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二十二集) 檔名:12-002-0022
從一百二十七頁,倒數第五行:
經【善財汝於十方界。普事一切善知識。專意修行無懈心。聽受佛法無厭足。若能聞法無厭足。則能普見一切佛。云何見佛志無厭。由聽妙法無厭足。】
這個兩首偈是「示後勸修」,示是指示,後就是後友。在他這裡參學畢業了,再推薦他到底下一位善知識那裡去參學。在指示後友裡面有勸修,而這一段裡面的指示後友,跟前面幾位那些善知識都不很相同。因為前面的那些善知識,都是參訪一位之後,告訴他你到某一個地方去參學,善財有的時候還找了很久才找到。而這一位善友他就在座,等於說在現場,這就是下面底下一位代表第八的,第八迴向是正性無異行菩薩,這位菩薩也在座。所以這都是很特別的地方,因此示後裡面有勸修這些話。清涼大師註解說,「雖未的指,已令遍求」,這是把意思都說出來。求學實在說要如法,不如法,一般講是事倍功半;果然說事倍功半,還能打對折,有打對折的效果,那就很不錯。怕的是什麼?怕的是功夫下下去之後,是一無所成,這種損失就太大了。
我們看看現代這個時代、這種修學,他們的成就,再將古大德人家修學的成就,仔細去做一番比較,就曉得人家真正是的,所謂事倍功半,他還有個對折,有個五成的成就。我們現在修學,修學一輩子,一成的成就都談不上,不要說五成了。原因在什麼地方一定要曉得,如果不曉得,我們的路子永遠就錯下去。換句話說,我們在這一生的成就就談不上,雖然是談不上,只可以說阿賴耶識裡頭落下金剛種子。這個諸位曉得,我們無始劫之前,阿賴耶識裡頭就落下金剛種子,無量劫之後,今天還是一塌糊塗,沒有成就。這個我們就講到因緣果的關係。成佛、成菩薩的因,哪一個人沒有?這就所謂金剛種子,人人都有。為什麼成不了佛、成不了菩薩?就是修學不如法。這如法不如法是緣,修的緣對不對?這是關係我們整個的成敗。緣要是對了,說實在話,三、五年就有小成就,就能夠看得出成績,會有效果,十年一定有大成就。《學記》裡面講古人的教學,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所以「十載寒窗」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大成就。
看看現在人念書,從幼稚園大概念個二、三年,小學六年,差不多有九年了。幼稚園算一年,小學六年,七年,能有小成嗎?再初中畢業,能有大成嗎?從前人念十年書,一般來講,中等程度就可以當縣市長了。程度高一點的,你看從前中了進士,念十年書,做個知府都是平常事。從前一個知府,給諸位說,要管七、八個縣到十幾個縣。台灣在過去這個經驗,不能稱為一個省,只能稱為一個府。所以讀書要如法,今天是讀到博士學位,算大成,算算這個時間,比從前增加一倍都不止,所收得效果確實只有從前一半。這是講到博士學位,這一半還未必。佛門裡面來講,那就更差勁。佛門實在講在過去也是五年小成,求根本智,九年也能有大成,參學圓滿。所以諸位要真學,一定是福慧雙修。修福與修慧同時的,我們現在來修學同時,古人從開始教學的時候,就是同時。
所以我勸勉同修,你們真正想成就,真正要有大成就,不是拿別人東西當自己的。我們拿祖師東西當自己的,都是錯誤,就是拿釋迦牟尼佛的東西當作自己的,還是錯誤,那畢竟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學佛的人成就,什麼叫成就?明心見性叫成就,沒有明心見性之前,不叫成就。所以十信位的菩薩不能算成就,我們都講到圓教上,到了初住地位,才算是小乘剛剛有成就。初住菩薩,明心見性,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初住菩薩,理一心不亂。我們要求得要求這樣的成就,這是大乘佛法裡面普通標準,並不算高標準,是普通標準。試問問,哪一個同修不希望有這個成就?人人希望。像這樣的成就,在我們中國過去的高僧、高士(在家是高士)有許許多多的榜樣,我們今天讀《高僧傳》、讀《居士傳》、讀禪宗語錄,佛法自從傳到中國之後,成就的人有多少!人家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
這裡第一個關鍵,《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講得很好,佛首先先說出來,為佛弟子第一個要有明師教導,第二個,要有良好的修學態度,就成功了。所以良好的修學態度是信受奉行,就要做到這四個字。我們今天之所以不能成就,兩個條件都沒有,盲修瞎練,自以為是,過失在此地。學,培福,在品德上的修養。品德上修養,目的在哪裡?目的在除習氣。我們無始劫以來,惡習氣太深了,在修福裡面,這個習氣把它磨掉,這不是修行是什麼?仔細想想,菩薩行所謂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在修福裡頭全都有。求智這一方面,要求根本智,要求無分別智。我們用分別心來求智,到哪一年才能開悟?永遠沒有開悟的一天。這個道理雖然古人說得很多,今人是充耳不聞,沒有把它當作一句話來聽,甚至於還反對。古人修學是幾千年的經驗,如果這個方法不好,早就更改了。
我們今人實在是被西洋物質、科學迷惑了,自家的珍寶不認識,去撿別人的垃圾,這是我們近百年中國人自己造成的災難,受這樣的痛苦。在家、出家裡面沒有見到有高僧出現,是我們的路子走錯了。現在連外國也有一些聰明人,他也曉得,將來真正能夠拯救這個世界的,是大乘佛法與中國儒家的學術,才能救得了世界。外國人也能看出,但是大乘佛法與儒家的學問要怎樣修學?沒有看到這些人提出來。把十三經、大乘經典,像現在這些學者們,天天在那裡專注寫文章,那有用處嗎?沒有用處的。儒家的教學叫你開悟,佛法的教學也叫你開悟。天天在蒐集資料、在寫文章,決定開不了悟,為什麼?他用的是分別心,用的是意識心。如果要開悟,一定要用無分別智,有分別是識。所以諸位你不認真在這裡學,那另當別論。諸位果然在這裡認真的學,我給諸位說,第一個要修福,第二個求根本智,求根本智的方法,一門深入。
講堂裡面天天講,不是要你記,不是供給你分別、研究的。你要是來聽講,每一天記一大堆筆記回去去研究,糟了!增長分別,把你悟門給堵死了。每一天給你講,是提醒你、是鍛鍊你,練什麼?練聽而無聽,無聽而聽,練這個。所講的,所讀的,懂得了,就懂得,這是悟;不懂,不懂放在一邊,不要去理會它,再來一遍。古人所謂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開悟了,能夠背上一千遍,裡面的意思全都悟出來。就是不用分別,統統明瞭了,這叫悟,是用無分別智得到的,不是研究得來,這才是自己的東西。理上悟得了,你在生活上就解脫、就自在了,你自然曉得怎樣待人、怎樣接物、怎樣處世。給諸位說,一悟之後,就像《壇經》裡面所講的,三身都得了,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現在就具足、就證得,那怎麼不自在?這才是真正的解脫,才是真正的受用。
如果依然用分別心,用心意識去研究,再研究個無量劫,我們過去用了無量劫,再往下再研究個無量劫,跟今天還是差不多,這就叫如法不如法。所有的修學,諸位總要記住,我們有個大方向、大目標,決定正確就對了。大方向是什麼?是清淨心。如果在佛法裡面講,大方向是自性的三身,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這是我們的大方向。福與慧,目標都在這上。當然這個方向,目前給諸位說還是比較困難。所以第一步給諸位講清淨心,所謂清淨心在一切法上,不起心、不動念,待人接物乃至於修學種種法門。修的時候就認真的修,雖認真修,依然是不起心、不動念。換句話說,不用心意識,起心動念是用心意識,不起心、不動念是不用心意識,這叫真修行。
我們再看這兩首偈子,這是觀世音菩薩開示善財童子,當然也就是對我們的開示。『善財汝於十方界』,這是先指出範圍,我們修學的範圍,無處不是我們修學的處所,無處不是道場。『普事一切善知識』,真正如法修學的人,除自己之外,全都是善知識。你看看五十三參,學生只有善財一個人,並沒有同學的,為什麼?除了自己之外,全都是善知識。善知識教我們什麼?我們在講席裡也常常提醒諸位,善知識就是幫助我們成就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而善知識,給諸位說,他本身確實就是修三心,真的修三心,是平等、清淨、慈悲。也許諸位要問,有個惡人來找我麻煩,天天找我麻煩,我實在受不了了,他真平等嗎?他心清淨嗎?他慈悲嗎?你看是相反的,而我看起來他是平等、清淨、慈悲。他心要不平等,怎麼會叫我們平等?他心不清淨,怎麼令我清淨?他心地不慈悲,他怎麼能成就我的功德?諸位要曉得,平等、清淨、慈悲是性體,一切眾生相同的,這是清淨法身,生佛不二,不增不減,在佛沒有增加一絲毫,在我們凡夫並沒有缺少一點點,確確實實是如此的。
但是諸位要曉得,三身所現的相無量無邊,現的善相是慈悲之相,現的惡相也是慈悲之相。菩薩低眉,現的是善相;金剛怒目,現的是惡相,同一慈悲相。如法修學的,千百億化身所現之相,正是大慈大悲,教我們什麼?教我們清淨平等。我們在諸相當中,學一個不取相,心地清淨,心地平等。那他示現種種相就是大慈大悲,他要不現種種相,我們的心怎麼能到清淨,怎麼能到慈悲。所以諸位要成就三身,要顯示三身無量的功德,你就應該「普事一切善知識」。如何普事?這個十大綱領裡面給我們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能夠做到恆順,恆是永遠的隨順,能夠隨喜。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功德是法身、般若、解脫。不如法修學的,就是不知道隨喜,不能隨順法性,法性就是隨喜的。給諸位說,煩惱不是隨喜,你要隨煩惱,就不能隨順法性,法性是恆順眾生,煩惱是不順眾生。可是再給諸位說,煩惱是假的,法性是真的,法性不生不滅,煩惱是有生滅的。普事一切善知識,要就事相上來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普事一切善知識,男女老少,在家出家,各行各業,你看他都承事,他都敬重,他都恆順,他都隨喜。出家人隨喜,外道也隨喜;修善的人他隨順,修惡的人他也恆順。在一切境界裡面修什麼?就像佛在《金剛經》裡面講的兩句話,他所修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要在生活裡面接觸廣大群眾當中修成的,這不是兩句口號。真正做到了,只要你把這兩句話做到,你的心就清淨、就平等,你的自性三身就現前。
星期天早晨《六祖壇經》的一段,講什麼?大乘佛法裡面,不但是大乘,小乘也不例外,三皈依是根本的修法。三皈依,諸位要記住,是我們起心動念,一切行為的皈依處。我們心起個念頭,這一念與三寶相不相應?我們的一舉手、一抬足,與三寶相不相應?三寶是什麼?佛寶是覺,覺,不迷。覺是什麼?是無分別智,不是分別。分別那個智是什麼?心意識,迷。不是心意識是覺,覺就是佛,正就是法,淨就是僧,一而三,三而一。不覺就是邪,邪就是染污。一天到晚都要依三寶,這才叫皈依三寶。絕不是說早晨在泥塑木雕的偶像那個地方,敲著木魚、引磬,念個三皈依,我皈依了;晚上做晚課,又打個三皈依,皈依了。早晚課,一再給諸位說是提醒你的,提醒我們這一天生活行為,一定要與覺正淨相應。諸位果然能照這樣學法,你學個三年,你怎麼會不成就!
我常常講,今人能依照這個方法,如法修行,成就在古人之上。超過古人十倍,是極平常的事情;超過古人一百倍,可能,不是不可能。為什麼?古人接觸環境考驗的,沒有今人這麼複雜;換句話說,從前那個社會的境界,那是小考,今天這個社會,花花世界,這是大考。所以我們今天成就當然在古人之上,沒有話說。可是古人路走對了,我們今天的問題是路沒走對,走對了,成就在他之上。古人在修學的時候,能吃一番苦頭,今人是怕吃苦,養尊處優,這是我們比不上人家的地方。只要你肯吃苦,你如法的修學,你怎麼會不成就?
普事一切善知識,我們講的範圍講小一點,就說我們的講堂,每天到我們講堂來聽經的這些大眾,要能夠承事,這正是歷練我們的身心,與自性相應。『專意修行無懈心』,一心一意的修行,修什麼行?修覺行、修正行、修淨行,精進不懈。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這個念覺不覺?是覺,是迷?迷是錯誤的,覺是正確的。迷了叫邪行,邪知、邪見、邪行;覺了之後,叫正知、正見、正行。行都是一樣,覺而不迷,嬉笑怒罵都是正知、正見、正行,迷而不覺,恭敬禮拜、稱讚供養,還是邪知、邪見、邪行,諸位要懂這個道理,為什麼?一個與法性相應,一個與煩惱相應。我們看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是覺、是正、是淨。正知正見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日常生活。今人提倡人間佛教,給諸位說,多餘的,這叫頭上安頭,畫蛇添足。有個人間佛教,還有個非人間的佛教嗎?哪有這個道理!六祖說得清清楚楚,佛法是不二法,怎麼會來個二法?口號喊得好像是很好聽,給諸位說,似是而非,騙騙外行人,都落在邪知見裡面。
「專意修行無懈心」,專意,諸位要記住,一心一意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破迷開悟,悟就是覺,悟就是正,悟才是真正的清淨。悟了以後,你的心就像一面鏡子,光明,一塵不染;你的行就像鏡子裡面照物一樣,清清楚楚,乾乾淨淨。所以修行叫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是比喻,比喻自己的真心是光明的、是起作用的,不是沒有用處的,是跟我們日常生活成一片的,沒有增加,跟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沒有一絲毫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有礙是迷,有礙是邪,有礙是染污,這叫修行。這個標準都是一乘了義的標準,給諸位說,一乘了義的標準。
『聽受佛法無厭足』,「聽」是講耳聽、耳聞,「受」是除了耳根之外,其餘的五根都是受,聽當然也是受。「佛法」,給諸位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全都是佛法。千萬不要以為「聽受佛法無厭足」,大概天天要聽經,要沒人講經,糟糕了,我今天一天、好多天都沒有聽法,錯了。一切音聲,你要能夠不取相,你是聞性聞法性,那怎麼不是佛法?見性見色性,那不是佛法是什麼法?佛法者,覺法也,佛是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覺而不迷,全是佛法。可不能厭足,一厭足就變成小乘,就變成阿羅漢,入了偏真涅槃,墮無為坑。這個意思我們留到今天晚上《大智度論》給諸位說。大乘人跟小乘人不一樣,小乘人沒有大慈大悲,他覺了之後,他就躲到涅槃去了,換句話說,六根不接觸六塵境界了。大乘是無厭足。
『若能聞法無厭足,則能普見一切佛』。這兩句話諸位懂得了吧?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以六根根性見六塵的法性,見性成佛,「普見一切佛」。一切有情眾生是佛,一切無情眾生都是佛。佛眼睛裡面看一切法都是佛法,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草木、石頭都是佛。佛是什麼?佛是覺,佛是正,佛是淨。佛眼睛裡面還有眾生,那他決定沒有成佛。幾時到你自己眼睛裡面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是清淨的、都是平等的、都是慈悲的,你自己成了佛;你要沒有見到這個相,自己沒有成就。所以這個功夫,還用得著問別人嗎?佛經裡面講的,諸佛菩薩修行證果自己曉得,不是不曉得。你明瞭這個道理,你也就懂得,自己確實曉得,自己在什麼境界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沒有離三界?有沒有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自己都清楚。
『云何見佛志無厭』,為什麼見佛你不會厭倦?『由聽妙法無厭足』,「妙法」在此地我們又省很多事,為什麼?《妙法蓮華經》的經題,剛剛講過,妙極了!法是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妙。你們諸位要是發心,趁這個機會學《法華》,你要告訴我,我教給你方法。要學《楞嚴》,或者學《彌陀經疏鈔》,我們這裡現前所講的這幾部經,都是了義的經典。可是你要發心學,只能學一樣,決定不可以學兩樣。學兩樣,你能不能成就我就不敢保證,你要學一樣的話,一定會有成就。初步修學,要聽講,無論那一部經,都應該要聽。只許聽不要記,不取是博聞強記。要博聞不強記,就是要聽。聽是什麼?天天在薰習,一遍一遍在薰習,成就是自然,心是清淨的。聽經不可以妨礙清淨心,比如聽了這個經,心裡有疑惑,又生煩惱,這一句沒聽懂、那一句聽漏掉了,這樣來聽經怎麼樣?增長煩惱,錯了。沒有聽到的,沒有聽到就沒有聽到,心總是清淨的。有懷疑的地方,不要去理會它,過兩天不就懂了嗎?何必那麼著急。學什麼?就是學清淨,就是學平等,學一個心待人大慈大悲。學捨己為人,學願意看到別人成就,願意看到別人超過自己,這才叫真正大慈大悲。所以這個見佛無厭足,是由於聽法無厭足。這個偈子,諸位不要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八句,意味深長極了,說之不盡!再看下面的長行文:
經【爾時觀自在菩薩。說此偈已。】
這個偈頌相當之長,這是統指前面的偈頌做總結。
經【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大悲速疾行解脫門。】
這是觀世音菩薩謙虛的話,在無量無邊法門,他自己說,他只得這一個法門。給諸位說,得一個法門是他從這一門成就的,一門成就了,就是一切門統統成就。雖然一切門成就了,你看看人家不忘本,我怎麼成就的?我從這一門成就。所以讀《華嚴經》,你再把《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翻開來看,那些代表的人,佛問圓通,他都說是他從耳根得到的、他從眼根得到的、他從意識得到的,各個得的是不一樣,但是一通一切都通。一切通了,他從這一門入的,他還弘揚這一門。為什麼?與這一門特別有緣分。佛法裡面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由此可知,結緣的重要!將來我們在《法華經》裡面會詳細的說到。《法華經》所說的一乘因果,特別著重在法緣。我們修這一門,與這一門就有緣。凡是對這一門愛好的,你要去接引他特別容易。觀世音菩薩,他所修的是大悲門,大悲是著重在行門上,是從作用上的,從體起用,不單單是言教,是在生活行為當中所修學的。底下是讚他的話,自謙讚他:
經【如諸菩薩摩訶薩。已淨普賢一切願。】
『淨』是清淨,普賢大願,願願淨滿。
經【已住普賢一切行。】
所謂『住』是正在那裡行普賢行,這個叫「住」,他的行為是安住在普賢行中。
經【常行一切諸善法。常入一切諸三昧。常住一切無邊劫。常詣一切無邊剎。常觀一切諸如來。常聞一切三世法。常息一切眾生惡。常長一切眾生善。常絕眾生生死流。常入如來正法流。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