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八集)  2012/8/7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02-007-0028

  《淨土大經解演義》。諸位同修,以及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講到黃念老居士註經的因緣,以及現在流通的情況,希望我們大家發心多多流通,介紹給自己認識的親戚朋友。流通,我們社團是長期印這部經,有需要可以到社團來請,如果流通完我們再印。

  下面是介紹這部經,這部經契理、契機,這是最難得的。「復以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理是什麼?理是自性。惠能大師,中國人,我們提起來格外的親切,尤其是廣東人。他老人家開悟了,開悟那一年二十四歲,我們稱他老人家,不是說他年紀很大,是說他有德行,其實他不老,二十四歲。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二十個字,「何期自性」,就是說沒有想到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本自清淨」,這是第一句,他明心見性的時候,他說沒有想到自性本來就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第二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第三句,這個具足,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我們自性本來就具足、本來就有的,我們自性具足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這自性裡頭有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從來沒有動搖過;「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能現宇宙、能現萬物。我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所以這是能生、能現、能變。一切萬法是所生、所現、所變。能生的是理,所生的是事。契理!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德能,這是理。機是講眾生、對象,這部經的對象,哪些人可以學?什麼人都可以學,上中下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是不管你什麼根器都能修學這個法門。下面這兩段就為我們說這個問題。

  先說理,「理者,實際理體,亦即真如實相,真實之本際也」,這句是講理。什麼是理?剛才跟諸位講的比較好體會,跟此地這三句完全相同。實是真實,實際就決定不是假的,這是理體,就是講自性,講的是能生能現能變的這個東西。這在哪裡?我們的自性,自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質,它沒有形相,六根接觸不到,我們用想像都想不到,你想就想錯了,永遠想不到的;到什麼時候你都不想,它就現前。所以佛經上常常講這樁事是不可思議,大乘經典我們都有看到這句「不可思議」,你不可以用思想去想,你也不能用言說去議論,說不出來,想不到、說不出來。也叫做真如實相,實相是真相,真實的本際,我們用現在的話講,真實的本體,在哲學裡面叫本體論。

  哲學上所講的本體這個概念,到現在還都是模糊的概念,沒有定論,可是在佛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模糊都沒有,有許許多多的人他證得了。釋迦牟尼佛首先證得,在菩提樹下,學生當中許多人也證得,證得就叫成佛。在中國,歷代的祖師大德,真正證得這個境界的有幾千人。禪宗裡面,《傳燈錄》裡面一千七百則公案,那就是一千七百多人他們證得的,不是一個人。除這個之外,還有教下的,教下大開圓解也是這個境界。淨土宗,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也是這個境界,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所以這不是假的。證得之後,你讓他們來講,讓每個證得的人來跟我們講他證得的境界,意思都一樣,相同,所謂佛佛道同,只是講的言語文字表達大同小異,說的話不一樣,意思完全是一樣。這不是假的,這具足有科學精神在裡頭,他不用科學儀器來求證,他用禪定的功夫。禪定是什麼?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就證得了。

  我們實際上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世尊在《華嚴經》裡面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迷了,迷了自性,並不是自性沒有了,自性在,你迷了。《楞嚴經》上有個比喻,比喻得很好,「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在《楞嚴經》裡面,佛講這個故事,講這個演若達多來給我們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凡夫迷失自性的模樣。這個故事要照佛經上講,我們還是不太好懂,我們還有更好懂的故事,跟這個意思一樣。就像我們去當兵,台灣像我這個年紀,現在還是有,以前當兵在訓練中心緊急集合,集合很緊張,二、三分鐘要穿衣服、戴帽子到操場集合。曾經就有人帽子都戴好,已經戴在頭上了還一直找,找不到,問旁邊的人他的帽子在哪裡,旁邊的人說帽子在你頭上了,那時候才知道帽子已經戴在頭上了,如果沒有人告訴他,他就一直找。所以「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個故事就像這樣,自己的腦袋迷了,不知道自己的頭顱在哪裡,看到影子以為那就是自己的頭顱,看錯了。以為自己的頭不見了,實際上是在,不是不見,自己迷了不知道,根本就沒有喪失掉,迷失了!佛舉這個比喻就是告訴我們,我們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沒有兩樣,我們現在自性在還是不在?在!為什麼找不到?迷了,迷了你就不認識。什麼時候覺悟了,你就叫成佛。成佛不是別的,成佛是什麼?認識自己,找回自己本來面目。你在迷的時候就叫做凡夫,就像緊急集合的時候,帽子戴在頭上,自己不知道,到處去找帽子,就像這種狀況。像我們現在自性,自性就在我們面前,中峰國師《三時繫念》說「分明在目前」,但是我們不知道,不知道我們就一直找,找自性在哪裡,就在目前你不認識。

  這三個名詞在經典上我們常常看到,但是解釋很難解釋,慢慢往後看,我們漸漸就懂得,心愈清淨你體會就愈深。心浮氣躁是我們學習最大的障礙,心浮氣躁要不除掉,永遠體會不到。心要靜下來,心靜下來,你才有智慧,才體會得到,不然心浮氣躁永遠體會不到。你所能學到的是言語、語言,是皮毛,是這些文字、名相,學這個東西,真實的道理你沒有辦法知道。你的心愈清淨,體會就愈深,到你平等心顯現出來了,差不多,你縱然沒有開悟,也接近開悟的邊緣。清淨是見思煩惱淡薄了,進一步見思煩惱斷了,真正清淨心就現前;塵沙煩惱斷了,平等心現前。我們的心不平怎麼行?為什麼不平?有我,有我就不平,我總比別人強一點,叫傲慢。諸位要知道,有我就有傲慢,你不承認也不行。

  佛說得很好,為什麼?你有我,你有末那識,末那識是四大煩惱常相隨。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大乘法裡頭有一句話大家都知道,「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就是我,不是父母生下來才有我,不是的,父母還沒生我的時候就有我在了。在我們一般人講靈魂,在佛法不是叫靈魂,叫靈性。他有沒有我執?有,有我執的時候叫他做靈魂,就不叫他做靈性。為什麼?他的活動空間出不了六道輪迴,他在六道裡面轉,出不去。為什麼?他迷了。他要覺悟了,他就超越六道,那就不叫靈魂,叫靈性,他活動的空間就大了,那個活動空間是十法界。他也出不了十法界,為什麼?他還有起心動念,因為他無明沒有破。無明破了之後,靈性的名詞也沒有了,叫自性,他還源了,回歸自性。那叫什麼?那叫佛,真佛,不是假佛。一個東西,三個名詞,一而三、三而一。

  所以,我們只要一念迷了,迷了就是把自性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裡面的三細相,轉相就是末那識,末那識頭一個就是我見,有一個我,我見就是執著有個我在,有我。拿什麼當作我?執著阿賴耶的一分,用現在的話來說,一分能量,這大家好懂,用現代的名詞,就是一分物質,或者我們不說能量,說得更清楚點,一分信息;末那是信息,阿賴耶是能量,境界相是物質。現在科學講,宇宙之間只有三樣東西,能量、物質、信息,跟阿賴耶的三細相是一個意思,但是科學他講不清楚。物質從哪來的?信息從哪來的?能量從哪來的?他就不知道。佛法裡頭說一體,那就是自性。在不迷的時候是一體,你分不出哪是能量、哪是物質、哪是信息,分不出來,就是惠能大師所講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有,它不現。它顯現出來的時候,那是有個緣分,那叫一念妄動,起了一念,它就現行,它就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我是正報,環境是依報,依報跟正報同時起來的,沒有先後。

  這個在《還源觀》裡面講得很清楚,從一體起二用,二用就是,一個是我們的正報,我出現了,另外一個,我的生活環境出現了,就是宇宙。這個事,現代科學、哲學都沒講得清楚,在佛經上三千年前講得這麼清楚。非常可惜,這些科學家沒福報,沒看到佛經,要看到佛經,相信那些人很聰明,一定大幅度提升他們的境界。為什麼說你有煩惱?末那識有我見,我見又跟著我愛,我愛就是貪,我慢就是瞋恚,傲慢跟瞋恚是連帶的,我痴,痴就是愚痴。所以,我見、我愛、我慢、我痴,四大煩惱常相隨。你怎麼會不傲慢?傲慢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帶來的。一念不覺就迷了,迷了就產生這個現象,實際理體裡面沒有這個現象,它的現象是什麼?是智慧、是德能、是相好。一念起來它就迷了,就變成貪瞋痴,這個信息就發生。

  也叫真如實相,「真」是講體,能生的,能生能現的本體,「如」是講相,現相。現相是從本體變現的,現相跟體是分不開的,所以叫性相不二。這個也不好懂。古來的祖師大德,佛經上也有說,常常用黃金跟金器來做比喻。我們現在講,我們的自性在哪裡?你現在看到的這些都是自性,你現在看到這些所有的都是自性變現的。自性在哪裡?任何一樣都是,那就是自性。古大德用黃金做比喻,把黃金的本質比作體,體是真的,真如,真的,黃金所做的這些器物那是如,怎麼叫如?因為器物就是黃金。你說把黃金做一串念珠,這條念珠,我們叫它做念珠,它的質料是黃金,那這條念珠是不是黃金?是,沒錯。黃金你把它打造成一個戒指套在手上,打造個手環、做個茶杯,現在還有做金筆、做項鍊,黃金可以做很多很多器物。你去金飾店看,有很多,但是它的質料都一樣,都是黃金,但是相不一樣。黃金可以打造一尊佛像,黃金做的,你打造成一隻狗,那隻狗也是黃金的,相不同,但是質料都一樣。

  用這個比喻讓我們體會自性,什麼叫自性。所以說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在哪裡?到處都有,都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都是,都是我們自性變現的。好像是黃金打造成這麼多東西出來,同樣都是黃金,所以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二。你從相上就看到黃金,那你真的識貨。如果你不識貨,你把金跟這些器分開,你要去哪裡找黃金?黃金就在器上,你打造成手環、手鍊,那就是黃金,你不要這個相,你要找黃金也找不到。所以你不能說這是手環,手環是黃金造的,你不能說這不是黃金,這是手環不是黃金。所以全部是黃金做的,叫你拿黃金來,你找不到,這是什麼?迷了,叫迷了自性。悟了,拿黃金來,隨手拈來都是,樣樣都是!所以開悟的祖師問學生自性在哪裡?隨手拈來,那真的開悟。我們現在還沒悟,是聽說的,但是要從這裡去參,你就能悟到,要真的參到悟,這樣才及格,才算數。性相不二,因為性沒有現象,雖然現這個現象,相是一個幻相,這個幻相它不是真的,這個相不是真的。所以大乘教裡面常常講,萬法皆空,了不可得,這是跟我們講真相,真相沒有。《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都是給我們講真話,佛給我們講真話,這是真如。相是虛妄的,虛妄的相從哪裡出來的?從真如出來的,相沒有了,沒有了回歸到真如。

  實相,實相就是真相,你要認識真相。真相是什麼?相裡頭有性,性相它沒有離開,不能說我離開這個相,再去找個性,找不到。性在哪裡?就在相裡面,這是真的。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性要是不可得,相怎麼可能得到?所以一部六百卷《大般若經》,佛給我們講什麼?就是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今天煩惱從哪裡生的?不可得的一定要把它得到,你不是叫做自找麻煩嗎?你的苦惱沒有邊際。一下覺悟,苦惱就沒有了,真相明白了,不再執著,不再打妄想,受想行識都不可得,都是假的。受想行識從哪裡來的?是從自性裡面來的。自性有四淨德,見聞覺知,是真的;迷了之後,從見聞覺知就變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我們稱之為心理,精神的部分,心理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是清淨的,清淨平等覺,那是真心,妄想分別執著肯定是妄心。

  經上講「惠以真實之利」,「惠」是送給你,諸佛如來、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給我們真實的利益,所以純一真實。這部經「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真實之利,純一真實也」,這是說這個經契理,不但契理,圓滿的契理。「又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這個話是彭際清說的,他是前清乾隆年間那個時代的人,這是我們佛門的大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很了不起,他說的,《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換句話說,《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華嚴經》就是大本《阿彌陀經》。一而三,三而一,《華嚴》講得詳細,《彌陀經》說得簡要,便於課誦。所以,家師早年講經常常勸年輕同學,真的要把淨土五經一論講透,要把淨土五經道理、事理講得透徹,一定要學《華嚴》,《華嚴》就是五經一論的詳細註解,它是一不是二。

  念公此地引的這些話,他說「經中所詮」,這個經裡面所詮敘的、所說的「一切事理,即華嚴之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這是說明,《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內容跟《華嚴經》沒有兩樣,《華嚴》說得詳細,這個地方說得簡要,簡單扼要。這是講到《華嚴經》,家師淨老和尚一直想把這部經講圓滿。在過去台灣台南般若精舍的開心法師,也已經往生了,他是第一個啟請的。他說:法師(那時候我剛出家沒多久,二十八年前),你不講這部經,以後恐怕沒有人能講這部經,沒人講了。不是只勸一次,勸好幾次,每次見面都提醒他,但是家師還是沒有動這個念頭要繼續講《華嚴》。在早期曾經講過,但是沒圓滿,經文很長。第二次在北京,他去拜訪黃念祖老居士,老居士很嚴肅,也很慈悲,請他講《華嚴》。他也是想到,以後講這部經的人不多了,黃老勸家師,他還是沒有動心。第三次是華藏佛教圖書館韓館長在病重往生之前,在她往生前兩天,很懇切的要求家師再把《華嚴》講一遍,完完整整的講一遍,留一套錄音帶、錄影帶。家師就答應了,希望她身體趕快好起來,想不到兩天就往生了。往生以後家師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他當時跟李木源居士講這件事情,李居士聽了非常歡喜,他代表這三個人啟請家師講《華嚴》,一直講到兩年前才改講《無量壽經》,《華嚴經》又停下來。現在他老人家說《無量壽經》一年講一遍,講到阿彌陀佛來接引為止。《華嚴經》照目前這樣來看,還是沒有因緣能講得圓滿,這都是跟眾生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關係。

  這是講到無我,起心動念想別人,我執就容易打破,如果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是想自己,這就很難破除我執。入佛門,頭一關是破我執。這是我們學佛,見思煩惱裡面的見惑,五種,頭一個就是身見。見是見解,這個見解是錯誤的,認定這個身是我,認定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就是我,一切都是為我這個身體享受去著想,這就壞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全都由此起來,這樣就不能跟人家和,就跟人家對立了。所以,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再跟別人對立,不但不跟人對立,跟一切事不對立,跟天地萬物不對立,那叫破邊見。然後再破成見,我們講某人成見很深,我以為怎樣;我以為怎樣,就不能隨順眾生。必須把成見放下,你才能夠修隨喜功德,才能夠修恆順眾生,這才是入佛門的第一步,小乘是須陀洹,大乘《華嚴經》上講的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雖然才入門,那個功德就不可思議,所以一切諸佛護念,你是真的佛弟子,佛怎麼會不照顧你?龍天擁護,鬼神尊敬。這樣一個僧團出現,這個地方就有福了。有沒有四、五個人真修?捨己為人,起心動念為釋迦如來正法久住,起心動念為這個世間一切苦難眾生,不要想自己,把自己忘掉,這樣才能做到六和。

  所以經裡面所講的,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華嚴祕奧之理體,正在本經,故云契理」,這個經上跟《華嚴經》上講的完全相同。「至於契機,則更是本經之獨勝」,這句話講得好,獨勝。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講契機的話都比不上這部經。所以這部經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為什麼?它契機。這個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學,簡單、容易、穩當,成就還特別殊勝,這種法門到哪去找?「經中之持名法門,普被三根,齊收凡聖」,這是獨勝。用什麼方法?用念佛的方法,念佛的名號。你念四個字行,阿彌陀佛;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這六個字都是梵文音譯過來的,「南無」意思是皈依、恭敬,有這些意思,這是南無的意思。「阿」,也可以翻作中國字,「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無量覺是什麼?是自性。所以這個名號就是我們自己,就是當人自性的名號。

  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上講得好,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西方極樂世界是唯心淨土,不在外面。一切法不離自性,彌陀跟極樂世界也不離自性;換句話說,是我們自性變現的,自性彌陀。再說白一點,自己念自己,我不念貪瞋痴慢,我不念自私自利,我不念名聞利養,我念自性,自性是無量覺。大經裡面常常講,我們聽得多、學得多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什麼就現什麼境界,我今天想阿彌陀佛,我想我的自性的性德,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明心見性就是妄盡還源,用這個方法無比的殊勝。「普被三根」,三根是上中下不同的根性,都能學。「齊收凡聖」,凡夫能學,能成功,聖人也能學,也能成功,這是說齊收凡聖。「上上根者,正好全體承當」,上上根是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勢至,這是聖人,等覺菩薩,這是上上根的。真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跟諸位同學報告過,這是文殊、普賢菩薩。

  下面講,「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你依照經典講的理論跟方法認真去做,你能往生,往生就成佛,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上則文殊、普賢法身大士,亦均發願求生」,這講上上根;「下至五逆十惡」,無惡不作的這些人,「臨終念佛」也能夠「隨願得生」,這很了不起!什麼叫五逆?什麼叫十惡?我們今天的時間快到了,明天再跟諸位講,因為可能有很多同修不曉得什麼叫五逆,什麼叫十惡。這樣惡行的眾生,臨命終時遇到別人勸導他,他能信,他真能懺悔,真能念佛,也能往生。真正不可思議,這不是假的。「橫出三界,圓登四土」。我們這個法門出三界不是直出,是橫出的,橫出就是打橫的,像一條蟲在竹節最下面,想要出去外面,修一般的法門從下面一直爬,竹子有竹節,要咬破一節再往上爬,你看一支竹子有多少節、有多高!直直的出去,時間要很久,很辛苦。這是比喻我們修學一般的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就是要斷見思煩惱,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一品都得要斷乾淨,這樣才能出三界,這時間要很長,也很辛苦,這就叫直出三界。橫出三界,就像這條蟲從竹子旁邊咬個洞就出去了,牠不是直出,牠是打橫出去的,這叫橫出三界。這是比喻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我們不用斷煩惱,只要具足信願行,能夠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就出三界了。西方沒有在三界內,在三界外。

  圓登四土,我們還沒有斷煩惱,往生到阿彌陀佛的世界是往生到他的凡聖同居土,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很特殊,跟其他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同,因為他那個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凡夫跟聖人在一起,沒有障礙。其他諸佛世界凡聖同居土不能看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不能看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不能看到常寂光土,上面跟下面沒有障礙,下面跟上面有障礙,你沒有修到那個程度就不能跟他們接觸。但是往生西方,你只要往生西方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還是圓登四土,四土同時生,真正不可思議。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報告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