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九十五集) 2000/8/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95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六面經文第五行,最後這一首偈頌看起:
【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這是法藏菩薩說出他自己弘願之後,祈求感應來證明他所發的大願真實不虛,這是一種希有的瑞相。我們接著看最後這一段經文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他的祈願剛剛說完,瑞相立刻就現前,感應如此之快。大地震動,這是屬於無情眾生,無情眾生尚且受感動,山河大地都受感動,何況有情眾生?這個地方經上給我們講的『六種震動』,佛經註解裡常常說,六種是動、起、涌、震、吼、覺,這六種。動,就是動搖;起是往上升,上下叫起;涌,是從地面上湧現出來、凸出來。這三種是講動的形狀,後面三種是說動的音聲。震,震是有音聲,震動;吼,是很大的音聲;覺,是令一切眾生都能明顯的感覺到。這六種震動豈不是現在講的大地震?如果法藏一許願,就發生大地震,那多少眾生受災害?這不是一個好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佛說法所謂是意在言外,你要呆呆看著經上這麼說法,「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喊冤枉。為什麼?你把他的意思解錯了。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許多人就是錯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這個錯誤了。
這六種震動是形容,確實是大地震的這個狀況。佛用這個來形容什麼?諸佛菩薩講經說法、發弘誓願,對人心的震動;是這個,不是地上真的動了。所以這個「地」是什麼?『應時普地』,這個「地」是心地,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有感動,甚至於感動到痛哭流涕,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不可以望文生義,這是說一切眾生深受感動。有情眾生受感動,這是講『虛空諸天神』,天神散花,『雨華』這是受的感動,歡喜讚歎。無情眾生也受感動。
這個感動我們就要問了,我們居住這個地方有沒有產生變化?有!極大的變化,可是我們並不會覺察到,不會感覺到地震的搖晃,不會的,不會有這個感覺。這個地也起變化,默默當中改變這個地貌,改變地質,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說法諸位還不太容易體會,我再換句話說,這個風水轉了。怎麼轉?這個地方法藏比丘發無比的大願,感動天地鬼神,這個地理變了,所以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法藏是第一等的福人,這個風水就變好了。我們現在要改變風水,改變風水不必請看風水的這些先生;不必請他們,從心地裡面改。我們心地善良,居住環境風水就變了。外國人講磁埸,我們中國人講氣氛,這個地方氣氛跟別的地方就不一樣。諺語所謂是「人傑地靈」,這個地方人是豪傑,地就有靈氣,法藏比丘住這個地方哪有沒有靈氣?靈氣達到最殊勝。震動是說的這個意思,我們要了解。
至於更深一層,我們要問,為什麼一個人起心動念會感動天地鬼神,會感動植物、礦物?我們居住的環境是植物跟礦物,植物是樹木花草,礦物是山河大地,為什麼會感動?一般說感動人,我們能想得通;感動天地鬼神,勉強也可以同意,天地鬼神也是有情眾生。至於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怎麼會受感動?這個道理就深,可是並不難懂。你看看培養花草的這些人,他對於這個花卉確實有愛心,他培養的這個花就開得特別好。我們可以模仿他,你每天什麼時候澆水,水澆多少分量,什麼時候施肥,肥施多少,我們可以如法炮製,一點都沒有差錯,我們養出來的花就沒有人家的漂亮。什麼原因?他有愛心,我沒有愛心。由此可知,植物也有感情。不但植物有感情,再告訴你,礦物也有感情,山河大地都有感情。我們讀《華嚴經》,《華嚴經》裡面有樹神、有花神,有山神、有水神,有河神、有江神。由此可知,一切萬物無不通靈。究其根源,佛說得好,十法界依正莊嚴,正報是身體,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環境;生活環境裡面,包括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本是同根生,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他怎麼會不受感動?
我們明白這一個道理,就知道我們自己無論在什麼地方,縱然沒有人看見的地方,儒家講「慎獨」,我獨自一個人,沒有人見到,我們起心動念一切動作,都會與十方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起感應。這種感應,用現代科學家的話來說我們不難體會,這個感應叫波動。近代的科學家,他們認為所有一切物質現象不是實在的。這現象從哪裡來的?都是波動產生的幻相,這個說法跟大乘佛經就非常接近,的確是波動的現象。我們起個念頭,思想波,思想波的速度非常之快,一剎那之間就遍虛空法界,比光的速度,比電磁波的速度,不曉得要大多少倍。我們的言語、音聲,我們的動作,都有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現象是屬於物質的,波動的現象速度比較慢,縱然是慢,還是遍虛空法界。我們要明白這個理,從理上我們就能夠相信這些事實真相,這個不是假的。我們一念善,與一切諸善相應、起感應道交;我們一念惡,就與虛空法界妖魔鬼怪,就是惡的,起感應道交。
我們這些年來,在許多國家地區接觸很多的同學們。同學當中有被無形附身,看不見的東西附身,精神萎靡不振,不能工作、不能讀書,受一種無形的控制。這是什麼原因?無形的,實在講,就是自己的冤親債主。過去今生跟人家結的這些怨結,這個人墮在餓鬼道,大概是餓鬼道的成分最多,地獄道他出不來,凡是被這個無形纏身,多半都是餓鬼道,很多。為什麼會是惹鬼上身?要說冤親債主,這個業因我們每個人都有,我這一生沒有得罪人,你前生曾經得罪過人,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這個冤家債主不知道有多少。為什麼你現在這個冤親債主沒找到身?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你正在走運的時候;你的運氣很好,你的光明遍照,他不敢接近。另外一個原因,沒有緣,就是沒有機會;你這個人做人很善良,心地很正直,這些人靠不了邊。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冤親債主在你的周邊等待機會,這是肯定的。等待機會。你什麼時候有一念不善的話,他就來了。
佛教的同學們,有不少喜歡拜懺的,你們曾經拜過三昧水懺。三昧水懺的故事是唐朝悟達國師。這個也在過去生中,沒有學佛的時候給人結了冤仇。他害死一個人,這個人的報復心很重,時時刻刻在他的周邊想著來報仇。到第二世,他總算是不錯,積了不少德行,他又得人身,得人身的時候出家,所以他這個冤家沒有辦法報仇。等!出家修得不錯,居然有這麼一個機會,死了以後來生又得人身、又再出家。所以水懺裡面講,他是十世高僧,到第十世還是出家身分,這才做了國師。於是我們能想到,佛門裡面這個出家人有這麼崇高的地位,不是一世修來的,作帝王師,十世修成的。悟達國師是十世修成的,佛法裡面講積功累德,生生世世都有善行。
在我們想像,他也是運氣不佳。為什麼?沒有遇到淨土法門,他要是專修淨土的話,早就往生作佛了。他修禪,修禪就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很明顯我們要知道。古時候還有一個三生石的故事,很多人都了解,學禪很難解決問題,來生得人身可能,得十世高僧沒有問題,要想脫離六道輪迴不容易。三生石裡圓徹法師臨終的時候,在哪一家投胎他都知道,他再投胎、再作人,他知道,那一種功夫要是換到念佛往生,品位很高。這就是緣不成熟,你說多可惜!
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不容易,多少菩薩想得到這個法門得不到。得人身、聞佛法,在聞佛法裡頭遇到淨土法門。遇到這個法門,換句話說,保證你這一生成就。所以冤親債主等了十世,悟達這一生當中,大概是十世累積的善行不少,累積的這個善業功德,這一生當中做了帝王老師。皇帝對老師很恭敬,供養了一個沉香寶座,我們叫太師椅,皇帝送個太師椅給他,這個太師椅是沉香雕的。你們曉得沉香多麼名貴。他接受這個寶座,貢高我慢的念頭生起來了,感覺得很榮耀。好了,這個念頭生起來了;起心動念這個念不善,護法神離開。這個冤家債主看到機會來了,護法神一離開,這個冤家債主找到身上來了,得了一個人面瘡,幾乎要送了命。多虧迦諾迦尊者,這是個阿羅漢,來救他、幫助他調解,說明過去的怨結,化解了這個劫難,《慈悲三昧水懺》是這麼樣留下來的。
這個給我們非常大的警惕。所以拜懺,拜懺有什麼功德?照著儀規形式去拜沒有用,不能解決問題,你要懂得這個道理。從慈悲水懺裡面認識業因果報之可畏,決定不能跟一切人結冤仇,這是拜慈悲三昧水懺真正的意義,真實的功德。過去這些冤親債主,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債,不能說不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成佛了,為什麼還要過那一種簡單、樸素、清苦的生活?為什麼?為了還債;自己生生世世累劫所修的功行,都迴向給法界眾生,迴向給過去的冤親債主。冤親債主看到他這樣的苦行,不但不找麻煩,佩服,他是不錯,修積的功德迴向給他,冤親債主也沾光,這是正確的心態,正常的行為,真正修行。
我們在此地看到法藏比丘,法藏比丘自始至終有沒有為自己?四十八願,願願為眾生,沒有一願為自己。他所修的是純善,真的像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他是一絲毫不善都沒有。所以他要求天地鬼神、山河大地現瑞相為他做證明。這個願果然就感動天地鬼神、果然就感動山河大地現瑞相來給他做證明。證明是不是為他?不是。如果為他,他還夾雜私心。證明是為大眾,讓我們這些凡夫看到這個瑞相,對他老人家所發的願,生起真正的信心,決不是炫耀自己,炫耀自己這個念頭是錯誤的。
我們看唐朝終南山道宣律師見窺基的時候,就有這個念頭炫耀自己。所以看看過去這些公案因緣,會給我們開智慧。窺基大師是法相宗的開山祖師。法相雖然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但是在玄奘手上並沒有建立宗派,是他的學生,窺基是他的學生,從學生手上建立了個宗派,這是大乘菩薩。窺基他的風格,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像是個學者,而一般出家人看起來他不像修行人,他是個學者。為什麼?不太重視戒律,不太重視儀規,不像一般修行人,按照戒律是一點都不敢違犯。窺基大師很隨便、也很隨緣,不太講究這些。
終南山道宣律師專門是學戒律的,所以他是律宗的祖師;中國大乘佛法八個宗派,律宗的祖師。窺基法師今天上山來訪問他、來看他,他正好是想用這個機會教訓教訓窺基。道宣戒律精嚴清淨,感得天人供養。他日中一食,他這一餐飯是天人送來的,每天天人都來送供養給他。所以他就想把窺基法師多留一點時間,讓他看到天人送供養給他,來炫耀一番。哪裡曉得那天天人沒有來,他很失望。到第二天,天人來送供養,窺基大師早已經下山了。他就說道:「你昨天中午為什麼不送供養來?」天人告訴他:「昨天有大乘菩薩在山上,滿山的護法神,我進不來。」道宣律師聽了之後一身流冷汗,慚愧!這就是什麼?你心裡頭夾雜著一點點不善,感應就沒有了。決定不可以為私心,不可以有炫耀自己,就是教導眾生,也不可以有一絲毫炫耀自己,這是錯了,這是夾雜不善。祖師這一些行誼,我們在當中觀察,我們得到教訓,我們得到好處。
勸導對方要用真誠心,用誠敬。什麼叫誠?謙虛是誠。儒家對這個誠解釋,自謙謂之誠,自己要謙虛;尊重別人這叫敬;誠、敬決定不能離開。孔老夫子對初學不離誠敬,這聖人之德,我們在經教裡面去看,釋迦牟尼佛對初學的人、對世間貧賤之人,不失誠敬,都給我們做了榜樣、做了模範。你輕慢他,豈不就是輕慢佛性?這怎麼能講得過去?儒書裡面對「誠敬」兩個字是這個講法的。
過去曾國藩在讀書筆記裡面,他講的這個誠比儒家講得深、講得好。我相信曾先生必定也念過佛經,接觸過佛法,否則的話,他不可能有這種解釋。他解釋誠,「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跟佛法講的義趣相同。心裡頭有念頭就不誠,心裡面沒有念頭這才叫誠。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叫正念,佛經上常講,「正念無念」。可是我們又不能把意思錯會,「無念,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那又錯了,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就變成無想定,無想定是外道不是佛法。佛法講正念無念,就是無自私自利的念頭,你要懂得這個。
無念是無邪念。什麼是邪念?自私自利是邪念,《般若經》上講得好,我、人、眾生、壽者,這四相,你對這個還有執著,有我、有人;換句話說,你還有分別,你還有執著,微細的分別執著,都是邪念。所以正念是什麼?正念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經》後半部講得更究竟,「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個「見」就是念頭。這一種分別執著的念頭都沒有,哪裡還有樣子?「相」是個樣子。連念頭都沒有,他起心動念都是為一切眾生,這是正念。法藏比丘前面四十八願,正念;這叫無念,無一切妄念。決定沒有一個念頭為自己,念念為眾生,這叫正知正見。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所以無念,不是連正念都沒有。利益一切眾生的念頭都沒有,那你也會得一個果報,得什麼果報?變成一塊大石頭;既不自利、也不利他。你就曉得石頭從哪裡來的?石頭就是這些人。所以法藏發這個大願,石頭也感動了,道理就在此地。由此可知,唯獨佛法對於宇宙之間一切理事因果現象講得確實透徹,真的幫助我們開智慧。
末後這一句『天雨妙華,以散其上』,這就是虛空諸天神散花。天神常常有,我們常常遇到,同修大概有不少人都有這種經驗。或者你在家裡,或者你在野外,特別是在郊區、野外,我們靜坐一個地方,把心定下來,默默的誦一部經,或者在那裡念佛號,你忽然聞到有異香吹過來,而且這個香氣可能是你一生從來沒有聞到過的,我有過這個經驗,有過很多次。許多同修都給我講過,都有這個經驗。這什麼原因?天神。天神身上有香氣,他看到你端坐在那裡誦經念佛,他看到對你致敬,他暫時在那裡停到,他合掌給你致敬,這個香氣你會聞到,許多同修都有。
我有一年在美國達拉斯,晚上有幾位同修在一起討論佛法,忽然聞到異香,四、五個人同時都聞到,時間大概有三、四分鐘這麼長。他們遇到這個事情,第二天到我們小道場來找我,把他昨天遇到這些異常的事情告訴我。我說:「你們在討論佛法,也感動天神站在那邊聽聽,歡喜供養,他用這個香來供養你。」那在野外不是在家裡,決定沒有人燒香,所以這種事情常有。此地比這個香還要殊勝,「天雨妙華」,從天上落下來的花,「以散其上」。不但有花,還有天樂,空中有音樂,『自然音樂』不是人演奏的。不僅是有音樂還聽到有讚歎,『決定必成無上正覺』,這是天人讚歎的,肯定的;「無上正覺」是成佛。這一些依正莊嚴,都是諸佛菩薩在那裡表演給我們看的,讓我們這些凡夫看到這一些事實真相,對於佛法生起信心,生起仰慕之心。也正是我們自己的善根發現,所以你才能夠接觸到這些瑞相,讓你看到、讓你聽到,你的見聞覺知能接觸到。
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面,末後總結這一品經文的大意,他說法藏菩薩發普度眾生的弘願,立刻就感得殊勝的瑞相,這個用意非常非常之深,我們決定不能對這樣的經文含糊籠統就看過,那怎麼能得佛法受用?一定要細心思惟,冷靜的觀察,體會其中的義趣。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我們自己有佛性,我們佛性被物欲蒙蔽住,所以自己的佛性透不出來。諸佛如來大慈大悲,以種種方便來啟示我們、來覺悟我們,我們要懂這個意思。
我們得不到佛法的啟示,生活在這個苦難的世界,佛經上常常講,「八苦交煎」,這個人世間有什麼意思?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古代的社會,活著還勉強可以過得去,社會風俗淳樸,每一個人還能夠講仁義道德,還有這種觀念,現在沒有了。過去人與人之間往來多少還有一點道義,連做強盜的人都還講道義,盜亦有道,他也不隨便殺人搶劫。他多半選擇哪些人搶劫?為富不仁的人家,這是他搶劫的對象。你雖然家裡發大財,你是個善人,你常常能幫助社會,周濟窮苦,盜賊絕對不犯你家,他有他的道。你是個好人,他對你很尊敬。你不是個好人,他就要搶劫你,那個小偷也就會偷你。你是個好人,那小偷都不會偷你的。
現在人沒有這個觀念了,現在人只有利害。我們觀察現在,現在人是爭利、縱欲,這社會還得了嗎?縱欲,這個社會決定腐化了,糜爛了。爭利,這個競爭到最後,決定是流血戰爭。天災人禍怎麼能避免?我們從報紙、從資訊裡面得到的消息,全世界天災人禍的頻率年年增長,災難一次比一次嚴重。這個世間有什麼意思?你在一生當中,你能不能找到一個真正靠得住的朋友,知心的朋友?沒有。再好的朋友,都打了好幾個問號,靠不住!一個知心的朋友都找不到,你說這個世間來幹什麼?有什麼意思?
為什麼我們會生在這個時代?佛說得好,業力感召,我們跟這個時代眾生有共業。也就是說,過去生中,我們曾經跟大家幹得差不多這種不善業,所以到這兒來是什麼?到這兒來受報的,來受這個果報。不知道這個原因,我們受這些苦難不甘心、不情願,怨天尤人;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於是我們也甘心情願了,沒話說了,自作自受。可是我們非常幸運,總算是過去生中有很深厚的善根,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就有救了,就能夠轉變我們的業報。
怎麼轉法?法藏比丘在此地示現最好的方法,從根本上做一個大轉變。沒有聞到佛法之前,我們都是一樣,起心動念哪個不為自己?諺語所講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人都為自己。其實這一句話,我在香港的時候,何守信曾經問過我,我告訴他這個話是錯誤的,這個話是誤導我們的方向。恰恰相反:人要為己,天誅地滅;人不為己,諸佛讚歎,龍天擁護。所以那一句話說錯了,說顛倒了,誤導了眾生。法藏比丘他教給我們的,他那個念頭轉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念念為眾生,一切都給眾生做好樣子,起心動念是一切眾生起心動念的好樣子,言語是言語的好樣子,生活是生活的好樣子,工作是工作的好樣子,應酬是應酬的好樣子,點點滴滴都是法界一切眾生的最佳榜樣,所以才有這樣明顯殊勝的感應。我們讀這一段經文,要學這一些東西,那我們就沒有白讀,我們從這個地方真正省悟過來了。
黃念祖在註解裡面,引用彭際清居士《無量壽經起信論》裡面一段解釋,解釋得很好、很精彩。他這個文節錄在此地,我們念一念:「一切佛土,不離眾生一念清淨心,而得成立。」這一句話是總綱領,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能信得過。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說,但是佛說得簡單,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佛只說了這麼一句。他把這一句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一切佛土」,這就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來的?「不離眾生一念清淨心,而得成立。」是由一切眾生心想而成的。但是他這個地方講求佛土,佛土是淨土。諸佛如來所住的報土,《華嚴經》裡面華藏世界,往生經裡面,《淨土五經》都叫做往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這是佛土。佛土從哪裡來?是一切眾生一念清淨心變現出來的。所以才說,「心淨則佛土淨」。
上一次我們在回教皈依協會,他們有這麼一個組織,邀請我跟他們舉行一次座談會。他們曾經提到這個問題。基督教、天主教講天堂,回教講天園,天上的花園叫天園,我們佛教講極樂世界。這一位回教的朋友問我,他說:「在哪裡?」我告訴他:「就在此地。」真的不是假的,你如果恢復到一念清淨你就見到,就在此地,不遠。你一念染雜,你就見不到了。我說這個話不太好懂,很難體會,我舉一個比喻。現代一般人家裡都有電視,你們每天都看電視,你們知道電視的頻道很多,無論哪一個頻道,都是這個電視螢幕的畫面。這就說明什麼?我們今天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跟天園是不同的頻道,同在一個畫面上。我們的心不清淨看到的是什麼?娑婆世界的穢土。如果恢復到一念清淨心,我們這個畫面上,立刻就恢復到淨土、佛土。從這個比喻當中,你比較能容易體會到。有沒有淨土?有沒有極樂世界?有沒有天園?肯定有!我們決定相信。
如果從科學方面來講,更容易使我們相信。科學家今天發現、肯定,空間是多維次的。所謂是有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從理論上講,有無限維次的空間。這是科學家肯定的。什麼是天園?什麼是天堂?什麼是極樂世界?如果你把所有維次的空間突破了,天堂就出現,極樂世界就出現,佛經裡面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極樂世界,一真法界是華藏世界,一真法界就是把所有不同維次空間全部突破。現在科學家不知道用什麼方法突破,想用科學技術來突破,這個不容易,非常非常艱難!為什麼?不同維次空間怎樣形成的他不曉得,佛清楚。怎麼形成的?從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所生的。於是佛就曉得,如何把空間突破?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破了,一念清淨心,虛空法界是一佛土,這個一佛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華藏、就是極樂,就在當前。
修行人證果,證得什麼?他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他心目當中這個世界是一真法界,這他證得了,清淨國土。他眼目當中看大地眾生,就像本經所說的,一切皆成佛。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到一切皆成佛?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在。學佛沒有別的,教我們看破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什麼叫看破?事實真相徹底明瞭通達叫看破。看破放下之後,我們的生活自在了,得大自在。佛家講的離苦得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有一切苦難全沒有了,煙消雲散,你得的是真樂。離苦得樂不是形容詞,不是勉勵我們,是事實真相。
自在是自受用。那還有很多沒有覺悟的眾生,我們還跟他在一起共同生活,也生活得很愉快,隨緣。隨緣是什麼?普賢菩薩講的十願裡頭兩願:「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隨緣。隨緣就是功德。什麼功德?在隨緣裡面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功德;隨緣裡面不起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起貪瞋痴慢的念頭,這是功德。我們同學要多想想,修行怎麼個修法,你就知道了,用不著問別人。日常生活當中,歸納起來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都要隨緣,不可以攀緣。攀緣是什麼?「我想怎樣怎樣」,那是攀緣。隨緣是別人想怎樣怎樣,我沒有想,我不想就自在,你就快樂,「我要想怎樣怎樣」,要別人隨順我,那你就苦來了,障礙就來了,你就又迷惑,又退轉了。
我能隨順別人,隨緣不變。不變什麼?決定不起貪瞋痴慢,決定不起分別執著,這個不變。你過的生活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生活,這是世出世間最幸福、最圓滿的生活。我們真的是參透了、懂得了,我們也能過,不是他們專利。願不願意過這個生活,全不在別人在自己,就是自己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是諸佛如來,就是法身大士,我們要深明這個道理。自己徹底放下之後,提起。提起什麼?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活在這個世間不是為自己,為眾生活的。自己已經解脫,所以穿衣吃飯都是為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迷的時候穿衣吃飯為我、為自己,覺悟的時候穿衣吃飯為眾生。這些大道理都在經教當中,我們讀要能夠參透,從佛的言語、從佛的表態,從這些地方去體會。
《無量壽經起信論》裡面,他接著又說:「法藏大士,發此弘願,祇為破除眾生妄執,開顯當人本有心量。令知淨土即是法性本然,非從外得。何以故?自性空寂,離諸惡趣。」彭際清居士確實了不起,這幾句話若不是過來人說不出的。這是一位在家菩薩,他是清朝乾隆時代的人。他的父親官做得不小,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要用現在的官位來說,是國防部長。所以他是高幹子弟。人非常聰明,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他弱冠就中進士。弱冠是二十歲,進士是當時最高的學位,要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個進士就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學位。舉人相當於碩士學位,秀才相當於學士學位。古時候也有三個學位,稱作秀才、舉人、進士。那麼年輕就拿到這麼高的學位。在古時候我們看到,能夠考取舉人,運氣好的,就可以分發你去當縣市長,做地方官員,地方首長。進士地位就更高了,進士頭一名、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探花,第四名以後通稱進士。
這個人善根深厚,家庭環境好,他生活沒有憂慮,所以他沒有作官。雖然考中進士沒有作官,他學佛,造詣很深。他有一個《無量壽經節校本》,現在《無量壽經》九種版本有他這一個特別本子。他是看到康僧鎧的本子太繁雜,把它刪節成為一個節錄的本子,看起來確實是方便。他的《無量壽經》註解叫做起信論,《無量壽經起信論》就是他自己的節本,從康僧鎧這個本子刪節而成的。在晚近,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做《無量壽經》的淺註,就用他的節校本。這是被近代的一個人採用,由此可知,他這個本子相當有價值。但是他只是一個本子的節校,沒有參考其他的原譯本,所以他不能算是會集。對於其他本裡面有許多教義,康本裡頭所沒有的,當然他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本子雖然好,這個義理不圓滿。所以夏蓮居居士才發心重新來會集,他用了十年的時間把這個本子會成,我們對這個本子一定要有信心,絕不能夠說是人云亦云,那我們自己錯過機會太可惜了。
我看到這個本子,生大歡喜心。《無量壽經》其他的八個本子我合起來看,這個本子好,愈看愈歡喜。同時得到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給我印證。他把這個本子交給我,他自己講過一遍,很用心的寫上註解,很簡單的眉註,這個眉註本子現在在我手上,也有不少同學見過。所以我們今天傳這個本子是有師承的,批評的人有,毀謗的人也有,我絕對不會被他所動。我要被這些外面境界動搖了,我怎麼能對得起老師?老師教給我的,我對老師有信心,這是古人講的師承。我要捨棄,換另外一個本子,你要曉得,將來後人對我的批評,「淨空法師背師叛道」,我會背上這個罪名。今天別人對我批評有好處,對我有好處,將來後人給我寫的,「淨空法師尊師重道」。所以我們對於整個狀況,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彭際清這幾句話講得實在是好,這個人不是一個普通人。
法藏比丘發此弘願,是指前面第六品講的四十八願,以及這一品裡面的十首偈頌。這十首偈頌是總結前面的大願。目的何在?無非是幫助眾生破除妄執;妄是妄想,執是執著。正是《華嚴經出現品》佛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幫助我們破除妄想、破除執著,這個經跟《華嚴》合起來看,你一看,多有味道。《華嚴經》佛給我們診斷出來的毛病在哪裡,這個經是用藥;那裡診斷出來,這個地方藥到病除,你看看多有味道。所以這個話也是彭際清說的,彭際清講:「《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個話是他說的。《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他把《無量壽經》、《彌陀經》跟《華嚴經》看成是一部經,分量大中小,這個看法正確,我們聽到之後完全同意,非常佩服他這個看法。
不但本經幫助我們破除妄想執著,更精彩的,是幫助我們開顯本有心量。這一句話要重視。我們眾生可憐,可憐在哪裡?心量太小了。大乘經裡面我們常常念到,佛與法身大士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自己本有的心量。我們今天做苦惱眾生,在六道裡搞生死輪迴,就是本來你的心是包太虛空、周沙界的,沙是恆河沙的世界,現在把這個心量搞成這麼小,一個人都不能容,夫妻兩個還要吵架,你說有什麼辦法?你說你的心量多小?心量小的人可憐,煩惱多。法藏菩薩就是阿彌陀佛,在此地給我們做榜樣,你看人家心量多大,我們要學。
所以我常常勉勵我們學佛的同修,我們要幫助別的宗教,你心量才大。「我們是佛教,他是基督教,我們不能跟他往來」,那你的心量永遠那麼小。我們要把心量拓開,包容基督教,包容天主教,包容世間所有不同的宗教;這是釋迦牟尼佛。《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所列的這些參與法會的大眾,我們看到了,虛空法界一切不同國土的人,不同族類的人眾生,不同宗教的眾生,統統在一起聚會,聽毘盧遮那佛講經說法,毘盧遮那是法身佛。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這些事實真相,學佛就在這地方學。
我記得我在早年,大概也有三、四十年前了,那個時候我在臨濟寺,出家不久,大概出家我在臨濟寺住了三年。有一位台灣大學學生來看我,他念的是政治,來問我,他的這個志向是要從政,問我應該如何去從政?我就告訴他,我說:「我現在學佛,不搞政治,對於政治方面這一些書籍,我從來都不看的。過去是曾經看過,現在不看,專心搞佛教教育。不過你既然有志於政治,我可以奉獻你一句話,值得你做參考。」我跟他說:「如果你要做一個市長,做一個成功的市長,好市長,你的心量要能包容這一個市,你可以做個很好的市長。如果你做個好的省長,你的心量要包容這一個省。同樣的道理,你要做個國家的領袖,你的心量要包容全國。你要做世界領袖,你的心量要包容全世界。」他聽了我的話,非常感激,他說來看我沒有白來。我說:「很好。你回去,首先把心量拓開。」
佛之所以偉大,國王比不上,世界領袖比不上,佛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你才能包一個地球算什麼?太陽系還沒包進去,銀河系還沒有包進去。佛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不能不尊敬,太偉大了。所以一定要開拓我們自己本有的心量,本有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然後要教你明瞭,淨土是法性本然。這個「法性本然」,實在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淨土就在現前,只要把空間維次突破。空間有維次不正常,這個空間維次是從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這是假的不是真的。雖然是假的,你不能突破你決定受它的障礙,所以你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空間維次突破了,恢復到淨土,恢復一真法界,恢復一佛土,法性原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是永遠不變的。所以這個事情,不是你修行從外面得到的。
下面他說出理由,「何以故?自性空寂,離諸惡趣。」這個惡趣是講十法界,不但三惡道是惡趣,六道是惡趣,十法界還是惡趣。用科學家的話講,只要在空間維次裡面,無論你維次多麼高,都不是真的,都是屬於惡趣。空間維次全部突破了,這叫一真法界,清淨本然。在這個境界裡面,就像佛在一切經上所說的,「自性妙圓」,微妙圓滿沒有絲毫欠缺;「具諸相好」,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圓滿的,德是能力,你的能力是圓滿的,相是相好,相好也是圓滿的,三種圓滿就叫大圓滿,無不圓滿。這個境界就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講的無障礙的法界,他說了四個: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的,所以這叫大自在。我們今天動不動都有障礙,這個障礙從哪兒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你不離妄想、執著,你的障礙不能斷除,沒有法子化解。
所以佛清楚了解一切眾生病根在什麼地方,病源怎麼發生的,真的叫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所以這是一門非常現實的學問,非常有用的教學,學了立刻就得受用。我們今天看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教育,不能跟佛教育比。這個學了立刻就得受用,就得好處。所以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講得好:「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不能不學,不學不能解決問題,不學不能離苦。你學了這一套理論方法,你就有能力離苦得樂。
後面這幾句話說得好,他這裡把他這一段話都節錄下來了,在這個本子裡面。後面講「自性無礙,現六神通。」這是講恢復能力,恢復德能。「自性無住,不可斷滅;自性無作,無有限量。自性無外,如風廣被。自性無內,如鏡普現。」都是屬於我們一般常講的萬德萬能,是我們自心本具的,圓圓滿滿絲毫沒有欠缺。「自性光明,如日普照。自性平等,如香普熏。」這是說智慧。講了這麼多,總結:自性本具的智慧,自性本具的能力、德能,自性本具的相好,總結在這三方面,樣樣具足。
菩薩示現應世,就是恆順眾生的自性。這一句話提示得好。眾生作惡,我們也要跟他作惡嗎?不可以,那就完全錯了。佛家裡面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眾生要做壞事、眾生想殺人,你跟他一道殺人,眾生想偷盜,你幫助他偷盜,你隨順,這就錯了。這樣就是什麼?叫「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是本,方便是門,為什麼又說禍害、下流?這裡面就是,你隨順的是眾生自性,這是善的,這就是本,這就是方便;你要是隨順眾生的煩惱,隨順眾生的惡業,你就是禍害,就是下流。不能不辨別清楚。
隨順是智慧的隨順,理性的隨順,不是感情的。感情的隨順,人情的隨順,沒有不壞事情的。我們學佛,要明這個道理。自性本具的,我們常講,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們要隨順這個。真誠的反面是虛偽,清淨的反面是染污,平等的反面是傲慢嫉妒,正覺的反面是愚痴,慈悲的反面是自私自利,那個不能隨順,我們要懂這個大道理。莊嚴國土,是要隨順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才是莊嚴國土。所以綜觀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願就是眾生本具的智慧德相。由此可知,還是以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莊嚴諸佛淨土,心土不二,因果同時,理事不二,所以他感應這麼快,願才發完,希求瑞相立刻就現前,道理在此地,這裡頭一絲毫的迷信都沒有。所以空中讚歎,「決定必成無上正覺」。一絲毫的疑惑沒有,你看這個句子多肯定。
這個讚歎,說實在話,並不是讚歎給法藏聽的,你要是這樣去會,你就把意思錯會了。這個讚歎給誰的?給我們的,我們在這裡面體會得:「要這樣的修行,決定成無上道」,這個讚歎就是諸佛如來、龍天善神在勸我們修淨土而已,真正的意思在此地。不可思議的因,決定得不思議的果報,因圓果滿。這個法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是念佛成佛的,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所以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到最後要成佛的時候,統統歸念佛法門。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華嚴經》經文上講得很清楚,十地菩薩,這是《華嚴經》到了高層,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等覺,十一個位次,這十一個位次修什麼法門?念佛法門。念佛就成佛,念菩薩就成菩薩,這不就是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嗎?念什麼就變現什麼。
現在是七月,鬼門關開了,鬼都出來了。所以你們很多人常常夢到鬼,夢到家親眷屬機會就多了。為什麼?求你幫助超度。你要是夢到家親眷屬,在七月之間超度法會上給他立個牌位,他就是來求這個的,我們要懂得幫助他,這是《地藏經》上說的。你們念《地藏經》曉得,來求幫助的。他為什麼不找別人?別人不到居士林來,他求他沒用處。你們肯到居士林來,求你有用,你就要幫他立個牌位,我們聽經、讀經給他迴向。為什麼到鬼道裡去?他念鬼就變成鬼。誰念鬼?雖然沒有念鬼,他實質上念鬼,鬼是貪心,他天天想著貪,貪就變成鬼,所以念貪就是念鬼。念瞋恨、念嫉妒,那是念地獄,很麻煩,不可以。我們一定要把念頭轉過來,念佛,雖然不念阿彌陀佛,念什麼?念真誠、念清淨、念平等、念覺悟、念慈悲,這就是念佛。你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你決定往生。如果口裡念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念幾十萬聲,心地都是虛偽的,見人都說假話,沒有一句真話,心裡不清淨、不平等,不能往生。古大德講得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你念佛是形式上念佛,你心不是佛。
「念」這個字諸位看清楚,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念上面是「今」,下面是「心」。是說你現前心裡有佛,那叫念佛,不是在口上;換句話說,你的心跟佛心一樣,這叫念佛。佛是什麼心?佛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有這個心,你念佛就沒有中斷過。佛是什麼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那是佛的行。我們心是佛心,行是佛行,哪有不作佛的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這一生就決定作佛。所以這個總結意思很深很長,他真正在此地勸我們,在無量法門當中選擇淨土法門。選擇淨土法門之後,要像法藏菩薩這樣信入,從這裡生起信心,從這個地方入門,我們不需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我們這一生圓滿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演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