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第十二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12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從這個地方開始。在「立命之學」我們從開端講到此地,如果真能夠相信,信了以後能夠仿照了凡先生這種方式來修學,他所獲得的利益、獲得的成就我們一樣也能夠得到。這個小冊子裡面所說的都是他自己經驗之談,親身體歷的。不但他這樣行有感應,感應道交,我們看歷代許許多多人照這個方式去修學都有感應,我學人本身也是如此。修學,前面一再說要認真,絕不可以自欺欺人,要一心踏地的去做。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他的命運開始在轉變了,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一個修行人,尤其是學佛的,連自己命運都轉不過來,諸位想想,了生死出三界還有指望嗎?決定沒有指望。但是你要想把命運轉過來,你就得要認真的修,絕不可以口是心非,那就沒有感應,不但沒有感應,還有罪業在其中,這是應該要警惕的。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底下有一個小註,禮部是從前舊的制度之下的六部之一,從前宰相底下有六部,「掌禮教及學校貢舉之法,猶今之教育部也」,它的職權相當於教育部,但是比教育部的職權還要大一點,因為它還管考選,等於說考試院考選部的職權也在這個部裡面。科舉,前面已經說過了,是從前的考試制度,也就相當於現在高考、普考、特種考試這一類的,那個時候做官的人出身都要從科舉裡面參加科舉考試,及格了之後國家才任用。『孔先生算該第三』,該是應該,照著他的命運上來說,他這一年去參加考試是能考得及格的,而且名次很高,他考第三名。他這一次去考『忽然考到第一』,而不是第三。諸位想想,從第三就升到了第一。升個一級、二級不足以為奇,而難得的是什麼?是命運轉過來,這個不容易!『其言不驗』,就是那個算命的,這個言是講那個命,算的這個命就不準確了,現在的命運改變了。『而秋闈中式矣』,這個底下有一個小註,中式就是考取,「科舉時代生員考舉人的鄉試」,那個時候考試,縣考是秀才,省考是舉人,殿試叫進士,那個時候考試分三等,這個地方講的「秋闈中式」是說的舉人,這就是中舉了,省考及格了。
他自己底下有反省的話,『然行義未純』,然而我自己道義之行還沒有達到精純,「未純,言雜而不純」,勉強,還沒有到自然,就是他現在修善,斷惡修善,都還是勉強的,功夫不純。什麼叫勉強?勉強的裡面就是還有得失心,他是有患得患失的念頭在。如果得失心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就很容易達到精純的程度,這也是相當不容易。我們從這一篇看起來,袁了凡先生斷惡修善並不簡單,確確實實是勉勵自己、策勵自己,努力的向這個方向走。他自己前面說過,他的惡習氣很深,毛病很多。所以要講到改過遷善,第一步就是要曉得自己的病。前面說出六條,那是比較大的,小的過失可以說是無量無邊,這是他自己講的,自己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應當要記住。譬如,他所說的,他性情怪僻,好潔過分,這個是毛病,為什麼?好潔過分就不能容人。其次他講到,他容易發脾氣,性情暴躁,言語刻薄,而且還多言,廢話太多,喜歡喝酒,喜歡徹夜長坐,這都是講的大病,這是福薄,沒有福。
我們要曉得,咱們不說出世間的,世間英雄豪傑,凡是成大功建大業的,都懂得惜福。所謂惜福,衣食所需之外絕不妄求,這叫惜福。自己已經沒有福報了,還要再盡情享受,還要再貪圖,那不是把你那一點福報趕快報掉而已嗎?沒有福要懂得培福。諸位現在看看這個世界上,日本人的福報很大,如果你要看到三十年以前的日本人,你才曉得今天日本人的享受是應該的。為什麼?不說他前生,這一生他的修積就不得了。三十年前日本被佔領那個時代,他們這些企業家,那些大老闆,他們的生活跟員工完全一樣,每天騎腳踏車上班,每天自己帶便當。那個時候到日本去訪問回來的時候,談談他們日本大公司主持的負責人、大老闆,那種生活刻苦,能跟員工打成一片,回來跟我們說,我們都感動。我們能做得到嗎?做不到。他們能做到,所以他工業發展才能夠遍及全世界。如果一開端老闆就享受,不顧員工,對員工刻薄,這個國家早就完了。由此地我們看看歷代開國的帝王,都是跟他的部下、跟他的士卒同甘苦共患難,他才能建立國家,才能夠建立一個朝代,能夠享國數百年,絕不簡單。
諸位想想,修德是多麼重要,培福是多麼重要。我們應當要反省、要檢點,我們沒有福報,沒有福報要專門想著享福,那後果就不堪設想。袁了凡也是沒有福報,說實在話,前面他所說的檢點他自己的心行,與我們現在差不到哪裡。他有本事改過來,而且改的時候也相當的勉強,你看他發願要做三千樁善事,做了十幾年才做圓滿,可見得不容易。但是人家發了這個願,天天在幹,不是不幹,縱然做得很少,他做了,天天在做、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檢點,有這種功德,所以他命運才能夠轉得過來。到這個地方就開始轉,轉得很勉強,很勉強的,已經轉過來了。說這些話是勉勵我們自己,換句話說,他能做到,我們決定可以做到,因為他是我們的榜樣,他是我們的借鏡,我們照他這個方式就能夠改造自己。首先改造自己命運,然後以這個為基礎,深入大乘佛法,才是古人所說的功不唐捐,才能夠得到大乘佛法的真實受用。
怎麼曉得他很勉強?到這個時候你看他檢點,他的功夫未純,剛才講了,所謂未純,頂重要的就是這個得失的念頭沒有盡。『檢身多誤』,檢是檢點,誤是過失,檢點自己的行為還有許許多多的過失。這個誤就是不是有心的,是無心的,有心的是過、是罪,是罪過,這是無心的。為什麼會無心?習慣成自然,這是習氣太深,心裡是沒有,行為上往往流露出來,這叫習氣。你看經上講的,習氣之難斷,連阿羅漢都不例外,到辟支佛的果位才把習氣斷盡,阿羅漢習氣都沒斷盡。由此可知,斷習氣之難。
底下舉出幾種例子來說,第一個,『見善而行之不勇』。今天我跟王居士談,我們很久就想到在電影院裡面打廣告,我們做廣告片,你們同修哪一個要,我們供給你。那個電影院,小的電影院花不了多少錢,大的電影院一個月才一千二百塊錢,這是第一等的電影院,電影院它也分等級。你這一千二百塊錢給電影院,它廣告給你打一個月,這一個月看電影的人心裡面都種了佛的種子。這個事情我們要趕快設計,趕快的去做。我們很想做,到現在沒有做成功,這就是了凡先生講的,「見善而行之不勇」,沒有立刻就去做。我們現在需要好的佛像,希望你們同學大家要有好的佛像、莊嚴的佛像,拿來給我們做底版,提供給我們。我想這個事情還是王居士隨他去做,你們交給王居士,像釋迦牟尼佛像、觀音菩薩、阿彌陀佛,莊嚴的佛像,我們做底版,我們在電影院打廣告。人家一看到佛像,南無阿彌陀佛,他念一句就是你給他種的種子。我們全台灣差不多有好幾千家電影院,這個廣告片子我們華藏法施會負責來製造。你們居住在哪個地方,你們就在你自己住的那個地方的電影院去打廣告,你去度你自己的鄰居,度你自己的街坊,用這個方法。這是第一。
第二,『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救人的範圍包括的非常之廣,人家有苦難你去幫助他。常常有疑,譬如現在我們也犯這個毛病,有人來找到我們求幫助,我們會懷疑他,他是不是騙子,會不會騙我們?因為什麼?我們過去被人家騙過,所以現在有人來找我們幫忙,我們都要派人先去調查一下,他真的有困難,我們幫助他。這就是什麼?這就是我們自疑,你看了凡先生那時候也是這樣,我們現在幹事也是這樣。說實在話,現在利用這些慈善救濟來欺騙的確確實實是很多,因為我們遇到太多了,所以不能不懷疑。往往我們接到人家的信,來求幫助的,我們都很懷疑。但是現在,雖然是疑,他既然來找我們,我們決定不能叫他空走一趟,空走對不起人,就是他來騙我們,我們也要給他一點。明知道他來騙我們,我們也得要給,給他少一點,給他一百塊、二百塊就好了,不要給他三千、五千,給他三千、五千我們就上當了,被他欺騙了,給他一百、二百可以。他既然來騙你,可見得他也有他的苦處,他要是生活很富裕的話,他又何必到外面去騙人?他也有他的苦處,我們也得諒解他,不能叫他空手回去。看看他的,我們現在所行的,確確實實是在這個階段。
『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譬如說,我們這些年輕的出家人發心都非常好,我前天就遇到一個,特地來看我,跟我談什麼問題?這個年輕的出家人對於戒律非常的重視,很好,說現在報紙上有討論出家人需不需要結婚,他也大做起文章,來問我這個文章要怎麼做?我就告訴他,這個文章不要做。他說不要做行嗎?我說不要做行。為什麼?做就落成口過,你要不做、不理會,這個事情幾天就平息下來,就沒有了,你一做的時候,把人的心理觀念又提起來了,你想想看是做好還是不做好?做是是非,不如把心定下來。我說你如果要想做,你就開另外一條路做。我就告訴他,我這兩次,末後兩次大專講座裡面的講題我也是針對這個,但是我對他們所提的絕口不提。我們都談佛教要改革,我們個人提出個人改革的方法,不要批評人家的得失,不批評人家的過錯,他說他的辦法,我們說我們的辦法,辦法說出來,大家去選擇。這就跟世間競選一樣,你只把你自己的政見、你自己的好處說出來,不要批評別人,是非公道自在人心。不要有口過。這個口過,往往我們所修的功德,不知不覺都從口過上漏得乾乾淨淨。佛經裡面、儒家、道家都叫我們守口如瓶,多言一定有過失,祖師教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何必要說別人過失?
你想想印光大師的教誡,這是一代祖師,好像是大醒法師去拜訪他老人家,就說到那個時候出家人已經不像樣子了,你老人家為什麼不說說他?印光大師回答得很好,如果我說了他就能改,我就是下地獄我也甘心,我要說他;我說了他不能改,他墮地獄,我說這個過失,說過失不是好事情,我也造了口業,他往地獄走,我捨不得,我跟他一道往地獄去,那我又何苦?你看看祖師的知見,跟我們不一樣,人家心是靜的、是定的,而我們見到人家的過失心裡面就不平,意氣用事。殊不知,見到別人過失,你心裡不平,你就是大過失,你自己先亂了,你已經被那個境界所轉了,你還修什麼道?你無道可修了。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你自己要如如不動,然後你才有智慧,你才曉得應該怎麼樣處理,才能夠到盡善盡美。
我們看看雲谷禪師,了不起!我們這個小冊子後面附的有雲谷禪師傳記,諸位回家去好好去看。雲谷禪師見到有人毀謗三寶,他不會像我們一樣的意氣用事。傳記裡面有一段說,講有一些在家的居士同修們,愛護三寶,護法心切,看到有出家人不守戒律,不守清規,往往就生毀謗、嫌譏。法師聽了之後,立刻就去營救,懇求那個當事者,告訴他們,你們真正要護法,出家人就是犯了戒,破了清規,你也要用善心對待他,所謂說是不看僧面看佛面,要體仰佛心,謗僧就是謗佛,侮辱出家人就是侮辱佛菩薩,這個話說得多懇切。所以縱然遇到了破戒犯法的出家人,你要真正是愛護三寶,你也不應該生毀謗。你要勸告他,沒有第三者在的時候,你把他找到旁邊去勸告他;有第三者在,你只能夠表現恭敬,絕不能毀謗,這才堪作大德。
而我們今天怎樣?好像不毀謗別人、不貶低別人,我們自己身分抬不高,不曉得謗僧的過失跟謗佛是同等的。大家再看看毀謗三寶,你不相信,不相信不是說沒有罪,你要相信,你心裡應該警惕,阿鼻地獄的罪業!不信就沒有了?不信照樣有,不是說不信就不墮地獄了,不信就不墮地獄,我們大可不要相信,不信也要墮地獄。所以印光法師絕不幹這個事情,這樣的文章怎麼可以寫?說出來,聽的人有限;寫出文章,多少人看,這個罪業是無量無邊。所以要記住,我們身修善,口要當心過失,要記住守口如瓶,不說別人過失,你的功德才能夠保得住。常說別人過失,功德都漏失掉了,保不住。
『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讀了這一句你就曉得,佛門裡面為什麼叫你戒酒,五戒裡面為什麼叫你戒酒,道理就在此地,酒一喝醉就放逸了,放逸就什麼事情都隨便了,馬虎了。酒在佛教戒律裡面稱之為遮戒,遮是防止的意思,怕你犯其餘的戒,所以這個酒也定在戒裡。如果大家要都能像鄭康成一樣,釋迦牟尼佛就不會把酒列在戒律裡面了。如果你喝了酒,你自己把持不定,非戒不可,諸位要懂這個意思。所以酒這一戒在佛法裡面有兩種開緣,一個是和藥,西藥裡頭是沒有,中藥裡頭有用酒配藥治病的,或者滋補身體的,可以,為什麼?那個不會喝醉。第二種就是配菜的,做菜裡面的料酒,那個是有開緣的,不在這個戒律裡面。所以有些人不懂,寺廟裡面有的時候那個酒,菜裡面酒放得很多的時候,味道都聞到,這個寺廟裡面他們怎麼用酒做菜?酒做菜沒有關係,為什麼?你把那個菜吃光你也不會醉的。所以要懂這個道理。舉例子就舉出這個三條,不要認為袁了凡先生只有這三種過失,舉三個例子來說而已。『以過折功,日常虛度』,這一句話就總包了,就是功過較量較量,還是過多功少,光陰空過了。
【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諸位想想,他發的願,修三千樁善事,十幾年才圓滿,不容易!可見得他斷惡修善相當的艱苦,並不是說惡說斷就斷,善行說修就修,好不容易才成就。諸位想想,了凡先生這樣做法,我們能不能做到?我們做恐怕比他還要快,比他的效果還要大,這就是說在法緣上了凡先生沒有我們殊勝,善根上他比我們深厚,緣上他沒有我們殊勝,我們現在要做太容易了。就是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我們做一張釋迦牟尼佛像拿到電影院裡去放,它一場給我們放個幾分鐘,你想想看那看電影的多少人,你這一天當中做了多少善事,度一個人算一樁善事,你在電影院那裡計算,你一天就做了差不多有千千萬萬的善事了。袁了凡先生三千善事做了十幾年,你這三千樁善事兩場電影保險圓滿,你看看豈不是容易得多了嗎?但是給諸位說,你做三千善事兩場電影就圓滿了,一天就圓滿了,袁了凡先生幹了十幾年,功德你比不上袁了凡。為什麼?他有十幾年的甘苦在裡面,歷事鍊心,你不過是出個幾百塊錢在電影院,別人替你做的。這就是說明我們的業障比他深重,他三千善事能夠把命運轉變過來,我們恐怕要三十萬、三百萬樁善事才能轉得過來,我們的業習比他深。這一點我們自己要明白,要懂這個道理。
你看看從前,我們也常提到的,宋朝曹翰將軍,聽一次經,打一場齋供養大眾,就這麼一次的福報,享了三生之福。諸位現在在此地天天聽經,常常修功德,再說我學人在講台上講經講了十八年,那比曹翰不曉得殊勝到哪裡去了。但是諸位要曉得,我這十八年講經的功德跟曹翰相等,他聽經一次,我講了十八年,他能得三生福報,我相信我也有三生福報,絕無問題。由此可知,我們的業障比他們深重。所以我們今天讀這些書要加倍的努力,不要看到,他定三千,我們也就定三千,他定一萬,我們就定一萬,那你永遠在別人後面,你的福報很少很少,我們要加倍努力。
如果懂得佛法,更要緊的向清淨心中去求。譬如昨天我們講《楞嚴經》中的一段,《楞嚴》裡面講到無功用道,那是我們做不到的,決定做不到,無功用道起碼也是圓教初住菩薩才能辦得到。在禪宗裡面講,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能辦得到,我們心性一塌糊塗;在淨土宗講,要念到理一心不亂才能做得到。我們現在連功夫成片都做不到,還能談到理一心不亂嗎?所以無功用道我們只不過是說說而已,決定辦不到。能辦得到的,《了凡四訓》。昨天我也講了,《楞嚴經》在我們佛學裡頭好像是研究所的課程,聽聽可以,種種善根,阿賴耶識裡頭有個底子,照那個修行不是簡單事情。《了凡四訓》確確實實它就是幼稚園、小學的課程,我們念了以後就能做得到,只要照這個做立刻就見效。大家果然能夠照《感應篇》、照《了凡四訓》認真的修十年,再拿《楞嚴經》來讀就不一樣。無功用道雖然做不到,也有點影子了,也接近了,如果不在《了凡四訓》、《感應篇》上認真的努力,大乘佛法不過是說說而已。大乘佛法好比是高樓大廈,《了凡四訓》跟《感應篇》好像是地基,沒有地基怎麼蓋大樓?你要想蓋大樓先打好地基,這是基礎的學問、基礎的方法。
想想印光大師一生將這幾種書流通到數百萬冊,他為什麼?你們要說印大乘經典的功德大,印光大師為什麼不印大乘經典,去印《了凡四訓》、去印《感應篇》、去印《安士全書》?等覺菩薩的智慧還不如我們嗎?《金剛經》、《楞嚴經》、《華嚴》、《法華》我們聽聽而已,哪個人能做得到,《金剛經》上破四相,你能破得了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哪一相破得了?日常生活當中還不是一樣的執著、一樣的頑固,做不到!四相不能破,《金剛經》是不得其門而入,金剛牆壁你有什麼方法進得去?我們體會到祖師的苦心,回過頭來想想,確實是有道理。不要說別人學佛我們看到看不出有什麼收穫,自己反省反省,這麼多年來沒有得什麼力量。回過頭來再念幼稚園,過去是好高騖遠,現在我們得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好好的去做。
這個地方諸位記住,他三千善能轉變命運,我們要加倍。我們今天可以這樣算法,譬如在電影院裡打這個廣告牌,舉這個例子來說,一天只能算一件善事,你不要說一個人算一樁善事,用人來計算,你只能說我打一天算一樁善事,功過格裡頭記一個善事,只能算一功。你要能行三千善,確實會有一點感應,你要連續去電影院打廣告三千天,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你要有這個恆心。十年當中你自己還要身善、口善、意善,不要想我在那裡打廣告度眾生,我自己拼命作惡,無惡不作,沒有關係,我那裡在修善,那就惡上加惡。這就好比心裡做了虧心事,把那昧心之財到處在外面蓋廟,修橋鋪路,處處做善事。
你們看看朱鏡宙老居士他有一個《八大人覺經》的註解,那個裡頭有一段故事,那段故事是實實在在的。我認識朱老居士的時候是民國四十二年,那個時候我剛剛學佛,沒有多久我認識他,當時他把這個故事講給我聽,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寫這本書,他寫這本書的時候很晚,在台中,他講這個事情千真萬確。上海有一個富翁,名字你們去查,我忘掉了,一生做好事,虔誠的佛教徒。死了以後,太太非常想念他,上海那個時候有一個法國人會走陰差,請他去找這個人把他找來,他可以跟家裡人談話,但是價錢很高,一次要五百塊大頭(銀元)。他家裡有錢,五百塊錢也不在乎,就請這個人去找,找了三天都找不到。找不到,人家就說他騙錢,你說會找,怎麼沒找到?他說我絕不是欺騙,但是實在找不到。
於是他就問了,你們有沒有親戚朋友要有人過世的,他說我再給你找找,能找到,證實我不是騙的,絕不是欺騙的。他家裡人聽到,剛好大兒子死了沒多久,就去跟她媳婦商量,試試看。既然是你家裡人,這一個就收半價,二百五十塊錢,去找他。不到幾個鐘點找到了,找到了就問答,答的是那個法國人,但是聲音都變了,變得跟他大兒子一樣的聲音。就問他,你父親呢?死了也沒有多久,怎麼到處找不到?他說我父親下地獄了。家裡人就問了,他一生修橋鋪路,到處做好事情,怎麼會下地獄?他兒子說出來,從前他在清朝末年做官,北方有一次賑災,政府撥了一筆賑災的款,他吞沒了,他就發了這個財,餓死了多少人,人家得不到救濟,他的財就是這樣發的。他說你要不相信,他還有幾個老朋友,還有人知道這個事情。
這個故事朱鏡宙老居士做了筆記,你們大家去找來看看。就他發這一筆橫財,傷害多少人的生命,晚年怎麼樣來修功補過,還是到阿鼻地獄去受罪,連走陰差的都找不到。走陰差的在餓鬼道能找得到,地獄道找不到。你看《地藏經》裡面講的,地獄裡面只有兩種人可以去,一種是受罪的,一種是菩薩到地獄度眾生,除了這兩種人,沒有辦法入地獄。朱老居士一生經歷這些事情很多,他給我講了許多故事,那時我剛剛學佛。所以萬萬不可我這裡做功德,那個地方做一點過錯事情沒有關係,將功折罪,好像我這個功還多得很,這就大錯特錯了。請看下面文: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
前面的三千善事是求功名,功名果然得到了,命運改變了。功德圓滿就是修迴向,發願修迴向。這個時候他『方從李漸庵入關』,大概是去關外做事情,所以沒有機會來誦經迴向。這個迴向我們來念一念,迴是回轉,向是趨向的意思,「回己所修之功德有所趨向曰回向。凡一切善行皆可回向,或以之贖罪,或以之報恩,或以之普施法界眾生,均可至誠祝願以植勝因」,勝因是殊勝的福德因緣。『庚辰南還』,這是從關外回來,回到家裡來了。這個時候大概他就比較清閒了,所以到寺廟裡面請幾位法師給他迴向,誦經迴向,他這十幾年,三千善行圓滿。『請性空、慧空諸上人』,上人是對出家人的尊稱,『就東塔禪堂回向』,東塔是個禪堂。一面迴向,迴向過去所修的善根,同時又發願求兒子,他的命裡面沒有兒子,孔先生給他算的,他命裡面沒有兒子。沒有功名,功名得到了;沒有兒子,他兒子也有了,命運全部轉變了。後面還給我們說,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壽命也延長了,壽命他沒有求,不求也有感應。可見得命運確實是能改變的,不是不能改變。諸位如果要想像我一樣,這個命不好,不好可以修,不好可以改,只要你懂理論、懂方法,你這一生稱心如意,樣樣自在,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如果你求不到,求不到是你理論不通達,方法錯誤了,你才求不到;你方法正確,如法而求,沒有求不到的。求成佛作祖都求得到,何況世間這些榮華富貴,簡直叫雞毛蒜皮,哪有求不到的道理!這個也許了三千善事的願。
【辛巳生汝天啟。】
這個文章是給他兒子的,他的兒子叫天啟。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
這就是記功過格,雲谷大師給他的功過格。功過格我們也在印,在印刷廠印,我想在陰曆年前一定可以印好。我們印了二千本,諸位要是願意照這個修的,我們贈送大家。這是用筆記,每一天記功記過,自己記,開頭學的時候一定要記。
【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硃圈於曆日之上。】
他們做善不是他一個人,全家修。袁了凡太太不認識字,做善事就用鵝毛管印一個紅圈印在日曆上,惡事就用一個黑圈印在日曆上,每天來看是紅的多還是黑的多,以這個來檢點自己善惡。
【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
這第二次三千善行,比第一次三千善行容易得多了,從庚申到癸未,這只有幾年的時間,不像從前那麼長了。
【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
這是說這次迴向不是在寺廟裡面,請法師到家裡面來誦經迴向。
【九月十三日。】
這是同年,前面三千願滿是在八月,九月十三:
【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戍登第。】
『進士願』也滿了,中了進士,國家分發。
【授寶坻知縣。】
寶坻縣在河北省,好像離天津不遠。你看看他這個求願,可以說善行愈積求願是愈順利,漸漸到稱心自在的境界了。到寶坻做知縣的時候:
【余置空格一冊。】
這個格就是《功過格》。
【名曰治心篇。】
「此空格治心篇,應人人置備倣行,人人可以覓出平地登雲之路」。這是註解的人尤居士勸告我們,要學了凡先生,我們也要備一個日記本,也要備一個治心篇,你才能夠消業障,才能夠求真實的福慧,這叫認真的修學。
【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於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這一來,他不是像前面功德圓滿才迴向,這個簡直是天天晚上迴向,每天斷惡修善,每天晚上在自己庭院裡擺上香案,這就修迴向行,發露懺悔。到這個地方,我們再想想我們自己,我們就趕不上袁了凡先生,我們現在在什麼階段?袁了凡第一個修三千善行的階段,這是袁了凡的第三步,我們就趕不上了。袁了凡修這個,給諸位說,在五乘佛法裡,人乘佛法,大家要想想這一點,假如我們人乘佛法都沒有基礎,還能談天乘嗎?還能談大乘嗎?我們這一生還能說有成就嗎?如果說連人都做不好,經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在經上有種種比喻,人身難得而易失,失掉人身再想得個人身,難,太難了。做到袁了凡這個樣子,人身才保得住,死了以後來生還可以到人道來投胎,不失人身。如果我們連這個都做不到,人身失掉了再想得人身,不是簡單的事情。你看佛在數量上的比喻,指甲裡面的土與大地土做比喻,那個比喻什麼?就是人失掉人身能夠再得到人身的,就像指甲裡頭的土一樣,那幾何?失去人身,不能得到人身,就像大地之土,簡直是不成比例。諸位想想,談何容易!得人身好不容易,我們現在得到人身,再要不曉得珍惜,不曉得利用人身來成就無上的道業,未免太可惜了。這一點我們要做,我們要天天迴向、天天修懺悔。
【汝母見所行不多。輒顰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這是袁了凡的太太,對他兒子講的,『汝母』就是袁了凡的太太,看到在縣衙裡面做官,行善事好像就沒有從前在家裡那麼方便了,在家裡面他太太可以幫助他行善,所以三千善行容易圓滿。現在做官了,住在官舍裡面,內眷不容易接觸外面,換句話說,內眷就無善可行了,現在許了一萬條善事的願,這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圓滿?他太太免不了要著急,何時圓滿?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
由此可知,袁了凡修善之心念念不忘,晚上作夢,夢到一個神人,他心裡還想著,我這一萬樁善事還沒有做完,真是念茲在茲,這一點心是真可貴。可見得由行善變成了心善,這是最可貴的,這才能感應道交。神人來安慰他,你一萬樁善事已經圓滿,怎麼圓滿?『減糧一節』。他在這個地方做官,過去這個地方田賦,田糧稅收,過高了一點,他把它減低了,減低了老百姓都得到恩惠、都得到利益了。我們看底下,他確實有這個事情。
【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釐七毫。】
這是從前田賦是這麼多,一畝田,那個時候是用銀子計算的,是『二分三釐七毫』。
【余為區處。減至一分四釐六毫。】
他把它減了這麼多,就像我們現在政府實行三七五減租一樣的,這個恩惠普及全民。了凡先生到寶坻做知縣,他第一樁施政就是減租,使農人都能得到利益。
【委有此事。心頗驚疑。】
我減租這一樁事情,他有權,輕而易舉,難道這一萬善事,一樁就圓滿了,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心裡還不相信。這個小註我們念一念,諸位看看這個意思,「驚一念之微已為神明所知,疑僅一善行如何便抵萬數」,我減租不過是做了一樁好事情,一樁好事情怎麼能抵得過一萬條善事?懷疑這個。
【適幻余禪師自五臺來。】
幻余禪師也是當代的高僧,他從五台山來。這個小註我們也念一念,「五台,山名。在山西五台縣東北」,五台山是文殊菩薩道場,「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上無林木,如疊土之台,故名。華嚴,名為清涼山,今屬山西雁門道。袁公夙因深植,與當代出世聖賢有緣,方便指引助成勝業。福薄之輩緣慳不遇,內典博載,障重眾生,多生多劫不聞佛名。僧為上宏下化,人中至寶,佛法藉以宣傳,苦海因而得度,得遇聖賢僧,夙福之厚可知」。這是他遇到這個好的法師,有修、有學、有道的高僧,他遇到了,這是他的福分,這是他的因緣。遇到他,他心裡這個疑問就可以請教了。
【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
我曾經有這麼一個夢,這能相信嗎?
【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
這就是告訴他,可以相信。實在了凡先生到這個時候,可以說他的功夫已經相當純熟了,這就是剛才講的,連夜間作夢他還想著修善,我這一萬樁善事還沒做完,念茲在茲。這一念心就不得了,這一念之心就可以當萬善。這個境界前面沒有,可見得這個功夫愈來愈純,所以福德因緣也愈來愈殊勝,這是善心真,善心切。我們現在修善就缺少這兩個字,缺少真、缺少切,我們行之不力。諸位要曉得,所謂修行,要著重在大眾,要著重在一切眾生,不要只顧個人,顧個人只是修一點痴福而已。有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他認為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這叫修行,做別的事情打我閒岔,我今天這十萬聲佛號沒有念得圓滿,你叫我做這個做那個。這是錯誤。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是自私自利,你一點都沒有為眾生想,你這個十萬聲佛號念一輩子,你來生到人天享個痴福,就完了,你能往生嗎?不能。為什麼不能?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法門,大乘法門要有菩提心,菩提心要自行化他,你沒有化他的這個功德,你天天只顧自己,決定行不通的,這個大家好好的把淨土三經去念念。所以佛法絕不是自私自利的,利益別人就是利益自己,障礙別人就是障礙自己,毀謗別人也就是毀謗自己,侮辱別人也是侮辱自己,都是給自己做障礙,不是做增上緣,所以大家要發心。
我給諸位說,我過去也給大家講過很多次,我出家的時候,我們同參道友三個人,我發心出來弘揚佛法,他們都是發心自修。我們三個人同年,三個人的命都是沒有福,都是短命,算命先生、看相先生說你們三個人都活不了四十五歲。果然不錯,他們兩個都走了。用功不能說不勤,一天拜三千拜。你們今天能做到嗎?你們真做不到!只是自修而沒有利益到眾生,所以還是超不出命運。我一想,反正我四十五歲逃不過,有一年就多利益眾生一年,我墮地獄沒有關係,你們大家成了佛再來度我,我怕什麼。大家好,我不好,我甘心情願,我也常說,我希望你們都在我的上面,我們佛教才能興,大家才有福,個個都不如我,那就完了。這是我當初發心跟我那兩個同參道友就不一樣,他們發心要走在人前面,我發心走在人最後,他們發心要高高在上,我是要在下之下,就這一點不相同,我也沒有求壽。所以要為一切眾生著想,把自己忘掉,把自己捨棄掉,這多自在!為自己修行,一天念十萬聲佛號,磕三千個大頭,還是不自在。沒有我,多自在。你十萬聲佛號,三千個大頭,你是有我,有我不如無我。所以我們要認真的學,學到無願無求,這個多麼自在。有願有求就有苦惱,無願無求就自在。這求與願,給諸位說,是私人、個人的。為一切眾生是有願有求,願眾生個個成佛,求眾生個個有福有慧,你有慧有福我就沾光了,你沒有福、沒有慧我更苦,我求大家有福有慧,願大家早成佛道。所以為自己要無願無求,為眾生要有願有求,願與求都是為眾生。
了凡先生他是為眾生,這是叫一縣的老百姓個個得利益、得好處,沒有為他自己,所以他的功德無形當中圓滿了。從前他行三千善事他是有自己的,為什麼?做這個我要想滿我的願,我要求個什麼,他要滿願,他有求的,這次減糧他沒有求,只想到老百姓得到好處,我做了一樁善事,叫大家都得到好處,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太少了,因為一萬樁善事他只算一樁,這個功德才大!今天時間也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