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第十七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17
請掀開經本,看第三篇「積善之方」。《四訓》在今年我們講了兩篇,也就是講了一半。底下這一篇文相當的長,如果說一句一句的來講,只能講一個小段落,不如我們利用這一個半小時將「積善之方」的大意與諸位說一說,也就是提出重點來講。在前面兩篇,「立命之學」可以說給我們奠定了改造命運的信心,使我們明瞭佛法裡面所說的決定不是宿命論,實際上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願意改確確實實能夠改得了。怎麼樣改法?關鍵在於斷惡,也就是在改過,關鍵在這個地方。能改過才談得上積善,這一點我們同修們要特別的記住;換句話說,不能改過,善是沒有法子積的。
佛經裡面也有個比喻說,叫法器,如果我們這個器皿,好像這個茶碗、茶杯,曾經裝過毒藥,現在把那個毒藥倒掉了,看起來很乾淨,再裝上醍醐,因為裡頭並不真乾淨,還有殘餘的渣子在裡面,醍醐裝到裡面,醍醐也變成毒藥了。因此,你要想把這個碗裝醍醐,必須把它洗得乾乾淨淨,這才行。佛法就好比是醍醐,也可以說善法就是醍醐,如果我們不能把自己的過惡洗刷得乾乾淨淨,做了那些善還是惡,你看看這多麼重要。尤其是一個發心要真正想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不從這一點做起,沒有第二個辦法,這是我們要重視、要認真的所在。所以改過的一篇我們講得很詳細,真能改過,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多善根之人。過改了,在十大願王裡面「懺悔業障」,業障懺除了,懺除之後,我們就積極的再進一步要多修福德,這就是修善了。
佛法的綱領,三句話,常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自淨其意那是成佛之道,但是自淨其意一定要眾善奉行,眾善奉行必須要諸惡莫作,還要造惡,那個善是假的,絕不是真善,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白的。這也就是說明了,不但是佛法,世間法也不例外,修學的過程一定是這樣的。《了凡四訓》裡面,在這一篇首先是以《易經》裡面兩句話做為開端,說明積善是有經典做依據的,不是他隨便說出來。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下面舉了十樁事例,舉了十個人做為例子。十個人,這個十之數目,也就跟《華嚴經》裡面表法的用意差不多,是表圓滿、表無盡的意思。這十段希望同修們自己去看、去研究,這裡就不要細講了。這十樁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要以為這是隨便謅出來的,來勸勉我們而已,未必有其人,未必有其事,那我們自己就不得受用了。我們要相信確有其人、確有其事。這十個人是舉的例子而已,我們讀《感應篇彙篇》、讀《安士全書》,諸位所看到的例子就更多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要你稍微留意,古今中外擺在我們眼前的事實不勝枚舉,可見得古人所說的話是千真萬確的。
了凡先生在這一篇有非常精闢的推論,這是我們一般人往往疏忽掉的。他說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給我們說出八對。這一些,改過之後我們要修善,必須要有能力辨別。在這裡我還得要奉勸諸位,提醒大家的,斷惡修善是自己分上的事情,要記住,不是別人的事情。我們在講堂也不只說過幾遍,見到別人作惡,就是自己的過失,見到自家做錯了,這就是善。此地所舉的八對都是教我們檢點自己的,而不是叫我們去看別人的,某人行善事,他這個善是真的還是假的?那就錯了。我們自己做個善事,檢點檢點,我這是真是假?不要理會外面的境界,不要管別人,先把自己管好,這叫真善。所謂是佛的眼睛裡面一切眾生都是佛,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個個都是佛菩薩,只有自己是眾生、是學生,所以人家一生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因為自己是佛菩薩,別人都是眾生,所以沒法子成就,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高了。不像善財那樣,善財把自己看得最卑下,別人都高高在上,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一切的過失都在我自己一個人,別人沒有過失,這才能談得上改過,才能談得上積善。果然從這個地方下手,這一生不怕沒有成就;如果不從這裡下手,我們講堂裡也常說,諸佛菩薩環繞著你教你,也教不出來。
什麼叫真、什麼叫假?我們也不能按著這個文一句一句的來說,把這裡頭的大意說出來就行了,凡是有利益於眾生的、於別人的,這就是真善;凡是處處替自己想的,這就是過惡,這是善與惡的定義。諸佛菩薩,我們看《金剛經》裡面所講的,不但破了四相,連四見都沒有,四相是所,四見是能,能所統離開了,他示現在九法界裡面,他為的什麼?為了利益眾生,這就叫積善,就叫修善。前天有位初學的同修來問我,法師,我看你怎麼只受了三個戒?懂得的一聽,這是外行話。實際上這不叫受戒,這與受戒沒有關係,這叫做燃身,燒身體。燒身體,燒一個也行,燒三個也行,為什麼?它是表法的。並不是燒得愈多功德就愈大,錯了,你把身去燒成灰也沒有功德。為什麼?於別人沒有利益,還是自私的心理,我把身體燒了,燒的灰塵供佛,我的功德大。沒有功德!這個意義是叫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想到我頭頂上燃了一炷香,就代表我把我的身體奉獻給一切眾生,沒有自己,只有眾生,是代表這個意思。所以燒一顆就行了,常常想到,我已經發過誓願了,我捨己為人,是代表這個意思。自己呢?自己燒掉了,沒有了,剩下來的呢?剩下來的是眾生,為人,這叫做真善。如果多燒幾個,多燒幾個功德大,人家看到我,你看我修苦行,大家來恭敬我、供養我,這就叫造罪業,這哪裡叫積善?叫積惡。善的真與假就在這裡辨別。所以說是為人是屬於真的,為自己就是屬於假的,這是一層。
第二層,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是真的,看到別人那麼做,我們也去效法人,這就要減一等了。真發心去效法人,還算是真的;假發心效法人,是假的。什麼叫假發心?發心不是在利益眾生,而是這個做法有名利可圖,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而發心的,也是假的,不是真善是假善。真善是功德,是善,假善就是惡。可見得那個積善積惡,積之一字不得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以先要辨別善有真假,自己要清楚。換句話說,我們要從真心生起,一切為眾生,進是為眾生,退還是為眾生,這個裡面絕對沒有自己,沒有為自己,處處為一切眾生著想、為佛法著想。
第二,什麼叫端、什麼叫曲?端是講端莊、端正,曲是講委曲,曲折之相。這個也不能多說,不能照它這個文講,也把它的重點說出來。凡是真心,精純為救度一切眾生,這個是端正而莊嚴,在佛法裡面講是精進的意思,這個心精純,沒有任何摻雜。什麼叫委曲之相?委曲之相就是摻雜世俗之意在裡面,這個相就是曲。我們讀小乘經,世尊給我們說,學佛的人可以做世間事,不可以有世間意,有世間意就是一種委曲之相,不端正。什麼叫世間意?講通俗一點,世間的人情世故,舉個比喻說,諂媚巴結,見到有錢有勢的人是一副面孔,窮苦沒有勢力的人又是一副面孔,這就不正了,為善的心就不正了。這就叫端、曲,換句話說,真心,完全是為了愛護眾生、救度眾生,這是端莊;如果有一絲毫世間意,這就是曲。
這個小冊子裡面說,「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則為曲」,俗話常講玩世不恭。現在這個世間我們更需要檢點,我們是不是在玩弄佛法?這個要認真檢點,打著佛法的招牌,玩弄佛法,這個罪業、果報不堪設想,比玩世之過惡要重得太多了。所以我們學佛的同修們,無論是在家、出家,想想,我們是真學佛,我們是無聊,在佛門裡混混,玩玩而已?譬如說,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顯著的例子,現在佛門裡常有佛事,家裡老人過去了,在寺廟裡做佛事,那一邊佛殿裡做佛事,這一邊家裡一些親戚朋友在那裡搓麻將,歡歡喜喜的,一點哀戚之情都沒有。這個我看到過,佛殿裡做佛事,偏殿裡面在打麻將、在玩,這就是玩弄佛法。真是好像告訴人,我家那老人死得太好了,應當早點死,死得太好了,死了我們多開心、多歡喜。這個不但是玩世,這是玩弄佛法。舉出這個一條來說,我們應當以此類推,曉得什麼是正、什麼是曲。
第三講善有陰陽,這個好懂。陰善,我們所謂叫積陰德,凡是一切的善業讓別人知道了,這就叫陽善,陽是顯在外面,大家都知道;為善而別人不知道的,這叫做陰德。陰德天報之,報得厚;陽善,這個世間當然表揚你、稱讚你,表揚、稱讚也是福,你所得到的名聞利養,這是陽善之報。但是名聞利養,古人也常說,造物所忌,容易遭人嫉妒。你看看,真正的名聞利養,實至名歸,還有人嫉妒,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就嫉妒,這是諸位在經典裡面看到的,想盡了方法障礙他,甚至於謀害他。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弘法利生都有嫉妒障礙,何況後世的這些學人,在德在行都比不上佛陀的,那還能免得了嗎?因此我們應當明白,盡量的避免名聞利養,縱然實至名歸,也得要謙虛一點,也得要含藏一點,絕對有利益,絕對有好處的。不要做了小小一點善事,唯恐別人不知道。何況你未必是真的善事,做了些假善,騙人的耳目,騙取名聞利養,那個過失就更大了。他這裡也說得很好,講「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名與實不相符合,禍害就在後頭。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歷史,一點都不錯,確實是這樣。一個人要沒有過失,被冤枉了,被人冤枉而不願意辯別,這個人後來一定有福報。這個道理也不必細講了,《金剛經》裡面說得很清楚,這才真正的能夠消除業障。這是說善有陰、有陽。
什麼叫做善有是非?這是要有相當的學問、相當的見識,一樁事情要往深遠處去看,不但現前有利益,而且要利益後世,這才是是;如果對現前有利益,對後世有大害,這是聖人所不取的。這個小書裡頭也舉出例子,舉出孔夫子的學生子路與子貢,這個小故事諸位自己去看,我也不必多說。凡是能夠轉移風俗的,利益後世的,這是善;凡是要帶給以後有不良影響的,這就是非。我們再舉一個眼前的例子來說,好像前幾天報紙上有刊載說,有不少人在那裡提倡不焚化紙錢。稍稍有一點頭腦的人都認為這個不錯,對的。是不是善事?眼前看起來是善事,佛門裡面也沒有燒紙錢的,燒紙錢不是我們佛門裡的。但是這個事情從前印光法師就談過,《文鈔》裡頭有,有人問過他,印祖答得很好,佛門裡面雖然沒有,但是如果他的先人過去之後,確確實實落到鬼道裡面,那真有受用,因此他老人家不表贊同,也不反對。如果他的老人真要落到餓鬼道了,你一提倡,把他的財路斷絕了,那你跟餓鬼道結下深仇大恨,到哪一年才能夠完得了?這是眼前的一樁事情。
我們再舉過去一樁事情來說,更明顯。順治皇帝的時候,在從前出家人要經過嚴格的考試才能出家,如果在德行、學問夠不上標準,國家不許你出家,因為你出家你是社會的導師,人天師的身分,所以你的資格要當時帝王承認,給你證書,你才可以出家。順治皇帝想,出家是好事,何必要限制人?把這個制度廢棄掉了。在當時看起來是好事,他做了一樁很大的功德,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出家,哪裡曉得三百年之後的今天,佛門的虧就吃在這個地方。我們出家人的素質、水準比基督教、比天主教差得遠,人家的神父、牧師都要大學畢業,我們出家的法師甚至於小學都沒有畢業,你想在社會上怎麼能有地位?怎麼能受人尊重?佛法怎樣弘揚?所以到今天佛法這種衰相,順治皇帝要不要負責任?這就是沒有深遠的眼光,只曉得當時有利益,不知道後來有大害。所以往往有似是而非,我們不容易辨別,不能辨別怎麼談得上積善?所以你要想修善你要能辨別什麼是善。
拿現在佛學院來說,現在的佛學院多半模仿世間學校政策方針來辦,沒有把現行的教育跟從前古時候的教育細心的去比較比較,一昧盲從,以為這是新式、時髦,應當要這樣辦,辦個幾十年,成果在什麼地方?收穫的,表面、空虛,而不是腳踏實地的去做。古人並沒有佛學院的組織,為什麼人才輩出,道理在什麼地方?我們現在所作所為豈不是又是似是而實非?從前的人一下手就是在斷惡修善上做起,在背誦經論上下手,現在有幾個人肯幹?以前學一部經,那一部經就能背誦,而且要背得很熟,一生都不會忘掉。我們現在的佛學院所以不能成就,一部經也不能背誦,一部註解也不能背誦,都沒有在根本上用功夫。這是講是與非。
第五,了凡居士跟我們講偏正,什麼叫做偏正?表面上看起來,一看就覺得這是善,是好事,這是正,真正是善事,就是用順著情理的方法去做善事。什麼叫偏?偏是用的恰恰相反的方法去做,做也是善事。這一點我們在《四十華嚴》裡面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有不少是用的偏法,最明顯的,我們讀過的,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他用什麼方法?勝熱婆羅門用愚痴,甘露火王用瞋恨,所修的什麼?修的是真善,表面看起來不善,實際上人家做的善事,所以這叫做偏中正,這就是以惡的方法行的是善事。但是也有什麼?好心做了壞事,好的方法得了壞的效果,那叫做正中有偏。像剛才講的順治皇帝所幹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是大大的好事,哪裡曉得這個後果遺患無窮。所以修善有偏、有正、有偏中正、有正中偏,我們都應當明瞭。
什麼叫半、什麼叫滿?這個半滿是比喻,這是講做善,你這個善的功德只能得到一半,不能圓滿,這就稱作半。所謂半與滿,實在講是在心的真與妄。他這裡舉的比喻,也是經裡面的一段公案,說是有一位婦女,年輕的時候很貧窮,到一個寺院裡面布施兩文錢,寺院的住持親自為她迴向。她到以後發達了,做了皇后,帶了許許多多的財物到寺廟裡面來布施結緣,住持和尚叫底下一個人去給她迴向,自己不去了。她就問老和尚,我記得從前小的時候到這裡來,布施兩文錢,你老人家鄭重給我迴向,現在我布施這麼多,為什麼你只隨便派一個人給我迴向?老和尚給她說,以前雖然妳布施兩文錢,妳的心非常的真切誠懇,我要不給妳迴向我對不起妳;現在雖然妳布施的財物非常的豐盛,妳的心輕慢,我派一個人給妳迴向就夠了。由此可知,以前布施雖然錢少,福報是滿分;現在布施錢雖然多,她的福報是半分。這是講半與滿。
還舉了一個例子,講呂祖當年學道的時候遇到了鍾離,鍾離告訴呂祖說,他有一個方法教給他,點鐵成金,可以救世。呂祖就問他,點鐵成金是好事情,成了金之後還會不會變質?鍾離告訴他,五百年之後還會變成鐵。這個方法我不學,學了之後不是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嗎?鍾離先生跟他講,學仙要立三千功行,就是你要做三千樁善事,你這一點心,三千樁的善事圓滿了。要拿佛法來講,為善心裡面不著善,三輪體空,這才叫圓滿的善;為善三輪不空,只有一半的功德而已,不在乎善事的多寡,不在乎布施的多少,在乎心地清淨不清淨。以清淨來修,一文都是滿分的,一毛錢布施,功德都是圓滿的;不清淨的心去布施,你拿整個世界上的財物去布施,功德只有一半,不是圓滿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果然明白了,你要修滿分的功德,不要以為我沒有錢,我怎麼能修滿分,有錢人才能辦得到,沒有錢的照樣可以辦到。這是講善有半滿。
什麼叫善有大小?他這裡也舉了一個例子,例子也很好。發心修善,凡是利益一切眾生的,這個善大,為一切眾生著想,這是佛菩薩所修,為一方眾生著想,這個善大;要為一身著想,這個善就小了,為我這個廟的信徒著想,這個善也小。一樣的善行,心量不相同,小善報得也小,大善報得就大,這個理很容易明白。末後給我們講,善有難、有易,這是要明白的。真正發心修學,有大善根的人、有大福德的人要從難處下手,難能你能做得到,從這個地方下手。他這裡舉的有兩個例子,一個是江西的舒翁,他是一個教書的,兩年所得的束脩,遇到了別人有苦難,全部捐贈了,兩年所得,家裡貧窮,得了這一點束脩,回家稍微日子可以改善一點,遇到別人有苦難,救苦救難去了,自己還受苦難的煎熬,這是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得到。又舉一個例子,邯鄲張某人,十年的積蓄也拿去救別人,這叫難,實在是難。
現在時代比從前不同了,生活的水準提高了,一切物質來源比過去容易。我們學佛的人是不是能常常想著,我的生活能夠節儉一點,我能夠省一分錢,就可以多利益一個眾生,這在現在也是難能。我們常常印經書,諸位現在看的這個冊子,七塊一毛錢一本,我們會不會常常想到,我省七塊一毛錢,多一本書,多一個人可以讀到,果然能常常這樣去做,別人不能你可以做到,真正的善心。這個小冊子這次我們印了一萬冊,多不多?不多。向後我們繼續印,初步的目標,我學人希望能印十萬本。過了年以後,一切經論,我給同學們說了,暫時停下來不講了,可是《了凡四訓》跟《感應篇》我們繼續講。不但我們大量的印刷流通,而且我們還要在講座當中喚起同修們的注意,依教奉行,將我們學佛的基礎打好,而後大經大論才會有真實的受用。不在這上面打根基,這些大經大論,談玄說妙,皆不著邊際。幾時把這個根底打好了,你再看看大經大論的受用就不相同了。所以我們回過頭來從根本法上下手,從這個地方去苦修。
末後,了凡居士開導我們,教我們從綱領上著手,好在這個小冊子同修們每個人都有,《安士全書》裡面也附著有,《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幾乎把《了凡四訓》的全文都引用上了,諸位閲讀都能夠讀到。從綱領上講,它教給我們,叫我們記住十樁事情,第一個「與人為善」,第二要以「愛敬存心」,這都是教給我們積善,從哪裡積起?十大綱領,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要以善心善事、要以愛、要以敬存心,以愛、以敬,當然就不會造罪業了,不會有嫉妒,你也不會有障礙了。第三「成人之美」,凡是別人發心做善事,做一樁好事,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成就他。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是「救人危急」,人遇到有危難、有急難的時候,一定要幫助他。
第六是「興建大利」,這是自己沒有力量也得要盡心,要為社會、為鄉里、為國家、為一切眾生建大利益。在現在我們能力能夠做得到的大利益無過於弘法利生的道場,如果說是我們要建一個弘法利生的道場,我沒有能力,那麼我教給諸位的方法,你們個個都有能力,我們佛教會這個道場是公開出租的,一般一天,就是一個晚上,租金是五百塊,講經弘法打一半的折扣,只收二百五十塊錢。你如果發心建道場,我請一個法師在這個地方講一個禮拜的經,一個禮拜要花多少錢,你在底下交費就是了,一天二百五十塊錢,講十天才不過二千五百塊錢,這個二千五百塊錢你就一個人出了,請一個法師在這邊講十天的經,這是你建的道場。我只有這麼大的能力,我只能夠辦十天的佛事,跟一切眾生結緣,這多麼殊勝!不是說一定我要花個幾百萬建個大講堂,這才是興建大利,固然那也是,有那個力量才辦得到,沒有這個力量,這樣辦也行,也辦到了。
除這個之外,還有一樁興建大利的,昨天大家看到了,我們做了兩張的幻燈片,這個利益更大,花的錢更少,我們法施會贈送給你,你在你自己住的那個地區的電影院,你在電影院交涉交涉,把這兩張幻燈片交給他,在每一場電影的時候打那個廣告都給你放上,我們兩張,一張是請念南無阿彌陀佛,消災延壽,一張是請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樣子貼在外邊那個門的旁邊,諸位去看。現在這兩張的幻燈片我們一共做了五百張,將來我們陸續再做。或者我們有圖,把經裡面的經文,好的句子,我們摘錄下來,配上佛菩薩的圖像,在全省各個電影院都請他們打出來,這個錢花得就更少。這也是興建大利,捨財作福。聽說昨天晚上有十幾位已經拿去了,我們那個地方還有兩百多套在那個地方,希望同修們你們自己發心,勸你們的親戚朋友們發心。經上常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那是講聞法,這個看到字幕、看到佛菩薩像,一歷眼根,也是永為道種,你就跟無量無邊的眾生都結了善緣,所費無幾,你看你做了多少好事。這是講興建大利,舉兩個小例子。
大利益,可見得我們人人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你們學生當中,我現在在念書沒有錢,十天二千五百塊錢我也拿不出來。你們聯絡十個同學,一個人拿二百五十塊錢,也可以辦十天的佛事,怎麼會做不到?做得到,請一位法師講十天經,你們是齋主,功德主。希望大家這樣去做,多多的去做,形成一個風氣,使我們台灣這個地區每一個縣市皆有佛剎,每一個地區都有道場,這不但是興建大利,「捨財作福」、「護持正法」統統都有了。
第九「敬重尊長」,這也是我們常常提示的,學佛的人在家裡面一定要孝順父母。給諸位說,在家裡面不孝順父母,決定不是學佛,你連父母都不孝順,你要巴結佛菩薩,佛菩薩不會接受的,在家裡面不曉得供養父母,你買一些香花水果到這裡來供佛,佛會接受嗎?不會接受的。你能供養父母,佛才會接受你這一分供養,不能供養父母,佛不會接受的,諸位要懂這一點意思。所以說多少人求佛,佛不靈,為什麼不靈?佛不接受。除了孝順父母之外,尊重師長,這是根本法。父母不孝順,老師不尊重,巴結佛菩薩,哪有這種道理?沒這個道理,這叫假學佛、假行善。你想想看這個善怎麼能積?你修都是假的,還積嗎?所積的是惡,那不是積善。
前一些時候,居士會在這裡開會,請我在這裡做一個講演,也有不少同學參加,我就說得很明白,佛法,今天在西方,我斬釘斷鐵的說,決定不能生根。為什麼不能生根?佛法是建立在孝親尊師上,如果那個地區的眾生不孝順父母、不尊重老師,佛法在那裡不能生根。釋迦牟尼佛當年傳法,四面八方去傳揚,並不是單獨偏愛我們中國人,不是的,為什麼四面弘揚,只在中國生了根,開花結果?中國人孝親,中國人尊師重道,別的地區不如此,所以佛法在別的地方湮沒而不彰,在我們這裡生根長大了。可見得這是世出世法的根本法,不孝親行嗎?不尊敬老師行嗎?不孝親、不尊敬老師,人道的資格都失掉了,也就是說,一失人身,再得人身的因緣沒有了,還能成佛作祖?還能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能!這一點希望同修們要認真的記住,要切實的做到。孝親怎麼樣孝法?好好的去讀《孝經》、讀《感應篇》,你就懂得了,怎樣對待父母,怎樣對待師長,然後才能跟佛菩薩交通,線才能接得上。不孝父母,不尊重師長,跟佛菩薩的路永遠是斷的,連不起來的,你學佛都是假學佛,你行善統統是假行善。
末後一句,「愛惜物命」,這在佛法裡面教我們不殺生,不但不殺生,更進一步,不惱害一切眾生;換句話說,不要叫一切眾生生煩惱。能夠向這十點去著手,這才能叫修善,天天這樣做,盡形壽這樣做,這叫積善。
下面他還有幾句話非常重要的,我們生在末法的時候,毛病太多,指其大端而言,千萬不可以將自己的長處來蓋別人,這是大惡,不可以以自己之善來傲慢別人;換句話說,對於自己的特長、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德能要多收斂,不必表現出來欺壓別人,這都是煩惱裡面的貢高傲慢。見到別人的過失要掩藏幾分,養自己的量,要能夠包容。見到別人小過失就指出來,顯得自己沒有量,沒有容人之量,這就很可憐。不要以為我很得意,實在說,在真正道人眼睛裡面看,真正有學問的人眼光裡面,是顯露出自己的薄弱、自己的小,說得不好聽叫不成器。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的留意。
末後有一段,是以佛法裡面最高的學理來說明,佛法菩薩行門六度萬行布施為先,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捨而已,最高級的捨,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最高等的修行法,所謂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兩句話哪一個不會講?我們自己要問問,我是不是這個想法?是不是這個做法?身心世界為什麼要捨?大經裡面道理都詳詳細細的說給我們聽了,我們讀了、聽了有沒有認真的去想一想?果然想通了,願不願意這樣做?《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給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此要放下,不可以執著、不可以分別。為什麼?那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要是真實的,佛不會叫我們捨棄。這是講到最高的。做不到,做不到從低級的做起,從財布施上面去學,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先從外財布施漸漸的學。
講布施的經,《華嚴經》在「第六迴向章」給我們舉了六十門,我記得那一章我們是一年講圓滿的,那時候好像一星期是一次還是兩次,一年才把這六十段講完,那就是教給我們怎樣修布施。種種布施的修法,種種布施的功德利益,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得明明白白,我們應當細細的去想一想,勉勵自己去學習、修學,這叫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在末法,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護持正法更是我們自己的責任。護持正法不但是護諸佛之法,護一切眾生之法,也是護自己之法。如果說我們只為自己而不顧眾生,不知道續佛慧命,自己所得之法也有限,不但有限,怕的還有似是而非,那就更冤枉了。
說到這裡,我們這個話還得說白一點,說得通俗一點,護法從哪裡護起?從《了凡四訓》護起,從《感應篇》護起。為什麼要護這個,這個又不是佛經?雖不是佛經,它裡面所說的道理與佛經沒有兩樣,佛經的綱領,三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了凡四訓》跟《感應篇》裡面所講的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問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不是佛說的?是的,沒錯,十方諸佛教人,一切經論千言萬語,不外乎這三大綱領,抓住這三大綱領,十方諸佛所說之法統統都抓到了。這兩部書正是說這兩句話,照這兩句話所做的文章,我們怎麼能不重視?所以說護持正法就從《了凡四訓》、《感應篇》護起。怎麼個護法?要理解、要做到,這才叫護持。不但自己要理解、要做到,還要宣揚,勸別人去讀誦,勸別人照這個辦法去修,這真真實實的護法,然後進一步才能談得上佛的經論。不在這上奠基礎,談護持佛法都是空說,大家能這樣做,這才叫做上報佛恩。
我們法施會同修發願將《了凡四訓》印送十萬冊,我們才做了一萬冊。凡是志同道合的,我們都歡迎。今後法施會印經,我們重點就側重在這上面。佛書現在有不少人都在那裡印了,都在那邊流通,這一些他們流通得少。佛經也有很多人講,我們也不必講了,這個書沒有人講,沒有人講我們來講,沒有人大力的流通、弘揚,我們大力的流通、弘揚,這是我們尤其要勉勵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到此圓滿。最後還是以剛才說的兩句話,特別提出來供養諸位,做為今年過年的賀禮,諸位回家去「孝順父母,尊重師長」,這就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