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九集) 檔名:12-002-0009
七百二十面:
經【既自明了。復為他說。安住如來智慧光明。受持修行一切佛法。福智寶藏自然而至。一切智道速得現前。普觀眾生。心無懈倦。大悲堅固猶若金剛。】
上一次將前面的幾句介紹出來,這是自己成就之後,一定要利他,所以第一句就是總結前面。『既自明了』,「既」講自己,此地的「明」與「了」就是智慧現前的意思。我們常在迴向偈裡面,「願得智慧真明瞭」,這個「明了」就是智慧真明瞭,也就是說根本智與後得智都現前了。這個時候是以利生為主,當然利生還是自利。自利利他裡面是以利他為主,偏重在利他。『復為他說』,這個「說」跟昨天給諸位講的一樣,包括是六塵說法,種種設施都在這個說裡頭,萬不可以只把它當作言說,這個教義就不圓了。它是舉一個法就代表一切法,譬如說佛法裡面舉一個色,代表一切的物質;舉一個心,代表了真心、妄心,種種心理現象都包括在其中,只用一個字來做代表,這是我們應當要記住的。
底下一句說,『安住如來智慧光明』,這就是「復為他說」目的之所在,也就是大乘佛法教學的目標,是要令一切眾生都能夠安住在如來智慧光明。此地這個「如來」,也是說的本性。《金剛經》裡面解釋如來,講得很好,「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換句話說,令一切眾生在一切法裡面都能夠見到如義,而如如不動,這就是安住如來智慧光明,於一一法不著不取而生無量的智慧。
說到這個地方,這是不得不跟諸位說明,因為諸位如果不想成佛,那就算了,那就不必談,就是你不想成就,那另外一回事情,你的目標是求人天福報。如果你要是想求大菩提,話不得不說明白,要求大菩提一定要捨得,你不捨就不能得。我們現在心裡是想求,但是捨不得,捨不得,我們的心不能得清淨。我前天找到一本《正法眼藏》,是基隆大覺寺印的。過去我看過一遍,昨天翻書又翻出來,又翻了二、三頁。這本書確實是很好,是民國初年應慈老法師,他也是靈源老和尚的親教師。在序文裡面看到有一段,他的師兄往生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囑咐他,那個時候他還很年輕,勸他這一生當中不要做方丈、不要做住持,一心一意弘揚《華嚴經》。應慈老法師確實一生講《華嚴經》,他是《八十》、《六十》、《四十》都弘揚。諸位一定要曉得,修道的人,他能夠入道就是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心裡面有事、有罣礙,諸佛菩薩怎麼想幫忙都幫不上,為什麼?有障礙。所以第一步,一定要把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要捨掉。在目前這個環境裡面,出家人不清淨,所以比不上從前人。
我們在戒律裡面有看到所謂說淨,說淨是什麼意思?從前出家人三衣一缽,如果你有多餘的,你在身邊就不清淨,那怎麼辦?你要捨掉。捨掉是等於做一個手續,實際上又並不是真正捨掉。譬如有一位親信的居士,你對他能夠信得過,你把這個東西給他,等於說你送給他,我多餘的衣服、財物,我送給居士,實際上就是居士代為保管。到我需要用的時候,他再布施給我,這叫說淨,自己身心得清淨。可是在心理上,那是真實的,我的東西給他,我沒有的時候,他再送給我,所以身心永遠清淨。現在不但是不只三衣一缽,現在還有房子,還有不動產,這個東西你想想看,他怎麼能入道?聽經、讀誦、念佛、參禪,怎麼可能開悟?悟門都堵得死死的,這就是決定沒有指望。
如果真正要向佛道上邁進,真正要想開悟,不捨,決定不行,要捨得乾乾淨淨。我學佛這些年來,我體驗得很深,唯有能真正的放下,才是自己一條生路。千萬不要以為我統統都捨掉,那我房子,好,那個居士我對他相信,我就用他的名字,那將來他把我的財產都霸去了,把我趕走了怎麼辦?他要趕走的時候就走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霸佔去了,他佔到便宜沒有?沒有。那我吃了虧沒有?我也沒有。如果是事事都提心吊膽,還修什麼道?你的心永遠不能清淨。虧是自己吃,我們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修行,就是因為放不下。到今天還不能了生死,還不能出三界,還不能夠安住如來智慧光明,自己都辦不到,還能勸別人嗎?
我讀《正法眼藏》,前面這個小序裡頭,很有感慨。何況在我們今天這個富足的社會裡面,台灣你哪裡聽說過有餓死人的?沒聽說過。你還怕什麼?還有什麼放不下。一切都不要了,給諸位說,就一切都得到,得到的是自性菩提,自性本具的福德。這種享受,絕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一定要學捨,學放下。你要問十方諸佛教給我們什麼?十方諸佛就是教我們放下。放下就跟十方諸佛把手同行,不但是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放得乾乾淨淨,我也跟諸位說,佛法裡頭也要放得乾淨。我過去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出家之後蒐集了一些經書,在我的觀念當中,暫時由我保存,非我所有,為什麼?我這個身都非我所有,何況身外之物?這些書籍得來不易。我跟諸位說,我有兩個條件,一個你發心去影印流通,我馬上供養你;另外一個你發心弘揚,你宣講這部經,我有這個註解,我供養你。你是既不發心講經,也不發心印經,那你要我這個幹什麼?你保存不如我保存得好,我保存照顧得很周到。我訂做的樟木箱子、檜木箱子,裡面都是放的樟腦,書保存在那裡,幾十年絕對不會壞,絕對不會生蛀蟲,我照顧得很好,我保管。我借用,絕非我所有的。現在有圖書館,好,統統由圖書館去保管。圖書館是不是我的?不是我的,大家的。
所以諸位要曉得,心不清淨,與大乘佛法怎麼也不會相應。出家人是在家人的典型,是在家人的模樣。在家修道,也要捨念清淨。你家,你也有房子,也有產業,誰的?是這一家人的。縱然那房地產名字是你自己的,你是代著一家人保管而已,一樣的那個心是道人心,心是清淨心。家人無有一法不是如幻,天天在忙著家務事情,忙著營生事業,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是在家的菩薩、在家的佛。成菩薩、成佛,在家、出家都可以,只是因緣不一樣,各行其方便而已,具成佛道,沒有障礙。唯有這樣,才能夠恆住如來智慧光明,這樣學佛就真正有心得。
要曉得第一樁大事,我們今天別的就不談,那些都太高。我們談個最淺近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最起碼的。這一生要不能往生,這一生就空過了,在佛門裡頭白搞了,沒有成績可言。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得認真想一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此地有什麼東西可以帶去?那個名譽、頭銜能帶得了嗎?帶不了。你的財產能夠帶得了嗎?你的眷屬能夠帶得了嗎?你的威勢能夠帶得了嗎?沒有一樣能帶去的。什麼東西可以帶到西方?西方是淨土,只有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西方世界極受歡迎,你只有了這三心,西方從阿彌陀佛,諸上善人,沒有一個不歡迎的。所以說唯有業隨身,那個萬般將不去的應當放下,為什麼?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業就要考慮了。如果你要是帶的惡業,三途去了,來生到三途。你要帶的善業,那來生三善道受生。你要帶的淨業,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了,我們為什麼不帶淨業?所以真正聰明智慧人,善業都不要,何況惡業?唯取淨業。在這一生當中,身之所作,口之言語,心裡面動念頭,無不是慈悲,無不是清淨平等,這樣的人他怎麼不往生?決定無疑惑。
我們在講堂將這些事理,可以說講得很透徹、很詳細,處世隨緣,絕不與世間計較。處世,我們自己求什麼?在世間磨鍊自己的清淨心。什麼環境給你碰到,你沒有執著,是不是真放下?境界不現前,我已經放下,我心很清淨,靠不住,不見得是真的。境界現前的時候,這個考驗才知道自己是真放下,還是假放下。這一點關係我們自己在這一生修學成敗。我們過去無量劫中,也親近百千萬億佛所,我們都沒有成就。為什麼沒有成就?放不下,沒成就。這一生我們還要放不下,那麼這一生跟過去生一樣,依舊是不能成就。可是諸位要記住,我這一生不成就,我來生再來,你要細細去看看歷史,凡是講來生,總是每況愈下,一生不如一生。說一生比一生好的,太少太少了,真正是鳳毛麟角。為什麼說一生不如一生?習染,必然是一生比一生重;智覺,一世比一世少。在過去世看到這個太平盛世,世間還有點福報,還可以享享。現在諸位要提高警覺,地球上這些福報,給現在人已經享光了、享盡了。
我們今天不拿別的來說,就單拿石油來說,石化工業。石油是怎麼來的?幾千萬年前這些有機物埋藏在地下,壓出來的。現在這一開採,開採光了,再要等到世界上還有這麼豐富的石油,那又幾千萬年以後的事情。等於說幾千萬年的儲蓄,今天統統拿出來,一下花光了。現代人造業,不知道惜福。比如從前人,不說別的,用個像瓶罐子,用完了之後,擦擦乾淨還繼續再用。現在怎麼樣?用了之後就丟掉了,不知道惜福。福是從節儉當中修來的,不是從浪費當中修來的。現在人的習氣是浪費,浪費這就是罪報,一定有報應。所以我怎麼樣看,這一代的人,死了以後要受大罪報。享受超過了古人,將來果報當然還是要超過古人,這樣才公平。像這些事理,我們都要能夠省察,要能夠覺悟。別人浪費是他的事情,他造他的業,我們自己一定要節儉,少造罪業。
底下一句,『受持修行一切佛法,福智寶藏自然而至』。前面說的慧解,智慧開了,這一句是講修行。「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而不喪失。「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依什麼標準?依「一切佛法」。一切佛法,給諸位說,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稱為佛法,佛者覺也,在一切法裡面都不迷,於一切法裡面皆能生智慧,這就叫一切佛法。怎樣才能把一切法都變成佛法?我們現在也正在講《八十華嚴》,你看《八十經》裡面講的,「無著無縛解脫心」,只要用這七個字修一切法,一切法都叫做佛法。換句話說,在一切法裡面不著相、不取相、不生妄念,曉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四句偈講得實在清楚,要常常記住,一切法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為什麼在這裡頭取著?如果一切法是真實的,你取著,情有可原。一切法不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六凡是如幻,四聖也不例外。因此一切聖凡之法,一概不取,這就叫做受持修行一切佛法,你在如幻之法裡面生無量無邊的智慧。
底下八個字,這就是果報,這種果報是自然的。「福智寶藏自然而至」,一絲毫勉強都沒有,福是福德,所以修行人一切放下,不怕沒有福報。唯有放不下的人才沒有福報,心苦,心裡有憂慮,身也苦,身為四相所累贅,身心都苦,哪裡有福?縱然是全世界都給你了,你做這全世界的大王,你這個心還是患得患失,怕你這世界的王位,被別人篡去了,時時刻刻提防這個人、提防那個人,你這個心就苦。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那你有無盡的憂悲煩惱,都是自己找的苦頭吃,不明事理的真相,你哪裡有福報?沒有福報。沒有福報就沒有智慧。此地講的福智寶藏,完全是從心性當中生的,心性之中本來具足的,這些不是從外面來的。我們學佛的同修們,對於這個說法,聽得耳熟了,大小乘經典裡面常常是這麼說。縱然聽上千遍、萬遍,可惜這個我們還是不相信。還是相信自己的妄想,還是相信自己要出點主意,怎麼樣才弄點財物自己來享受享受,還是相信這一套。不相信性具的寶藏,自然而至,不相信。誰要是相信了,誰就平安無事了。不相信的人,忙成一團,亂成一團。這種繁忙雜亂,縱經多劫也沒有辦法理出一個頭緒。諸位想想,苦不苦?苦從哪裡來的?自己迷惑造業,招感而來的。這一句在果報裡面,這是總說。
下面這是別說。『一切智道速得現前』,「一切智道」就是指如來果地上所證的一切種智,一切種智速得現前。《楞嚴》裡面講的,「彈指超無學」,無學是指大乘的無學,大乘無學是法雲地的菩薩。超無學,最低限度也是在等覺位,速得。人家為什麼能速得?就是放下,沒有別的,他有能力速得,彈指就超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能力,只是自己不肯幹,放不下,學得多就不能成就。你能多放下一分,你比人家高一分;你能比人家多放十分,你就比別人高明十分。這裡面純真無妄,一定摻不了假。我們如果要跟觀音菩薩一樣,觀音是等覺菩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試問問,能不能證到等覺?我跟諸位說,能,決定可能,沒有任何人妨礙你,而妨礙你的是你自己。這個話要換句話說,能不能在乎自己?自己要能,就能;自己不能,佛也幫不上忙,觀音菩薩也無可奈何。我們能證等覺,能成佛道,為什麼不幹!
『普觀眾生,心無懈倦。』為什麼「普觀眾生,心無懈倦」?我們現在看眾生,心就煩了,稍稍找一點麻煩,已經是耐不住,因為我們著了眾生相。菩薩為什麼心無懈倦?眾生非眾生,是名眾生,所以才不疲不厭。雖然是度,無眾生;可是這些事相確實存在,眾生相是有的,眾生性是空的。眾生性叫真空,真空不空;眾生相是如幻的,所謂幻有非有,因此菩薩『大悲堅固猶若金剛』。這兩句結歸到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我們通常稱為大悲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悲心特別重,觀音菩薩所修的就是修金剛大悲心。金剛大悲心是怎麼修來的?那就是這一段裡面這些因因果果。
清涼大師在此地註子很簡單,「爾時觀自在菩薩遙見下,友垂讚攝,大悲深厚,隨順攝故」。這個攝就是指攝受。這一段經文講了二、三次,到這個地方,介紹到此地就行了。特別要注意到的,善財童子剛剛看見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老遠看他來了就招呼他,而善財童子一見到觀音,這個裡面並不是說法,不是觀音菩薩所說的,也不是善財童子請問的,而是一見到菩薩的相,見到菩薩的境界,這些功德利益自然而生,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
在後示,這裡講到道場裡面,表法的莊嚴。為什麼道場要布置得清清淨淨、布置得種種莊嚴?其目的就是經上這個意思,叫眾生一進到你這個場所,一句話不必說,他也什麼問題都不問,無量無邊的功德智慧就能夠現前,這是取這個意思。講堂裡面種種陳設都要注意到,完全是大悲深厚,隨順攝受。這些陳設,再跟諸位說,不可以千篇一律,為什麼?眾生的心境不相同,中國人寺廟的形式是度中國人的,外國寺廟的形式是度外國人。把中國的寺廟種種陳設搬到外國去,行不通;外國寺廟搬到中國來,跟中國文化也是格格不入。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才曉得佛所說的,佛無有定法可說;這一切陳設豈有定法?沒有定法。但是原則是不變的,此地所講的都是原理原則。大悲攝受,這個原則永遠不會變。所以這個陳設要對治人心,曉得人心的邪知邪見,曉得社會種種的病態,菩薩行道要用什麼方法來攝受,什麼樣方法使眾生歡喜接受,依教奉行,能夠開悟眾生,能夠叫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成功了。
因此我們不能樣樣都要學古人,這是講學古人的形式,我們要學古人的精神,精神是不變的,形式、樣子是隨著時代變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現在怎麼樣?學其形式,學軀殼,而喪失了精神,那真叫學死人。我們要學其精神,不學他的形式,那是學活人。諸位更要為年輕這一代人想想,如何叫年輕人能夠信受佛法,依教奉行?我們還用老辦法,把年輕人統統拒絕掉,好,我們幾個老人成就了,佛法從此以後就斷絕,於心何忍?實在講,我們自己能成就嗎?不能成就。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人的想法,有一個時代的觀念。我也曾經跟諸位說,過去農業社會,交通不發達,傳播工具沒有,所以變化的幅度小。現在由於科學發達,大眾傳播工具發達,交通方便,整個世界的這些各個民族國家,天天在碰頭,這個變化就太大太大了。所以今天這個思想上的變化,見病,在佛法叫見病,是見解的病,邪知邪見,天天不一樣。
佛法是求大智慧,要解決現前問題的,是對治眾生心病。現在年輕人他是什麼樣的疾病?什麼樣的毛病?你沒有智慧,怎麼能救他?怎麼能度他?拿從前人的這個辦法,從前人的標準,救不了現代人。換句話說,從前人的精神,從前人的言語,在今天要用一種什麼樣的善巧方法,叫今天人能夠接受?而達到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目標。這才是智慧之行,才是菩薩行。學佛就是要學覺,不能迷。世間人迷在五欲六塵,我們學佛人是迷在教義裡面,同樣是迷。迷的對象不一樣,迷情沒有兩樣,都錯了。覺則無煩惱,覺則得度。迷如何能自度度他?這是講到依正莊嚴,設施的重要。
佛法到今天,我們要認真的檢討,怎樣能夠適合於這個時代?如果是故步自封,那決定是死定。好像這棵樹一樣,這棵老樹不准它發芽,不准它長新枝、新葉,那這個樹不就死掉了嗎?活的樹,年年發芽,年年長新枝,年年開花結果,今年發的芽,不是去年發的芽;今年結的果,不是去年結的果,要懂這個道理。要走活路,不可以走死路,要度活人,不能度死人。底下這一段好懂,我們念一念就行:
經【爾時善財童子。詣菩薩所。】
這個時候善財童子到達觀世音菩薩的所在。
經【禮菩薩足。繞無數匝。合掌而住。】
『住』就是站在那個地方。這是敘說禮節。
經【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這一段是敘說請教的禮節與言談。這在五十三參裡面,每一次參訪都有這幾句話。而這幾句話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因為我們現在見到人的時候,說老實話,沒有禮貌,也不會說話。沒有禮貌,叫人討厭;不會說話,得罪人,什麼事情都辦不通。善財童子有禮貌又很會說話,所以到處受人歡迎,哪一個善知識都歡喜他,都願意幫助他,都願意成就他。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這是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