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12/7/25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02-007-0020

  《淨土大經解演義》。諸位同修,以及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講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餘土,跟十方世界包括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不一樣。每一尊佛的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一樣,等次不同,它當中有障礙。我們現在住在地球上,我們現在是六道的人道,在娑婆世界這個地球上的人道,我們在這裡是六道,就是凡聖同居土。聖是聖人,阿羅漢、菩薩、佛,凡就是我們六道凡夫,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跟聖人共同居住的國土。我們這個地球是不是有阿羅漢、菩薩、佛跟我們住在一起?有。但是我們看不到他,他能看到我們,接觸得到,他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他住的地方我們看不到。方便有餘土是阿羅漢以上,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天台宗說相似即佛,還沒有破無明,就是妄想還沒放下。這四聖法界叫做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三界外的聖人看不到明心見性法身大士的實報莊嚴土,《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一真法界,他們看不到。實報莊嚴土沒辦法完全見到常寂光淨土,可以分見,但是不能完全見到,一定是到成佛回歸常寂光淨土。

  所以每一尊佛的世界,他的四土,上面通下面這沒問題,下面是不可能通到上面,你沒有修行,沒有修到那個程度,不到那個境界、不到那個標準,你就沒辦法看到、接觸到,你沒辦法進入他那個世界,這個當中有障礙。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實際上,它最大的特色,不是在上三土。上三土,你說方便有餘土要斷見思煩惱,實報莊嚴土最少要破一品無明,回歸到常寂光淨土無明要破盡,這每一尊佛的世界都一樣。只有西方極樂世界,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凡聖同居土,我們凡夫一品煩惱沒斷,往生到西方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我們跟方便有餘土的阿羅漢、緣覺,也是在一起;跟實報莊嚴土明心見性的菩薩,我們也能接觸得到;跟常寂光淨土阿彌陀佛以及十方諸佛如來,每天面對面,它四土是相通的。其他諸佛世界上面通下面,這沒問題,這大家都能理解,下面通上面,這個不通。西方極樂世界上面通下面,這個諸佛世界都一樣,都有,那就沒什麼稀奇,它最稀奇、最奇妙的就是下面能通上面,通到最高的,這所有的諸佛世界都沒有這種情形,只有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它的特色就在此地。只要我們往生到西方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我們等於往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土連在一起。好像學校,我們在學校念書,一年級跟二年級不同班,不在一起,小學跟中學不在一起,中學跟大學也不在一起,大學跟研究所也不在一起,是分開的。阿彌陀佛這個世界很特殊,從幼稚園到研究所同一個教室上課,我們凡夫煩惱一品都沒斷,往生到西方的凡聖同居土,跟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如來都在一起,那個世界它的特色就是在此地。所以為什麼十方諸佛都勸他的世界還沒有出離六道的凡夫,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就是這個道理。他那裡沒有,沒有這種情形,阿彌陀佛那裡有,所以十方諸佛都把他那個世界的學生介紹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習,所以這是無比的殊勝。

  下面這是黃念老的話,「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這個話不是鼓勵我們的話,這個話是實實在在的話,問題在哪裡?問題我們自己不敢當,我們自己不敢承認。不敢當、不敢承認是對的,怎麼是對的?本來是佛,這沒話說,佛是心,心就是佛,大家都有心,哪個沒有?所以本來就是佛,這話是真的,現在要作佛,是有名無實。念阿彌陀佛想作佛,這句佛號有很多疑問在裡頭,是真的嗎?有懷疑,有很多問題在裡頭。念這一句佛號裡頭有很多夾雜,夾雜什麼東西你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愚痴,貪瞋痴。你如果不愚痴,你夾雜你會知道,你如果愚痴夾雜了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你的功力不純,你自己有夾雜,你不知道。念佛當下真的是佛,因為你功夫不純,你達不到它的標準,是向著這個方向沒錯,但是達不到這個目標。要怎樣做到不懷疑?就得看破。淨老和尚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他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瞭,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像我們中下根性的人,只有在經教裡頭慢慢的明白、搞清楚,明瞭之後你就很容易放下,你就自己知道不放下是錯了,大錯特錯。為什麼要放下?因為它本來沒有,它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皆空,這《金剛經》說的。到常寂光淨土的時候,因果也空,這個諸位要知道,到常寂光,因果就沒有了。實報土裡頭還有因果,佛門裡面有一句話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在十法界裡頭因果不空,其實實報土還是因果不空,到常寂光就真的空了。所以常寂光以下這三土都離不開因果,要看破。

  我們有夾雜,我們自己不知道,夾雜貪瞋痴,痴比貪瞋更麻煩,痴就是是非善惡,他搞不清楚,顛倒,他不了解,這比貪瞋更麻煩。貪瞋我們比較明顯的能察覺,痴很麻煩,錯的當成對的,怎麼說他都不了解,這個麻煩。過去有遇到同修問我問題,這個問題在我的印象中不止一、二個,好像有好幾個有同樣的問題。其中我記憶最深的,有個同修問我一個問題,他的奶奶九十多歲了,吃素念佛念五十多年了,三、四十歲就開始吃素念佛,念到九十幾歲。吃素念佛念五十幾年到九十幾歲,什麼情形?得到老人痴呆症,講話都顛倒,老人痴呆,得到老人痴呆症。問我這個問題,說吃素念佛五十幾年,怎麼還會得到老人痴呆症?他有這個疑問。這個問題,怎麼會痴呆症?就是貪瞋痴,那個痴字就是痴呆。為什麼會痴呆?就是平常雖然吃素念佛,但是她夾雜愚痴在裡面,夾雜在裡面。什麼叫愚痴?是非善惡,她的認知,她認識、她知道的有錯誤,她夾雜這個在裡面。所以念五十幾年,吃素五十幾年,到最後得到老人痴呆症。

  我們如果以十善業道這十條來對照,第十就是佛勸我們不愚痴。她吃素念佛,不殺生,有,不殺生,也很認真念佛,第一條不殺生,吃素不殺生這條善業有,還有念佛。但是她夾雜了愚痴,愚痴就是是非善惡分不清楚,心態不對,所以念佛的當中夾雜愚痴在裡面,是這個問題,不是念佛的問題。不是因為她念佛念到變成老人痴呆症,不是的,不是念佛的問題,是念佛夾雜愚痴的問題,這點我們要知道。不然人家會誤會,他這個問題一問,不知道、不了解的人會認為吃素念佛有什麼用?吃五十幾年、念五十幾年,不但沒開智慧,還得到老人痴呆症,就失去信心了。所以我們這個要了解清楚、要認識清楚,她這是夾雜愚痴。愚痴要怎麼辦?要看破。怎麼看破?你要聽經、要明理,不然淨老和尚講經講五十幾年做什麼?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為什麼每天講經說法說了四十九年?主要是破我們的愚痴,不明理就愚痴。《三字經》裡告訴我們,祖先告訴我們「人不學,不知義;玉不琢,不成器」,你不學習,不學聖賢佛菩薩的經教,你決定會愚痴。你不聽聖賢佛菩薩的話,一定愚痴,貪瞋痴,所以要聽經,學佛的人、念佛的人,經不能不聽。不聽,我們自己夾雜不善的念頭在裡面,我們自己不知道,不知道就叫愚痴,知道他就不愚痴,他就不夾雜,所以說是沒認識清楚,經教要多聽。下面說:

  「直捷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這幾句話是讚歎這部經、讚歎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我們能遇到,你說有多大的福報;真的,法界虛空界裡面有多少菩薩想要求,求不到,這真正不可思議!「更以淨土諸經之中,唯此經備攝圓妙」,淨土有三經,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魏默深居士將《華嚴經》最後一卷,放在三經後面,變成四經;印光祖師將《楞嚴經》上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後面,成為淨土五經,這樣就圓滿。修淨土,這五種經那就是圓圓滿滿。五經裡面,哪一部經講得最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就是《無量壽經》,所以古大德讚歎這部經極圓極妙。

  「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這兩句話很重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這部經「三輩往生」這一品裡面講得清楚。三輩往生一共有四段經文,上輩往生、中輩往生、下輩往生,末後一段修學大乘佛法,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哪部經典,將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都能往生,你看淨土這個門多大。慈舟法師在科判裡面,把這一段標一個題目叫「一心三輩」,標得好,那就把佛法全部包括進去。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菩提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經上說的。《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菩提心的體,也就是菩提心是真心,真心的體是什麼?就是真誠,真誠到極處叫至誠,至誠心。《起信論》裡面講直心,一絲毫委曲都沒有,那就是真誠,我們依照經論取它的意思。深心不好講,古大德的解釋,好善好德,深心這麼解釋的。深心是自受用,對自己的;大悲心是對別人,慈悲是對別人的。所以家師在二十多年前講這部經,他就用《無量壽經》上的經題,「清淨、平等、正覺」,這是深心,上面真誠是菩提心的體。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換句話說,用什麼心對待自己?「清淨平等覺」。用什麼心對別人?大慈大悲。這叫發菩提心。

  我們修行修什麼?就是修心。我們的心清不清淨?平不平等?清淨心是戒律,平等心是禪定,正覺心是智慧,戒定慧。我們要怎麼學戒定慧就明白了,持戒如果心不清淨,那個戒就白持了;修定沒有開智慧,那個定也白修。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持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要達到禪定,就是要達到平等,平等才是定。我們果然清淨心得到,給諸位說,這個三災,水災就沒有了,平等心現前,地震就沒有了,火災也沒有了,愚痴是感風災。所以佛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貪瞋痴感應的是災難、是反常,戒定慧是正常。所以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一個目標「極樂世界」,一個願望「親近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就成功了,其他的是假的。

  廣學多聞是不錯,我們沒有時間。所以家師常常勸一些同學,廣學多聞好,到哪裡廣學多聞?到極樂世界再廣學多聞,為什麼?我們去到那個世界,我們第一個條件是無量壽,我們有無限量的壽命,我們想學再多的東西都可以。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壽命很短,沒有時間,所以我們現在在這個人間不能浪費時間,我們浪費不起。而且在這個世間智慧沒有開,學東西也學得不圓滿,一知半解,當中還有很多錯誤,那又何必?何必要浪費時間?所以要老實、要聽話。佛教我們一向專念,佛教的,這是《無量壽經》上經文。宗是宗旨,宗是什麼意思?最重要的,這講修學方法,最重要的修學方法,這就叫做宗;最值得尊崇的方法,十方諸佛都讚歎,淨宗主要修學的方法就是一向專念,宗有這三個意思。

  「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這是第十八願,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四十八願這兩願最重要。古大德說,四十八願哪一願最重要?大家都說第十八願,十八願是十念、一念都能夠往生。條件是什麼?條件是具足信願。這一念、十念是指什麼時候?指你往生的時候,你離開世間的時候,就是最後的念頭,最後那一念是阿彌陀佛,那一念就往生西方。所以臨命終時最後一念,如果還念著家裡一些財產,那就完了,那就到鬼道去;如果還是有一念哪個人冤枉我,我還恨他,那就到地獄去。最後一念,就是說你從這個地方死、往生,關鍵在最後那一念,看哪一念強,哪一念的念頭起來,那個念頭就引我們往生到哪個地方,所以那一念就太重要了!送往生最重要的,就是幫助他最後一念不要忘記阿彌陀佛,我們在他旁邊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提醒他,那個功德無量,叫他不要有其他的念頭。古大德做得更好,家親眷屬都不能接近,在他快要斷氣的時候,家親眷屬如果在那裡哭哭啼啼被他看見,引起他的情執,不願意去西方,情執一起來,馬上就墮落到三惡道去了。所以家親眷屬要離開,這些同參道友、這些蓮友來幫助他念佛,這正確的。家親眷屬如果是學佛的,最好還是離開,看到他的兒子、看到他的孫子,他會動感情,那個時候念頭一動問題就嚴重。所以在這個關頭,家親眷屬避開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不要出現在他的面前,讓他專心念佛。

  「深明三輩往生之因」,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篇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廣攝九界聖凡之眾」,這個法門太大了,它有能力攝受九法界的眾生,九法界上面三個是菩薩、緣覺、聲聞,我們稱他作聖人,菩薩是大聖,聲聞、緣覺是小聖;六道裡面都是凡夫、凡眾。念佛往生淨土去作佛,人人都有分,鬼神也有分,天人也有分,地獄眾生也有分,聲聞、緣覺、菩薩也有分,問題就是你有沒有這個福報,有這個緣分你能遇到,遇到了你相信,你就發願往生,那就成了。照理說應該是菩薩、阿羅漢比我們容易,為什麼經上說十法界往生是以人間為最方便,這什麼原因?《四十二章經》裡面有個比喻講「富貴學道難」,富貴人享福,把學佛這個事情忘掉,疏忽了。貧窮學道也難,貧窮的人他生活很辛苦,三餐飯都吃不飽,每天為了三餐生活在奔波,他沒時間、沒心情來學佛。這是比喻天道的天人,天福比我們人間更富貴,要學佛的少,非常少。我們在人間現在享受榮華富貴的人也不少,有幾個來學佛?沒有。窮人每天都為三餐在忙碌,他沒時間,也沒心情來學佛。一般學佛都是小康家庭,不是大富大貴,也不是辛苦到三餐都吃不飽,日子還過得去,這佔比較多數,太富有、太窮的都沒辦法。用這個來比喻人道,我們現在在六道裡面的人道。天道是富貴,要叫他學道,他覺得他現在很快樂,他不需要,他沒有那個念頭要學佛。三惡道呢?每天受苦的壓迫,苦一來,也沒有心情學佛。只有人道,有苦,也有一點樂。就像小康家庭,容易修行,容易覺悟。就是說六道裡面,在人道要超越比較方便,佔多數,這個我們能體會到。天人生活比我們好,福報大,他不想學佛,他覺得不需要;三惡道太苦,很困難!

  淨老和尚說現在六道的情形好像有點變化,他聽到不少信息、消息,說餓鬼道、地獄道念佛往生的比人還多,比我們人道還多,反而人不相信,人念佛最後都念到鬼道去,念佛沒到西方作佛,念到鬼道去,念到地獄道裡去,這是怎麼回事情?這樁事情,諸位要是看慈雲灌頂法師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很短,二百四十四個字,但是灌頂法師,清朝慈雲灌頂法師他的註解很厚,這麼大本。這本書我也看過,以前淨老和尚有印過,在華藏圖書館有印過。以前是線裝書,線裝的用線縫起來,很厚一本。註解末後一頁,家師淨老和尚當時看的時候,他就看不懂,它後面註解講,念佛的人有一百種果報,第一句就是念佛人墮阿鼻地獄、墮餓鬼、墮畜生。淨老和尚看了非常疑惑,念佛念得再差也不會到三惡道才對,起碼也得個人天福報,怎麼會念到三惡道去?所以有疑惑,拿著這個註解去請教李老師,跟李炳南老居士說:老師,念佛是好事,怎麼會念到地獄去?老師看到註解說:這是大問題,這問題重要,我不跟你一個人說,講經的時候我來跟大家講這個道理。真的,你用什麼心念佛?你念佛沒有斷貪瞋痴,貪瞋痴慢疑叫五毒,你用這個五毒的心念佛還是墮地獄,所以不能不懂因果。那佛有沒有白念?佛沒有白念,念佛有念佛的功德,起惡念有起惡念的果報,佛法講因果,這不能互相代替。佛沒有白念,阿賴耶識種了佛的種子,因為現在你念貪瞋痴這個念頭比念佛的念頭強,力量大,所以雖然念佛你貪瞋痴慢疑的念頭強,比較強的就先受報,先去受報,念佛的佛念比較弱,比較弱就要等來生後世,看哪一生哪一世,我們的佛念加強,那時候就能往生。

  古大德這個也有個比喻,像欠人家錢,我們臨命終要往生到哪一道去?要往生西方,還是六道?往生天道、人道,往生三惡道?關鍵在最後一念;最後一念,不是說最後起哪一念,是平常我們的念頭什麼念頭強,好像債主討債,欠比較多的他先討,再來是欠少一點的,古大德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臨終一念,強者先牽,強的那個先牽走,弱的就排在後面,它是有先後的。所以我們念佛有夾雜貪瞋痴慢疑,如果念佛念到臨命終的時候,貪心這一念強,這個念頭勝過阿彌陀佛這一念,就要先去餓鬼道報到了。如果念佛念到最後一念發脾氣,瞋恨心這念強,就先去地獄道。如果念佛是非顛倒,是非善惡分不清楚,善看作惡,惡看作善,顛倒,這就到畜生道去。所以這是念頭的問題,看哪一念強。如果臨命終時阿彌陀佛這一念強,勝過貪瞋痴慢疑的念頭,這樣就成功了!這念先牽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問題就解決了。如果是貪瞋痴慢疑這個強,還是在六道,而且是六道的三惡道。所以如果一面念佛,一面繼續造作罪業,造作罪業的惡念,貪瞋痴的惡念強,要先去受報,等地獄三惡道出來之後,看哪一世又遇到人身,再到人道來作人,作人再遇到佛法,再遇到淨土,再繼續修。我們生生世世修念佛法門,不是這一生才開始修,過去生不知道修幾世了,修了幾世就是我們的佛念沒有勝過貪瞋痴的念,貪瞋痴強,力量大,我們的佛念很弱、很弱。

  李老師在他的開示裡面,師訓開示,他的學生有整理出來,我們要怎麼測驗貪瞋痴的念頭強?他說,一個人突然打我們一巴掌,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不要說打我們一巴掌,罵我們一句,或是眼睛瞪我們一下,你看到,你第一個念頭反應是什麼?你第一個念頭如果反應是不高興,那個就是瞋恨心。那個瞋恨心就是說你瞋恨心的念頭強,那時候你先跑出來的是瞋恨心的念頭強,不是阿彌陀佛。我也看到很多念佛的人,他遇到不順心的境界,他也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一直念,但是我看他的表情、看他的臉色起瞋恨心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但是他是口在念,心念還是瞋恨心作主,這個強,我看他的臉色就知道了。所以也常常看到同修跟人吵架,罵完了,念佛的人也會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他的心裡很不高興,瞋恨心一直起來。雖然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這句阿彌陀佛但是這個念頭壓不下去,有,口有在念,那個心、那個念沒轉過來,還是瞋恨念比較強,佛念不得力,我們說念佛功夫不得力。什麼叫做得力?要從這裡測驗,不是你在念佛堂念得多用功,人家罵你一句,氣了半天還在氣。有,有在念,沒功夫,佛號不得力,得力就是從這裡說的,不是說你念多少,念幾夜幾天沒睡,不是這個,是你念得不得力,得不得力要在生活中去訓練。

  所以李老師跟我們說,你要訓練順境逆境來的時候,你念頭第一個反應起來就是阿彌陀佛,這樣就得力了。但是這個講是比較簡單,要練、要修,在生活中去修,我們大家可以去試驗,看我們遇到順心的事情起貪心,這時候阿彌陀佛這一念提不提得起來。有人跟我說,我都提得起來,我也是在念佛。沒錯,你有在念佛,但是你夾雜貪念、瞋念、愚痴念,參在裡面不純。所以不能夾雜,不能加水,這樣才有效。所以李老師講的開示,我們可以在生活當中你自己去觀察,自己去練習,才能體會什麼叫做念佛。平常你在順境、逆境能夠作主,佛號提得起來,你在生病當中佛號才提得起來;你生病當中佛號能提得起來,夢中佛號你就能提得起來;夢中能提得起來,臨命終時就能提得起來。這是古大德教我們修學的原理原則,我們念佛人一定要知道。

  所以灌頂法師說念佛一百種果報,這個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念佛不管你怎麼念都有功德,種這個善根種子有功德,但是你現在不能降伏貪瞋痴的煩惱,我們帶業往生就是現行煩惱不要讓它發作起來,把它壓住這樣就行,這樣就及格了。其他的法門還不及格,要斷。我們這個不用斷,你壓得住、控制得住,這樣就可以了。念佛一定有利益,這個利益很殊勝,可是我們這一生如果不生淨土,在六道輪迴裡頭還要吃很多苦。所以念佛要用菩提心去念,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用這個心去念佛完全相應,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這集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報告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