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06/9/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05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上品中生者,這段還沒有講完,我們繼續來跟大家報告。
根據《觀經四帖疏》說,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大乘」、「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善根迴願往生」。這就可以上品中生,不用初地到四地的菩薩,明明是我們凡夫都可以做得到。話雖然是這麼說,這段重點在深信因果。我們學佛念佛的人,對於因果報應這件事多少都有信心。這個信心是不是深信,這就不一定。為什麼?深信跟我們一般講的相信還是有差別。所以用深信,當然我們從字面上看也能夠明瞭,信心已經很深入了。怎樣才能叫做深信?就是佛在經典上講的百分之百都做得到。我們還沒有做到就是信還不深,信是有信,比如我們做百分之一、百分之二,或者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還不能做到百分之百,這就不能算深信。所以深信的道理、標準是在此地。所以我們的信心要不斷提升,真正深信因果的人就超越了,起心動念不會再自私自利,業力就沒有了。業力從哪來?就是從我來的。阿羅漢證得了無生,阿羅漢破了人我執,不再以為這個身是我,不再以為念頭是自心,所以業力就不能轉變他,阿羅漢超越業力,也就是超越六道輪迴。只要有我,執著這個我,就沒有辦法超越輪迴,道理在此地。
所以大乘極善上品凡夫的思想、見解跟一般人不同。雖然他不是聖人,不要說他不是菩薩,連小乘須陀洹他也比不上。須陀洹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所以在斷煩惱上,這方面來講,他比不上須陀洹。但是在見解上,他跟大乘菩薩沒有兩樣。大乘菩薩對事實真相了解,深信因果,他也了解事實真相,也深信因果,但是煩惱一品也沒斷;他是念頭一轉,起心動念為眾生、為佛法。你如果要問他為什麼會這麼想?他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雖然果位不高,是凡夫,但是他的境界、思想行為,類似大乘菩薩,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為弘揚佛法。如果起心動念都是弘揚佛法,就跟諸佛菩薩相同,這是大乘極善。他是凡夫,煩惱還沒斷,但是思想見解跟大乘菩薩一樣。所以福慧的增長,那種廣大、快速都不可思議,隨著他的見解、心量、作為,擴充,擴大。
譬如佛跟我們說,一切眾生的財富,就是今天我們講的物質享受,是果報,從哪裡來的?財布施得來的。你修財布施,這一生當中發大財,前生修的財布施多,今生得的財富多;前生法布施多,這一生聰明智慧;前生無畏布施多,這一生得健康長壽。三種布施是因,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你要深信,你如果深信,你會拼命去做,為什麼?原來果報是這麼得來的。這叫深信,我想要得這個果報,就真做。
佛教化眾生,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因此佛所講的方法就不一樣,隨機說法,沒有一定的法可說。只要令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都是正法,我們應當讚歎,不應該有門戶之見。我修淨土,他修禪,我就毀謗禪,讚歎淨土。學禪的人,禪第一,其他法門都不行,自讚毀他,互相毀謗,大錯特錯。互相毀謗,對於佛法的弘傳有很大的傷害。沒有接觸佛法的人,聽到這個人毀謗淨土,那個人毀謗禪:算了,都不好,我不學了,我都不要了。所以會斷絕很多眾生這一生學佛的機緣,把人家的法緣斷掉,要負因果責任。所以不可以毀謗大乘,對於一切大乘佛法我們都讚歎、都讚揚,不可以毀謗。現在也有人說大乘非佛說,他不承認大乘佛法,他說大乘佛法不是佛講的,這就是毀謗大乘。當然這對於大乘佛法的弘揚有很大的傷害,傷害不是在佛法本身,傷害到什麼人?一般對大乘佛法還沒有了解的人,特別是初學的,聽到人家這麼說,他就受影響,他就不相信大乘佛法,這是絕對錯誤的。所以佛法大乘、小乘都要讚歎,這才是正確的。
這裡特別對大乘佛法,我們看到這一段,再看現在社會上,確確實實有不少人提出這個講法。所以,佛在三千年前就知道,知道以後有人會毀謗大乘。這裡上品中生,最重要不可以毀謗大乘,對於一切大乘佛法都讚歎、都讚揚,「以此善根迴願往生」,以這個善根迴向發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自己臨命終時,佛也來接引,往生到西方是上品中生,這個品位也相當高。下面說:
疏【以此文證。】
這一段也是《觀無量壽佛經》上的經文,用這一段經文來證明。
疏【亦是佛去世後。大乘凡夫。行業稍弱。致使終時迎候有異。】
這段文,這是與上品上生的比較。上品上生是大乘極善的凡夫。上品中生稍微差一點,他還沒有到極善,差一點,他「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中生。我們再看上品下生,古德說:
疏【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者。】
『種性』就是我們平常講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登地是聖人,從初地到十地是聖人;三賢位,這三十個位次是賢人,所謂三賢十聖,都是了不起的菩薩。這是古大德的看法,說上品下生是三賢位的菩薩往生的。可是佛在《觀經》上說的,不是這樣說法。佛說:
疏【亦信因果。】
前面上品中生的人說「深信因果」,深信的人不多,要做到深信,就是說佛在經上講的這些因果、理論、事實,他百分之百做到,不懷疑,深信,當然這種人比較少。『亦信』的人,我們就看到很多,「亦信」就是他也相信,但是深度不夠。換句話說,他也知道修福,不是全心投注在修福,不是全心全力去做,附帶做一點,這是「亦信因果」。
疏【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唯此一句以為正業。】
『唯此一句』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也『發無上道心』,「無上道心」就是決心在這一生當中求生極樂世界。知道人間很苦,不願意來生再搞六道輪迴,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一句佛號念到底,這就是上品下生修學的模樣。我們讀了這個經文,對於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信心確實增長了,知道我們上上品、上中品難,這難度比較高,上上品是大乘極善的凡夫,上中品也得要深信因果,上品下生對我們來講就不算困難,很有希望,這是真的,亦信因果,這我們多數一般學佛的人都做得到。所以善導大師對於我們的恩德太大了。下面說:
疏【唯是佛去世後。一切發大乘心眾生。行業不強。致使去時迎候有異。】
這是說佛去世之後,一直到我們現在,『一切發大乘心眾生』,有發這個大乘心。這個經文我們要看,是「眾生」,它不是說菩薩,眾生。『行業不強』,發心是發心,但是還沒有達到前面講的深信因果。所以這個行業就沒有很強,致使往生的時候佛來迎接有差別。『迎候』就是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你,場面不一樣。怎麼不一樣?下面說得很清楚:
疏【上上去時。】
就是上上品往生的人。
疏【佛。】
是阿彌陀佛。
疏【與無數化佛一時授手。】
所以你往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品位。如果你看到滿虛空都是佛來了,這樣你是上品上生,看到虛空法界無數無邊的佛來迎接你,你就知道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是上品上生。如果看到阿彌陀佛與千佛來接引,這個數量就少了,上品上生是滿虛空無量無邊的諸佛來,上品中生跟阿彌陀佛有一千尊的佛,一千尊是不少,如果是一千尊佛來接引你,你看到一千尊佛來,不是遍滿虛空,這就是上品中生。如果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的是五百尊佛,少一半,上品中生一千尊,上品下生五百尊,五百尊是上品下生。所以往生來歡迎你的場面不一樣,就表示你的品位不同,場面愈大愈殊勝,你的品位就愈高。所以五百尊佛來歡迎,我們同修人人有分。如果希望千佛來迎接,還得要努力。這是講上輩往生,上三品往生的條件。下面講中輩:
疏【次對中輩三人者。諸師云中上。】
這就是中輩上品,中品上生。
疏【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觀經云。若有眾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
這是佛在本經說的。換句話說,佛在《觀經》上講上三品是大乘凡夫,中三品是小乘凡夫,都是凡夫,雖然是凡夫,有人發大乘的心量,有人發小乘的心量,所以品位不同。用現代的話來說,大乘凡夫心量是開放的,小乘凡夫心量是保守的,對戒律斤斤計較,要怎樣去受持,完全著相。大乘凡夫比較開放,不斤斤計較事相,有顯著的差別。下輩三品是造很重罪業的人。這種人臨終遇善知識勸導他,他馬上能夠回頭念佛求往生。這才真正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是為凡夫說的。也就是我們常講持戒念佛,戒律很清淨、很謹嚴,不造過失,這樣的人往生是中品上生。
疏【以此文證。亦是佛去世後。持小乘戒凡夫。】
還沒證果以前都是凡夫,凡夫持小乘戒持得很精嚴,如理如法來持戒,這樣念佛迴向求生淨土,這是中品上生,一生持戒非常清淨。我們會問,為什麼戒律精嚴,往生的品位不及前面的人?諸位要知道,戒律精嚴完全是自利,沒有利他的功德,你的心量還是小,念念求自利,沒有把心量放開;如果利益一切眾生,功德利益就不一樣。所以不一樣在這個地方,差別在心量是不是有放開,是不是有發心去利益眾生,差別在這裡,差別在這個心量。
所以大慈菩薩說得好,《龍舒淨土文》裡面勸我們修淨土,龍舒居士勸人念佛,裡面引用大慈菩薩的偈。如果我們可以勸兩個人念佛,就比自己精進,你能夠勸兩個人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比自己精進功德還大;你能夠勸十幾個人念佛往生,那你就是真菩薩;你能夠勸一萬個人念佛往生,那你就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你明白這個意思,就曉得這個功德比個人修持戒律精嚴不知道大多少,你利益多少人,你幫助多少人成佛。所以宣傳一切大乘佛法功德都無量。
一切大乘法中,唯獨淨土法門最契合現代人的根機。什麼是最契合現代人的根機?現代人修學這個法門真的是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落空,能夠得真實的利益。其他大乘法門修學不見得能成就,這是真的,為什麼?一切法門都必須斷惑才能證真,惑是煩惱。你不斷煩惱,這一生沒成就。要說斷煩惱,那不是一樁簡單的事情。煩惱如果不能斷乾淨,你就決定出不了輪迴。所以一切大乘法門,包括小乘法門,都要斷煩惱之後才能夠超越。沒有能力斷煩惱,修學一切大乘法門,只是阿賴耶識裡面多種一些大乘種子而已,這一生不能發芽,不能開花結果。唯獨這一個法門,這一生當中就開花結果,圓滿成就。
由此可知,你宣傳這個法門、推薦這個法門的功德,跟一切其他大乘法不能相比。所以專修專弘,有無邊的利益。這個利益的真相,佛在大經上說,除了諸佛明瞭清楚之外,九界眾生都不能夠完全明白,不知道這個功德有多大。我們今天自己來做,做了自己不知道,但是有跡象能夠看出來,你愈做愈歡喜,這一定有利益,沒有利益你怎麼會愈做愈歡喜?真做的人,愈做愈歡喜,愈做愈快樂,愈做身體愈健康,這是花報,眼前的果報。愈做愈順利,家庭幸福,事業順利,這是現前的感應。像這種感應,我們這幾年來,在海內外看得太多了,因為有這麼多的好處,所以做的人就愈來愈多。上面說中品上生,下面說中品中生,大師在此地舉出本經所講的:
疏【受持一日一夜戒。迴願往生。】
『一日一夜戒』是八關齋戒。本經大師對於八關齋戒的授受講得很清楚。「一日一夜」時間短,但是這個一日一夜,心非常猛利。我們在國外看到一些同修平常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修行,連讀經念佛,甚至早晚十念都沒有時間,忙到這個程度。他怎麼修法?他每一個月修一天,或者修二天,利用假期,就像我們打佛七一樣,念一天一夜的佛,或者念二天二夜,一個月修一次,是屬於這一種的。與《觀經》講的中品中生相應,這是受環境所逼,不得已。善導大師說,這是佛去世後小善凡夫。
疏【命延日夜。逢遇小緣。授其小戒。迴願往生。以佛願力。即得生也。】
佛的願力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四十八願,與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相應,所以他必定得生。
疏【若論小聖。去亦無妨。】
這句話意思是說,善導大師以前的法師說中品中生是證須陀洹果的人往生,當然證果迴小向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這沒問題。所以說如果是小乘人迴小向大,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講得通,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下面說:
疏【但此觀經。佛為凡說。不干聖也。】
這話說得非常肯定。《觀經》跟《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同一類的,淨土三經主要佛是為凡夫說的,與大小乘聖人不相干,與他們不相干,佛是度一切凡夫的,這是主要,主要是要度凡夫的。我們再看下面:
疏【經云。若有眾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彼佛國土樂事。四十八願等。此人聞已。即生彼國。】
這一類是屬於中品下生。原來這個人一生沒有遇到佛法,根本不知道修行,但是他是一個世間的善人。他『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是世間的善人,他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友勸他念佛往生,他一聽就相信、就接受,這樣往生的,這就是中品下生,世間的善人,他做善事的。由此我們明白,中品下生以上到上品上生都是善人,沒有造罪業的。下三品就是造罪業的人。我們看古德怎麼說法:
疏【次對下輩三人者。】
這說下品三種人。
疏【諸師云。】
過去的法師說。
疏【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為三品。未有道位。難辨階降者。】
「下輩三人」是下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這是古來大德的看法,這個看法錯了。『大乘始學凡夫』,就是前面從上上品到中下品,那就對了,如果這樣講法就對了;下輩三品絕對不是「大乘始學凡夫」。善導大師在此引本經來作證:
疏【如下上文說。但不作五逆謗法。自餘諸惡悉皆具造。無有慚愧。】
下三品不是大乘的凡夫,大乘凡夫他沒有造罪業,雖然沒有斷煩惱,但是他是善業,發大乘心極善的凡夫。中輩,中三品是發小乘心的凡夫,持戒修善。下三品是造作惡業的凡夫,這經文很清楚。所以,善導大師以前的一些法師,說下三品是大乘始學凡夫,這就說錯了。他如果說上三品是大乘始學凡夫,這樣就對了;他說是下三品,這就錯誤,這跟經文意思不相應,違背經義。下品上生經文是這樣說法,造的罪業輕一些,為什麼?五逆罪他沒有造,謗法的罪沒有造。『五逆謗法』是最重的罪,這個罪是墮地獄的,肯定墮地獄。換句話說,墮地獄的罪他沒有造,但是餓鬼、畜生的罪業他造了。往生下三品的人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決定墮三惡道。這一類他沒有那麼重的罪業,但是墮餓鬼、墮畜生道,是這樣的人。就是說造罪業造得不是很重,還沒造到墮地獄的業那麼重,但是餓鬼、畜生這個業是跑不掉。
疏【乃至一念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教令稱佛一聲。爾時阿彌陀佛。即遣化佛菩薩來迎此人。即得往生。】
這是造惡業的人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善知識為說大乘』,為他來說大乘法。『教令稱佛一聲』,教他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爾時阿彌陀佛,即遣化佛菩薩來迎此人,即得往生』。所以這是造惡業的眾生。所以下品不是大乘始學的凡夫,這是過去的法師講的,這個講法就跟經文不相應。所以下三品都是造作惡業的凡夫去往生的。
疏【但如此惡人。觸目皆是。若遇善緣。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塗。未可出也。】
這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冷靜觀察現代的社會,實在就是總說現代社會的現象。我們起心動念都在造惡業,真的還沒有謗法,沒有造五逆罪,這個重罪還沒有造,除這個重罪沒有造,其他的罪真的常常在犯。這些惡業我們常常犯到,雖然犯了,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就有救了。譬如跌到水裡,遇到一艘船,手抓到這艘船,命可以保得住。這是說下品上生的人,他往生,他造的罪業沒有很重。
疏【下中者。】
下品中生者,這是說下品中生。
疏【此人先受佛戒。】
無論在家、出家,我們受了戒。
疏【授已不持。】
破了戒。
疏【即便毀破。又偷常住僧物。現前僧物。不淨說法。】
這個罪就比較重。前面惡人他還沒有受戒,所以造作罪業,罪業還沒有那麼重。受戒不能持戒,破了戒,『即便毀破』就是破戒,這又加一層的破戒罪,比沒有受戒的人犯,罪還要重。下面舉出幾個例子,『又偷常住僧物,現前僧物』,「偷常住僧物,現前僧物」,這罪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這犯了偷盜戒,尤其是偷常住僧物與現前僧物,這個罪不得了。『不淨說法』,這是講經說法心不清淨,說法為了貪圖名聞利養,這個是「不淨說法」。意思就是說心不清淨,名利沒有放下,說法是利益眾生的,如果我在這裡說法,先跟大家談價錢,我講一部經要收多少錢,這就是不淨說法。與不淨說法意思相同的,就像我們寫書,譬如善導大師作《觀無量壽佛經疏》,雖然不是他口說,文章是他寫的,假如他寫這個疏,後面有版權所有,這就是不淨說法。為什麼?他要貪圖利益。如果他歡迎翻印,功德無量,這就是清淨說法。這一點我們特別要注意。
現代科技發達,以前只有書本,現代有錄音帶、有錄影帶、有電腦磁片,假如要有著作權,都屬於不淨說法。這個罪過非常重,不淨說法是地獄罪業。你所得的利益只是眼前,實在講那個利益太少了,你能夠把眼前的小利捨掉,普遍去布施,你跟很多眾生結善緣,這個利益不曉得有多大,你沒有辦法估計。前面曾經說過,比如經商,我印經、我做錄音帶,凡是我的顧客,我都贈送。你跟這些人結緣,跟廣大的顧客都結了法緣,他跟你有緣,你的商品,他就喜歡買。縱然你的貨色不如別人,但是他看到你喜歡,為什麼?跟你有緣;人家的東西比你好,但是跟他沒有緣,就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所以菩薩商人跟普通商人不一樣,菩薩應化在各行各業,他知道如何在他的事業裡面弘法利生,如何在他的事業裡面普度有緣,這個利益就大了。一般商人一心只為自己那點小利斤斤計較,那是非常有限的,過去生中修的福報,福報享完就沒有了。所以多少富貴人家保不了二、三代,甚至於自己晚年都保不住,原因就是他這一生把福報享盡了,這一生沒有再種福。布施是修福、種福、積福,如果繼續不斷的布施,你的福報永遠都享不盡,要明白這個道理。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