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十九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19

  【常熟徐鳳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又分穀以賑貧乏。夜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是歲鳳竹果舉於鄉。】

  這是接著昨天所引的事例裡面的第七段。『常熟』是在江蘇省,那時候當地有一位『徐鳳竹』先生,這個人家裡面素來富足,在荒年的時候,他的先人首先出來倡導賑災。這也是像前面我們看過的前一段的應尚書是相同的善舉,他也是聽到有鬼神夜晚在他家門口這樣的叫,話說得很清楚,說『千不誆,萬不誆』,不誆就是不欺騙人,誠實的意思,誠實語、真實語的意思,家裡面既然積陰德,子孫必定發達,他家的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這樣繼續不斷的有好幾天,在這一年果然「徐鳳竹」中了舉人。

  【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眾。凡有利益。無不盡心。】

  善有善報可以說事例是非常的顯著。他父親做了善事立刻就感得這種好的果報,因此從此之後對於修善積德格外的加勤。在這一段裡面,跟前面應尚書那一段裡頭多了一個齋僧,齋僧這樁事情是在佛門裡面種福田。我們把這個小註念一念再說,「僧為人中福田,有僧而後佛法住世,遇佛法而後眾生有出苦之期。凡發至心齋僧者,此人當來受福無量。謗法謗僧以惡知見導眾造罪業,此人當下即得無邊罪業。罪福皆由人自造也」。這一段話說得很明白。懂得佛理的人曉得,僧確確實實是人天福田,這個我們在講堂裡也講過多次,縱然是破戒比丘,你要是以至誠心來供養他,也是得無量福,這個道理在此地不必再細說了。

  為什麼感的福報會有這麼大?小註裡面就說得很清楚,要想佛法住世,三寶就要具足。而在佛滅度之後,說個實在話,三寶裡面最重要的還是屬於僧寶。佛滅度之後,所謂佛寶只是佛的形像,泥塑木雕彩畫,它也不會說話,僅僅是供給人瞻仰而已,使人看到佛像,八識田中印下佛像的種子而已。經典是文字,尤其是古時候人的文字,在從前大家都讀古文,文字上還沒有障礙,拿到兩漢魏晉所譯的經典,我們還是像跟古大德當面說話一樣。可是到民國以來,從五四運動以後,就不用文言文了,提倡白話文,白話文一提倡,麻煩就來了,我們跟古人的交通斷絕了,縱然這個經典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不能讀,不能夠懂得經典裡面的意思。所以這一重障礙我們必須要把它排除,排除的方法是認真的學習文言文。

  文字固然是一種障礙,除了文字之外,佛法本身也有它的難處。經上所說,《華嚴經》裡面就有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要什麼樣的人來說?要出家人來說。出家人把世間一切的事務捨棄掉了,專心來研究經典,依照經典的道理來修行,所謂行解相應,他才能夠懂得經教的道理,那麼要請他來給我們講解。過去這些古大德他們所講解的經典,或者是他自己把它寫成講義,或者是他講過之後,由他的學生們把它記錄、整理,流傳到後世,這就是經論的註疏這一類的東西,前人留給我們的。可見得我們要想真正在三寶裡面獲得利益,那就一定要尊重僧寶,才有出苦之期。如果對於僧寶不尊重,你自己就是再有學問、再有修持,都是枉然。這樁事情,諸位可以看這個小冊子後面,現在不必看,你們回去,家裡都有這個書,看看雲谷大師的傳記,雲谷大師那篇傳記是憨山大師德清所作的,諸位就曉得尊重僧寶的重要性。所以這個地方說這句話是根據經典的意思說的,凡是發至心齋僧者,這個至心就是誠心,誠心誠意供養出家人,這個人當來受福無量,這都是佛在經典裡面講的。要是反過頭來,謗法、謗僧,他的罪過也就無量無邊了。可見得,罪福無門,唯人自召,是我們自己造的。

  『接眾』,接是接待的意思,就是有遠道的這些出家,在從前參學朝山,他家裡很寬裕,房舍很多,可以常常招待這些客人,招待這些行腳的出家人,供給他們休息的處所,供養他們。『凡有利益,無不盡心』,這個利益就是利益眾生、利益別人,只要是於別人有利益的事情,這個徐秀才的老人都盡心盡力的去做,這是修善積德。

  【後又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

  『都堂』是過去從前官府的名稱,在現在我們也找不到適當的部門來做比較,相似的就是像現在監察院的性質,但是權限是不是與現在的監察院長相當,恐怕還不一定。『鳳竹官終兩浙巡撫』,這就是他最後官做到浙江省的巡撫,巡撫是官名,在現在就相當於省主席一樣,做到浙江省的省主席。後面幾句都是說的果報。再看底下第八段:

  【嘉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後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餘人。一時輦下咸頌尚書之明。】

  這一段是一個姓屠的,『屠康僖』,稱之為『公』這是尊敬他。這樁事情我們看起來也能夠想到是相當難得之事,自己做了善事自己不居功,這是很不容易的。這一段是敘說屠公最初在刑部裡面當『主事』,主事這個官職不高,大概相當於現在科長這樣的地位,這個官階不高。刑部衙門都是審判這些刑事案件的,他就到監牢獄裡面暗中的去調查這些案情,知道有許多被冤枉的,有很多這些無辜的、受冤枉的,牽連在裡面。這些實情他探聽出來了,探出來之後,『密疏其事』,祕密的把這些事情寫出來,『以白堂官』,報告他的長官,長官就是刑部的尚書。到以後開庭審判的時候,他這個長官已經知道裡面的實情,這一審判當然非常之順利,也非常的公平,把這些被冤枉的人都釋放了。『一時輦下咸頌尚書之明』,輦下就是皇帝所住的處所,換句話就是現在所講的首都,輦下是指首都,輦是皇帝坐的車子。大家都稱讚,稱讚誰?稱讚刑部尚書公正廉明,不曉得實際上這個事情是他底下的一個主事屠先生在那裡做的,這是把他的功勞讓給他的長官了。

  【公復稟曰。輦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豈無枉者。宜五年差一減刑官。覈實而平反之。尚書為奏。允其議。】

  由於這樁事情平反了許多蒙冤的這些人,這不但是善舉,而且是義舉。由於這麼一樁事情,他就再報告他的長官,就是刑部尚書,這個意思就是說,在首都,京師是國家的行政中心,首善之區,在這個地方你看被冤枉的人還是這麼多,京城以外各省各縣含冤蒙害之人不曉得有多少。由於這個緣故,朝廷裡頭應當,這是講最少的,應當要在五年派一個大員到各處去巡察、去覈實,就是去重新來審一審這些人犯,有冤枉的都要給他平反。這個意思非常之好,刑部尚書就奏給皇帝,皇帝就批准了,照這樣去做。

  【時公亦差減刑之列。】

  朝廷裡面派這些大員,帶著減刑的旨意,到各方去覈實,屠先生也是差官之一。

  【夢一神告之曰。汝命無子。今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帝賜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後生應塤。應坤。應埈。皆顯官。】

  每一段都是著重在積德、在修善上,都是著重在造因上,所以講到果報就輕描淡寫的幾句就夠了。我們讀《了凡四訓》,在立命這一篇曾經我們看到過,袁了凡先生也是命中無子,他能夠遵照雲谷禪師的指示改過遷善,把自己整個的命運扭轉過來,後來他也有個很好的兒子。他是有心求的,這個地方屠先生他還沒有心求子。可見得這個『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天有好生之德,這是他後來的果報,三個兒子都顯貴,從前『衣紫腰金』是講的達官貴人。底下一段:

  【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

  池陽是安徽池州府。

  【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

  這十段故事可以說都是了凡先生就近取材,大概這些事情,因為他舉的幾乎都是明朝時候的事情,可能是這些事情在當時一般人都知道,這個果報非常的明顯。這一段與他自己本身很有關係,說『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這個吾是了凡先生自己說的,可見得知道得就更詳細了。這個人,就是包信之先生,『博學高才,累舉不第』,屢次的去考試考舉人都沒有考上,沒有考上舉人的身分就是秀才。『留心二氏之學』,因為功名不得意,於是乎對於佛、對於道,佛教與道教,就比較接近了,學學佛、學學道。

  【一日東遊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

  這是讀書落第之後,常常到寺廟裡面走走,也是散散悶,偶然到一個鄉村的寺院,大概這個寺廟不很大,是一個小廟,小廟裡見到一尊觀音像,這個觀音廟大概是相當的破舊了,聖像因為沒有遮蓋,所以被雨露常常淋濕。他自己『解橐』,就是解囊的意思,囊橐,自己打開他的錢袋,『得十金』,大概他的錢也只有這麼多,沒有帶太多的錢出來,十金在當時大概有十兩銀子這個數字。就給主持和尚,『令修屋宇』,請他把這個觀音殿的房子修一修。

  【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

  修一個房子當然也得要花相當數目的財物,這十兩銀子不夠用,當然這是事實。

  【復取松布四疋。檢篋中衣七件與之。內紵褶。係新置。其僕請已之。憑曰。但得聖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僧垂淚曰。舍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

  這一段裡面我們一看,重點在供養佛像的一點誠心。因為這個小廟裡面,說實在話,十兩銀子、衣服布匹,說實實在在的,並不算很過分,在一般施捨這都是很平常,可是這點心就很不容易得了。這個文字都不難懂,『紵褶』,它這個底下有小註,這都是一些麻織品以及絲織品一類的,換句話都是相當好的衣料。

  【後功完。】

  就是這個廟宇修好了。

  【拉老父同遊。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

  這個『伽藍』就是護法神,護法神來給他道謝,告訴他,你的兒子佛門裡面培的功德,種的這個福,後來一定是有報的,他的子孫『皆登第』。這是第九樁。再看末後一段,他舉十段也是圓滿的意思,《華嚴經》表法是法法都舉十段來說,這個地方也是取這個意思。

  【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末後這一條也是以刑房裡面辦刑事案件的一個小職員,為一樁冤獄的案子來平反而不接受酬勞,從這個地方積德,也是厚報於子孫。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

  這一句是總結,總結前面這個十段。十段,你看看,每一個人所修所做的,在事上講是不一樣,但是都是善事,都是屬於積善修德。

  【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

  下面這一段就是說理了,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的注意到,可見得講善或者講惡不能含糊籠統言之,你要細細的去辨別,這個裡面學問就大了。下面一段一段的來細細的說明,說:

  【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這一句話很重要,我們往往錯就錯在這個地方,因為什麼?憑一個直覺的感官裡面,我們在這裡行善,實際上做了惡事情還不知道。像這些,可見得必須要認真的去辨別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你看這個有真有假這是列在第一條,何況裡面還有是有非,這個真假是非要不能辨別,做了假的,做了非的,還以為自己是。確確實實,這不但在現在,就是在過去,把假善當作真善的還是有許多人。底下我們就看,一層一層來辨別。

  【何謂真假。】

  先辨別這個真善、假善。

  【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這個話你看看,明朝時候就有這個疑問了,現在就更多了。你要說因果報應,哪個人相信?那個人是惡人,大壞蛋一個,你看他既富足又有地位;某人是好人,一生潦倒,這個善惡報應在什麼地方?所以沒有人相信。這個問題不只現在人提出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三千年前,就有人提出來問釋迦牟尼佛,我們讀經就明瞭了。這個事情底下就有答覆了,就有解釋了。

  【中峰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

  這幾句話真是一針見血,說得太好了。可是未必有人懂,為什麼?這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事情,因為因果通三世,因緣果報情形非常的複雜,並不是一樁很單純的事情。尤其在凡夫,『凡情未滌,正眼未開』,因此我們往往把善當作惡,把惡當作善,這種情形可以說時時處處幾乎都見得到。禪師很感慨的說,『不憾己之是非顛倒』,對於自己這種是非顛倒不感覺得遺憾,反而怨天尤人,怪這個報應不妥當。

  【眾曰。善惡何致相反。】

  但是世間這些事情擺在面前,這是事實,善人得的是惡報,惡人得的是好報,為什麼會有這些相反的情形?

  【中峰令試言其狀。】

  中峰禪師教化眾生他有一套,他說好,你們自己說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

  我們聽聽這個是有道理,罵人家、打人家這當然是惡,不是善,恭敬人家、禮拜人家這是善。

  【中峰曰。未必然也。】

  不同意他的說法,為什麼?說得太含糊籠統了。

  【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

  這個意思比前面當然又要深一層了,而中峰禪師回答也是不同意。

  【中峰云。未必然也。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

  就是大眾所提出來的善惡標準,禪師幾乎是都不同意,那麼這就請教了。

  【因請問。】

  這就請教了

  【中峰告之曰。】

  這就把善惡的標準訂出來了,換句話就是真的假的就在這個地方辨別了。

  【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

  你看看這個標準,幾個人能想得到?這確實不容易。在我們一般觀念當中,有益於人是善,當然也得有益於己,有益於別人,無益於自己,這個事情誰做?至少說,有益於人是善,同意,有益於己是惡,這個就未必了,這就叫凡情。

  【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

  總而言之,要記住,利益眾生這才叫公正。

  【公則為真。】

  真善。

  【利己者私。私則為假。】

  凡是做好事,想到這個事情於自己有利的,這個善是假善,不是真善。這就是比世間人看這個善惡標準那是要深得多了。再說:

  【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

  這個真與假一層比一層深。『根心』就是從你心地發出來的,利益眾生的,這是真。『襲跡』是什麼?別人發了心你隨喜,這個我們常常講隨喜功德,隨著別人做。隨喜是怎麼樣?別人做你跟著他做,別人不做你也就不做了。但是並不是說沒有功德,功德是有的,但是出自於真心這個功德大,不是自己真心,隨著別人做的,甚至於有很多人情、面子的事,這個功德,這種情形很多,這都是屬於「襲跡」。為了面子好看不得不做,實際上心裡不願意,為了面子總是要充一充,這個根本就不是真善。

  【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自己要考核考核。『無為而為者』,「無為而為者」在行善裡面沒有任何的希求,這就叫無為而為,換句話就是三輪體空。『有為而為者』,是你裡面有求,我為了求什麼事情我才行善,這就叫有為者。這個標準更高了。但是諸位要曉得,這是講到向上一著的善與惡,普通一般人你叫他說是無為而為,他就不肯做了。換句話說,他能夠有為就算不錯了,能夠說利人者公,公則為真,這個就很好了。這是說出三層的標準,一層比一層高,我們自己修善積德應該要曉得、應該要明瞭,這是講到真與假。第二段講:

  【何為端曲。】

  『端』就是端直,『曲』就是委曲婉轉。

  【今人見謹愿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愿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

  從端曲上來講,可以說這個真善與假善在聖人與平常人取捨就不一樣。先說所謂講鄉愿,鄉愿普通我們怎麼說?就是老好人。『謹』是說謹慎,『愿』是講恭順,一個人做事情小心謹慎恭謹,一切都隨順人情,這樣的人你看在鄉裡頭哪個不說,某人是老好人、老實人。在聖人取捨裡面,他就不要這一類的老好人。為什麼?這一類老好人辦事壞事;換句話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馬馬虎虎,得過且過,他不能認真負責,換句話就是處處隨順人情,濫充好人,這就是說的曲。『聖人則寧取狂狷』,狂這個裡面就是帶著有傲慢的習氣,勇於進取、不拘小節叫狂,做事情認真負責,但是並不是那麼樣聽話,那個「謹愿」,我們現在也可以說人很乖、很老實,這個很調皮搗蛋,但是他有進取心,他有辦事的精神。狷是堅於退守,不肯輕舉,意思就是說,這種人他很自負,不容易請他出來,請他的時候他還不太願意出來,換句話就是有一些怪脾氣的。聖人要用人辦事,他願意用這種,不願意用那些一般人認為是老好人,不願意用這些人。底下就說,鄉愿是『德之賊』。由此可知,『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聖人善惡標準跟世俗的善惡標準不相同,狂狷之人他是有是非的,鄉愿之人是沒是非,所以稱他為德之賊。『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這是舉這一個例子來說。如果要是只看到某人是老實人、老好人,那用錯人的地方就太多了。

  【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舍。】

  這就是說,鬼神對於善惡的辨別不像我們世間人,人家是明辨是非的。

  【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

  這裡就是教給我們,『端』是對的,是真實的,『曲』就是假的,就是虛偽的。我們要行善、要修德、要積善,並不是做出來給別人看。如果要做給別人好看,一定會流入謹愿之士,那也變成德之賊了。後面還有一段,善有陰善、有陽善,俗話說積德要積陰德,不必讓人知道。這是教給我們要『從心源隱微處』,小註註得很好,「即無人能見之念頭方動處」,『默默洗滌』,這就是防非止過。『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這是正直,一心一意只知道濟世利人,把自己忘掉了。諸位想一想,能濟世,我們自己沒有離開世間,能夠利生,我們跟一切眾生同在一個社會裡,大家好了那我當然好,別人不好要想一個人好,沒有這個道理,這個理得要想通。『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假設有一點點諂媚巴結,有這一點點的心,縱然是修善也不是正直,也視之為曲。

  【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

  這個地方所說的,縱然是惡人,也要有愛敬之心,他造惡了,你也得要憐憫他,他為什麼造惡?誰叫他去造惡?何況造惡免不了要受果報,現前則稱之為花報,後來必有果報,果報比花報還要重,應當要生憐憫心、同情心、救護心,這才叫真正是愛人。對於作惡之人都有憐憫愛護之心,那何況於行善之人?這是『端』。

  【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

  這是端曲的第二層意思。

  【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對人要敬,對事也要敬。對事之敬就是認真負責,千萬不可以學玩世不恭,那你所修的善也不是真善,當然更談不上純善,這是從端曲上要辨別。第三段這是講善有陰陽。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

  做了一樁善事,大家都知道了,大家知道當然大家都讚歎,都代你歡喜,讚歎就是一種果報,現前的褒美,果報就報掉了。如果你積的這個善別人不曉得,不知道你行善,換句話說,你做的這個好事情沒有人褒獎你,沒有人讚歎你,人不讚歎有天地鬼神在那裡讚歎,那個果報就更大了。『為善而人不知』,這叫『陰德』。

  【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

  這個陽善跟陰善,諸位比較比較,哪一個好?這也是要明白的。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固然是一種果報,這種果報你是積善修德而得來,在過去的社會裡面人心淳厚,得來讚歎的人還多;今日之下,縱是積善修德而得來的名利富貴,一般愚痴之人他對你依然不能諒解,這就所謂是「一家飽暖千家怨」,他看到眼紅,他看到不服氣,古人就有這兩句話,何況於現在?所以說:

  【名者造物所忌。】

  名聞利養很容易遭受世人的嫉妒。

  【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

  這個諸位要細細看看歷史,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也要問一問,他能夠享盛名或者享富貴,實際上他沒有德行,無德無學,他享盛名、享富貴,有之,不是沒有,前面說過,多得很。這是不是因果報應差錯了?不是的,諸位要懂這個道理,果報是前生所修得的,前世你種的善因這個時候你得到了,受的果報,你收穫這個果報的時候,你現在是不是再以德來養它?這是很大的問題。所以佛法常講,一個人要是修福不修慧,這種福報在經典裡面就稱之為三世怨。因為福報,此地說『為造物者所忌』,一點不假,人要是一享福,神智就不清,你看世俗常說利令智昏,這就是說名利超過頭了,就把你頭腦給沖昏了,你就糊裡糊塗的,沒有不造罪業,福報享盡了,又沒有繼續再培福,福享完了罪業就現前。這就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再造罪業,第三世福報完了,罪報現前了,就是這麼個道理。如果造的罪業要大,迷惑顛倒的程度深,不等待到來生,就在當世就受到惡報了。『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所以這個福不好享,說老實話,罪還好受,罪是果報,報完了就沒有了,福不好享。人在苦難的時候頭腦都會清醒一點,曉得要種點福;利令智昏的時候,這是一毛不拔,你叫他吃喝嫖賭,多少錢他都願意揮霍,你叫他在佛門當中拿一分一毫來做一點好事,他不幹,這就是糊塗到所以然處。相反的:

  【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再說一個,這一句就像《金剛經》裡面所說的,一個讀誦受持《金剛經》的人,還常常為人侮辱、為別人譏諷,這是什麼?這是滅罪!一個行善的人、修德的人,現在我們看到他沒有得到好的果報,甚至於還『橫被惡名』,這是什麼?先世罪業深重,由於「橫被惡名」,罪業就消除了。為什麼?它也是一種果報,這就是佛法常說,重罪輕報。可見得中峰禪師答覆那一群人,世情沒有開道眼的當然看不到,他看得太淺了;脫了俗的人,證了道的人,那個眼光不同,他看到這些行善,現前好像還得到不如意的果報,那正是好報。見到那些名實不相符的,在那裡享福的,那正是惡報,那不是善報。這一層確確實實是要有大學問,要有慧眼,才能夠明辨是非、真妄,不是普通人能夠看得出來。

  何況再要往深看,往遠處看,『子孫往往驟發』。這底下有個小註,「能逆來順受,如此涵養,一生所作善業烏有限量,其子孫之發跡有必然者」。可見得橫被惡名正是養他的度量,養他的福德,所以說量大福大,一定的道理。這是我們同修都要注意修養,一切逆境當中要能夠寬恕別人,無緣無故加來的災害都不必計較,不論有理無理都不要計較,能夠寬容,心地清淨,心淨就是福德的根源,一計較心就不清淨了,縱然是善,報也很小。末後這個結語就是陰德、陽德,在這兩種界限邊際『微矣哉』,這個微是講幽微,就是說幽深而莫測,不是佛菩薩這些大聖大賢給我們開導,我們怎麼能見得到?道理明了,諸位就要曉得,要多多的積善修德,更應當要修陰德。

  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得不多交代一點,既然這個陰德果報這樣大,好了,我們佛門裡面為什麼還有許許多多的功德一定要把名字寫上?譬如我們印經,你看後面都有個功德名單,這不就不是陰德了,都報掉了嗎?從此以後我們不這樣做行不行?給諸位說,不做不行。這個與這裡講的又是兩回事情,正是因為這樣做,為別人提倡,這就是說你帶頭修善、帶頭積德,叫別的人看到羨慕,跟你學習,這個意思就是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接引眾生,而是為了利他,大家要懂這個意思,這是善中之善。如果你要是認為,後頭有我的名字,我很光榮,這個書我出了多少功德,那就錯了,那就是剛才講的,那就是屬於陽德。我自己寫了這個名字,我自己並不以為然,是給別人看的,是希望別人能跟著這樣做,自己不以為這是自己的功德,這叫善中之善。

  可見得這是不能夠偏廢的,偏廢的把別人種善根的機緣給斷掉了,那也是不對的。譬如現在寺廟裡面有很多功德主,他出錢做了一個柱子,那個柱子上刻了他的名字刻在那個地方,你一看這是某某人捐贈的,要曉得都有這兩層意思。以功德自居的,這就報掉了;不以功德自居的,為別人提倡的,這是無量功德,事情是一樣的事情,就看你那個心怎麼變。所以究竟是真是妄、是端是曲、是陰是陽,在你一心,而不在事相,都在你自己心裡頭怎麼個變法。由此可知,理不可不明,不明理盡幹些糊塗事情,明理才會真正的培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