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12/7/19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02-007-0013

  《淨土大經解演義》。諸位同修,以及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講到《大經解演義》,《無量壽經》自古以來到現在有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總共九種的經本。我們淨宗學會採取的,就是淨老和尚現在以及過去多次宣講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這本可以說在中國《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裡面,這個會集本是最善的經本。最善就是最圓滿的,所以稱為善本。大家讀了以後,對於《無量壽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就是它的歷史,由來,以及依正莊嚴,包括我們現在住的娑婆世界,就非常的清楚詳細明瞭。所以我們讀了對西方淨土的認識,對我們現在娑婆世界穢土的認識,都很明顯、很清楚。所以說這個會集本確確實實是九種,現在《大藏經》裡面九種當中最好的一本。因此大家讀了以後非常歡喜,在海內外各地紛紛成立淨宗學會。

  我們再往下面看,「《無量壽經》乃淨宗之總綱。」綱是綱領,總綱領,所以它稱為淨宗第一經。淨宗的經不多,所有的宗派,只有淨土宗的經典最少,它只有三部經、一部論,這是早年的。三部經,第一個是《無量壽經》,第二個是《觀無量壽佛經》,簡單講叫做《十六觀經》,第三個是《阿彌陀經》。三經分量都很少,三經只有《無量壽經》經文比較長,再來就是《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經文最短,三經;一論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天親菩薩是印度的菩薩,他作的《往生論》,佛講的叫做經,菩薩作的叫做論,合起來三經一論。那個一論,是天親菩薩修淨土,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得報告,提供給我們做參考的。現在呢?現在是五經一論。五經從哪來的?三經是佛說的,佛的三經都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專門介紹,介紹西方淨土,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的理論方法,三經專門講這個。五經是咸豐年間,清朝咸豐年間,咸豐的妃子慈禧太后大家都知道,講咸豐知道的人不多,慈禧太后很多人都知道,慈禧太后的丈夫就是咸豐。咸豐年間有個居士魏默深,後頭都有介紹,魏默深。這個老居士也很了不起,他把《華嚴經》最後的一卷,不是一品,最後一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這一卷,《華嚴經》最後這一卷,是一品裡頭的一章,他把它抽出來附在淨土三經後面,成為淨土四經。所以,諸位要是在以後看到佛門裡面淨土四經,你就曉得那是魏默深加了一個「行願品」,加在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這是清朝咸豐年間那個時候魏居士加進去的。加得好!為什麼加得好?在《無量壽經》上,特別是夏老的會集本,我們看到第二品「德遵普賢第二」,那就是那一章。確實,《華嚴》最後是歸淨土、歸《無量壽》,所以他那一篇附出來附得太好了。這是淨土四經。

  五經是民國初年印光祖師,這是近代的,印光袓師去我們不遠,民國二十九年往生的。今年是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他民國二十九年往生,所以跟我們的時間比較接近,他是在抗戰期間往生的。他老人家把《楞嚴經》裡「二十五圓通章」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小段的經文,把它放在淨土四經後面,變成我們今天講的淨土五經。這個做法不可思議!淨土是不是還需要其他的經典?不需要,到這就圓滿了。為什麼?那二百四十四個字,跟諸位說,那是淨土宗的心經,是一大藏教的心經。也就是善導大師他老人家常常講的,「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印光祖師這個做法,讓我們對善導大師說的這句話完全明白了。一切諸佛應化在十法界,在一切諸佛剎土的十法界普度眾生,第一個方法是什麼?就是持名念佛求生淨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了不起的法門!極簡單、容易、穩當,什麼人都能修,各個都有成就。善導大師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都能往生到西方。

  但是現在為什麼修淨土的人這麼多,往生的人那麼少?跟善導大師的話有沒有矛盾?給諸位說,沒有。那是什麼原因?你不是如理如法的修行,過在眾生這裡,不是在法門,不在經典。你要是如理如法的修,真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就是說修得不如理不如法。《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就是說我們想要往生到西方極樂國,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少,要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如果少就不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國。善根是什麼?福德是什麼?因緣是什麼?因緣我們今天具足了,在六道輪迴得人身是因緣,遇佛法是因緣,遇大乘經是因緣,遇到《華嚴經》、遇到淨土經典這是了不起的因緣,緣我們有了,具足。問題在哪裡?善根、福德。善根是什麼?信解。你是不是真信?你對這裡頭還有沒有問題?如果還有懷疑,你的善根有問題。你對淨宗的道理是不是有明瞭?如果沒有透徹的明瞭,明瞭是幫助你生起信心。所以有懷疑就是你了解得不透徹,對於淨土經論講的理論方法境界認識了解不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不懷疑了,那你就有信解了,信解是善根。福德是什麼?真修!真修的人就是有福德。你對這個世間還放不下、還有留戀,那就完了,這樣你就很難成就。所以,經沒有毛病,理論、方法都沒有問題,問題出在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東西要放下,你就決定在這一生取得淨土。

  下面,念老引用彭紹升,就是彭際清說的話,「我國清代彭紹升居士讚曰:《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眾生本具之化儀」。這幾句話非常重要。《無量壽經》,「如來」是十方明心見性的人,諸佛如來,稱性之談,字字句句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字字句句都是圓滿的,稱它作圓教。一切諸佛如來的自性,跟一切眾生的自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所以佛在大乘教裡面講到自性,常常用海做比喻,性海。我們每一個不同的眾生,就像海裡面起的一個水泡一樣,海水起水泡,從哪裡起的?從海起的。水泡跟水泡,如果這些水泡沒有破裂,這邊一個、那邊一個看起來很多,沒有破裂好像是對立的,互相對立,這裡一個,那裡一個;水泡破了之後,我們知道全部都歸大海。聰明的人不必等它破,知道現在沒破也是跟大海ㄧ樣,每個水泡都是從海水產生出來,海水就是自性。水泡比喻成眾生,眾生那麼多,眾生那麼多從哪來?從自己的自性顯現出來。所以,經教裡佛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沒有一樣不相同,為什麼?你離不開自性。這句話說的,把諸法實相一語道破,我們跟一切眾生什麼關係?一體,一個自性,你說這個關係多親密。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差別?迷悟不同。悟了知道我們是一體,比一家人還親,一體;迷的時候才分自分他,分自己分別人,才有分別、才有執著,才造業,這樣才造成一些冤枉的果報。在六道輪迴是冤枉,夢中境界,它不是真的;真正參透了,那個夢也沒有離開自性。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離自性,都是自性現的。

  所以他說,「眾生本具之化儀」,儀就是今天講的方式、儀式。我們今天教導學生,用什麼樣的形式?現在我們曉得,對兒童,我們辦幼稚園、辦小學,隨著他的年齡,再辦中學、辦大學,這就好像是方式,這叫化儀。除化儀之外,有「化法」,法是教學的方法。眾生根性不一樣,對不同的根性用什麼方法來教他,所以佛家講化儀、化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這些學生,在化儀方面,他首先,開悟之後,他講阿含十二年,阿含就像佛教的小學。講什麼東西?講人天法,講你怎麼樣做人,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阿含經》裡面這些教學的東西很多,在這個裡頭。到大乘的時候,逐漸跟你討論宇宙人生,我們今天講的哲學、科學,都講到究竟圓滿。宇宙從哪裡來的?萬法是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真的講清楚、講明白了,實在不容易!到今天,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不斷在研究這個問題,都沒有找到答案,都還是有些問題存在,唯獨大乘佛法裡頭講清楚、講明白了,沒有絲毫的疑惑。

  這是家師淨空上人,他學佛幾十年的心得,他說當年學哲學,方先生把佛經哲學講給他聽,告訴他,這是他的看法,他說「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是他的原話,方教授跟家師淨空上人說的話,方教授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把家師引進入佛門的。還特別告訴家師說,這句話很重要,要不然家師還會迷惑,還是有懷疑,對佛教有懷疑,他會去看,看這些學佛的人是怎麼學的,要如何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不是真的像方先生所說的話?所以方先生又補充一句話,這句話很重要,他說「佛經哲學在經典,不在寺廟」,這句話非常重要。為什麼不在寺廟?寺廟的人不學了。從前寺廟,古大德那真的是了不起,為什麼?他真學。現在呢?現在寺廟出家人不學經教了,經典他不學習、不去深入,現在寺廟出家人搞宗教。出家幹什麼?出家去跟鬼神打交道,跟鬼神往來,搞超度、佛事、法會,搞這個。

  這個事情是不是要搞?要搞這些事情?要。要度鬼,應該到鬼道去,佛法在人道,主要是教人的。換句話說,度人,教這些人,就是度這些人。鬼道是不是有佛菩薩在那裡教化鬼道的眾生?有,佛菩薩他會示現在鬼道,像地藏王菩薩在地獄道示現地獄身教化地獄眾生。佛門一句話很有名,這是地藏菩薩發的願,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地藏菩薩去地獄道教化眾生。你看放焰口,焰口對面的焦面大士那是誰?青面獠牙,那是觀音菩薩,在鬼道裡面現鬼身度鬼道的眾生。所以《普門品》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現身在人間那就是教人、度人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瞭。所以我們這個超度法會,主要我們人間的這些人、這些家屬,如果是家屬往生,我們超度想要幫助往生的家屬,在世的人對佛法一定要了解。要怎麼了解?就是要聽經聞法,對佛理明瞭之後,你才會知道如何去幫助自己過世的這些家屬,對他才有真正的幫助。所以在世的人自己要先明瞭、要先了解,要去修學,將這個功德迴向,這樣家屬才能得到真正的幫助。

  所以,佛菩薩的應化不可思議,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該教他什麼就教他什麼。這也不是佛菩薩的意思,是眾生感,佛菩薩應,自自然然感應道交。眾生這方面有什麼需要去求佛菩薩,這就是感;佛菩薩應眾生的願望、要求,他做個回應。佛菩薩沒有意思,都是眾生這方面有感,佛菩薩有應。所以觀音菩薩沒有想我現在要現個什麼身來度眾生,他沒有起這個念頭,如果有起心動念就跟我們凡夫ㄧ樣,他沒有起心動念。佛菩薩無心,所以他能應眾生所有的需求,眾生怎麼感他就怎麼應,如如不動,這是佛菩薩的心。

  黃老居士這份資料可以說很用心,非常豐富,他盡心盡力去蒐集。下面引用日本道隱法師,讚歎《無量壽經》為「如來興世之正說」,興是興起,跟善導大師的話意思是相同的。善導大師是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就是這個興,興起,出現在世間,「唯說彌陀本願海」,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眾生。這個道隱,我們沒有查資料他是什麼時候的人。因為日本淨土宗是從善導大師那個時代傳過去的,唐朝時候,日本很多的高僧在中國留學,那個時候善導大師在世。所以善導大師在日本很出名,在中國不出名,在日本很出名,日本有很多寺廟叫「善導寺」,你看到善導寺,那就是淨土宗的。台北車站附近還有個善導寺,是日本統治時代建立的,這是淨土宗道場。所以,這句話也有可能是學善導大師的。他說「如來興世之正說」,換句話說,佛說其他一切經,四十九年一切經都是旁說,旁說就是附帶的,這才是正宗,《無量壽經》是正宗,其他都是來幫助《無量壽經》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才是正說。所以隋唐大德,確確實實,我們在梅光羲大士的序文裡看到,都認為,就是連《法華》、《華嚴》都是引導我們歸向淨土。

  淨土就很像我們這個世間法,人老了,在我們中國傳統的家族,我們到外面做事業、打拼,到晚年大家都想落葉歸根,回到自己的故鄉養老。所以我們中國傳統的家、家族,就是這一家的人他們一生的歸屬,不管外面怎麼樣發展、做什麼樣的事業,發展得好或是壞,歸屬有個家,到最後歸到這個家來養老。這是中國人的傳統,一生最幸福的時候就是在晚年,這跟西洋人不同,西洋人最幸福是兒童時代,最可憐的是晚年,老的時候,這剛好相反。淨土,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到最後都歸到淨土,淨土是歸屬,你在六道、十法界修修修,修到一真法界,到最後歸西方淨土。西方淨土,你看佛在經典跟我們說的,它的方位在西方,西方就是太陽下山的方向,這個歸屬的意思很明顯。白天我們到外面工作,不管做什麼工作,太陽下山了,太陽下山怎麼辦?回家,要歸家,回歸,回到自己的家庭裡面,這就是一個歸屬。所以你看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太陽下山那裡,很明顯!就是我們修學所有的法門,修到最後,那裡是我們的一個歸屬,去到西方來圓滿的,這個意思要知道。

  所以,你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魏默深把《華嚴經》最後一卷附在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有道理,這個舉動我們雙手贊成,《華嚴》歸《無量壽》。《法華經》上龍女八歲成佛,也是聽文殊菩薩講經她聽懂了,她也是求生淨土。這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所以說它是正說。就是說,佛說其他的大乘經典,雖然是說其他的經典,但是也都會指歸到淨土。所以它是正說,這個說法確實有根據,道隱法師這個說法有根據。

  下面說,「奇特最勝之妙典」,奇特,最勝是無比的殊勝,不是一切經能夠相提並論的,包括《華嚴》、《法華》,雖然都是一乘經,哪有這個法門這麼殊勝?「一乘究竟之極說」,這就說出它奇特在哪裡,它最勝在哪裡,勝是殊勝,它真的是一乘教,一乘教是一生成佛,我們一生就能達到成佛,講到究竟圓滿。「速疾」是快速。一般法門,宗派法門,修學都要很長的時間,唯獨這個法門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其他法門裡面講修行要無量劫,才能把煩惱習氣斷乾淨,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你煩惱如果不盡就無法還源,你就無法回到自己的本源,也就是說,無法明心見性。煩惱在《華嚴經》上講是妄想、分別、執著,用的名詞不同,意思ㄧ樣。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妄想就叫無明,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這些名詞在《佛學大辭典》都可以查得到。淘汰盡了,見思煩惱斷盡了,就證阿羅漢,超越六道。六道之外就是四聖法界,六道是個界限,六道裡面叫內凡,裡面的凡夫,六道裡面的凡夫,六道以內的凡夫;四聖法界叫外凡,六道以外的凡夫,他還是凡夫,他不是聖人。這是一乘教的標準。

  凡聖差別在哪裡?一個是用真心,你就是聖人,用妄心就是凡夫,(但是這個凡夫有六道裡面的凡夫,有六道外面的凡夫,有這個差別。)妄心就是用阿賴耶識。四聖法界裡面,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還有沒明心見性的佛,這天台宗叫做相似即佛,怎麼叫做相似?他是四聖法界的佛果,相似就是很像佛,但還不是真的。因為他還是用妄心,用阿賴耶識,雖然斷見思、塵沙,還沒有破無明,所以他是十法界的佛,用的還是阿賴耶識。所以四聖法界把它叫做外凡,六道以外的凡夫。但是四聖法界,雖然是用妄心,用阿賴耶識,他沒有用真如本性的真心,他這個妄心用得很正,很像是真心。為什麼用得很正、很像真心?都是學佛,把佛經上所講的理論融歸自己的心裡面,阿賴耶識裡頭,變成阿賴耶識的種子;行為造作的時候,這些戒條一條一條都做得清清楚楚,做得很好,非常像佛。所以四聖法界的佛叫做相似即佛,相似就是很像、很接近、很相同,但還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他還沒轉識成智,他還沒轉過來,還沒將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那個還沒轉過來;如果轉過來他就是真佛,就進入分證即佛。這就是《般若經》上給我們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把經教裡講的都做到,做得那麼好,你還是凡夫,外凡,你可以出離六道,但是出不了十法界;要想出十法界,要把這些東西都放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也要捨掉,才能出十法界,這是《金剛經》佛教我們的,這個要知道。

  所以,你看這個經多了不起,這個經修行的方法,頭一個,它這經題上,前半段是果報,後半段是修因。前半段是「大乘」,大乘是什麼?大乘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就是大乘,德無量壽,相莊嚴。這是果上,一切眾生皆有,就是一切眾生都有。我們怎樣把它找回來?「清淨平等覺」,那是修德。我們修行修什麼?清淨心,清淨心是從戒律裡面成就的,平等心是從禪定上成就的,覺是從菩提上成就的,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修「清淨平等覺」,證「大乘無量壽莊嚴」,就在經題上。

  所以中國、外國這些祖師大德所說的話沒錯,講得真好,「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這個「金」在佛經裡面用得很多,你要懂得它的意思。金是什麼意思?金不變。我們看一般的金屬都會變化、會變色,唯獨黃金它不變,它的好處就在此地。所以佛法用金來比喻,拿黃金來比喻,因為金是不變,金身永恆不壞,真身永恆不變,就像黃金ㄧ樣,放得再久黃金顏色不會改變,取這個意思,並不是真的用金粉把它塗一塗,不是這個意思。現在寺院裡面,佛像都貼金箔、塗成金色,那是表法的,不是說佛身就是金子那種顏色,如果是金子的顏色也不是很好看。要懂得它是拿黃金來表法的,讓我們從這個表法去體會佛身永恆不變,這稱性。這種身有沒有?有,實報土就有,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那個身相就永遠不變。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胎生,不是從小孩慢慢長大,他是化生,到那個地方蓮花化生。化的身相什麼樣子?一往生到那裡,一出現身就跟阿彌陀佛差不多,那個世界是平等法。我們現在畫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畫得比較大,菩薩畫得比較小,往生的人又小一點,這跟經典說的不同,這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想像的。實際上極樂世界沒有這個差別,都一樣大,ㄧ樣高、ㄧ樣大,沒有大大小小的,如果有大大小小就不平等,一樣大。永恆不變,他是化生。所以這些經教讀多了,慢慢就明白,就知道這裡面真正的含義。

  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一段。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