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智言慧語—因時施教,如五時說 (第五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04集) 檔名:29-513-0050
【因時施教,如五時說。】
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有不少的學生,發心長時間追隨佛陀而不肯離去,像經上常講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眾,佛到哪裡他們跟到哪裡,一生都不肯離開佛陀,於是佛陀講經說法當然是以他們為主要對象。雖然他們是主要的對象,也不能不顧及大眾,可見得講經說法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因為要顧慮到所有各種不同根性,一定要叫人人都得利益。大根性的人得大利益,小根性的人得小利益,統統都得利益,佛講經說法才叫圓滿成功了。「五時」,就是由淺而深,這屬於佛學常識,我想諸位很多都很清楚。
世尊成佛,首先是在定中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參與這個法會,我們在經上看到,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但凡夫沒有分,佛在定中講,我們怎麼能進得去?凡夫沒有分,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也沒有分,一定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參與如來定中的法會。這是二七日中所說,也有經裡面講三七日,二七日、三七日都有根據。二七是十四天,三七是二十一天,佛就將《大方廣佛華嚴經》講圓滿了。
佛所講的《華嚴經》,諸位要曉得,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我們不但沒有看到,聽也沒有聽說過。佛滅度六百年以後,龍樹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這是了不起的一位人物,聰明絕頂!他是地上菩薩再來的,示現給我們看的。他在不太長的時間,把世間的典籍讀遍,書念完沒得念了,佛法、世法都念完了,於是生起貢高我慢,自以為了不起。《金剛經》上有說「護念諸菩薩」,大菩薩有責任要護念這些小菩薩。龍樹是初地菩薩,所以大龍菩薩就來幫助他,引導他到龍宮,看龍宮裡面所收藏的經典。他到龍宮,看到大龍菩薩的圖書館收藏的《華嚴經》,一看就嚇呆了!
世尊講的《華嚴經》,有多大的分量?龍樹菩薩說: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古印度計算書本的大小,是用偈做單位,偈就是四句,不論長短,四句就叫一偈,不一定是偈頌,長行文也一樣,四句叫一偈,用這個做單位。十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不得了,十個三千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塵、磨成細粉,磨成微塵,一粒微塵是一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微塵偈,今天就是用天文數字也說不出來。我們常講恆河沙數,恆河沙算什麼?太少太少了。「一四天下微塵品」,一四天下,用淺顯的話來說,就是太陽系。太陽系裡面所有的星球都磨成細粉,磨成微塵,那一粒微塵是一品,《華嚴經》有這麼多品。
他這一看,貢高我慢的心馬上就沒有了,覺得自己念得太少太少了,簡直不能比!再一想,他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都沒有辦法受持,我們閻浮提眾生恐怕找不到一個人。所以就把它捨棄,再看中本,中本分量還是太大。於是問問大龍菩薩,跟他說還有下本;下本是什麼呢?實在講是《華嚴經》的提要。像我們中國這個大書《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有提要,有目錄提要,那個分量不多。雖然不多,這麼厚的精裝本也有五本,比起全書當然少得太多,全書一千五百本,這就濃縮成五本。龍樹菩薩一看,《華嚴經》,這是綱要,行!這個可以,就把這部分、小本,帶到我們人間來了。以後翻譯出來印成書,就是我們世間所流通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其實是《華嚴經》的提要。
這部經的分量,總共有十萬偈,四十品。這個經已經失傳,梵文經典沒有了。傳到中國來的這個經文,因為分量太大,古時候的書籍不像現在這麼便利,那個時候是貝葉所寫的;貝葉經也許有同修們見過,貝多羅的樹葉一片,切成長方形的一塊,大概是寫四行,有的寫六行,兩邊打個洞用繩子穿起來。諸位想想,那要是一部完整的《華嚴經》,恐怕現在大卡車要好幾個卡車才裝得下。分量多,容易脫落,在那個時候都是手寫本,所以流傳下來缺失很多。
東晉時候傳到中國,只有三萬六千頌;你看看,十萬偈,傳到中國的《華嚴經》經文只有三萬六千偈。我們也把它翻譯出來,很珍貴、寶貴它,這叫晉譯的《華嚴經》,我們也稱為《六十華嚴》,翻成中文六十卷,叫《六十華嚴》。到唐朝時候,武則天的時代,實叉難陀法師從印度帶來《華嚴經》的梵文本,比晉譯增加了九千頌,換句話說,有四萬五千頌;還不到一半,要五萬頌才是一半,還不到一半。但是《華嚴經》大致上的意思都能看得出來,翻出來之後稱為《八十華嚴》,現在流通的經本都是這個本子,《八十華嚴》。在貞元年間,外國向中國進貢,貢品裡面有《華嚴經》的一部分,就是最後的一品「入法界品」,這一品。這一品經很難得,它是完整的,沒有缺失,在中國翻出來之後,稱為《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最後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在《八十經》裡面稱作「入法界品」,這一品經是完整的。現在可以說,中文本裡面《華嚴經》是相當完整的,流傳下來是很完整的,可是跟原文還是差不多去一半的樣子,這個是相當不容易。
這是世尊二七日中所說的。所以我們想,二七日時間太短了,我們現在念也沒辦法,不要說是講,念都念不完。這是我們凡夫執著時間是個定法,其實時間不是定法。時間可以延長也可以縮短,我們俗話常講,人要是逢到歡喜、喜事的時候,覺得這個時間好短!如果遇到苦難的時候,度日如年。可見得這個時間哪是真的?不是真的!尤其諸位在作夢的時候,我們讀過古人的筆記小說《黃粱夢》,他做了一個夢,黃粱是高粱小米,在那裡煮,那很容易煮熟的,還沒有煮熟,他那個夢醒了。打瞌睡做了一個夢,夢裡面已經過了幾十年。說明幾分鐘可以把它延長為幾十年,換句話說,幾十年也可以把它濃縮成幾分鐘,時不是定法。所以世尊講《華嚴經》,可以說將無量劫濃縮成一念。《華嚴》上說「念劫圓融」,可以把一念展開為無量劫,把無量劫濃縮成一念。
這是第一時,第一時所說的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所以他是對法身大士所說的。當然如來果地上境界,不是凡夫能明瞭的。說了之後,世尊出定就想了一想,這芸芸迷惑顛倒、苦難的眾生要教導他們,不能不用權巧方便,權巧方便怎麼辦?從幼稚園班辦起吧!就這樣子了。這才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講四諦法、講小乘,這等於說是開班教學,從幼稚園辦起。然後看看他們的程度差不多了,可以講深一點,再講方等經典。方等也成就了,智慧漸漸開了,漸漸的開智慧,漸漸開悟了,第四個階段講般若,我們這個經是屬於第四時所講的。智慧大開之後,世尊最後講《法華》、《涅槃》,而《法華經》的經義跟《華嚴經》無二無別,就是導入大華嚴的境界。這就是由淺而深,由小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