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智言慧語—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第七二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61集) 檔名:29-513-0721
【理事、性修、因果,罄無不盡。故此一語,不但將本經所說道理賅括無遺,並將大小乘佛法總括無遺。故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這個意思在本經顯示的特別明顯。從小乘須陀洹果,他們斷煩惱,證得須陀洹果位,他們的態度若無其事,沒有把它放在心上,這就是顯示出無實無虛。因此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很清晰的體會到凡聖不同。凡夫有許多的定功,比小乘這些聖者高明很多,他們比不上阿羅漢,但是要比初、二、三果,綽綽有餘。四禪天的人、四空天的人,世間的四禪八定。諸位要曉得,證到三果的聖人,他們才在四禪天,四空天人所修的禪定比他高明。為什麼四禪天人、四空天人我們不叫他做聖人,小乘初果我們就叫他做聖人?不同在哪裡?用心不一樣。小乘初果已經是無實無虛,四禪天人、四空天人他還是有實有虛,不一樣在此地。定功深再深,如果虛實兩邊沒有捨掉,沒用處。所以定功一失掉之後,還要墮落、還要輪迴。小乘初果那個定功並不很深,很有限。但是人家已經是觀念上無實無虛,所以他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證阿羅漢,就出了三界。如果遇到念佛法門,一遇到他決定往生。為什麼決定往生?因為他以無實無虛這個態度來念佛求往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而且往生的品位還很高。我們要想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把握,脫離六道輪迴,往生不退成佛,這個要緊、太要緊了。如果這句話的意思不太了解,你就常常想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行了;或者《金剛經》上還有兩句更簡單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行,與這個都相應。
世尊在本經末後,特別教給須菩提尊者,教給他就是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完全在事上做。不取於相,就是應無所住;如如不動,是說我們在六塵境界當中,我們每天接觸六塵境界,不能離開六塵生活,接觸沒有關係,不能動心,動心就錯了。動什麼心?順境起貪愛的心,逆境起瞋恨的心,動了這個就糟糕!如如不動。動,以中國話來講,就是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你動了情,動了七情,這個不能動。換句話說,不動,心是清淨的,不動的心是平等的,不動的心是覺而不迷,跟《無量壽經》經題「清淨平等覺」完全相應,那就是修清淨平等覺。修清淨平等覺,就是修彌陀淨土。《無量壽經》上,世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還有個別號,就叫「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我們能夠把《金剛經》上這兩句常常想著,把它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在修清淨平等覺。發願往生,當然往生。無實無虛,把大小乘所有一切佛法統統包含盡了。
因此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賢聖」,這個一切,從小乘須陀洹到圓教等覺菩薩,統統包括了,「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什麼叫無為法?無實無虛就是無為法。由此可知,這些聖者,就是無實無虛功夫淺深差別,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階級是從這裡來的。實際上這些人,他們心中有沒有這個階級差等?沒有。佛為我們方便說的。前頭不是念過嗎?你要問須陀洹:「你證須陀洹果?」他沒有這個念頭。他如果說「我證須陀洹果」,他四相具足,他有實有虛,他哪裡是無實無虛!從小乘初果,心就清淨、就平等,沒有這個念頭。這些念頭都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他離開了、捨離了。我們從這裡去體會,然後你就曉得怎樣來學習。也同時明白,為什麼我們生生世世修行,沒能修得成功。沒有修得成功,就是我們虛實兩邊沒離開。為什麼我們這一生修行功夫不得力?也是兩邊沒離開。無實是空,無虛是有,空有兩邊。本經上講的法相與非法相,無實是非法相,無虛是法相。法相、非法相兩邊不取,都在這個意思上。底下說,理是空的,理是無實,事無虛;性無實,修無虛;因無實,果無虛。都是虛幻的,從這裡面去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