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二十九集) 檔名:12-002-0029
在一百三十頁第八行,從末後這一句看起:
經【又於一切諸佛剎土。普興一切諸供養雲。普雨一切華香瓔珞衣服幢蓋。如是所有諸莊嚴具。供養於佛。】
從這一段開始。這一段經文是介紹正性無異行菩薩,前面的一段文,在上一次已經介紹過。今天後半段要介紹的是菩薩廣修供養,利樂有情。興供是修學之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在佛法稱之為法門。供養的功德利益,無比的殊勝。稱性的供養、如法的供養是福慧雙修。我們世間人雖修供養,不如法。不如法的供養,只能夠得福報,這個福報我們平常講的有漏之福,有漏的福報。如法的供養,不但能夠修稱性的福報,而且是修慧,也是修定。學佛最初方便,你看十大願王裡面為我們提示的,第一要修禮敬,禮敬就是常存敬他之心。世間法裡面,《禮記》打開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跟十大願王第一句話「禮敬諸佛」是同樣的意思,可見得世出世間的學問都要從敬他入門。讚歎也是禮敬,供養也是禮敬,這在《華嚴經》裡面都曾經給諸位說過,這個十大願每一願都圓攝其餘的九願,是圓融的。供養放在第三位,禮敬、讚歎,接著就是供養,唯有上面這個方法,才能夠達到懺除業障,否則的話,業障障礙了稱性的福慧、障礙了正性無異行。所以供養是一定要學的,布施是決定要修的。不能夠修布施、供養,那就不是佛法,當然更不是大乘佛法。
菩薩在此地,我們所看到的是平等供養、無分別的供養。這個講法都是一般通論,這是我們曉得,通論要知道。各人修學還有自己的煩惱習氣,哪一邊重,我們還要用特別的方法來對治自己的毛病。譬如說貪心重的,貪財的心重,我們在布施供養就多修財布施,針對自己這個毛病。好名、貪名的,我們就多做謙己推他的布施,自己謙虛,推崇別人,去除好名的習氣。自己愚痴,這是比較麻煩一點的事情。迷惑,在一切煩惱裡面,這是最重的煩惱。什麼叫迷惑?一切事理不能夠辨別,是非顛倒,邪正不分,這是迷惑。這個在所有病當中,這個病最重,一定要智慧才能夠治得了這個病。但是諸位要曉得,智慧是從定當中開的。所以習氣重的人,要注重在修定,要注重修福。修福是什麼?為別人服務,能夠照顧大眾、侍候大眾,自己能修定,這個樣子功夫漸漸深了,智慧才能夠現前,破除愚迷的煩惱。如果執著重的,執著跟愚迷不一樣,執著的人是是非、邪正、善惡還能夠辨別,能辨別就是放不下,這也是大病。這個我們通常叫什麼?叫見病,《大智度論》裡面說到的,煩惱叫愛病,這個執著叫見病,就是固執成見,這個也是麻煩事情,也是障礙了正性無異行。破執著,那就得分別法相,分別到微細處,才能看到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證得諸法無自性,執著才能夠放下,不再執著,曉得身心世界,世出世法,皆是幻妄不實。去掉執著,心就定,智慧就開。
這是講到修布施、修供養,要針對自己的習氣,這樣才能自利利他。總而言之一句話,我們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就是布施供養,其目的也是在明心見性,也是在一心不亂,而不是求福、求慧,目標就定在這上。即使是求福、求慧,也是在一心不亂。所以這個一心不亂,明心見性,是終極努力的目標,福慧也是手段。當然在明心見性、一心不亂上一定具足圓滿的福慧,這是一定的道理。這是講到,我們為什麼要修供養。我們在大願裡面讀到,佛是以一乘教學,不得其真解,可以講三乘,可以講五乘。迷惑煩惱障重的眾生,你跟他講般若智慧、菩提涅槃,他不能接受,他就是喜歡、愛好,也入不了這個境界。你要講現前福報,他一聽就懂,縱然是迷惑顛倒的人,他也願意享享福。所以講到修福,是最容易接引初機的。修福要從哪裡來?要從布施、供養中來。不肯修布施、不肯修供養,哪來的福報?福是果報。今天人想求福,只要享福,不知道種福,不知道培福,不知道惜福,縱然有福也享不久。我們看看菩薩,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縱然是在如來果報上,佛還修福,佛還惜福。在我們想像當中,成了佛,福報圓滿了,再也不會有欠缺,為什麼還要惜福?為什麼還要修福?在這個地位上,實在講,沒有什麼可修的。佛之所以修福、惜福,是做給我們看的,給我們做一個榜樣,教我們修學。佛都修學,我們還能不學嗎?
在這一段經文,雖然不長,境界很明顯,很廣大。第一句說『一切剎土』,這是處所遍。『普興一切諸供養雲』,供養的心遍了,圓圓滿滿。『普雨一切華香』,這個到底下,這是供養具,「普雨一切」是供養事中之總說,花與香都是表法的,花表因行,凡是能夠達到大涅槃果報的因緣都叫做花、都叫做香。所以我們讀經,萬不可以看到菩薩以香花供養,一定就是拿著花(畫菩薩像、塑像,手上是拿著花),或者是拿著香,這是表法的。我們要以為這樣做,那就死在事相上,那就錯了。一切因地的修學都叫花香,花是表因地上事,一切事相的修行;香是表事相裡面的功德。香代表的信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讀到的五分法身香。六祖大師《壇經》的題目叫「傳香」,傳就是傳授。傳香是什麼?就是戒、定、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諸位要懂這個意思。所以五分香是功德,從哪裡來的?從花來的,花就是修行,從修行當中得到的,大家要懂這個意思。所以在佛經裡面,一談到供養,香花擺在第一,這兩個字是總綱,總代表。
向下所講的,無論是說得多也好,少也好,都是香花的意思。『瓔珞』,莊嚴具。『衣服』,忍辱衣。我們迴向偈裡面講,「莊嚴佛淨土」,「瓔珞」就是代表莊嚴佛國土,莊嚴一切眾生。諸位要記住,真正能莊嚴的是六度萬行、五分法身香,這才是真正莊嚴。莊嚴一切有情,莊嚴諸佛國土,這個瓔珞就是指的這個。「衣服」,忍辱衣,我們每一天穿衣服,你要懂得佛法,一見到衣就知要修忍辱,忍辱是莊嚴之衣。『幢蓋』,「幢」是高顯,自己的德行、智慧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高顯之意。一切眾生都能夠明瞭,諸佛菩薩以福慧神通加持我們,這是高顯之意。「蓋」,它的作用是遮塵土的,所以表清淨無染的意思。我們要懂得裡面的含義,然後才曉得這些事相,全是用來表法的,舉出這幾個例子。『如是所有諸莊嚴具』,莊嚴之具無量無邊,前面只是舉幾個例子。一一事物在佛法裡全都是表法的作用,會了,給諸位說就六塵說法、六塵表法,我們自己身心完全融合在妙法之中,這個功德利益的殊勝,真的十方諸佛也讚歎不盡;不會的,在一切事相之中,處處都是障礙,處處生煩惱,處處染著,這是凡聖所不同之處。底下一句說,『供養於佛』,這裡上供是供佛。
經【復以神力。隨諸眾生心之所樂。普於一切諸宮殿中。而現其身。令其見者皆悉歡喜。】
這就是下化。下化的文字比較簡單,菩薩以神力能夠隨眾生的願望,隨眾生心之所好。『普於一切諸宮殿中,而現其身』,這布施是布施歡喜,是叫一切眾生人人都能夠稱心如意,這是菩薩布施清淨、平等。
經【然後來詣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所。】
你看看這菩薩以平等心,以稱性的上求下化,現在到觀自在菩薩這個地方來了,與善財童子也見了面。看底下一段話:
經【時觀自在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正性無異行菩薩。來此大會道場中不。善財答言。唯然已見。告言。善男子。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這幾句話正是觀世音菩薩指點他,你要想學菩薩行、要想修菩薩道,現在正性無異行菩薩剛到我們這個會場來,你向他請教就行了。向他請教,向他學習的,諸位就是要記住,從菩薩德號上就是綱領,學什麼?學稱性不二法門。這在修學上說,上乘的功夫,這是高級的修行法。雖然講正性無異行,又不離開世俗的生活,換句話說,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去修正性,正者不邪,性者無妄,無異則是不二行,這是圓頓菩薩高級的修行法。底下有一行半經文,「戀德禮辭」:
經【爾時善財童子。於觀自在菩薩所。得甚深智。入大悲門。以甚深心。隨順觀察。心無疲厭。】
這幾句話,言語雖然只有五句,二十個字,可以說簡單至極,而將善財童子在觀世音菩薩這個地方所修學的心得,顯示無遺,全都說出來,在觀世音菩薩這裡成就甚深智慧。我們讀《心經》,《心經》也是觀世音菩薩經,《心經》一開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觀音菩薩的大悲行,是甚深般若智行,是把甚深的般若表現在行為之中,身、口行為之中,這就是大悲行,所以他入大悲門。在菩提心裡面,我們常講到的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觀自在菩薩代表的。『入大悲門』就是成就了大悲心,開顯了大悲心。我們能不能做到?我們有沒有入大悲門?入了大悲門,你就是觀自在菩薩。我們為什麼入不了大悲門?我們沒有智慧。以前也給諸位說,菩提心好比是三層樓,大悲心是第三層,深心是第二層,直心是第一層,我們沒有第一層,哪有第二層?沒有第二層,怎麼能蓋第三層?所以諸位要學觀世音菩薩,要入大悲門,直心、深心是基礎,要不認真的修學直心、修學深心,如何能入大悲門?這個意思在前面都講得很多,而《華嚴經》擺出這個架勢就是這樣。
所以有許多人曾經來問,我們學佛要從哪裡下手?諸位想想,從哪裡下手?你要真正學大乘、學一乘,要從平等心下手。十住菩薩,修平等心;十行菩薩,修清淨心;十迴向菩薩,修大悲心。《華嚴經》擺得這個架子,《華嚴》是根本法輪,一切經皆是華嚴眷屬,所以一切經也都是這樣。而直心跟深心,地藏菩薩代表。心真誠至極,我們就事相上來看是童子之對於父母,真誠至極。兒童心目當中的父母,那是世間最偉大不過的、最親愛不過的,是在童子赤子之心,對於父母。在佛法裡面,佛教給我們,將赤子之心發揚光大,推展到一切眾生,就是說要將赤子孝順父母之心,推廣到一切眾生,這是平等稱性。所以這四大菩薩裡面,是以地藏菩薩做代表。地藏菩薩心直、心平等,平等裡面當然就有清淨,平等跟清淨是一不是二,一而二,二而一。而後才有文殊的智慧,普賢的廣大。在中國這四大菩薩,就是我們修學的四個階段,把修學的次第、順序告訴我們,我們不照這個順序去修行,那很難有成就。諸位要想真正有成就的話,一定要按照這四個順序。這是從大的綱領上來說,不能夠違背的,不違背就叫做如法,違背這個大原則就是不如法。
雖然這麼說,學的時候四大菩薩的法門可以同時學,同時學裡面有主修、有助修。開頭以地藏為主,其餘的是助修、是選修;到第二個階段是以觀音為主,其他的是助修;第三個階段,以般若為主;第四個階段,最後的階段,以普賢為主,這是要知道的,為什麼?沒有大智慧不能修普賢行,這是諸位要記住的,普賢行是事事無礙。貪瞋痴就是戒定慧,生死就是涅槃,這個沒有大智慧,決定做不到。所以普賢行是圓滿行,是事事無礙行,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那是完完全全稱性無異行。所以這個修學,雖然是同時都修,都有重點。我們今天讀《華嚴經》,研究討論《華嚴經》,假如我們是初學的學人,我們還是著重在地藏之行,以《華嚴》的教義充實地藏法門,這就對了。如果你在第二個階段,我們以《華嚴》教義、以《法華》的教義,來充實我大悲行,充實自己的觀自在,觀自在是自行化他。所以菩薩名號有兩個,講觀自在,著重在自己身心上,清淨自在;講觀世音,偏重在迴向上,大悲門。菩薩兩個名號,我們講菩提心,一個是從深心上建立的,一個是從大悲心上建立的。
底下這三句,『以甚深心,隨順觀察,心無疲厭』。「甚深心」就深心到了極處,深心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平等、清淨,甚深之心。「隨順觀察」,隨順就是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心無疲厭」,心不清淨才有疲,才有厭倦;心清淨了,沒有疲,沒有厭倦。所以這五句,一句四個字,一共二十個字,這裡面少了一點,以甚深心,這個地方應該有一點,它是四個字一句,這五句就是善財童子的心得報告。他參訪觀世音菩薩,確實有心得,沒有白來。
經【一心頂禮觀自在菩薩足。繞無數匝。敬承其教。辭退而行。】
前面幾句是禮敬,這是禮貌,後面是辭謝,告辭觀世音菩薩。這裡面的意思,我們都說得很多。禮謝是成就自己的功德,對於善知識應當是感謝。『辭退』,這個很要緊,「辭退」是代表不著相,雖然感恩戴德,心地清淨不染。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人家對我們有恩,很感謝,這是對的,可是心裡面染著,我一定將來要報答他。好了,你有這一念,這就入了輪迴,為什麼?來生就報恩,有了這個願望,輪迴出不了了。菩薩,你看看就不一樣,有禮謝,也有報恩。菩薩報恩怎麼報法?不是報一個人,你對我有恩,我要報答你,不是的;你對我有恩,我要報答一切眾生,這才是真正報答,而不是報一個人,是報一切眾生。菩薩教育一個人,給諸位說,沒有任何條件,絕不是為著你將來要怎麼樣報答我,沒有這個條件的。或者是我教學這麼多,你看我多麼光榮,我有名氣,菩薩也不是為這個,什麼都不為。為教育而教育,正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這樣說,也說得很勉強,為什麼?實在是說不出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極清淨,絕無染。
我們在第九迴向裡說過,無著無縛,清淨心。期望報答,心就不清淨。學生如何才能夠不負老師的期望?學生也是以無著無縛清淨心,成就自己智慧功德,這是教學。學生學成之後,跟老師一樣,普度一切眾生,可見得不為自己。世間人養育兒女,在過去的話,俗話常講「養兒防老」,老的時候有兒女來供養,兒女供養父母這是天經地義。可是諸位還要曉得,在今天這個社會大家也覺悟了,養兒已經不是防老了,為什麼?靠不住。用盡了心血,把兒女培養大了,到外國去留學,博士學位也拿到了,父母在台灣孤苦伶仃,沒有人照顧。兒女很多,都在國外。現在也漸漸曉得,不能夠防老了。在外國的制度之下,那更沒有這回事情。所以要懂得養兒女是為誰養的?為國家、社會養,為一切眾生養的。如果說為自己家裡面養兒女,教育稍稍欠缺一點,還無所謂,為什麼?我一家的事情。現在兒女影響到國家、社會,換句話說,一定要盡心盡力去教導他,把他培養好了,眾生有福!這個比養兒防老的價值、意義,要更圓滿、更充實。
所以在今天這個社會裡面,大乘佛法的精神,大乘佛法的方法,如果一般人能夠普遍的理解、接受,再推行起來,比過去要方便得多。為什麼?過去,自古以來,成見很深,說到利害,首先是要講到對我家裡、對我本人,對我家庭有什麼利益。現在這個觀念漸漸比較淡薄,知道個人不能夠離開社會,不能夠脫離群眾。大乘的精神概念是整體的,不是一個獨立的,是整體的,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正因為如此,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們要想宣傳大乘的教義,比以往要容易,也就是說,機緣是轉變了,可是自己必須要通達,要懂得方法、要懂得次第,要能夠觀機,而後才能做到契機契理,普度眾生。觀世音菩薩這個法門,尤其需要特別的把它發揚光大。這就是說,在今天我們能夠發揚的,而不會發生毛病的,就是以地藏法門到觀音法門。普賢行門還不容易,今天的時節因緣沒成熟,為什麼?眾生智慧不夠,沒有大智慧,如果修普賢行,會天下大亂。
普賢行一定要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礎上,換句話說,一定要明心見性,才能修普賢行。沒有明心見性,修普賢行是罪業;明心見性,修普賢行是功德。諸位要記住這個道理,普賢是最高的行門,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成佛,一定要修普賢行。普賢行不共凡夫,不共二乘,甚至於給諸位說,不共大乘,那是一乘行,一佛乘。大悲行,就是觀世音菩薩行,觀音、地藏,五乘都通,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都可以修,都沒毛病,只有好處,沒有副作用。所以這兩種行門,我們要大力的提倡,要努力去弘揚。而今天的機緣,我看確實也是成熟的。自己成就,而後才能成就別人,這一點要記住。如果自己是個半吊子,似通非通,你在度化眾生上一定有障礙,自己要成就。自己要想成就,就要按著這個法門,從基礎上學起。過去我們沒有重視,沒有方向,盲修瞎練。現在這個道理明白了,就應當把過去盲修瞎練那一套全都放下、全都捨棄,依照正法去修學,這就對了。如果不肯把過去雜亂無章的修行法門捨棄掉,還要帶著那些東西我再來修,那是雜而不純,很難精進,不容易有效果。純而無雜,精進不懈,給諸位說,三年有成。古人講,「七年小成,九年大成」。三年有成,是能見到效果。三年就不同了,境界就不一樣。
經文講到此地,我們將《華嚴經》裡面「觀自在菩薩章」講圓滿了。底下一章就是第八迴向,「正性無異行菩薩,依真如相迴向」,這是第八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