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二十三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23

  上次我們講到捨財作福,在佛法裡面,可以說菩薩道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都可以用這一句來包括,所謂六度萬行,歸納起來不過是布施而已。在這一篇裡面,了凡先生提出了善法十大綱領,也可以說以此為中心。所以一開端就把布施分為三個層次來給我們解釋,真能做到內捨六根,外捨六塵,這就是入了道的菩薩;換句話說,那就不是凡夫了。昨天我們因為時間不多,沒有能夠詳細的說明,好在《金剛經》裡面都曾經詳細的說過。布施,在《華嚴經》,我們過去讀過,「第六迴向章」裡面,佛曾經舉出六十樁事例來教給我們應當如何來修布施度,換句話說,應當怎樣的捨法,以及布施的功德利益,經裡面說得非常的詳細。

  在以往,我們《華嚴經》一個星期講一次,我記得「第六迴向章」我們就講了一年,這是六十段專門講布施的經文。換句話說,凡是學大乘的菩薩,都應當要以《華嚴經》做依據,也就是以《華嚴經》做我們一個榜樣,我們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內捨六根,外捨六塵」,這是綱領,這是講捨到了清淨處。六根六塵,諸位都知道的,這個小註裡頭有,「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講的六塵,底下有一個簡單的解釋,「觸即膚際所接觸之軟硬澀滑冷暖等種種觸塵,法即意識上發生一切愛憎取捨豫計追憶,以迄一切遊思妄念等,種種法塵,性海不波,意地乾淨,便是肉身菩薩」,這是講捨到了極清淨處,心性自然顯露出來了。「一切所有,無不捨者」,這一句是接著上面說的,這個根身器界都能夠捨了,當然就是一切都不再執著了,所謂是《金剛經》末後教給我們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這個意思。可見得《般若經》的結論,你看看還不是給我們講的布施嗎?也就是講我們捨之福德,這是講到大菩薩他們所修學的境界。諸位要真正體會到這個意思了,佛法是什麼?布施而已,學佛怎麼個學法?就是捨財作福,這就叫學佛。研究教理,這是理論,換句話說,我們求明白這個道理。實際的這個功夫就在布施上,換句話說,功夫的淺深就是看你施心之深淺,這就叫功夫。

  後面這一段是教給我們初學的人,我們初學從哪裡做起?講這個根身器界,這是我們談不到的,我們沒有這個功夫,所以先從外財捨起,這就是方便門,逐漸加強施捨之心,加強施捨之行,使行解能夠相應,這樣才能夠破煩惱。在煩惱裡面,我們講三毒煩惱,最重的是貪瞋痴,布施能夠破慳貪的煩惱。實在講,慳貪煩惱一破除之後,瞋恚與愚痴附帶的都斷了,就離開了。諸位想一想,為什麼有瞋恚心?貪不到才生瞋恚心,貪得了還有什麼瞋恚?貪不得才有瞋恚。可見得,說來說去,貪是個根本。捨就是斷貪的,諸位要曉得,所以布施之福無量無邊。這是前面一段的大意。今天這一段也非常之重要,講到護法。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這是將護持正法也給我們做一個概略的說明。首先我們要懂得此地講的正法是指什麼。這個底下小註說,「正法就是指的佛法」,可見得不是指佛法以外的一切法。諸位想想看,世出世法無量無邊,單單指出佛法叫我們護持,佔善行十大綱領之一。為什麼要護持?下面就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這個法就是指的佛法,佛法是一切眾生智慧的來源,所以叫人天眼目,有眼睛才能夠觀看,才能夠辨別,佛法就是眾生的慧眼,就是眾生的法眼,不懂佛法沒有不迷惑在愚暗裡面。所以修行人不管修哪一個法門,首先,就是第一個優先的條件,叫開道眼,道眼要是不開,就是古人所謂的盲修瞎練。

  諸位不妨細細的去讀讀《永嘉禪宗集》跟《證道歌》,這一本書可以說是簡要詳明,把佛法修證次第程序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雖然說的是禪宗,但是任何一宗、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它的原則。這部書我們印了五千本流通,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夠看到,都能夠認真的從頭到尾去念幾遍,你一定會有受用;換句話說,縱然你道眼不開,你曉得道眼之重要。善根深厚的,讀了它這個書,就可以開道眼;中下根性的人,有這一本書,提起你求解之心,換句話說,也是指引你、幫助你開道眼。諸位想一想,這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希望同修們千萬不要把這本書拿回家就往書架上一擺,那就太可惜了,也辜負了那些出功德的同修。我們是時間不夠,沒有辦法將這部書從頭到尾細細的把它講一遍,雖然不能夠完整的細講,我們在大專講座提綱挈領的總希望多介紹一些,以後有因緣我們再來共同的研究。這是說解之重要。

  但是在大乘經典裡面有幾部經非讀不可,換句話,那就是我們道眼、法眼的所在。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給我們列出了十三種,換句話,在千經萬論裡面選擇了十三種。這十三種,說實在話,也是我們中國人學佛最喜歡讀的這幾部經,像《華嚴經》、《法華經》、《金剛經》、《楞嚴經》、《楞伽經》、《解深密經》、《涅槃經》,像這些經典,修淨土的當然這是淨土三經。這些經典也是常常有這些法師大德們在弘揚、在講解,我們遇到了這種機緣就不要輕易的放過,盡量的找時間去聽。聽比看註解要容易領悟,經上也常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閻浮提眾生耳根最利,所以佛在我們這個世間是以音聲做佛事,這是講萬世生靈之眼目。所以首先要明理、要求解,而後才懂得怎樣修法。

  在昨天,內湖圓覺寺的靜定法師來找我,他跟我談,希望將來他們那邊辦一個佛學的研究班。我就勸他,辦研究院、研究班、佛教大學都沒有效果,試問問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哪一個是研究院畢業的?哪一個是大學畢業的?台灣光復以來,佛學院有多少,研究班有多少,為什麼不成就?要研究研究這些道理。這門學問,所以一開頭講人天眼目,絕不是好高騖遠,絕不是拿來撐掌門面的,要實地去做。今天,說實在話,講到護持正法,不是在辦佛學院,也不是在辦佛教大學,更不是做社會慈善事業。為什麼?這些都不能夠開人天眼目。那要怎樣才能護持?一定要行解相應,還就是過去方東美先生所說的話,如果不能恢復叢林的制度,佛法是決定沒有救,這是他講的,要想佛法興盛一定要恢復從前的叢林制度。從前叢林規模相當大,我們不談規模,叢林的精神在什麼地方?諸位曉得,叢林的精神就是行解相應,比學校還要完美。叢林最重要的組織,它有講堂、有法堂、有禪堂、有念佛堂,住在那裡面,白天上、下午講堂裡聽經,早晚,念佛的進念佛堂,就跟打佛七一樣,參禪的就入禪堂參究,行解相應,所以他能成就。

  到了末期,也就是大陸最後的這一個道場,印光法師的靈嚴山報國寺的道場,那是專修淨土的;換句話說,是長年佛七,雖然不講經,但是天天講開示。換句話說,到報國寺去專修淨土,在去之前教理上都有相當的基礎,這才能夠入得了祖師的門庭,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他才能有成就。大陸淪陷之後,這個道場也被共産黨毀掉了,住持妙真和尚上吊自殺了,換句話說,現在大陸上是一個道場也沒有了。我們台灣哪裡有一個有修有學的道場?沒有一個。所以我就奉勸他,如果你真正發心,真正想護持佛法,就希望你開這樣一個道場,心量要拓開,開單接眾,誰要到那裡去掛單都可以,不要拒絕。出家人四事供養,你到這個地方來參學,居士也可以掛單,不能拒絕。從前大陸上大叢林都是這樣的,居士繳伙食錢就行了,住不需要花錢,住寺廟有房子,每個月繳伙食錢就行了,那都很有限。諸位想想,比辦佛學院、比辦研究院有效得多,為什麼?那是行解相應。現在的佛學院,有解無行,所以叫說食數寶,有行無解叫盲修瞎練,都搞不出名堂出來。這是我一再奉勸他,我說你要像這樣去做,那就功德無量了。在台灣建立這一個道場,換句話就在全世界建立一個模範的道場。

  了凡居士底下幾句話說得好,說『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此地所講的天地也就是佛法裡面所謂的法爾自然之理。這個「參贊天地」就是儒家所說的「功參造化」,要有正法才能夠達得到,說得粗淺一點,天人合一,這是參贊天地。佛法說得更究竟了,「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真是參贊天地講到了極處,再無以復加了。「何以裁成萬物」,這個萬物是指九法界一切有情的眾生,裁成,這個裁在此地是比喻的話,好像我們裁製衣裳一樣。這個拿來譬喻什麼?九法界的眾生必須以正法才能夠把他裁成一尊一尊的諸佛,除了佛法之外,沒有辦法圓滿證得無上菩提。你看佛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講,要是離開佛法,說得最好聽的、最恭維的話,也不過是成一個獨覺而已,辟支佛,這到了頂頭了,再沒有辦法比這個高了,這是佛在經裡頭告訴我們的。如果你仔細去研究研究,辟支佛在這一生沒有遇到佛法,過去生中還是有佛法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含藏著,遇緣才能起現行。由此可知,離開了佛法,說實在話,出三界是不容易,何況辟支佛果?這就是說明,大乘佛法可以叫我們人人圓滿證得無上菩提。

  『何以脫塵離縛』,這個塵與縛都是指的煩惱,也就是說明,如果正法不住世,正法不明,煩惱脫不掉。煩惱在佛法裡面講分為三大類,最粗、最重的是見思煩惱,其次的是塵沙煩惱,最微細也最難斷的叫無明煩惱。我們目前所能夠感觸得到的是見思煩惱的粗相,見思煩惱的細相都不是我們人天凡夫所能夠覺察的。諸位想一想,如果人天要能夠覺察,那四禪天、四空天的人煩惱沒有斷,他為什麼自己以為是斷了?可見得微細的煩惱他自己不知道,沒有斷以為斷了,所以他就不能再往前進一步了,這就是錯誤,這就是所謂的盲修瞎練。福報盡了,定功失掉了,依然要墮落。所以唯有正法才能夠幫助我們永斷三種煩惱。

  下面說,『何以經世出世』,經世是講入世,「舉足為法,吐辭為經,澄清宇宙,澤被蒼生,此經世聖賢事也」。這個經世就是說菩薩入世,也就是說明我們在世間應該要以什麼樣的態度來處世。佛法教我們,通達佛法,依教修行,行解相應,行成證入,這種人他住在世間,就是我們所謂的祖師、高僧大德,他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做我們的榜樣。舉足為法,法就是法則、就是規矩,我們應該要向他學。吐辭為經,辭是言語,他的言語、他的文字,經的意思,我們常常講經,經題裡面都說過,在此地簡單的講,經就是真理,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永恆不變的,就是聖人的身教與言教,住在這個世間就是給人做榜樣的。換句話說,佛菩薩住世,想想看,是不是前面所講的布施?真正是做到了「一切所有無不捨者」,住在世間就是布施。所以澤被蒼生,澤是恩澤,就是他的恩惠普遍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個就是聖賢人入世,人家住在世間是幹這個的,這個住世有意義。除了這個之外,給諸位說,他不住世,他要住世就是標榜這些,就是給大家做模範、做榜樣;換句話說,喚醒眾生的迷情,指示眾生菩提大道,這是講他在世間。

  下面是出世,「智德兼備,人天推轂,說法度生,令出輪迴,此出世聖賢事也」。這個出世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是說的這個,特別重視在出世間法的修行這一方面。諸位要懂得,大經裡面所說菩薩度眾生,出世之後再入世,這才能度得了眾生。沒有出世,在這個世間裡面學出世間的行為,那一定是有毛病的,所謂非得過來人不可。這就是教給我們,你要想學大乘,要想學菩薩,先修出世法。這些諸佛祖師在出世法裡面,就是說的講經說法、行解相應,剛才給諸位講的,叢林裡面的辦法,那是修的出世法。出世法通達了,世間法沒有不通達的,再回到世間,這才能夠澤被蒼生,功德圓滿才能夠做得到。因此,修出世法十之八九是要出家的,那個出世法修圓滿,要到世間去利益眾生,十之八九都要在家。那這樣說起來,是不是出家之後還俗?不是的,這一生出世,他有大悲願力,來生就示現在家相。因此我們萬萬不要等閒看了在家居士,說老實話,在家居士裡面有許許多多是菩薩再來的,他是出世了以後再回頭再入世,乘大悲願力普度眾生。這些人不但普度眾生,而且特別的是護持正法,為什麼?護持正法培養底下這一代初學出世法的人,他是出世法畢了業,得到自在了,我們要懂這個意思。

  你看菩薩裡面,我們看看菩薩所示現的相,差不多都是在家相,不是示現的出家相,這就是再來人。我們就拿中國我們最尊敬的四大菩薩來說,觀世音菩薩是在家相,文殊菩薩也是在家相,普賢菩薩也是在家相,只有地藏菩薩現的是出家相,這不就說明了,四分之三是示現的在家相,佔絕對大多數。彌勒菩薩在我們中國示現的,現在我們塑彌勒菩薩的相是出家相,這是宋朝時候的布袋和尚。實際上諸位要讀佛教史,傅大士也是彌勒菩薩再來的,傅大士是在家人。由此可知,佛菩薩入世,示現在家的各種身分、各種職業的人都有,上自帝王,下至乞丐,寒山、拾得就是示現的乞丐,隨緣接引,福澤蒼生,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示現出家的大概都是以祖師的身分,換句話說,就是負責來教學,教底下這一代初學的出家人,使佛法的慧命不至於中斷。這是講的世法與出世法都離不開正法。

  因此,對於正法要從哪一方面去護持?下面就說明了。『聖』是指佛,『賢』是指菩薩,佛菩薩的事業,這是弘揚正法的機構、場所,這個『貌』之一字就是指的形像,佛像、菩薩的形像,或者是木雕,或者是泥塑,或者是彩畫,用這一個字代表了寺院佛菩薩這些形像。『經書典籍』,這就是指的經典,法寶,佛菩薩形像是住持的佛寶,佛寶、法寶我們必須要敬重。下面這個小註裡面說,「謗法慢法,罪孽之相;奉法敬法,福德之相」。這是世間人許多他不知道的,凡是毀謗佛法、輕視佛法的,這就是罪孽之相,有幾個人知道?現在這些書籍,那些不相信佛法的人,他看到、他聽到,他不會接受的,不能接受,罪孽就更深了。如果聽到,心裡面恐懼,這還有回頭的希望;換句話說,罪孽輕的,知道改過自新,回頭還有指望。翻過來說,奉侍佛法的、敬重佛法的,這就是福德之相。這個敬重都是講在心裡,心裡敬重而不行之於事,那個敬重是空的,無濟於事,既然心裡面有敬重,就得要表現在外頭;換句話說,要拿出我們的力量來做實際的行持來護持佛法。

  底下一句說,『而修飭之』。寺廟年久失修了,我們出錢出力來修補;佛像年久也舊了,我們重新塑造;經書破損了,我們要把它補起來。現在補舊書是比較少了,前兩天也給諸位說,從前經書不容易得到,所以對於補舊書是非常的重視。現在這個書籍雖然不像過去那麼樣的難得,我們也必須要尊重。從前講善本書,就是好版本的,不是說這個書籍在你手上,你花錢買來的、請來的,書就是你自己的,那就錯了。不能認為這是我的,一有我的,四相具足,你學一輩子佛還是凡夫。為什麼?有我、有我所,這書是我所有的,這就錯了。所以我們對於經書要怎麼個看法?我是暫用而已,我用了以後還要給別人用。因此對這個書保管就非常的珍重了。自己的書損壞一點無所謂,別人的書怎麼可以損壞?所以要非常的愛惜,書上不能做記號,不能寫字,不能夠折頁,規矩多了。

  這在現在可以放鬆一點,現在印刷術發達了,得到不困難,不像從前那麼難得。但是諸位要記住,如果你要得到善本書,依舊還要像從前一樣態度。這善本書是木刻版本的線裝書,這個書要曉得,現在我們看到木刻版本的線裝書,最低限度都是清朝晚年的版本,距離現在至少有六、七十年。六、七十年你曉得傳了多少代,傳了多少人,傳到我們手上,難道這個書到我們手上就為止了嗎?我們還要傳下去,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諸位要是拿到這個線裝書、善本書,就要曉得這不是自己的,不可以據為己有,要流傳給後代。換句話說,我們要替後人保管,不能夠輕易的把它損毀,這個道理是應當要懂得的。

  至於現在所翻印的這些書,翻印之中也要盡可能的把這個原書保存。為什麼?諸位要曉得,我們現在雖然講科學發達,一切都方便,現在我們所用的這個紙張,再好的道林紙,它的壽命也不過是一百年左右,可能還不到一百年,年代久了這個紙就變成灰了,諸位要懂得這個。我們中國的紙看起來比不上外國的紙那麼好看,我們毛邊紙軟軟的、黃黃的,但是毛邊紙的壽命最低限度是五百年。你們諸位到中央圖書館去看看,你看看五百年以前的古書,非常的完整。《中華大藏經》,這一次所印的,第二輯,這個《嘉靖藏》,五百多年了,我們中國的紙張比外國的紙張保存得久。連史紙壽命最少是一千年,你看這個連史紙比毛邊紙還要軟,一本書拿到手上,諸位想一想,那麼軟的紙它保存的壽命才有那麼長,只要你小心,不要受潮濕,不要被蟲蛀了,壽命很長。所以我們要得到這些好書,就要曉得,你有保存歷史文化的責任,不要在你手上輕易的糟蹋了,寫的時候,隨便拿個筆在上面畫,你能對得起後人嗎?人家一本書傳了多少代,傳到你手上都這麼完完整整、乾乾淨淨,你把它糟蹋了,留給後人,對不起後人。這是一點常識,這也是護持正法。這是講到修理、整理、保存,說到了這些。

  上面是講的佛寶與法寶,下面這兩句是講僧寶,弘法利生。『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底下有個小註,「舉」就是舉辦事業,譬如在過去,馬祖建叢林,這個叢林制度他是第一個創建的、創立的,百丈立清規,他們是同時候的人,叢林這些規矩是百丈大師訂的,這就叫舉辦,興建事業。「揚」是說弘揚,將正法發揚光大。我們看看小註,「佛法以教理行果四者為體」。這是講到佛教的教體,教體一般講都是以這四個字來標列。所謂教就是指的經典,理是經典裡面所詮述的道理。因此,佛在四依法裡面特別的教誡我們,教我們要依義不依語。換句話說,我們讀經,文字是次要,裡面的道理是主要的,道理明白了,文字就不必執著了,不要執著,這才是對的。更進一步,道理有深、有淺,有偏、有圓,所謂是有了義、有不了義,佛教給我們,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凡是講明心見性的道理,這是了義;凡是講做人做事的,這些都不屬於了義,了義能夠包括不了義,不了義沒有辦法包括了義。換句話說,我們一定要求深解、要求圓解,這就要重視了義的經典。

  這個教與理都是在解的方面,有解一定要有行,行就是指的修行;換句話說,要把佛所說的這些理論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使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佛教的理論,理論就是生活。理論與日常生活成了一片,這就叫果,果就是證果。諸位要知道佛教教體的義趣,你就曉得佛陀教育跟我們世間的教育不一樣。世間教育裡面我們有揀擇的必要,哪些我們可以學,哪些我們可以不學。為什麼?與我們生活有關係的我們學它,沒有關係的我們可以不必學它。佛法則不然,佛法所講的道理,與一切眾生,每一個人,甚至於說每一天,乃至於說每一剎那,都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九法界裡面的有情眾生是人人必修的,必須要學的,佛門弟子要學,外教的也要學。為什麼?與他生活有密切的關係,中國人要學,外國人也要學,這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學問。諸位想想,我們是不是想破迷開悟?我們要不要離苦得樂?你要想破迷開悟,要想離苦得樂,換句話,你非學不可。因此,懂得這個教理,你就會對於佛陀教育有了相當的認識。不但我們自己要學,我們要勸一切人來共同的學習。你要把這個道理講給他聽他才會來學,你要是道理講不清楚,你叫他學佛,他說你迷信,你迷信還要叫我迷信。所以首先要把道理搞清楚。這是講教理行果,你能把這四個字講清楚就可以勸人了。佛教是什麼?佛教就是講這些東西,這個講清楚,大家一聽,這個確實不迷信。

  「善度生死苦,善滅邪倒見,化火獄為蓮池,破幽途以慧炬,消多生之積障,接萬類於慈航」。這都講佛教種種事業上的設施形式,善是講方法,在現在所謂是教學方法、宣傳的方法。善度生死苦,以善巧方便能夠度脫一切眾生生死的大苦。善滅邪倒見,這個見就是見解、知見,凡夫的知見是不正確的,所以叫做顛倒見,也稱之為邪見,邪與倒都是不正確的意思,換句話說,真妄、是非、邪正、利害都分不清。這八個字是四層,最起碼的是利害,我們凡夫就是利害都不分,哪些於我們有利、哪些於我們有害都不知道,把害的當作利,利的當作害,這不就叫顛倒嗎?利害都不能辨別,何況是非?何況邪正?又何況最高的真與妄?唯有佛法教導我們,使我們能夠覺悟過來,能夠把這個錯誤的知見改正過來,這就叫善滅邪倒見。

  化火獄為蓮池,這個火獄跟蓮池都是比喻,火獄是苦,蓮池是清涼自在,這是比喻樂。這都是講我們的生活,我們在人生當中,如何將我們種種苦難的生活變作隨心所欲、自在快樂幸福的生活?也得要靠佛法,沒有佛法轉不過來。也許諸位要問,我眼睛裡看到許許多多學佛的人他還不是一樣的苦?你這話要來問我,我也給你點頭,不錯,是的,是苦。那這個經上講的不就不對了嗎?經上講的對,他學佛學錯了;換句話說,他不是說食數寶就是盲修瞎練,所以他轉不過來。無論是在家、出家,只要依教奉行,行解相應,沒有不能改變的,袁了凡就是一個例子,這事實擺在此地,怎麼會不能改變?問題就是你懂不懂道理,你懂不懂方法,你懂這個道理,曉得這個方法,照這個去做,不必多,三年就轉變過來,可見得不難。最困難的是理論不容易接受、不容易相信,你要是能接受、能相信,依教奉行,那有什麼困難?這就是離苦得樂。

  下面,破幽途以慧炬,這就是破迷開悟,幽途是迷惑,慧炬就是悟明,所謂迷就是對人生宇宙真相不明,樣樣迷惑。不錯,世間固然有許多科學、哲學天天都在探討人生宇宙的真理,但是幾千年來他們都在那裡摸索,一直到現在也沒有結論,所探討的一點道理、一種學說都有偏差,盲目的相信了,付諸於日常生活當中,不但不能幸福,更加痛苦。可見得他這個知見不是正知正見,還是邪知邪見,這是永遠不能解決問題。正知正見只有在佛法裡面,諸位細心的去探討,這個裡面講求參、講求悟,要悟入。消多生之積障,這是講你能夠悟明的這個功德,就是行解相應的功德,不但可以消今生的業障,我們無始劫以來多生多劫的業障都可以消除,諸位想一想,這個功德多大。接萬類於慈航,接是接引,慈航就是比的佛陀的教育,佛法的教育就像慈悲之舟航一樣,在苦海裡面度脫接引一切眾生。

  底下一段是引《楞嚴經》的,《楞嚴經》我們過去也不止講一遍,這一說大家都能夠明瞭。「如昔阿難,承佛慈憫,反復宣說,常住真性,妙明元覺,含裹十方,一時大徹大悟,說偈讚揚」。這幾句話如果要講,兩個小時也講不完。可以說他引的這一段,把《楞嚴經》前三卷的總結論就在這幾句話上。這是舉出一個事例來做證明,證實以上所說的話句句真實,確確實實能夠消多生的業障,能夠普度眾生,為一切眾生之舟航。這是經上所說的,阿難承蒙釋迦牟尼佛的慈悲憐憫,在楞嚴會上反覆給他宣說常住真心、妙覺明體的道理,從七處徵心、十番顯見,這在《楞嚴經》裡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文,著重在解的方面,換句話說,著重在起信。換句話說,你要想修學有成就,首先要建立你自己堅強不疑的自信心,相信我這一生能成佛,能夠成就,能夠改造命運,你首先得信自己,你要不相信那就沒辦法。《楞嚴經》的前三卷所說的那些大道理,可以說都是叫阿難建立信心的,叫阿難尊者建立信心,阿難是代表我們說話的,換句話就是叫我們大家建立信心。

  「首楞嚴」是梵語,翻作中國的意思是一切事堅固,是這麼一個意思。換句話說,應當建立我們堅固的信心、堅強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就。將來有機會,我們《楞嚴經》過去講了一半,上次也給諸位同修提出來,有人要求繼續講,看看是接著講,還是在裡面挑選精華的部分出來講。經太大了,講的時間太長,如果每天講,這一部經大概要講十個月才能圓滿,一個禮拜講個一天、二天要講好多年。這個事情,我們這次的講座到二十五號圓滿,以後我們再研究。

  阿難開悟了以後,說偈讚佛,讚佛的意思這是感激,感激佛恩,換句話也是提出心得報告,一方面也是勸勉別的同修。所以這個說偈讚揚裡面有許多意思在裡面。這幾首偈子通常在早課裡面都有,在楞嚴咒的前面就是用這幾首偈子,「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偈頌到這裡為止。我們看看這個後面文好像不多,不過我們這個小冊子底下附的有《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一篇要把它包括在裡面,大概這幾天還能趕得出來,要是時間多的話,這幾句我們也可以稍稍的介紹介紹。

  「宏揚正法,普利有情,廣行佛事,即報佛恩,先覺後覺,皆當奮起以圖之」。我們應當發憤,應當努力弘法利生。『尤當勉勵』,尤其是應當我們自己要勉勵自己護持正法。今天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