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第二十一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21
【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朞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在積善這一章裡面是很重要的。前面曾經有八段教我們辨別善惡。這種辨別諸位要特別留意到,並不是叫我們去考察別人做的善惡,要那麼做就錯了,那就皆是惡了,一絲毫的善也沒有。所以辨別善惡是自己明瞭,我們自己二六時中所行的、自己所修的這些善行,究竟是真還是假,是是還是非,乃至於到後面,這個善是偏是圓,還是大還是小,叫我們自家要認識,絕不是叫你拿著這個標準去衡量別人,這一點要特別的注意。今天我們看的這個十條大綱,就是了凡先生提供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隨緣修善的十條綱領,這是給我們做參考的。因為它這個文並不長,所以對這個善行細則不能夠一一的枚舉。好在《感應篇彙篇》裡面列舉的事相很多,每一條裡面古人的註以及事證都相當的豐富,可以做為我們在行持上的參考。這個地方的綱領當然就關係重大了,我們應當要把它記住,底下之文記不住,前面這十條大綱要牢牢的記住。
第一,『與人為善』,「與人」這是講處眾,凡是跟大家在一起要起善心,要領導大家修善,自己把這個善行擴大,能夠影響到別人,叫大家共同修善,這才叫真正的善行,這講大善,也是前面講滿善。他舉舜王的一個例子,這是古時候的事情。在舜王那個時候是漁獵的時代,可以說那個時候的社會、生活形態與我們現在都不相同。現在我們學佛,曉得打獵是不許可的,有傷慈悲心,乃至於大乘菩薩不食眾生肉,這些話固然佛所說的絕對是正確的,可是佛在大經上也常說,佛無定法可說,你要看他說話是在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地點,說話的精神用意何在,都弄明白了,你才曉得他的意思,然後才曉得如何去遵循。這個時候可以說農業還沒有相當的推廣,還是以狩獵、遊牧為重要的生活方式,住在山邊上的人靠打獵為生,住在水邊上,這就是捕魚。
他過去住在『雷澤』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澤」,就是靠水邊,底下有個小註,雷澤,「在山東濮縣東南」。他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靠河,所以每天都看到有捕魚的。這些捕魚的人,年輕力壯都選的一些好的地方,『深潭厚澤』,這個地方藏的魚多,當然他捕獲的也就多。『急流淺灘』這個地方魚很少,水流得很急,灘很淺,一看就看到底,魚也藏不住,魚少。老人當然爭不過年輕的人,年輕的人把好地方都霸佔了。舜王仁厚,看到這個情形就生了同情心,『惻然哀之』,惻隱之心,悲痛的意思。他是怎麼樣勸化的?他也去,這在菩薩行裡面四攝法裡面叫同事攝。這在度化眾生裡頭,同事攝是最有效的。但是真正要有道行、有定力才能夠辦得到,否則的話不容易。譬如你朋友喜歡跳舞的,你行菩薩道,我天天陪你一塊去跳舞,跳了幾天自己也迷在裡頭了,你度不了他,結果被他度跑掉了。所以這個要有相當的定功,要確確實實有智慧才能夠辦得到,否則的話,我們還是用前面比較淺的,布施、愛語、利行,這是我們可以做的,同事是相當不容易的。我們看這一段是舜王運用同事的攝法,像這些我們雖然做不到,可以做參考,確確實實長學問、長見識。
『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這就是身教感化人的地方,看到別人爭執、有過失,他從來沒有說一句話,不加批評,你是他非,你對他不對,他不講這個。可見得這個舜王不見人之過,這就是所謂的聖人,他跟我們凡夫不相同的所在就在此地,凡夫是專門找人過失,聖人看到過失他也不以為過失,他也不放在心裡。這個小註我們念一下就行了,「為人掩惡」,掩是掩藏,就是遮蓋的意思,「去其反抗之心,留彼自新之路」,這是不言人之過,暗暗當中點醒這些人,叫他能夠自己反省、自己改過。『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人群多,也有很好的,也有很禮讓的,遇到這些禮讓的,他就特別的讚歎,以他做榜樣來取法他,這就是所謂的隱惡揚善。這個社會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都曉得隱惡揚善,縱然有作惡的人,他做了惡自自然然會受他良心責備,久而久之一定能夠改過自新。如果說反其道而行之,人有善行善言要把它掩藏住,不讓大家知道,有過失趕快給他宣揚出去,諸位想一想,這個社會還會好嗎?不會好的。所以我們今天看看報紙雜誌這些宣傳品裡面,你看看是宣揚善事的多,還是宣揚惡事的多?這種宣揚就是在造因,後面的果報必然是相應的。他這樣做,很有耐心的做,『朞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朞年是一年,這樣做了一年,把這個地區的人都感化了,不再爭執了,都懂得禮讓,年輕的人都願意讓年老人了,這是他在那裡的教化。
我們看底下這個小註,這個小註說得很好,這裡頭以佛法的觀點來說。「此不過借此故事表出與人為善之德意,並非勸人捕魚而造謀財害命之殺業也」。捕魚確確實實是謀財害命,這一門行業絕對不好,我們學佛的人最好不要去做這個行業,這是有很重殺業在裡面。「凡一切殺生行業,及一切與殺生業有連帶關係之行業,皆屬黑業」,這個黑業在佛法裡面講就是罪業的意思,就是惡業。因為在印度它用黑白兩個字代表善惡,凡是善業都稱為白業,凡是惡業稱之為黑業。這都是說的惡業,惡業的果報很可怕,「皆為千生百劫沉淪苦海之深因,擇業不可不審慎也」。這就是勸告我們,人生在世必定要有事業,你選擇事業的時候要小心、要謹慎,不可以造惡業。縱然這個惡業能夠帶給你很大的財富,你要記住,那些財富也不過是供你這一生數十年的享受而已,你這數十年過去之後,再千生百劫去受罪,那真是犯不著的事情,這絕不是一個聰明人願意做的。善業縱然是帶給你很微薄的財富,清苦的生活,可是來生就得如意了。所以你要把這個道理想通了,我們又何必去造惡業?惡業裡面不只殺生這一條,太多太多,這也不必細說,大家將來去看《感應篇彙篇》的註子你就明白了,一切惡業決定不可以做。
【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舜是當時大賢人,在那個時候他的聲望、地位、道德都是眾望所歸,他說一句話勸勸大家不行嗎?為什麼還要身體力行,起帶頭作用,做了一年多,把這個風俗轉移過來?由此可知道,聖人對於轉移風俗用心很苦。這是說一段故事。底下有一段發明,說: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這個發明就是以聖賢之道來教我們學習,教我們效法。『末世』是指佛法裡面所講的末法時期。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與佛法的關係非常的密切。袁了凡先生對於改過自新、轉移命運得自於雲谷禪師的教誨,所以他本人對於佛法相當的通達,在這四篇裡面,佛學的術語就相當之多,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它當作佛經的入門書籍來看。『吾輩』就是指我們大眾,泛指的處在末法時期,末法比堯舜那個時代要差得遠,可以說差得太遠了。那個時候人心淳厚,容易回頭,現在末法時代業障深重,以身作則都未必能夠轉移風俗,從前他一個人做行,現在我們要轉風易俗一個人做不行,佛菩薩來,他一個人領導也不行,現在要想轉移風俗是要大家一起來幹。譬如說學佛的,佛門四眾同修都知道這個道理,個個發心這樣做,有幾百個人、幾千個人都這樣做,社會上的人就奇怪了,怎麼有這麼多人在做?才能夠引起注意,一個、二個他沒有看在眼睛裡,這樣做功德當然是無量無邊。底下有幾樁事情特別要注意的,為什麼?與人為善的障礙,你要想與人為善,必須把這些障礙去掉,這些障礙都是本身的習氣。
第一個,『勿以己之長而蓋人』,這個地方講蓋不必解釋,現在你們大家都懂得了,長是自己的特長,你比別人強的地方,不可以以這個來欺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形就是形之於色的意思,表現在外面,我是一個修善的,斷惡修善的,總比你強,你都不如我,我修善功德都比你大,就是表現在外面,這叫形。『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這個困人在現在的話就是困辱,自己有才幹是應當要幫助別人,這才對。舉個例子來說,想辦一樁事情,你知道他自己力量不夠,叫他去辦,叫他去碰釘子,樣樣都不通了,他這才拍拍胸膛,我出來把這個事情辦好。像這些習氣確確實實是很多,這是舉出幾條,是要教給我們要把自己的習氣收斂收斂。
【收斂才智。若無若虛。】
這個非常重要,因為這一點做不到,與人為善那是口號而已,自己有智慧、有德能要藏起來。有那個藏的心都不好,功夫還不到家,那怎麼辦?想想前人自己就不行,你現在認為你很有才華、很有能耐,你能比得上堯舜嗎?你能比得上諸佛菩薩嗎?你能比得上歷代祖師嗎?你一想到那個,自己就無能了。這個方法也很好,換句話說,我們要以古聖先賢做榜樣,學佛就要以佛菩薩做典型,我們望佛菩薩差得太遠太遠了,這樣才能夠做到『若無若虛』。自己是無知、無德、無能,這樣才能跟人相處,相處的時候不起衝突,沒有貢高我慢的習氣。下面這一條這也是關鍵的所在了。
【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這就是剛才舜王教給我們的,不要記人家的過失,看到人家的過失記在心裡面就有惡業,你已經種了惡業,別人的惡事與我何關,我何必要管他?何必要記在心裡?何必要到處宣揚?就是不宣揚,記在心裡面,阿賴耶識裡頭就是有惡業種子,這個不可不知。這是養自己的德、養自己的量。對別人有好處:
【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
這是漸漸的感化他。造的惡去宣揚,往往有意無意當中激起他一種反抗的心理,不但他不肯改,還變本加厲。這個不但在世法裡頭,佛門裡面也往往有之,甚至於結下了冤仇,生生世世都解不開,這又何苦?這一段都是說我們自己本分的事情,應當要學習的。
【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
前面說掩飾別人的過失,這是德行,不容易,捨己而從人那就更不容易。你看看這個善是一層比一層擴大,一層比一層精深。見到別人為善,我也修善,甚至於我修善的方法比他還要好,比他做得還要圓滿,看到他修善,把我捨棄掉去幫助他,去成就他,諸位想一想這多麼難!為什麼要這樣做?跟舜王的意思是一樣的,獎勵善人,一個人修善不如大家修善。所以一樁事情提倡了之後,如果有人去做,就盡全力去幫助他,請他來領導做,他做得更起勁。那個善的功德哪個大?你心裡要是有哪個大、哪個小,你這個心就不圓滿了。前面說了,三輪體空,那才叫真正的圓滿。三輪體空是菩薩才能做得到,世間的善人做不到。我們學佛修菩薩道就應當捨己從人,換句話說,提倡之後就要鼓勵人去做,盡全心全力幫助別人去做,這才叫真善。
【且為艷稱而廣述之。】
這個『艷稱』就是美稱、讚譽,而且隨時隨處去讚歎,到處給他宣揚,縱然是小善、微長也要宣揚。這樣一宣揚,他自己聽到之後,這個善心增長,我做點小善大家都這麼稱讚我,我應該更多做一點,這就是獎勵的意思。
【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這是講與人為善講到了極則之處。日常生活當中說一句話,動一個念頭,行一樁事,都不是為自己,都是想到一切眾生。它這個地方講,『全是為物立則』,這個物範圍包括得大,如果是人,人不能包括物,物可以包括人,物是指的動物,動物可以包括人,人不能夠包括動物。所以在佛經裡面用物的時候特別的多,用這個物字就是把九法界裡面有情眾生統統都包含在其中了,是給他們立下一個法則,做一個榜樣。換句話說,這一念善心、一句善言,要使它的效果推展到一切眾生,大家共同來修善行。常常要存這個心,處處要存這個心,與人為善之心,不計仇、不計惡,縱然是冤家對頭見了面,他對我有界限,我對他不能有界限。他對我有界限,他智慧沒開,道理不明,有界限是自然之理,應當的,他對我有界限應該是如此,我對他有界限就不對了。我們懂得佛法的道理,懂得與人為善最高的原則,這個地方不可不知。所以說《了凡四訓》是我們學佛的起點,這都是做人的道理,在五乘佛法裡面是人乘的佛法。人都做不好,人的標準都有欠缺,那還能想學佛菩薩?還談得上成佛作祖?這是第一條。下面再看第二條,說: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
我們讀了,我們是不是也這樣學?我們是不是這個心念念當中都是愛一切人、都是敬一切人?這一段說得好,開頭以君子與小人做個對照,表面上看不容易辨別,誰是君子、誰是小人,看不出來,要從存心處去看,那就清清楚楚,一點都不含混。既然曉得,君子存心只是,只是兩個字好,除此以外他沒有別的,『只是愛人敬人』,反過來便是小人,這些我們自己常常要檢點自己。愛敬的反面,嫉妒瞋恨、怨天尤人,這都是反面,從正面你就可以看出反面。我們自己要天天反省檢點,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做?是這樣做這才叫做積善,積善是福德之根本,佛菩薩福慧雙修都是從知道積而來的。
【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
這一段是從我們一個民族淵源上說來,這是舉我們中國人,中華民族,給諸位說,諸位細細去考察考察,我們是一個祖先,是一家人,人人都是炎黃的子孫,黃帝是我們的始祖。所以在當前也有一些人注意到這個問題,修譜的重要,從前在大陸哪一個人家沒有家譜?哪一個人家沒有祠堂?從家譜裡面一代一代追溯上去,追溯到老祖宗就是黃帝。姓氏的來源多半是從前子孫繁衍太多了,分在某一個地方,以後就以那個地方做姓,還有就是以父親的名字當中取一個字為姓的,這都很多。不是說姓不同就不是一家人,追根究柢還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皆吾同胞,皆吾一體』。知道這個道理,知道我們是一個老祖宗傳下來的,所以縱然有親疏、有貴賤、有賢愚,種種不齊,我們敬愛之心不能變更,都要敬、都要愛。如果要以佛法來講,那就更圓滿、更究竟了。佛法不但是講我們這一個村莊,是講十方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自己真心所現的影像。所以佛對於一切眾生,胎卵濕化,都看成一體,稱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看看是不是比我們世間講這個血統更要親密?佛說的句句是實在話,沒有一句是誇大的。既然都是真心所現之物,同一個真心,那他怎麼會沒有愛敬?下面說:
【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
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佛菩薩,剛才說了,平等的慈悲,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是「禮敬諸佛」。諸佛是指誰?諸佛就是包括了一切眾生,除自己之外統統都是,不但有情眾生是,無情眾生也包括在其中,這比世法說得要親近得多。
【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這一段話說明,能夠明白眾人的志趣就能明白聖人、賢人的志趣。什麼是聖賢的志趣?聖賢的存心無非要世人各得其所、各得其業,個個都能安居樂業,這是聖賢的存心。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人都能夠『合愛合敬』,而去安頓一切世人,即是代替聖賢安之也。為什麼?因為聖賢的志向即是如此而已,我們能這樣存心愛敬一切世人,等於代替聖賢安頓世人,我們的存心不知不覺就跟聖賢合而為一了。請看下面這一段,這一段是第三段。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
古時候有一句諺語說,「君子有成人之美」,別人有好事情,我們都要盡我們的力量去成全他、去幫助他。『玉之在石』,這個玉在還沒有經過加工的時候,看起來只不過是一塊石頭而已。『抵擲則瓦礫』,下面有一個小註,「抵拒敵對而拋擲之」,如果將這塊玉認為只是一塊石頭把它拋棄掉了,那就等於跟碎石子、破瓦片沒有兩樣了。『追琢則圭璋』,要是把它經過一番加工,把不好的去掉,把最好的東西留下,就變成無價之寶「圭璋」,圭璋就是寶玉的意思。但是石頭有很多種,首先我們要認識哪一塊石頭裡面有玉,成分如何。對人也是如此,第一要認識人才,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他,無論是精神力量、物質力量、環境力量,都應該做為增上緣去支助他,使他成為有學、有德、有道之人,這樣的去成人之美,一生功德定有無量無邊的成就。我們舉過去一個例子來說,如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得了五祖的衣缽之後,受了不少的辛苦,很多人都想害他,六祖躲藏了十五年,在獵人隊裡面藏了十五年,如果沒有遇到印宗法師,六祖還不會受具足戒,登大座說法。印宗法師是一方的大師,他也能講經說法,他替六祖圓頂,待六祖受完戒後,反過來拜他為師。我們想一想,能有幾個人會這樣做?六祖一生度化眾生的成就,剛好遇到印宗法師有成人之美,如遇不到印宗法師,六祖也沒有辦法將他的法流傳到後代。所以說成人之美,功德無量無邊!
最近如台中李老師,他那裡創辦了研究經論的小班,成就了不少講經人才,學人就是在他那裡學出來的。而且現在每星期一到星期六早上五點半到六點,在復興廣播電台播出「明倫之聲」,這些節目都是在發揚我們中華文化,改善社會風俗,成就人的美德。諸位如果有時間,每天早晨五點半可以聽聽,我現在每天早晨都在聽。我們簡居士還特地到台中,將過去明倫之聲播出的錄音帶錄了三十卷回來,我們現在已經拷貝一套出來了,每一卷一個小時,一卷兩個單元。諸位如果有興趣可以借回去聽,內容非常的充實,我們日常生活都能夠做得到的。如果諸位都能夠介紹別人去聽,使大家都能夠斷惡修善,這也是成人之美。請再看底下的文:
【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
凡是看到別人做一件善事,哪怕那善事很小,都應該去獎勵他、去讚美他,使他成就更大的善行。或者是看到那個人他的志趣可取的,而資可進的,譬如說有人他喜歡聽經,也喜歡行善事,對於善言善語都聽得進,這種人在現在這個時代非常的難得,我們都應該去誘導他,提拔他向善。
【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
『或為之維持』,就是去支持他、贊助他,使他這個善事能夠圓滿。『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或為白其誣」,他有被人冤枉的地方要替他辯別,「而分其謗」,分其謗就是他被人毀謗了,你也替他分擔一部分。下面小註說,「獎借、維持、辯誣、分謗,能如此成全人,便是大學問、大智慧、大福德相」。能夠這樣的去成全別人,如果沒有大學問、大智慧、大福德的人,確實不容易辦得到,這樣的去成全別人,直到他的善行成之而後已。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到這裡是一段。『大抵人各惡其非類』,大抵是講大概的意思,這個惡念去聲,念「物」,小註裡面說,「不喜歡也」。請再看下面這一段小註,「宗旨性習或各別、或相反也,眾生肉眼不識好歹,同惡相濟,臭味相投者,誤認為良伴,直至身敗名裂而後已,良可悲也,豈知相反適相成!苦口多良藥,忠言恆逆耳,順時易傾覆,逆境多振拔,有作為人當開放見地以善處之」。我們孔老夫子說過一句話,「物以類聚」,性習嗜好相同的,很自然的就會聚在一塊;跟他自己的性習嗜好不相同的,就會產生排斥,合不來。譬如喜歡打麻將的,到禮拜天或者假日,他就會去找那些打麻將的朋友聚在一塊玩;喜歡喝酒的,就會去找喝酒的朋友;喜歡學佛的人,想要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大道理,解脫生死痛苦的人,他們也就會找這些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塊來研究討論,這些現象大概就是這樣的。我們眾生還有一個毛病,喜歡聽好聽的話,不喜歡聽應該聽的話。俗話常說,「忠言逆耳,苦口良藥」,在順境裡面淘汰人很容易,在逆境裡面反而能夠成就人。富貴人家的子弟多半不能成器,為什麼?人一享受都不能夠振作起來。當一個人在受苦難的時候,頭腦反而清醒,所以清寒的子弟多半能夠出人頭地。
『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在了凡居士那個時代善人就很少,惡人比較多,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更是如此。不要說別的,就以人情味來講,二十幾年前的人情味就比現在的人情味濃得太多了,無論是親戚或者是朋友。記得我小時候跟我母親到外祖母家,看到我祖母、舅舅、舅媽、阿姨,他們那樣親切的樣子,給人感覺到無限的溫馨。二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們這些做晚輩當家了,就不如前一輩那麼樣的親切了。既然善人少,惡人多了,善人在這個地方就很難出頭,很難自立。
請看下文,『且豪傑錚錚』,小註裡面說,「智過萬人者謂之英,智過千人者謂之俊,智過百人者謂之豪,智過十人者謂之傑」。這個很容易懂,智慧超過一萬人稱之英,智慧超過一千人稱之俊,智慧超過一百人稱之豪,智慧超過十個人稱之傑,所謂的英俊豪傑。「錚錚」,「金聲。後漢劉盆子傳,光武曰:卿所謂鐵中錚錚者,言不同尋常也」。錚錚是比喻鐵裡面發出來的聲音,有不同凡響的意思。下面文說,『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善人做事往往遭人排斥,善事不容易成就,而且還要遭受人家的毀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這一句是說,如果在這個地方有仁人長者,換句話說,就是在這個地方你是個有德望、有地位的長者,你能夠出來幫助這個善人成就他的善事,輔助他的善行,使他這個善事能夠成就,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