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三十九集) 1999/1/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39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經文的第六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從這一段看起。這一首偈,上一次我們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只講了一句:『常行布施及戒忍』;今天我們接著看第二句:『精進定慧六波羅』。「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佛經上面所講的善根,我們要特別注意,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無一不是從斷惡修善入門。如果我們不能斷一切惡,不能修一切善,這一生無論你怎樣修學,你到最後還是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你怎麼樣去巴結佛菩薩,討好佛菩薩,沒用處的。這個道理與事實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佛幫助一切眾生決定不是感情,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記住、要明瞭。佛幫助我們是講道理,是理性,佛對一切眾生的加持就是開示,為我們講經說法,為我們做種種的示範,我們看到聽到一定要行證,行證是佛菩薩對我們幫不上的忙。
前幾天,茗山老法師在此地講了十天《楞嚴經》,這部經有許多同修都很熟悉。在楞嚴會上我們也看到,佛菩薩給我們做示範,給我們表演,阿難尊者就扮演這個角色。他跟佛的關係,跟別人不一樣,他不是普通的學生,他跟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他們堂兄弟總共八個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最小的小弟。他自己以為,佛是他的大哥,又這麼喜歡他、疼愛他;你們這些人要認真修行,不修行不能得度,我沒關係,將來到時候老大哥會幫忙,提攜一把。心裡就存著這個不正確的觀念,遇到摩登伽女之難,遭難這才曉得,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怎麼樣?這種事情大哥幫不上忙,才恍然大悟不修行不行。別人勤苦修行,阿難也得要勤苦修行,這是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
修行從哪裡修起?斷惡修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從這兒做起。你就曉得世間人作惡,惡的根源在哪裡?佛教人修善,善的根本在哪裡?這就講到善根。善有根,惡也有根,惡的根是什麼?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今天起心動念起了貪心、起了貪愛,立刻就要覺悟,這是一切惡的根源。這個念頭一動起來,這是惡的根發作,它在起作用,非常非常可怕,無量無邊的罪惡,都是從這個根生的。古德有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覺悟得快,這個根現在在發動,立刻要把它止住,制止住,這叫修行。果然能夠控制得住,這叫功夫。功夫得力,你能夠把煩惱控制住,這就功夫得力。煩惱控制不住,依舊起現行,依舊造業,功夫不得力。
世間三善根就是無貪、無瞋、無痴,可見得惡的根反過來就叫善根。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見色聞聲,貪瞋痴的念頭才一動,馬上要把它降伏住。《金剛經》上所說的:「云何降伏其心?」那個心就是三毒煩惱,你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因為三毒煩惱根太深、面太廣,無量劫來養成這個禍患,一時想把它除掉,除不掉的,根深蒂固,哪有那麼容易除掉?唯一的辦法是提高警覺,它一發作立刻就將它控制住。用什麼方法控制?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無量無邊,這些方法幹什麼?無非是控制煩惱。我們今天學的是念佛法門,我們用一句佛號來控制它,念頭才一動,「阿彌陀佛」,伏住了。第一念是貪瞋痴,第二念就換成阿彌陀佛,你得有這種方法,這樣念佛功夫才得力,才能夠念得相應。這是講世間的善根、惡根。
菩薩善根只有一個,因為菩薩決定修三善根,世法三善根他沒有問題,菩薩當然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都斷了,無明也破了一品,證得清淨法身,所以說世間的善根他已經圓滿。以後什麼是他的善根?佛說「精進」,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精進這兩個字的意思,也是無盡的深廣;進是進步,進而不退。我們這部經,古德判教這部經是屬於圓頓大乘,比《華嚴》還殊勝。隋唐的大德認為《華嚴》、《法華》,只不過是《無量壽經》的導引而已,把這部經看得多麼重要,這部經多麼殊勝。我們曉得這個經的標準是法身大士,但是這個經特別,因為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因此精進的範圍格外的廣大。
圓頓法必須破一品無明,才證得三不退,進這個字有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可是在我們這個經上講,不僅僅是證三不退,是圓證三不退,這個「圓」字那就不可思議,圓是圓滿。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圓教初住菩薩就證三不退,但是不圓,什麼人才能稱為圓證三不退?嚴格的說,等覺菩薩才可以說是圓證;如果把標準放寬一點,那就是經中常講的阿惟越致菩薩。這是經上常講,三經當中都說,而且說過多次,這算是可以說他是圓證三不退。阿惟越致,古大德給我們說明,七地以上;換句話說,地位最低是七地菩薩,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覺算十一地,這些位次才能算圓證三不退,這就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可見得比《華嚴》所講的殊勝太多了。
怎樣算是精進?精這個字是精純,純而不雜才算是精。精進是菩薩修學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科目。佛為一切眾生說種種法門、說無量法門,並不是叫你全部都要學習,你要是這麼想、這麼看,那你就錯了。佛的要求是叫你在一切法門裡面選擇一門,精進修學,精的意思在此地。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就叫做精進。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自始至終,處處都顯示精進修學的效果,我們現在才介紹出席的大眾,沒有正式講到經文,參與這個法會大眾,現在給我們說出,他們都是由一個法門證入解脫。證入解脫是什麼意思?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解脫,解是解開煩惱,見思煩惱解開,現在的新名詞叫解放,見思煩惱解放,脫離六道輪迴,解脫;塵沙煩惱解放,無明破一分,你就脫離十法界,這是解脫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中國民俗裡頭一般所講的證果,他證的是什麼果?佛果,他成佛了。
圓教初住菩薩成佛了,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跟我們解釋諸佛,他就是這個說法。諸佛是指什麼人?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叫諸佛。中國禪宗所謂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什麼人見性?圓教初住菩薩就見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他真的成佛,見性就成佛了。這個佛叫分證位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佛,但是他還沒有圓滿。為什麼沒有圓滿?妄想沒斷盡,妄想就是無明,無明沒斷盡;無明斷盡了,那就是究竟圓滿成佛。無明雖然沒有斷盡,破了幾分,所以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你們看看,仔細去觀察,用什麼方法成就?一門,所以他是精進成就,他不是雜進成就。我們今天犯了最大的一個忌諱是學得太多,門門都想學,門門都在下功夫,到最後是一無所成。這個例子,從世尊那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代代都有這個現象,我們真正學佛的人,對於這些不能不留意。你仔細去觀察,過去的人、現在的人,他怎麼成就的?他成就的條件是什麼?過去的人、現在的人修行失敗,沒有成就,失敗的原因在哪裡?不可以說他不用功,不可以說他沒有心,他真有心、真用功,為什麼到最後失敗?他不是精進,我們用現代話,他是亂進、他是雜進,就是說他學得太多太雜了,所以他不能成就。
我們在此地培訓班的同學,我想你們對於這一點應當有體會,應當有一點認識。我們在此地辦培訓班,期限只是三個月、四個月,我看到你們的報告,你們寫出來你們的感想心得,你們說在這邊三個月,比你們過去在佛學院學四年還要紮實、還要有效果,這什麼原因?絕對不是我們這邊比你們佛學院的老師高明,不見得;比你們那些佛學院老師用的方法巧妙,也不見得;說實在話,我們樣樣都不如人,我們掌握了什麼原則,你們會感覺得這三個月,比學習四年還有效果?我們掌握的就是精進。你們在此地三個月學一樣東西,你們過去念佛學院要學幾十樣門功課,差別在此地。這三個月當中,你們頭腦裡只想一樁事情,想一部經、一個法門,你全部精神集中在一點,你覺得有成就。以往你們在佛學院念書,這一點鐘學這部經,下一點鐘又換一門功課,一天好幾堂功課,要學好幾種不一樣的東西,你這個腦子亂。這堂課還沒吸收進去,馬上換一堂新的,別說四年沒有成就,四十年也沒有結果。我們從這些地方體會,佛講的精進有道理。
大家在華嚴會上,這些出席的大眾,無論他示現是什麼的身分,我們仔細觀察他,他對佛的讚頌,他自己的報告,都提出一門。在華嚴會上,我們真正體會到,「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每一個人修學的法門都不一樣,每一個人都證無上道,每一個人都脫離六道、十法界,都證得毘盧遮那的華藏淨土。這是我們要深深思惟,知道精進是個祕訣、是妙方,決定不能夾雜。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這書裡頭,告訴我們念佛精進的方法,他說了三句話: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特別鄭重囑咐的,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你夾雜你佛號決定念不好;換句話說,你功夫不會得力。念佛人真正的成就,《彌陀經》上說出來,「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心不顛倒是智慧開了。大勢至菩薩所說的「自得心開」,自得心開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心不顛倒」,功夫都是在精進,都是在一門深入。
我們辦培訓班提倡「一門深入」,將來辦佛學院還是一門深入,如果我們要像一般佛學院、一般學校一樣,那我們走的路子跟他們路子一樣,結果也跟他們的結果一樣。這個辦沒有意義,我們的精神、時間全部都浪費,幹這個事情幹什麼?但是佛學院,我們可以多開一些課程,諸位同學選定了一門課程就一門深入,個個都能成就,像華嚴會上這些佛菩薩一樣。這個佛學院就有成就拿出來,將來畢業出來之後,就出了許許多多的菩薩,用現在的話說「專家」。學講《無量壽經》七年,七年畢業出來,你就是無量壽佛;學講《彌陀經》也要學七年,七年畢業,你就是阿彌陀佛;學講《普門品》,《普門品》也要學七年,畢業出來之後,你就是觀世音菩薩。我們可以開很多課程,我們這裡是造成佛菩薩的一個學府,我們要在這個學校裡頭拿學位,這個地方的學位是佛、是菩薩,只要你一門精進不懈,你一定可以把這個學位拿到,然後才有能力教化眾生。
一門通了,給諸位說,門門都通,這是佛法跟世法不一樣。世法,你在大學裡面學一個科系,你這個科系學得再成功,另外一個科系你外行、你不懂。佛法不一樣,佛法一樣通了,是一經通一切經通,是什麼原因?佛法是教你明心見性,所有一切經教都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所以你從任何一門見性,你就能通達一切法相,一切法相都是依自性流露出來的。可是你通達之後,一切經都通了,當然一切經你都能講得好,就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這個時候能不能用佛的姿態出現在世間?不行。為什麼?現在眾生根性不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你要觀機說法。現在這個時代,諸佛來了也要示現菩薩,不能示現佛的身分,佛是大通家,什麼經都可以講,菩薩不是通家,是專家,只講一門,這是佛跟菩薩不一樣,諸位要細細去想想。
你自己本身是佛、是大通家,你要顧到一切眾生的根性,示現菩薩、示現專家,勸人精進,這是你大慈大悲,不是你不通,是眾生不通。眾生學兩樣、三樣就不能入門,必須自己要做一個榜樣,示現一門,我一門通了,你跟我學一門,你也會通,他才會相信。從這些地方我們真正體會到,佛菩薩是無盡的慈悲,對眾生的關懷愛護,無微不至,做出種種示現給眾生做榜樣,教導眾生精進,這個意思我們總要能夠體會得到。所以我們將來佛學院裡面,排課程教學的方法,我們決定是遵守佛陀的教導,決定不能違背;我們知道違背,我們決定失敗,我們遵守決定有成就。希望諸位都能夠修行證果,都能夠真正拿到菩薩的學位,我們的佛學院就成功了。
精進其他的意思,一般經論講得很多,諸位也聽得很多,不必再多說,我們特別強調,決定要專精。淨宗主修的六門功課是「五經一論」,隨著你自己的興趣任選一部,只要專精都能成功。其他所有一切大小乘的經論,包括世間的典籍可以做參考,可以做輔助,跟學校讀書一樣,我們主修的、助修的,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夠幫助我主修的這門課程、這部經論可以參考,不是幫助我這部經論的典籍,我們暫時可以不要去理會它,一定要把精神、時間全部集中。修學的態度,講席裡頭也講得很多,「信解行證」。信解行證,《華嚴經》上說得很好,行布、圓融是同時的,雖有次第,但是它是融通的,一即是四,四即是一,我們才能入境界,要把它分成四段就難了,這個道理要懂。行布不礙圓融,行布是次第;換句話說,次第不妨礙圓融,圓融裡面不妨礙有次第。這個道理與事實,《華嚴經》上講得很多很多,我們明白了,就曉得怎樣去修學。
精進才能夠達到底下一個科目,禪定。前面我們講忍辱波羅蜜,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諸位想想,如果都不能夠忍,你怎麼會得定?所以從忍辱,再加上精進,你就得定。定是真實的受用,定是定於一,這個「一」不是專一,不是唯一,不是獨一,而是任一,這佛法才圓融。我學《無量壽經》,我的心就定在《無量壽經》上,我學《金剛經》,我的心就定在《金剛經》上,每個人所修學的法門不一樣,每個人定的定點也不一樣。所以「一」是任一,不是唯一,不是獨一,這才顯示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在任何一個法門裡面都能得定,定就是三昧,從三昧才開智慧。
法門雖然多,哪一個法門契自己的機,這一定要掌握到,為什麼?契機的法門容易成功,不契機的法門就很難成就,因此在修學選擇法門,對於你將來修行證果關係最大。你要選錯了,選擇很不容易修學的,你要得成就就難了;一定要選契合自己根機。可是選擇法門,那是大學問,真實智慧,佛在世的時候沒有問題,佛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任何一個眾生親近佛陀,佛一看,對他的根性徹底了解,佛知道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種種行業佛全知道,所以真的能夠對症下藥,藥到病除,說法契機。佛滅度之後,也有一些修行證果的弟子們,菩薩、聲聞、緣覺,他們也有能力觀機,但是他們所證的果,不是究竟圓滿的果,因此觀機的能力,沒有世尊那麼圓滿。譬如羅漢,阿羅漢能夠觀察一個眾生過去五百世,五百世以前阿羅漢不知道,就沒有能力;你最近五百世當中的狀況他曉得,因此他說法也相當契機,沒有佛那麼究竟圓滿,也算不錯了。
可是到今天,我們所遇到講經說法的善知識,都是凡夫身,別說你過去一生都不知道,你現在這一生,譬如說你今年三十歲,三十歲以前的事情我都不曉得;你過去學的什麼、幹的什麼,我都不知道,說法怎麼能契機?這是凡夫身的困難處。好像大夫看到病人,對病人的病歷一無所知,他為什麼得這個病?得病多久都不知道;看看你現在情形,給你用藥,用藥都是試探性的,怕出事情。有一些大膽的,不顧一切給你下藥,藥一下錯,這個人學佛就學出神經病,我們佛法講著魔了,你看看多少?我們各個地方都看到許多人,年紀輕輕的,書念得很好,大學畢業了,甚至於拿到碩士、博士學位,學佛學個一、兩年神經分裂,多可憐!前途整個毀掉。那是什麼?大夫下藥下錯了,法不對機,害了人的法身慧命,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不能不警惕。
禪定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就是一心不亂,清淨心,《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就是屬於禪定。清淨平等是功夫,不是聽聽你就得清淨心,就得平等心,哪有那麼容易!什麼叫清淨?對於世出世間法不沾染,才叫清淨。諸位同修要記住,不沾染不是說你不接觸,你可以接觸,接觸不能夠染污。宗門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所謂「百花叢中過,一葉不沾身」,那就是禪定。這比喻我們六根可以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知道六塵境界是幻相,夢幻泡影,所以心裡面對於外面境界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片葉不沾身。你對外面境界起一念分別、起一念執著,你就被污染,你就沒有定功。所以禪定的前方便是忍耐、是忍辱,忍辱就是忍耐的意思;我們修定,一定要先從忍入門,忍是禪定的前方便。
禪定在修學裡面是真實的受用,所以禪定也叫三昧;三昧是梵語,從字面上翻譯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什麼是正常的享受?佛給我們說,六道凡夫享受不正常,概括分為五大類:苦、樂、憂、喜、捨,這是六道凡夫的享受;身有苦、樂受,心有憂、喜受,當身無苦樂,心無憂喜,這時候叫捨受,總共五大類的享受。正受是什麼?這五類享受統統沒有,那就是正受。禪定是正受,諸佛菩薩的享受,這種享受並沒有離開我們世間。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諸位看到,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這意思就顯示諸佛菩薩在哪裡?已經跟我們生活融成一片。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的一些人事物,裡面就有許多佛菩薩在裡頭,可惜我們不認識。到什麼時候你會認識?你把《華嚴經》念通你就認識了,你就認識我們周邊真的不少佛菩薩在,這是事實。那些人何以是佛菩薩?他跟我們生活融成一片,享受不一樣;我們的享受是苦樂憂喜捨,他們的享受是正受。無論是什麼樣身分,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自在安樂,那個人就不是凡人,那個人就是佛菩薩示現。你要會看,你要善於用你的六根,你能覺察周邊有很多佛菩薩,有很多真正的善知識,我們應當要向他學習。
禪定另一個意思是主宰,胸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這是定功。我修學這個法門,或者是你依照《無量壽經》修學,或者依照《阿彌陀經》修學,這是假設我們選定這個經本、這個法門,別人來給我說什麼樣的佛法,說什麼樣的法門,我合掌恭敬,我決不會改變,我一門學習到底,這是你心有定功,你有主宰。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常常遇到一些同修來告訴我,聽某一個人說,某個法師說,我們這個念佛的方法還不是最好的,他們的方法比我們更殊勝,於是心就動搖。這是什麼?你沒有定力,旁邊人家輕輕的扇子搧一搧,你就動搖了,你怎麼會成就?你說他這個法門比我們好,跟他去學;再過幾天又碰到一個人,那個人說方法比他還要好,好了你再跑到那邊去。一山望著一山高,你這一生當中天天在轉換法門,到最後是一門也不能成就。說這個法門高,那個法門低,《金剛經》上佛的話要改一改,「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趕緊改一改:「法門不平等,有高有下」,就是這個意思了。你這是愚痴,妖魔鬼怪只能動搖愚痴人的心,為什麼?他沒有主宰,他沒有定功。沒有主宰,很容易上當,很容易受騙;心有主宰的人,有定功的人,不會動搖。
這一樁事情,諸位要好好的去讀《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就是善導大師的註解,特別去看「上品上生章」那一段註解,那一段註解他註得很詳細。我們曾經講過這全經,也特別講過這一段,「上品上生章」我記得我講過這一段,講得很詳細。你要在這一段裡面真正學會,你的心就有主宰,不會動搖。善導大師舉例說,別說善知識來勸我們改法門,釋迦牟尼佛來不行,一切諸佛來也不行,你可以跟諸佛如來說,我已經選定這個法門,那個法門雖然好,讓他去學,我還是學這個法門,堅持到底。善導大師教我們的祕訣,佛來勸我們,我們都不會動搖,何況什麼善知識?善導大師這個例子舉得好,我們要多想想。否則的話,我們這個道心叫露水道心,水上的浮萍,隨著風飄動,沒根,你怎麼會成就?世尊可以說慈悲到了極處,知道末法眾生這些毛病,所以在往生之前,給我們留下「四依法」,幫助往後這些弟子們,在一生當中保證你修學成就。四依法裡頭第一句,就叫我們「依法不依人」,凡是不能成就,違背了佛陀的教誡,他搞什麼?他依人不依法,注定失敗,我們要牢牢記住世尊這個教誡。
念佛,日本人提倡本願念佛,說這個法門好,超過我們中國人太多太多,我們中國人念佛都是生邊地疑城,他們念佛是上上品往生。本願念佛出在哪個經上?淨土三經一論,後來祖師加進去五經一論,五經一論裡頭,都沒有說本願念佛。《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條件講得清清楚楚,你不聽,聽人家胡說八道,說老實話,我們念佛生邊地疑城,不錯!他們那個搞得邊地疑城都沒分,比我們差遠了。何以故?造謠生事,毀謗佛法,他們幹的是這個。破壞你的信心,斷一切眾生法身慧命,你想想他果報在哪裡?我們決定依經典的教誨,依法不依人,他修他的,我修我的。你們也曾經聽說過,諦閑老和尚早年一個鍋漏匠的徒弟,他什麼都不懂,老和尚就是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念累了你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人家念到三、四年站著往生。
這些人來給我們做現身說法,他為什麼有這種功夫?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那個心就定在阿彌陀佛上。除阿彌陀佛之外,他心裡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雜念,一心稱念,他做到了。《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念佛的祕訣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鍋漏匠有沒有發菩提心?實在講什麼叫菩提心他不懂,他心有沒有發?有,他自己也不知道。蕅益大師說得好,《彌陀經要解》裡面講,一心一意專求往生極樂世界,一心一意就想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種講法,蕅益大師以前的古大德沒說過,我們在所有文字記載裡頭沒聽說過,蕅益大師講得對不對?我們細細去思惟,他講得沒錯。一心向佛,這不是無上菩提心,是什麼心?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老阿公、老太婆不認識字,什麼都不懂,經教一堂也沒聽過,念佛念個兩、三年,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他又不生病,走的瑞相那麼好,就是專精。他時間雖然不長,他得定,得念佛三昧,就是說他得一心不亂,他心不顛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到極樂世界去,他成功了。
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的法師,修學其他法門的法師,不如他,比不上他。哪一點比不上?人家專精。我們講經的法師,有的時候還要讀經,有些時候還要準備準備,不能不分心;還要應付聽眾,還有許多些應酬,沒有辦法拒絕,所以比不上那個老太婆。她們好,有大福報,世間人瞧不起她,理都不理她,那是大福報,你懂嗎?決不是說認識人多,在社會上名氣大,那個人有福,那個人一點福報都沒有,找他麻煩的人太多太多了。老太婆無知無識,沒人找她麻煩,那才叫大福報,一生當中念佛,沒人打攪她,沒有人破壞她的功夫。什麼叫福報,一般人搞不清楚,真正有大福報的人你不認識,完全沒有福報的人,以為這個人福報很大;交際應酬很廣,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忙到最後三途去了,這福報在哪裡?他是三惡道的果報。這個人在世間又沒有財富、又沒有地位,沒人瞧得起他,一心念佛,他的果報在極樂世界,天天站在阿彌陀佛的旁邊,誰認識清楚?
我們現在積極在籌建念佛堂、籌建彌陀村,將來能到彌陀村裡面來念佛,這是這一個世紀當中第一等的大福報。到這兒來念佛沒有人打攪你,我們會有很多護法護持你,不會讓人家來打攪你;你的家人眷屬來探望你,我們都會拒絕,你在念佛的時候不讓他們來打攪。將來彌陀村裡頭不裝電話,裝了電話難免你家裡人會常常打電話來,沒有電話,跟外面音訊隔絕;裡面也沒有電視,你也看不到新聞。可是裡面裝閉路電視,讓你看念佛堂大家在念佛,法師在講經,閉路電視讓你看這些,新聞完全看不到。這裡頭也不訂報紙,也沒有雜誌,所以到那個地方去,天天天下太平,什麼事也沒有,你身心安定。那個地方好用功,真正成就諸位,確實可以能夠達到一心不亂;縱然得不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是一定可以得到。功夫成片是下下品的一心不亂,我們凡夫只要有這種功夫,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把握,凡聖同居土就有分。
今天你們送給我的紅包,供養我的,我給你說,供養我沒有福報,我立刻轉到彌陀村,你們的福報就大了,真實福報,一點都不假,將來這裡頭我們預想到,許許多多人在這裡頭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我們能看得到,能預見的。所以我們這些服務的人員、工作的人員,我也是工作,李木源居士也是服務,工作人員,我們當護法。我們用什麼心態來護持大家?我說了很多很多遍,我們一定要從內心真誠發出來,每一個進入念佛堂的念佛人,都是我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用孝順心、恭敬心來為大家服務,來照顧大家。有許多同修來告訴我,他們將來也想到各個地方去建立念佛堂,也去建彌陀村,做得跟這邊一模一樣,來跟我說,我搖頭,我說你決定做不到。
什麼原因?你能不能把每一個人看作自己父母,把他看作是阿彌陀佛?你沒有這個心,那你就做不到。財力、人力、物力你比我們這兒豐富,我相信你能夠做得到,這個心你沒有,對一切眾生的孝順心、恭敬心你沒有,那你的道場就不如這個道場。你要能對一切眾生,具足恭敬心、孝順心,你就會跟這個道場一樣。你們來到此地,覺得這裡氣氛不一樣,磁場不相同。當然不同,為什麼不同?這個道場有諸佛菩薩在裡面,念佛堂有諸佛菩薩跟到大家一起念佛,龍天善神擁護。這些瑞相,有些同修見到來告訴我,護法神多,他們看到在排隊;這些情形我都明瞭、我都清楚,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總而言之一句話,心一定要做得了主宰,絕不被任何境界所動搖。我們依據《阿彌陀經》,依據《無量壽經》,採取持名念佛;四種念佛的方法,我們採取持名念佛,一句名號念到底。我們修學這個方法是有承傳,不是自己編造下來;我的方法是李老師傳給我,李老師是印光大師傳給他,所以我們的承傳是從印光大師那裡來的。蘇州靈巖山是我們的祖庭,我們這個法脈是一脈相承,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怎麼可以輕易被別人動搖?為什麼我們修學這一點信心都沒有?你們聽了這些閒言閒語,來問我已經就錯了,你來問我,我就知道你沒有信心,你要有信心,你怎麼會跑到我面前說這些話?所以這是禪定第二個意義,自己在境界裡頭決定做得了主宰。
菩薩修學這六個綱目,從布施到禪定都是屬於事相,我們現在所謂是落實在生活裡面,落實在工作之中,這五個項目。最後這一個是智慧,般若智慧,智慧不是事,智慧沒有跡象可尋。可是智慧是修學的樞紐,般若從哪裡顯示?從前面五種事相上顯示。如何顯示你有智慧、你沒有智慧,如果你修學不執著、不分別,你就有智慧,那就叫般若在裡面。你修學還有分別、還有執著,你沒有智慧,你沒有般若。前面五條要是沒有智慧,就不能叫度,布施不可以叫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是智慧。所以沒有智慧在裡面,前面這五種是福報,修布施,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統統是福報,禪定也是福報,生四禪天、四空天,禪定的福報。所以你才曉得六道裡面,所謂是世間禪定,四禪八定,它裡頭沒有般若波羅蜜,如果有般若波羅蜜,這個禪定超越六道,不在六道受報。
般若是什麼?六百卷《大般若經》,是般若最重要的典籍,世尊當年在世二十二年所說。諸位要曉得,世尊說法總共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講般若,我們就體會到,般若是佛法裡頭主要的科目。不是主要的科目,為什麼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講這門功課?是一切大乘菩薩主修的法門,以文殊菩薩為代表,諸位曉得文殊主般若。般若說的是什麼?六百卷《般若經》,諸位要是瀏覽一遍,《般若經》很長六百卷,看前面不曉得後頭,看到後頭前面忘光;世尊也知道,我們末法時期讀書,有這麼一個現象。但是你讀下來之後,會有一句話不會忘記,這一句話為什麼不會忘記?在六百卷裡面重複了幾千遍,這個印象很深刻。
這句話是什麼?三個字,「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真實的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因緣生法,法不是真的,是假的,你能夠看出來,能夠發現,是智慧,真實智慧。《金剛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不能詳細講,前年我們在此地講過一部《金剛經》,用了很長的時間,好像是每天講,講了四個多月。說三心是講能得,能得的不可得,然後再說諸法,諸法是你所得的。佛在經典上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論:「諸法緣生」,凡是因緣生法都沒有自性,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就告訴你能得、所得都不可得,這是真實智慧。所以佛在末後一首偈子上做一個總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般若,這是真智慧。
一切有為法,就是一切萬法。諸位同修有不少讀過《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只是解釋釋迦牟尼佛一句話,世尊講經說法時常講,「一切法無我」。彌勒菩薩為了解釋這一句話,造《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裡面,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覺得六百六十法太多了,不便於初學,所以將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歸納成百法,教誡初學就方便。諸位要曉得,百法一展開就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再展開就是一切法,所以百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濃縮歸納。這裡面有為法就佔了九十四種,只有六種是屬於無為法,《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就是指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法,都是夢幻泡影。
這九十四法裡面,諸位想想看,八心王,五十一心所,十一個色法;二十六個煩惱法,煩惱法是說在心所法裡頭;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這合起來九十四法叫有為法,都不是真的,佛用比喻來講「夢幻泡影」。這些法所謂相有體無,事有理無,它是不是真正存在?不存在,「如露亦如電」。如電是給我們說明事實真相,它不存在,它剎那生滅;我們在《華嚴經》前面,跟諸位細細說過。我們今天誤會以為這些現象會存在,是什麼回事情?是它的相續相。所以相續相比喻如露,也不是長遠的相續,是很短暫的相續。我們人這個身體,其實這個身體是剎那生滅,我們不能覺察,我們看到一個人活了幾十年死了,這幾十年是剎那相續相。它的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剎那生滅,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滅,說生它滅了,說滅它又生了。佛講這種現象是不常不斷,你說它常它立刻就滅了,你說它滅底下相又生了。念頭是這個現象,形相上也是這個現象,所以一切事相也是非常非斷、非一非異,這才是事實真相。你把事實真相搞清楚、看明白,這個人才叫有智慧。
菩薩現身說法,教化眾生,恆修六度法門;恆是恆常,永遠沒有間斷。雖修六度法門,決定不執著有能修、有所修,他要執著有能所,他就是凡夫,他修的是福,他不是修六度。他之所修的六度,他雖然很認真、很努力在修學,一絲毫的執著都沒有;不但沒有執著,連分別這個念頭都沒有。我們就無法想像,這一個人要不分別、不執著,他怎麼辦事?無論是你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你不分別、不執著,你怎麼個修法?所以佛在經上才用了三個字,不思議,佛菩薩的境界不可思議。意思就是說我們凡夫想不到的,他真的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事情做得很圓滿,做得很周到,確實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要問他怎麼成就的?不可思議。我們也說不可思議,好像這個話沒答覆一樣,你聽了一定很不滿意,一句「不可思議」搪塞掉了。跟那些宗教家所講的宇宙從哪裡來的,人從哪裡來的?上帝造的;上帝從哪裡來的?不曉得。佛法裡面講不可思議,實在講就是普賢菩薩行願裡頭的兩句話,「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是這麼成就的。
所以隨緣就是我們重要修學的科目,起心動念攀緣了,攀緣是凡夫,隨緣是佛菩薩,隨緣就是一樣做,做得很歡喜、很高興,很認真、很努力。李木源居士從來沒有休息,今天晚上去開會,忙得不得了,半夜都不能睡覺,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的精神體力那麼好。他不是為自己做,為眾生做,為眾生做也不著眾生相,也不執著造作的相,這叫智慧,這叫般若波羅蜜。布施裡面不著相,《般若經》講三輪體空,不執著能施,也不執著所施,也不執著施物,你所施的這些事物,統統不執著,這就叫般若波羅蜜,布施也就稱為布施波羅蜜。持戒,也不執著能持、所持,這叫持戒波羅蜜。以此類推,一直到禪定。
由此可知,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我們能夠捨掉能所,般若波羅蜜就現前。只要你還落在能所裡面,自己一定要曉得,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所修學的全是福報。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好,這個事情福不能解決,這個事情是指什麼事情?生死大事,脫離六道輪迴這樁事情,福報不能解決。換句話說,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能解決,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要想出離六道輪迴,什麼能解決?般若波羅蜜就能解決,般若波羅蜜能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能幫助你脫離十法界。所以般若的教學,就變成了佛法的中心科目,道理在此地。這個理念,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無論大乘小乘、宗門教下,一切經論裡面都沒有離開般若波羅蜜。為什麼?般若波羅蜜是一切經教的教體,也就是說,一切經教是從般若波羅蜜裡面生出來的。大乘經祖師判教、辨體,一切大乘經以什麼為體?以實相為體,實相是般若。
般若波羅蜜在哪裡?經文字字句句裡頭都有般若波羅蜜,所以經文字字句句義趣無有窮盡,哪裡能說得盡?跟大家講解,每一個字講兩個小時,一點都不為過,兩個小時能把意思講得完嗎?講不完。兩個小時講一句、講一個字,粗枝大葉,絕對不是細講,細講字字句句,那就是佛經裡頭所說,塵說剎說,無間說,都說不盡。由此可知,般若智慧的重要。我們這個經文也只能講到此地,般若一般的講法,諸位可以參考古今大德的註疏。江味農《金剛經講義》好,周止菴居士的《心經詮注》也好,我們讀讀對於般若多少會有一點概念。這兩句叫半偈,四句是一首偈。這半偈是法藏比丘為我們示現,行六度、拔眾苦,也是四弘誓願裡面,學法門、斷煩惱,我們用這兩句話,做這兩句的一個總結。
底下一句:『未度有情令得度』。這一句是四弘誓願裡面的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未度的。未度我們要幫助他得度,這就是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話雖然是這麼說,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用無量法門來度眾生?成佛才行,不成佛做不到。佛法當中常說,像《普門品》裡面所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現佛身可以說無量法門,這個諸位要記住。什麼時候現佛身?一定要看眾生的機緣,機緣成熟。這個時候的機緣不是一個單純的機緣,也就是說明各種不同根性的機緣都成熟,那你現身說法你不能說一種法,你要應付各種不同的根機說種種法門,在這個機緣之下,那你就一定要現佛身。所以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不是隨自己的意思,是應機,順眾生,順一些根熟的眾生,而是很多很多種不同根熟的眾生統統成熟,這是示現佛身,為說種種法門。
佛滅度之後,這三千年當中再沒有一尊佛出世,什麼原因?沒有這個機會。而往後往往一個地區、一個處所,眾生根成熟,大多數是一類;一類根機成熟,那就現菩薩身,示現一門深入。而在末法時期,世尊在《大集經》上講得很好,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這個成就都是講根機成熟。在正法時期,一類持戒證果的人根機成熟;像法時期,一類禪定根機的人成熟;末法時期,這一類淨土根機的人成熟。我們讀經,聽佛說話,要懂得佛的意思,這對我們來講,對自己幫助自己選擇法門,對別人來講幫助我們觀機,幫助我們幫助一切未度有情。
在今天我們對於這些社會廣大群眾,我們如何幫助他們?用一句佛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幫助他們。不管他信與不信,佛號他聽進去了,聽在阿賴耶識裡頭,永遠不會磨滅,成為將來再遇到緣分的時候,他會起現行,他會學佛,他會念佛往生不退,他會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把這一句佛號,把阿彌陀佛的形像讓他看,一看也落在阿賴耶識裡頭,見聞彌陀形像、名號,這就行,這就是接引廣大眾生。在新加坡這個地區,這是個熱帶,一年只有一季,沒有四季,這個地區方便,一年到頭就穿一件T恤,不要再多加衣服,我們T恤印上阿彌陀佛,馬路上走一圈就度了很多人。所以大家出去辦事、出去買菜,穿上阿彌陀佛T恤,你就度了很多人,讓人家看到彌陀名號的名字。這個地方受英文教育的很多,我們阿彌陀佛的名號中英文都印上,各種人統統都普度。
這個地方,新加坡用四種語言,有馬來語、印度語,我希望諸位同修,將來印阿彌陀佛名號T恤印四種文字,這個衣服穿到外面去,多元文化,普度眾生。未度眾生令得度,我們要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會做。圖案設計得很美,讓每一個人看到都能生歡喜心。現在社會年輕人穿的是什麼衣服?圖案都是畫的妖魔鬼怪,看到都是嚇死人的。我們穿這個服裝,後面印阿彌陀佛,度這些妖魔鬼怪。我感覺得現在我們做的這些衣服還不夠,穿著的人雖然多了還不普遍,應當大量去製作免費贈送。將來居士林下面布施吃飯,也布施衣服,我們印這些T恤放在下面,吃飯一個人帶一件都穿上,下一次來的時候穿這個衣服才招待,不穿這個衣服我們就不招待你,好事!這是講沒有得度的。
『已度之者使成佛』。「已度」是說什麼人?已經相信淨土法門,已經修學淨土法門,可以說末法時期這一類眾生根成熟了。根熟了的人,我們就決定幫助他這一生往生,所以我們建念佛堂,我們建彌陀村,為什麼?就是「已度之者使成佛」,我們要把這句話落實。建彌陀村、建念佛堂,落實這一句,我們這個經不是白念,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圓圓滿滿。根熟了,還沒有到完全成熟,已經有個七分、八分,我們再加一把力,再輔助他,他就達到十分,達到十分就往生不退成佛了。諸位要曉得,已經有個七分、八分的人,遇不到這個緣,他這一生不能往生,還要等來生。來生不是底下一生,不曉得後頭多少生、多少劫,就是你下一次再碰到這個機緣不容易,這個機緣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我們明瞭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對這個機緣要格外的珍惜,遇到了決定不能空過,遇到了一定要真正發心。
有許多人懷疑,我們遇到了,這一次我們在這裡做義工,他們都念佛往生,那我們將來怎麼辦?想到這個地方不想做義工,還是到裡面去念佛好,那沒人護持了。大慈菩薩早就知道,所以在經上告訴我們,你勸兩個人往生,比自己精進,你勸十幾個人往生,你的功德就無量無邊。你能夠護持,讓他們統統往生,除非你自己不想往生,你自己想往生,你念佛功夫不夠不要緊,到你臨命終時,他們一定會拉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為什麼往生?是他幫我來的,趕快去接他;阿彌陀佛也來了。我們這個世間人忘恩負義,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知恩報恩,所以你幫助他往生,他將來一定幫助你往生。這個道理我想大家聽了都能夠點頭,都能肯定,我們的功德絕不空過。所以我勸同修,我們同心協力我們來做義工,成就這些根熟的眾生,成就他們就成就我們自己,自他功德不二。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