這個緣分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們非常幸運在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遇到了,真正能夠依教奉行,這一生滿願了,了生死出輪迴,往生不退成佛,諸佛如來哪有不讚歎的!

  疏【五明行者罪滅。故云清淨。述本所修。故云發無上道心。】

  第五點說明這個往生的人罪障消滅了,所以說『清淨』。他在因地發的菩提心,這個時候逐漸兌現。我們今天要發大菩提心,心發得很圓滿,像前面說的,我們能力有限,我們很願意幫助苦難的人,幫助人需要智慧,我們智慧不夠;需要財力,我們沒有錢,只有這顆心,事實上做不到。到西方極樂世界,智慧、神通、德能都恢復了,你心圓滿了,事上樣樣也都做得到,換句話說,行上也能圓滿。

  現前我們雖然能力很有限,如果我們盡心盡力去做,也等於圓滿,所以要盡心盡力去做。我們講善事、講好事,《了凡四訓》裡面把好事辨別得很清楚,這個好事到底是真的好事還是假的好事?好事有真假、有偏圓,偏是偏在一邊,不圓滿。所以說好事,有的好事不是圓滿的好事,有很圓滿的好事,我們要有能力去辨別。有半滿,半就是說這個事情只有一半的好處,另外一半是有缺陷的;有滿足的好處,也有一半的好處,到底這是一半的還是圓滿的,這也要辨別。有邪正,有大小,差別很多,所以做好事也不容易。

  有福報是你前生修的,做好事一定要有智慧,實在講,沒有智慧,表面上看到是好事,其實問題很多,不是真正種善根,真正培了福報。好像一顆種子,把它種在肥沃的土壤,將來一定開花結果;你要把它種在沙土、種在石頭上,不但沒有收穫,到最後連種子也會爛掉,世間人修福就像這樣。所以真有福的人才能修福、才能夠種福,沒有福的人想要種福也種不到。這是說明他罪障消滅,智慧現前,心地清淨,這是「發無上道心」。

  疏【六明行者雖睹靈儀。疑心恐不得往生。是故聖眾同聲告言。我來迎汝。】

  第六說明這個往生的人見到佛菩薩來迎接他的境界,這個境界現前了,現前的時候他心裡還有一點疑惑,是不是真的往生?是不是真的佛菩薩來迎接?所以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與五百化佛都說:『我來迎汝』,歡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一聽到佛菩薩這麼說,心安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諸佛菩薩來歡迎、來迎接。

  疏【七明既蒙告及。即見自身已坐金華之上。籠籠而合。】

  第七,蒙諸佛菩薩來歡迎、來告訴他,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時候他就看到自己坐在蓮花之中,蓮花慢慢合起來。

  疏【八明隨佛身後一念即生。】

  第八的意思是跟隨著佛的身後,一念頃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疏【九明到彼在寶池中。】

  第九是蓮花在七寶池中。這是講往生的盛況,上輩下品的。這個三品叫上輩,《無量壽經》講上中下三輩,上輩裡面就有三品,上輩上品、中品、下品。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