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十六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16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這一段起。《了凡四訓》我們在今年年底還有一次,是下一個禮拜天,講完了之後就放假了,過年了。這個四篇我們才講了兩篇,第三篇文字相當的長,我們看看情形,如果時間不夠的話,我們就將這兩篇講圓滿,下面兩篇我們留著過了新年之後再繼續講。這個當中兩章,可以說是這本書的正宗分;換句話說,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改過」、「積善」。當我們想到十方諸佛教誡學人的綱領,三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是一切諸佛菩薩教學的宗旨,換句話說,千經萬論都離不開這三個原則。了凡先生的《四訓》就是這三個原則前面的兩條。往往我們學佛將這兩條疏忽了,沒有重視它,因此學佛時間雖然長,很難得到佛法的受用,原因就是沒有認真在基礎上痛下功夫。我們要想成就,如果不在這個地方痛下功夫,佛菩薩也沒有法子幫助我們;如果我們自己肯在這上下功夫,佛菩薩的神力才加持得上。換句話說,不肯這樣做,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他的力量加不上,遇到我們是無從用力,你想想多麼可悲!

  談到改過,諸惡莫作,談何容易!無始劫以來我們就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你看《地藏經》裡面講,「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我們想一想,確實是如此,如果是對於經藏有相當研究的話,看了《地藏經》上這一句自然點頭,確實是如此,說得絲毫不過分。在此地,了凡先生,這也是雲谷大師教給他的,他能夠信受奉行,這個地方教給我們,改過有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這個辦法是什麼辦法?是從心地裡面去改,這叫從根本上改。所以說『過有千端,惟心所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都是從心地裡面生出的念頭,身口去造作,所以身口的造作是以心為主宰。

  『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只要你在一切境界上不動心,這就是根本的改過法,不必要常常想到我過去造的罪業很多,我這一生造的過失也不少,用不著,用不著這樣枝枝葉葉的去求懺悔。這樣懺悔,說老實話,你就再懺個無始劫也懺不乾淨,這是叫枝枝葉葉,從事相上懺,懺不乾淨的。真能夠懺悔得乾乾淨淨就是從心地。這個道理在大經裡面,說實在說得非常之多。換句話說,我們六根接觸六塵,這個時候要提高警覺,覺就是佛菩薩。佛教給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佛菩薩,覺就是本性裡面的智慧光明遍照,不覺就是迷,迷就是凡夫,覺是善,迷就是罪。所以真正會修行的人,真正會用功夫的人,就是在境界裡面學個不動心就行了。說實在的話,只要你心不動,這種懺悔法叫理懺,不是事懺,唯有理懺才能夠將無始的罪業懺除得乾乾淨淨。

  至於積善,給諸位說,罪業懺盡了,一切善自然生起。換句話說,積善不難,難在斷惡,惡斷除之後,善才談得上積;惡要沒有斷除,善沒有法子修,修的那個善到後來都變成惡。這個例子不必多舉,太多太多了,拿我們佛門裡面來說,貪瞋痴慢這種心要是不斷掉,佛門裡面修一切法都變成過失。這個年底你看打佛七的多少,是不是善事?善事,大善事。可是在佛七之中,大家都是同參道友在一塊相聚,時間不過是七天,還有這個看不順眼,那個看了心裡也不高興,還在那裡生煩惱,一生煩惱,這個佛七本來是善事就變成惡事。其他的那就更用不著說了。所以說惡要不斷乾淨,修的善未必是真正的善,未必是真正的福報,這個問題多麼嚴重。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要重視斷惡,就是要重視改過。

  底下不過是舉幾個大端做一個例子而已。說『學者』,這個「學者」是指什麼人?學佛的人,並不是指社會上那些學者,不是的,學佛的人、學善的人,是指這些。毛病這是舉幾個大的,好色是毛病、好名是毛病、好貨是毛病、好怒是毛病。底下有個小註,這個好念去聲,嗜好之好,換句話就是貪愛的意思,輕舉妄動。『種種諸過』,不要說過去世,也不必談我們一生當中,細心想一想,一天之中做了多少過失,所以要用功過格來記載。諸位拿到之後,你要真正發心學佛菩薩,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有成就,那麼你拿到手之後就開始做,不要再等待,今年快過年了,過了年我再來,過年的時候正熱閙,十五以後再來,選個日子,那就是此地講的因循苟且,不會有成就的。我們應當勇猛精進,從現在就開始。

  功過格是記一些瑣瑣碎碎的事情,要記,不可以不記。雖然講改過從心改,從根本上改,那個枝枝葉葉還要記嗎?要記,枝枝葉葉記下來,給自己一個警惕,你看我今天又這麼多過失,天天這樣記法,改從心地裡面改,這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不記功過格,很容易懈怠,學了幾天,覺得自己沒有過失了,不肯再用功了,所以不會有成就。這個功過格應當要記一生,盡形壽的去記載,對我們只有好處,絕沒有壞處。但是改不要一樁一樁的改,一樁一樁改那個方法很笨,從心地裡面改。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心地裡面什麼都不要想,只想善事。什麼叫善事?就是利益眾生的事情,不要想著利益自己的事情,如果想著利益自己的事情那就是過,想著利益別人的事情就是善,這在前面講過。損己利人那是大善,利己一定不利人,當然是惡。所以叫你常常念著善,念著利益眾生,縱然是持齋念佛,朝暮也要迴向給一切眾生。可見得在佛門裡修一切法門還是為一切眾生而修,不是為自己修,這才叫真善。

  講『正念現前』,小註說,「不提正念,空過春秋」,春秋是指時間,這個時間空過了。「離卻一切邪念、一切差別念,止念無念也」。這是解釋什麼叫做正念,所謂正念就是沒有邪念。給諸位說,正念還不是說無念,如果說無念的話,那個無想天裡面的天人都是無念,那怎麼能稱為外道,那應該稱作佛菩薩,諸位要懂這個道理,正念不是無念。我們好好的想一想《金剛經》裡面的道理,《金剛經》說得非常的詳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就叫「正念現前」。應無所住是無念,無念是體,從無念裡面生起來的念,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是正念。這樣講法恐怕有些同修們還不太好懂,怎麼無念裡頭又有念了?我們現在這個有念是不是從無念起來的?不是,我們現在這個念是從有念起來的,我們還沒有到無念的功夫,無念是要見性,性是無念。從前人的修學,說實在話環境比我們好,人家可以按部就班,先修無念,然後再修無念當中的有念,他可以用這個辦法。現在不行,現在沒有這個環境,也沒有這個因緣,現在要怎麼樣修?要同時修,同時修比按部就班的修當然要難得多,但是能修成,成就那比過去的人大得多,這是確實的。如果不能成就,當然比不上從前的人。這是要我們勇猛精進,要時刻提起自己的警覺心。

  這些道理我們在《楞嚴經》裡面、在《金剛經》裡面都做了詳細的說明。簡單的講,就是在一切境緣裡面不要執著、不要分別,這就叫無念。對於一切境界了了分明,隨緣度日,這就叫無念之念,念而無念,要這樣的修法。天台家所講的一心三觀,在《金剛經》裡面一再給諸位同修提起,就是《金剛經》裡面講的三句話,即非是名,這是正念現前。譬如《金剛經》舉的忍辱,「忍辱波羅蜜,如來說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這個不能再細講了,諸位細細體會這個道理,這叫一心三觀,這叫正念現前。可見得人家對於事事法法都不執著、都不分別,所以一切法皆染污不上。這個地方說,只要你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染污不上。邪念是什麼?簡單的講就是執著、就是分別、就是妄想。一切的執著分別妄想都沒有了,都不會再起來了,所以說染污不上。

  下面舉個比喻來講,『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魍魎」就是妖魔鬼怪,這個小註諸位自己去看,光天化日之下,妖魔鬼怪沒有藏身之處。『此精一之真傳也』,這個真傳傳的什麼?傳的改過之方,改過的方法。可見得會用功的人,人家真有辦法,短短的時期當中,身心打掃得乾乾淨淨,無始劫以來的業障他都能把它消除掉,都能夠把它懺除得乾乾淨淨,這才成為大乘佛法裡面的法器,他真有成就,他懂得這個方法。所以說一句老實話,今天學佛能夠遇到《了凡四訓》,能夠肯在這個地方真正用功夫研究,依教奉行,這才叫大福報,真正有福之人。遇不到這本書,縱然天天念《華嚴經》、念《法華經》,也是空中樓閣,沒有實際的效果,那些大經大論理論太高了,不但他做不到,他連解也解不圓。因此,我們真持修學的人一定要腳踏實地,不可以好高騖遠,自欺欺人,要認真的去努力。《安士全書》我們已經印出來了,與《了凡四訓》是性質相同,篇幅更廣泛,理事更是圓融,希望同修們要認真好好的去讀誦,照這個方法去修學。《安士全書》裡面也有《了凡四訓》,那是沒有註解的,便於讀誦。這是講到「精一之真傳」,《了凡四訓》跟《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都是精一之真傳,我們應當要重視它。

  『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何必在枝枝葉葉上去伐得?砍樹大家都曉得,把樹根那個地方砍斷,這當然很容易,一下就解決了。如果一片一片葉子去把它採下來,那個多麻煩,縱然把葉子都採完了,還有那些枝枝椏椏的,依舊是麻煩,倒不如從根把它砍除。精一之傳就是講改過要從根本上改、從心地上改。下面四句話很重要。

  【大抵最上治心。當下清淨。纔動即覺。覺之即無。】

  這都是教我們從心地裡面改過用功的原則,最高明的、最上乘的就是從心上改。『治心』,治就是對治,從心地上這個效果非常之快,『當下清淨』,立刻你就見到心地清淨,心清淨了身就清淨了,身心清淨,外面的境界沒有不清淨的。底下兩句是功夫,前面兩句是講的理論。『纔動即覺』,動是什麼?動了惡念,那個惡念剛剛動,立刻就覺悟,貪心、瞋心、愚痴心只要它一動,立刻就覺悟了,我錯了,一覺,這就回頭了,這個心再也不會起來了,就消失掉了。你看人家改從這個地方改起,這就是講的覺照功夫。這個功夫要真用,時時刻刻的去用,用上個三年五載,習慣成自然,效果就現前。

  無論諸位修什麼法門,你修淨土也好,你修禪也好,你修密也好,你修教也好,如果你要不從這上用功夫,你那個禪律密教都用不上力,這是一定的。為什麼?惡念在裡面找麻煩,在那裡困擾你,惡念就是惡業,你有惡業常常困擾,你的菩提道還想成就嗎?你看這個多麼重要!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成就,古人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得了事一心不亂,給諸位說,往生極樂世界就自在了,自在就是你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現在就去現在就去得了,想再過個十年、二十年去也行,隨心所欲,生死自在。生死自在就是沒有生死,因為你來去太明白了,喜歡去就去,喜歡回來就回來,你看多自在,事一心就做得到。為什麼我們得不到事一心?惡業太多了,惡念太多了,雖然天天念佛,一天念幾萬聲佛號,可是那個惡念、邪念依然不斷,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你在境界裡面還有貪心、還有瞋恨心,境界裡面真妄、是非、邪正、利害還是分不清楚,分不清楚這叫做愚痴;換句話說,貪瞋痴的煩惱念念現前,障礙著你正念,障礙著你菩提道,你怎麼能成就?

  所以大家要想成就,我們舉最簡單的事情來講,你要想念到事一心不亂,你就得會用這個功夫,邪念一起來立刻就覺察,就照住它,覺之即無,這個邪念就消失掉了。你要天天這樣做,時時刻刻這樣做,利根的,三、五年可以得到一心,再鈍的根性,二十年、三十年也一定證得一心。證得一心比阿羅漢的果位高,證得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諸位要曉得,是已經斷了見思煩惱。我們看看蕅益大師的《要解》、蓮池大師的《疏鈔》,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功夫再要好的,可以得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那是破了無明,見了法身,這就是大經裡面講圓教初住菩薩以上,華嚴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就是其中之一了。人家也是一生辦到的,我們想想自己不可憐嗎?別說理一心、事一心辦不到,連個功夫成片都辦不到,成天都是妄念,成天生活在煩惱裡面,還自以為是,這樣怎麼能成就?這是人家講的真正用功,覺而常照,照而常覺,這是會用功。照久了心就定了,智慧就開了。定慧,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十方諸佛與六道眾生無二無別,為什麼人家定慧能現前,我們不能現前?為什麼人家成佛作祖,證得大自在,我們還在六道輪迴?應當細心的去想一想。下面就說了,你不會做,你做不到,你不會用這兩句的功夫,了凡先生就勸我們:

  【苟未能然。】

  假設我們還不能,不能怎麼辦?

  【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

  事離不開理,理離不開事,明理一定要讀經,不讀經怎麼會明理。理明了之後要會用,不會用就變成書呆子,要活用,活用什麼?活用就是用在事相上,叫隨事。理明瞭之後,在事相上一定能夠斷然做到,為什麼?道理通了,應該是這樣做法,他歡喜做,做得心地歡歡喜喜,法喜充滿。理要不明瞭,叫你這樣做,做得很痛若。譬如持戒,不明理的人持戒很苦,這樣又不能做,那樣又不能做,是勉強在那裡學,愈學愈痛苦,到最後戒律還是要把它毀棄掉,他就解放了,覺得自己很自在了。這是什麼?這是不明理。理論要懂得,他就會學戒了,為什麼?戒律才自在,戒律才叫真解脫,戒律上那些行持才是當然之理、當然之事,理事不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這多麼自在,他不感覺到那是拘束,他覺得那是自在,那是清涼。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這幾句話都應當要記住,『上事』是最上乘的理論,你明白了,修『下功』,像剛才所說的,每一天記我們自己的功過,這是「下功」,從心地裡面斷惡,這是「上事」,容易,『未為失策』,這是對的。天天要檢點,如果不從心地裡面斷惡,只是記自己的功過,這是很拙笨的辦法,不是沒有好處,有好處,非常之緩慢。

  【顧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

  可見一個人改過修善是確確實實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要是容易,人人都成佛作祖了,你看幾個人成佛作祖?為什麼不能成佛作祖?就是改過遷善不容易。哪一個肯幹,哪一個就成佛;哪一個不肯幹,想成佛也成不了。這裡面講的兩個增上緣,一個增上緣是要有善知識、善友提醒你。真正的善友,真正的善知識,不是給你講好話的,絕不是見到你就恭維你的。凡是在你面前講好話、恭維你,決定不是善知識;凡是在你面前說你過失的,這是善知識。幾個人願意親近?沒有人。佛在小乘經裡面說,十善這是善友,誰肯交結?沒有人願意交這個朋友;十惡是冤家,哪個不喜歡?十惡是殺盜淫妄,身是殺盜淫,口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心裡面貪瞋痴,你看哪個不喜歡?個個都願意這麼做。翻過來是十善,誰都不願意幹。這就是連善惡、是非、利害都不能辨別,這不叫愚痴叫什麼?所以常常說我們過失,這是真正的好朋友、是良友、是善知識,他來提醒我。

  或者有人問,你沒有過失,人家找你麻煩,這還能算是善友嗎?給諸位說,還是善友。古人教我們容納善言,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都接受,一切人給我的教訓統統接受,有也接受,沒有也接受。有這個過失,正好我應該要改過自新,沒有,我要勉勵自己、警惕自己,我不可以犯這個過失。所以統統是善知識,統統是良友,這是我們改過遷善的增上緣。一個修道的人對於這樣的善友真是求之不得,怎麼可以拒絕?怎麼可以遠離?對於善友遠離、拒絕,那可以說這個人在這一生說是有成道的機會那是妄語;換句話說,他這一生不可能有成就。

  底下一句說,『幽須鬼神證明』,這就講感應道交,除了我們尊重親近善友之外,我們在冥冥當中還要求一切護法神來保護自己,給自己做證明,證明什麼?證明我們罪業一天一天的減少,善功一天一天的加多。這個小註諸位自己去看,我們就不要再念了,我們趕時間。

  【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

  這就講到認真的幹了。這個地方講的『一心懺悔,晝夜不懈』,不是叫你在家裡面拜梁皇懺、拜水懺、拜大悲懺,不是說這個,那個說老實話,雖然在那裡拜,口上念,心裡還一樣在打妄想,那有什麼用?口是而心非,鬼神也給你做證明,做什麼證明?假的,給你做這個證明,不是真的。這裡講的懺悔,就是剛才所說的,心裡面才動念就覺,覺之則無,這就叫懺悔。我們真這樣做法,把整個精神力量都集中在這個地方,這個等於禪宗裡面觀心的方法。在一切境界裡面,六根接觸一切境界不動心,用這個功夫。不動心,剛才講了,不動妄心,不動為自己的心,利益一切眾生的心要有,大悲心,絕不可以求利益自己的心,利益自己的心是私心,是惡、是過。

  用這個方法來懺悔,你要努力在七天,它這個地方講,業障輕的人七天就見效,你看多麼快,七天就見效。什麼叫業障輕的?所謂業障輕就是對五欲六塵一切境界向來就很淡薄,這就是業障輕;換句話說,得失之念很淡薄。如果得失心很重的人,這就是煩惱重、業障重,他用的功夫、用的時間就要多一點。此地是講七天到三個月,這是把根性程度不相等的人都包括在其中了。這個並不是講成就,而是講『效驗』,就是講你能夠覺察得到有效果了。成就,我剛才說過了,要三、五年,業障輕的,業障重的大概總得要個二十年、三十年。古來祖師所說的,我不敢說這個大話,古來祖師說,業障最重的人如果肯用這個功夫,三十年一定可以證果,可以做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下面就講幾種效驗的例子提供給我們做參考。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

  這是兩種現象,一個就是心開意解,精神能夠振作得起來,身心自在,這就是『心神恬曠』,是身心自在,在佛法裡面就叫輕安,得到輕安了,這是效驗。第二種,『或覺智慧頓開』,開智慧了。

  【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

  這個大概是指的一般在家同修,『冗沓』是煩重、煩瑣而沉重的一些事物,千頭萬緒,很麻煩,你處理這些事務很容易就通達了,別人感覺到很煩瑣,你過去感覺到很煩瑣,可是現在做起來非常有條理,不費心力事情就做圓滿了。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

  或者過去一些冤家對頭,見到就生氣的,現在見了面不生氣了,這是很大的進步。你看底下這個小註,「此大福德、大智慧相」。我們自己問問自己,我們自己是不是福德之相?是不是個智慧之相?如果是福德智慧之相,考驗起來很簡單,你最討厭的那個人跟你見面了,你現在還討不討厭?你不討厭了,很歡喜了,你就是福德相現前了,你就是智慧相現前了。要是反過來,小小的叫你不滿意,你就記恨在心,你就是沒有福德、沒有智慧,你要想求福、求慧到哪裡求?求不到,為什麼?你根本就沒有福慧。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的境界。下面有幾條講夢中:

  【或夢吐黑物。】

  這是感應之夢。

  【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

  這也是好的,夢到佛菩薩,夢到過去的祖師大德給你講經說法,教給你修學法門,這都是好境界。

  【或夢飛步太虛。】

  空中飛行。

  【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

  殊勝稀有之事。

  【皆過消罪滅之象也。】

  這是夢中的感應,都是我們消業障的現象。

  【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

  這兩句話很重要,你見到這個現象了,不要自己以為我現在罪業消掉了,你們罪業深重,在一切大眾當中貢高我慢,那好了,罪剛剛消了一點,現在又加罪了,又拼命唯恐那個罪業消掉了,唯恐罪業少了,現在趕緊拼命再造,那一邊消,這一邊造,你還能消得清楚嗎?沒有那個道理。所以諸位要記住,真正是一個福德之人、智慧之人,是愈謙虛、是愈卑下,哪有貢高我慢之佛?哪有貢高我慢的菩薩?沒有!只有常不輕菩薩,常不輕是不敢輕慢於人,不敢輕視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是當來佛,怎麼可以輕慢?輕慢眾生就是輕慢諸佛。我們讀《華嚴經》,你看善財童子所示現的,菩薩道上獨來獨往就一個人,沒有同伴,除了自己以外統統是善友,統統是佛菩薩,所以他才能一生成佛。如果他有一個同伴,你有什麼了不起,我們兩個程度差不多,他一生就成不了佛,你想想看,貢高我慢的心生了。這個啟示多麼明白、多麼的深刻,善人要尊敬,惡人也要尊敬,五十三參裡面有善人、有惡人。學佛的人對佛門尊敬,外道就不尊敬,那也錯了,五十三參裡面有佛門裡面菩薩比丘,也有外道。不但是有情之類一律平等而不分別,連植物、礦物都不分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都是善友,人家才能一生成佛。我們不能成就就是執著分別太重,幾時你要把分別執著斷除了,幾時你就像善財童子一樣,真正的踏入菩薩道了。

  所以貢高我慢是修道學佛乃至於世間求學的大障礙。佛為什麼教我們見人要五體投地?五體投地是對治自己貢高我慢之心,以我們最尊貴的頭頂禮對方的足下,這是最敬禮。最敬禮敬的是人嗎?不是的,斷自己傲慢心;換句話說,就是破自己的障礙。我們見一個老師,見一個善友,你要想在他面前求法,你先要知敬。善財童子是我們的榜樣,人家參訪遇到善知識是怎樣行禮、怎樣問對,這不是做了示範給我們看嗎?我們今天要遇到一個善知識想去請教,到那個地方跟他點點頭,漫不經心的問幾句話,人家也答覆你,也招待你,他也不會跟你做冤家對頭,但是怎麼樣?看到你輕慢而來,他也就隨便答覆你幾句,應付應付叫你去,不給你講真話。為什麼不給你講真話?講了真話怕得罪你,不敢講真話,這種情形太多太多了。我過去也遇到,好朋友、老同參,也在講台上講經,下來之後,老兄,我講的請你批評批評、指教指教。我以為是真的,我說你哪些地方有些不太妥當,馬上臉就紅了,我立刻就改口,你講得不錯,很好,大有進步,歡歡喜喜去了。下一次再請教,我就恭維他,不敢講了。為什麼?講了就要翻臉,就會變冤家。這樣的人太多了,今天有幾個人喜歡聽一些不中聽的話?所謂是逆耳忠言,幾個人願意聽?都喜歡諂語,這就是大障礙。

  這個地方交代我們,這很重要的,『然不得執此自高』,執就是執著,執著這個境界,自己貢高我慢,『畫而不進』,畫是畫了一個界限,到此為止,再不向前進了。不向前進,你能止得住嗎?告訴諸位,止不住,不進則退,一定的道理。我們再看底下: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

  蘧伯玉,在前面說過。這是談到改過,袁了凡舉出前賢做一個例子,說明改過之不容易。不要以為自己沒有過失了,給諸位說,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你看昨天我們講《楞嚴經》,他還有一重微細的污濁沒有斷乾淨,何況我們博地凡夫?要做到完全沒有過失,給諸位說,是圓教裡面的究竟佛果才無過可改。蘧伯玉五十歲而知四十九歲之非,這是凡夫的境界,怎麼可以說我沒有過失?等覺菩薩都不敢講這個話,這是我們要覺悟的。所以說自己一定有過失,最可怕的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這是最可怕的,知道了才能改,不知道從哪裡改起?因此,祖師們才教我們天天念《感應篇》。為什麼天天去念《感應篇》?檢查檢查自己的過失,怕我們自己沒有法子發覺自己的過失,念一遍《感應篇》,對照對照、檢點檢點,看看自己有沒有過失?作用在這個地方。《文昌帝君陰騭文》也非常之好,這都應當要常讀。本文一千多個字,現在看起來,小文章,早晚功課完畢的時候把它念一遍,檢查檢查我今天一天有沒有犯過錯?有了就要改。要能夠做到纔動即覺,那是最高明的,那沒有不成就的,如果能夠保持著纔動即覺,他這一生必定成佛,毫無疑問。

  諸位也許要問,祖師為什麼採取《感應篇》,而不採取戒律?現在拿戒律來改過沒有辦法,為什麼?這個戒條是原則,太籠統,說實在的話,我們依戒條去修得不到受用。這不是說戒條不好,戒條太好了,我們的心太粗了,戒律的精神、戒律的事相我們是一無所知,勉強照那個去修學,確確實實得不到利益。《感應篇》可以說是我們一日之中瑣瑣碎碎的細行,你展開來一看,就是一天的生活,一天當中在家庭、在社會所接觸的一些事。所以你把它讀熟了,記在心裡,這一定要背誦,要記在心裡,時時刻刻提得起覺照的功夫。如果不把它背熟,這一天遇到這些事情,沒想得起來,這是不覺;背得很熟了,一接觸事,覺悟的心就起來了,這才管用處。換句話說,戒律是綱領,《感應篇》、《安士全書》是細則。綱領很重要,沒有細則,那個綱領沒有法子做得圓滿,細則上做圓滿了,綱領才提得起來。再看下文:

  【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這個話確確實實,六道凡夫過失無量無邊,幾個人能夠發覺自己的過失?能夠發覺自己的過失這叫慧,這叫智慧,慧眼開了,能夠斷除自己過失的這叫福報,福慧雙修就是這樣修法。知道自己過失這叫真正的學問,改過自新這叫真實功夫,真功夫、真學問都是對自己的。我們看這裡所說的,如果不見自己的過失,那豈不是『心粗眼翳』嗎?心太粗了,「眼翳」就是眼睛瞎了,心也失去作用了。這個地方也舉了幾個例子,這是過惡重的。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

  自己也能夠體驗得到。

  【或心神昏塞。】

  我們現在講神智不清。

  【轉頭即忘。】

  沒有記性,才看東西,一會又忘掉了,這都是重的現象。

  【或無事而常煩惱。】

  絕不是好現象。

  【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

  『見君子』,也就是見有德有學的人,自己好像很膽怯,不敢見,或者見了面不敢講話,很拘謹。『或聞正論而不樂』,正論這是道。這種情形,我們講經道場也遇到過很多次,在很多年以前,我在南部講經,講完了以後下來的時候,有人來跟我說,法師,你講經就講經,何必老罵人?我說我講的經,我沒罵人。他說你講的經都在罵人,一句好話都沒有。我說那你還算不錯,還有進步,你還曉得經是在罵你,不是我罵你,釋迦牟尼佛罵你,這個話不是我講的,釋迦牟尼佛講的,你曉得佛在罵你,不錯!曉得在罵你,第二次還來聽,就真不錯了;聽到在罵我,下次不來了,就大錯特錯了。這是講的「聞正論而不樂」。

  說到這個地方,現在還有一些同修們,成見深的,講《華嚴經》、《法華經》都來聽,為什麼?這個經有功德,大經;講《了凡四訓》,這個有什麼聽頭,《了凡四訓》裡頭沒有一句是好話。將來我們接著要講《感應篇》,那就更不是好話了,那真叫天天罵人了,大家都不願意聽了。說老實話,大經大論的境界太高了,沒有這個基礎,毫無用場,只能夠說一句好聽的話,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個話說得很好聽,再仔細想想,永為道種,哪一生哪一劫才成熟?不知道,太渺茫了,不知道是幾個阿僧祇劫之後才能成熟,你要在六道輪迴受罪受到哪一天?這些書裡面所講的都是勉勵我們,叫我們一生成就,有這個基礎大經大論才有受用處,才有立足點。

  『或施惠而人反怨』,就是你布施,好心好意布施,別人怎麼樣?別人還怨恨你,這也是沒福報。

  【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

  說夢話。

  【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如果我們有這些現象,就曉得我們自己福太薄了,善根太少了。諸位要記住,只是講善根少,不是說沒有。如果你要沒有善根,這些話你聽不到,這個書你也見不到,你能夠見到這些書,你能夠聽到這些話,就是你很有善根。現在所需要的就是要依教修行,要認真的改過積善,袁了凡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我們為什麼不能?當然能,毫無疑問的能夠。他能改,我們也能改,我們不但能改,我們將來的成就一定要比他高,這才是成就,這才沒有辜負我們此地的一會。

  所以有福德之相要保持、要謙虛。所以四篇最後一篇講「謙德之效」,怎樣能夠保持福慧?就是在謙虛上,謙敬才能保持,沒有謙敬,縱有,不能保持。如果我們有罪孽之相,不要害怕,自己還是會感覺到很幸運,雖有罪孽,我知道自己有罪孽,知道就能改,怕的是不知道。換句話說,現在轉禍為福,化凶為吉,這個轉捩點就在此地,我們今天掌握到了,為什麼不自己開拓自己光明的前途,創造自己幸福的命運?這是第二章講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