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12/7/12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02-007-0006

  《淨土大經解演義》。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大家請坐。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說到華藏世界的本師是毘盧遮那如來,文殊、普賢是幫助毘盧遮那佛的,幫助他教化眾生,是弟子當中的首領,這兩大弟子。文殊主解門,代表智慧;普賢主行門,代表修證,這是一個行門、一個解門,佛法說信解行證,這當中一個解、一個行是最主要。普賢菩薩到最後,《華嚴經》以善財童子為代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在經裡面我們看到這兩位菩薩。文殊是七尊佛的老師,學生都成佛了,很多學生都已經成佛了,他老人家還是菩薩的身分,還是協助毘盧遮那佛教導法身大士,慈悲到極處。這叫倒駕慈航,他成佛了,他再退到菩薩位置來,這個裡頭都有表法很深的意思。

  佛教眾生不好教,為什麼?佛是代表本體,就是代表法性。法性沒有相,法性是什麼?法性是常寂光,我們淨土四土最高的叫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是法性,法性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這兩方面都沒有,所以沒辦法才叫個常寂光,給它安個名詞叫常寂光,它不屬於精神,也不屬於物質。「常」這個字是永恆不變,這是常的意思。如果會變就不是常,經典常說無常,無常是什麼?常常在變,剎那剎那在變化,有生有滅,那是無常。常就是不變,永恆不變。「寂」是清淨寂滅,你看六祖惠能大師見性了,頭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寂就是這個意思。滅是什麼?是滅一切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滅這個。

  妄想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無明煩惱,叫做根本無明;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分別就像灰塵、沙那麼多,煩惱無量無邊;執著叫做見思煩惱,大乘經說的。這個名稱有的經典和經典說法不同,但是意思完全相同,《華嚴經》說妄想、分別、執著,一般大乘經典說無明、塵沙、見思,用的字不同,但意思一樣。《華嚴經》上講的我們容易體會,但是那個真實義很難懂,體會得囫圇吞棗。囫圇吞棗就是說,棗子拿來塞到嘴裡就吞下去,也沒有咀嚼看是什麼味道、感覺是怎樣,沒有慢慢的咀嚼去感受,一下就吞下肚,什麼味道都不知道,什麼感覺也都不知道,這就叫做囫圇吞棗。所以大乘經上講的根本無明、塵沙、見思,我們聽起來也真的是囫圇吞棗,聽是聽了,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但是講解起來就更容易理解。

  所以我們知道這是經教上的名詞術語,它是不定的,用哪個字、用什麼名字來當名詞,代表某種意思,在佛經裡面不是固定的。佛無有定法可說,他說法的方式不一定,用的名詞不一樣,這叫做佛學名詞。所以佛教我們依義不依語,四依法的第二條,依義不依語,義就是說意義,你要懂它的意思,你依照它的意思、知道它的意思就可以,語言、文字用哪一種沒有關係。意思沒有錯,意思我們知道,我們依照它的意義,依靠它的意義就好了,講不同的語言、文字沒有關係,只要意思對、正確就行了,我們能了解這是最重要。你要知道它的意思,不要執著它的語言、文字、名相,這都不要執著,知道它代表的意思就對了。所以佛說法是應機說法,你說的意思是對的,眾生能夠體會到那個意義,這樣就行了。譬如你要跟外國人說法,你用中國的古文去跟他說,他又聽不懂,你就要用個名詞他聽得懂的,不能把意思說錯,他一聽就聽明白。所以淨老和尚能夠到九大宗教,去跟外國這些領導人用佛法來教化他們,他們大家聽了都很歡喜,就是他掌握了這個原則,依義不依語。

  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時教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就是淨土。實際上說淨土就比較具體,如果沒有說淨土,我們會覺得修學到最後不知道得到什麼,都落空。在華嚴會上看到文殊、普賢帶領著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初住菩薩到十地菩薩,還到等覺,叫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個位次,加上一個等覺,叫做四十一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說四十一個法身大士,我們的意思不要聽錯了,位是說位次,就好像在學校讀書,把它分成四十一個年級,你是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到四十一個年級,每一個年級的人很多,這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說法身大士只有四十一個而已,不止這個數字。

  四十一個位次的法身大士,修到最後要修到哪裡去?到極樂世界去。從華藏世界去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你想想這個境界,你再想想毘盧遮那佛的度量有多大!如果我們現在說,一個老師,我們跟著這個老師,我們居然發現一個好的老師,把我們的同學統統帶到那個老師那裡去,這個老師心裡會怎樣想法?那心裡不是很難過嗎?毘盧遮那佛不但沒有反對,毘盧遮那佛歡喜,好,你們都去那邊學習,去看阿彌陀佛。你看毘盧遮那佛也沒有反對,為什麼?阿彌陀佛跟毘盧遮那佛不二,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帶領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最少也是初住菩薩,已經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在天台六即佛是屬於分證即佛,雖然還沒有圓滿,他是真的佛,叫做分證佛,只是還不夠圓滿,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破。

  這四十一位去極樂世界做什麼?在華藏世界修不行嗎?為什麼一定要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善巧方便,幫助你修行證果,在時間上大幅度的縮短了。你在華藏世界,我們講圓教初住菩薩,這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就是證圓教初住。圓教初住還有四十一個位次,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要多長的時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這麼說法的,不是從我們現在算起,我們現在這都不算,從你明心見性那一天開始,證得圓教初住那天開始算的。破什麼?破無明的習氣。無明雖然破了,習氣還在,習氣也沒有辦法急的,要讓它慢慢的消退。要多久?三大阿僧祇劫,這個無明習氣才會完全沒有,才能夠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明心見性那一天算起的,要那麼長的時間。到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天就圓滿了,一去就證得圓滿佛果,這叫什麼?念劫圓融,不可思議!所以你說極樂世界多殊勝。所以古大德說,再追究的時候,佛法的頂尖、尖端,《華嚴》是根本法輪,我們找到了。從《華嚴》再追求、再深入,《華嚴經》到最後修到哪去?就追到《無量壽》,《華嚴》最後歸到《無量壽》,《無量壽》是專講極樂世界。

  《無量壽經》有九種經本,在中國流傳到現在有九種的經本,五種是原譯本。原譯本有十二種,現在剩五種流傳至今。這九種可以說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會集本是最好的一個經本,這是五種經本裡面算是第一本善本,它是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集大成的工作。這五種原譯本經文出入很大、很多,這本有那本沒有,那本有這本沒有,內容出入很大,不知道要讀哪一本。如果說都差不多,隨便挑一本來讀都可以,因為內容差別很多,如果沒有全部讀不完整,讀一本漏掉四本,那個意義不完整,就是不圓滿。因此從宋朝時候就有人想做這樁事情,這是宋朝王龍舒居士首先完成會集的工作。王龍舒居士是站著往生的,他是個國學進士,沒當官,學佛,做《無量壽經》會集的工作。但是他的會集還有缺點,不是盡善盡美,所以他的會集本出來流通不廣。以後到清朝,從宋朝到清代的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第二次會集,當然比王龍舒會集得好,王龍舒只有看到四種原譯本,其中有一種他沒有看到,魏默深是五種原本都看到,會集得不錯,可是還不是盡善盡美,裡面還是有問題,還是有缺點。一直到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是第三次的會集。還有清朝彭際清的節校本,他是用節錄的,當然經文也是不完整,只可以說節錄得比較簡要。會集這三次都是在家居士,在家菩薩,說明這個淨土跟在家的緣非常非常殊勝。所以三次會集都是在家人做的,它裡頭表法的義趣很深,成就無比的殊勝,這在後面我們統統都能夠看到。

  因為夏蓮居老居士是在家居士,所以會集這個會集本有很多出家人不能接受,不但不能接受他還毀謗,這就是感情用事。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在家出家、男眾女眾都可以學習,都可以成佛,大乘法是平等法。在家居士他做得很好,我們出家人也要學習,不能說出家人就不向在家居士學習,這個觀念不是佛陀教我們的。你看維摩詰居士,我們看《維摩詰經》,維摩詰是在家佛,釋迦牟尼佛是出家佛,釋迦牟尼佛派他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去聽他講經說法,聽他講經說法,他們的禮節跟聽釋迦牟尼佛的禮節完全一樣,也是繞佛三匝,頂禮三拜。他升座講經就是代佛說法,這是佛門的禮節,這是大乘法。

  在小乘法裡面比較偏重出家,這我們也要知道,在小乘法裡面,出家就沒有向在家人頂禮三拜,這是小乘的禮節。像現在南傳的佛教國家是小乘,從小乘來說。中國、日本、韓國、越南,都是屬於北傳大乘的佛教國家,當然也是有小乘,這個常識我們也要知道。我們到哪個國家地區,這個國家地區是大乘佛法為主,我們就入境隨俗,我們就尊重。我們去南傳的佛教國家,我們也要尊重他們,他們才會歡迎。這就是李老師說的《常禮舉要》的禮節。所以你看在家菩薩,出家人可以向他頂禮。居士頂禮出家人,當然這是很平常,大家都知道,這個禮節大家都知道。但是這裡面還是要有禮,就是他升座講經,或者你拜他為師,這個禮節是一定要的。如果你不是拜他為師,這個禮節就要用一般的禮節。所以這個方面我們也要知道。

  從前我出家十幾天,跟日常法師、果清法師、簡豐文居士,到台中去看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九十七歲,那時日常法師五十幾歲,我三十幾歲,他看到法師,九十幾歲的老人還是向日常法師頂禮。果清法師在家的時候,去他那邊學經學八年,現在在南投,台灣佛教界都稱他為律師,對戒律很有研究。我聽陳芬芬居士說,她們以前常常聽李老師講經,李老師對出家眾非常尊敬,看到比丘尼才剛出家、才剛剃頭,就向她問訊頂禮。你看恭敬到這個程度,恭敬三寶做給人看。現在徐醒民老居士還在台中,也是八十幾歲了,是淨老和尚的同學,也是同鄉,他們都住廬江,也都姓徐。有一次我去看他,我看他看到莊嚴法師,女眾,那麼老了還是跟她頂禮。我看他學李老師學得最像,看他的樣子、說話、禮貌學得最像,在居士當中他學得最謙虛,李老師這個他有學到。

  所以在家可以頂禮出家,出家人如果拜在家居士為師,也要向他頂禮。你要跟他學習,這個禮節跟對佛是一樣的,這是大乘教說的。但是小乘教說的又不一樣。所以我們看在什麼國家地區,它那邊的風俗是南傳北傳、大乘小乘,我們都要知道。李老師《常禮舉要》教我們入國問禁、入境問俗,進入到不同的國家,要先打聽了解他們所禁忌的。入境,境就是說地方、地區,它的風俗是什麼,它的意識型態是什麼,我們要先問一下、了解一下,尊重他們,他就歡喜。這都是禮節,我們都要學習。大乘經、小乘經都教我們要學禮儀。

  它這一開頭就給我們介紹,它說這個法門(就是指淨土法門)是「一乘了義」。什麼叫一乘經?通常我們看到是二乘,二乘就是大乘、小乘,這叫二乘。三乘,說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就是把小乘開成聲聞、緣覺,聲聞是阿羅漢,緣覺是辟支佛。聲聞、緣覺是翻作中文,原來印度梵音叫做阿羅漢、辟支佛,把它分成兩個,辟支佛的境界比阿羅漢要高一些,叫三乘。現在還有人講五乘,聲聞、緣覺、菩薩,再加人乘、天乘。我們現在台灣有很多佛教寺院提倡人間佛教,人乘的佛法,來世要再來作人,教做人的;再高一點說升天,來世要升到天國,升到天道去,那就稱五乘佛法。一般說三乘、二乘。

  世尊在《法華經》,《法華經》是簡稱,具足來說叫做《妙法蓮華經》。《法華經》上說過,說明諸佛如來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法華經.方便品》上面有句話,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首偈非常重要,換句話說,佛講三乘、講二乘是方便說,真實說呢?真實說就是說真的,不是說方便的,真實說就是一乘法。一乘就是佛果,換句話說,這個法門是教人成佛的,而且是就在這一生成佛,這就叫做一乘法。大乘,大乘是成菩薩,你在這一生修到最高的果位是菩薩,這大乘。如果你在這一生修成阿羅漢、修成辟支佛,這是小乘。就好像我們讀書一樣,一乘是什麼?一乘就是研究所博士班,你這一生拿到最高的學位,大乘是碩士班,小乘是學士,大學畢業的學士,這是佛門三個學位的名稱,這個要知道。什麼法門一生能夠證得究竟的佛果,這就叫做一乘。那這個法門也是一乘法門,這個經是一乘經,教我們一生成佛的經典。

  我們先講一乘,在佛經裡面一般的解釋。乘是比喻像車,古人用車來做比喻。大乘就是大車,古時候的大車是馬車,馬車大,人坐得多,馬車可以坐十幾個。小乘,就是羊車、鹿車。羊車、鹿車我們比較少見。我去年去雲南大理,去大理城裡面,看那邊觀光旅遊,有人用一台羊車坐一個人,坐一次好像是五塊錢的人民幣,坐一、二個。鹿車、羊車就坐比較少的人;馬車大、牛車大,坐比較多的人。佛在《法華經》上用這個做比喻,羊車、鹿車、大白牛車,用這個做比喻。乘是運載的意思,「佛說一乘之法,為令眾生,依此修行,出離生死苦海,運至涅槃彼岸」,這個涅槃是究竟涅槃。小乘修到證阿羅漢果也叫涅槃,那叫偏真涅槃。小乘出生死是出六道輪迴的生死,所以他證得偏真涅槃。

  大乘是離兩種生死,第一種叫分段生死,像我們現在從出生到死亡,一段一段的,分做一段一段,叫做分段生死,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第二種是變易生死,變易生死我們就比較不好懂,變易就是說一個變化、一個轉變。分段生死我們比較清楚,變易我們比較難體會。用一個比喻,像我們念書,我們念一年級,一年級念完了,要升到二年級,一年級就像死了,現在換到二年級,這叫做變易。這是說什麼?我們在菩提道上,無論是大乘、小乘,小乘有八個位次,大乘《華嚴經》講四十一個位次,從明心見性證圓教初住開始算到等覺四十一位,你一步一步往上升,像爬樓梯階梯,爬第一階再跨到第二階,第一階就離開了,升到上面,這就叫變易。變易不是真的生死,為什麼用生死?生死是苦的意思,你要升一級上去也是要修學,要很認真修、很辛苦,你要做功課,不然就不容易再提升上去,所以你就要吃一些苦頭,才能向上提升。你看一個人從小學、中學、大學念到研究所,讀書要讀二十幾年,這個過程也很辛苦,你吃了很多苦頭才能拿到學位,這每一個過程就叫做變易生死。

  從阿羅漢以上,就是離開六道,六道裡面是兩種都有,變易生死也有,分段生死也有;六道之外就是四聖法界,我們這邊叫做六道法界,四聖法界裡面有變易,他沒有分段生死。六道裡面,六道法界這兩種生死都有,六道有分段生死,六道之外就沒有分段生死,但是他還有變易生死。這就是修行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也得要真正努力精進,還得要放下分別,放下分別的習氣,再放下妄想。放下妄想就是破無明,那時候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什麼境界現前?一真法界,華藏世界就現前了。你就往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個身叫做圓滿報身,圓滿報身佛,盧舍那佛。

  世尊既然他的目標,真正的目標是希望這一切眾生快快成佛,跟他一樣。諸佛如來願望都一樣,都是希望一切眾生趕快成佛,愈早愈好,這是諸佛如來共同的願望。可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迷惑有淺深,習氣不一樣,迷得深,習氣重,大乘法他不能接受。你跟他說大乘法,他不能接受,所以就用方便法,先跟你說小乘。現在還有人小乘都沒說,說人乘,現在有寺院提倡人間佛教。想要來作人的是最多,想要來享受人間榮華富貴,求人天福報的人佔大多數。這是用個比喻,比喻我們的老師、父母都希望我們得到博士學位,博士學位不是很容易就拿得到,怎麼辦?辦學校,辦幼稚園、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慢慢來提升。這前面中學、小學、大學都是權巧方便,最終目標是博士班,這最高的學位。佛教學也是如此,佛等於是博士了,學業都圓滿,達到究竟圓滿,實際上佛才能說是博士。

  我這次去美國,跟我們的同修交流,說現在美國讀一科出來大家都是博士。所以我們淨空老和尚早年到美國講經,來聽經都是博士,老和尚開個玩笑說我到美國都是開博士班,因為來聽經的都是博士,大家都是博士。外國人的博士跟中國的博士意思不一樣,跟佛法講的博士意思更不一樣。佛法的標準,什麼人才能叫博士?你成佛才能叫博士。不然要博到哪去?博到最後就博沒路。所以說你是博士,你有多博?問個問題你都無法答覆,你是要博到哪去?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何時死,如何死,你知道嗎?沒有一個博士知道的。所以佛才是真正的博士。

  現在外國人講的博士,戴個博士帽子,一條鬚鬚垂下來,那叫做博士。他那是一種專業知識,是說他哪個科系,他研究哪個部分,那一項他比較專業,他的知識比較豐富,是這個部分。應該要加個專業博士,他是哪個部分的,這方面他知道得比較多,懂得比較多、較深入,單說博士就太籠統了。所以中文博士兩個字,在世間法來說是比較多聞,在佛法來說世出世間法都要通,才是名符其實的博士。所以只有成究竟圓滿的佛果,才有資格叫做博士,這是佛法的標準。這是用世間法來做比喻,比喻我們佛法教學像世間學位一樣。

  你看世尊在菩提樹下覺悟之後,這是大徹大悟,他把他悟入的境界圓圓滿滿的說出來,說了十四天。這十四天是定中說的,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入定,不知道他在那裡講經。我們一般人不知道,看到他在那裡打坐,閉著眼睛入定。他是在那裡講經,在定中講的,一般人看不到。講什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他把他證得的境界說出來,教這些法身大士。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唐朝時候惠能大師,他也明心見性了。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面,五祖給他講《金剛經》,惠能大師不認識字,當然不會有經本,不認識字就不用經本。五祖用口述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聽到這句,他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也說出他的境界,我們現在說心得報告,依我們現在說是他的論文,他拿到博士學位的論文。他說了五句話,那五句話跟釋迦牟尼佛講的《華嚴經》沒有兩樣,《華嚴經》講那麼多,把它濃縮起來就是這五句話,這五句一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能大師說的五句話,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就是說想不到,他見性了,以前還沒見性之前都想像不到的,沒想到我們的自性本來它就清淨,本來就沒染污,從來就沒有染污過。我們的自性有沒有染污?六祖沒染污,我們有染污嗎?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染污,沒有!染污就不是真的,那就變成假的東西,自性絕對沒有染污。我們講染污是什麼東西?不是我們的自性,是我們迷了產生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虛妄的,我們說染污是在說那個。因為阿賴耶識是妄心,妄就是虛妄,它不是真的。自性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有染污過。所以染是妄心,我們現在迷了,不認識了,把假的當作真的,吃虧就吃在這裡,這樣才起了煩惱。如果知道都是假的,怎麼會起煩惱?

  《圓覺經》裡面用形容比喻,我們如果能深入《圓覺》和《楞嚴》,我們聽到這些話就比較能體會。《圓覺經》說什麼叫虛妄?我們現在還沒有證得那個境界,怎麼說我們也體會不到。譬如說眼睛有毛病,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有花。以前我有這個經驗,有時身體不適,蹲下再站起來,滿天全金條,要抓沒半條。看有,空中一閃一閃星星很多,好像看到花,有,有花,有看到。但是是不是真的空中有花?沒有。你怎麼看得到?因為你的眼睛自己有問題,產生出來的相叫做幻相,叫虛妄的。那不是真的,它本來就沒有,當你看到的時候它還是無,不是說你看到時就有,眼睛沒看到就是無。當你看到的時候還是無,它還是假的,像我們看到這些山河大地,這假的,就像作夢一樣。我們從這裡去體會。

  今天時間到了,六祖說這五句話,第一句我們還沒有講完,我們下一集再繼續來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