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十六集)  檔名:12-002-0016

  一百零八面,第六行,偈頌的第二首:

  經【我此所住金剛窟。莊嚴妙色眾摩尼。常以勇猛自在心。坐此寶石蓮華座。天龍及以修羅眾。緊那羅王羅剎等。如是眷屬恆圍繞。我為演說大悲門。】

  這兩首偈頌是重頌。善財童子參見觀自在菩薩道場的依正莊嚴,需要給諸位介紹的,依正兩種都是表法的。菩薩居住在落迦山,落迦山是一個大環境,依報。『金剛窟』是落迦山,菩薩居住的山,像我們現在寺院、庵堂、精舍,這居住的。『莊嚴妙色眾摩尼』,「摩尼」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如意寶,能夠隨一切眾生的心而起變化,在一切莊嚴裡面,當然這是最為殊勝、最為難得的。世間種種莊嚴,縱然講到最好、最殊勝的,所謂是金閣的宮殿,可是有些人對於金閣他還不能夠生歡喜心,所以不能夠令一切眾生個個生歡喜心。佛菩薩的寶殿,給諸位說,它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就是以眾摩尼寶而莊嚴。這是從色相上而說。

  『常以勇猛自在心,坐此寶石蓮華座』。落迦山金剛窟裡面,實在是什麼?是石座,寶石做的座位。蓮花在此地也是表法。凡是佛菩薩所坐的座都叫蓮花座,也都叫師子座。不一定這個座上面雕一朵蓮花,這叫蓮花座,不一定;也不必這個座上雕刻一頭獅子,叫師子座。這些道理凡是學佛的同修都應該要知道。蓮花是表清淨,所謂出污泥而不染,心清淨就是坐蓮花座。行住坐臥都叫做座,用這個字來代表,代表菩薩身心清淨,這是照應前面這句自在而已。唯有清淨才能有勇猛,我們中國人常講,君子三達德:智、仁、勇,要講求的大智、大仁、大勇,智仁勇都是比喻自在的心,而自在的心實實在在就以蓮花座來表法。

  下面所說的這首偈是講的正報莊嚴。『天龍』、『修羅』、『緊那羅』、『羅剎』,這些鬼神在沒有接受菩薩教化之前,多半都是很凶猛的,所謂是凶惡的意思。接受菩薩教化皈依三寶了,發大菩提心護持三寶,他們發心成護法,這是『眷屬恆圍繞』。眷屬裡面不提菩薩眷屬,也不說人間眷屬,單指八部鬼神,這個意思就是八部邪惡的鬼神都皈依了,其餘這些至善、人間就不必說了。由這一句,也就把菩薩饒益眾生的功德利益顯示出來,眷屬常常圍繞著他,菩薩為他們演說大悲門。

  經【汝能發起無等心。為見我故而來此。愛樂至求功德海。禮我雙足功德身。欲於我法學修行。願得普賢真妙行。】

  這裡有六句是稱讚善財童子來參訪,禮敬求法。前面四句是稱讚他的發心,『汝能發起無等心』,稱讚發心。「無等心」是指無上正等正覺心,經中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成佛的心,排在菩薩之上,所以叫無等。善財童子是發的大菩提心,雖然發了心,他到處參學,不曉得怎樣修菩薩道、怎樣修菩薩行,處處求善知識為他開示。這一次求到觀音菩薩來了,『為見我故而來此』,為了參訪觀世音菩薩來到落迦山。『愛樂至求功德海』,這個「功德海」是如來果地上的功德海,善財發這個大菩提心,一心求圓滿究竟功德海。『禮我雙足功德身』,善財是見到觀自在菩薩之後,禮敬請法。『欲於我法學修行』,這個「我」是觀世音菩薩所修的大悲門,到他這裡來就是要修大悲門的。『願得普賢真妙行』,普賢行無量無邊,大悲行跟普賢行都是一個。普賢是總,諸菩薩是別,但是總別是一不是二。別行圓滿就是普賢行,普賢行是一,別行是一切,普賢行,一行即一切行,這叫做普賢行。一切行即一行,就是每一個行門都要修普賢行。由這點我們也能看出普賢行確確實實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看下面的文:

  經【我是勇猛觀自在。起深清淨大慈悲。普放雲網妙光明。廣博如空極清淨。我垂無垢傭圓臂。百福妙相具莊嚴。摩汝深信善財頂。為汝演說菩提法。】

  這個向下一共有三十二首偈,都是說觀自在菩薩教授善財童子的法門。最前面的兩首是說明菩薩對善財童子摩頂授記,允許給他開示大乘。第一句,『我是勇猛觀自在』,這是菩薩自稱。『起深清淨大慈悲』,「慈悲」是從清淨心中生出來的,不是一般的清淨,「深清淨」。我們平常講菩提心,我講深心,為大家容易明瞭而說過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深心。這一句的文字非常健全,深清淨心。接著下來「大慈悲」,大慈悲就是大悲心。深清淨是自受用,大慈悲是他受用;深清淨是能證,大慈悲是所證。我們學佛要想得到像諸佛如來、諸大菩薩這樣清淨自在,這就很明白的叫我們修什麼?一切諸法裡面修清淨、修慈悲,這就是正法,這就是正道。

  『普放雲網妙光明,廣博如空極清淨』,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廣博如空」。平常我們所說的,心清淨、身清淨,才能得身心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極其顯然。這個四句是極讚菩薩殊勝功德及其妙用。底下一首,摩頂攝受。『我垂無垢傭圓臂』,這是三十二相之一,這個手臂的好相。『百福妙相具莊嚴』,因為摩頂是用手,所以在別相裡面是指手臂。「百福妙相具莊嚴」是總說,觀自在菩薩示現的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相好莊嚴,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諸位要曉得,藏教佛的示現。我們講到圓教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止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此地是百福妙相具足莊嚴。『摩汝深信善財頂』,在這句裡面我們又得到了啟示,你要問什麼時候佛菩薩才為我們授記?這就是告訴我們,你什麼時候有「深信」,佛菩薩就給你摩頂授記。我們現在講信佛了,信雖然是有信,可是我們的信心不深。

  深信是能感,摩頂是所應,感應道交。深信比正信還要高一些。所謂正信,明理之信,理論都可以通達,沒有迷惑,信心是依據理論而生起的,正信。而深信是這個理論一定要做到,換句話說,深信正信,證悟之後的信心,才是深信。觀自在菩薩在此地所表的是圓教第七迴向。圓教初住是破一分無明,證一分真性,證得了法性。從十住、十行到第七迴向,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了二十六品,超過一半了。如果像月亮一樣的話,大概這是初九、初十的月亮,相當之光明。這就是菩薩讚法的深義。深信最低限度是在圓初住的地位上,十信心滿才能用得上深,而到此地善財童子甚深。菩薩代表第七迴向,也就是善財童子現在進入到第七迴向位,五十三參圓滿,善財成佛,這是圓教的菩薩。『為汝演說菩提法』,善財既然來請教,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一定給他演說無上菩提法。下面是正頌:

  經【佛子應知我所得。一相一味解脫門。名為諸佛大悲雲。祕密智慧莊嚴藏。】

  這是菩薩說明他自己修得的法門。『佛子』是稱善財童子,你應該知道我所得的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一相一味解脫門』,「一相」是無相,「一味」是無味,可是無量的法相、無量的法味,都是從一相一味而證得的。證得一相一味,這是真正的解脫。怎麼樣才能夠證到一相?一相三昧,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讀到過,諸位必須要曉得,一相一味是從一心才產生的。換句話說,什麼時候我們修得一心,一心也就是昨天我們在《大智度論》裡面說的不共法,無異想。我們在一切法裡面有異想,就不能證得一相三昧。什麼時候我們修成在一切法裡面無異想,一切法裡無異想,給諸位說,就是在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無異想,這才能證得一相三昧,才能證得真正的解脫。真正會用功夫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在無異想當中,這是修成了。『名為諸佛大悲雲』,一相一味解脫之門,以觀世音菩薩顯現的性德,大慈大悲。「雲」有覆蓋的意思,有陰涼的意思,有無心的意思。

  『祕密智慧莊嚴藏』,這個「祕密」,實在說深密,道理太深,而不是說怕人知道,是理太深,不是淺學能知的,所以稱為祕密。換句話說,我們有心去求能不能求到?求不到。正因為是起心動念所求而求不到,不起心動念稱性的般若智慧就現前,所以稱作「祕密智慧莊嚴藏」。藏是莊嚴,把不同的莊嚴裡面的寶藏,智慧藏,莊嚴什麼?莊嚴法界,莊嚴一切眾生界。佛菩薩有這樣的大願,善財童子請法哪有不感應的道理?

  經【我為精勤常救護。】

  『精勤』的意思,我們在《大智度論》裡面說過。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再來的,久已成佛,佛果地上的十八不共法菩薩都已經精進修行,念無減,這些意思我們都要能夠體會得到,菩薩念念救護一切眾生。

  經【起諸弘誓攝眾生。】

  就是攝受。

  經【憐愍一切如己身。】

  世間人他會說愛人如己,話說得是如此,是不是真正能做到?這有疑問。可見得世間愛人如己是以賢人說法,縱然是愛人如己,還得看看那個對象,不是普遍的。有些愛人,他喜歡,你愛他,我不愛他,不能說普遍到一切眾生。到此地觀世音菩薩憐憫一切眾生,三界六道,蠢動含靈,觀世音菩薩對他們的憐憫如同己身一樣。我們從這裡去想一想,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我們要修慈悲心,要向觀世音菩薩學習。

  經【常以普門隨順轉。】

  這個地方的『轉』是轉法輪的意思,就是演說的意思。『普門』,「門」是門徑,「普」是普遍、是普等,這裡面沒有差別。普門裡面包含著無量無邊的法門,觀世音菩薩念念之中,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以大慈悲心轉普門教化一切眾生。這一首就是總說。我們要學習的,首先要明瞭菩薩所修學的主法門,這個法門的成就,詳細的是在《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觀世音菩薩自修的法門。這是兩首偈,前面一首偈就是「耳根圓通章」,後面一首偈就是《法華經》的「普門品」;一個是菩薩自己成就,一個是菩薩利生成就。所以觀音菩薩三經,平常大家提起來的《普門品》,觀音菩薩與無盡意菩薩。因為《普門品》是講救護眾生,所以我們每個眾生對《普門品》看得是歡喜,而《普門品》流傳得也就特別廣。可是我們疏忽了一點,觀世音菩薩是怎麼修成的?這個很重要。我們學觀世音菩薩,當然要學他的悲願,要學他救度眾生的普門,可是更應當知道菩薩他是怎麼修成的。我們在《華嚴經》這一章裡面,他傳授給善財童子,自行化他兩者具足。所以這一章就是特別好,而我們也發心把它變成單行本來流通。這個向下有二十四首偈,是詳細說明一相一味解脫門的德用,也就是它的業用。

  經【我於無數眾苦厄。常能救護諸群生。心念禮敬若稱名。一切應時皆解脫。】

  這一首是業用裡面的總說,不但將意思表達出來,而且把感應道交的修法解釋出來。我們這幾天祈雨的法會,正是要求與菩薩感應道交。『無數眾苦』,前面長行裡面舉出二十二種,這二十二種是非常明顯,也是任何一個眾生都不願意遇到的,這個地方是離怖的總稱。『常能救護諸群生』,觀世音菩薩的確有這個能力救護一切苦難眾生。菩薩雖然有這樣的宏願,憐憫一切,可是一切眾生一定要與菩薩感應道交。第三句說得很好,『心念』,稱念菩薩聖號最重要的是心,心裡面一定常常有觀世音菩薩,才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禮敬』,「禮敬」並不完全包含著禮佛,大概我們一天要拜多少拜,這不一定。當然這是禮敬裡面的一種,實際上禮敬範圍非常的廣大,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敬心,就是禮。對於觀自在菩薩有尊重之心,對於菩薩所弘揚的法門有尊敬的心,對於菩薩所表的大慈大悲有尊敬的心,這非常重要。能見到一切眾生生一念慈悲,甚至於對他起恭敬心,都叫做禮敬觀世音。

  『若稱名』,「稱名」就是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稱名的功德無量,為什麼?心念、禮敬都已經包含在其中,都包含了。稱名,自行化他,一切眾生聞到佛菩薩名號,縱然是頑劣不遜的眾生,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有無量的功德在這裡。這是說能感,心念能感,禮敬能感,稱名能感,這是教我們重要的修法。但是有稱名如果沒有心念、沒有禮敬,像小孩唱歌一樣,這是不容易有感應道交的。所以稱名裡面要具足心念、禮敬。這個心念就包括了菩薩自行的法門,化他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慈悲之意。念這一句聖號,心裡面一定要如是觀。

  『一切應時皆解脫』,這個「一切」指什麼?一切眾生,凡是心念、禮敬、稱名的,無論是什麼人,你是行善的,或者是作惡的,你是有福報的,或者是無福報的,無論什麼眾生,只要稱念應時皆解脫。這個「應時」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應時是立刻就得到解脫;另外一個意思是感應道交,你這個地方有感,菩薩立刻有應。換句話說,感應道交的時候,一定離苦得樂,而得到自在之身。向下,這是重頌前面二十二種苦難。今天就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