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十集) 檔名:12-002-0010
一百二十一面,我們從第一行念起:
經【爾時善財童子。詣菩薩所。禮菩薩足。繞無數匝。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這一段是善財童子見到觀世音菩薩之後所具的禮節威儀,以及請教的言詞。這在前面我們都看到很多了,在這個地方特別要提出來的就是發菩提心。大乘佛法裡面是以菩提心為基礎,如果不發菩提心就無從學起,所以發心是第一樁要緊的事情。如果不發心,善友也無從教誨,沒有法子教,所以一定要發心。我們同修當中許多都是修念佛法門的,也得要記住,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既然是大乘法門,一定要發菩提心,這句佛號念得才起作用。如果不發菩提心,我們這句佛號念得再好,甚至於念到一心不亂,都不能往生。為什麼?事一心不亂的功夫等於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跟辟支佛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原因就是他缺少菩提心。由此可知,菩提心對我們修淨土的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發心之後要努力的去修學,一定要學菩薩行,要修菩薩道,這個樣子才能夠行解相應,功德圓滿。下面這是觀自在菩薩「稱讚授法」,這段經文相當長,有長行、有偈頌,請看經文:
經【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放閻浮檀金妙色光明。起無量色寶焰網雲。及龍自在妙莊嚴雲。以照善財。即舒右手。摩善財頂。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看到菩薩對於善財是非常的愛護,以至放光摩頂。這個放光裡面,清涼大師註疏說,雖然沒有說放光的處所,光從哪裡放的,沒有說明,可是在意思上能夠體會到這是手放光,因為是以手摩頂。『閻浮檀金妙色光明』,菩薩身金色,這種金就像閻浮檀金一樣,這是稱讚菩薩全體的光明。這個地方講放光,放光,因為是摩頂,摩頂就有安慰、攝受、授記的意思在裡面,說為手放光明,這個意思就更為圓滿一些。『起無量色寶焰網雲』,「雲」有掩蓋的意思,有清涼的意思,這是表妙光明的德用。『龍自在妙莊嚴雲』,佛經裡面凡是用「龍」這個字,都表變化、表善巧方便。『以照善財』,這是光之體用,照耀善財童子。舒臂摩頂,『告善財言,善哉善哉』,這是讚歎善財童子的話,要拿現代的言語來說,是太好了、太好了,到這邊來得太好了;特別讚歎他,你能發菩提心,這個實在是太不容易。也可以說,菩提心很難發,菩提心真正是稀有,凡是發菩提心的人,沒有不成就的。任何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他發菩提心,他就決定成就。凡是在大乘佛法修的沒有成就的,換句話說,沒有菩提心。
菩提心我們說得淺近一些,是平等心。我們在一切萬法裡頭心不平等,要曉得這就不是菩提心。我們自己心不清淨,這個不是菩提心;我們沒有廣大的慈悲,這個不是菩提心。由此可知,菩提心之難得,菩提心之難發。發了菩提心,這個人就叫做菩薩。你什麼時候發菩提心,什麼時候你就入菩薩位,初發心的菩薩。現在我們看看眼前佛教界,年年有許多寺院在傳授菩薩戒,好多人都到那裡受戒,受了戒都是菩薩,菩薩戒是菩薩。什麼菩薩?沒有菩提心的菩薩,心量還是很窄小,起心動念都為了自己,自私自利。諸佛菩薩要保佑我,不要保佑別人,都是這個心,所以他不會成就的。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他的念頭、他的行為,給諸位說,就跟「淨行品」裡面完全一樣。「淨行品」的大意,我們剛剛介紹過。「淨行品」所說的起心動念一切行為,那是從菩提心裡面生出來的,也就是菩提心表現在日常生活事相之中,我們拿來對照對照,我們起心動念像不像一個菩薩的行為。如果很像,縱然不受菩薩戒,你也是名符其實的菩薩,十方諸佛、護法龍天沒有不讚歎,沒有不擁護的。
所以要真正發菩提心,起心動念都要為一切眾生。起這種心,也要做這個事情,為一切眾生來服務。雖然發的這個心,想為一切眾生做事,如果現前沒有這個因緣,給諸位說,發心的菩薩功德圓滿。為什麼沒有因緣?眾生福德因緣沒有成熟。菩薩為眾生做事,眾生要有福報,眾生沒有福報,不能接受。所以在菩薩,功德是圓滿。不能說他是空口說白話,沒有替大家做事情,還功德圓滿?那是緣不具足,不是因不具足,因圓果滿,緣足與不足都圓滿。何況菩薩行妙極了!隱顯動靜無不是利益一切眾生。眼前他沒有做,眼前沒有緣,但是沒有緣的時候,他在涵養、在厚積,一旦因緣成熟,他能夠發出來,才能夠放出無量的光芒,利益一切眾生。
這就是說,沒有緣的時候充實自己,定慧雙修;因緣成熟的時候,利益一切眾生。因緣沒有成熟,絕不強求,這個道理一定要曉得。時節因緣有一定的時候,是強求不得的。過去印祖住世的時候,印光大師,諸位讀讀他的傳記就曉得,他老人家是七十歲才出來,才有人知道普陀山有一位印光法師。七十歲以前,沒有人曉得有一個印光法師,沒人知道。他出家之後在各地參學咱不算,單單說在普陀山藏經樓這三十年,不求聞達,刻苦修學,我們要問問為什麼?為著最後十年利益眾生。印祖弘法只有十年,七十歲到八十歲,他老人家八十歲圓寂的。於現代佛法的影響,諸位曉得,近代這些大師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跟他相比的,包括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在內,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這是為什麼?人家積得太厚了,所以不發則已,一發就能放出萬丈的光芒。俗話所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是積得厚!
印祖是我們現代的典型,是我們的榜樣,他示現在近代,示現這種榜樣是具有很深很深的用意在,為什麼?現代人太輕薄了,好高騖遠,毫無定力,不要說他關著門在家修三十年,他修三十天心都不耐煩了。今天這裡聽了一點,恨不得明天馬上上台就去表演去了,還能叫他待上三十年,叫他不動,不要去表演,他能受得了嗎?他受不了。印祖示現這個榜樣給我們看,用意很深。我們自己的學養不夠深度,發出來沒有力量,這個諸位必須要曉得。各人的修學機緣不相同,福報不一樣,印祖有福,能夠在普陀山藏經樓裡一住三十年,這是大福報。我們今天縱然發心想到哪個廟裡面去,不要說三十年,我在這裡住三年,在這裡用功,恐怕都沒有人成就你,何況三十年。所以像印祖這種機緣,這樣的福報,可以說在今天我們已經找不到了。三年或者還能夠勉強,三十年確確實實沒有這種機緣,哪個地方能答應供養你三十年,叫你什麼事情都不要做,就在那裡面去看經、去念佛,老老實實修行?不容易,太不容易了。縱然自己有個小茅蓬,要找幾個護法來護持你,苦修三十年,也不容易做到。
這就是說明我們這一代的福報比不上上一代,這是真正的福報,真實的福報,也就是對於道學上的增上緣,我們比不上上一代。我們墮落的增上緣,比上一代要強得太多了,那是什麼?五欲的享受。我們在講堂聽經有冷氣、有電燈,普陀山沒有冷氣,普陀山的電燈沒有這麼亮。這是不是道業上的增上緣?不是,這是菩薩行菩薩道裡面顛倒過來的增上緣。我們現在一定要享受,要吃好的,要穿好的,要住得舒服,這些真的比從前那些人是要好得太多了。可是我們再仔細想想,能夠增長道業、增長福慧的,這叫真真實實的增上緣,我們可以稱之為順增上緣,順著菩提大道,順著明心見性。生活上一切的舒適,生活水準的提高,在修道人來說是逆增上緣。為什麼?這樣的環境容易叫我們退墮,障礙了廣大的願行。換句話說,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很不容易發起菩提心。
所以我們修行,如果真正發心、發願希望這一生不要空過,這一生有成就。我們圖書館今天這個緣,在一切道場裡面來講是好增上緣。為什麼?一切道場可以說都相當的富足,富足,心很少在道上。圖書館在這個世間就好比世間人說是小康,你說有錢嗎?沒有錢;你說餓死吧?還行,還能夠維持個溫飽。所以這樣的道場容易激發道心,對道場無可留戀,不值得留戀。生活很清苦,但是也能維持得過去,把道場比做一個人的話,正是勉強能夠活得下去,不甚富足,這是修道最好的機會。我們求不求富足?如果一有求富足的心就壞了,不求富足,而求道;不求娑婆世界,我們求淨土,這就完全正確了。
現代的眾生沒有福報,怎麼說沒有福報?聞到正法掉頭而去,這是沒有福報;聞到邪法,唯恐落後了。這是眾生沒有福報,迷惑顛倒。覺悟的人絕不因為眾生迷惑而灰心,也不因為那一邊的勢力大,我們去參加他那邊,那就錯了。諸位一定要記住,邪不勝正,邪得勢是一時,正法常住是久遠,所以我們要守住正法。邪法的增長與這個世間世道的興衰成正比,邪法增長,世道一定要衰,衰極了,一定還要走回頭路。所以在三次大戰之後,大劫難過去,眾生覺悟了,佛法一定盛行。這也就是印祖暗示我們,我們現在在此地要厚積。什麼時候是弘法的時候?我們得十年、二十年之後,是佛法法運昌隆的時候,今天佛法是衰極的時候。世間人所謂世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是魔王走運的時候,魔運正在頂頭的時候。魔王的運走盡了,佛法的法運又興盛。
所以魔道強的時候,我們自己一定要有定力,要能夠守得住,不為外境所轉。在這個時候能如如不動,定慧雙修,成就自己無量功德。化導眾生隨緣隨分,有緣之人,認真的勸導他、幫助他;無緣之人,暫時放在一邊,給他多結善緣,跟他結法緣,等到機緣成熟,那些還是得度之人。這是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有守有為,自己能主宰,不為環境所動,一心在定慧上求增長,這是非常的難能可貴。菩薩讚歎,善哉善哉。下面是教授法門,就是傳法。
經【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速疾行解脫門。】
這一句是觀音菩薩將他自己的成就,這個法門的名稱先告訴善財童子。觀世音菩薩所修的是大悲門,因此我們也稱觀音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世間法裡面講仁愛,講博愛,或者講慈愛,總是離不了愛。佛法裡面將這個愛把它換一個名詞,換作慈悲,慈悲就是博愛。為什麼要換一換?因為愛這個字,眾生在裡面生執著,執著就是煩惱,執著就是結使,是纏縛,所以佛是換了個名詞,意思叫我們不要執著。中國文字,實在在整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文字都比不上中國字。為什麼?中國字的本身就含著有非常深的教學意味在其中。你看慈這個字上面是茲,底下是個心,現今之心,現前之心。悲上面是個非,非心,為什麼?有心就有執著,悲心是愛,愛裡面沒有執著。沒有執著的愛是平等的,沒有執著的愛是真實的,有執著是假的,為什麼?他有不愛的時候,那會變,會變就不是真的。無心之愛不會變,永遠不會變,這就是真的。
如果我們用《楞嚴經》裡面根與識來說,八識用事的那個愛是世間法,是愛緣慈悲。眼根當中見性作主宰的愛,那是真正的大悲,大慈大悲。所以觀世音菩薩慈愛一切眾生,是用的真心,絕非情執,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因為用的真心,諸位要曉得,真心沒有界限,真心沒有三際、沒有十方,方分、時分(時分講三世,方分講十方)是不相應行法,《百法》裡面講不相應行法。真心裡面不但不相應的行法沒有,相應的行法也沒有,連八識也沒有。由此可知,真心是盡虛空遍法界,這種悲心才叫做大悲。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慈悲一切,絕對平等。你是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觀世音菩薩對你慈悲是如是。你背叛佛教,你做魔王、做羅剎,要毀滅佛教,觀世音菩薩對你的慈悲,也是這樣的平等,絕對沒有差別的。那個發菩提心學菩薩道,菩薩對他的慈悲多一點;那個作惡的人,對他慈悲少一點。給諸位說,那是妄心裡面才有,真心裡面沒有。
菩薩教善財就是教我們,一念就盡法界、盡眾生界,所以叫『速疾行』。在佛法裡,這是頓超的法門,不是漸次修得的,而是頓超的。凡是頓超,我們用交光法師的話來說,都是捨識用根,唯捨識用根才能夠速疾頓超。大悲門在佛法裡頭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可是諸位必須要記住,大悲門的基礎是深心,大悲心的基礎是深心,沒有深心決定不能生大悲心。深心是什麼?我們說得淺一點,是自愛之心。一個人不能自愛,如何能愛人?怎樣才叫做自愛?身心清淨才是真正的自愛。所以身心注重在清淨心,心清淨,身清淨,境界清淨,唯有在自己徹底清淨才生出悲心。而深心的基礎又是平等心,我們在一切法裡頭不能有平等觀,深心決定不能現前。由此可知,真正的自愛要修什麼?要修平等心。平等心現前了,心自然就清淨。
我們講身心不清淨,就是不平等。平等是真心,三世平等,十方平等。我們現在三世平不平等?不平等,昨天不是今天,今天不是明天,不平等。中國不是日本,日本不是美國,空間不平等。什麼時候像禪家所說的「坐斷十方三際」,所謂坐斷十方三際,那個坐就是坐禪,從坐禪裡面真正破了十方三世。坐斷十方三際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入一真法界,《四十華嚴》譯本裡面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八十》卷本裡面講「入法界」,入一真法界。這是我們學佛唯一的一個目標,就是要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才見到諸法實相,一真法界就是平等法界、就是清淨法界、就是慈悲法界。由此可知,到觀世音菩薩平等清淨,你就圓滿,而普遍的生起大悲的力用,利益眾生的大用。由此你也能夠看出觀世音菩薩的成就,這個法門的殊勝功德,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名稱說出來了,再看下面一段,這一段是解釋這個名稱的。
經【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攝受調伏。相續不斷。】
有體一定要起作用。在這一段經文裡頭說得非常的清楚,菩薩所修學的大悲門,體相就是『平等教化』。「平等教化」,這裡面決定沒有揀擇、選擇的,哪些人我要教他,哪些人不教他,這就不平等了。理上雖然這樣說,事實上你看看善財童子遇到了觀音菩薩教化他,觀音菩薩為什麼不教我們?觀世音菩薩平等教化眾生也有所偏好。我們這樣看法,這是以眾生情見來看菩薩,事實上不是如此。菩薩的悲願遍攝一切眾生,確實是平等的,絕沒有偏心愛護善財童子而把我們忘掉了,沒有這個道理。縱然造罪業眾生墮在阿鼻地獄,觀世音菩薩對他的慈悲心也沒有減少一分一毫。善財童子因緣成熟,成熟者先度,未成熟者後度。看到好像有先後,實際上沒有先後。迷的人看到有先後,悟的人看到沒有先後。迷的人住十法界、住三際,所以看到有先後。覺的人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哪有先後?所以一個是迷觀,一個是覺觀,我們在這裡體會得,才能夠真正理解菩薩大悲心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
『攝受調伏,相續不斷』,這就是菩提行。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疾是頓應的意思。頓應,頓超,感應道交來得快。什麼叫頓應?眾生有感,菩薩有應。善財童子有感,觀音菩薩立刻就有應,感應太快了。我們現在如果有感,菩薩立刻就有應,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我們用什麼來感?你看看善財童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是與菩薩感應道交的條件。我們現在真正是發起無上菩提心,真正是一心一意就是想去學菩薩道、想修菩薩行,觀音菩薩跟我們立刻就感應道交。由此可知,我們現前不能與菩薩感應的過失是在我們這一邊,不是在菩薩那裡,是我們自己有障礙,什麼障礙?失了慈悲心。佛在經上說,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業都叫做魔業。這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是不是成佛之道,就決定在是不是菩提心。以菩提心修一切善業都是佛道,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業,包括六度萬行都叫做魔業,不是佛道。
所以這個疾應(速疾之應),疾應就是頓感、頓應。我們讀到這些經論,自己應當生歡喜心,應當生慰勉之心,我們跟菩薩真正是不隔毫端,只要我們菩提心一生,觀音菩薩立刻就跟我們感應。如何發菩提心,菩提心能發出來?哪一個學佛的同修不希望自己發菩提心?菩提心為什麼就這麼難發?我們這個心一起念就是自己,這個菩提心到哪裡去發?一起念心裡就成了成見,不是菩提心。菩提心起心動念是為一切眾生,心地沒有成見,心地是空空如也,這叫菩提心。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裡頭沒有選擇的、沒有攀緣的,哪個眾生我可以去,那個眾生我不可以去,沒有這個念頭,一律平等,是隨緣。這是菩提心的境界。一切境界裡面,自己心地是清淨的、不染的,這個是菩提心。我們起心動念都是染污,沒有菩提心。起心動念都是迷,不是覺,菩提心是覺。心清淨是覺,心平等是覺;不平等是迷,不清淨是迷。諸位能夠掌握住這個原則來修,菩提心才能現前。
再給諸位說,菩提心是我們的真心,菩提心是我們本有之心,是本來心,迷妄不是原有的。基於平等清淨的慈悲,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不是基於清淨平等的慈悲,世間叫愛緣慈悲,你喜歡的那個人對他就慈悲,你不喜歡的就沒有慈悲,那不是菩薩的大慈大悲。菩薩的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很深。「攝受調伏」就是菩薩行,你看善財童子不是要學菩薩行嗎?攝受調伏就是菩薩行。「相續不斷」就是速疾之義。相續,永遠是這個樣子,從來沒有間斷過。無論眾生是覺,或者是在迷,菩薩攝受調伏,平等教化,從來沒有中斷過。所以這又叫做普門示現。
向下是講觀世音菩薩大悲門的業用,業用裡面說得很多,就是這個法門它的德用。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