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第二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02
今天是我們講《了凡四訓》的第二次。在上一次序文裡講了前面的一段,這一段很重要,是理論的依據。接著祖師又教給我們破除妄念的方法,尤其是他老人家在序文裡面給我們開導的,應當常常叫我們的心做到「虛明洞徹,如鏡當台」,我們看看許多祖師大德都是這樣教我們。如果我們做不到怎麼辦?印祖這又教給我們,應當在我們妄念剛剛動的時候就要覺悟,覺才能把妄念止住。所以在比喻裡面說,好比作戰一樣,不但我們要阻止敵人侵入我們的疆土,而且還得要把敵人消滅乾淨,這當然要靠自己的力量,還是從比喻上說。在一般講,掃除賊寇當然要靠兵力,平素練兵要以嚴自治,換句話說,一定要嚴格。這是上次說的意思。
今天接著講,「毋怠毋荒,克己復禮,主敬存誠。其器仗須用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這是應該怎樣嚴以自治?舉出具體的事例教給我們修學,也就是在古人當中舉三個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要想在道業上成就,在德學上有所建樹,看看古人,人家是怎麼樣做的。首先教給我們,毋怠毋荒,怠是懈怠,荒是荒廢,這是做學問、修道很大的忌諱,懈怠、荒廢必然不能成就,這兩點首先要戒除。可是這兩點確實很不容易戒除,懶惰,十個人恐怕就有五、六個都犯這個毛病。諸位想想,怎樣對治懶惰,懈怠就是懶惰?如何對治荒廢?下面就教給我們用功的,這是在理論上講,克己復禮,要用這個功夫克服自己的毛病,前面指的兩大毛病,懈怠和荒廢。主敬存誠,換句話說,這是老法師一生當中教誡學人成敗關鍵的所在,就在一個誠、一個敬。如果內有誠,外有敬,確確實實毛病就能克服。
真有這樣的志氣,有這樣的決心,再做不到,那你就學學古人。顏子是顏回,底下有小註,「顏淵善用克己工夫,恪守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之聖訓」,老師教給他的。顏淵就是顏回,他所以能夠成就,得力的就是這四句話,他能夠守得住。禮是說的節度,禮是講節度,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到,凡事都合乎禮節,合乎這個度數。四樁事情,在佛法裡面講就是類似的四威儀,這個地方特別著重視、聽、言、動,視、聽、言、動都要合乎禮。這樣說起來,在今日之下相當麻煩,為什麼?現在大家不講禮了,也沒有禮;換句話說,我們視、聽、言、動沒有標準。古書裡面,我們看《禮記》、看《儀禮》,那是周朝的禮,在《二十五史》裡面,我們讀《禮樂志》,那是各朝各代的禮。現在我們民間有一些婚喪的禮節還守著滿清時候的禮。所以講到禮相當之難。現在我們政府公布的國民生活須知,那就是我們民國的禮,我們要遵守,但是他所定的可以說是綱領,不夠周詳。學佛之後,佛門裡面有,換句話說,佛法裡面有生活的標準,有佛門的禮節。佛門的禮節,戒律儀規,在家有在家的律儀,出家有出家的律儀,那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定的禮。假使我們視、聽、言、動都能夠遵守這個禮,那再好也不過了,因為律儀之禮是凡聖的分水嶺,我們要想超凡入聖,就應當要學習,比世間的禮更為詳細、更為周密。換句話說,我們讀《了凡四訓》,學佛的人是能夠找得到最好的標準,不學佛的人讀這個書,現在講這四句話,這個禮的標準,恐怕就不太容易了。
曾子之三省,《論語》裡面就有記載,曾子也是孔夫子的學生,「曾子善用反省功夫,每日以為謀不忠、交友不信、傳授不習這三者密密在身心上勘驗」。他每天反省三大綱領,第一、別人拜託你辦的事情,你是不是盡心盡力的給它做到了?忠就是忠實,做到了,盡心盡力的做到。也許同修要說,今天沒有人拜託我辦事,那你就錯了。你要是做一個公務員,你今天上班長官交代你的事情,那就是人拜託你的事情;你要是經商,你做一個店員,你站在這個崗位上,那就是人家拜託你做的事情,你是不是在你崗位上盡忠職守把你的事情做好?縱然是出家人也不例外,你在寺院裡面,常住有職事,你或者是做當家,或者是做知客,你今天是不是把你這分職務盡心盡力做到圓滿?這都屬於這一條。第二、交友不信,你對待朋友有沒有失信,換句話說,有沒有信用?第三、傳授不習,習是講溫習、實習,老師教給你的,你有沒有溫習、有沒有照這個去做?習有溫習、有練習的意思在裡面。曾子也是了不起的人,他的成就是靠每天以這三樁事情來反省、來檢點自己。
蘧伯玉之寡過知非,這個小註裡面有,蘧伯玉是衛國的大夫,春秋時候的人,這個人很了不起,「名瑗字伯玉,年二十已始行反省工夫」,這就很難得了,二十歲就覺悟了,就不迷了,天天反省、天天檢討,每一天都是這個樣子。「逐日如是,日日自檢」,天天反省,天天檢點,他才曉得每一天都有做錯事情。事情不怕做錯,怕你不知道,知道就能改,改過自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改過遷善,常見前非。至五十歲時,猶追咎四十九年之非」。人家這個功夫做得真是貫徹到底,不是做個一天、二天,一年、二年;換句話說,只要活一天,這種克己復禮的功夫就得要做一天。這是祖師舉出這三個人,這三個人也正是袁了凡居士他自己取法的榜樣,祖師在序文裡頭提出來,也教給我們學習。
「加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與之相對,則軍威遠振,賊黨寒心。懼罹滅種之極戮,冀沾安撫之洪恩。從茲相率投降,歸順至化,盡革先心,聿修厥德。」這還從比喻上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兩句形容戒慎恐懼的樣子。一個人,在台灣是沒有這個情形,在中國大陸黃河流域一帶,冬天都結冰,人可以從冰上走過去。如果那個冰結得很薄,你走的時候步步要小心,一不小心沉下去,比一般掉在水裡面還危險。水裡面你還可以游得出來,掉在冰層裡面那是游都游不出來。所以要小心謹慎。這是在薄冰上走。深淵,不要說別的,現在你看看蘇花公路,萬丈懸崖,你走在那裡得小心謹慎,絲毫不敢大意。在這個地方以這個形容修心養性、求學,都應該要有這樣的態度。
以這個態度與妄想雜念來相對,正好,好像你自己練的精兵與敵人相對,相彷彿的意思。軍威遠振,賊黨寒心,小註裡頭都註得很清楚,都是從前面比喻裡面說的。只要你自己能夠主敬存誠,能夠做到克己復禮,一切的邪思都不能夠侵入。好比賊兵看到對方有這樣好的訓練,這樣好的士氣,不必打他就投降了,從此以後就洗心革面了。換句話說,那個邪念與正思惟,給諸位說,從體上講是一個,並沒有兩樣,體是一個,相不同,作用不同,體無兩樣。體是什麼?昨天在《楞嚴》裡面講,「如來藏性,隨緣現相」,這個地方講,「盡革先心,聿修厥德」。這是指人人本具的明德,明德就是《楞嚴》裡面講的如來藏性。換句話說,只要我們有修德,性德就能現前,這樣才能夠轉凡為聖。
正如同,「將不出戶,兵不血刃,舉寇仇皆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寇仇,小註裡面說了,指七情六欲種種的妄念,赤子指的真心、明德、如來藏性。可見得我們只要有修德,煩惱就變成了菩提。「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大家都聽說過這兩句話,這兩句話要有修德才能夠真正的明瞭,煩惱原來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這個比喻裡面好懂,賊寇投降了之後改心革面,原來他就是良民、就是好的老百姓。這個道理在大經裡面我們講了許多,這裡也不必再詳細的說明了。
「上行下效,率土清寧,不動干戈,坐致太平矣。」上行下效,還都是從比喻上說,一修一切皆修的意思。什麼叫上行?上行就是從根本上修。根本上修的什麼?修的心。這幾次在大經裡面我們講三如來藏,這就是講的上行,從根本上下手,從心地裡面著眼,而不是在枝枝葉葉上。心正了,行就正了,心裡面沒有邪念,諸位想一想,那顏子的四勿當然就做得圓圓滿滿。如果心要不正,勉強的去做,枝葉上尋求,功夫還是不得力。所以會修行的人從心地上下手。率土清寧,這個率土是指心地,土就是指心地來說的,心清淨了,心清淨了罪障就消除了。罪業要想消除,給諸位說,不容易,我們造作罪業不是一生一世,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都在造罪業。固然我們常常講懺除業障,能懺除得了嗎?幾個人懺除了?為什麼懺除不了?大家那個懺除都是在枝葉上用功夫,好比鋤草,只把上面剪乾淨,根沒有挖掉,沒有兩天又長出來,這就是永遠沒有辦法懺除得盡的道理。
諸位現在曉得懺除業障,或者在家禮佛,或者是念佛,或者是拜懺,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不夠,再去請幾位法師給你拜幾天梁皇,你的罪業就懺掉了。實在講,剛才所說的,好比那個草長得太不成樣子,找個人來修剪修剪,沒有除根。除根的那個懺悔法,別人幫不上忙,不但別的法師幫不上忙,十方諸佛菩薩你把他請來還是幫不上忙。那怎麼辦?要你自己去幹。幾時你的心清淨了,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全都消除了。所謂是罪業如霜露,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好比露水一樣,你心清淨了,清淨心裡面生智慧光明,好比太陽出來了,沒有多久霜露就消除了。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心地不清淨,業障就沒有法子消除乾淨,這是一定的道理。這樣說起來,我們的心地沒有達到究竟清淨,但是我們向清淨的路子上走。你心地清淨了一分,消除一分的業障;清淨兩分,就消除兩分的業障,不是沒有效果。到了究竟圓滿的清淨,那就是成佛了,無始劫以來的罪障全都消除掉了,這叫做真正的修行。我們會不會?還要是不會,下面祖師再舉聖人開導我們用功的方法來教給我們。
「如上所說,則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誠明一致,即凡成聖矣。」這些話是孔子公的話,實在講與佛陀教給我們的沒有兩樣,這幾句話我們要好好的記住。從哪裡做起?從格物做起,從致知做起。格物致知,小註裡頭說,「因攻治罪過而覺照」,這就是格物致知,將來入了正文還要講。物是指的物欲,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物質的誘惑,物是當這個講,格是拒絕的意思,格物就是你要有能力拒絕物質上的誘惑。由此可知,五欲六塵包括在物這個字裡面,五欲六塵誘惑我們六根,我們六根要跟它格鬥,要能夠抗拒它,不為它所動,不為它所誘,這就叫做格物。諸位想一想,我們六根要為六塵所動搖,你哪裡還有智慧?沒有智慧了,你就迷惑了。如果你要是有智慧,你就不會為物欲動搖。所以格物之後才能致知,正知正見才能現前,這一個知就是智慧,本性裡面的智慧,而不是世間的聰明才智。為什麼不是世間的聰明才智?因為這個知是從格物裡面得來的,世間聰明才智沒有格物的功夫。可見得這個知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覺照,就是這個功夫。
由致知而克明明德,小註註得好,「因覺照而回復本具真心,照曜天地之本能」。這就是我們的明德,在佛法裡面講恢復了本性,禪家所說的明心見性。諸位同學要明瞭,明心見性孔老夫子也做得到,為什麼他能做到?他這個功夫路子對,正確,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誠意,由誠意而正心,所以才能夠明心見性,而後發揮全體大用,作用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老夫子所教誡的,那不是菩薩道是什麼?後世人不如孔子,為什麼不如?他不懂得格物兩個字怎麼講法。你看後來的大儒,格物大概是研究這些物質的道理、研究物理,變成現在的物質科學,完全用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去研究觀察外面這些境界,這些物相,那怎麼能見性?怎麼能得到真智慧?換句話說,怎麼樣能夠得到聖人的智慧?可見得你一個字錯解了,根本上錯了,後面完全都錯了。格正物欲這個說法,在古人我們所看到的,司馬光就是這個說法,這是宋朝的宰相,司馬光是佛教徒,是個學佛的,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大居士,他的講法跟我們佛法講法沒有兩樣。
誠明一致,上一次說過了,祖師在這一篇序文裡面一開頭的兩句話,「聖賢之道,唯誠與明」,就把這兩個字標出來了。誠明要一致了,這就成聖了,誠是定、是體,明是慧、是用,誠明一致就是定慧等用,也就是體用不二,這才能夠證入。佛法裡面講證、講入,你看看《華嚴經》裡面末後一品叫做「入法界品」,怎樣才叫入?不二就叫入。誠就是明,明就是誠,分不開家,誠是體,明是作用。應當從哪裡修起?要從誠字修起,誠他就會放光明。你要從明上修起不容易,相當之難。明瞭這個道理,可見得千經萬論,無量的法門,都是教我們修定的,修定就是教我們學誠。曾國藩解釋這個誠字,他將這個誠字下個定義,什麼叫誠?心裡面沒有一念的時候叫做誠,動了一念就不誠了。心裡面一念不生這是定,在佛法裡面叫三昧現前。可見得儒家並不是不懂,他懂這個道理。可是現在對這個字的真正意思還有許多人不知道,說個誠、明,我很誠心,都以為自己心很誠,以為自己很明,我看東西大概不會看錯,我有明,一天到晚在胡思亂想,他還以為他很誠。這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沒有顏回的反省功夫,沒有曾子、蘧伯玉每一天檢點自己的功夫,自己有了過失還不知道,所以沒有成就。如果自己曉得自己過失,天天改進自己的過失,幾時到定慧等用、誠明一如的時候,你不知不覺你已經證得聖果了。
「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當效趙閱道,日之所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為。」這再舉一個例子,怕的是我們後學根器陋劣的,小註裡面講,「夙障深重之鈍根眾生」,夙是過去世,過去世我們造的罪業太多,障礙太重,這一類的眾生不容易入道,佛法裡面術語講,他的業障太重。那怎麼辦?還是要自己努力,要自己勤奮,認真的幹。再舉出過去一位前賢來做一個榜樣,叫我們學他,這個人是宋朝時候的人。這個小註我們念念就行了,諸位就明瞭了。他的名字叫抃,趙抃,閱道是他的號。「宋衢州西安人,景祐初為殿中侍御史」,這是他的官階,他做官做到御史,要以現在的政治體制來說,相當於監察委員。「彈劾不避權倖,時稱鐵面御史。游宦成都,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合郡晏然,以太子少保致仕」,致仕就是現在所說的退休,退休的時候他的官階是太子少保,太子的老師。「卒諡清獻」,清獻是諡號,我們中國古人所謂蓋棺論定,死了以後棺材板蓋下去之後給你一個評語,這個評語就是代表你一生的,他這個諡號很好,清獻,一生清高。「為人長厚」,長者、忠厚。「存養功深」,存是講存心,養是修養,功夫相當之深。
「日間所為事,每夜必衣冠露香,以告於天」,這是他了不起的所在,也是鐵面御史他能得到的道理。這個人不做虧心事,每一天白天做的事情,晚上的時候,穿起那個時候做官的這些衣袍,戴起帽子,如同見皇帝一樣,他不是見皇帝,他是幹什麼?焚香禱告上帝,我今天做了些什麼事情。每一天都是如此。諸位想一想,他要是做了壞事,他就不敢禱告了。天天如此,天天不敢做壞事。「晚年學道有得」,退休之後他學道,傳說他得道了,成了仙,有這麼一說。「臨終與後人訣別,神致不亂,安坐而歿」,這個人是坐化的,他是沒有病,他有這樣的功夫。「有《趙清獻集》刊行於世」,流傳於後世有他的集子,他的文章流傳到後世,《趙清獻集》也收在《四庫全書》裡面,屬於集部。
這是祖師提出他,教給我們學他,日之所為,夜必焚香告帝,他是禱告於上帝。我們做晚課,是不是也將一天所作所為在佛菩薩面前禱告迴向?我們今天做了些什麼事情,不敢告者就不敢為,這一個辦法對於業障深重的人很有效。可見得我們過去世的業障深重也不怕,怕的是你自己不肯發憤,不肯立志。真正肯,確實佛家裡面所講的,三根普被,利鈍兼收,什麼樣根性的人,業障再重的人,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哪有做不到的事情!成佛作祖不是求人幫忙,這是問自己。
上面講的這個三重對治的方法,上根當然容易,中下根性,乃至於業障深重的人,也有辦法,不是沒有辦法。到這個地方一段,可以說把改過自新、超凡入聖事理都說了一個大概。這一篇序文是給《了凡四訓》作的,單談上面,只在義理上有一點相通,文字裡頭沒有顯著的交代,這個作序當然是講不通,作序文必須在文字上有明顯的交代,底下就扣到本書了。
「袁了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獨擅其權。受持功過格,凡舉心動念,及所言所行,善惡纖悉皆記,以期善日增而惡日減。」這就說到袁了凡了。《四訓》裡面最重要的當中的兩篇,這是諸位要記住的,「立命」的一篇只是個引子而已,好像我們一般經書裡面那是講的序分,而「改過、積善」是屬於正宗分,末後「謙德」的一篇是屬於流通分,這個三分要把它記住,頂重要的是當中兩分。當中兩分說的是什麼?佛法所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改過」一篇就是講的諸惡莫作,「積善」一篇就是說的眾善奉行,這是《四訓》宗旨的所在。誠能做到,命確確實實是自己建立的,大家好好的照這個去學,古人有說,真正發心學習,三個月見效。我們要扭轉自己命運,改造自己命運,換句話說,快的三個月就能辦到,再慢,就是講業障深重,三年也可以完成,可見得不難。我們願不願意改造自己的命運?這一種效果,說老實話,比佛所講的一切經典確確實實還有效。而這一部東西所講的理論與方法,給諸位同修說,完全是依據佛經而說的。所以它雖然不是經論,我們可以把它當作經論看。這也是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發心大量流通的道理。
福自我求,哪一個人不想求福?求得到求不到?求得到,你懂理論、懂方法,自求多福。不懂理論、不懂方法,以為到廟裡面佛菩薩面前,初一、十五去燒燒香、去拜拜,供幾根香蕉,我的福報就來了,哪有這種道理!做了惡事還想求福,昧著良心做惡,得來的財富,得來了一百萬,我拿一萬塊錢來做福,我做了很多福報了。給諸位說,昧著良心得了一百萬,那一百萬統統做福報還抵不過罪,你要明瞭這個道理。真正的福報是什麼?心地清淨就是福報,這是福德的根基。心地不清淨,做一切的善事,縱然有福,叫有漏的福報。有漏的福報,說得不好聽,還是業障。可見得這個心地清淨多麼重要。
所以祖師一開端提出誠明,你看看多要緊。誠明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基礎,如果沒有前面誠與明兩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世間有漏的福報,縱然去做,你所得到的很有限。你就想一想祖師這個序文一開端這兩句話用意就太深了。這兩句話,在佛教大意裡面三句話,「自淨其意」,千經萬論,十方諸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提起總綱就這三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心地要清淨,要做到一塵不染,要做到如如不動,才能談得上光明磊落,而後斷惡修善,這才是成佛作祖的根基。所以諸位在這篇序文裡面仔細看看,你看看人家的文章,你再看看人家這個文章的結構,絕不是普通人能夠作得出來。
底下這就說明了很要緊的一句話,功過格。了凡居士他這個辦法與趙閱道的辦法是相類似,趙閱道是每一天將一天所作所為焚香報告上帝,袁了凡將一天所為,無論是做的善事、惡事,都把它記載起來,記在功過格上。我們這個書沒有把功過格附在裡面,為什麼沒有附?附在裡面怕一些初學的同修看到起反感,所以沒附在裡頭。將來我們再印第二次的時候,現在有很多發心助印的,那個本子裡面,我們就要把袁了凡他所用的功過格要把它印出來。第二次印的本子給哪些人?認真修學肯幹的人,我們不要印多,印一千本,哪一個願意真正照這個做,我們這個書再送給他;不肯做,那拿去沒用,看這個本子就可以了。所以附帶著功過格,功過格諸位一打開一看,這樁事情多少功,那樁事情多少過,自己給自己打分數,我這一天有多少功、有多少過,看看這一天功多還是過多?袁了凡他一生就是做這個功夫,以這個來檢點身心,來改造自己的命運。說個實在話,將來到「立命」的那一篇諸位就可以看到了,袁了凡是業障深重的人,就是此地所講的根器陋劣,他能改造,我們為什麼不能改造?我們當然能改造,而且比他更殊勝。我們這一生的成就應當要超過他才對,我們的機緣比他好。
這個小註我們也念一念,這是說他受持功過格。受持,依教修持也。受持兩個字在此地簡單的解釋一下,佛門裡面常用這兩個字,受是接受,持就是依教奉行、保持而不失掉的意思,這才叫受持。為什麼要說?現在有很多同修把這兩個字誤會了,錯解了,譬如有很多同修受持《金剛經》,怎麼叫受持《金剛經》?每天早晨念一遍,我現在受持《金剛經》了。那麼好了,將來叫你受持《了凡四訓》,我早晨把《了凡四訓》念一遍,一日所作所為與它不相干,這就錯了,這既沒有受,也沒有持。不要以為說,早晨把《金剛經》在佛菩薩面前念一遍,我今天交了差,你叫我念經,我已經念了一遍給你聽了。那個泥塑木雕的菩薩根本也沒聽見,這個叫自己欺騙自己。受持《金剛經》,最低限度,你得要破四相,你才能叫受持。我接受《金剛經》,照《金剛經》的道理來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這個道理來觀照,這才叫受持。天天不斷,年年不斷,這是持的意思;依照這個方法來做觀照的功夫,這是受的意思,談何容易!現在我奉勸諸位,大經大論希望你們多聽,阿賴耶識裡面多落一些種子,談受持不容易。希望諸位受持《了凡四訓》,這個不難,很淺顯。受持兩個字做到了,就有效果了,快的三個月,命運能改變;業障深重的,三年一定見效,受持才能見效。
「《功過格》一書,規定一切善惡行為應得功過數量」,哪些事是善,大的善事功就多,有一樁事情,幾十功、百功;小的善事,一功、二功,自己記。大的惡事,有百過、十過;小的惡事,一過,天天自己去記。這個要有恆心,不要記了三天,把功過格一丟,算了,太麻煩了,天天要算這個帳,那就不能成功。袁了凡有耐心,天天記。後面《四訓》裡頭說,他的太太不認識字,用鵝毛管點朱砂,功就點紅的,過就點黑的,她用這個辦法記。諸位想想看,不認識字的人她也能修,也能改造自己的命運。
「先賢如周濂溪、朱晦菴、邵堯夫及韓魏公、蘇文忠公,俱受持此格」。這幾位都是過去的大儒,韓魏公是韓琦,宋朝的宰相,蘇文忠公是蘇東坡,這些人都是這樣做法。受持此格,「信受奉行」,相信,絲毫不懷疑,《金剛經》裡面講生淨信心,我們依照這個方法去做。「立功當代,馳譽千秋。此書流通甚廣,坊間易覓,即如上海城內邑廟後翼化堂書坊,亦有出售,書價連運費六分」,這就不必講了,那個時候的事情。好像《功過格》在台灣也有人印過,我過去有看到過這個本子,但是流通的不廣。為什麼不廣?大概照這個方法去做的人太少了。因此我們自己要依教奉行,還要勸別人依教奉行,全心全力去勸導你的親戚朋友、你所認識的人,勸他們大家都來學袁了凡。學的人多了,我們台灣寶島是世界上首善之區,我們這裡是善人之國,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常說,「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要想法子把我們一千六百萬同胞都變成諸上善人。不但我們要改造自己,大家都學好了,國家命運就改變了。我們一國做好了,就能影響世界,就能夠改造世界,這個功德才叫無量無邊,那個功過格記那個功都記不下,功太大了。
再看底下的序文,凡舉心動念,及所言所行,善惡纖悉皆記。舉心動念,隨時隨地要記,所言所行,言是言語,言語有善、有惡,功過格裡面記得詳細。戒經裡面只說綱領,不妄語是善,妄語是過,十善裡面把這個言語說得詳細一點,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這是善,反過來那就叫惡。但是都沒有功過格上記得詳細,這是教我們要依照功過格來修。目標很明顯,希望善日增而惡日減,自己記載自己知道,我們是不是功天天有增加,過天天有減少?這就有進步了,這就值得歡喜了。假使我們的善天天少,過天天增加,那就不是求福了,那叫求災難。《太上感應篇》說得很好,「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福是禍你自己修得來的。福是你自己修的,禍也是你自己修的,你修的惡,怎麼可以怨天尤人?一有這個怨天尤人的念頭,又是過,唯恐自己那個罪過太小,還得大量的去增加,哪裡能夠有福報現前?
所以這個目標非常的明顯,善日增,而惡日減。這兩句話你要是聽到不甚歡喜的話,把它改兩個字,你這個警覺性就提高了,「福日增,而災日減」,你就歡喜了,福報天天增加,你歡喜;災難天天減少,你就歡喜了。要曉得,那個禍與福是從果上講的,善與惡是從因上講的。佛說的話真的一點不錯,眾生畏果,他不怕因,善惡無關痛癢,沒有什麼關係,要講到禍福,這不得了,這個事情大了。菩薩比我們凡夫聰明,菩薩畏因。你要曉得,善的果就是福,惡的果就是禍害、就是災難。這是勸我們學袁了凡,依照功過格信受奉行,這是真正叫學《了凡四訓》。
「初則善惡參雜,久則唯善無惡。故能轉無福為有福,轉不壽為長壽,轉無子孫為多子孫。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行為世則,言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可自輕而退屈。」這幾句話是說袁了凡依照功過格修持一生的感應事實。最初修的,了凡修是這樣的情形,我們修也是這個情形,不要怕。最初修的一定是善惡參雜,你每天照這個記下來,有善有惡,混雜在一塊的,一定是這個情形。慢慢的善多惡少。幾時做到唯善無惡,這個功過格一打開都是善,沒有過惡,只要到這一天,換句話說,三個月做到,三個月轉變;三年做到,你三年就轉變了。你照這個方法去做,哪一天你的功過格一打開沒有過了,你的命運從那一天就開始轉過來了。怎麼轉法?袁了凡就是這樣,袁了凡沒有福,福報很薄,轉無福為有福。袁了凡短命,孔先生給他算的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多歲,壽命操縱在自己手上,轉不壽為長壽,他做到了。他命裡頭沒有兒子,他後來有個非常好的兒子,轉無子孫為多子孫,都做到了。我們讀他後面《四訓》當中,有求必應,你得懂得人家求的理論、求的方法。我們現在求為什麼不應?你要曉得這個道理,把功過格一打開,我每天還有那麼多黑點在那個地方,那怎麼能求有感應?不可能有感應。幾時到沒有污點了,沒有過失了,你看看有沒有感應!那個時候你才相信佛在經上所講的話,「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才會真正的相信。
現生優入聖賢之域,現生,沒有捨報的時候,我這個身體在世間,聖賢,這世間聖人、世間的賢人。報盡,捨報之後,當生極樂之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行為世則,行持是世間的典型,言語是世間的法則,人人都學他,人人都以他做榜樣。袁了凡是個大丈夫,他能做得到,我們也能做得到,萬萬不要把自己看輕。他可以改造命運,他可以有求必應,我們也可以改造命運,也可以做到有求必應,為什麼不幹?這個底下小註很多,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說到此地。小註裡面的意思,我看看要重要的話,下一次我們再把它補出來。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