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07/4/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31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經文:
經【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
上一集講到這段。『想彼佛者,先當想像』。觀想阿彌陀佛,從哪裡觀起?先想他的相貌。你想一尊阿彌陀佛,身是金色。所以我們勸同修念《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念得很熟很熟,可以幫助你觀想,你不會想錯。經一定要能夠背誦,我們念這一聲佛號,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都浮在我們的心想當中,經上的話都入到我們自己心想中,我們的心就不會打妄想。有一些人說:我念阿彌陀佛不行,一面念佛一面還是妄念很多,妄念伏不住。如果你對於西方世界依報、正報很熟悉的話,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夠提醒你,句句阿彌陀佛,每一句阿彌陀佛都提醒我們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當你念這句阿彌陀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自然就浮在我們的心想當中,在我們的心裡面就出現了,這樣哪裡還會有妄想?不會再有妄想,這樣的功夫很容易得力。下面經文是因佛像(像是正報),你見到佛的正報,同時就見到依報的國土,依報就是佛住的環境,極樂世界。請看經文:
經【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這是見到依報,西方極樂世界的居住環境都現前了。現前之後不能生歡喜心,歡喜心是情、是執著、是煩惱,要讓我們的心更靜下來、更定下來,然後這個境界就會愈來愈清楚、愈來愈鮮明。這一段我們看善導大師的開示。《四帖疏》,古代木刻版,過去我們華藏淨宗學會有印出來流通,如果需要這個經本的同修,可以寫信來台北市信義路四段三三三號之一,華藏淨宗學會法寶組,來索請,就會將經本寄給你。我們這個電視節目也都有打字幕,如果沒有經本,有字幕也可以看到經文。我們下面看善導大師的開示,就是他的註解,這個是在木刻本,大字的木刻本,就是古代的版本,不是重新打字的。頁數是一七七頁,倒數第五行,從最後第三個字看起:
疏【二從諸佛如來下。至心想中已來。正明諸佛大慈。應心即現。有斯勝益。故勸汝想之。】
這是解釋這一段經文。『正明諸佛大慈,應心即現,有斯勝益,故勸汝想之』。善導大師用這段經文特別勸勉我們,也就是特別提醒我們利益非常殊勝,無比的殊勝,勸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就是修觀想。底下的問答很重要:
疏【問曰。韋提上請。唯指彌陀。】
韋提希夫人在前面請求的,『唯指彌陀』,她想求生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可是佛在此處的答覆,不是的,佛教你觀想如來應供正遍知,並沒有指定阿彌陀佛。實際上意思是指定的,可是言語上沒有指定出來,凡夫很執著,言語沒有說明白我們就懷疑,所以特別有這麼一個疑問。這是一個假設的疑問,假如有人看到這個經文,提出這個問題,這是善導大師給我們的解釋。
疏【未審如來。】
『如來』是釋迦牟尼佛。
疏【今總舉諸佛。有何意也。】
佛為什麼不教她觀想阿彌陀佛就好了,為什麼要觀想如來應供正遍知?這是諸佛的通號,每一尊佛都有這個通號,為什麼要這樣說法?下面是解答:
疏【答曰。欲顯諸佛三身同證。悲智果圓。等齊無二。端身一坐。影現無方。意赴有緣。時臨法界。】
可見佛這個言語含義很深!佛說『諸佛』當然也包括阿彌陀佛在內,如果指定阿彌陀佛,你會誤會只有阿彌陀佛,其他諸佛大概沒有阿彌陀佛這麼慈悲,你會想錯了。所以這個用意就是告訴我們,一切諸佛『三身同證』,三身是法身、報身、應化身,一證一切證。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佛的果德同樣的圓滿,絕對不能說哪一尊佛大,哪一尊佛小;哪一尊佛較殊勝,哪一尊佛沒那麼殊勝。這講諸佛大小勝劣經上有,但是那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是平等的、是相同的。所以此處『等齊無二』,「等」是平等,「齊」是整齊,沒有高下,這叫無二。
根據前面經文上的理論,「諸佛如來正遍知,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確實見到平等。我們無論念哪一尊佛,無論念哪一尊菩薩,一切都念到。絕對不是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歡喜,大勢至菩薩在那裡生氣,沒有這個道理。凡夫才有這種妄想,諸佛如來沒有。你念佛、念菩薩是你覺,你念佛就是覺悟,不管你念哪一尊佛,念哪一尊菩薩,當你念的時候就是覺。諸佛菩薩看到眾生覺悟了,始覺現前,開始覺悟了,怎麼不歡喜?人人都歡喜,個個都歡喜,這是諸佛菩薩。而凡夫不明白事實真相,個人執著門戶之見,我修淨土的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念別的佛不行;學教的一定要念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也不需要念。各人執著一端,互相爭勝負,這都是妄想在作祟,全部是屬於妄想不是事實,不明法界的真相。
這個地方給我們解釋法界,『端身一坐,影現無方』。這樣我們想想,阿彌陀佛入我們的心想中,釋迦牟尼佛、藥師佛,我們很熟的,有沒有入我們的心想中?佛入眾生心想中,大菩薩們也入眾生心想中。何況這些大菩薩,如果要從他們的本跡上來說(本跡就是說他們本來),現在是示現菩薩的身分,但是早就成佛了。像觀世音菩薩久遠劫以前他就成佛了,這我們在《大悲心陀羅尼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就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他久遠劫以前成佛,佛號叫「正法明如來」。在釋迦牟尼佛這一會,他示現菩薩的身分,這就叫倒駕慈航,將佛的身分再回到菩薩的身分,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度眾生,在西方世界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念佛的眾生。不但這些大菩薩們很多都是已經成佛的古佛,就是聲聞眾當中,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大弟子最有名的目犍連、舍利弗都是久遠劫以前成佛了,倒駕慈航在釋迦牟尼佛這一會裡面示現的是阿羅漢的身分。其實他是古佛再來,既然是古佛再來,哪有不入眾生心想中?由此可知,《華嚴》上講得對,「一即一切」,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諸佛。念哪一尊?隨便你念哪一尊都是一樣,不能指定,一定念阿彌陀佛才是念一切諸佛,這不一定。再告訴諸位,任何一尊佛都代表一切諸佛,這才圓滿。所以一是任一,任何一尊佛,不是獨一,是任一。不是特別指定哪一尊佛,是任何一尊佛都代表一切佛,這才真正平等。
『意赴有緣,時臨法界』,「臨」是到達、達到,「時」是沒有間斷。沒有間斷的,所以他才叫正遍。間斷怎麼能叫正遍?像虛空一樣,哪有間斷?哪有說虛空哪一處斷掉?沒有。這個地方說得很清楚,意赴有緣,「赴」就是感應,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赴有緣就是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來說法。所以佛菩薩到底是長得什麼樣子?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他要有個一定的相就不能隨眾生變化。因為他沒有一定的相,所以他就隨著眾生心想變現,你心裡想要什麼模樣,他就變現什麼模樣,變出來一定是使你稱心如意,讓你見到生歡喜心。換句話說,隨著各人的審美觀念不同,每個人覺得什麼最好看,各人的觀念不同,他能夠如眾生之願變現。這個變現是不是有心?無心的,絕對沒有一個心他想要怎麼變,絕對沒有這個心念。有心的變現就錯了,就不能現得那麼圓滿。這樣看起來,佛菩薩所現的一切境界相,他是無意的,我們眾生是有意的。我們是凡夫,我們有意,我們希望什麼樣的相。佛菩薩他無心,完全符合我們的希求,變現出來正適合我們的意思。確實是我心想生,我自己心想產生的,不是他人的心想產生的,都是自己的心想所產生出來的相。
「法界」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宇宙,經典的名詞叫法界。宇宙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時空,時間跟空間,任何一樣東西都不能超越時空。時間是從直的來說、從縱的來說,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是講十方,時間是講三世,三世十方就把整個萬事萬物都包括了。下面說:
疏【言法界者有三義。一者心遍故解法界。】
法界是唯心所現,因此心遍滿法界,我們這個心遍滿整個虛空法界,這個意思很不容易體會。我們的心怎麼會遍法界?法界太大了,我們的心這麼小。心在身體裡面,我們一般凡夫總是認為,我們的心在哪裡?心就在我這個心臟,在身體裡面。諸位要是讀過《楞嚴經》,大概就能夠明白一點,就有個概念。佛家講的心不是在我們身體裡面的,在我們身體裡面的是什麼?心臟,但是佛經講的心不是指我們的心臟。實在講,我們六根的能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能力就是心的能力,心能。六根,我們身體的六根是工具,就像一台機器一樣,我們這個身體離開了心的能力,它就不起作用。你想想一個人如果死了,他的身體還在,但是他的六根就沒有作用了,眼睛也不能看,耳朵也不能聽,可見這是有心在,六根才有作用。我們能見,我們見得很遠,我們能看很遠,如果我們的心達不到,你說我的心就只在身體這個範圍裡面,那你怎麼能看很遠很遠的地方?離開你這個身體以外,你就應該都看不到了,你怎麼能見到?由此我們就能夠體會,我們不管走到哪裡,再遙遠的地方都能看,這是說明什麼?我們的心確實遍一切處,無所不在。
如果說我的心只有這個地方有,你如果離開這裡就沒有了,去那邊就什麼都看不見了,應該是這樣。但是事實,我們離開這裡,不管你走多遠,現在太空人坐太空船到月球去,一樣也能夠看到那些東西。可見心遍一切處,能所都是心性的作用。我們耳朵會聽,也聽得很遠,我們現在是凡夫有許多障礙,距離太遠了我們聽不到,但是現在藉著科學儀器,地球的那一邊,甚至於太空,我們也能夠聽到。我們的心要不在那個地方,你怎麼會聽得到?這是證實我們的心確實很大,這個大是沒有範圍的大,不是我們的觀念當中你去想,想多大,想不到,遍一切處,不管你到哪裡都有。
《楞嚴經》上的比喻就更妙了,佛將我們的心比喻作虛空,我們現在看到的太虛空,將我們的心比喻作虛空,把我們現在眼睛看到的這個虛空比喻作一片雲彩。我們的心就像虛空,我們現在看到的虛空,就是在我們心裡的虛空,好像我們在空中看一片雲。所以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像虛空包含雲彩一樣。從這個比喻當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到,我們自己真心太大太大!真心是我們的本能,真心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萬事萬法都是從真心變現出來的。心是能變,法界是所變;心是能知能覺,變現出來的法界是我們的所知所覺。心遍法界,法界怎麼會不覺?怎麼會不知?『解』就是明瞭、理解。所以法界他明瞭,他能理解。這是從能這方面來說,能知。
《無量壽經》上講得沒錯,十方所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西方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我們一舉一動他們看到,他們的眼睛看得很清楚。我們在這裡說悄悄話,第三個人聽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聽得很清楚,我們起心動念人家都知道。你要問為什麼?就這三句給我們解釋了。告訴諸位同修,這是本能,一點都不奇怪。他們有這個能力,我們也有這個能力,現在我們這個能力迷失了。迷失不是真的失掉,是因為迷暫時不起作用;不迷,能力就恢復了,作用又現前了。真心裡面沒有私心,私是迷惑,真心不迷。我們自己有許多見不得人的事,總而言之,是迷惑顛倒。佛菩薩不怪你,為什麼不怪你?正常現象,他做凡夫的時候也是這樣。現在他破迷開悟,他看到我們,再想他過去還沒成佛也是這樣,他怎麼會見怪?不會見怪,反而我們自己見怪自己,我們自己見怪了。錯在我們這裡,他沒錯。這是講六根的能力。
疏【二者身遍故解法界。】
前面講心遍法界。第二講我們的『身』,「身」就是身體。假如身要不遍,單單是心遍,我們的身不能遍法界,只有心遍法界,如果是這樣,那就是我們俗話常講「心有餘而力不足」。我的心,我雖然知道你,但是幫不上忙,沒有辦法幫忙,必須心到身也到,這就有辦法了。「身遍」就是隨類化身,我們這個身也是遍法界,觀世音三十二應身,這三十二是三十二類,不是說三十二個身而已。三十二個身太少了,那沒什麼作用,是講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身,隨類化身。那我們要再問到底隨多少類?一個眾生就是一類,每個眾生有感,佛菩薩都能應,真的能現無邊身。同時能夠現無量無邊的身,現不一樣的身、現無量無邊身他的能力如此,他的能力就是這樣,而且彼此決定沒有妨礙。佛菩薩現身跟我們眾生沒有妨礙,這就叫真正得大自在。身也遍,身為什麼能遍?身是心變現出來的,心是能變,身是所變,所以心遍法界,身當然也遍法界。
疏【三者無障礙故解法界。】
這是第三。假如前面單單講到心遍跟身遍,佛是這樣的,我們哪一個不是這樣?都是。佛遍,我也遍,你也遍,他也遍,大家都遍了,都遍滿法界。怎麼說大家都是遍法界?這個道理都在大經上。我們也遍,為什麼我們現在感覺沒有遍?這是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就是沒有這個第三個,這第三個我們就沒有。這第三個是佛菩薩他們『無障礙』,我們有障礙。所以雖然心遍、身遍,那個『解』,我們現在變成不解,不了解。雖遍而不解,不解就變成無明,所以有障礙。就是心遍故不解法界,身遍也不解法界,變成這麼一個狀況。這使得我們真正認識迷悟的重要性,所以佛法的教學就是在破迷開悟,這是佛法教學的宗旨。我們如果不悟,實在講就是在眼前,這事實我們就不知道,迷。一但我們開悟,這事實真相我們就看清楚了,就能理解了。下面說:
疏【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身隨於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這個意思我們可以稍稍明瞭一些,明瞭諸佛菩薩隨類應身,這個原理我們懂了,確實他有能力隨類現身。我們如何感得諸佛菩薩隨類現身?從心想生。現在這個社會有很多用功的人,我們不能不佩服他,為什麼?他的功夫如果用得不精純,他得不到感應;他能夠得到很殊勝的感應,什麼殊勝?魔來附身,妖魔鬼怪附身。許多人得到了這個病,我們在國內外都看過。魔鬼纏身的人來問,問我有什麼方法能夠把邪魔趕走。我第一句就問他:你是不是很喜歡神通?他點頭,是的。天天想,想要得神通,把妖魔鬼怪都想來了,他也是從心想生。他不想佛,想得神通,結果妖魔鬼怪來了。如果他把這個功夫用在想佛,佛菩薩現前。所以我們也很佩服他,他很用功。所以得到精神分裂症,他要不用功,他也不會得這個病。
魔一來附身,想再把他趕走不是簡單的事情,為什麼?他被魔控制了。著魔的人,我們教他念佛,他念幾聲,他的念頭就轉到別處,想別的去了,他的精神已經不能集中,自己已經做不了主宰,被外面無形的東西控制,非常可憐,沒法子救。這個事實道理我們知道,但是救不了他。你說救的方法有沒有?有,但是用不上,他自己已經不能做主。家裡面的人幫助他做功德,力量很有限。有些他的家人,他家裡的人,家屬非常關心,替他念經、念咒、印經、布施、放生,做種種功德給他迴向都沒有效,效果很微弱。別人要去幫助他,必須要像《地藏經》上婆羅門女、光目女那一種修學的方法,行!決定能救,再凶惡的魔也會離開,但是家屬有沒有發那麼大的心?光目女發的真心,不是虛情假意。真心發願救度一切眾生,這個大心一發,魔會離開,他就不敢再來纏身。所以你看光目女、婆羅門女,親人墮在地獄裡面,她一發心,親人能夠從地獄脫離,生到忉利天,何況幾個小魔附身,那算得了什麼?但是家屬誰肯給他發這麼大的心?難,太難太難了。所以佛門中常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確實這話說得沒錯。魔來附身,有沒有辦法求佛讓他離開?有,佛真有方法教給你,問題就怕你做不到。因此我們明瞭,果然念念想佛,想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必定得生淨土,就像經上所說的消災滅罪,往生不退成佛,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都能得到。再看下面:
疏【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眾生界也。】
這是對佛說的。就佛而言,他的法界就是他教化度脫的對象,他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差等。諸佛菩薩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以清淨心、平等心對法界一切有緣眾生。就我們這個身分來說,法界是我們修行證果的環境,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修學的增上緣。只要你會用,沒有一樣不是幫助人成就道業;你不會用,樣樣就變成障礙,諸佛菩薩都變成障礙,這不會用確實如此。有一些人很執著,譬如說我們拜阿彌陀佛,我們不拜藥師佛,看到別的佛菩薩都討厭,就變成障礙。連佛菩薩都變成障礙,這樣念阿彌陀佛能不能往生?能往生,生的品位不高。為什麼?因為你有分別執著。如果你拜阿彌陀佛,對其他一切諸佛菩薩跟阿彌陀佛同樣恭敬,雖然同樣恭敬,我專拜阿彌陀佛,那你往生的品位就高了。為什麼對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同樣恭敬,要專拜一尊?這是修學一門深入。一門深入,這是修學容易成就,是方便法門,於其他諸佛菩薩,甚至其他一切經典法門,決定沒有高下之分。絕對沒有說我這部經比你這部經,哪部經較高、哪部經較低,哪一尊佛菩薩較大、哪一尊較小,沒有這個高低,沒有這個分別。我們拜一尊佛、一部經、一個法門,這是方便,如果不依方便,我們就無門可入。一部經、一尊佛、一個法門是方便法,我們從這個法門進去,這就對了。
疏【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諸佛身也。】
佛能隨類化身。底下講:
疏【言入眾生心想中者。乃由眾生起念願見諸佛。佛即以無礙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現。但諸行者。】
『諸行者』就是諸位修學這個法門的人。
疏【若想念中。】
在你想念的時候佛現前了。像這部經前面講的,釋迦牟尼佛想阿彌陀佛,韋提希夫人也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立刻現前,這是心想中。
疏【若夢定中見佛者。即成斯義也。】
都是這個意思。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