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智言慧語—無智慧者,以惡因招惡果,以善因招善果 (第九九O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85集) 檔名:29-513-0990
【無智慧者,以惡因招惡果,以善因招善果。以小因招小果,以有漏因招有漏果。】
這幾句都是講凡夫,凡夫沒有智慧,凡夫有聰明,聰明不是智慧。智慧的定義是什麼?智慧的定義是煩惱的對面;換句話說,煩惱沒有了,智慧就生。煩惱跟般若就像明與暗一樣,明生了,暗就沒有了,消失了;暗要是生了,明就消失,明、暗不能對立。佛門裡面講有智、無智,就像這個比喻,有智是明,無智是暗。有智慧的人他怎麼會造惡?我們再舉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無智的人著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智慧的人生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無智,沒有智慧。有智的人怎麼樣?有智的人沒有四相,有智的人也不生四見,用《金剛經》這兩句話來解釋有智、無智,就很清楚、很明白。想想我們自己是屬於哪一邊,屬於有智那一邊,還是屬於無智慧者。再想想大概都是屬於無智慧這一邊,不是有智慧的那一邊。有智慧的人決定沒有四見、四相。
再說得粗淺一點,因為這句意思太重要了,對我們修學有沒有成就關係太大。有智慧的人起心動念都想著一切眾生,無智慧的人起心動念都想著自己,這個大家好懂。起心動念什麼都想自己,都想著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好處,這個人沒有智慧。你再問:「想自己有什麼不好?怎麼會沒有智慧?」你想想經上講的我見、我相,天天想自己,這是我見在增長,天天想怎麼樣利益自己,那是我相在增長。真實的智慧是破四見、破四相,你不但不破,天天在增長四見、增長四相,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辨別得出來。覺跟迷,有智慧就是覺悟,沒有智慧就是迷惑,所以起心動念為自己著想是迷惑。這句話說出來,大家聽著好像能懂,實際上不懂;看得好像懂,真正講起來你沒有懂。同樣這句話,可能要聽幾百遍、聽幾千遍、聽幾十年,忽然懂了。我講的都是真的,古人開悟是這個悟法,我自己也是這樣。這幾句話在經上常常看到,常常聽這些法師大德們講經說法,常常聽到,聽了幾十年現在才懂。你們沒有聽幾十年,我說說你就懂了,沒那回事情,不簡單的!我是過來人,這裡頭的情況我很清楚。所以總得聽幾千遍, 聽個幾萬遍,真正還得要一點修學的功夫,如果沒有功夫的話,一輩子都不會懂,聽了一輩子也沒聽懂,這個都是實話。
沒懂的人還是以惡因招惡果,惡因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個要招惡果報。以善因招善果,念念想利益眾生,念念心裡頭想做好事、想做好人,這好不好?在我們一般人看,好!這個很難得;在佛法裡講不好。為什麼不好?他著相,他沒有離相,沒有離念。好人好事,善因善果,還是在六道,沒能出六道,那好在哪裡!佛法的標準,超越六道輪迴才算是真的善,沒有離開六道,不能算是真善。
以小因招小果,為什麼因小?心量小。我們想幫助眾生,幫助我們這一個都市的眾生,幫助我們這一個國家的眾生,乃至於幫助我們整個地球的眾生,這個心量如何?還是小。小因還是招小果報。什麼叫大因?四弘誓願裡面講,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無邊是真的,盡虛空遍法界,那是無邊際。所以說一個大千世界,十萬億個大千世界,它還是有邊界,還不算大。大,所謂是大而無外,那就真正叫大。以有漏因招有漏果,什麼叫有漏?你在修因當中,漏是煩惱的代名詞,你煩惱沒斷;換句話說,你的見思惑沒斷,你所造的善因,再善的因都是屬於有漏。即使在佛門裡面種的善因,也還是有漏,不要以為在佛門裡面做一點善事,這真實的功德,那你就想錯了。
古時候大家曉得有個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他以國王的身分,以國家的財富護持佛法,為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座道場、寺廟,蓋了四百八十座寺廟,大大小小。度出家人,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他自己以為,自古以來修福報的人,修福報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這在事相上講,真的,梁武帝之前沒有人能超過他,梁武帝之後也沒有人能超過他。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們是同時代,跟梁武帝見了面,梁武帝也相當傲慢,值得驕傲。他做了這麼多好事,向達摩祖師邀功,你看我對佛教的護持,做了這麼多的事情,他問達摩:我的功德大不大?哪裡曉得達摩祖師不會做人,雖不會做人,達摩很老實,說了一句老實話,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很生氣,不護他的法。所以達摩在中國就相當苦,沒人護持他,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如果那個時候他要是會說話的話,對梁武帝說:功德很大很大!那梁武帝馬上請他做國師,那還得了!其實達摩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並無功德。為什麼?他是以有漏因招有漏果。你看看他那個傲慢的習氣,自以為是的習氣,換句話說,充分表現貪瞋痴慢,哪有功德!所以梁武帝所修的是有漏的善因,他將來果報當然有,得有漏的善果,不能出三界。
講到梁武帝,我們聯想到梁皇懺,梁皇就是梁武帝,梁皇懺的來源,我想你們每一位同修都知道,這個地方拜梁皇懺的風氣也挺盛的。這個超度佛事的起源,梁武帝的皇后死了以後墮在惡道,託夢給梁武帝說她很苦,求梁武帝請高僧大德做佛事來超度她。當時的高僧首推寶誌公,寶誌公到以後我們曉得,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寶誌公就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來超度她,誦經念咒來超度她,這個超度的儀規以後留下來,就稱作梁皇懺。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世界的三聖之一,並沒有能夠把梁武帝的皇后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僅僅是從三惡道裡面幫助她生忉利天。這個事情我們要清楚、要明白。超度的力量,必須要真正的高僧大德,有修有證,他才有這個能力。而超度人最高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那個能力就不夠。什麼原因?因為四王天跟忉利天可以憑福德因緣保送上去,夜摩天以上必須要自己修持的功夫,也就是要有定功。你自己沒有真正修行,全憑別人的福德來加持,那是達不到的;自己沒有修持功夫,憑別人的福德加持,最高可以到忉利天,這是我們不可以不明瞭。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現前修行非常重要。活的時候不修行,死的時候求人超度,你就是遇到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超度,你也只能到忉利天。這個事情難!所以有漏因招有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