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飾真之行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21/8/2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0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我們從第六頁下面「嚴者」這裡看起:

  【嚴者。行成果滿。契理稱真。性相兩亡。能所俱絕。顯煥炳著。故名嚴也。】

  今天我們從這段看起。上一堂課我們講到「華」,《華嚴》這個「華」也是花,賞花這個花。上次講到「華嚴三昧」,「三昧」是印度梵語,翻成中文意思是正定、正受(正確的定、正常的享受)。在佛法的修學,總的原則就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最終目標都是開啟自性般若智慧,戒、定是個手段,前方便。一般我們看到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所以這裡《華嚴》,「華」這個字就是代表修因,你修什麼樣的因,後面得什麼樣的果。真正學佛,一枝花表自己的行德,也就是自己的德行。這個花也不是說佛菩薩喜歡,我們就供養他花;實在講,在佛前這些供具、供品都是表法的,都是提醒我們、對我們生活當中修行的一個啟示,不是說佛喜歡那個花,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所以在佛前供養花,就是以我們的行德來莊嚴佛果。佛果是自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這叫供養。「今則託事表彰」,託事就是藉這個事相來表法,彰顯那個道理。所以事是花,用花來表彰自己的行德,我們真正依教奉行,是這個意思。

  學佛,首先要肯定自己不是上上根人。人貴自知,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我們自己是什麼樣根器的人,這個我們自己要知道。上上根人他不必學,老師一句話他就大徹大悟,他就見性成佛。像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在我們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聽人家念《金剛經》,他就開悟了。他一輩子也沒有聽過講經,只有五祖傳給他衣缽,給他講了一小段《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就大徹大悟。參禪,這樣的根器是上上根。上中下根的人都必須透過學習。

  學佛從哪裡學起?讀經、誦經、聽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他天天為一切眾生表演、示範,表這個修因要怎麼修,做真誠的榜樣、做一個覺悟的榜樣、做修善積德的榜樣,做給眾生看。佛教化眾生分三大類,下根的人,最底下這種根器的人,這樣的人學佛,他還沒有想到要了生死、要出三界,要如何解脫六道生死輪迴,他沒有想到這個問題,他只是想得人天福報。現在在佛教界很流行「人間佛教」,其實人間佛教就是他不想出六道生死輪迴,他還不想,他只是想得到人天福報。這樣的人在我們佛教裡面,不學佛的我們就不談,在佛教裡面已經信佛的、學佛的,甚至皈依三寶的,這樣的人佔大多數。你看寺廟很多人去燒香、去拜拜,他心裡想的是什麼?求佛菩薩保佑,保佑他自己身體健康、家庭平安幸福、事業順利、升官發財、能夠得到人間的榮華富貴,他只是想求這個。所以學佛的人,這一類是大多數人,在佛教修學來講是下根。下根的人,還不想離開六道生死輪迴,只是想得人天福報,怎麼樣才能得人天福報?教他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斷惡,他不墮三惡道;修善,來生他能夠在三善道享福,這是下根。

  中等根性的人,他希望來生不要在六道輪迴,他這一生想要了生死、出三界,佛教他破迷開悟。永遠脫離六道輪迴,到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這是上根的人。上根的人他志向大,他聰明,他不羨慕小法,他不只要脫離六道輪迴,還要求無上佛果,他求的是大法,大法在佛教裡面叫一乘法。什麼叫一乘法?教你一生就成佛這個理論方法叫做一乘法。發大心的人,他不但要脫離六道,他還要成佛,一生成佛。他超越了,把阿賴耶識轉變成大圓鏡智,那就是真佛,見性了,離開十法界,出離十法界了。出離十法界,就是《華嚴經》講的圓教初住位的菩薩,他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那是真正成就。

  在佛教的修學來講,入了一真法界,才算是真正的成就,前面都是方便,這是真成就。成就之後,他的生活狀況是什麼樣子?在《華嚴經》裡面是講華藏世界,在淨土經裡面是極樂世界,在密宗裡面叫密嚴世界。華藏跟極樂的差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新加坡講《華嚴》,華藏世界就把它比喻作新加坡這個國家,極樂世界是在華藏世界當中的精華區,就如同新加坡的烏節路(新加坡最熱鬧、最繁華的一條街,那條街叫烏節路)。所以我們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統統是在華藏世界裡面,華藏世界是一個大的世界,極樂世界在整個華藏世界裡面它是精華區,就像新加坡那一條烏節路,精華地區一樣。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以這個來做一個比喻形容,大家比較有一個概念。

  過去雪廬老人勸同學們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為什麼?西方淨土有三寶加持,有阿彌陀佛加持。除淨土法門之外,其他任何法門要靠自力。淨土法門叫二力法門,自己具備的條件是信願行,這個是自力,就是真信切願,非常懇切發願求生極樂世界。真信是沒有絲毫懷疑,對釋迦牟尼佛有信心,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就是你相信佛、相信自己,相信釋迦牟尼佛在淨土經典上講的話句句真實,確有其事;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的攝受、加持;相信自己遇到這個法門,往生就有分了,這是對這三個方面就不懷疑。信之後,有懇切的願望,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意願很懇切。懇切的願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把這個娑婆世界放下;如果對這個娑婆世界還有絲毫留戀,無論在人事物,你有一樣放不下,你還捨不得,那極樂世界就去不了。因為往生極樂世界的關鍵就是在願;信願行,願是核心。

  你看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發願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發這個願;那我們十方眾生願意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是我們要發的願。我們發的願,真願意去,那跟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就相應,所以佛他就來接引我們了。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放不下,還有牽掛、還有留戀、還捨不得,那這個願不是真願。真正願意去極樂世界,肯定娑婆世界統統放下、徹底放下,那才是真願,真正願意去。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講,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第一個你要信,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信自己遇到了,往生有分,不懷疑;信了之後發願,真願意去,放下娑婆世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關鍵。行就是念佛,除了念佛,你修其他法門、念其他的經,也統統是行。只要有真信切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不管你修哪一種行門,迴向發願,統統能往生。在淨土本宗來講,行就是念佛。念佛還有分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我們現在採用的是持名念佛。行是關鍵,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低,你念佛的功夫比較深,往生品位高;念佛的功夫比較淺,往生品位就比較低,所以這個行是關係我們品位的高低,這在《彌陀要解》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關鍵在真信發願,這是往生的一個先決條件。

  早年有一個同修去請問我們淨老和尚,她說我念佛已經念了三年,功夫不得力,妄念還是很多,怎麼辦?我們淨老和尚就給她講,妳要放下,年紀大了。她說我什麼都放下了,我就是一心要求生淨土,但是還有一樁沒放下,就是孫子沒放下。孫子放不下,那就完了。孫子放不下,那是什麼情況?她口裡雖然沒有天天念著「孫子、孫子」,但是她心裡真有,這個孫子她一直牽掛著。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繫念就是牽掛,她心裡繫念的是孫子,所以孫子在她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是口中在念,心裡沒有。所以家師淨老就教她,如果妳想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那妳就要把想念孫子這個對象要換一下,這個對象換成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就像想自己孫子那樣,心裡面真有,那就是我們做三時繫念講的繫念,就牽掛,如果妳把他換過來,那妳肯定去得了。妳心裡真有佛,妳真想去,對這個世間一絲毫不貪戀,不再沾染,這個才叫切願。

  所以我們剛才也講,《彌陀經要解》裡面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要真的能放下,真的能捨得,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絲毫都不沾染,這個放下值得,到極樂世界。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不能比!古人講往生,現在的話叫移民,我們從娑婆世界的地球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必備的條件是信願行,真信、切願、老實念佛。在現前這個時代,家師淨老他提倡,還要加上聽經,這是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為什麼要聽經?不聽經,你的信願行都有疑問,都會打個問號,都保不住、靠不住,外面境界一誘惑,你全動搖了。聽經就是親近佛菩薩,每一天跟佛菩薩在一起,每天聽佛菩薩的教訓、聽佛菩薩的提醒,我們不至於在這個花花世界迷失方向,這樣我們這一生才會有成就。這也是我們淨老和尚學佛六十年的經驗,他能夠保得住,沒有迷失方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精進,靠的是天天讀經、講經。天天沒有離開佛菩薩,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縱然不能頓捨,不能一下子就全部放下,我們年年放、月月放、天天放,愈放就愈自在,求願往生西方的信念就愈強烈,這樣念佛才能相應。如果三個月不念經、不念佛,肯定跟社會大眾一樣,馬上被污染。我們能僥倖沒有迷失,靠的就是天天經教的提醒。所以聽經要聽多少時間?每天不能少過四個小時,我們淨老和尚也給我們定這個聽經的時間,那的確。

  我們看『嚴者』,這個「嚴」是莊嚴、美好,世間人常講的「真善美慧」。『行成果滿』,這不是凡人。十法界的佛沒有達到行成果滿,十法界的佛還不是真佛,叫相似即佛,天台宗六即佛的相似即佛,他還沒有明心見性,他還沒有轉識成智,還沒有把阿賴耶轉成大圓鏡智。阿賴耶怎麼轉法?沒有法子轉。轉八識成四智,從哪裡轉?「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這兩個轉了,第八識自然就轉成大圓鏡,前面的五識也自然就轉為成所作智,所以這個叫轉八識成四智。真正用功是用在轉六、七兩個識,第六意識跟第七識,六是分別,意識的功能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就是你把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分別執著的習氣也沒有了,功夫再往上提升,無始無明就斷了。這個斷,其實也不是真正斷,這個叫轉,轉煩惱為菩提。無始無明是起心動念,於一切法當中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一真法界就現前,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現前,這個時候才叫行成果滿。

  『契理稱真』,「理」跟「真」都是講自性,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行成果滿。後面這四句是把他們應化在十法界的真相說出。『性相兩亡』,這個字是破音字,這個字不念亡,在這個地方應該念無,「性相兩亡(無)」,『能所俱絕』,能跟所也沒有了,性跟相也沒有了,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性」是自性,「相」是現象。《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實報莊嚴土。所以《金剛經》佛沒有講實報莊嚴土例外,其他是虛妄的,佛沒有這麼講。沒有這麼講,那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的,為什麼?實報莊嚴土是起心動念現出來的。初住菩薩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怎麼會有實報莊嚴土?初住位菩薩起心動念是斷了,轉過來了,但無始劫的習氣還在,所以就現出實報莊嚴土。起心動念的習氣要什麼時候才完全沒有?佛在經上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習氣就沒有了。這個無明習氣你也使不上力,你要怎麼用功?你一用功不是就起心動念了嗎?所以過去古大德也講,這個習氣要讓它慢慢淡化,就沒有了。就用酒瓶來比喻,古大德用酒瓶比喻,酒都倒乾了,的確沒有酒了,但是你聞一聞,還有酒的味道。酒的味道怎麼辦?就放著,放的時間久了,它自自然然就沒有了。所以古大德用這個做比喻,這個破無明之後的用功,叫「無功用行」,跟我們還沒有破無明的用功那是不一樣的。

  無明習氣斷了,實報莊嚴土就沒有了,就剩下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就是自性,常寂光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就是此地講的「性相兩亡,能所俱絕」。能是能生,所是所生,能生是阿賴耶,所生的是十法界依正莊嚴,能所統統不可得。雖不可得,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沒有形相,他在常寂光裡面。常寂光還現不現相?會再現相。為什麼會現相?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眾生那個感就像電磁波一樣,電磁波對著他的時候他會有反應,所以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還是會現,眾生有感,他就會現;沒有感,他就回歸常寂光,就隱了。在常寂光裡面,『顯煥炳著』,也就是十法界所有的眾生有感,他一定有應;不會說有感,他沒有應的,必定回應。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都是自性生出來的,沒有一法離開自性,自性本來都圓滿具足,一樣也沒有欠缺。能生萬法就是此地講的「顯煥炳著」,這是真正莊嚴。莊嚴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我們凡夫,這個就不叫莊嚴。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

  不是真流之行,你沒有辦法契入真性。所以,要真幹!怎麼真幹?真放下,真聽話,依教修行。學佛,要從學習經教入門。我們學經教幾十年,為什麼入不了門?因為你有障礙,什麼障礙?心浮氣躁。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障礙我們入門,把我們入佛門給擋住了。想想我們有沒有?有,如果沒有,我們就入門了;我們沒有入門,那肯定有。諸佛如來天天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也入不了門,這十六個字放不下。放不下,天天聽經,有沒有好處?有好處。所以佛菩薩天天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也入不了門,但是有好處。如果天天親近,鍥而不捨,長時薰修,你的煩惱習氣慢慢淡薄了,就有機會入門。

  『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飾」是裝飾,就是莊嚴。釋迦牟尼佛示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真正的裝飾,這個裝飾不是我們世間的金銀珠寶,不是那個裝飾,那個不是真的,那是假的。這個裝飾是什麼意思?你有威儀、有德行,真正能做到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起心動念與經教相應,言語造作與戒律相應,這是「飾真之行」。用經論來裝飾我們的思想、見解,用戒律裝飾我們的行住坐臥四威儀,都是「從真起」。皈依三寶,三寶是真的;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三寶是覺正淨,覺是佛寶,佛是大覺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覺;正知正見是法寶,法是正字標記;淨是身心清淨,不受染污,僧寶,僧是淨而不染。我們要依靠三寶,從迷回過頭來依自性覺,要覺而不迷,這叫皈依佛;從邪知、邪見、邪行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正行,正而不邪,這叫皈依法;從一切染污回頭依自性清淨,淨而不染,這叫皈依僧。我們用覺正淨、用持戒、用苦行來莊嚴形相。

  【此則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

  這四句是說「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如果我們對事實真相認識不清楚,這個事情就太難了。要讓現在一個人,特別是年輕人,放下生活上的享受,回歸性德,他能做到嗎?他能甘心情願過簡單辛苦的生活嗎?過去家師淨老常提到他的老師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身體健康,九十五歲之前不需要人照顧他,自己照顧自己,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十五坪的房間自己打掃得乾乾淨淨。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他那一餐飯也不是很豐盛,那一餐飯也很簡單。他喜歡吃麵線,我們台灣的麵線,這在大陸南方也有。他吃一餐,他吃麵線,先把水燒開之後,青菜、豆腐煮五分鐘,然後把麵線放下去,麵線很快就爛了,就熄火蓋鍋蓋,再蓋個五分鐘就熟了。他每一天就吃這麼一餐飯,從點火到吃完飯整理乾淨,二十分鐘,不浪費時間。一生就過這樣的生活。家師淨老到台中跟他學習,在台中看到他這個樣子,家師他也發心學李老師,一天吃一餐,吃到第八個月才告訴老師。李老師就問他,你一天吃一餐,對你的身體、體力、精神有沒有什麼影響?家師就講,沒有影響,很正常,精神、體力都可以。雪廬老人桌子一拍,「好,永遠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簡單不求人,人到無求品自高。世尊當年在世一生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所以應當要學佛,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就對了,我們所有一切對於物質上的享受、欲望就能放下。佛做了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不但他有言教,他也有身教。從他的言行上,我們真正能體會到『真該妄末,行無不修』。「真」是真性、性德,「妄」是我們現實的社會,性德跟現實的社會融成一片。真是能現能變;妄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現、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然後你才真正能體會到「行無不修」,點點滴滴都是在修行,我們起心動念是在修行,言語造作也是在修行。

  修是什麼意思?把所有與真不相應的全部修正過來,修正跟真的相應,統統相應。什麼東西是真的?五倫是真的,是性德,五常是真的。五倫是父子、夫婦、君臣、兄弟、朋友,這是真的,這個講關係,五常是怎樣處理這個關係,要與性德相應。五倫是道,五常是德,仁義禮智信。「仁」是愛人,「義」是合情、合理、合法,「禮」是有禮節,「智」就是理智,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信」是信用。五常是基本的德行。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忠愛和平」,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與這十二個德目相應,就是「真該妄末,行無不修」。無論大事小事,無論與什麼樣的人往來,決定不離開這十二個德目,這是講我們在這個世間。在佛法裡面,我們起心動念遵守佛家的戒律威儀,至少要把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用這個來修行。點點滴滴就是細行,菩薩的細行八萬四千,小乘聲聞的修行叫三千威儀,統統是十善業道展開的。在中國這十二個德目展開就是八萬細行,是同樣一個道理。

  最後提升到究竟圓滿,就是契入境界,也就是我們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什麼境界?『妄徹真源,相無不寂』,真妄不二,性相一如。我們看這個相是動的,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動,動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動。到這個時候,你見到真心才曉得妄是假的,妄不是真的,所有一切虛妄相,性是真的,相是虛妄的,妄不礙真,它沒有妨礙真的;真也不礙妄,真也沒有妨礙妄。看到相的寂滅相,相是清淨寂滅的,他看到真相。真相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生滅相,那是真相,他看到這個真相,佛法講八地菩薩見到了,見到「法界圓明自在用」。法界圓明自在用,這是講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得大自在,這就成佛了。

  【華嚴經云。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

  『嚴淨不可思議剎』,莊嚴清淨佛淨土。剎是佛剎,指十方一切諸佛的實報莊嚴土,引申就包括一切諸佛如來的十法界。通常講的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十法界,在《華嚴經》上講的就不是一個世界,而是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是一念不覺(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沒有先後(沒有時間),沒有廣狹(沒有空間),真叫不可思議。「我」出現了,不管我是在覺、是在迷,如果在覺,我們就叫他諸佛如來,覺悟了就叫諸佛如來;如果在迷,我們就叫他菩薩、聲聞、緣覺,或者是六道眾生。無論在什麼位子上,他一定是這樣做,莊嚴清淨佛淨土,為什麼?性德自自然然的流露。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這是自性的四性德,所以它一定是莊嚴淨土。

  『供養一切諸如來』,依教修行是真供養。如來是廣義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哪一個不是如來?這裡面有妄盡還源的如來,還有妄沒有盡的十法界眾生,他也是如來。用「供養」,這是普賢菩薩修的,普賢菩薩跟一般菩薩不一樣的地方。普賢菩薩智慧圓滿了,知道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所以普賢菩薩修布施,他不講布施,他講供養,因為一切眾生都是佛,本來就是佛。

  好,這段比較長一點,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這裡。這一段沒講完,我們下一堂課,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